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第一次经济浪潮:从1978年到199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城市里的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我们的GDP增长率一度达到了9.4%,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经济浪潮:从1992年到2001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第三次经济浪潮:从2001年到201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振兴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
第四次经济浪潮:从2012年到现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次经济浪潮,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黄涛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高波动”的运行态势,并先后经历了四轮完整的周期。
尽管不同周期的波动特征不尽相同,但动态地看,四轮周期之间存在着明显而一致的演进规律: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逐渐增强,经济平均增速呈下降趋势,经济运行的平稳性明显提高,经济波动的不对称有所减弱,以及经济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初始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较之前几轮周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把握新周期下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动态演进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持续改善,顺利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型,并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社会结构明显优化,科教文卫事业获得蓬勃发展;顺利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的前两步,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然而,不同年份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了典型的高波动特征:经济大起大落,有着较大的波幅;起伏频繁,波动的频度高;“过热”易而“降温”难,扩张与收缩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由于经济剧烈波动不仅会损害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也会危害一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经济波动给予密切的关注。
本文通过考察改革开放①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总结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和不同周期间的动态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自2021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就如何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出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两大基本特征——高增长和高波动。
1979-2021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年均9.9%的高增速;相应地,此期间国民总收入增长了19.7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了9.6倍。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经济下行的成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经济下行的成因及治理【改革开放以来三次经济下行的成因及治理】文革后,经济建设回到党的工作中心。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遇到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从1978年的11.7%下降到1981年的5.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978年的22%下降到1981年的-10.5%。
1979年至1981年:依托内需和改革稳增长文革后,经济建设回到党的工作中心。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遇到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从1978年的11.7%下降到1981年的5.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978年的22%下降到1981年的-10.5%。
这次经济下行内在机制是,中央政府主动加快大项目投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张消费,导致经济过热,治理经济过热导致经济增速特别是投资下降。
但这次由紧缩导致的经济下行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就迅速复苏,这是因为放权让利的市场化改革和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保障了这一时期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强劲增加,使紧缩措施退出之后很快恢复正常增长。
——背景和成因:投资先扩张后紧缩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上下加快经济建设的心情十分迫切,呈现投资扩张趋势。
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引进机械设备本来已积累大量赤字,1977年又相继提出20世纪末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1985年前建设大型电站、煤炭、油田、钢铁等120个大型项目,并随即扩大投资规模。
1978年投资增长21.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31.1%,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55.8%。
1979年进行了调整,但投资额并未下降,1980年投资又增长7.8%,成为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
中央部署大型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强基础工业,是必要的。
当时建设的宝钢、仪征石化等企业至今仍处在行业龙头地位。
但一旦投资超过财政能力,就会带来经济过热,导致比例失调。
1978年燃料、动力和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遇到瓶颈,20%工业生产能力由于缺电不能发挥,积压机器设备550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1. 1978-1983年中央领导没有考虑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严重扭曲的实际情况,想继续按照过去的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而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上。
1978年-1985年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在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做到在8年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从国外引进耗资160亿元的9套大型化工项目,以及100套综合采煤设备、宝山钢铁厂等22个项目,共耗资6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量,财政力度加大造成了财政赤字。
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使得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和企业由了独立的利益和投资自主权,但国有企业机制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投资决策的利益与责任具有非对称性,盈亏与风险具有非对称性,投资最终决策者是国家,企业可以从国家决策投资中获取利益,但不用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因此,企业热衷于向国家争项目正投资,而不顾资金成本,盲目向银行贷款,加大投资力度,造成社会投资过热,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2. 1984-1990年(两次经济过热)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扭转了1981- 1983年期间计划经济思想的回潮。
当时全国上下群情振奋,认为从此可以放手改革。
此外,从1985年起执行的扩大专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办法在设计时发生了一项技术性错误,导致各基层银行不但对企业的贷款需求有求必应,甚至还送款上门,鼓励企业多借贷款,竞相扩大信贷规模,逐级部署,制造“基数”。
货币供应迅速增加,1984年,现金发行比上年增长%,银行信贷总额比上年增长了%,其中仅12月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物价开始飞速上涨。
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但落实不到位。
