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刑法学》期末考核(附答案)
国开电大法学本科选修课《刑法学》在线形考(作业练习1至3、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法学本科送僮钵《利/号》在线形考(作业秣Rl至3、期未考被)祺象及答案钝明,费科卷殖孑2023耳10Mo作业株习1套题备答案1.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失。
()A.正确B.错误[答案]B2.罪刑法定原则派生出以下原则: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明确性原则;严格解释原则;实体的正当程序原则。
()A.正确B.错误[答案]A3.并非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即每个自然人都能够成为犯罪主体,而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因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
()A.正确B.错误[答案]A4.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就是在形式上坚持绝对的平等。
()A.正确B.错误[答案]B5.刑法施行前按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有效判决,继续有效,不属于刑法溯及力的问题。
()A.正确B.错误[答案]A6.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A.正确B.错误[答案]A7.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A.正确8.错误[答案]B8.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A.正确[答案]A9.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A.正确B.错误[答案]B10.对下列哪些情节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A.甲于1997年11月因聚众斗欧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1999年11月刑满释放,同年12月犯刑衅滋事罪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B.甲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价值3万元的抢险物品C.甲某非法拘禁乙某并对其进行暴力殴打,造成乙某受轻微伤D.D、甲某教唆不满18周岁的乙某盗窃[答案]ABCD11.可以依法单处罚金的情形有:()。
A.犯罪情节较轻,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属被胁迫参加犯罪的B.犯罪情节较轻,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具有全部退脏并有悔罪表现的C.犯罪情节较轻,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具有其他可以依法单处罚金的情形D.犯罪情节较轻,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属偶犯或者从犯的[答案]ABCD12.下列哪些属于《刑法》第Ill条规定的“情报”?()A.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尚未公开的事项B.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依照规定的不应公开的事项C.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D.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己经公开的事项[答案]AB13.一般预防的途径()0A.通过对犯罪人判处刑罚,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起到警戒与抑制作用,使其不敢或者不愿犯罪B.通过对犯罪人判处刑罚,宣告了犯罪的非正义性和同犯罪作斗争的正义性,有利于号召社会成员防止和抵制犯罪C.通过刑罚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使犯罪人不再犯罪D.通过剥夺犯罪人的自由、生命,使其不能再次犯罪[答案]AB14.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区别()。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试卷号:2108课程代码:01711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一、选择题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
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
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
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
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
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
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
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
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陷害罪B.构成伪证罪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C.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的D.个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7.滥用职权罪的主体通常是指(A)。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家工作人员C.司法工作人员 D.行政执法人员二、填空题8.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包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法学《刑法分论》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刑法》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1. 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
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 元。
甲的行为构成(D )。
A. 盗窃罪B.诈骗罪C. 抢夺罪D.抢劫罪2. 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
甲乙的行为构成(A )。
A. 盗窃罪B.抢劫罪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D. 抢夺罪3. 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
甲的行为构成(A )oA. 抢劫罪B.故意伤害罪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D. 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4. 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 元。
甲的行为构成(C )。
A. 抢劫罪B.抢夺罪C.盗窃罪D.抢劫罪和盗窃罪5. 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
甲的行为构成(B )。
A. 贪污罪B.盗窃罪C.侵占罪D.不构成犯罪6. 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
王某的行为构成(B )oA. 盗窃罪B. 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D.危害公共安全罪7. 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oA. 盗窃罪B. 票据诈骗罪C.盗窃罪和票据诈骗罪D.诈骗罪8. 甲盗窃了某单位印鉴齐全的空白转帐支票,自己不到商店使用。
于是甲找到邻居乙,对乙说:捡到一张支票,请乙帮忙去商店买些高级音响,并许诺给乙一台录象机。
乙跑到商场签发单位的人员骗购了大量高档音响。
乙的行为属于(C )oA. 盗窃罪B.盗窃共犯C.票据诈骗罪D.票据诈骗罪的共犯9. 甲、乙二人为了游玩,多次偷开汽车并将其遗弃,严重扰乱工作、生产秩序并造成严重损失,甲乙的行为构成(A )oA. 盗窃罪B.流氓罪C.扰乱社会秩序罪D.破坏生产经营罪10. 甲系某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因其家庭住房紧张,急需一笔资金购房。
刑法学试题答案
刑法学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C3. C4. B5. A6. D7. A8. C9. D10. D11. A12. A13. C14. B15. B16. D17. C18. D19. B20. C21. D22. A23. D24. a25. C26. C27. B28. B29. B30. D31. A32. C33. D34. D二、多项选择题1. ABC2. ABCD3. ACD4. BC5. ABCD6. ACD7. BCD8. BC9. BC10. ABCD11. ACD12. ABCD13. ABCD14. ABCD15. AB16. BC17. ABD18. AB19. AD20. ABCD21. BCD22. ABCD23. ABCD24. ABCD25. ABC26. BCD27. AB28. ABCD29. ABC30. ABCD31. ABC32. ACD三、名词解释1.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定罪判刑必须以现行法律明文规定为准,对于现行法律没有明文加以规定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2. 刑法的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域和人的效力,即解决刑事管辖权的问题。
3. 犯罪,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4. 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5. 结合犯,是指两个以上独立罪名的不同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结合而成一种新罪的犯罪形态6. 假想防卫,指行为人对事实发生了错误的认识,对实际并不存在而只是臆想中的所谓“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以致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7. 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
8. 非刑罚处理方法,是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其他处理方法的总称。
9.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10. 一般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
2016年秋季《刑法学(高起本)》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刑法学》满分100分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答: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情况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当然,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并不否定因犯罪人或被害人特定的个人情况而在立法上、司法上允许定罪量刑有其符合刑法公正性的区别。
