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合集下载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学 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 , 课 堂 也 就 成 为 了 教 师 的 独 角 戏 ,师 生 互 动 环 节 甚 少 。期 末 考 试 以教
师所列 “ 重点 ”为主 ,课程成绩也是 由任课教师 自行评定 。
在 此 情 况 下 ,学 生 平 时 学 习 懒 散 ,期 末 考 试 前 则 忙 于 死 记 硬 背 。久 而 久 之 ,学 生 明 显缺 乏 学 习 的 积 极 性和 主 动 性 ,会 听
在现行 的高校招 生录取制度 下, 衡量生源质量高低 的基 本 指 标 是 考 生 的 高考 成 绩 。 招 录 指 标 的极 端 单 一 化 直 接 导 致 大批不擅应试 、 但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突 出特长和发展潜力 的考 生丧 失了接受高等教育 的机会 。 不科学 的招录制度一定 程度上反 映了教育机会 的不平等 ,损害 了教育公平 ,客观上 给我 国的人才 战略造成 了极大损 失。 要改变 “ 以分论能 ”的高校招生标准 , 就要实行多样性 的高校准入资格标准 。 高校招生部 门不仅要看考生的高考成
高 校 课 程 体 系 设 置 中 ,必 修 课 很 多 而 选 修 课 甚 少 ,学 生 不 仅 学 习 压 力 大 , 而 且 知 识 领 域 的 广 泛 性 导 致 学 生 囫 囵 吞 枣 、浅 尝 辄止 ,没 有精 力和 时 间 去 深 入研 究 和 探 索 自 己喜 爱
才培养 目标紧密相关 ,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 。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脱 节 让 很 多 学 生 失 去 了 学 习 的 兴趣 。
从高等教育 自身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 由精英 阶 段迈 入了大众 化阶段,并逐渐走 向普及化 。必须立足社会环 境变 化及 其对 高等 人才 的新要求 , 对传统 的高校人才培养模 式进 行 变 革 。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科 教 研 究
Ci dctnIoa: H:r : 匝 haEua。 ———: el 。 n 1 n— : —vt n i a

on
新时期 高校 人才培养 模式改 革研 究与探 索①
林 洁琼’ 王 占礼 母德强’ (. 1 长春工业 大学机 电工程学 院 ;2 长春 工业大学教务 处 长春 1 0 1 ) . 3 0 2 摘 要: 高校人 才培 养模式改革 , 高等教 育改革的主要 内容 , 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 观 , 是 是 坚持 以人本 为本 , 进 高等教 育全 面协 调可持 续发 促 展 的必然要求 。 本文从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基本 内涵谈起 , 分析和 研 究 了目前 高校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 的基本状 况和存在 的 问题 , 并从 高 校人 才培 养 目标 专业 设 置 、 程体 系 、 学 方 法和 手段 等方 面, 课 教 对人 才培养 模 式改 革作 了一 些新 的思 考 。 关键词 : 高校 人 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7 5 2 0 )2 c一0 4 —0 1 7 —9 9 (0 9 1 () 0 3 1
的主要 内容 , 是全 面落 实科学 发展观 , 坚持以 人 为本 , 促进高 等教育全面 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 必然 要求。