1986年开始经济再次过热,1988年全面爆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和1989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了%和%,涨幅比1986年分别提高了和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李良发布时间:2014-09-26内容摘要: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济波动,GDP增长率,宏观调控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并找出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陈乐一(2007)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2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投资的扩张和压缩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原因。
金浩、李延军、高素英(200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个周期,第二产业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
李天锋(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经历了5次波动,通过分析得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政府收支增长的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最常用的有3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和一阶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直接用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比较直观。
移动平均法是对GDP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来划分经济周期,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处理数据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移动年份过长也会导致数据的缺失。
一阶对数差分法是以产出水平的一阶差分值为指标测定经济周期(陈乐一,2007)。
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速度法来划分经济周期。
本文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但由于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真正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历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逐渐放宽,个体经济应运而生。
过去,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受到严格限制。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个体工商户开始活跃起来。
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如卖小吃、服装、日用品等。
个体经济的兴起,解决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这个阶段,许多人凭借勤劳和智慧,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小店铺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浪潮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起步。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股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然而,一些有远见和勇气的人率先投身其中。
当时,很多人对股票的认识有限,但随着股市的发展,一些企业通过上市获得了资金支持,得以扩大生产和发展业务。
同时,也有一部分股民在股市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大,风险也较高,不少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在股市的起伏中遭受了损失。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住房的需求大幅增加。
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许多开发商纷纷投身房地产开发,大量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房价也一路攀升,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房价过高导致居民购房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泡沫等。
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第四次经济浪潮:电子商务浪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在 21 世纪初迅速崛起。
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购买到各种商品。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物流、快递等相关行业的繁荣,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探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fAnh nN r lU iesy o ra o s a oma nvri t
2 1 - 0。 2( 0 0 1 1 5): 7—1 0
改革开放 以来中 国经济周期波动探析
钟 辰 刘 飞
( 悉尼大学 经济系 , 澳大利亚 悉尼 2 0 ) 06
2 世纪 8 0 O年代 , 电、 以彩 冰箱 和洗衣机为代表 的家 用 电器 产业 、 纺织 工业 迅速 增 长 , 为带 动 中 国经 成
20 , 国际金融 危机 的影 响下 , D 08年 在 G P增长 率才 出现较大 的下滑 , 20 而 09年及 现在 大 部分 专家 预 测 的 21 00年 G P增 长率 同 20 也没有 大 幅 的 D 08年 波动 , 这说 明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稳定性在 增强。
一
圈 1 17 2 0 9 8— 0 9年中国实际 G P增长率及 C IP I D P 、P 变化趋势图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 3 1
( ) 二 经济 波动 的幅度趋 于平缓
分 析 中国改 革开放 以来 的三个 经济 周期 可 以
发现 , 前两个波动周期波动幅度 明显要 比最近一 个周期 的波动幅度大。前两次周期 中, 5 在 年左 右的时间内 G P增长率都出现过接近 1%的波 D 0
摘 要: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 济经历 了三次 完整的周期 波动 。本文对 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经 济周 期波动的
特 点、 经济周期波动的原 因及其波动不 同阶段 的宏观 调控政 策进行 了剖析 , 此基础 上 , 测 了未来经济 在 预 波动趋 势并给 出相应 的政 策建议 。 关键词 : 经济周期 ; 经济波动 ; 主导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
从调控手段和做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总体来看,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调控越来越成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不足甚至教训。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详细3年的宏观调控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详细]2.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
[详细]3.1987~1991年的宏观调控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详细]4.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
[详细]5.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期间出现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面貌。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上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个体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政策逐渐放宽,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商业活动。
那些头脑灵活、敢于尝试的人纷纷“下海”,摆起了地摊,开起了小店。
当时,个体户们主要经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服装、小百货等。
虽然规模不大,但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浪潮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培养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个体户通过辛勤努力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逐渐积累了财富,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他们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个体经济的大潮中。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经济浪潮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应运而生。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神秘和机遇的领域。
