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报告的写法
焦虑情绪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焦虑情绪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探究焦虑情绪的产生机制及其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心理实验,对焦虑情绪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究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3. 评估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100名自愿参与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4岁之间。
2. 实验工具实验采用以下工具进行测量:(1)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估个体的焦虑程度。
(2)认知能力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测试项目。
(3)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3. 实验程序(1)实验对象填写焦虑自评量表,了解其焦虑程度。
(2)进行认知能力测试,评估个体的认知功能。
(3)进行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进行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5)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观察干预效果。
四、实验结果1. 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焦虑情绪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家族中存在焦虑情绪病史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
(2)环境因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环境因素会加剧焦虑情绪。
(3)心理因素: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焦虑情绪的产生。
2. 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1)认知方面:焦虑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
(2)行为方面:焦虑情绪会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产生逃避、退缩等行为。
(3)心理状态方面:焦虑情绪会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焦虑情绪具有显著效果。
自我评析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自我评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评估方法,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自我评析,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工具:采用《自我评析量表》(Self-Assessment Inventory,简称SAI)进行自我评析。
该量表包含多个维度,如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自我控制等,通过评分了解自己在各个维度的表现。
2. 实验过程:在安静的环境下,独立完成自我评析量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进行评分。
3. 数据处理:将评分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情绪稳定性:结果显示,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
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我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有时也会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有时过于敏感,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有时会做出冲动行为。
4. 性格特点:根据结果分析,我属于外向型性格,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过于情绪化。
同时,我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
四、分析与讨论1.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我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仍有提升空间。
建议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优势。
但过于敏感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学会调整情绪,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建议通过制定计划和目标,提高自律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冲动行为。
心理测试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测试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估个体心理状态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心理咨询等领域。
本报告旨在总结心理测试的结果,分析被测者的心理特征,为被测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测试背景本次心理测试是在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测试对象为该校大学生。
测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试量表,包括人格测试、情绪测试、压力测试等。
测试过程遵循匿名原则,确保被测者的隐私。
三、测试结果分析1. 人格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被测者的人格特征如下:- 内向型:被测者性格较为内向,喜欢独处,善于思考,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 责任心强:被测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待事物认真负责,能够承担一定的压力。
- 情绪稳定:被测者情绪较为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能够较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2. 情绪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被测者的情绪状态如下:- 焦虑水平适中:被测者焦虑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压力和挑战能够较好地应对。
- 抑郁情绪不明显:被测者抑郁情绪不明显,整体情绪状态良好。
- 压力承受能力较强:被测者具有较强的压力承受能力,能够较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3. 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被测者的压力水平如下:- 轻度压力:被测者目前面临的压力属于轻度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
- 应对策略合理:被测者能够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如运动、倾诉等。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本次心理测试,我们了解到被测者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压力水平。
总体而言,被测者心理状态良好,能够较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2. 建议- 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建议被测者通过参加心理讲座、阅读心理学书籍等方式,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
- 学会情绪管理:建议被测者学会情绪管理,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 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建议被测者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心理测验技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测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心理测验技能,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实施方法、计分方式和结果解释,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测验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
2. 掌握心理测验的计分方式和结果解释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测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采用多种心理测验,包括卡特尔16PF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1. 心理测验的理论基础。
