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检测方法及标准
土壤检测方法及标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监测重金属类、农药类及pH共11个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将土壤监测项目分为三类: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
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分、总砷、有效硼、氟化物、氯化物、矿物油及全盐量等。
土壤监测方法包括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方法两部分。
1、土壤样品的预处理用土壤取样器采来的土壤样品,应及时用土壤烘干箱(土壤干燥箱)进行风干,以免发霉而引起性质的改变。
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碾压成碎块平铺在土壤干燥箱样品室内,摊成薄层放于室内风干,经常加以翻动,加速干燥。
切忌阳光直接曝晒,风干后的土样再用土壤研磨机进行研磨过筛处理。
2、分析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电化学法及化学分析法等。
土壤检测标准NY/T1121.2-2006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NY/T1121.3-2006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1121.4-2006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Y/T1121.5-2006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1121.6-200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1121.7-2014土壤检测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1121.8-2006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NY/T1121.9-2012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NY/T1121.10-2006土壤检测第10部分:土壤总汞的测定NY/T1121.11-2006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的测定NY/T1121.12-2006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NY/T1121.13-2006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NY/T1121.14-2006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NY/T1121.15-2006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NY/T1121.16-2006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NY/T1121.17-2006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T1121.18-2006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NY/T1121.19-2008土壤检测第19部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NY/T1121.1-2006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1121.20-2008土壤检测第20部分: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NY/T1121.21-2008土壤检测第21部分: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NY/T1121.22-2010土壤检测第22部分: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环刀法NY/T1121.23-2010土壤检测第23部分:土粒密度的测定NY/T1121.24-2012土壤检测第24部分:土壤全氮的测定自动定氮仪法NY/T1121.25-2012土壤检测第25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仪法。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通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应用,可以监测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情况,评估土壤污染治理效果,为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供支持。
在环境评价和治理中,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土壤的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质量状况,为科学施肥、灌溉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汇报人:韵
韵,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02
03
04
05
土壤监测的目的: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农业生产:了解土壤养分、酸碱度等情况,为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监测土壤质量,确保农产品无污染,保障人民健康,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监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监测点位的布设: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程度等因素确定监测点位,确保覆盖全面。
监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化方向发展,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
汇报人:韵
监测时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后应及时分析数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或治理。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未来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 /T14550—1993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T17134,—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5—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6—1997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7—199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8—1997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9—1997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40—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KI —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41—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 /T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7172—1987)NY /T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原GB7173—1987)NY /T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9834—1988) NY /T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9837—1988)NY /T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12298—1990)NY /T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原GB12297一1990) 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引言:现代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日益增强,环境监测成为评估和保护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各行各业都需要依照规范和方法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帮助各行业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在办公室、学校、住宅等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微尘颗粒物浓度等。
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采样分析两种方式。
2.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需要监测的参数包括PM2.5、PM10、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现场连续监测、间断性监测和样品分析等。
为了提高监测的准确性,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和监测时间进行观测。
3. 工业废气排放监测工业废气排放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之一,监测方法需要根据不同废气成分的特点进行选择。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吸附法、吸收法、气相色谱法等。
监测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采样装置的使用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水质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1. 表面水和地下水监测表面水和地下水监测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总磷、总氮等。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水样分析两种方式。
在现场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采样器具的选择和现场操作的规范。
2. 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监测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监测需要监测的参数包括悬浮物、COD、BOD、氨氮等。
监测方法包括取样分析和在线连续监测。