起初,很多人对股票一无所知,但随着一些企业成功上市,股票价格的飙升,人们开始意识到股票投资的巨大潜力。
一时间,炒股成为了热门话题,无数人涌入股市,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然而,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巨大的,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投资者往往在市场的起伏中遭受损失。
但不可否认的是,股票市场的出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经济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行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房地产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建材、装修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房价的不断上涨也让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增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变化分析
通过对GDP以及三大产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快,但是要保持经济 合理稳定快速的发展,就需要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产量。其次,鉴于第二产业是 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降低能 源消耗,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代价。最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应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以优化现代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 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规模相对稳定,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稳步趋升 的态势。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11年的10.12%,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内 部结构尤其是生产方式由单一结构逐步变为多种经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产业呈平稳上升趋势,其比重维持在50%左右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 1978年的23.94%上升 到2011年的43.10%, 同时在1985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 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 的第二大支柱。
1978-2011年中国三大产业变动分析
一、我国GDP总体呈上升趋势
1978年-2011年我国GDP变化过程下图1所示 从GDP变化过程并参考有关资料,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1991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阶段:在体制和制度上,对我国自1949年 以来实行的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和改革,经济增长初见成效, 国民经济有所增长。 2.1992年—2002年的全面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场 作为资源配置为主、政府 适当干预为辅的市场经济 体制,使得经济呈现出快 速增长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衰退期的特征: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劳动需求下降、产出下降、通货膨胀速度放慢、企业利润下滑。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存在争议,一般按照经济增长率的谷-谷分析法,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划分如下:(1)1978—1981 持续四年第一轮政治环境: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形势:a. 基建投资迅速增长增长率达到37%b. 货币发行多,物价上涨(2)1982—1986 持续五年第二轮(3)1986—1990 第三轮(4)1990—1999 第四轮(5)2000——2009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最多的提法是KEC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大体上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 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全球环境监控系统( GEMS) 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中, 格罗斯曼和克鲁格首次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当经济增长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时, 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
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简称EKC) 假说。
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环境产生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规模效应本身要求更多的投入, 用于投入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因而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然而, 经济增长又通过结构效应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高污染的工业经济转向清洁的服务型经济和技术型经济, 经济结构的转变使环境压力得以减轻。
此外,经济增长带动技术的进步, 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减轻污染物的排放量, 进而减轻环境压力。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周期的转折点。
1、1976年前急剧动荡型经济周期,1976年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表现为强烈的上下急剧波动,特点为:峰谷落差大;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绝对相关;周期更迭频繁且年份很短。
由于这五轮经济周期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为纯粹的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极大。
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投资周期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经济波动幅度强烈且周期年数较短根本上归因于政府投资的多变性。
2、文革后,我国经济得以缓慢恢复发展,GDP 增长率从1977 年的7.6%增长到1978 年的11.7%。
1978 年改革开放初,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调整措施,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小小的调整阶段,之后GDP 出现下滑,到1990 年经济周期走入谷,谷值为5.2%,从而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周期。
经分析,1977—1990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方面,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准市场经济有效规避了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前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业格局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且日显突出以及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导致资源不能自由流通造成的供需矛盾,引起了我国经济的短周期波动。
3、1991-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在l991—1999年第九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周期保持了三年的持续上升,随后出现拐点并稳步下降,经济周期表现出短扩张、长收缩的特点,经济运行进一步趋向平稳。
由于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价格机制转变增强了经济运行的抗衰力。
2O世纪90年代后期,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防止了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
1978—1990年间,物价被冻结,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主要随供给面变化,供需矛盾引起了经济的强幅波动。