例如,依照法律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对未成年人犯罪、中止犯、自首犯、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宽处罚,对奸淫不满 14 周岁的幼女的要按照强奸从重处罚等等;在司法上,犯罪分子的主体情况以及被害人的个人情况,如果是对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或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有影响的,也允许乃至要求在适用刑法上有所区别和体现。
其关键,在于犯罪人、被害人的身份等个人情况对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有无影响,有影响的在定罪量刑上应有所区别,无影响的则不应有所区别。
所以,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调节刑法适用的,它要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相互配合来合理地调节刑法的适用。
2、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答: (1)根据刑法学相关理论。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
(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二者却是有区别的。
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消极不保护的态度。
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刑法学(1)(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刑法学(1)(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 )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 D.免除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 D.从轻6.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 B.六个月C.一年 D.二年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二、填空题l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一和一的科学。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11.享有____ 一和一一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般客体、___ _和_ ___ 一。
13.精神病人在____ 或者一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 _ __ _,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盗传必究一、选择题1.犯罪既遂是指(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2.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3.缓刑适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B.十三年C.十五年D.十八年5.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 ),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7.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8.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a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10.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11.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1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B.六个月C.-年D.二年13.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2016最新刑法学(1)试题及答案
2016最新刑法学(1)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警察。
请将正确答囊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按照(D)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C.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CD)。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强调C.对前段的限制D.是前段的例外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青人犯罪,可以(C)。
A.减轻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犯罪既遂是指(B)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C.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D)A.他参与的B.他组织、领导的C.他指挥的D.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6.对于被判处(BC)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B.无期徒刑C.死刑D.驱逐出境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A)A.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D.吸收原则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
A.犯罪之日起计算.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按照解释的效力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 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属地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大学刑法学-题库(名词解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刑法-题库1、犯罪客观方面答案: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有:(1)犯罪客观方面为刑法规定而具有法定性。
(2)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3)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解析:2、危害行为答案: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的动静。
(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解析:3、危害结果答案: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害的事实。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危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即对直接客体造成的损害。
解析:4、犯罪主体答案: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根据主体的属性,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根据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律属性,可将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解析:5、犯罪主观方面答案: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解析:6、犯罪故意答案: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解析:7、犯罪过失答案: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解析:8、意外事件答案: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
刑法学的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在答题框)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可以认定是犯罪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A.刑法典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事法规 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刑法。
A.中国 B.某外国 C.甲国 D.中国或者甲国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 C.特殊情况才追究 D.一般情况不追究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
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 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令行为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自救行为6、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的人不适用死刑。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不满16周岁 D.不满18周岁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
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
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行为B. 犯罪目的C. 犯罪结果D. 犯罪动机答案:D2. 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什么态度?A. 行为结果的预见性B. 行为结果的必然性C. 行为结果的偶然性D. 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答案:A3.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本人的财产D. 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安全答案:B4. 刑法中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什么态度?A. 预见性B. 必然性C. 偶然性D. 不可预见性答案:D5. 以下哪种情形不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犯罪后积极赔偿C. 犯罪后有悔改表现D. 犯罪后再次犯罪答案:D6.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盗窃B. 诈骗C. 贪污D. 捡到钱包未归还答案:D7.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什么?A.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B. 一个人同时犯下多个罪行C.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犯下多个罪行D. 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犯下多个罪行答案:A8.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犯罪中止?A.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B. 犯罪行为正在进行C. 犯罪行为已经停止D. 犯罪行为尚未实施答案:C9.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行为属于侵犯财产权的犯罪?A. 故意伤害B. 非法拘禁C. 侵占他人财物D. 诽谤他人名誉答案:C10. 