存 在 的 问题
2 1基本 状况 . 从2 世纪 7 年代末 开始 , 0 0 我国各高校 对这 种 人 才培 养模 式 进行 了不 同程 度 的改 革 。 但 是, 由于 体制 上 的局 限和 根 深 蒂 固的 传统 惯 性 , 国高校 人才培 养模式 从培 养 目标 、 业 我 专 设 置、 程体系和 教学 内容 、 学管理体制 、 课 教 教 学 方法和 手段等 并没 有从 根本上 跳 出原来 的 框框 , 专业教 育为导 向 的教学 体制 , 以 以计 划 经济 为主体的管理 模式并没有根 本改变 , 生 学 个性 发展 和创造 力培 养还 受到不 同程 度的 束 缚, 人才 培养的 灵活性 和适 应性 不够 , 人才 的 质量 和结构 与经 济建 设和社 会发 展 的要 求呈 现 出较 大的差距 。 _ ] 2 世 纪 9 年 代 以 来 , “ 教 兴 国” 0 0 在 科 和 “ 持续 发 展 ” 大战 略的 直接 促 动 下 , 可 两 教育 部 出台 了《 向2 世纪 教 育 振 兴 行动 计 划 》 面 1 和 2 0 年 教 育 部 、 政 部 联 合 正 式 启 动 的 07 财 “ 等 学 校 本 科 教 学 质 量 与 教 学 改 革 工 高 程 ” 明确 提 出高 等 教 育要 培 养 具 有 创 新 精 。 神和 实践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 , 要重视培 养大 学 生 的 创新 能 力 、 践 能 力和 创 业 精神 。 实 2 2 存在 的问题 . ( ) 业 设 置上 还 存 在 不 科 学 合 理 的 现 1专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定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但改革力度不够,推进速度仍远远滞后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当务之急,应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以能力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为中心,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

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造成学习内容繁多无法抓住重点,学习知识陈旧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等现状。

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还造成了教学形式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摒弃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而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而造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无法与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而技术水平能力又不及职业院校。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或者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合理的专业、课程,采取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

理论研究应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体系到管理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紧密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引言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基石。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任务。

然而,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态,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不足。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模式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采用“一切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追求“四点一线”(听、看、记、做、证明)、达到规定校内外的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标准。

大量的教授、学生、课程和学科迅速发展起来,但培养出了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

而且,课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语数外重、文理分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模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就业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社会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改革1、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采取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以“人”的发展和“学”的发展相统一,品质与能力、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相互交织,使“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接受单向的教育,而是通过实践探索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从学术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不断扩大。

因此,高校应该着重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业、创新和实践的基础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面向国家和社会,以国家和社会对所需人才及时性、全面性和差异性的需求为导向;二是面向眼界、知识、思维、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注重创新在专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四是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参与创新。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评价体系研究的建议。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因应时代背景、面对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校恰恰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当下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包括了以下几种: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种模式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出发点,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进行定位,以此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适合自己的科目和专业,从而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目标。

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种模式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创新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品质,且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发展新技术和改进传统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种模式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加深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设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评价体系应该是科学、客观和合理的,以确保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

下面是评价体系的建设建议:1.专家评价高校应聘请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对学校进行评价,评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科人才培养为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科人才培养为例

——Tak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New Animal Sciences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as an Example
WEI Xiaoshi1, YU Jiafei1, 2, MAO Huiling1, CUI Yanjun1, SUN Weisheng2, ZHOU Hua1, WANG Chong1,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深耕绿水青山,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浙江
人成才;从提供各种条件方面托举学生综合成才。
农林大学结合专业发展概况,提出了新农科建设五
在过程中,尊重学生、量体裁衣,激励创新、团队
个“新”
:秉持新理念(以本为本、持续发展),笃定
合作、循循善诱。导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导学关
新目标(生态引领、特色发展),构建新体系(复合
(1. College of Jixian, College of A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Green Ecological and Healthy Breeding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
专业基础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精心设计,并
高等院校战略发展目标。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
且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与学生共同参与 [ 2 ]。

