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合集下载

试析于连的“俄狄浦斯情结”

试析于连的“俄狄浦斯情结”

会 认 为 ,人 类 应 该像 躲 避 瘟 疫 一 样 罚 海 斯 特 和她 的 情 人 ,走 上 一 条 从 至妇 女 活 动 家 。 地 去 回避 性 行 为 ” l _ 被 视 为 是 学 者 到 魔 鬼 的 1 我 毁 灭 的 不 归 路 。 。 性 7 " t 危 险 的 、具 有 破 坏 性 的 、反 而 的 力 从 某 种 程 度 上讲 ,他 真正 要 维 护 的 参 考 文献 : l 1 】霍桑 : 红 字》 熊 玉 鹏 , 乃 《 , 姚
北 20 第 帑 ,而 通 奸 则 更 视 为 是 不 符 合 伦 理 不 是 他 那名 存 贸 的婚 娴 . 也 不是 强 译 , 京 燕 山 出版 社 , 0 0年 ,
4—4 页。 4 5 道 德 的 . 应 该受 谴 责 的 人 类 没 有 丈 夫 的 权利 与尊 严 .而 是 清 教 礼 会 是 【 余 凤 高 :西方性 观念 的 变 2 J 《 享 受 性 门 由 的权 利 .而 作 为处 于 被 父 权 制 及其 男 权 意 识 形 态 。 迁 》 湖 南 文 艺 出版 社 ,0 4年 , , 20 第 那 位印 轻 的 牧师 、海 丝 特 的情 支 配 街 地 位 的女 人 更 没 有 这 样 的 权


“ 狄 浦 斯情 结 ” 俄
弗 洛伊 德 在 分 析 《 狄 浦 斯 》 首 次 提 及 “ 狄浦 斯 情 结 ” “ } 我 们 所 有 的人 都 命 中 注 定 要 把 我 们 的 第 俄 时 俄 ,也 , f =

个 性 冲 动指 r 亲 ,  ̄-我 仃 第 一 个 仇 恨 和 屠 杀 的愿 望指 向父 亲 … … ”1( 1 ) 此 , 瑟夫 ・ 斯 奈 在 《 神 u J ii rt il J 1l 5 对 P 约 洛 精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评述过《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小说,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并从中指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是由俄狄浦斯王子弑父娶母的故事得来的,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详细揭示了儿童心理深处隐藏着的对双亲的性动机和敌意动机,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把最初的性冲动导向我们的母亲,并把最初的仇恨和我们最开始的谋杀愿望导向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事情就是这样的。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它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的原型,被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所压抑,但在艺术作品中,它却能直行无碍而在艺术作品中大放光彩,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

他还特别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2.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包法利夫人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认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这种不切实际、想人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

它与包法利夫人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3.拜伦式英雄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一系列诗作中,塑造了一类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们彻底否定丑恶显示,特列追求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他们具有非凡的才智与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但又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与有效的斗争手段;他们不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而又傲慢、孤独、脱离群众。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它描述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这种情结表现为儿童对异性父母的性欲望和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

据传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他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

弗洛伊德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解释儿童对父母的爱恨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儿童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同时对父母的爱恨情绪也在无意识中形成。

这种情结在儿童3-5岁时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

在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会再次出现,但可以通过对象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个体的性格形成、欲望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

