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各题型总结

合集下载

马原重点大题汇总解析

马原重点大题汇总解析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1)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人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 简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4.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着重抓住主要矛盾;研究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大二马原考试题型

大二马原考试题型

大二马原考试题型一、选择题选择题是大二马原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学生需要在给出的选项中选择与题干相符的正确答案。

下面是一道关于电荷和电场的选择题示例:题目:两个正电荷之间的力是A. 斥力B. 吸力C. 引力D. 无法确定答案:A. 斥力二、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填写短语、单词或数字等,以便完整、准确地表达出答案。

下面是一道关于电容的填空题示例:题目:电容是指导体上的电荷量与两极电压之间的空白比值。

答案:电荷量与两极电压之间的比值三、简答题简答题要求学生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回答问题,通常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或公式等。

下面是一个关于电阻的简答题示例:题目:请解释什么是电阻?答案:电阻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碰撞和相互作用导致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现象。

它是电流通过导体时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四、计算题计算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计算过程,得出准确的数值结果。

下面是一道关于电路中电流和电阻的计算题示例:题目:一个电路由电压为12V的电源和电阻为6Ω的电阻器组成,求通过电路的电流大小。

答案: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等于电压U除以电阻R,即I = U / R。

代入已知数值,得到I = 12V / 6Ω = 2A。

五、分析题分析题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或场景进行详细的分析、解释或推理。

下面是一个关于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分析题示例:题目:比较交流电与直流电的特点,并解释其在不同应用中的优劣势。

答案:交流电和直流电的最大区别在于电流方向的改变。

交流电的电流方向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而直流电的电流方向保持不变。

交流电在能量传输和分配方面具有优势,可通过变压器进行高效传输,同时可实现电压调节。

直流电在电子器件、电池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因此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交流电和直流电各具优势和劣势。

六、论述题论述题要求学生对某一理论或问题展开论述,使用合理的论据和例证进行阐述或辩证思考。

下面是一个关于电磁感应的论述题示例:题目:详细阐述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完整word版)马原分析题总结(最终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原分析题总结(最终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原分析题总结(仅供参考)一、分析题答题思路分析大题三步走:①是什么?联系原理,照抄理论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②怎么讲?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这个材料告诉我们·······;③怎么干?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分析题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什么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二、怎么讲◇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③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干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③“少生孩子多种树”:ⅰ.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ⅱ. 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分析题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一切一、是什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3)共同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

它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使事物发展,矛盾的主要形式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发展性、矛盾性、否定性、辩证性。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互为条件、共生共存。

5.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范畴:质量与数量、含义与存在、本质与现象。

6.辩证法的方法:全面性、历史性、发展性。

二、物质与精神:1.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精神是主观存在的意识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是物质的反映。

2.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性、客观实在性、客观性。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内容的反映,形式对内容的反映是一种概括。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

三、实践和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结果。

2.认识的本质和特点:认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反映,是对事物属性和规律的认识。

3.认识的辩证特点: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辩证统一。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总之,《马原》的学习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物质与精神、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在备考期末考试时,我们要重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辩证法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马原复习整理

马原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整理考试题型:一、填空题(5分)(PPT中红字部分)二、单选题(5分)(PPT中红字部分)三、简答题(30分;10分/题)(100字左右)四、论述题(40分;20分/题)(300字左右)五、材料分析题(20分)(300字左右)专题一:“老祖宗”不能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特点)(P10-P12)1、科学性2、革命性3、实践性4、人民性5、发展性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P2-P4)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5.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三、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P13-P16)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题型:1、选择(1x10*) 2、判断(1x10*) 3、材料分析(20x4*)(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

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动中有静。

B,静中有动。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马原期末考试题型

马原期末考试题型

马原期末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

– A. 人民战争
– B. 无产阶级专政
– C. 社会主义制度
– D.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

– A. 人民民主专政
– B. 阶级斗争
–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立者是()。

– A. 毛泽东
– B. 列宁
– C. 斯大林
– D. 马克思和恩格斯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的先锋队。

– A. 地主阶级
– B. 资产阶级
– C. 封建主义者
– D. 无产阶级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是()。

– A. 领导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C. 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
– D.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唯物史观?请简要阐述其基本内容。