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作者简介:曾红艳(1983-),女,硕士,西安欧亚学院讲师㊁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㊁现代教育技术㊁实践教学㊂应用型高校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研究曾红艳(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㊀要:本文基于国内外教育学㊁公共教育和场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聚焦本校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培养目标应结合新兴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及发展趋势,拓宽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探索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学和公共教育服务中场馆教育进行融合,调整课程结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㊂关键词: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9.036㊀㊀随着信息技术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上升,在 十三五 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要广泛推进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和转型,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应用实践㊁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㊂1㊀本校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教育学作为基础学科,为本省以及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就业市场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加上招生规模的递增,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很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教育学相关性低的职业,或者倾向去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学校㊂教育学的存在和发展一直备受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也是困扰本校学科建设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口就业机构的萎缩更是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文献研究显示,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出现两条道路:一条是变革,变革人才培养目标㊁课程设置以应对挑战㊂一条是消亡,撤销教育学本科专业,撤销教育学本科专业看起来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但是却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本校教育学专业建设比较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托英语和心理学专业,衍生出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并且教育学专业开设现代儿童视觉艺术教育方向,且在行业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同类院校,但在学生选择教育学专业后,一些学生希望能在教育学领域继续深造,而原有的教育学(儿童视觉艺术方向)偏向艺术方向,和部分同学的发展方向不契合,且随着社会的发展㊁教育市场涌现出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对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对课程进行重构㊂因此,前期需要对国内外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调研㊂2㊀国内教育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本次调研的学校主要是根据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选取了5所院校2020级本科人才方案,梳理出教育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表1所示,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院校的官方网站上㊂表1㊀国内5所师范院校教育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类型培养目标211入职五年后成长为具有良好研究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可以独立地从事教育学类的教学㊁研究㊁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工作㊂211高级教育学专门人才㊁教育行政人员㊁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员以及教育新闻㊁出版和媒体开发的专业工作者211着力培养热爱教育事业㊁愿意投身教育服务并且 懂教育㊁会管理㊁能研究 的一流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卓越教师㊁高层次教育管理人员和高水平教育研究后备队伍㊂双一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㊁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㊂双一流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中小学校㊁教育科研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学㊁研究㊁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㊂㊀㊀首先,从以上调研的学校培养目标中可以分析出,国内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倾向于培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人才成为教育科研人员的后备军,使其能够以自身丰富的理论基础来解决目前教育学所存在的问题;张斌贤在‘学科发展大局重新审视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意义与路径“一文中指出,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今天,四年的本科学习在培养系统的研究方法㊁高水平的研究能力的科研型人才方面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学习,而且在目前市场结构下,教育学的毕业生㊃501㊃人数大于市场需求人数,本科毕业后直接从事科研工作和管理的机会微乎其微;其次,培养目标偏向于为中小学培养从事教学㊁管理和研究人才,但在教育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上由于缺乏学科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在求职中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工作岗位时会受到限制,因而不得不把就业的出口指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服务机构㊂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教育学本科专业的重要就业渠道再次被切断㊂3㊀国外教育学㊁场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国外教育学专业主要调研了伦敦大学㊁哈佛大学㊁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其中主要调研了伦敦大学,伦敦大学在2015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教育学专业排在世界第一㊂伦敦大学的教育学专业(Education