1990年后随着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信息逐步成为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参考,减缓了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 I。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Company Logo
第六个周期(2010~至今) 在国家有利的宏观调控下,经济仍 然获得平稳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GDP 增长10.9%,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为 11.1%,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 10.6%,2010年GDP增长率为10.1%, 同比上涨1.4%。
Company Logo
LOGO
Conclus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经历了6个周期。 从周期波动的特征来看,实现了波动幅度的缩小、峰 位下降、谷位上升,经济波动处在较高位稳定的状态, 经济周期的扩张时期将不断延长。在后金融危机阶段。 根据前面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 析,为了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地增长,遏制经济的下滑,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该继续致力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争实现消费投资 出口的均衡发展
第五个周期(2002~2009年)。2002年 我国经济周期进入新一轮的增长,GDP 增长率开始缓缓上升,2003年以来, GDP增长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 2007年经济增长进入顶峰,峰值为 11.9%.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下滑到9.0%,2009年经济增长 8.7%,比国家期望的8%高出0.7个百分 点。
Company Logo
一般来说,从GDP增长率入手,根据传统的“谷-谷”划 分法可以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六个时 段: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2009年,2010-至今(图1)
Company Logo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古典循环周期 型。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经济周期波动运行特点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有着明显的 区别。 我国经济周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经济浪潮一、个体户(20世纪8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傻子瓜子年广久):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是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听着硌耳,看着更扎眼。
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
倒服装,倒电器,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不是个贬义词了。
直到第二次浪潮袭来。
“当时最有地位的是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的正式员工,做生意是一件很丢份子的事情。
”章华妹回忆,她的朋友、同学知道她要做生意,都觉得很害臊,羞于跟她来往,“甚至走在路上,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喏,她们家是摆摊儿的,没出息!’”日子总还是要过的,章华妹说,选择干个体完全是生活所迫。
由于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而分配的工作名额只有一个,排行第七的她是轮不到的。
于是,当时才19岁的章华妹在父亲的授意下做起了生意。
“这样起码能为家里赚点钱。
”1979年的秋天,章华妹的店铺悄悄地开张了。
家里临街的一个小房间成了她最初的店面;一张80厘米长、60厘米宽的板凳,权当是柜台。
卖的是毛线针、松紧带、纪念章、玩具手表之类的小东西。
“小本生意,一天赚一两块钱。
”那个时候,一个国营企业的普通职工,基本月工资在20元左右,所以章华妹的生意虽小,养家足矣。
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就有了转机。
刚刚成立的温州市鼓楼工商所派人到章华妹店铺所在的片区宣传,“今后做生意合法了,可以去领一张营业执照来”。
阅历丰富的父亲告诉章华妹:去领一个来吧,总有好处的,也许以后我们做生意可以不用逃了呢!很多人在那一波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发家致富,有的还成立了公司、集团。
很多现在在温州甚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企业家,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下海经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个私经济的发展达到巅峰:国家工商总局曾作过统计,1999年,中国有个体工商户约3160万户。
经济波动
历次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分析在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宏观经济波动周期进行划分以后,我们对历次宏观经济波动背后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1.第一次宏观经济波动本次宏观经济波动开始于1977年,结束于1982年。
本次宏观经济过热起源于197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则批准了当时的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的今后8年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规划。
当时引进了22项成套设备,增加了财政支出和外汇支出,出现了财政赤字和外汇逆差,1979年的贸易逆差为28.67亿美元,1980年贸易逆差为40.33亿美元。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1980年开始实施“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当地方和企业的财权扩大以后,它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经济体系,开始兴办自己的加工工业,盲目地上项目,增加投资,掀起了小企业纷纷上马的高潮,致使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同时也由此拉开了各个地方经济重复建设的大序幕。
第三个原因就是,价格体制实施初步改革,调整了部分产品的价格,包括18种农产品、煤炭、铁矿石、烟酒、纺织品、交通运输等的价格,引起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四个原因,为了偿还对群众的历年欠债,国家大幅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在1979和1980这两年间,职工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6.6%,居民货币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0.5%,使得工资增长率大大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样,包括财政赤字在内的很多因素共同迫使银行增加货币投放量,造成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然而投资过热是造成本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最主要原因。
2.第二次宏观经济波动开始于1983年,结束于1986年。
本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最主要原因是各地的投资失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在1984年和1985年分别为28.2%、38.8%。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随着价格体制改革的深化,计划内国家定价、计划外放开的双轨制价格的实施导致价格总水平提高,原来隐形的通货膨胀公开化。
但是预算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信贷资金增长过猛、工资奖金增长过快,依然是造成本次通货膨胀的元凶。
改革开放以来GDP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宏观调控
效果
本次宏观调控的措施效果虽然非常明显,但 是由于此次调控“一刀切”的现象比较普遍,刹车 过猛,因而存在着某些不足:宏观调控不够适时 和适度,即动手调控的时间偏晚,力度偏大。
(三)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抑制投资和通货膨 胀,实现经济“软着陆”
背景:1992 年1 月、2 月,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大地带来 了一股春风,经济开始迅速高涨起来,1992 年上半年 GDP增长10.6 %,结束了1991年的平稳增长,步入高速 增长时期。当年GDP增长率达到14.2%,CPI从上年的 3.4%提高到6.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44.4%,实 际利用外资增长62.7%。
改革开放以来GDP与通货膨胀以 及经济宏观调控
我国1980-2009年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 长变动情况
(一)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抑制信贷、消费的急 剧扩张和高通胀