然而,在现代文明和社会规
范的约束下,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和转化。

亚里士多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亚里士多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亚里 士 多 德 的 俄狄 浦 斯 情 结
【 ( 美 ) 希利斯・米勒 著 申 丹译】
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杰出教授希利斯・米勒近影 ( *+ ,-..-/ 0-..123 本文为希利斯・米勒《 解读叙事》 !"#$%&’ (#))#*%+"3 4526789 :8-;12/-<= 5> ?@.7A567 B21//3 该章提出了书中涉及的所有基本问 $’’C ) 一书的第一章, 题。 译文有所删节。 审视一下西方文化中两个毋庸置疑的经典文本: 亚里士多德的 《 诗学 》 和索福克勒斯的 《 俄狄浦斯王 》 。 若仔细阅读 《 诗学 》 , 人们都会发现, 亚里士多德将索福克 勒斯的 《 俄狄浦斯王 》 当成一般悲剧的范例。在一些关键之处, 他总要对其进行具体引证。 显然, 在亚里士多德眼里, 索氏之剧 是他的悲剧理论旨在阐明的观点的一个突出例证。 这一进行阐 述的努力使 《 诗学 》 成了西方传统中伟大的奠基之作。迄今为 止, 各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几乎都在 《 诗学 》 中得到某种方式的 预示: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读者反应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模仿 批评、 社会批评、 历史批评, 甚至修辞性即所谓的解构性批评也 莫不如此。 弗洛伊德步亚里士多德之后尘, 将索福克勒斯的 《 俄 狄浦斯王 》 解读成了本源之作。 在弗洛伊德眼里, 索福克勒斯之 剧是他认为世人皆有的 “ 俄狄浦斯情结 ” 的样板。 列维—施特劳 斯在解读该剧时采用的是典型的结构主义的方法, 得出的也是 典型的结构主义分析的结论。 德里达在 《 白色神话 》 中对 《 诗学 》 的重新解读, 则构成了所谓解构主义的关键文本。 《 “ 诗学 》 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范例。如果有人发问: 你说的 “ ‘ 你不妨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 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 ’ 为何义D ” 《 诗学 》 就是我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例证, 它也证实了我的 观点:以逻各斯为中心的文本都包含其自我削弱的反面论点, ” 包含其自身解构的因素。 众所周知,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东西 都能够而且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应该回到主宰它的理性或 “ 逻各斯 ” 上去。 这或许就是斯蒂文斯称他为一具骨架的原因。 此外,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好的悲剧必须自身合乎逻辑, 也就 是说, 其各种成分须与一个单一的行动和意义相关联, 这样它 们才会具有意义。 任何无关的东西都必须排斥在外。 这个合理 “ 的统一体就是剧本所谓的 “ 逻各斯 ” 。 逻各斯 ” 一词在此有几种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电影《儿子与情人》是根据劳伦斯自传体原著小说《儿子与情人》改编的英国文艺片,剧情描述年轻矿工保罗个性文静而敏感, 其母葛楚德与时常酗酒的丈夫感情不睦. 竟转向儿子寻求爱的寄托, 情感超过了正常的母爱。

这种情形严重影响了保罗跟女朋友米丽安的交往, 米丽安因家庭严格的宗教观念影响, 使她只想追求精神恋爱而排斥肉体的热情。

保罗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与女友的感情打击, 竟投入和丈夫分居的女工克莱拉的怀抱, 但旋即发现两人在精神上缺乏沟通。

最后, 保罗抛弃了这座单调乏味的煤矿小镇, 远走他乡, 去追求新的生活。

劳伦斯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初期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造成的压抑,这种压抑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和变异。

“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

“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导致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葛楚德的恋子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

有中国学者认为,反向的“俄狄浦斯情结”即为“恋子情结”。

本文在此也借用了这一说法,用来指代《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对她儿子的畸形感情。

《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表现出对儿子保罗试图占有其全部感情的母爱是病态的、是畸形的,这就是“恋子情结”的典型表现。

由于对不幸婚姻深感失望, 莫瑞尔夫人先是把希望寄托在长子威廉身上,然而不幸的是,长子威廉早逝。

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儿子保罗身上。

她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于他人, 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

这种强烈的带有占有性质的畸形的爱使得保罗感到窒息, 莫瑞尔太太不仅在心理上让儿子有强烈的依赖感,而且还在精神上控制着他,使他完全不能钟情于任何一个别的女人。

这让保罗在成年后处理男女情感问题上表现得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长大以后他仍被母亲那种无形的精神枷锁牵着,痛苦不已。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

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

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

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

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

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

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

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

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

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

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深 压 抑 的那 些 需 要 的满 足 。 ”这 种 本 我 , 并 非 一 定 要 通 过 始终不变 ,这种绵延 不绝 、只有奉献 没有索取 的爱 ,之所
杀父娶母来 实现 ,也 不一定只 能通过性来 实现 ,有 时候只 以具有那样 强大 的生命 力 ,是 因为,她从小就种 下 了对他 要 得到快乐 ,愿望得到 满足 ,本 我就实现 了。比如观众看 的 “ 俄狄浦斯情 结 ”,这 种情结埋藏在 她的潜意识 里,盘
行为 动机 产 生 的原 因 ,人的 本能 分 为生 之本 能和 死 的本 的 影 响 :
能,而生 的本 能 由自我 本能和性本 能两 部分构成 。弗洛依
i . 觉得 自己会害 人。因为神谕这样 说他会 杀父 娶母 ,
德特 别重视性 本能 ,他 主张人的性本 能背后 的动机 性源泉 他就很害 怕,本身说 明 自己对于 自己没有信心 ,对 自己是
一 一
次 曲折地体现了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郁达夫则在创作中 《 伏 羲伏羲》再现 了弗洛伊德 式的 “ 男性 中心 ”,而 自称 “ 没读 过弗洛伊德 ”的王安忆 ,其 “ 三恋 ”系列被批评 家
做 出给 予 自我 的 奖 励 或 惩 罚 。 由于 这 种 恋 母 情 结 本 身 就 是 有 意 识 地 实 践 弗 洛 伊 德 的性 欲 升 华 理 论 :刘 恒 的 中篇乐 。与之相反 , 自我发泄过 响,众多作家 的作品 中都 带有弗洛伊德 的印记 ,不仅 国外
后 ,剩下 的可能只有痛苦和 煎熬 。这 也正是恋 母情结表现 著名 作家 ,国 内名作 家如鲁迅 的小说 《 补天 》也取 法于弗 出来的特征 。因为观众 本体 中存在 另外 的一种 “ 我 ”—— 洛伊德的学说 ,解释了人和文学的缘起 ;曹 禺的 《 雷雨》第 超 我,它根据 本我需要被满 足 的情况 对个体进 行监督 ,并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