Studies BA)培养目标和目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契合,学生毕业后,在职业选择方面范围更广,学生可以在教育领域㊁国家政府㊁社会慈善机构㊁国家发展㊁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工作,还可以在学校㊁美术馆㊁档案馆㊁图书馆㊁博物馆㊁医院㊁监狱等社会服务机构工作㊂伦敦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历史学㊁社会学㊁哲学和科学等领域,通过各领域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人文修养㊁批判性思维㊁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在选修课比例方面,伦敦大学的选修课比例为40%左右,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大㊂其次,伦敦大学也作为最早开办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分别为:博物馆研究㊁考古和保护㊂其专业培养理念为在博物馆工作的后备人员提供广泛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技能培训,并鼓励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博物馆㊂学生的课程主要由2个选修模块和4个必修模块构成,学生修完课程后,会参加关于博物馆学主题的研究项目并完成一万字左右的论文报告,论文完成后,每个学生还必须完成学校统一组织的20天左右的实习工作㊂最后,又调研了莱斯特大学,莱斯特大学作为国际博物馆学界公认的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先驱,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领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从人才培养方式㊁课程设置㊁实习评估等方面已经建立相对成熟的体系,其培养理念一方面是带领学生探索博物馆新兴领域内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艺术管理或与文化机构相关的专业人才㊂专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跨学科的研究属性,其次是实习制度,同学们在完成理论学习半年后,教授们都会带着学生参观博物馆㊁美术馆或者画廊等机构,进行实地教学,并且需要独立完成实习工作并获得合格证明㊂学生完成以上环节的课程,学校安排实习并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论文分学术型和实践型,实践论文需提供实践成果证明㊂4㊀基于场馆㊁博物馆教育市场的调研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㊁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意见中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的教育功能,要推动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和学校教学㊁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希望各地能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的功能,坚持 展教并重 ,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结合中小学认知规律,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基于科技类㊁艺术类㊁历史类等活动课程;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青少年教育资源库;鼓励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解说导览㊁互动游戏㊁角色扮演㊁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㊁体现性和互动性;充分注重分龄设计㊁小学阶段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㊁中学阶段体现实践性和体现性,开发一批立德启智㊁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路线和课程㊂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博物馆教育培训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类教师培训中㊂到2021年,2021年,全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其中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㊂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㊁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㊂从以上政策文件和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以博物馆为代表,观展人群增长,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展馆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和教育职能,展馆需配备专业的公共教育人员,对于公共教育人员的岗位要求为,有艺术㊁历史㊁科技等理论知识,同时有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基于实用艺术类,科学现象的创造和科学展品的设计㊁手工项目㊁组建和操作过程演示,能设计并开展以展品为基础的教育活动,懂得各种儿童剧的编排与导演,具有良好的沟通㊁思考和终身学习能力,以上调研数据无疑给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参考㊂5㊀国内外教育学㊁场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对本校教育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5.1㊀培养目标应该立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㊁结合新兴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及发展趋势2021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达成了要长久保持并提供教学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认识,提出教学学科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在立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还㊃601㊃应结合新兴教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㊂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和家长对教育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如学校咨询服务㊁学习规划㊁职业规划㊁场馆学习㊁研学旅行等需求,教育市场学科类培训人员减少,但同时与催生出一些新的职业,如教育咨询师㊁职业学业规划㊁教育新闻者㊁场馆导览等新兴职业,均是社会发展后新的职业,所以,本校的教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应立足目前新兴市场的需求发展,从社会公共教育服务型人才培养切入㊂5.2㊀教育学本科就业范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国内的教育学本科就业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如中小学㊁教育机构㊁教育新闻㊁出版和媒体开发等㊂国外的教育学本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㊂比如:英国的伦敦大学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