刑法中的“累犯”是指什么?A. 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犯下多个罪行B.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犯下多个罪行C. 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犯下多个罪行D. 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犯下相同罪行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属于刑法中的“加重情节”?A. 犯罪手段残忍B. 犯罪结果严重C. 犯罪动机卑劣D. 犯罪后逃避追捕答案:ABC1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行为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杀害他人B. 故意伤害他人致死C. 故意造成他人自杀D. 故意造成他人重伤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死刑?A. 故意杀人B. 强奸妇女C. 贪污数额特别巨大D. 贩卖毒品答案:A14.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D.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答案:ABC15. 以下哪些属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A.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B. 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C. 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D. 取得他人财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行为人未满14周岁的,不负刑事责任。
2016年7月国开电大法律事务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7月国开电大法律事务专科《刑法学(2)》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 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16
.伺私枉法罪只能由—构成。 司法工作人员 三、名词解释 .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的罪刑式条文对具体犯罪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危险性相当的其他方法,足 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财物, 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行为。 四、简答题 .简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本罪的构成 特征是: )侵犯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犯罪对象只能是妇女和儿童。
刑法学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刑法学》满分100分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1.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犯罪的“着手实行”?答: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行为。
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别判断行为人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⑴行为是否已经接触犯罪对象。
⑵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已具有直接引发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
⑶是否已经过犯罪预备的阶段。
方面去判断是客观方面的主要标志。
⑷行为是否已表现出行为人的犯罪故意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应综合分析,不能仅从某一否已经着手。
2.简述假释的考验期和考察的内容。
答:对于假释犯的考验,《刑法》第 83 条、第 84 条和第 85 条作了如下规定: 10 (1)有期徒刑假释的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年。
假释考(2)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③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④离开所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3)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撤销假②按照监督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释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宣告剩余刑罚不再执行。
3.简述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的界限。
答: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在性质和主体上有相同之处。
二者的区别在: (1)主体的具体范围不同。
叛逃罪的主体如前所述是特定的中国公民,而投敌叛变罪的任何已满 16 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
主体则可以是 (2)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
叛逃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为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两种形式,投敌叛变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投奔敌方或者在被敌方抓捕、俘虏后投降变节两种形式。
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是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危害国家安全的,应按投敌叛变罪定罪判刑,而不能按叛逃罪处理。
《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和--------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 。
3.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_______及其___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和 ----一。
5.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和------6.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7.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依法对----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8.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一----一决定罚金数额。
9.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一------和正在-----一,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10.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A. -般客体 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犯罪中。
A.故意 B.直接故意C.间接故意 D.既遂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
A.意外事件 B.过失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2016年电大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电大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一般认为,贝卡里亚(1738-1794)于1764年发表的《》一书,是资产阶级刑法学的奠基之作。
2、从不同角度对刑法学进行分类,按研究范围,可以分为( )和( );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 )、( )和( );按地域范围,可以分为( )、( )和( )。
3、刑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 )、( )和( )。
4、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包括( )、( )、( )和( )。
5、刑法的性质包括两种含义:一为( ),一为( )。
6、按法规的独立性与否,刑法可以分为( )和( );按刑法规定的范围大小,刑法可以分为( )和( );按刑法适用对象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不同,刑法可以分为( )和( );按国外理论界的划分,刑法可以分为( )和( )。
7、我国刑法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 )。
8、( )的诞生,是我国刑法规范基本具备的标志,是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刑法典。
9、我国的刑法典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其中,( )、( )各为一编,编下设( )、( )、( )、( )和( )。
10、刑法解释的论理解释包括( )、( )、( )和( )。
11、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 )和( )。
1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
13、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包括( )、( )、( )、( )、( )和( )。
1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和( )。
1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
16、罪行的大小表现为( )和( )。
17、在司法实践上,还有其他原则,包括( )、( )和( )。
二、单项选择题1. 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刑法》第201条规定,“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据此认为,如果因为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三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罪。
甲的解释属于反对解释B. 如果论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文理解释的方法C.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类推解释D. 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大解释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2. 对于1997年刑法典第116条中的“汽车”一词,学理上往往解释为包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机,这一解释属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刑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2、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3、简述防卫挑拨的概念及处理原则。
4、交通肇事罪有哪些特征?