• 背景: 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和改革向城市的推进,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 急剧扩张的情况,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
1993年,全国出现了几千个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 同比上升近1倍。当时的经济出现了“四热、四高、四紧、 一乱”现象,经济又出现了明显过热。通货膨胀率在1993 年和1994年达到13.2%和21.7%,成为物价上涨的第四个 高峰。
内容
1993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 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采取十六条措施,正式开始 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 的宏观调控。
这次调控主要是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办法,将 经济过热的局面缓缓扭转过来。严格控制银行信贷规 模和开征高额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这期间,财政、货 币政策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 改革,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 贷款利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李良发布时间:2014-09-26内容摘要: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济波动,GDP增长率,宏观调控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并找出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陈乐一(2007)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2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投资的扩张和压缩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原因。
金浩、李延军、高素英(200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个周期,第二产业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
李天锋(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经历了5次波动,通过分析得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政府收支增长的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最常用的有3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和一阶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直接用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比较直观。
移动平均法是对GDP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来划分经济周期,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处理数据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移动年份过长也会导致数据的缺失。
一阶对数差分法是以产出水平的一阶差分值为指标测定经济周期(陈乐一,2007)。
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速度法来划分经济周期。
本文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但由于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真正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政府的干预
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的机制问题 银行的非市场化功能 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周期的成因
内因论和外因论的共同作用 由于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 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在今 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周期还主是 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所造成,内生论还将起到 重要的作用
CPI (1978为基准)
First Period (1978-1981) 政治环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 议于1978年12月在北京举行,作出了实 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经济形势概述:, 基建投资快速增长 1978年,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37%
年份 1980 1981 投资占GDP比重 52.41% 55.09%
Second Period (1982-1986) 经济形势概述: 1982-1982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GDP增长 1984年,“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 放”,出现了15.3%的经济增长率 高通胀 1984年底以后的信用膨胀和货币发行失控, 直接导致了1985年高达9.3%的通货膨胀 经济波动大 短短的2年时间,GDP由9.3%上升15.3% 然后下滑8.8%
经济周期理论(产生原因)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Exogenous business-cycle theory) 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 的变动。
主要学说
创新周期理论 太阳黑子论 政治性周期论
10
12
14
16
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Second Period(1982-198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1. 1978-1983年中央领导没有考虑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严重扭曲的实际情况,想继续按照过去的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而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上。
1978年-1985年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在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做到在8年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从国外引进耗资160亿元的9套大型化工项目,以及100套综合采煤设备、宝山钢铁厂等22个项目,共耗资6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量,财政力度加大造成了财政赤字。
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使得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和企业由了独立的利益和投资自主权,但国有企业机制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投资决策的利益与责任具有非对称性,盈亏与风险具有非对称性,投资最终决策者是国家,企业可以从国家决策投资中获取利益,但不用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因此,企业热衷于向国家争项目正投资,而不顾资金成本,盲目向银行贷款,加大投资力度,造成社会投资过热,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2. 1984-1990年(两次经济过热)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扭转了1981- 1983年期间计划经济思想的回潮。
当时全国上下群情振奋,认为从此可以放手改革。
此外,从1985年起执行的扩大专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办法在设计时发生了一项技术性错误,导致各基层银行不但对企业的贷款需求有求必应,甚至还送款上门,鼓励企业多借贷款,竞相扩大信贷规模,逐级部署,制造“基数”。
货币供应迅速增加,1984年,现金发行比上年增长%,银行信贷总额比上年增长了%,其中仅12月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物价开始飞速上涨。
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但落实不到位。
1986年开始经济再次过热,1988年全面爆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和1989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了%和%,涨幅比1986年分别提高了和个百分点。
1988年现金流通量达到2143亿元,比上年猛增%,当年投放680亿元。
城市普遍出现商品抢购风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攀升26%,计划分配的调拨物资和外汇额度被倒买倒卖及腐败的蔓延,更加剧了群众的不满,使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酿成政治的不稳定。
面对巨大冲击,中央整顿经济秩序,实施财政信贷“双紧”方针,紧缩政策力度过大,导致国民经济“硬着陆”。