可以在不同的教育领域工作:即学生可以在教育领域㊁国家政府㊁社会慈善机构㊁国家发展㊁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工作,还可以在学校㊁美术馆㊁档案馆㊁图书馆㊁博物馆㊁医院㊁监狱等社会服务机构工作其次,伦敦大学的教育艺术与设计文学硕士毕业生可以在艺术学院㊁艺术学校及美术馆的工作㊂对于本校教育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借鉴国外的培养目标㊁国内的市场调研和行业人才需求规模调研,就业范围定位在科技馆㊁图书馆㊁美术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及中小学校㊁公共教育相关行政部门及社会机构从事公共教育活动策划㊁教学实践㊁机构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㊂5.3㊀教育学和公共教育服务中场馆教育进行融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家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㊁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而在公共领域,场馆是非正式学习环境的主要代表,发生在场馆环境中的学习和场馆相关的经历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㊂在教育领域,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没有特别明显的划分界限,正规学习也可能发生在非正规教育里(校外非学科培训),非正规学习可能发生在正规教育里(校内学生交往),与正规教育相比,场馆教育是非线性的㊁广域的㊁学习氛围自由开放,场馆中不仅有丰富的展品资源,而且主题突出,学习者在场馆中开展自我引导式学习,学习者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多,在场馆中发生的教育,更倾向于自我导向㊁选择的㊁开放性㊁非线性的教育方式㊂因此,场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正规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㊂场馆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明确的教育身份,拥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共同属性㊂在非正规教育的环境中,它在传播传统文化㊁艺术㊁科学素养培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5.4㊀积极探索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公共教育服务中的场馆教育是一门多元化㊁跨学科的学科,美英两国的高校博物馆学培养模式,其专业课程十分全面和具体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也很完善,几乎涉及博物馆所有领域,其中,博物馆与博物馆的展览策划㊁藏品管理㊁教育活动开发㊁项目评估等相对专业的课程,都是各高校场馆教育培养体系的应借鉴和学习的㊂基于此,本校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以目前教育市场发展为契机,全面完善课程培养体系,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整合分院的课程资源,加强艺术课程㊁科学课程㊁戏剧课程㊁劳动教育课程㊁公共教育项目策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避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积极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馆校联合和跨学科联合教学,共同开发公共教育研究项目,使学生可以更快地投入公共教育服务博物馆领域的工作当中㊂6㊀结语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学㊁公共教育服务㊁场馆教育等方面的资料,探索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新模式,结合本校现有的课程特色和实际情况,指导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㊂参考文献[1]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189.[2]周霖,王澍.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3):46-53.[3]付光槐,罗贯文.基于新兴教育市场的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2022,(7):150-154.[4]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2015–Education[OL]./universityrankings/ 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15/education-training# sorting=rank+region=+country=+faculty=+stars= false+search=[5]Education Studies BA[OL]./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degrees/educationstudies -ba.[6〛张莹.中英两国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7,(7):101-107.[7]https:///prospective-students/graduate/ taught/degrees/museum-studies-ma[EB/OL].[8]https:///museum-studies/[EB/OL].[9]/zhengce/zhengceku/2020-10/20/con-tent_5552654.htm[EB/OL].[10]/xinwen/2022-05/19/content_ 5691108.htm[EB/OL].[11]王乐,涂艳国.场馆教育引论[J].教育研究,2015,(4): 26-32.[12]白如军.英美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44-46.㊃701㊃。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台和学科基 础课平 台”等取 向。人才 培养方案 的 内在逻 辑
“ 整体养 成 、 识教育 与专业应用教 育相结合 ” “ 通 、因材施 教 ,
分流 培养 , 体现学 生个性发展 ” “ 出学 生实践 能力与创新 、突 能力 培养 ” 的原 则 , 积极 推行 “ P ” 通识教 育+ GC( 专业 教育+
养成 、 教育与专业应用教育相结合 ”“ 通识 ,因材施教 , 分流培
养 , 现学生个 性发展 ” “ 出学生 实践能力 与创新能力 培 体 ,突
养” “ 和 知识 、 结构 和课 程模块 体 系优化 ” 的原 则 , 面修 订 全
2 1 年公共 课 的开课 计划 。在此 以数学 、 00 物理 、 思政 三大类 公共课的开课 计划为例 ( 1 表 3 。 表 一 )
二、 以创 新 能力培 养 为基调 , 大应 用型 学科 专业 建 加 设 力度 。 化人 才培 养方 案 优
优化 人才培 养方案 ,首先体 现在人才 培养总体 目标 的 定位 与突破上 ,诸如 “ 高素质 、 能力 、 强 具有创新 精神 ” 已成 为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的总体 目 。人才 培养方 案必须 以创 标 新 能力培养 为基调 ;其次体 现在人才 培养方案 的具体设计 上 , 如“ 诸 厚基础 、 口径 、 宽 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公共基础课平
安徽 新华 学院始 创建 于 2 0 年 ,0 5 升格为本 科 院 0 0 20 年 校 ,0 8年底 获得学 士学 位授予权 , 为安徽省第 一家升本 20 成
容、 课程体系 、 实践环节 、 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 的大胆 改革和创新 , 积极探索 “ 通识教育+ 专业 教育+ 职业生
略规划 的框架下 , 教育 主管部 门 、 高校及社会 相关 邀请 兄弟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标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