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取样和分析过程中的操作环节。
三、土壤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1. 土壤重金属监测土壤重金属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土壤污染状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和重金属元素的分析。
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代表性样点和合适的土壤深度。
2. 农田土壤监测农田土壤监测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示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经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
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一、前言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是保护农田生产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本指南旨在系统介绍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的技术要点和方法,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确保土壤环境质量。
本指南将从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的意义、技术流程、关键技术和常见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意义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一方面,加强土壤环境的调查评估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土壤环境中的污染问题,指导土壤修复和改良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三、技术流程1.确定调查评估范围:根据农用地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调查评估的范围和重点区域。
2.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等方面的分析,获取土壤环境质量的基本信息。
3.污染源调查:了解周边环境的情况,寻找可能的污染源,分析影响因素。
4.风险评估: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污染源调查的结果,对土壤环境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程度和范围。
5.制定修复方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土壤修复和保护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
6.监测与评价:实施修复和保护措施后,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评价修复效果。
四、关键技术1.土壤采样和分析技术:采样方法要科学规范,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分析方法要准确可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等方面的分析。
2.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方法,选择适宜的修复技术,保证修复效果。
3.监测评估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评价土壤环境的变化和修复效果。
4.污染源管控技术:通过控制源头来减少土壤环境的污染,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有害物质的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五、常见问题1.土壤采样点选择不合理,导致样品不具代表性。
解决方法: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污染来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农田生产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土壤污染的产生和传播。
以下是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土壤采样方法1. 土壤采样应选择代表性样点进行,避免盲目地选择采样点。
样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2. 土壤采样应按照分层分区原则进行,从表层到下层逐渐采样。
3. 采取钻孔法或镐锹法采样,采样深度应根据需要确定,并在采样过程中避免外界污染。
二、土壤分析方法1. 土壤样品应选择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样品分析项目应包括土壤真实性(如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颗粒组成等)和土壤污染程度(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两方面。
3. 分析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确保结果具有可比性。
4. 土壤分析结果应及时提供给农户或农田管理者,以便进行合理的土壤调理和农业生产。
三、土壤监测数据管理1. 土壤监测数据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采样点位置、采样时间、采样深度、分析结果等信息。
2. 数据管理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应采用标准化的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以便于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四、土壤监测结果的解释与应用1. 土壤监测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周边环境等因素,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
2. 解释结果应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建议,以便各方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土壤保护和治理。
五、土壤监测的质控与质量保证1. 土壤监测应建立相应的质控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数据的质量保证等。
2. 监测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程序,并记录监测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六、报告与信息的发布1. 土壤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及时生成监测报告。
2. 监测报告应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结果,同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建议。
3. 监测报告应及时发布,并向相关的农户、农田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提供,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
最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DB41_T 1948-2020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
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3)5 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 (4)6 调查范围 (6)7 监测单元 (6)8 监测点位 (7)9 监测项目 (8)10 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 (9)11 监测时段 (9)12 分析方法 (9)13 评价方法 (11)14 报告编制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土壤污染重点行业分类及企业筛选原则 (14)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影响范围 (19)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壤环境背景值确定方法要点 (27)附录D(资料性附录)置信区间概念及计算方法 (28)附录E(资料性附录)调查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29)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管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措施精准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郑州大学、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镜清、陈勇、张培、陈少华、梁亦欣、李婧、李林帅、孔德芳、孙燕、王宣、邢永强、赵雪、齐晓宇、宋来鹏。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调查范围、监测单元、监测点位、监测项目、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监测时段、分析方法、评价方法、报告编制。
