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章
(二)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保资源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增湿减温差
中国“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改良土壤、减少灾害、 减弱噪音、杀菌恶毒、生物多样、生态平衡、 美化环境、涵养文化
(三)森林是一种文化、旅游、休闲资源
白鹿岛度假村
原
完善的旅游
始
服务设施
林
区 生态旅游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什么是植被
1、植被的定义
2、植被的类型
3、我国植被分布概况
森林景观
草原
景观
荒漠 景观
二、森林的重要意义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提供栖息地、食物和衣物 开始,森林对人类的作用发展至今已经变得非常 复杂,除了物质作用外,还有满足人类精神需求 的作用。
(一)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城市树林:吸烟滞尘:林木对大气
中Hale Waihona Puke 粉尘起阻滞、过滤作用;林木可以降低风速,加速粉尘沉降林木
可以吸附、滞留粉尘;草地吸附粉
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70倍,而森林比 裸露地面大75倍. 杀灭细菌: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比绿 化区多7倍以上;(据统计细菌含量 百货大楼内400万个,林荫道55万个, 公园1000个,林区50个)原因之一 是有些植物可以分泌强大的抗生素
2021年历史地理综合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高起点)(2)
2021年历史地理综合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高起点)2一、单选题(共40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C:交战的主要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答案】:C【解析】:【解题指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帝国主义战争的含义。
对战争的性质的判定主要不是依据参战国家的性质,因此A项不能作为正确项。
B项中的英德两国虽然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并且它们的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但这仍不足以说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D项更是说服力不强。
而帝国主义战争的首要目的就是重新瓜分世界。
以这样的目的进行的战争,可以定性为帝国主义战争。
2.下列铁路中,整条铁路均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是()A:南昆铁路B:成昆铁路C:青藏铁路D:兰新铁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铁路分布及其与地势阶梯的关系。
南宁至昆明的铁路在两广丘陵与云贵高原上,成都至昆明是从四川盆地、横断山区到云贵高原;兰新铁路是经河西走廊到准噶尔盆地,这几条铁路大部都在第二级阶梯上。
只有青藏铁路全部都在青藏高原即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项正确。
3.若我国需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原油,最佳的运输方式是()A:管道运输B:水路运输C:公路运输D:铁路运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与俄罗斯的相对位置关系、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特殊物资的运输方式选择。
由于中俄陆路接壤,俄罗斯油田多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运输对象是大量液态物质,故从安全性、连续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最佳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
•4.“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引起“全球变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A:大力修建风力发电厂B:普遍使用沼气C:广泛使用制冷设备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大量砍伐森林和垦荒活动,使得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引起“全球变暖”,因此D选项正确。
历史地理习题及答案
2004 年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试题论述题一 .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
1 . 简述中国古代的几次分封及其影响。
2 . 论述毛乌素沙漠形成的原因。
3 . 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004 年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答案要点论述题一 .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是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的基础。
首先,政治上,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稳定其内部统治,重用人才。
其次,经济上,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经济,实行各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屯田制等。
再次,军事上,军事战略的运用,即孙刘合作对抗强大的曹魏政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最后,地理环境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也提到了一定的作用。
蜀有剑门之险,吴有长江天险。
北方的魏国虽然势力强大,但是其士兵不习水性,而吴国的士兵则习水性,加之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对付魏国,使曹魏政权无能为力。
三个国家都各有自己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二 . 简述中国古代的几次分封及其影响分封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体形式,始于周朝,在西汉、西晋时期也有存在。
在历史中,它的影响有以下几种:1 ,促进了历史的进程。
这主要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上。
周统治者面对空前广大的国土,管理起来只能是“望首莫及”,根本管理不过来,所以只能用分封这一办法,建立一种松散的“联邦制”,国家的根本大权属于周天子,这样可巩固国家的统一,拓展了疆土,防止国家发生动乱,在统一的情况下,什么事都好办,因此,历史在这一时期便奇平稳发展。
2 ,使历史由乱到治,巩固了成果。
这表现在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上。
3 ,导致出现分裂割据。
这主要体现在西汉、西晋的“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上。
三 . 论述毛乌素沙漠形成的原因这里原来是否有沙漠和何时出现沙漠,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本来有沙漠,但其范围可能不大,而发展到目前这种状态,则是历史时期人类不合理的耕垦、放牧造成的。
毛乌素地区的古代城址遗址。
以汉代遗址深入沙漠内部最远,在陕北毛乌素地区还发现了夏王朝时代的遗址和玉器,反映出这个地区过去是很发达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已得到开发,秦时在陕北设立了上郡和北地郡,到唐宋时期遗址、明代遗址则向沙漠东北边缘地区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历史地理学作业
卫河演变史年级:专业:学号姓名:联系方式:卫河演变史卫河是海河水系的五大河流之一,它在历史上是条重要的运河,在南北漕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直到现在仍然有利用的价值。
卫河的形成,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卫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一些与它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曹操开白沟,隋炀帝开永济渠,以及明清时期为了解决漕运与灌溉的矛盾对它所采取的措施等等。
其历史悠久,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时的白沟,隋唐时的永济渠,宋、金、元时的御河,明以后的卫河。
兹以其先后次序论述如下:它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淇门以下卫河前身为白沟,系黄河故道。
卫运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
清水源出修武县北的黑山,经山阳县(今修武县东,辉县西)、古共城(今辉县)、古获嘉县(今新乡市),流经汲县(今卫辉),在汲县北注入黄河(黄河的走向与今天不一样)。
关于清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叙述得十分详尽,即使两岸的名胜风光也描述的淋漓尽致。