2. 心理测验的实施步骤。
3. 心理测验的计分方法。
4. 心理测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实验前,学生需预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
2. 实验实施: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心理测验的实施,包括指导语、施测过程、计分等。
3. 结果分析:根据计分标准,对测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卡特尔16PF测验通过卡特尔16PF测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受试者的个性特征。
例如,某受试者在开放性维度上得分较高,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责任心维度上得分较低,表明其可能缺乏自律性和责任感。
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EPQ测验可以了解受试者的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例如,某受试者在内外向性维度上得分较高,表明其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低,表明其情绪稳定,不易焦虑。
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主要用于评估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某受试者在焦虑、抑郁等维度上得分较高,表明其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六、实验讨论1. 心理测验在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心理测验的局限性,如文化差异、测量误差等。
3. 如何提高心理测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还提高了心理测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心理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1. 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本研究旨在探讨某种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 实验目的(1)验证心理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
(2)分析心理干预方法在不同焦虑程度大学生群体中的干预效果差异。
二、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工具(1)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估受试者的焦虑程度。
(2)心理干预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
3. 实验程序(1)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小组讨论等。
(2)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周期为8周,每周进行1次干预,每次90分钟。
4.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焦虑程度评估,并记录相关数据。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1. 实验组焦虑程度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实验组焦虑程度均值为(35.2±5.8)分,干预后均值为(20.1±3.5)分。
结果显示,实验组焦虑程度在干预后显著降低(t=6.92,p<0.01)。
2. 对照组焦虑程度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对照组焦虑程度均值为(34.5±6.2)分,干预后均值为(33.8±5.7)分。
结果显示,对照组焦虑程度在干预后无显著变化(t=1.32,p>0.05)。
3. 不同焦虑程度大学生干预效果比较根据SAS评分,将受试者分为低焦虑组、中焦虑组和高焦虑组。
结果显示,高焦虑组在干预后焦虑程度显著降低(t=3.47,p<0.01),中焦虑组在干预后焦虑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t=2.10,p<0.05),而低焦虑组干预前后焦虑程度无显著变化(t=0.76,p>0.05)。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放飞自我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
放飞自我作为一种释放压力、调整心态的心理策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心理实验,探讨放飞自我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放飞自我对个体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2. 探索放飞自我在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3. 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50名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志愿者,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工具(1)情绪量表:用于测量实验前后的情绪状态。
(2)认知量表:用于测量实验前后的认知水平。
(3)行为量表:用于观察实验过程中个体的行为表现。
(4)放飞自我指导手册:为实验参与者提供放飞自我的方法和技巧。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测量。
(2)实验过程中,指导参与者按照放飞自我指导手册中的方法进行练习,如冥想、放松训练、正念练习等。
(3)实验后,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测量。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放飞自我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情绪方面实验结果显示,放飞自我实验组在实验后的情绪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在快乐、满足、自信等积极情绪方面得分较高,而在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方面得分较低。
2. 认知方面放飞自我实验组在实验后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
实验组在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等方面得分较高,表明放飞自我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
3. 行为方面放飞自我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更加积极、主动。
实验组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好。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放飞自我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放飞自我,个体可以缓解压力、调整心态,提高情绪、认知和行为水平。
六、结论1. 放飞自我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策略,有助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doc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是心理学发展的必要前提。
那么心理实验报告要怎么写呢?为大家带来的心理实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1:有关划消测验的心理实验报告一、题目:划消测验自变量:所用时间t值、准确度A 因变量:工作效率E控制变量:限定工作量e(表示检查过的符号的个数)二、研究者:徐庄烨、徐亚玲、辛芙三、前言划消测验是比较不同个体在完成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上的差异的常用测验。
自从19世纪末以来,划消测验曾用来了解和比较被试的知觉速度、辨认的准确性、注意力、智力落后、疲劳、校对工作的效率等。
为了完成划消任务,被试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准确而迅速的在许多类似的对象中辨认出规定的特定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被试的坚持性、意志力、是否易疲劳等。
四、方法(一)被试(二)仪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三)生产厂家:北京心灵方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程序1、实验材料是一张随机分布的数字表,含25 25个数字。
事先规定3为划消目标。
要求被试逐行检察数字表,通过点击划清其中的目标数字。
当被试认为划消完成后结束实验;2、本实验分为安静环境与有干扰的环境。
被试先后在两种环境中完成划消任务。
五、结果1、由表1数据可知,划掉个数c、漏划个数o、错划个数w差距不大;2、从工作效率E来看,被试一的工作效率E的最高,被试三的工作效率E最低;3、从精确度A来看,被试三精确度A 最高,但用时T最多,被试二精确度A最低,但用时T相对较多。
