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
《工程光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北方民族大学教学进度计划表名称总时数讲课实验上机习题课程设计周学时考试/考查机动计划时数6454104考试2本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木课程讲述工程光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光学系统。
学生应掌握光的电磁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光学系统的集合系统的分析和计算。
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使用和操作技能。
必读书籍和参考书籍:一、教材:自编的《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二、参考书:1石顺祥等著.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梁栓廷著.物理光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3郁道银等著.工程光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版,2007所需教学设备:多媒体任课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系(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___主管教学院长(主任)签名:_______________ 院(部)签~^7T.早2012年1月8日教务处制《工程光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00260课程名称:工程光学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属性:课内实验课程总学时:64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总学分:4.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学时:1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学分:0.5开设学期:第6学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所涉及的装置仪器的使用、测试技能,使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实践中,具有解决光学理论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所涉及的常用装置、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使学生能正确进行相应的仪器操作和使用、准确判断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具有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二、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工程光学》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需要学生利用理论课涉及的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平面与平面系统、光束限制、典型光学系统、光的干涉、衍射及、偏振等知识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
工程光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哈尔滨理工大学实验指导书课程名称:工程光学基础学院: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系部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1实验一: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光路并搭及视角放大率的测量实验类型:综合型适用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一、实验目的:通过光路拼搭,将理想光学系统平面成像、实际光组的光束限制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的综合实验,掌握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及光路特点,并通过视角放大率估测,加深对视角放大率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分别拼搭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路及视角放大率的估测。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简易光具座、光源、透镜、像屏、玻璃刻线板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放大镜:(1)、玻璃刻线板和正透镜放好,移动正透镜,使玻璃刻线板放在距正透镜一倍焦距以内靠近焦点处,则正透镜起放大镜作用,可观察到玻璃刻线板的放大正立的虚像。
(2)、测量视角放大率:在刻线板旁再放上另一块刻线相同的玻璃刻线板并使它距人眼250mm,两眼同时观察,右眼通过放大镜观察放大的像g1’,左眼直接观察另一刻线板g2,若放大像g1’的n个刻线值正好与g2上的m个刻线值相当,则放大镜的视角放大率就是 m / n。
(3)、理论放大镜的视角放大率为250 / f放。
2、显微镜:(1)、将刻线板g1,正透镜L1 放置在光具座上,刻线板g1放在L1的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的地方,使g1成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g1’。
然后将正透镜L2 放置好,并使g1’在L2 的物方一倍焦距以内,放大镜L2使g1’再放大到g1”。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显微镜。
(2)、测量视角放大率: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与放大镜的测量方法相同。
右眼通过显微镜观察放大的像g1”左眼直接观察另一刻线板g2,若放大像g1”的n个刻线值正好与g2上的m个刻线值相当,则显微镜的视角放大率就是m / n。
2(3)、根据公式得到显微镜理论的视角放大率为:△ / f1 * 250 / f2’3、望远镜:(1)、开普勒式望远镜:用长焦距的正透镜L1和短焦距的正透镜L2构成,当L1的像方焦点和L2的物方焦点重合时就组成开普勒式望远镜。
工程光学实验1—6指导书.