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

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

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

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该词源于希腊底比斯英雄俄狄浦斯的传说,他无意杀死了生父,娶生母为妻。

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Oedipus Complex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始见于3-5岁。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的这种恋母情结只发生在潜意识状态中,并不为男孩自己所察觉、承认和肯定,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执行。

对父亲有一定敌意也属正常,这都是由于对母亲不同程度依赖和眷恋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他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动的情景来印证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由此又演绎出了另外几种情结,即母子之间的“恋子情结”和父女之间的“恋父情结”、“恋女情结”。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谈论最多的是杀父恋母情结。

这一情结的内容是指一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伦理倾向:即儿子偏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偏爱父亲,疏远母亲。

在儿子看来,父亲是社会权势的象征,父亲要儿子必须服从他的意志,特别是妨碍自己早期的性快乐和对财产的享用。

母子的关系似乎更为纯真,不为任何自私的意念所干扰;女儿则把母亲看作是限制她意志取向的权威人物,特别是严厉管教她,要求她必须遵守社会公认的关于性自由的禁制,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她的情敌。

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

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及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作家,他运用精神分析进行文学创作,虽然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在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上,他们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如下: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

他说,《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

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笔,同为世界文学名著,分别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恋母仇父倾向的无意识升华。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该词源于希腊底比斯英雄俄狄浦斯的传说,他无意杀死了生父,娶生母为妻。

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Oedipus Complex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始见于3-5岁。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的这种恋母情结只发生在潜意识状态中,并不为男孩自己所察觉、承认和肯定,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执行。

对父亲有一定敌意也属正常,这都是由于对母亲不同程度依赖和眷恋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他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动的情景来印证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由此又演绎出了另外几种情结,即母子之间的“恋子情结”和父女之间的“恋父情结”、“恋女情结”。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谈论最多的是杀父恋母情结。

这一情结的内容是指一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伦理倾向:即儿子偏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偏爱父亲,疏远母亲。

在儿子看来,父亲是社会权势的象征,父亲要儿子必须服从他的意志,特别是妨碍自己早期的性快乐和对财产的享用。

母子的关系似乎更为纯真,不为任何自私的意念所干扰;女儿则把母亲看作是限制她意志取向的权威人物,特别是严厉管教她,要求她必须遵守社会公认的关于性自由的禁制,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她的情敌。

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

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及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作家,他运用精神分析进行文学创作,虽然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在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上,他们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曹禺的成名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中主人公周萍和他的继母周繁漪的乱伦关系是全剧最精彩的线索之一。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角度来解读周萍和周繁漪之间不正当的恋爱关系,得出二者关系归结于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导致二人悲剧结局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法、周萍、周繁漪、弗洛伊德。

一、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出自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所以“俄狄浦斯情结”又被人称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无意识性的,因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不支持,这种情结常常被人压抑在潜意识里不再提及。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的处女作,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它所展现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在《雷雨》中,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但是表现的形式有不同,有明显的有隐含着的。

而话剧中人物人物周萍与继母周繁漪之间的秘密恋情是全剧最明显、最耐人寻味的一条线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在《雷雨》中最明显的体现。

周萍是带着苦闷和罪恶感出场的。

周萍是周朴园的长子,周繁漪的继子和情人。

细读《雷雨》,不难发现周萍有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与他不幸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1.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拉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建立在弗洛伊德之上。

