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话题写作——考场高分作文常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话题写作——考场写作之高分策略
河南项城一高
本课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一个话题写作法(与两个话题相比较)
二、一个话题写作的常见分类
众所周知,近几年的高考写作是议论文的天下。这与高考要求有关: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中生理应具备一定的独立见解和思维。但结合考场实际情况,学生怎么能够迅速成文,且能获得理想的分数,这是吸引师生的一个有趣且又很现实的话题。对此,我们提出一个话题写作法。
一个话题写作是立足考场写作实际想获得高分的有效选择。
因为深入备考,我们不难发现考场写作与文学写作有着明显的区别。高考写作不是真正的文学写作。二者区别如下(相对而言):
比较而言,考场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性与字数要求(850字左右),作者即一般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一般,阅卷老师的阅卷时间和阅卷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首先时间较短,此外,一般而言,因为阅卷很累,他们审美疲劳,容易流于阅卷表面化)。所以得出所谓优秀考场作文是“一眼看起来是好文章的文章”。
基于高考考场作文具有如上特征,笔者认为一个话题写作是高考考场议论文快速写作且有望获得高分的一个有效应考途径。
一、什么是一个话题写作法(与两个话题相比较)
此种写作,围绕一个话题,层层深入论证。
具体呈现类型:
或通过隐喻拓展写作深度,即通过引入其它话题(与原话题具有相似性),使原话题处于一种更复杂的关系中,从而加强立意的深刻性与复杂性。
或者通过引入相关话题作比较,进一步论证中心(指涉原话题),这样夜视
原话题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中。通常表现为,引述、议论、联结拓展式结构特点。
或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时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深入写作。
首先探讨:一个话题写作和两个话题写作的区别:
所谓“两个话题”写作,围绕两个话题(甚至三个,笔者把三个话题看成是两个话题的进一步复杂化),在逻辑关系中,获得立意的复杂与深刻。也就是说从所给作文材料中提炼出两个合乎写作要求的话题(名词、动词、形容词),进行立意写作。
比如写成功,如果写“成功”,一个话题容易入笔,但写够字数写好不易。而两个话题写作,比如,在奋斗中成功,找到“奋斗”和“成功”两个话题,并赋予其条件关系,较难,但入笔后,一段写“奋斗”,一段写“成功”,最后把二者巧妙相联,容易写成850字。
一个和两个名词(话题)写作的区别:
案例:
8月27日,江苏昆山市发生一起砍人事件。宝马车主刘海龙与电动车主于海明在行车途中发生碰撞,随后事态升级为肢体冲突,刘海龙在持刀砍人过程中不慎刀落,被于海明夺刀后反杀致死。这一案件受到全国性舆论关注,于海明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引发争议。9月1日,昆山公安通报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有人认为,这一结果是舆论的胜利、民心的胜利,有人认为这是司法公正的体现,还有人认为民意影响了司法。
对此,你的思考是什么?
例一:
“昆山砍人案”宣判唯有法制安民心
光明网文章考场修改稿
举国关注的“昆山砍人案”今日公布结果,认定骑车男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消息一出,举国沸腾。
对这一结果,有人认为是舆论的胜利、民心的胜利,究其根本,是司法公正的胜利。在
本案中,法治以看得见的程序正义与目的正义,给广大群众一个清晰而透明的启示:安民心唯有法。
良法善制,公平之本。
中国的老话说,徒法难以自行。就好比大家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一样,法条上精深的分析,也许不如个案剖析更入脑入心。此前有媒体梳理100份以“正当防卫”为由要求轻判的二审刑事判决书,仅有4份被法院接受——得出的结论是,遇到不法侵害主要还是靠跑。这次的警方通报果断地肯定了骑车男的正当防卫行为,从法律上给正当防卫行为以最大限度的支持。(论法治)
此案的经过,大概就是一堂专业严谨的普法课,厘清是非,明断对错,用看得见的正义,重塑公众的法治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审判的结果,不少人在拍手称快的同时,将之轻佻地归于“舆论的胜利,民心的胜利”,这种误会颇深又害人不浅的说法,既不尊重事实,也贻害无穷。事实上,昆山警方的通报,是于法有据的认定,尊重事实,尊重法律,而不是简单的民意审判、舆论审判的结果。如果说是谁的胜利,唯一的胜者,就是“法治”。(反驳民意观点,又深入一层)
一言蔽之,这是司法独立的彰显,只不过是法治与民心的同频共振罢了。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社会安了,人心稳了,文明秩序才会是有本之木,开源之水。让人宽慰的,除了正义裁决的目的正义,还有公安、检察机关在与民沟通、公开发布中彰显的程序正义。这些回应与解释,止歇谣言,厘定纷争,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感受,增益着民众对中国司法建设的安全感,加持着民众对中国司法建设的安全感,加持着公民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任感。(上升到治国,深化主旨)
(《光明网》评论,笔者对之进行了删改)
(评论:此篇评论,围绕一个名词“法治”,层层深入论证,难度较大)
两个话题的写法案例:
道德固然好法治更为本
笔者下水文
芸芸众生,世态百相。如何使社会井然有序,亦如何让众生皆安?道德乎?法制乎?答曰:道德固好,法制更佳。
日前,轰动一时的“昆山杀人案”宣判,骑车男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的定论传遍了大众朋友圈,大快人心之余,有人曰,此案是舆论民心的胜利,即为正义道德的感召人心。对此,我不敢苟同,我更坚持这是新时代法制走向完善的标志。
道德治人心,虽功在千秋,但非万能。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情道德观念,自古及今,源远流长,蔚为大观。中华民族屹立于世数千年而历久弥新,充满了勃勃生命力,这与道德治国不无关系。
道德关乎人心,却颇有漏洞。就本案件而言,若轻率认为,宝马男行凶在先,骑车男防卫于后,二人争斗中,宝马男死有余辜。这种结果,理应得到大家的同情和理解。如此,结果可能是,会出现无数起借防卫之口,行挑衅伤害的恶劣事件。君不见曾经的南京王宇扶人遭索赔案,在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前,大众与媒体道德至上,妄加议论,以为法律冤枉好人,致使中国的道德意识滑坡到令人心寒的地步。
若想补上道德治人的漏洞,则非法制不可。
法治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扬善惩恶,自古亦然。回到“昆山杀人案”中,有关执法部门,依法行事,据理认定,广搜证据,用心分析、判决,所有的过程、依据,及其最后的判决,既让大众心安,也让死者亲属信服。本次审判,其意义不在于对此案的最终裁决,而是让大众意识到,在常见的道德判罚之外,我们更应遵守法制。
治国之道,事关兴衰安危;宣扬之语,事关人心习俗。在如今信息快速化、透明化日益加剧,在人心日趋向明的时代中,何以治国?这成为上至高层,下至群众街谈巷议之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同时,弘扬传统,加强道德建设,重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也被提上了紧迫日程。以法为主,辅以熏陶,刚性法治为基础,世态民心净化作补充。以法为准,生活行事有了准则,道德落实才有依据;以德为辅,刚性法制才有底蕴。二者结合,民心稳固、社会清明的美好愿景才会一步步地得到实现。
下水文围绕两个名词“道德”和“法治”,递进关系,主次分明。这篇文章与上篇文章比较阅读,可以明白何为一个话题写作,何为两个话题。
二、一个话题写作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