实验一 放大率法测量焦距和截距 Measurement Of Focus And Intercept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透镜的焦距和截距测量熟悉焦距仪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2.了解焦距仪的结构及平行光臂的使用,学会螺旋丝杠式测微目镜读数方法。
3.掌握校正显微镜放大率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基本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共线成像理论。
基本知识:了解焦距仪的结构,平行光管的使用,理想光学系统焦点、焦平面、主平面、焦 距和截距的概念。
基本技能:学会在焦距仪上进行同轴等高调节。
学会使用螺旋丝杠式测微目镜及读数方法。
三、实验内容及测量原理:焦距和截距是光学系统重要的特性参数,就几何光学来说,焦距是光学系统的特征值。
只要知道焦距和焦点的位置,就能完全确定任何位置上的物体经过该光学系统所成像的位置、大小、正倒和虚实。
1.焦距的测量原理:光学系统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
物方焦距、像方焦距分别用f 、'f 表示。
放大率法测量焦距是利用平行光管物镜焦面上分化板的一对刻线在被测透镜焦面上成像的比例关系,求出被测透镜焦距的大小。
如平行光管分化板上一对刻线间距为y ,经被测透镜成的像为'y ,平行光管物镜和被测透镜焦距分别为'0f 和'f ,由图一可看出它们的关系如下: 0f y tg -=ω '''f y tg -=ω∵'ωω= ∴''0f y f y -=- 即yy f f ''0'∙-= 式中f0'、y 为已知,f'与y'成正比。
这样只要测出y',即可求出被测透镜焦距。
图一2.焦距的测量:光学系统的最后一个表面顶点到像方焦点的距离为后焦距,用lp'表示。
很显然,对于一个光学系统知道了焦距和截距的大小,就可确定焦点和主点的位置。
图二在测量截距的同时,可以进行透镜截距'F l的测量。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物镜焦距、截距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用定焦距平行光管法测量光学系统焦距、截距的方法二、实验内容掌握测量方法,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给定的照相物镜、望远物镜和显微物镜的象方焦距和截距、物方焦距和截距。
三、实验原理测量焦距的方法很多,其中的定焦距平行光管法、(即放大率法)测量范围大,测量精度高,相对误差一般在1%以下,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其测量原理如图1-1。
图1-1焦距截距的测定原理图其中O 是平行光管物镜,L 是被测透镜,y0 是位于平行光管物镜焦平面上的一对刻线的间隔距离。
y0 经过平行光管物镜后成像在无限远处,再经过被测透镜L 后,在它的焦平面上得到y0 的像y`。
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通过测量像y`的大小,然后计算出被测透镜的焦距。
从图1-1 看出下面两个关系式,用作图成像的方法很容易得出:w=w`(1-1)这就是用定焦距平行光管法测定焦距所用的公式,其中f0`是平行光管物镜的焦距,是已知的。
Y0 是位于平行光管物镜焦平面处的分划板上的一对刻线的间隔距离,它的大小也是事先已知的。
Y`是这对刻线y0 经过被测透镜后所成的像,如果能测量出此像y`的大小,那么就很容易用公式(1-1)计算出被测透镜的焦距f`。
利用本公式及方法,可以测量正负透镜、望远物镜、照相物镜、放映物镜,各种目镜的焦距。
应当注意要正确选择测量显微镜的物镜,使之与被测光学系统相匹配。
如测负焦距系统使要选择长工作距的显微物镜。
这是因显微物镜的倍率不同,故(1-1)式变化如下(1-2)式中:β――――――测量显微镜放大倍数四、实验设备焦距仪、待测物镜(照相物镜、照相物镜、显微物镜)焦距仪结构示意如图1-2,它包括一个平行光管、一个透镜夹持器、一个带有目镜的读数显微镜和把它们连在一起的一根带有长度刻尺的导轨组成。
图1-2焦距仪结构示意图1.平行光管、2.透镜夹持器、3.测微目镜组成1.平行光管本实验采用的平行光管物镜的焦距为550mm。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光学实验主要仪器、光路调整与技巧实验二物镜焦距截距的测量实验三光的干涉实验实验四光学物镜参数测试设计性实验实验一光学实验主要仪器、光路调整与技巧一. 引言不论光学系统如何复杂,精密,它们都是由一些通用性很强的光学元器件组成,因此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元器件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对安排试验光路系统时正确的选择光学元器件,正确的使用光学元器件有重要的作用二.实验目的掌握光学专业基本元件的功能;调整光路,主要包括共轴调节、调平行光和针孔滤波。
三.基本原理(一)、光学实验仪器概述:主要含:激光光源,光学元件,观察屏或信息记录介质1. 激光光源;激光器即Laser(L 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原意是利用受激辐射实现光的放大.然而实际上的激光器,一般不是放大器,而是振荡器,即利用受激辐射实现光的振荡,或产生相干光。
