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课件

合集下载

六国论讲解(精品课件).ppt

六国论讲解(精品课件).ppt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 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兵器
好,(作战得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表承接
途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交互、相继
全、都、一概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
副词,表原因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
因为、由于(介)
在赂秦也。
连词,因此、所以
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第一小节在全文有何作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总领全文, 引发下文议论。
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 “赂”秦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代眉山
作 人,北宋散文家。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
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者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简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

当世之要”,为 “施之于今”。其散文以议论见长, 气势雄壮,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反对浮艳怪涩的时
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
“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
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解题: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 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 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 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 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 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2、本段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在结构上起什么 作用?
以上两段揭示六国败亡之因,这一段则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设想 六国图存之道,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进一步支撑了中心论 点,具有“豹尾”之妙。
在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 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达到借古讽 今的目的。其中“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部分,“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是启下部分。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 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 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 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 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 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 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段从几个方面提出中心论点并进行了阐释?
两个方面: 一是赂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针对 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 最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 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陈友冰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

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为史鉴。

北宋苏氏父子和元代李桢的《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

由于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结论虽然不同,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我们今天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现象,乃至论说文的教学与写作,是有帮助的。

一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全文就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进行论证。

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

”这里采用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非兵不利、战不胜”,目的在于要把“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突显出来。

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赂秦之害:一是从赂秦者来说,“赂秦而力亏”,这是破灭之道;另一是从不赂秦者来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果“不赂者以赂者丧”。

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

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论证“赂秦而力亏”。

从秦国方面来看,它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通过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3、语言标志:多用假设分析的关联词,加强分析力度。 例如:试想:如果……那么……;假如……就……; 想象一下:倘若……很可能……; 如果没有……就没有……; 如果不是……怎么会有……。
分论点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遇
合力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积下久之而奇成才的威,势并力西向胁,迫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治悲理国夫家!的有人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 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读准字音
lù 为……之所
sàng 六国互丧
pù 暴霜露
dài 殆尽
xuē 日削月割
shuài 率赂秦耶
jiè 草芥
tǎng 当与秦
gǒu 苟以
yì 获邑
yǔ 与嬴
fú 悲夫
提出中心论点
武器
亏损
灭亡
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战胜而得 战败而亡
创业之艰 地有限
奉繁 薪不尽
对比
受贿所得 贿赂所亡
割地之易 欲无厌 侵急 火不灭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论证
事理上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随着
灭亡
亲附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长国远的迁谋灭略,何哉?与坚嬴守而正义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 不免矣效。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几乎干净
智谋和实力
的确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陈友冰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

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为史鉴。

北宋苏氏父子和元代李桢的《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

由于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结论虽然不同,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我们今天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现象,乃至论说文的教学与写作,是有帮助的。

一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全文就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进行论证。

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

”这里采用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非兵不利、战不胜”,目的在于要把“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突显出来。

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赂秦之害:一是从赂秦者来说,“赂秦而力亏”,这是破灭之道;另一是从不赂秦者来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果“不赂者以赂者丧”。

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

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论证“赂秦而力亏”。

从秦国方面来看,它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通过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苏洵《六国论》ppt课件(68页)

苏洵《六国论》ppt课件(68页)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 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 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 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之理,当与秦相较, 假若与秦国相比,也许还不容
或未易量。
易判断呢。
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齐 与嬴不助五国 赂 者 以 燕 以荆为计速祸 赂
二、解题
❖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 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 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 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史 的议论文。
战国七雄
秦—强 楚—大 齐—富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厥:相当“其” ❖ 祖父:祖辈和父辈 ❖ 暴:同“曝”。暴露,动词 ❖ 举:全,副词 ❖ 以:把,拿,介词 ❖ 兵:军队 ❖ 厌:通“餍”,满足
洎jì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兵:兵器 ❖ 善:擅长。 ❖ 道:原因 ❖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 率:全,都,副词 ❖ 以:因为,表因果介词 ❖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 完:保全,形做动
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良将犹在如果连词去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通曝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判断句六国论中的以字归纳解决下用法

《六国论》ppt课件(62页)

《六国论》ppt课件(62页)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因果论证

假设论证
类比论证

反证论证
归纳论证
归谬论证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要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比 论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证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赂者消亡的道理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 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重点句子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呀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消亡,这是 燕国敢于用武力应付秦国的功效啊。到了太子 丹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应付秦国的策略,这才 招致了亡国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打了五次 仗,两败三胜。
李牧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 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逮 住李牧并斩杀了他,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大败赵军, 平定东阳地区。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 消亡。
第三段:齐、燕、赵消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
•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 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 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 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 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 攻〞瓦解,相继消亡。

