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合集下载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

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

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

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

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

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土家族文化介绍

恩施土家族文化介绍
恩施土家族文化
首先,我对恩施的具体地理位臵进行简明的介绍,然后再进 行介绍恩施各个少数名族的具体民族风情,我个人认为一个 民族(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风情特征,应该是要 综合这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及其他的特 殊文化特色,从普片性中寻找民族的特殊性,需找民族的闪 光点。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 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东邻建始、 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恩施市 中心的地形式典型的盆地地形,四面环着高山,在中间的平 地上形成了人类了解土家文化的人, 都知道土家人著名的炕腊肉,土家 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 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 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 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 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 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 菜,熏好的肉应该放在通风处,可 保存两至三年不变质,名曰“腊 肉”,也称“土家腊肉”、“腊肉 的烹调方法比较多,不同的部位做 法也就不同,排骨,猪蹄一般用来 炖,制作火锅,其他部位一般用来 和鲜广椒,蒜苗,小米一起炒,睁 而食,比较出名的腊肉菜品有:小 米蒸年肉,鲜广椒炒腊肉,糖年肉, 蕨粑炒年肉,腊蹄子火锅等,口味 独特,深具土家特色,收到了人民 的广泛好评。
包谷饭
土家 豆饭
恩施—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 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 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 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 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 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 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宣恩是 有名的硒都,这里的土壤的含硒量极高, 因而形成了有名的富硒茶,用富硒茶叶制 作的油茶汤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从热带动 了当地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韩国代表 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 绝。”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 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 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 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 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 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 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 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湖北恩施土家族文化

湖北恩施土家族文化

湖北恩施土家族文化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湖北恩施土家族文化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风俗居住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

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

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

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

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

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

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

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居室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极为简陋的所谓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盖茅草的居室,另种是较好的即为吊脚楼。

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

堂屋一侧为火屋,置有火坑,坑内置三脚架用以煮饭或炒菜,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

火坑屋的套间即为该家长者居住。

衣着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过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

”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

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

也有穿“琵琶襟”的。

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

妇女一般不缠足。

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

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

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

以布缠腿,不常穿鞋。

苗人服饰多种多样,女装一般为上装无领斜襟、袖大而短、衣长至膝,即所为“前遮羞、后遮沟”、有颜色布作外托肩,袖口、襟边均为花边,下装有裤和裙两种,裤脚大而短,镶有花边,裙带子多为甚密的折裙,裙长至踝,内着长裤。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跟着小编来看吧。

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

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

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

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

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

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恩施土家族饮食文化介绍

恩施土家族饮食文化介绍

恩施土家族饮食文化介绍土家族十分讲究节日的饮食,不同的节序,饮食品种和方式俱有不同的特色,渐演成俗。

如正月十五闹元宵,食粉团、汤圆,称之为吃元宵;社日,切猪豚和糯米、蒿菜为饭,称之为社饭,彼此馈赠;三月上巳之辰,摘地菜花和作饭,称之为做节气;四月十八日为牛王节,“宰豕为大脔糁,糯米蒸之,祭祖先兼延客”;端午节食角黍即用竹叶裹粽、盐蛋,饮菖蒲雄黄酒,小儿辈则以酒涂额;八月中秋节,月饼、枣、梨、胡桃相馈送,家人具酒设肴,陈瓜果饴饼赏月。

平日好酒好菜,积攒准备,以作过年宴会之用。

宴会筵席除鸡、鸭、豕、羊外,无多珍肴,颇有古桃源风。

鄂西土家族十分重视饮食习惯与养生保健的关系。

冬春之际,喜吃炉子菜火锅,无论荤素,这样可以温中元,驱寒气,并煮死病气之物,起防病延年的功效;在凉拌食品中拌加酒滴,以健肚肠;冬令时节喜食狗肉,以补肾壮阳;平日喜饮米酒,以解渴爽心,生津养神,驱寒健体;土家族人善于利用食物的冷热偏性来调节人体气血精的内外平衡,寒体寒病忌食生冷食物,热体热病忌食大热大辛,火旺便结宜服蜂糖、核桃以润肠滑便;吃鱼腥草,有利尿消炎之功;喜用花椒叶、柑桔树叶、辣椒等作佐料煮菜,起到增加香味和开胃消化的作用。