.960年,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现在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激光的特性:(1)高度的相干性(2)光束按高斯分布激光器的分类:(1)气体激光器——He-Ne激光器,Ar离子激光器(2)液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3)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本套实验方案的选择的激光器是气体型He-Ne内腔式激光器,波长为632.8nm的红光,功率2mW。
个别实验中还会用到白光点光源。
2、用于光学实验的元件一般包括:防震平台、分束镜、扩束镜、准直镜、反射镜、成像透镜、傅立叶变换透镜、多自由度微调器、可变光栏、观察屏等部件。
如果是全息实验还需要快门、干版架、自动曝光和显定影定时器、记录干版等。
(本实验方案中,扩束镜采用针孔空间滤波器,准直镜、成像透镜、傅立叶变换透镜均采用双凸透镜)⑴防震平台光学实验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
特别是对于全息图制作实验,由于是参考波和物光波干涉条纹的记录,如果在曝光过程中因为振动导致两光波有变化,就要影响干涉条纹的调制度。
工程光学1实验指导书教材

实验仪器简介1、仪器结构及测量原理光具座结构如图1 — 1所示,它由平行光管(1)、透镜夹持器(2)、测量 显微镜(3)及带有刻度尺的导轨(4)组成(1)平行光管常用的平行光管物镜焦距有 550mm 、1000mm 和2000mm 等。
在平行光管 物镜物方焦平面上有一可更换的分划板,分划板经平行光管成像为一无限远物 体,作为测量标记。
常用的分划板有图 1—2所示的用于测量焦距用的玻罗板, 图1—3所示的检测光学系统分辨率的鉴别率板和检验成像质量的星点板等。
2\ 22- M 25图1 — 3分辨率板(2)测量显微镜测量显微镜是用来测量经被测物镜所成的像 (或物体)大小的。
它由物镜和 测微目镜组成,物镜是可以更换的(根据被测物的大小可以更换不同放大倍率的 物镜)。
测微目镜是用来读取测量数值的,其结构如图 1—4所示。
光具座1 2图1 — 1光具座结构示意图图1— 2玻罗板图1—4测微目镜结构图测微目镜由目镜(1)、固定分划板(2)、活动分划板(3)和测微读数鼓轮(4)四部分组成。
测量原理是:读数鼓轮每旋转一圈(即测微螺杆移动一个螺距)活动分划板上刻线移动量为固定分划板刻线的一个格。
测量时,首先旋转读数鼓轮使活动分划板上十字叉丝瞄准被测物体起始位置,由活动分划板双刻线在固定分划板刻线位置读取毫米数(整数),再从读数鼓轮读取小数,然后再次旋转读数鼓轮使活动分划板上十字叉丝瞄准被测物体终止位置,继续读取数据,两次读数之差即为被测物体大小。
2、仪器技术指标(1)550mn光具座①平行光管物镜名义焦距?’= 550 mm通光口径 D = 55 mm相对孔径1:10②平行光管物镜物方焦平面上分划板玻罗板刻线间距:1、2、4、10、20mm星点板十字线分划板鉴别率板U号、川号③测量显微镜物镜:1倍测微目镜:分划板格值1mm测微鼓轮格值0.01 mm(2)GJZ —1型光具座①平行光管物镜名义焦距?’= 1000 mm 实测焦距?’= 997.47 mm 通光口径 D = 100 mm相对孔径1:10②平行光管物镜物方焦平面上分划板玻罗板刻线间距:1、2、4、10、20mm星点板星点直径:0.005 mm、0.008 mm、0.01 mm十字线分划板 刻度范围±20, 格值 鉴别率板1 、2、3、 4、 5号③测量显微镜物 镜:1 倍 NA = 0.0752.5倍NA = 0.0810 倍NA = 0.25 测微目镜: 分划板格值 1mm测微鼓轮格值被测物镜最大口径 被测物镜焦距范围 (3)CXW —1 型光具座 ①平行光管物镜 名义焦距 通光口径 相对孔径复消色差)? = 2000 mm D = 150 mm 1:13.3实测焦距=1973.9 mm1mm 0.01 mm±40° 25 mm测微鼓轮格值 0.01 mm②平行光管物镜物方焦平面上分划板玻罗板 刻线间距: 1、2、4、10、20、40mm星点板 星点直径: 0.005 mm 、0.008 mm 、0.01 mm十字线分划板 刻度范围 ±20, 格值鉴别率板1 、2、3、 4、 5号③测量显微镜物 镜:0.25倍 NA = 0.015 0.5倍 NA = 0.031 倍 NA = 0.0752.5倍 NA = 0.0810 倍NA = 0.25测微目镜: 分划板格值 测微鼓轮格值 测量显微镜偏摆角度 测量显微镜横向移动量测量显微镜高度升降范围±5 mm 被测物镜最大口径 ① 130 mm 被测物镜焦距范围±1200 mm3、仪器调整与操作( 1 )根据测量项目选择平行光管物镜物方焦平面上分划板。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解析

前言本课程的实验环节其设计思想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除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基础知识之外,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对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考方式,形成开放式创新思维。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光学的基本现象、概念、原理与定律的理解,了解和熟悉有关光学仪器及装置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一些光学现象。
实验是工程光学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