《水经注》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今河南省辉县白鹿山东)……其水沥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
……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
……东过内黄县南,又东北过陶馆县北(即临清,古城在河北馆陶县清阳城)……又东北过广宗县东(在今河北省威县东),又东北过武城西,又北过广川县东(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流至章武(今河北黄骅市西北)入海”。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卫河的态势.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了便利河北地区的运输,隋炀帝发动数百万人开永济渠,《隋书·炀帝纪》载,“是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郡治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隔)”,其主要工程是利用白沟及黄河古道。
隋代的引沁并不是将沁水全部引入永济渠,而是因一部分,其余部分使其流入黄河,这对漕运有利,因船只可有黄河入沁河,再有沁河入永济渠,再则沁河是一条较大的河流,河道较宽,流量较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拦河筑坝,横截断流,必然很困难,只能采用分流引水的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考核试题答案.docx
名词解释1、屮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是受人的活动的影响的,因此,我们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时,必须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间界限为,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地理学的时间上限。
2、徐霞客游记共10卷,明代旅游地理学家徐霞客所写。
木书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古代游记地理书的代表。
其他的此类著作还有《穆天子传》、《岭外代答》、《长春真人西游记》、《西洋蕃国志》等。
3、禹贡学会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曝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4、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砌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问答题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秦、汉时期: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即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砺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二)魏晋南北朝、隋吋期:州制吋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
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
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
三国时共有州17 (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o隋设郡为190,县1255。
历史地理作业
贝壳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
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
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
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
冈身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推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杨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
长江口南岸沙嘴在海浪作用下,形成几列平行的沙堤和贝壳堤——俗称“冈身”。
冈身在松江故道以北有五条,东西相距约六至八公里。
冈身在松江故道以南有三条。
东西相距为一点五至二公里。
在近海扩展到四公里。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这条海岸线已经形成。
古长江流域由于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水量丰富,迳流含沙量少,再加上干支流又有湖泊分泄洪水及泥沙,因而输送到河口的泥沙为数不多,水下三角洲尚未堆积。
同时辽阔的江面上巨大的风浪和潮汐的冲击,使沉积与浸蚀基本上平衡。
因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没有造成河口三角洲的发育。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汉至三国时期,人们的活动地区从未越过冈身的范围;考古资料也反映,在冈身以东,至今还没有发现晋代以前的文物,表明这条开始形成与五、六千年以前的冈身地带,一直维持到三世纪,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历史时期,长江喇叭口的潮汐作用特别显著,在江口扬州附近出现涌潮现象。
崇明岛长江北岸江口段及位于江口的崇明岛,在历史时期也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这一变迁与长江主泓道的南北游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主泓道所经的江岸及岛岸,一侧受江流和潮汐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崩坍;另一侧由于水流较平稳,泥沙容易淤积,岸线向外延伸。
历年来,长江的主泓道是不固定的,长江口岸段与崇明岛也就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1、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618—626年)年间,当时在江中有东沙、西沙两个小沙洲。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中国历史地理[论述题]1、简要叙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论述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过程?(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
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
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中国历史地理[论述题]1、简要叙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论述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过程?(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
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
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代设置的。
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⒕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⒖是东晋时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批次2:第二批次3:第三批次4:第四批次5:第五批次6:第六批次1:[论述题]1、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2、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参考答案:1、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
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
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
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
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
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
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
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织业发展更快,临安(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常州、湖州等地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
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代设置的。
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⒕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⒖是东晋时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中国历史地理》客观题
《中国历史地理》客观题
1. 以下哪个朝代最早使用“中国”这个名称?