5、什么是寻衅滋事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
二、论述题(共20分)
1.论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三、案例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杜某,1985年生。
韩某,1985年生。
周某,1985年生。
2000年4月8日深夜11点半,杜某、韩某、周某三人趁着酒劲儿翻墙进入某市职业中学校内,持刀闯入女生宿舍303室,先对陈某等5名高一女生进行亵渎,后又轮奸了女生于某。
女生张某在反抗时被周某用缝衣针猛刺75针。
此后,三名罪犯又闯入301室,对其中的4名女生施以暴行。
此外,三人在实施上述犯罪行为的同时,还从被害女生处抢劫120余元钱。
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钟,因为学校教职工被女生宿舍传出的叫声惊醒,闻声赶来查看,三人才翻墙而去。
问:对本案三名行为人能否适用死刑?为什么?
2. 2000年5月至2003年10月,保险业务员刘某利用作废保险单、收据及印章,伪造险种,引诱王某等人投保,骗取保费10万余元不入账。
后刘某携款潜逃。
问:对刘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答案
一、简述题
1、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情况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当然,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并不否定因犯罪人或被害人特定的个人情况而在立法上、司法上允许定罪量刑有其符合刑法公正性的区别。
例如,依照法律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对未成年人犯罪、中止犯、自首犯、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宽处罚,对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要按照强奸从重处罚等等;在司法上,犯罪分子的主体情况以及被害人的个人情况,如果是对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或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有影响的,也允许乃至要求在适用刑法上有所区别和体现。
其关键,在于犯罪人、被害人的身份等个人情况对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有无影响,有影响的在定罪量刑上应有所区别,无影响的则不应有所区别。
所以,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调节刑法适用的,它要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相互配合来合理地调节刑法的用。
2、答: (1)根据刑法学相关理论。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
(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二者却是有区别的。
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消极不保护的态度。
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
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明知”比“预见”要具体、要全面。
其次,间接故意是为了实现其他犯罪意图或非犯罪意图而实施行为,而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之所以实施该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最后,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并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3、答:防卫挑拨又称挑拨防卫,指行为人出于侵害目的,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尔后借口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
这种“防卫”行为从形式上看可能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因防卫意图是防卫人出于侵害对方的动机而故意诱发不法侵害,因此,这种防卫本质上是有预谋的不法侵害行为。
因此其所谓的防卫实质上是有预谋的不法侵害行为。
对防卫挑拨要予以依法惩处,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4、答:(一)客体特征: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二)客观特征: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要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2、行为必须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交通肇事行为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3、违反法规的行为与肇事结果之间应当有因果关系。
(三)主体特征: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本罪。
5、答:(一)寻衅滋事罪的定义: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寻衅滋事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和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
2、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即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
二、论述题
答: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
数人共同实施犯罪,但如果其中只有一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二)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的参加实施共同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他一起参加实施犯罪。
二是共同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故意态度。
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彼此联系,相互默契,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犯罪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共同犯罪人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各共同犯罪人在实施共同犯罪时,尽管所处的地位、具体的分工、参加的程度、甚至参与的时间等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同一犯罪目的,指向相同的目标,从而紧密相联,有机配合,各自的犯罪行为都是整个犯罪活动的组成部分。
在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都与发生的犯罪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四)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客体。
即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必须指向同一犯罪客体,这是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必然要求。
三、案例题
1、答:对本案三名行为人不能适用死刑。
理由是:三名行为人所犯的是强奸罪,且属于罪行极其严重。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此情节的强奸犯罪,可以适用死刑。
但是,三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都不满18周岁。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因此,三人的年龄都符合我国刑法禁止适用死刑的条件,依法不得对其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2年执行。
2、答:(1)本案中,刘某是保险公司职员,具有对外代表公司与客户签订保险合同并收取保费的职权。
刘某与王某等人签订保险合同及收取保险费所使用的保单、收据和印章虽然是作废的,但王某等人并不知情,其有理由认为刘某系履行职务。
(2)至于刘某所使用的险种不存在的情况,只能说是刘某超越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是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因此,王某等人与作为保险公司代理人的刘某签订保险合同,应视为与该公司签订合同。
《刑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因此王某等人将保险费交与刘某后,无论刘某是否上交公司财务,该款项应作为单位资金即公共财产看待。
刘某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又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单位财物,应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XXX
东北师范大学20XXXX法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