实验环节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建立研究意识、工程意识、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培养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教学环节采用模块化实验组合,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基本要求:要求实验前做好预习,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步骤;实验时正确操作仪器,认真观察各种实验现象,仔细记录、分析数据;实验结束后及时做好实验报告。
主要内容:模块一光组的成像特性 (2)模块二光组的焦距测量 (6)模块三典型光学系统设计及特性测量 (8)附录 (11)思考题 (16)模块一光组的成像特性实验目的1.验证物像位置关系,深入了解透镜成像特性。
2.掌握望远镜、显微镜、复合透镜的组合方法。
3.观察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情况,并了解各种棱镜的成像特性,熟悉各种棱镜的结构。
※透镜成像特性1. 实验仪器及设备指标、透镜架、透镜、成像屏、光具座、照明系统。
图1 透镜成像特性实验装置2.实验原理l和l’分别表示物像距,f’为光组的焦距,则当光组处于空气中时,有:(1)可知,对于具有一定焦距的光组,其像的位置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其相应的横向放大率可表示如下:(2)3.实验内容与步骤取一正透镜使物体(指标)位于①②③④;取一负透镜使物体位于①②③④。
分别记录物体经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及位置。
※光组组合1. 实验仪器及设备六只正透镜、二只负透镜、光具座、一只平行光管、平面反射镜、投影屏。
在平行光管物镜的物方焦平面上置一块带指标的分划板,分划板通过物镜成像于无穷远,即可在实验室条件下提供“无穷远物体”。
物理学专业,光学实验教学指导书

实验教学指导书光学实验(物理学专业)陶淑芬二〇一二年二月修改目录《光学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基本要求 (8)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10)实验二分光计的调节及棱镜顶角的测量 (17)实验四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26)实验五利用牛顿环干涉测量透镜曲率半径 (31)实验六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35)实验八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 (44)实验九阿贝折射计测定透明介质的折射率 (50)*实验十偏振现象的观测及应用 (55)*实验十一光具组基点的测定 (57)*实验十二测定单、双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61)*实验十三光波波长测量方案和结果的比较 (64)*实验十四细丝直径(或膜厚、空气折射率)的测量及比较 (65)*实验十五望远镜、显微镜的组装及放大倍数的测定 (66)《光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光学实验(Optics experiment)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总学分:2学分二、课程描述《光学实验》是普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及《光学》课程相辅相成的独立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
内容涵盖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及近代光学基础三个部分,是学生学习理解干涉、衍射、偏振、色散、光谱、折射率、最小偏向角、成象,象差等抽象概念,接受系统的实验训练,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
光学实验在暗室环境中进行,仪器精密,调整要求较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光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方面受到系统的训练,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知识性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光学实验原理、基本仪器性能和基本实验方法。
对光学成像、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学理论概念和规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技能性目标: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波长、焦距和折射率等基本光学量的测量方法,分光计、光具座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等基本实验素养和能力。
工程光学实验教材

实验一自组望远镜(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它的放大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最简单的望远镜是由一片长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用一短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组合而成。
