三国时期版图范围示意图
三国时期地图(优质参照)
3)长江水域好象偏窄了。黄河亦然。
王莽始建国三年(11 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 故遂不堵塞”。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年) “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 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 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 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 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关于济水的流向,据《水经》的记载,两汉三国时,自成皋县(今河南汜水西)北从黄 河分出,东流经荥阳县(今荥阳县)北,过荥泽,经阳武县(今原阳县)南,封丘县(今封 丘县西南)北,平丘县(今封丘县东)南,济阳县(今兰考县东北)北,冤句(今山东菏泽 县西南)、定陶(今定陶县西北)县南,至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向东北流注入巨野泽。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 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 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 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5分钟浏览28张地图,解析中华5000年历史态势图
5分钟浏览28张地图,解析中华5000年历史态势图写在前面的话语,作者在主要的历史时间段多列举2-3张图。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附带疆域面积及全国
人口数。
夏朝疆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
商朝疆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
周朝疆域面积320万平方公里
秦朝疆域面积347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2000万。
西汉疆域面积610万平方公里(元年),全国人口约5959万。
东汉疆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三国时期,全国人口共约730万,曹魏疆域面积292万平方公里,蜀汉108万平方公里,东吴145万平方公里。
晋朝疆域面积约545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1616万。
隋朝疆域面积470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4601万。
唐朝疆域面积1210万平方公里,到五代十国末期,全国人口减少到230万。
北宋疆域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增长到2088万。
南宋疆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1113万。
元朝疆域面积2270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5984万。
明朝疆域面积1000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5165万。
清朝疆域面积1310万平方公里(1760年),全国人口37763万。
(1887年)
中华民国疆域面积1131万平方公里(1920年),全国人口46100万。
(1947年)。
七年级历史三国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三国地图知识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历史时期,本文将介绍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关于三国地图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
一、三国时期的地图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相当复杂的时期,由于各个势力的地域范围和政权更替,地图也随之变化。
以下是三国时期地图的部分重要地区。
北方地区:主要是中原地区,都城汉中(西安),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并州(今山西省),豫州(今河南省)南方地区:包括江南地区和南中地区,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南地区:主要是巴蜀地区和南中地区,都城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东北地区:主要是辽东半岛地区,都城龙城(今辽宁省丹东市)二、关于三国时期的地域变迁1.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发动了对于荆州和南中地区的战争,击败了当地的统治者刘表。
刘表死后,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则趁乱夺取荆州。
2. 214年,刘备击败了孙权的部将黄祖,占领了江陵,逐渐控制了三江口的地区。
3. 219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称帝,建立了魏国并废黜刘备的吴国帝号,使得吴国与魏国结下敌对关系。
4. 222年,刘备去世,其子刘禅袭位,自立为蜀汉皇帝,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之间的战争和统治由于地域和资源的差异,三国之间不停地发生战争。
以下是历史上的主要战争:赤壁之战(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联合对抗曹操的东吴北伐,最后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军队。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争,最终曹操获胜。
夷陵之战(222年):吴国与蜀汉之间的战争,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三国地图知识的重要性了解三国时期地图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
深入了解地域差异和资源分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五、总结以上便是七年级历史课程中三国地图知识点的简介。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历史时期,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们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三国时期地图之欧阳学创编
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雍州凉州荆州(魏)西域长史府、乌孙益州北部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扬州(吴)荆州(吴)交州鲜卑等部三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
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
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三国时期地图之欧阳治创编
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雍州凉州荆州(魏)西域长史府、乌孙益州北部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扬州(吴)荆州(吴)交州鲜卑等部三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
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
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