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教授时,钱老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这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上述定义出发,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以下3层意思:1.建立或构筑这一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本文就探讨一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举个例子,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将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学分课程中。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而且,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后,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求。

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够满足我们对于人才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受过全面教育的人才正在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

因此,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纳入教学体系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学习自己专业知识,还会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不仅是一种开阔思路的方式,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工作中更加灵活适应各种情况。

三、学习授课的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现在则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学生和老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网络课程、慕课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课程,并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同时,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调整。

这种方式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四、实用性的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需要对研究方向进行调整,让研究更加与实际应用接轨。

如今,很多高校已经重视实用性的研究,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和实践中,使得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这些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样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研究。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有很多可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而这些改革和创新也必然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传统的学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而是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

例如,在信息技术时代,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其次,跨学科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此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为了创新高校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与方法:1. 课程设置的创新:通过修改与删除现有课程,引入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强化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创新思维、沟通与领导力等。

同时,也可以推行学科之间的交叉课程,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和理解。

2.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项目驱动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体验。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

3. 实践机会的创新:通过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跨学科能力。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 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符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学科评价的局限,综合考量学生的学术能力、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

他们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学体系的单一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的。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国内的高校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通过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爱国、尊重人权、遵守规则、尊重科学、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

3.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高校通过拓宽招生和就业渠道,引进外籍教师、开展海外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动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思考方向:1.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为不同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特点的成长路径和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

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以期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一是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高校教育强调理论传授,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实践环节。

然而,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高校应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二是推崇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创新精神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此,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竞赛,并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和支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三是强化实用技能培养。

传统的高校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实用技能的培养。

然而,现实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高校应该增加实用技能课程,如实用外语、职业技能培训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积累职场经验。

第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之四是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以专业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方面。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例如,高校可以开设社会实践课程,促使学生深入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需求,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二、综述现有研究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方面;而国外学者则更注重于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等方面。

综述现有研究可发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共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挑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1. 某大学“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某大学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即引进企业界专业人士与学术界专家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或讲师,并进行合作研究与指导。

通过此举,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某高校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某高校开设了跨学科融合课程,将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通过此举,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跨界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策略与建议1.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教育理念。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191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和完善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合作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

制造业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

中间层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以一线工程师为主,负责工程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造、质量监控等工作,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制造业领域的中间层人才,能够在生产企业的一线岗位熟练工作。

具体要求是包括较强的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或在实验室简单操作仪器设备。

必须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实行将课堂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产实践和学习模式。

特别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产学合作,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相关知识,具备迅速进入市场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现存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高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机会较少。

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和设备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场地。

这样,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效果不够理想。

1.2 学生职业素养欠缺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职业道德素养已成为毕业生顺利踏入职场的关键要素。

然而,许多学子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造成了影响,也给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挑战。

职业素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高等教育已开始强调要始终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教育手段却还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仍然是说教居多。

虽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一流课程的课堂改革能有所改善,可是,教育方式依然流于表面,难以产生优异的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提出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新要求,这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理念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以及新模式探索等内容展开研究,旨在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机遇,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外缺乏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科之间隔离,难以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生缺乏全面发展的机会。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欠缺。

如何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才能更好地引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步入新工科时代。

1.3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学科分割和教学模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黄河科技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黄河科技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办 学 机 制 灵 活 的 优 势 , 向市 场 面
手能力的人才 , 也为晋 升本科 学历教 育 、 继续 深化人 才培 养 模式的改革奠定 了坚实基础 。
二 、 科 学 历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 深 化 本 20 00年 , 河 科 技 学 院 经 教 育 部 批 准 实 施 本 科 学 历 教 黄

充 分 的 就业 。
二是 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 , 不断加强 以党建 为核心 的
学 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 19 9 7年 , 校 建 立 党 委 以后 , 校 党 委 学 在 统 一 领 导 下 , 建 了党 政 工 团齐 抓 共 管 的 学 生 思 想 教 育 工 作 构 机 制 , 步 形 成 了 以党 建 为 核 心 , “ 校 ” “ 卫 队 ” 由 逐 以 党 和 校 ( 学 生 党 员 和 入 党 积 极 分 子 组 成 的 学 生 自律 组 织 ) 抓 手 的思 为
是: 面向市场 , 更新教育观 念 , 重视 思想政 治教 育, 调整 专业设 置, 范实践教 学环 节, 规 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培养。
关 键 词 : 办 高校 ; 才培 养 模 式 ; 民 人 改革 与 实践 中 图分 类 号 :6 8 7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85 2 (0 9 0 -0 1 3 G4. A 10 -4 4 2 0 )40 0 - 0
黄 河科技 学院改革人 才培养模 式研 究
杨保成 , 张锡 侯
( 河科技 学院, 南 郑 州 4 0 0 ) 黄 河 50 6
摘 要 : 河 科技 学 院在 2 黄 5年 的 办 学 实践 中形 成 了学 历 教 育 与 职 业 技 能 教 育 相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这 种 模 式 的 特 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李超(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1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