远处的物经过物镜在其后焦面附近成一缩小的倒立实像,物镜的像方焦平面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重合。
而目镜起一放大镜的作用,把这个倒立的实像再放大成一个正立的像,如图五所示。
三、实验仪器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S2、毫米尺F L=7mm3、二维调整架:SZ-074、物镜Lo:f o=225mm5、二维调整架:SZ-076、测微目镜Le:(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7、读数显微镜架: SZ-388、滑座:TH709、滑座:TH70Y10、滑座:TH70Y11、滑座:TH7012、白屏:SZ-13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图四五、实验步骤1、把全部器件按图四的顺序摆放在导轨上,毫米尺竖直放置,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把标尺放在毫米尺一侧。
2、把F和Le的间距调至最大,沿导轨前后移动Lo,使一只眼睛通过Le看到清晰的完整毫米尺上的刻线。
3、再用另一只眼睛看标尺,读出测微目镜看到的像在标尺上的尺寸。
六、数据处理毫米尺尺寸AB;像在标尺上的尺寸A"B"望远镜放大倍率M= A"B"/AB七、实验结果:1、数据:毫米尺尺寸AB=2mm;像在标尺上的尺寸A''B''=101cm所以,望远镜放大倍率M=A''B''/AB=10/2=5倍2、观察到的现象:八、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1、开始实验时,由于各个仪器的间距摆放不合理,导致得不到想要的实验结果,最后看了实验册,重新摆放仪器;2、移动透镜的速度过快,使得我们看不到实验现象,也就没法组成望远镜,最后经过老师的指导,我们缓慢移动透镜;3、由于不知道会看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以至于我们看到了微小的现象,以为不是我们想要的实验结果,再次导致没有做出来;4、最终在老师的一再指导下,我们终于自组成功望远镜,且通过观察我们得到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实像。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光路分析及焦距测量一.实验目的1. 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与调整方法;2. 了解、掌握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原理和方法; 3. 了解、掌握贝塞尔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原理(一)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原理(如图1所示)当发光点(物)处在凸透镜的焦平面时,它所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
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此光线反射回去,反射光线再次通过透镜后仍会聚于透镜的焦平面上,其会聚点(像点)将在发光点(物点)相对于光轴的对称位置上。
图1 自准直测量透镜焦距原理图(二)贝塞尔法(位移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原理(如图2所示)对凸透镜而言,当物象之间的距离大于四倍焦距时,在物屏之间移动透镜,必然会在屏上出现两次清晰的像,一次为放大的像,一次为缩小的像。
则两次清晰成像时透镜所处位置的的距离d 和物屏之间距离L 、透镜焦距f '的关系为:()Ld Lf 422-='三.实验仪器1.光学平台;2.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3.品字形物像屏;4.平面反射镜;反射镜5.白屏;6.凸透镜(焦距分别为300mm和190mm);7.二维底座;8.二维调整架;9.通用底座(三个)图2贝塞尔法测量透镜焦距原理图四.自准直法测量焦距实验步骤1.按照图1原理所示选择所用光学元件。
2.把所选元件按原理图摆放在光学平台上,靠拢并调至共轴。
3.前后移动凸透镜,使在物像屏上成一清晰的品字形像。
4.调整反射镜的倾角,使得物像屏上的像和物重合。
5.前后微小移动凸透镜,使得物像屏上的像既清晰又和物大小相同。
6.分别记下物像屏和透镜的位置1a和2a。
7.把物像屏和透镜都转动180度,重复前面四步。
8.再次记下物像屏和透镜的位置1b和2b9.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出两个透镜的焦距。
五.贝塞尔法测量焦距实验步骤1.按照图2原理所示选择所用光学元件。
2.把全部元件按原理图摆放在光学平台上,靠拢并调至共轴。
并使得物像之间的距离大于4倍的焦距。
(最新)光学实验指导书