六、讨论1、实验数据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需要安静条件下进行实验的数据2、实验次数少,被试者少,实验数据没有说服力3、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第二次试验时,被试心理更放松,操作更熟练,产生了练习效应,使得实验结果出现偏差4、实验需要测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稳定性,但在该实验中,被试会比生活中更加专注,所以被试的划消工作效率与他平时一般工作效率不一定一致5、总体工作效率约为0.693七、结论1、被试一的工作效率与总体稍有差距,比总体平均水平略高一些,被试二、三略低于总体平均水平;2、总体的工作效率不高;3、男女在工作效率上差异略大,男性注意稳定性低于女性。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设计1.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无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症状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实验器材实验所需器材包括计时器、问卷调查表、测谎仪、视频录像设备、照相机等。
3.实验程序(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前先对实验对象进行筛选和排除不符合条件的个体。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入情境A,另一组进入情境B。
(3)在实验开始前,利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实验对象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4)在两种情境下,利用计时器、视频录像设备和测谎仪等工具记录实验对象的反应和行为表现,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1.实验A在情境A下,实验对象表现出明显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出现心率加快、面部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一些实验对象出现行为失常、手足颤抖等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和挑战较大的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容易出现明显波动。
2.实验B在情境B下,实验对象表现出自信、舒适、愉悦等积极情绪,心率平稳、面部肌肉放松等生理反应,一些实验对象表现出较好的行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在放松和舒适的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更加平稳和积极。
四、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面临压力较大的情境,过度的焦虑和情绪失控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影响个人的行为表现。
但在放松和舒适的情境下,个体更容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发挥出更好的行为潜力。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结果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应考虑实验条件的严谨性和实验对象的特征,同时结合各类技术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篇一: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实验项目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
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
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
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
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
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
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
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
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
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
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
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
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错误次数:3次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错误次数:1次测试项目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
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
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
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
自我心理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我于近期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心理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心理测试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应对机制,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1. 心理测试- 我参加了多个在线心理测试,包括人格测试、情绪状态评估、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等。
- 在测试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指导语进行作答,力求真实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
2. 自我反思- 结合心理测试结果,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包括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
3. 记录与分析- 我将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格特征- 通过人格测试,我发现自己具有以下特征:外向、开放、随和、谨慎。
这表明我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好奇心和适应能力。
2. 情绪状态- 在情绪状态评估中,我发现自己情绪较为稳定,但有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这可能与近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有关。
3. 压力承受能力- 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结果显示,我的压力承受能力一般。
在面对压力时,我倾向于通过倾诉、运动和调整心态等方式来缓解。
4. 应对机制- 在自我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存在以下应对机制:- 合理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我会寻找客观原因,避免过度自责。
- 倾诉:遇到困扰时,我会向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帮助。
- 运动: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四、实验结论与启示1. 结论- 本次实验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参考。
-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自己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启示-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和应对。
- 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加心理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范本)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实验报告范文1:有关划消测验的心理实验报告一、题目:划消测验自变量:所用时间t值、准确度A 因变量:工作效率E控制变量:限定工作量e一张10m 10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2) 镜框一个,短尺一把两支笔,用于画线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每个被试3张卡片,编号分别为A1、A2、A 3,分别作为被试练习前一条长30m的纸带,方便固定被试与白卡片之间的距离。
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两因素画20次画80次画20次无反馈组主试换一张编号为A2的纸,对反馈组被试说以下指导语: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你每次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线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并与反馈的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些,如果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话长些。