以上两次经济波动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过热、信贷扩张、货币增发导致的经济不合理增长,此时金融市场主要是基础货币投放和传统的信贷市场,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节,金融市场初步发展,应对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调节,金融市场具有行政色彩。
3. 1991-1999年1992年,“南方谈话”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上升的势头,在全国掀起了新的发展热潮。
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固定投资规模急剧膨胀、收入分配开始失控,财政赤字有增无减,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
此时经济出现“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
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
国家通过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消费与投资过快增长,使得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
此阶段的金融市场处于动荡时期。
股市建立之初,忽上忽下成为常态。
1990年深圳股市开始升温,1990-1992年间股市经历了暴涨暴跌,尤其是事件,造成整个股票市场受挫,尤其是深圳股市遭到重创。
期货市场是当时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1990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开业,期货交易开始。
试点初期,受行业利益驱使,加上市场监管不力,交易所数量和交易品种迅猛增加,全国最多的时候出现了50多家交易所,市场交易品种达到30多个,开业的交易所有2300多个会员,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包括50多家合资公司),有7大类50多个上市交易品种。
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风险也在酝酿和积累。
期货市场中的会员及经纪公司主体行为很不规范,大户垄断、操纵市场、联手交易、超仓、借仓、分仓等违规行为严重,还有透支交易,部分期货经纪公司重自营轻代理的,这些行为投机性强,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扭曲了期市价格,不能发挥期货对现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阻碍了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
1995年2月发生国债期货“327”风波,同年5月发生国债期货“319”风波,国债期货交易暂停。
这一阶段的金融市场初期经历了初步发展、乱象丛生。
实体经济的投资膨胀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投资狂热,由于起步阶段的监管不到位,进入金融市场的民间资本受挫,损失惨重。
金融市场的监管逐渐规范,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清理整顿之后,金融市场得以稳定,经历了巨大震荡的金融市场逐渐平稳。
4. 2003-2008年2003 年10 月起,中国长期低迷的物价开始上涨,突出表现在粮油价格上。
同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幅快速上升,截止2003 年10 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7%,大量的贸易顺差致使人民币占款量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重。
在国外,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性通货膨胀早已悄然而坚定的抬头。
在中国国内,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中国沪深两地股市从2006 年下半年开始节节高升,2007 年沪股上涨97%,深股上涨166%。
除了股价持续走高之外,中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也全面上涨,北京、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房价一涨再涨,国际食品价格不断攀升,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居民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
此阶段的经济波动同之前有所不同,是由于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贸顺差过大导致的被动发钞,2009年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抛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的央行货币超发。
在中国实体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金融市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01年加入WTO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推进,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形成,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金融机构及规模都出现了快速增长,金融交易蓬勃发展。
股票市场一路高涨出现狂热,民众处于投机心态纷纷踏入股市,出现全民炒股热潮,直到受到政策影响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一路暴跌,再次让狂热的投机者付出代价。
资本市场中,金融机构交易量不断增大,民间借贷和影子银行规模也急剧上升,金融产品出现了极大的丰富,市场出现了投资金融产品的热潮,但是整个资本市场一味追逐高收益,资金过多的流向已经出现泡沫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爆发后,整个资本市场都遭到重创。
5. 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期的上行,受到世界经济及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依旧蓬勃发展,金融领域正在发生各种变化,上海自贸区试点2013年9月挂牌,利率逐步市场化推动着金融的自由化进程;小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推动着金融民主化的进程。
除了银行业之外,各类融资方式在不断兴起,如信托、基金、私募,近两年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金融市场活力空前。
2015年下半年开始,PMI指数一直处于50以下,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时期,金融市场却仍然不断创新,出现了经济冷金融热的现象。
企业纷纷投资于金融市场,涉足互联网金融,因此要关注金融市场的风险,谨防非理性繁荣。
首先,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金融市场,初期发展监管不足,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监管不到位之前会出现狂热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混乱,政策监管的到位,互联网金融同样会经历监管整顿,因此,狂热的经营互联网金融并非理性行为,待监管日趋完善后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得到规范发展。
其次,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解决近几年经济危机的遗留问题。
民间借贷市场已经出现大面积违约,实体经济尤其是房地产、能源行业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
资本市场流向房地产等行业的资金同样面临违约问题,金融创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却同美国次贷危机出现的类似的情况,现阶段资本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一旦实体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势必会爆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再次,金融创新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各种新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会加大操作风险,金融市场投机操纵的行为会增多,进而金融创新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通过创新组合升级后的各种金融产品使各种投资者,金融机构甚至是国际金融市场间加强了联系,使得金融危机波及范围更广。
金融本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应该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匹配。
如果放任其过度扩张,金融链条过长,杠杆滥用,衍生品泛滥导致金融超前于经济,投机过热会造成各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
作为金融市场安全的一个重要工具,金融创新本该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
避险者通过投机的方式来转移风险,客户也会将衍生品市场作为避险和投机的场所。
创新的衍生产品具有杠杆作用和高流动性,提高了该市场的破坏性和波动性。
一旦大多数进入者投机失败,不仅不能发挥其避险功能,还会产生比常规金融业务更大的破坏性和冲击力。
因此从政府层面应加强监管,从金融行业企业角度来说,应该在严格的风险防控理念之下,开展金融业务,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率和市场占有率,理应采取审慎的经营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标,从事经济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