本标准适用于土壤或农产品点位超标区域的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事故造成的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铜的测定GB 5009.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锌的测定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铬的测定GB 5009.13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镍的测定GB 5009.2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GB/T 14550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2105.1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 22105.2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 23200.1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491 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680 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 766 固体废物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80 土壤和沉积物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DB41/T 1948—2020HJ 784 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 803 土壤和沉积物 1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王水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805 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4 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5 土壤和沉积物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 921 土壤和沉积物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 923 土壤和沉积物总汞的测定催化热解-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962 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8 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T 1121.2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NY/T 1121.3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 1121.5 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 1377 土壤pH的测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国家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环办土壤〔2019〕53号《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定(试行)》国家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环办土壤函〔2018〕1479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管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措施精准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一、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一)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针对农用地土壤和农产品点位超标区域和污染事故区域开展取样检测,重点关注已有调查发现的超标因子,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有针对性的确定调查精度,进行差异化布点监测,以确定土壤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措施精准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2、代表性原则综合考虑农用地的类型、地形地貌、污染源类型、农用地受污染规律和特点等,进行差异化布点监测。
3、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工作程序1、工作程序图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调查的工作程序见图1。
图1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程序图2、第一阶段调查第一阶段调查工作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通过第一阶段调查,在对收集资料进行汇总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情况,分析调查区域污染的成因和来源。
判断已有资料能否满足分类管理措施实施。
如现有资料满足调查报告编制要求,可直接进行报告编制。
3、第二阶段调查第二阶段调查包括确定调查范围、监测单元划定、监测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确定、采样分析、结果评价与分析等步骤。
通过第二阶段检测及结果分析,明确土壤污染特征、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
调查结果不能满足分析要求的,则应当补充调查,直至满足要求。
4、报告编制汇总调查结果,编制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一)资料收集1、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资料收集主要包括调查区域涉及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数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各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土壤环境背景值,以及其他相关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数据、污染成因分析和风险评估报告等资料。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监测旨在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工业用地、矿区、污染场地等。
2.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生物指标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 采样方法(1)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类型、污染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采样时间:原则上在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季节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等。
(4)采样量:确保采样量满足分析测试需求,一般为1kg左右。
2. 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2)样品保存: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 分析测试方法(1)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
(3)无机污染物: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四、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1. 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表述:监测结果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值、标准限值、超标情况等。
3.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报告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五、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 人员培训: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仪器设备:确保监测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农田土壤保护管理规范
农田土壤保护管理规范一、引言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农田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效益,制定和执行农田土壤保护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农田土壤保护的一些规范和措施,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农田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1. 监测内容农田土壤质量监测应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含量(氮、磷、钾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土壤结构与肥力等指标。
2. 监测方法采样应根据地理位置、农作物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特点,采用代表性取样法,保证样品的受污染程度最小化。
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三个土层,并在农田各功能区分别采样。
3. 评价标准农田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应根据不同农作物和土壤类型制定,可参考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以确保农田土壤的养分供应和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三、农田土壤肥力管理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农作物需求,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矿质肥、微量元素肥等,避免过量施肥和单一施肥导致土壤肥力不平衡和污染。
2. 菌肥利用合理利用菌肥,如磷酸菌肥、固氮菌肥,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生长。
3. 水分管理合理管理农田水分,避免过度干旱或过湿,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和土壤保水能力。
四、耕作管理1. 避免非农用地侵入严禁将非农用地侵入农田,防止工业废弃物、污水等对农田土壤的污染。
2. 合理耕作制度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和过度耕作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3. 土壤松土和保护定期进行土壤松土和整地,保持土壤疏松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
五、农药使用与农田环境保护1. 合理使用农药遵循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选择环保、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执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农田土壤的健康。