2024版《六国论》苏洵PPT课件

2024版《六国论》苏洵PPT课件

《六国论》苏洵PPT 课件目录•引言•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文学手法与技巧鉴赏•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探讨•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课堂互动环节PART01引言作家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背景及意义本次课程目标与安排课程目标通过对《六国论》的深入解读,使学生了解苏洵的文学成就及时代背景,掌握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课程安排首先介绍苏洵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其次讲解《六国论》的背景、主题和写作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PART02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03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作者观点01引言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写作目的02正文分析六国灭亡原因及历史教训文章整体结构框架地处中原,四面受敌,无险可守,国力较弱各国情况概述及特点分析韩国地势险要,兵强马壮,但国君昏庸,政治腐败魏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政治分裂,内部不和楚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军事力量较弱,对外政策软弱齐国地处偏远,国力较弱,但民风剽悍,有一定军事实力燕国地势险要,兵强马壮,国君英明,政治清明赵国战争经过和结果简述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经过01秦国凭借强大的兵力和经济实力,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等策略,逐步蚕食六国领土,最终实现统一。

六国论-PPT

六国论-PPT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喜欢养士 14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 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 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 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 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 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 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 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 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 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 论之。
语,该动词即译成“使-------做------”。
4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动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7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
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
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
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 满足。奉:献,送。弥、愈:更加。判:确
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 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 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词类活用
•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作动,保持完 整.
•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 退.
且赵燕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殆:几乎。际:时候。智力:智谋和 力量。诚:的确,确实。
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 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 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
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效:效果,结果。 始:才。 速:招致。斯……效也:判断句。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 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 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 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 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 国 地 图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苏洵苏辙六国论异同点

苏洵苏辙六国论异同点

《苏洵苏辙〈六国论〉异同之我见: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探讨》话说我有个超爱古文的朋友叫阿明,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古文研读小组的活动。

这活动啊,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派对,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聊那些经典之作。

那天,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上。

小组里的李老师先开了口:“这苏洵和苏辙写的《六国论》都很有名,但其中的异同点可大有文章哦。

” 我一听,来了精神,忙说:“老师,您快给我们讲讲呗。

”李老师笑着说:“先说说苏洵的《六国论》。

苏洵那可是相当犀利啊,他开篇就点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就好像一下子抓住了六国灭亡的小辫子。

他把六国分成赂秦的和不赂秦的,说赂秦的就像傻小子,把自己的家底都送给秦国,结果还被秦国吞并。

”这时候,阿明忍不住接话了:“老师,那苏辙的呢?” 李老师喝了口茶,继续说道:“苏辙呢,他的角度就有点不一样了。

他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没能好好地团结互助,眼光不够长远。

他说啊,韩、魏两国处在关键位置,就像两个守门的卫士,结果其他四国不懂得好好保护这俩‘卫士’,让秦国各个击破。

”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就像一群小伙伴在玩打仗游戏,有几个小伙伴不团结,结果被敌人逐个打败。

我把这想法一说,大家都笑了。

小组里的小王也说道:“我觉得苏洵像是一个严厉的裁判,直接指出六国的错误,而苏辙更像一个事后诸葛亮,在分析他们战略上的失误。

”为了更深入理解,我们决定来一场小小的角色扮演。

我扮演苏洵,阿明扮演苏辙,其他人就当是来请教的学子。

我清了清嗓子,学着古人的样子说道:“吾观六国之亡,赂秦之祸大矣。

若不赂秦,以其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阿明也不甘示弱:“兄台所言虽有其理,然吾以为,四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这时候,旁边的小张扮作学子问道:“二位先生,那依您之见,若六国能改之,是否可免灭亡之祸?”我回答道:“若能改弦更张,六国齐心,或可与秦抗衡,然其势难矣,积弊已久,人心不齐,此乃六国之殇。

《六国论》优秀课件

《六国论》优秀课件

通常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 始者,二人同时是政敌关系。但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了 《战国纵横家书》 ,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 284 年,张仪却死于 公元前 310 年,苏比张迟死 26 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 年轻的游说者,没有和张仪正面打过交道。史说苏秦为合纵倡始者 有待考证。
二、疑难探究 思考 5: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 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 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 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 第一个分论点)反( 第二 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 逻辑上站稳了脚。
4.文言句式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2)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省略句
5.一词多义 (1)实词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错误,不对 ③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明确: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 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
思考 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