A. 秦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2. 以下哪个朝代的首都曾经是洛阳?
A. 东周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B
3. 以下哪个朝代的首都曾经是南京?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B
4. 以下哪个朝代的文化中心曾经是长安?
A. 秦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C
5. 以下哪个朝代的文化中心曾经是开封?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6.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A
7.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时期?
A. 秦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8.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一段时期?
A. 秦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南朝宋
D. 元朝
答案:A
9.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一段时期?
A. 秦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10.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扩张程度最高的一段时期?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XXX17年2月课程考试《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XXX17年2月课程考试《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2、XXX游记
3、XXX
4、羁縻州
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2、叙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事实。
3、叙述黄河变迁的经过与影响。
4、西安定都的条件有哪些?
5、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XXX:
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 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 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 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 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中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中国历史地理相关题目
一、结合植物、动物、江河、湖泊、沙漠或海岸线,谈气候对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试述中华民族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
三、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及特征四、谈一下对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认识:中印边界、外蒙、南海、中日(钓鱼岛)五、中国古代迁都的特点及原因三、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历史上的中国移民从类型上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这类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的一个类别。
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越过南岭,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并建立了郡县。
这种以开疆拓土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是一次由北而南的移民活动。
此后,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都属于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这类移民,大多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和影响都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移民。
二、强制型移民。
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防卫边疆、开发边地,或为了控制少数民族,往往运用政治或军事手段强迫有一定背景的居民迁入指定的地方,从而形成强制型移民。
历史上周灭商后将商遗民及“顽民”迁往宋地和成周洛邑;秦灭六国时将各国国君与贵族迁往秦国内地,把“天下富豪”12万户迁入咸阳;西汉初年的迁关东贵族、豪强、富人充实首都及其周围设陵县三、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从平原到山区类型。
从明代中期起,南方地区对丘陵、山区开始大规模垦荒。
伴随对丘陵、山区的开发也就形成了由平原到山区的开发性移民。
这种移民在南方明显地表现为由东向西开发和移民的特点,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进程。
开发型移民的另一种形式是从内地到边疆的移民,18世纪以后,由于北方人口压力增大,又无像南方那样面积广大的山区容纳大量移民,所以,北方百姓开始了自发向边疆的移民,如历史上的移民台湾,闯关东、走西口等都是这类移民。
四、少数民族的内徙和西迁。
当中原政权势力强大时,游牧民族往往西迁,如东汉时北匈奴西迁欧洲,唐代时西突厥西迁中东都是典型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
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气候对人类作用的方式
第二次作业
1.简述全新世中期我国东部森林区与西部草原区的分界线。
答:全新世中期我国植被按类型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种。
大致东部是森林区,森林区往西为草原区,草原区往北往西为荒漠区。
东部森林区和草原区的分界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大马群山-晋陕长城-六盘山北端-乌鞘岭-日月山-西顷山-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一线。
2.简述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对气候变迁的影响。
答:1、人类通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森林的破坏、草场的破坏,造成森林、草场对区域性气候调节能力的降低,造成森林地区洪涝灾害增多,草原地区草场的沙化,气候更为干燥。
2、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包括耕地、道路、建筑等,改变了大气的下垫面,使地表温度发生相应变化,也会对区域性的气候产生影响。
3、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导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大,使局部乃至全球的气候变暖。
3.简述云梦泽的变迁。
答:(1)先秦时期的云梦泽江汉平原上的云梦,从广义上是楚王的狩猎区,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云梦泽”则主要指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战国中期以后,因为汉水及其支流泥沙淤积作用,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已开始缩小。