总之,要求你尽量把线段画的准确些。
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被试每画完一条线,主试就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画线的结果,如长了就报告长了,如短了就报告短了,如果正好为2m,就报告相等,直到画完80条线段,结束练习实验。
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每画完一条线时,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按照一致的画线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尺度相等的线段。
如果自己感觉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些,如果感觉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话长一些。
总之,要求你尽量吧线段画的准确些。
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3) 主试再换一张编有A3的白纸,并对反馈组被试说如下指导语: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我这次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请你尽量画的准确些。
心理实验报告的开头(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情绪调节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效果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较高,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
心理压力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严重时甚至引发自杀等极端事件。
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调节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医学等领域。
研究表明,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帮助个体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目前关于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效果的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研究更为匮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 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如何?2. 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效果有何影响?3.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效果有何差异?4. 如何根据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1. 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问卷,对某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压力现状及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
2. 实验法:将10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通过前后测比较,分析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效果的影响。
四、研究内容1. 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程度及应对方式,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效果的影响:分析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效果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个体心理差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个体心理差异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情绪、智力、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
为了探究个体心理差异,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个体在气质、能力、性格、情绪、智力、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2. 分析个体心理差异产生的原因。
3. 为教育、心理辅导等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3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1:1。
2. 实验工具:(1)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能力测试: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3)性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Big Five Personality Test);(4)情绪测试: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5)学习方式测试:学习风格量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6)社会角色测试:社会角色问卷(Social Role Questionnaire)。
3. 实验步骤:(1)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质差异:通过EPQ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内向型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稳定性等方面表现较好,而外向型个体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表现更佳。
2. 能力差异:通过WAIS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言语理解、数字推理、抽象思维、记忆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言语理解能力较高的个体在学术研究和人际交往方面表现较好,而数字推理能力较强的个体在理工科学习和职业发展方面更具优势。
3. 性格差异:通过Big Five人格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开放性较高的个体在创新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较好,而责任心较强的个体在学业和职业发展方面更具竞争力。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刺激心理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多样,其中刺激心理测试是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刺激心理测试通过给被试呈现特定的刺激,观察被试在刺激下的心理反应,以探究心理现象的规律。
本实验旨在通过刺激心理测试,探究个体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差异。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个体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差异。
2. 探究刺激心理测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3. 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
2. 实验材料: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刺激,分别为积极刺激和消极刺激。
积极刺激如:阳光、鲜花、音乐等;消极刺激如:阴雨、破旧、噪音等。
3. 实验步骤:(1)将3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分别对应积极刺激组、消极刺激组和对照组。
(2)向积极刺激组呈现积极刺激,向消极刺激组呈现消极刺激,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刺激。
(3)在刺激呈现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心理反应,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以及情绪、注意力等心理指标。
(4)对比三组数据,分析个体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差异。
四、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积极刺激组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均低于消极刺激组和对照组,说明积极刺激对个体生理指标有积极影响。
2. 心理指标:积极刺激组的情绪愉悦度、注意力集中度均高于消极刺激组和对照组,说明积极刺激对个体心理指标有积极影响。
3. 数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发现积极刺激组与消极刺激组在生理指标、心理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面对积极刺激时,生理和心理指标均优于面对消极刺激时,这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符。