他在于1938年为《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Français)所写的文章《个体成长中的家庭情结:对一种心理学功能的分析》(Les complexes familiaux dans la formation de l'individu: essai d'analayse d'une fonction en psychologie)将俄狄浦斯情结定义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在文中这么定义情结:情结实际上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联系着一些反应的整体,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到一切又组织的功能,从情绪到适应于某一客体的行为都包含其中。

对情结的定义就是,情结重现了一种氛围的现实,其有双重含义:(1)情结的形式代表着这种现实,其客观地有别于心理发展中某个特定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其特定的起源。

(2)当某些要求着一种这种现实的高度客观化的经验每一次出现时,情结的活动都在经历中重复着这种固定的现实;这些经验构成了情结的条件。

2.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逻辑时刻拉康在第五个讨论班《无意识的种种构型》中更加详细和完善地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逻辑时刻。

在拉康看来,三个逻辑时刻的通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正常渡过的毕竟之路。

第一个时刻:这一个时刻紧接着镜像阶段的认同阶段的完成,儿童在这个时刻与母亲形成了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

但拉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与母亲之间并非一种纯粹的二元关系,反而他加入了第三元——石祖。

石祖对应着母亲的欲望的客体,而这正是儿童所必须要去满足的欲望。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概要:“俄狄浦斯情结”情结的提出丰富了弗洛伊德个人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精神分析领域乃至人文领域的研究视域。

从这一点上看,“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更是弗洛伊德献给艺术长河的一朵奇葩。

按照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观点,“力比多”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

在第一阶段,性本能与婴儿的口腔刺激有关,即婴儿本能地通过吮吸乳头获得奶水,同时获得口腔的快感。

在不饥饿的情况下,婴儿也会习惯性地重复吮吸动作,从而获得性意义的满足。

到了第二阶段,婴儿将性的快感中心转移到肛门,通过排泄粪便来获得满足。

而第三阶段,儿童将快感中心转移到生殖器。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尚未形成伦理道德观念,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当成性爱对象。

与此同时,儿童身上会发展出恋母情欲综合感,使得儿童爱恋自己的异性亲人,讨厌、敌视自己的同性亲人。

于是,男孩把母亲视为性爱对象而敌视父亲,女孩则反之。

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原型,将这两种特殊的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这一阶段,认为这个阶段是性欲的潜伏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到了第四阶段,这一时期个体已成长为成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性器官的成熟,个体会将性欲转向外来的对象。

根据这一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植根于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带有普遍性的意义。

放眼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一情结的产物。

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这种情结驱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如他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言:“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汇集在俄狄浦斯情结中。

”[1]而在弗洛伊德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中,他在这一概念着墨颇多。

他通过结合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力证“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

一、弗洛伊德的文艺解读(一)《俄狄浦斯王》——神谕力量与内心欲望的角逐从弗洛伊德对这一概念的命名上看,似乎已注定了与文学的渊源。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

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1. 弗洛伊德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对于人类心理和潜意识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其著名的作品《俄狄浦斯情结》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2.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俄狄浦斯综合征,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现象,主要涉及到儿童时期对父母关系的情感和性别认同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特别是与父亲的竞争和母亲的亲密关系,这种情感纠葛会对其后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为儿童对于父亲的敌意和对母亲的亲密追求,这种心理挣扎会在日后的个体心理发展中产生潜在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性别认同和个体人格的形成,这种潜意识的情结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不仅仅是一种个体心理上的冲突,更是对于父母关系和性别认同的一种潜在表达。

在其精神分析治疗中,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并试图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个体心理上的这种困扰。

5. 虽然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当代心理学界已经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但其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和性别认同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尤其是对于儿童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些观点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6. 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注,为后世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尽管其理论在当代的心理学界已经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其对于个体心理和性别认同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不仅仅是一种个体心理上的冲突,更是对父母关系和性别认同的潜在表达。

弗洛伊德相信,儿童对父母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心理挣扎会影响其性别认同和后续的个性形成。

这种情结会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成为个体心理状态的一部分。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作者: 安安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25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7页
主题词: 俄狄浦斯情结 心理学 《俄狄浦斯王》 解读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中心思想 剧作家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

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没有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

没有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情节”是弗洛伊德首先创造使用的精神分析术语,又称恋母情结,指六岁前儿童对双亲中异性一方无意识的眷恋及对同性一方的敌视。

让弗洛伊德获得灵感的故事《俄狄浦斯王》是希腊罗马神话中最悲哀的形象。

他无意间杀父娶母,犯下双重罪孽,最终自我放逐并客死异乡。

俄狄浦斯的生父拉伊俄斯卑劣无耻、自私自利,婚后多年未有子嗣,从神谕中获悉:由于自己早先的罪恶,他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