崇尚节俭、喜渔猎。

以丰富饮食、注重礼仪、讲究节日的饮食习尚,在整个鄂西土家族地区大致相同或相近。

但由于鄂西土家族地区地理条件平陡高低的变化,又使土家族的饮食具有相对的区域性特色,尤其是不同的地域形成各自的传统食品,使得鄂西土家族地区的饮食文化呈丰富多彩的特征。

“乡人居高者,恃包谷为接济主粮;居下者,恃甘薯为接济正粮”。

“收藏甘薯必挖土窖,欲其不露风也”,这是一种保鲜防腐技术,窖中甘薯食用如鲜。

“收藏包谷及杂粮,或连穗自悬屋角,或于门外编竹为?铮?上覆以草,欲其露风也。

”同治《来凤县志》露风晾干的包谷杂粮比放在屋内炕烘而干的食用起来香醇得多。

高山乡里用包谷熬糖,和用包谷、鲜谷炒制的米花制作成“糖包谷托”和“鲜谷饼”,加上核桃、板栗、葵花向日葵等,成为高山特有的点心。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土家族人民的母语。

土家文字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形式,使用简洁而且富有特色。

这种文字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

二、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人民的婚俗。

土家族的婚礼被认为是人生大事,婚礼程序繁复而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会乘着花轿,由举着红伞的花童引领,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

而在新娘家,也会有精心准备的接亲仪式,有舞狮表演和舞龙等活动,喜庆热闹。

三、舞蹈音乐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阳春白雪舞”最为著名。

这种舞蹈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舞姿热情奔放,动作敏捷大方。

同时,土家族的音乐也充满了特色,如土家族的竹笛、芦笙和锣鼓等乐器,都是土家族人民在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常用的乐器。

四、建筑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以土家楼为代表,土家楼是土家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

土家楼外形独特,结构稳固,通常是木结构和花岗岩砌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楼的建造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可以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五、节日庆典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苗年”和“芦笙节”。

苗年是土家族人民过农历新年,是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苗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表演舞蹈音乐,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

芦笙节是土家族人民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的特殊纪念活动,人们会组织芦笙比赛和演奏表演,以表达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土家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舞蹈音乐、建筑艺术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

土家族的婚礼历时长久,整个过程十分热闹,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一、土家族婚姻的起源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十分特别,自古以来就有“曲江拈花”、“蝴蝶穿花”的俗称。

具体来说,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是以“拈花”与“穿花”为主要方式。

“拈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选择配偶,他们可以相约私下发誓,相互拈花表示意思,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

而“穿花”则是指父母之间商定婚事,安排两家人之间的婚事,这种方式则显得较为保守。

几乎每对年逾花甲的土家族父母都可迅速炫耀自己的六旬小儿在哪儿拈到了个“鞋袜”---新媳妇,这就表明沾沾自喜的心情,一阵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因为从春天开始土家族的田地就会进入繁忙的农忙期,所以春季是人们最欢笑最热闹的季节。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都会选在农历三月或五月,因为这是土家族春忙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宜嫁娶的时机。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订亲日”,要去女方家向女孩订亲。

第二天是“请明媒”,男方的亲友拿着参礼品到女方家请明媒,交困百具的礼品争取最后的口舌。

第三天是“定亲日”,确定亲事后,男方准备车马到女方家接亲。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仪式、礼俗、祈祷和祭祀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婚礼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在土家族的婚礼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老少多集体唱歌跳舞,特别是在有头饰的地方,男子多戴鹰毛帽,女子多用饰在头上,耸伸骄傲的精神力量;一场个有特色的土家族婚礼,除了要有鞭炮齐鸣、锣鼓喧闹,最有特色的要算那土家族独有的“三拜九抱”的方式。

土家族的婚礼上常常还要请快活师、歌手和舞者扮演祝福的角色,祝愿新人幸福美满、恩恩爱爱。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有”。

1、民族文化保护有阵地。

目前,州城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大阵地。

一大阵地是文化馆、博物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场所。

州、市文化馆,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及部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等文化场所,分别以保护民族文艺、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方式,既能发挥专业人才的主动性,又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大阵地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通过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恩施柳州城等旅游景点客观上成为州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分别以保护土司文化、民俗文化、覃氏家族文化为主题。

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切实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大阵地是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军营等公共场所。

近两年,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州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使这些公共场所都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场所。

