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六章--中医辨证》精品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⑶寒热真假:“真”是疾病的本质,“假”是疾病的现象
①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 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 ②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 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
辨证的概念 “证”与“症”有不同的含义
“症”为症状,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各种现象,如头痛、发热等均为症状。 “证”即证候,是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它包含着病因、病位、 疾病性质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的情况。 因此,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 映了疾病的本质。
病性—— 寒证、热证
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
类别—— 阳证、阴证 八纲来辨证,只能揭示出病位、性质、正邪斗争 的盛衰等共性,不能说明各种病证的特殊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表 里
1. 表证与里证的含义
①表——体外、皮毛、肌肤等; 里——体内、脏腑、气血等。 ②表证,即外邪侵犯人体后,邪正交争于肌表 所出现的一类证候; 里证,即疾病深入于内,邪正斗争于体内而 出现的一类证候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3.热证的特点

热:发热、口渴饮冷、四肢热等症。 赤:面红目赤、小便赤、舌红苔黄、痰黄、涕黄 稠:稠痰、鼻涕稠等症。 燥:口渴、唇干、舌干、大便干燥等症。 动:神情烦躁、脉动数等症。
返回本节
来自百度文库
返回目录
二、 寒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⑴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⑵寒热转化: 由寒转热、由热转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表 里
2.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病因 外感六淫 病位 浅表 病程 短 病情 轻 临床特点 发热恶寒同见
表证入里
脏腑
较长
较重
发热恶寒分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表 里
3.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①表里同病 ②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病势加重 由里出表:病势减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表 里
3.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 要综合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等 理论来进行分析,找出症状的特点及其内在 联系 2. 重点要抓住一个“辨”宇,在辨证过程中要 注意同一症状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疾病的同 一类症状或相似症状之间的辨别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
病位—— 表证、里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5.病案分析

殷×,男,33岁,农民,甘肃人。 问诊:主诉上腹剧痛已2天多。两天前因吃煮糖萝卜过 多,食后受寒而致剧烈胃痛。曾经当地医生给予 内服阿托品片剂等,未能止住疼痛。今晨胃痛又 作,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疼痛剧烈,辗 转不安,大便3日未行。 望诊:急性痛苦病容。侧卧,怀抱热水袋熨腹。舌苔白 满,中后部略浮现一些微黄色。 闻诊:语声略低偶有低吟。 切诊:脘腹痞满,疼痛拒按,喜暖。余未见异常。脉 弦滑。
其他主要辩证
1.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七情、饮 食、劳逸、外伤; 2. 气血津液辩证 ; 3. 经络辩证----病因、性质及其部位所 属证候; 4. 三焦辩证----《温病条辩》中的辩证 方法。
相互关系
内伤杂病 疾病 六经辨证 外感疾病 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八纲辩证是总的纲领和基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⑴寒热错杂:

①上热下寒:上见口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的胃 热证,又下见腹痛喜热,大便溏泻等下寒证,为胃热 肠寒的上热下寒证。 ②上寒下热:素有胃脘痛,呕吐清涎之上寒证,又见 小便短赤、尿频、尿痛之下热证,为胃中有寒,膀胱 有热的上寒下热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1.寒证与热证的含义
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衰退的证候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2.寒证的特点

冷:恶寒喜暖、喜热饮、四肢冷、腰膝冷痛等症。 淡:面色淡白、白痰、舌苔白、舌质淡、 稀:痰稀、鼻涕稀、大便稀溏等症。 润:舌苔润、口不渴等症。 静:蜷卧少动、表情淡漠、脉迟沉紧等症。
返回目录
辨证的概念
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 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
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返回目录
辨证的概念 辨证的理论基础
由里出表:
麻疹患儿疹出即隐退,而见高热咳嗽、烦 躁等症之时,如加强护理,不断提高患儿的抵 抗力,并用清热透疹、托毒外出等法,使疹毒 外透,热退喘平,疹子再出,即为由里出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表 里
3.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由表入里: 发热恶寒、咳嗽、咽痛、头痛、鼻塞、苔 白、脉浮等症状在失治或误治后,病情不但没 有减轻,反而出现不恶寒但恶热、烦躁、口渴、 咽喉 红肿疼痛、咯黄痰、便干、溲黄、舌红 苔黄、脉数等一派里热现象
卫气营血辨证
1.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叶天士论治温病 的辨证方法 2. 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从而丰富了外感辨证学的内容 3. 重点强调疾病的传变过程。
六经辨证
1. 六经辩证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 立; 2. 六经辩证是所属脏腑病理变化表现于 临床的各种证候 ; 3. 重点强调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 理变化以及传变规律。
二、 寒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⑴寒热错杂:

③表寒里热:素有内热,又感风寒,如外感寒邪, 既见恶寒发热、无汗、喘息等表寒证,又见里有郁 热的烦躁,为表寒里热证(即大青龙汤证)。 ④表热里寒:外见发热恶风、咯黄痰、鼻塞流浊涕 等外感风热证,因过服寒凉药后损伤脾胃,又见胃 脘冷痛、纳呆、口淡不渴、口泛清水等内寒现象。
第六章 辨证
薛霁
目 录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脏腑辨证
1.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 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 的一种辨证方法; 2. 《内经》奠定了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 3. 与历史同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