2. 农田生态工程在农田周围建设绿化带、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等生态工程,减小农药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3.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混合样采集”;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城市土壤采样”;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4.样品采集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三、样品制备样品制备对于制备用具以及制备场所均有要求;制备步骤分为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四、分析方法分析方法除规定或推荐的标准方法外,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分析记录也可以设计成活页,随分析报告流转和保存,便于复核审查;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五、结果表征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 法、 Grubbs 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2.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 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3.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CPI = X 1+ RPE + Y DDMB /Z DDSB式中 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X、Y 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 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 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 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式中 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 i 的浓度, Cis 是测定元素i 的土壤标准值,n为测定元素i 的氧化数;对于变价元素,应考虑价态与毒性的关系,在不同价态共存并同时用于评价时,应在计算中注意高低毒性价态的相互转换,以体现由价态不同所构成的风险差异性;(2)计算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MB式中 CiB 是元素i 的背景值,其余符号同上;(3)计算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式中,Z 为用于评价元素的个数,其余符号的意义同上;4综合污染指数计算CPI5评价6污染表征式中,X 是超过土壤标准的元素数目,a、 b、 c 等是超标污染元素的名称,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
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沉降物。
4.2.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灌用水。
4.2.3 固体废弃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集中堆放的固体废弃物。
4.2.4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用固体废弃物。
4.2.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生长素等农用化学物质。
4.2.6 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上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途径。
4.3 监测点的布设4.3.1 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应设3个点。
土壤污染纠纷的法律仲裁调查的样点数量要大,可采用1~5个样点/hm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规定执行;一般土壤质量调查在保证土壤样品代表性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4.3.2 布点原则与方法4.3.2.1 区域土壤背景点布点原则与方法a)区域土壤背景点布点是指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周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土壤样点。
b)代表性强、分布面积大的几种主要土壤类型分别布设同类土壤的背景点。
c)采用随机布点法,每种土壤类型不得低于3个背景点。
4.3.2.2 农田土壤监测点布点原则与方法农田土壤监测点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土壤样点。
布点原则应坚持哪里有污染就在哪里布点,把监测点布设在怀疑或已证实有污染的地方,根据技术力量和财力条件,优先布设在那些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4.3.2.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采用放射状布点法。
布点密度由中心起由密渐稀,在同一密度圈内均匀布点。
此外,在大气污染源主导风下风方向应适当增加监测距离和布点数量。
4.3.2.2.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纳污灌溉水体两侧,按水流方向采用带状布点法。
布点密度自灌溉水体纳污口起由密渐稀,各引灌段相对均匀。
4.3.2.2.3 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地表固体废物堆可结合地表径流和当地常年主导风向,采用放射布点法和带状布点法;地下填埋废物堆根据填埋位置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布点法。
4.3.2.2.4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施用种类、施用量、施用时间等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均匀布点法。
4.3.2.2.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点采用均匀布点法。
4.3.2.2.6,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途径为主,综合采用放射布点法、带状布点法及均匀布点法。
4.4 样品采集4.4.1 采样准备4.4.1.1 采样物质准备:包括采样工具、器材、文具及安全防护用品等。
a)工具类:铁铲、铁镐、土铲、土钻、土刀、木片及竹片等。
b)器材类:罗盘、高度计、卷尺、标尺、容重圈、铝盒、样品袋、标本盒、照相机、胶卷以及其他特殊仪器和化学试剂。
c)文具类:样品标签、记录表格、文具夹、铅笔等小型用品。
d)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雨衣、防滑登山鞋、安全帽、常用药品等。
对长距离大规模采样尚需车辆等运输工具。
4.4.1.2 组织准备组织具有一定野外调查经验、熟悉土壤采样技术规程、工作负责的专业人员组成采样组。
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业务技术工作方案。
4.4.1.3 技术准备a)样点位置(或工作图)图。
b)样点分布一览表,内容包括编号、位置、土类、母质母岩等。
c)各种图件:交通图、地质图、土壤图、大比例的地形图(标有居民点、村庄等标记)。
d)采样记录表,土壤标签等。
4.4.1.4 现场踏勘,野外定点,确定采样地块。
’a)样点位置图上确定的样点受现场情况干扰时,要作适当的修正。
b)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主要公路300m 以上。
c)不能在住宅、路旁、沟渠、粪堆、废物堆及坟堆附近设采样点。
d)不能在坡地、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地方设采样点。
e)采样点应设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面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并具有代表性的面积在1—2公顷左右的地块。
f)采样点一经选定,应作标记,并建立样点档案供长期监控用。
4.4.2 采集阶段4.4.2.1 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及土壤污染纠纷的法律仲裁的土壤采样一般要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a)前期采样:对于潜在污染和存在污染的土壤,可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在正式采样前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扩散方式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并为选择布点方法和确定测试项目等提供依据。
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b)正式采样:在正式采样前应首先制定采样计划,采样计划应包括布点方法、样品类型、样点数量、采样工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保存及测试项目等内容。
按照采样计划实施现场采样。
c)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未满足调查的需要,则要进行补充采样。
例如在污染物高浓度区域适当增加点位。
4.4.2.2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时间紧急的污染事故调查可采取一次采样方式。
4.4.3 样品采集4.4.3.1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采集a)土壤剖面点位不得选在土类和母质交错分布的边缘地带或土壤剖面受破坏地方。
b)土壤剖面规格为宽1 m,深l~2m,视土壤情况而定,久耕地取样至l m,新垦地取样至2m,果林地取样至l.5~2m;盐碱地地下水位较高,取样至地下水位层;山地土层薄,取样至母岩风化层。
c)用剖面刀将观察面修整好,自上至下削去5cm厚、10cm宽呈新鲜剖面。
准确划分土层,分层按梅花法,自下而上逐层采集中部位置土壤。
分层土壤混合均匀各取l kg样,分层装袋记卡。
d)采样注意事项: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与底土分放土坑两侧,取样后按原层回填。
4.4.3.2 农田土壤混合样品采集4.4.3.2.1 每个土壤单元至少有3个采样点组成,每个采样点的样品为农田土壤混合样。
4.4.3.2.2 混合样采集方法a)对角线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
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b)梅花点法:适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受污染程度均匀的地块,设分点5个左右。
c)棋盘式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设分点10个左右;但受污泥、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20个以上。
d)蛇形法:适宜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设分点15个左右,多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
4.4.4 采样深度及采样量种植一般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20cm耕作层土壤,种植果林类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60cm耕作层土壤;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土壤剖面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