2、民族文化保护有成果。

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恩施土司城、恩施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收藏、陈列了大批民族文物,通过静态保护的方式保存了反映全州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二是以民族歌舞、民族工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动态保护的方式将《龙船调》《黄四姐》和摆手舞、打莲湘等打造成州城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

三是精心打造了《武陵绝响》《黄四姐》等民族歌舞剧目,将民族文化搬上了舞台。

四是陆续开发了西兰卡普、刺绣、雕刻、编织等民族工艺品,将民族文化融入实物。

五是组织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间文化丛书》和县市《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将民族文化载入书籍。

六是组织拍摄了《神话恩施》《四季清江》等电视专题片,录制了《恩施州民间艺术·传统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态演唱民歌精选》等DVD,使民族文化录入了影像。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长江中游,盘踞于湖北、重庆、湖南的交汇处。

自古以来,恩施就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里的风俗文化自然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婚俗文化恩施地区的婚姻习俗和汉族大致相同,但仍有独特之处。

土家族和苗族女子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嫁出去后也必须回娘家拜访。

土家族婚礼通常是在农闲时期的大后年,称之为“姨婚”。

在此期间,新娘要先离开娘家,举行一段时间的“离院试福”活动,然后方可返回相夫教子。

新娘子不得到夫家“走门”,而是由新郎去迎亲,新娘要蒙上面纱,在婚礼当日才能揭开。

苗族的婚俗则有“爬堂”等特殊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都要表现出敬意和水平,女方要能够完成所有层层堆积的门槛,男方则要承担好家庭责任和照顾妻子的义务。

二、节庆文化恩施的节庆文化举办时,极其盛大,内容也十分独特。

土家族的“火把节”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项庆祝开春即将到来的传统活动。

活动中,当地彝族和苗族民众会手举火把,跳着舞曲,狂欢庆祝。

同样,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的“闹青年节”活动也十分有名,年轻人在古庙里舞狮、舞龙、打榔,场面十分喧闹。

三、服饰文化恩施地区的服饰文化虽不如婚俗和节庆活动那样大规模,却依然别具风味。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绚烂,尤其以土家族的“花毛衣”最为著名,其用料是西南地区的虎带、羊毛等,织造精细、颜色鲜艳,非常漂亮。

在苗族地区,苗族姑娘的头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中,苗族姑娘的头饰非常独特,精美绝伦。

头饰上饰有羽毛、银元等装饰,让苗族女子看起来更加高贵大方。

四、民间文学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学非常独特,其口头表现形式多采多姿,例如苗族地区的“花车歌”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种歌谣通常使用苗族的语言,歌曲内容讲述了苗族民众的生活历程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和愿望。

这种歌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常重要。

总之,恩施的风俗文化非常独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

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恩施州土家族习俗调查报告学院:税务学院班级:注册税务师2011级姓名:谭若讷目录土家族风俗 (1)目录 (2)正文 (3)一、土家族历史 (3)二、土家族文化 (3)白虎崇拜 (3)民歌 (3)“毛古斯”舞 (4)“西兰卡普” (4)女儿会 (4)冬科喹 (5)薅草锣鼓 (5)南剧 (6)跳丧舞 (6)三、土家族婚俗 (7)四、土家族宗教 (7)五、土家族习俗 (7)六、土家族禁忌 (7)七、土家族习俗调查问卷 (8)八、问卷结果分析 (11)九、土家族传统习俗变迁衰落的正负影响 (12)十、对土家族传统习俗开发于保护的几点建议 (13)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地区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惯。

下面将介绍一些恩施最悠久的风俗惯。

龙船节
龙船节是恩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聚集在江河边观看盛大的龙船比赛。

在比赛中,鼓乐喧天,龙船扬帆起航,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的参与。

这一俗源自古代祈求丰收和驱邪的传统活动,如今已成为当地人民热衷的娱乐方式。

虎舞
虎舞是恩施地区另一项古老的风俗惯。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人们会穿着虎皮制成的服装,在村庄和街道上表演舞蹈。

虎舞被视为驱邪和庆祝丰收的象征,具有祈求好运和祥瑞的意义。

这一俗传承已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纳凉晚会
纳凉晚会是夏季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

每逢炎热的夏季晚上,人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举办纳凉晚会,这是居民们纳凉消夏的一种方式。