2.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理论。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的?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
1.请分析并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战术。

马原重点大题总结

马原重点大题总结

一、联系的观点:循环、环环相扣、中介、桥梁、全面原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之一。

定义:事物之间和内部要素之间会相互制约、作用、影响。

性质: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3.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4.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性质不拆开: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二、发展的观点创新、过程、事物的运动变化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做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对子,转化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事物发展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反而成。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

(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问题一定会有,不可避免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全面看待和解决矛盾。

(三)矛盾具有特殊性:1.简版:矛盾是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所以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详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表现为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型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型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型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A. 实践性– B. 辩证法– C. 唯物主义– D. 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 A. 阶级斗争– B. 唯物辩证法– C.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唯物论– B. 唯心论– C. 辩证法– D. 实证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 B. 唯物主义的– C. 实证主义的– D. 辩证唯物主义的5.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基本观点是()– A. 实践决定意识– B. 意识决定实践– C. 物质决定精神– D. 精神决定物质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什么意思?请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强调思想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对人类实际生活中的物质现象进行观察、实验、验证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客观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变化,并揭示了阶级斗争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论述题请简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论。

其核心原理是辩证法的观点,即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能片面、静止地看待,而是要把事物和现象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考点1、哲学的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局部世界——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及意义: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感知、意志、心(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不是实物5、物质与运动(1)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A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动中有静6、物质运动的时空属性(1)时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B特点: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B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4)爱因斯坦的相对性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7、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是错误的8、意识(1)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前提——遵守客观规律、途径——参与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手段二、辩证法1、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

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

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a)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c)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经济形式)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c)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d)i. 不带任何偏见的、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的面目来认识世界并揭示其客观规律;e)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它研究的领域涉及很多方面且研究深刻;f)i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经受的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g)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7、简述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简述极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a)级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II形成的原因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b)极差地租I与极差地租II,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附答案)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附答案)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完整版马原原理总结

完整版马原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2、两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好事变坏事、缺陷变优势、物极必反、差异中谋求共识、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的继承吸收。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症下药、实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批判抽象人性论和普世价值。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①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①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20天20题马原十大总结

20天20题马原十大总结

马原十大考点:1A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旦还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者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一种社会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步深化,既遵循了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又充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1B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1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内容客观;标准客观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董属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包含。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4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1)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2 )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真理的具体性要求我们具体地、历史地看问题,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2A矛盾辩证法1.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把握对立2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启示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或者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同时,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而独立,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学说,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历年真题大题总结马克思主义概述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11.10)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09.01/09.10)(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1.01)(1)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物质世界发展规律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09.04)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马原大题总结。

马原大题总结。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三,认识运动的过程认识运动时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时间、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作用。

2,认识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3,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即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名词解释(20分);1.列宁的物质概念(名词解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1)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2)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3)是客观存在的。

2.相对静止。

(名词解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1)指一事物针对某一特定的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2)指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3.实践的定义、特征(名词解释)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4.社会存在(名词解释)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活动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5.生产关系(名词解释)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及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6.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名词解释)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7.资本:名词解释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8.垄断(名词解释)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 命题辨析(30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辨析题)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和继承者解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后由各个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解释:是无产阶级的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意识---为何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辨析题)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对物质有主观能动性:(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但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达到主观与客观协调统一。

客观的物质世界不断变化发展,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也要不断发展。

3.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1)真理形式上是主观的,它属于认识的范畴(2)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其根本属性。

它来源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内容及规律,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2)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辨析题,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基本观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唯心史观: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的观点。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认为社会历史是一部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的观点。

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辨析题)劳动力就是商品是不对的,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的,劳动者自由一无所有。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3. 材料题(20分);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材料题)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材料题)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结到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材料题)人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还是人民群众唯物史观的观点多说几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因:(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前进的.(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原因:(1)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4.论述题(30分)。

1.新事物---新事物为什么一定会代替旧事物;(论述)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7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原因: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的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论述题)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长期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同上为一道题,三问,新生事物是什么,社会主义为什么是新生事物(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效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它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A卷)论述题,根本价值目标,解释全面发展,2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凝聚了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方面的深刻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能发挥优秀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指南,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