(2)秦汉时期的云梦泽汉代以后,荆江三角洲、汉江三角洲因泥沙冲积而向东扩展,致使云梦泽的主体向东南移动,西汉时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
东汉时继续向东南推移,已移至华容东南。
4.论述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答:1、可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1)促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健全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还可通过基础研究,进行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讨,促进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
(2)促进历史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地理学可以为历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供空间定位,将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放置到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考察,要比单纯地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工作更为深入,得出的研究结论更为符合实际。
历史地理学探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可丰富地理学的研究。
地理学从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因此历
史地理学的研究对地理学的研究而言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贡献(1)尽全时空观念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
基本理念: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第三次作业
1.简述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空范围。
答:人类活动能够施加影响的地球空间仅仅限于地球的表层,这表层即大气层平流层以下、地壳上部的有限空间范围,这个空间范围就是我们人类生息的地理环境。
2.简述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
答:1、气候变化的大势是冷暖交替。
2、冷暖期持续时间的变化:温暖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寒冷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
3、气温的变化幅度,年均温的变化大致在1-2℃。
3.简述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4.论述我国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
答:1、河流的总体水量在下降一是河流的径流量减少。
二是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第四次作业
1.简述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1、文献资料分析法 2、实地考察法 3、考古学资料分析法
4、电脑技术
5、计量统计法
6、数理模型法
7、孢粉分析法 8、C14测年法 9、树木年轮判读法
10、物候分析法 11、遥感技术等
2.简述我国仰韶温暖期气候变化阶段与特点。
答: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
(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
(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3)距今4500年至3000年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至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3.简述鄱阳湖的变迁。
答:A、远古时期的鄱阳湖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彭湖。
古彭蠡泽原与长江水面相连。
B、汉晋时期的鄱阳湖湖区的变化古彭蠡泽逐渐脱离长江水道;湖区体南移至长江以南。
鄱阳湖变化的原因:西汉以后古彭蠡泽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在九江以南地块的下陷,古赣江下游汇注于此,形成与长江相同的新彭蠡泽。
C、隋唐时期的鄱阳湖湖区的变化鄱阳湖向南扩展
变化的原因:隋唐时期我国气候温暖湿润,长江干支流的径流量相应增大;江水由湖口倒灌入湖,赣江水的顶托,造成彭蠡泽的扩展。
D、宋元明至清初的鄱阳湖湖区的变化趋势向南向西扩展。
到清代初年松门山以南的陆地都演变为湖区。
湖区变化的原因:湖区的地层的继续沉降;长江水和赣江等北流河水的顶托。
E、清后期至建国以来的鄱阳湖湖区的变化:湖底日益抬高,湖面不断萎缩。
湖区变化的原因:清代后期鄱阳湖区地质构造由下沉转为上升;以赣
江为主河流挟带泥沙不断淤积,在河流入口处形成洲地,使湖底日益抬高,湖面不断萎缩;在湖滩上围湖造田,也是使湖区范围狭小的人为因逐渐缩小。
自1954年到1976年短短的22年间,湖面就缩小了1200多平方公里。
4.论述明清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长城沿线森林植被在北方地区,明代为防范来自北方的蒙古族南下,在北方修筑长城,设置九镇(又叫九边,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同时移民屯戍,柴薪的砍伐和农业垦殖对长城沿线的残留的森林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黄河中下游森林植被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森林已经很少了,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比如修建皇宫、皇帝陵寝等,很少见有在北方的黄河流域采办皇木的记载,这也说明黄河流域的森林已大部分砍伐光了
(3)东北地区森林植被在东北地区,明代这一地区覆盖有大量的森林,林木以松木为主,可供采伐的树种较少,加上这个地区为女真族活动区域,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北地区木材的开发利用。
到了清代因为这里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为了保证大清王朝的气运,禁止砍伐森林,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因此在明清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东北的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较少。
(4)南方山区的森林植被 A、皇木采办与森林的消耗
B、南方山地的垦殖与森林的消耗
C、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持续减少。
不过据专家统计,清代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大致在26.1%左右,南方的福建、湖南、广东、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森林覆盖率在50%左右,东北的黑龙江、吉林等地森林覆盖率超过90%,明代各地的森林覆盖率应该要比以上的数据要高,因此明清时期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现在相比还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