儿子出生三天后,他派人将婴儿丢在荒山下。

为了一己私利,可以罔顾信义和伦常。

这样的人被命运诅咒是罪有应得,可惜的是俄狄浦斯却命定要背负父亲的罪孽,承受命运的惩罚。

俄狄浦斯最后被科林斯国王波吕伯斯收养,波夫妻没有儿子,对俄狄浦斯倍加疼爱。

在父母的疼爱下,俄狄浦斯成长为一个快乐自信的青年王子。

不过,令人疑惑的一点是年轻而出色的王子并没有自己的爱情,比较希腊罗马神话中别的男性人物形象就会发现,俄狄浦斯爱情的空白有些怪异。

伊阿宋情陷美貌聪慧的美狄亚,携其私奔,成就夺取金羊毛的伟业;年轻的阿喀琉斯隐居在斯库洛斯岛王国的宫廷时,与美丽的公主相爱并秘密结婚;......希腊罗马神话中几乎每个成名的英雄都有着难过美人关的经历,唯独俄狄浦斯的情感世界是空白的。

如此出色的男主人公绝对是女子心仪的对象,难道真如弗洛伊德后来命名的“俄狄浦斯情节”一样,俄有恋母情结吗?父慈子孝,父母疼爱有加,在这样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俄狄浦斯快乐自信,不会有所谓的恋母情结,唯一解释解释俄狄浦斯还没有碰到令自己心动的年轻女子!怀疑自己身世,俄狄浦斯来到阿波罗神庙,太阳神没有给他想要的安慰,反而给了他一个更可怕的答复:预言他将杀父娶母。

因为父母对自己一直疼爱有加,俄狄浦斯一直把波吕伯斯夫妻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未有所怀疑。

他不敢回家,担心命运之神会指使他杀父,使他丧失理智娶母。

由此可看出俄狄浦斯本性善良正直,具备高尚之情。

弗洛伊德所谓的恋母情结,依据是俄狄浦斯的结果,而不是俄狄浦斯真实的心理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学号:1011010326 班级:文学3班姓名:马娟娟
内容提要: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俄狄浦斯情结,也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雅克・拉康和诺曼・霍兰德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

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俄狄浦斯情结。

二、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俄狄浦斯情结”即意为恋母妒父心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

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不久,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

预言实现了。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认为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小女孩的那种爱父嫌母的感情则叫做伊赖克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

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

在《俄狄浦斯王》中,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
不出命运的漩涡,神谕决定了俄狄浦斯王天生就是杀父娶母的命运,无论他如何力图避免厄运,这些努力却恰恰促成了杀父娶母的结果,神谕的应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而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并非命运的安排,是他潜意识里那股不可逆转的力量和欲望一直把他推向“恋母情结”的罪恶深渊,相关论述有“小孩最原始的性愿望是发生在很早的年岁女儿的最早感情对象是父亲,而儿子的对象是母亲,因此对儿子而言,父亲变成可悲的对手,同样地,女儿对母亲也是如此。

……父亲爱女儿胜过爱儿子,母亲爱儿子胜过爱女儿;孩子也相应地做出反应,如儿子想占据父亲的位置,女儿就想占有母亲的位置。

这些相互的情感,不仅带着柔情的意味,而且也还有敌对的色彩。

”幼儿把初发的性欲冲动指向异性的父母,同时把初发的嫉恨指向同性的父母。

他强调幼儿的人格发展都必须经过“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意义重大的阶段,从而提供了对俄狄浦斯无意中弑父娶母的过错进行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更能使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显现出来。

在文学批评中,弗洛伊德的批评方法为表现人类精神方面的文学作品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和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从新的角度为理性无法解释的文学作品人物的怪诞行为提供了答案。

俄狄浦斯王的心理和行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就能得出一种新的解释,也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古希腊神话。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上,弗洛依德的理论,是建立在充分事实基础上的,根据有依据的猜想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空泛的臆想的结果,弗洛依德的理论,在社会生活以及实践中,是由广泛的基础和可操作性的,无数的事实以及分析,证明了弗洛依德理论的正确性以及权威性,弗洛依德作为一代心理学宗师,他的理论无疑是创新的,有建设性的,也许在当时的社会中,弗洛依德的理论并不能广为人所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事实证明了弗洛依德理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赖其万译,《梦的解析》
[2]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
[3]乐眉云、吴煜幽译,《我的恋母情结》
[4]赵连元,《中西奥狄浦斯情结之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