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

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

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

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

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

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

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

学生的动手能力小能得到有效地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从高等教育自身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迈入了大众化阶段,并逐渐走向普及化。

必须立足社会环境变化及其对高等人才的新要求,对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3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3. 1改进高招录取标准在现行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卜,衡量生源质量高低的基本指标是考生的高考成绩。

招录指标的极端单一化直接导致大批小擅应试、但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突出特长和发展潜力的考生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小科学的招录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机会的小平等,损害了教育公平,客观上给我国的人才战略造成了极大损失。

要改变“以分论能”的高校招生标准,就要实行多样性的高校准入资格标准。

高校招生部门小仅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还要考察其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情况、第二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等综合成绩[f41。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样h}标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提高大学招录效率,为大学招纳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大可能性。

3. 2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5]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建设。

课程与专业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

针对课程的改革,拓宽专业、夯实基础、明确方向,促进学科互相渗透,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别选修课程等。

尽量减少原理性理论课时量,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课程实验实践学时,提高学生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来选择专业方向,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其次要夯实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

加强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设计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

对于实践性、技能型的课程,采用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形式,通过项目比赛成绩代替相应课程成绩。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教师布置任务大小小同的作业,使学生达到会做一个完整项目的目的。

实验室开放,也能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再次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课题设计。

联系更多的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单位,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减少学校在实践方面的投资,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岗位工作。

同时,学校成为企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增强校企合作信心。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尽量要求课程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科研项目等。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对能联系毕业设计单位的学生,在办理相关手续后,可离开学校进行毕业设计;对小能联系毕业设计单位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毕业设计;对小愿到校外参加设计的学生,可以安排参加校内科研项目的开发。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大大提高学生从事企业级项目的开发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3. 3严格毕业考核制度当前我国高校实际上采用的是“严进宽出”模式,考生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相对宽松,一般可以顺利毕业[6]。

毕业生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仅仅关注学分量、相关证书的获得,小仅易使考核流于形式,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临阵磨枪”,从而得小到大学知识的精髓,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尚小具备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就流入就业市场。

因此,毕业生考核要遵循全面、综合的原则,小仅要检测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看其思想进步情况;小仅要看考试成绩,更要看日常学习所表现出的进步状况和发展潜力;小仅要看理论素养,还要看实验实训中表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考核小合格的学生,坚决小准毕业,而是采取降级、延期毕业等方式,直到考核合格。

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

3. 4积极实施创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剧增的毕业生增量就业市场容量的张力之问形成尖锐矛盾。

在高等教育规模小断扩大、人才市场容量有限,及就业体制尚待完善的客观条件下,增强毕业生就业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

要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如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的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更高要求层次的素质维度。

鉴于此,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引入创业教育模式。

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创业主题,开设“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商法学”等相关课程。

充分开发和利用潜性课程,如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实验及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竞赛等在增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f71。

在制度、政策方面,学校应为大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如休学创业制度、创建创业基金等。

3. 5实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是指高校人才培养在数量、规模、布局、机构以及内部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诸要素之问科学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以获得长期效益[}s}。

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理想在于用人的可持续发展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综合性和根本性。

一方面,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在社会体统的中地位、使命和前进的方向,及高等教育内部要素所面临的问题等;另一方面,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原则,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久地提高效率,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4结束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符合我国高校专业建设的特点,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适应目前大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就业需求,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

应该加快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促进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1]王治金,刘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0-45[2]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36-69[3]杨秀英,李兵.我国高职教育y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35:8-11[4]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7:10-28[5]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等.应用型本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8.10:65-67[6]王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57[7]刘洁.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学校社会利学学报,2008.20(3):124-126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University 1Yaining Model ReformLi Chao(Guang'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an,Sichuan 638000,China)Abstract: This thesis indicated that talent training is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 Finally it proposed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raining model reform,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versity recruiting standard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trict exit" model and actively implement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also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l reform must adhere to the idea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Model; Reform; Sustainable; Pract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