晚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赏传统舞蹈、欣赏音乐演出等。

这一活动旨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是大家放松心情的机会。

赛龙舟
赛龙舟是恩施地区的一项古老运动,也是一种传统竞技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来庆祝端午节。

参赛队伍会用力划桨推动龙舟前进,同时鼓声震天,呼应着划桨的节奏。

这一活动弘扬了团队合作、拼搏奋进的精神,也是恩施地区的一大特色。

总结起来,恩施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习惯。

从龙船节到虎舞,从纳凉晚会到赛龙舟,每个习俗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

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

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

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

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

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

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

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

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

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

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

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恩施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

宋代以前,居住在xx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xx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

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杨、刘、王、陈、赵、黄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xx年x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

19xx年x月x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xx省委和xx、xx、xx 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

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xx年x月xx日把原x西苗族自治州(19xx 年建立)改为x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内长江、清江、酉水、唐崖河和建南河等水系,分布着大量的崖葬遗迹。著名的有建南河流域的七孔子崖葬、卯洞河流域的仙人洞崖葬。境内有柳州城遗址、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容美土司遗址等多处土家民族文化遗址。
近些年来,恩施州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全州各级各部门都在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尤其是在湖北省作出开发“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战略部署之后,加之沪蓉西高速与宜万铁路的通车,恩施的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土家文化在对恩施旅游业发挥作用的现状上与省内外先进地区和周边优秀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对于恩施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家文化的开发层次偏低,内涵品味有待提高。一些有土家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在原生态层面,参观游览是旅游的主体,游客的参与性项目开发很大;二是土家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和必要的广度,文物古迹停留在展示层面,内容也较为单调,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三是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融合不足。四是其他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成为土家文化促进恩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掣肘。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
———————————————————————————————— 作者:
———————————————————————————————— 日期:

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
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
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竹器为特色的物器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金属以及其他制品的物器出现在土家文化中,但是很多用竹木编制成许多精制的手工艺品仍然是恩施土家族人民的一大特色,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居住房屋(土家吊脚楼)的原材料也是竹器。二是复合型经济结构。由于恩施地区的独特地形特征,山多林茂,野生动植物多,农耕经济在土家人民的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也渐渐发展起来,加之现代化的一些贸易经济的渗透,在该地区形成了复合型的经济结构。三是图腾崇拜的文化,这种图腾崇拜主要体现在以自虎为神灵,土家族在民族文化方面受巴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古代巴人便是以白虎为图腾,史书中有“察君死,鬼魂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这种图腾崇拜对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是祭祀文化兴盛。浓厚的巫术色彩是土家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恩施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地理较为封闭,信息闭塞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土家人在婚丧嫁娶等大事中还有鬼神崇拜,且较为普遍,需要说明的是鬼神崇拜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但是在普遍性方面存在差别。五是生性勇敢、性格豪放的文化,由于山地的穷岩壑谷都是人们耕种的地方,勇敢的行为方式便在这种环境下成为一种“基因”世代遗传,土家人民的情感极为丰富,性情豪放,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感情,如摆手舞等都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另外土家女儿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体现。在土家族文化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到,那便是土家族没有文字的语言,这也是土家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系和人们交流的载体,但是在当前汉文化以及汉语的冲击下,土家族的语言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二、当前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
关于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作用的现状,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土家族文化对恩施旅游业的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丰富了恩施的旅游资源,但是当前在整个恩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土家族文化也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发掘的地方。
恩施地区的民族文化积存丰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土家族文化目前对恩施旅游业旅游资源的丰富起了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在民间文学、建筑艺术、歌舞艺术、文化习俗、文物古迹等方面,这些都是恩施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民间文学方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独特的民间歌谣;建筑艺术方面,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土家族摆手堂,既有朴实的民族特色,又有高雅的艺术风格;歌舞艺术方面,有哭嫁歌、摆手歌、五句子情歌、山歌、号子、竹枝词等,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猴儿鼓舞、板凳龙等民族舞蹈;戏曲艺术方面,有以南戏、傩愿戏、堂戏、柳子戏、灯戏、小曲等为代表的十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有哭嫁、跳丧、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赶年等典型的民俗事象,极个别土家族仍然有本民族语言残存;文物古迹方面,有战国至汉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埋葬青铜器,主要为虎钮绰于、编钟、铜钲、巴式剑、巴式矛等,尤以虎钮绰于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