2. 刺激心理测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探究个体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差异,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 在实际应用中,刺激心理测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优质】心理实验报告格式-精选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心理实验报告格式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实验编号: 201X-201X学年第学期实验名称摘要(空一格开始,200字以内)关键词 3-5个)专业年级:实验组别:实验者:其他成员:实验时间: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空一格开始,1 引言(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 研究方法2.1 被试(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2 实验仪器(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2.3 实验步骤(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3 结果(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3.1(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需要绘制表格或统计图,请居中,表格与统计图不能绘制在两页上)3.2(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同3.1)4 讨论(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如果讨论从不同角度展开,可采用4.1、4.2、?、?依次进行)5 结论(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请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本实验所得结论加以说明;或分(一)(二)逐条说明)(与正文隔1行)参考文献[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P——专利A——文章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实验报告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或附录。
每一部分都有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
(一)题目和作者
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要言简意赅,最多不超过20个字.说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最典型的题目就是指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例如,"照度对视觉敏度的影响",其中"照度"是自变量,"视觉敏度"是因变量。
在题目之下标上作者的名字。
另外,同时还要注明研究者所在单位名称及邮编(对学生来说只要注明系专业、班级、学号)。
(二)摘要
摘要是概括文章要点的短段。
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50个字。
好的摘要应该包含以下信息: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前人对该问题的争论;本研究的被试、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价值和启示。
摘要中最后还要写出3到5个关键词。
(三)引言
在引言中一般要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然后,应指出该问题的背景材料,最好能指出这类实验的来龙去脉。
最后,应指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假设。
或者说明本实验做什么,试图证明什么。
一般来说,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人曾做过的研究,尤其是尚未有定论、对结果还存在许多争论的问题。
对于这类实验,在引言中要系统、简要地介绍以前的研究方法及结论,以便与本实验进行衔接和对比。
第二,以某一理论为根据所提出的假设。
在引言中要介绍有关理论的内容和背景,并清楚地解释假设的由来。
第三,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问题的提出)。
在引言中要明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来证实。
(四)方法
方法部分主要说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
它必须详细,以便其他实验者能够参照实验的研究条件,复核该实验结果。
方法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被试、仪器或材料、实验程序。
1,被试。
主要说明选择被试的方式,被试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等情况,以及被试的数目和怎样分组等(对实验组不必罗列个人名单和个人情况,只要对该组有所说明即可)。
2,仪器或材料。
包括用来测试被试的所有设备和问卷、词组表等材料。
要标明设备的型号等细节,有时由于型号不同,同类仪器作出的结果也不同。
如果材料过长,可以在附录中详细列出。
3,实验程序。
即实验具体是怎么进行的,研究者对被试做了什么,包括实验的原则、方法步骤、指导语、控制的变量等。
这部分要写清楚、确切,以便他人随时重复验证。
(五)结果
结果部分主要说明实验者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处理情况。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部分无需列出实验的原始数据。
实验者必须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加工,然后在这一部分以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形式将结果表示出来。
不管是描述性统计还是推断统计,除了用数据加言语来表示外,还可以用图或表来说明。
作者还可以对统计结果及图或表进行简要说明。
(六)讨论
实验者可以对结果部分的有关数据作出自己的解释,指出事先的实验假设是否可靠。
如果结果不能充分说明问题或各部分有矛盾,实验者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如果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致,实验者可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如果实验得到意外的结果,实验者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理论预测将要发生什么,但事实上却什么也没发生时,也应在这一部分一并进行讨论。
另外,这一部分还可以对本实验的程序(实验设计)、使用的仪器以及进一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七)结论
这部分说明本实验结果证实了或否定了什么问题,一般用简洁的条文形式来表述。
实验者必须注意,结论应以实验所得的结果为依据,确切地反应整个实验的收获。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写在文章的最后,心理学的期刊杂志要求实验者列出所有参考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发表日期等。
要注意的是,实验论文不同于学术著作。
著作的参考文献要包括尽可能多的引用材料,而在实验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实验引用过的文章才能被列入。
期刊:作者、文章名字、刊名、期号
著作:著者、书名、版次(初版码),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九)附录
附录一般包括了实验的原始数据和记录,以及实验的具体材料(如果材料较长的话)。
对学生来说附录一定不能少,因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形式,原始数据等作检查。
但在正式的心理学刊物上,由于篇幅所限,实验者往往无需列出这一部分。
一般摘要,参考文献不要注明第几,而引言等若需要可注明第几,如1,引言,2、方法等,若再要分段可分别标为1.1,1.2及2.1,2.2……
二、教学实验报告的常见问题
第一,忽视题目和摘要。
学生在写教学实验报告时,极少考虑报告的题目,一般都是直接把书本上的题目搬抄下来。
摘要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实验结果。
摘要至少应该有被试、方法和结果三部分。
第二,引言过于简单。
许多学生都把实验目的作为自己的文章引言,有些教师也因为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不可能阅读大量文献而这样要求他们。
第三,结果部分常出现原始数据。
实验手册上往往附有原始数据记录表,但学生却常把整张表原封不动地搬到实验报告上,作为结果的一部分。
第四,结果多是描述统计,缺乏推断统计。
学生在刚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常常根据平均数等描述性统计指标得出"某某与某某存在明显差异"等类似的结论。
第五,讨论缺乏自己的见解。
有些学生刚开始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习惯按照实验手册上的提示,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
讨论应根据自己在实验中感兴趣的和发现的问题展开。
对于这些将来的实验者来说,对大量接触的传统实验仪器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也可以成为他们讨论的一部分。
第六,没有参考文献。
并不是学生忘了写参考文献,而是除了相应的教科书,他们确实没有参考什么其他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