第一部分绪论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光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编写,适用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本课程实验的作用与任务《光学实验》课程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与理论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系统的学习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莫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实验的教学基本要求:1.在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物理实验史料,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确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2.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
其中包括: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随机误差的估算,系统误差的发现和处理,测量不确定度,直接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表示,有效数字,试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等。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及要求第二部分基本实验指导实验一用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一、实验目的1、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方法2、了解、掌握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及方法3、掌握光的可逆性原理测透镜焦距的方法4、掌握光的可逆性原理的光路调节二、实验原理(一)光的可逆性原理当发光点(物)处在凸透镜的焦平面时,它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
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此平行光反射回去,反射光再次通过透镜后仍会聚于透镜的焦平面上,其会聚点将在发光点相对于光轴的对称位置上。
光的可逆性原理:当光线的方向返转时,它将逆着同一路径传播。
借此原理可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实验原理见图1-1图1-1当物P在焦点处或焦平面上时,经透镜后光是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再经透镜后成像于原物P处(记为Q)。
因此,P点到透镜中心O点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f。
(二)自准法如图1-2所示,将物AB放在凸透镜的前焦面上,这时物上任一点发出的光束经透镜后成为平行光,由平面镜反射后再经透镜会聚于透镜的前焦平面上,得相同的倒立实像A´B´。
实验指导书--光学(1)

建筑光环境实验对建筑采光进行测量是建筑物理实验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建筑采光进行实测才能对室内的光环境质量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了解建筑采光设计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良好的光视觉环境应包括适当的照度水平、舒适的亮度对比、宜人的光色、避免出现眩光。
实验一:项目名称:照度、反光系数和透光系数的测量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学习照度计的使用2.通过实地测量获得照度的数字印象3.学习反光系数、透光系数的测量三、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测定日期: 2012年5月15日测量小组成员:蒙绪发黄宇卫黄亦彬卢森昌梁韦斌表一照度数字概念练习所测量的室内工作面照度为 223 lx,测量时间:15:30 室外照度为 4500 lx,室外天气情况晴,测量时间: 15:30参考我国天然采光标准精细作业精度要求最小照度应达到lx;特别精细应达到 lx表二反光系数与透光系数测量测量教室的墙面、地面、顶棚的反光系数与教室玻璃有无窗帘情况下的透光系数四、结论确定采光所需要的数据1使用空间尺寸2采光口材料及厚度3承重结构形式及材料4表面污染程度5室内表面反光程度一个人对空间形体的视感,不仅出自物体自身的外形,而且也出自被光线“修饰”过的外形,突出的例子是人们利用光线使人或物出现或消失。
一般将室内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将其使用要求给予不同的亮度处理。
视觉注视中心。
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转向较亮的表面,我们也利用这种习性,将房间中需要突出的物体与其他表面在亮度上区分开来。
根据其重要程度,可将其亮度超过相邻亮度的5~10倍。
活动区。
这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区域。
主要工作的地方需要光照,利用墙体和窗帘提供一定的反射和适度的亮度,是整个房间显得安静和柔和。
五、问题与讨论1. 室内外天然采光照度值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室外光气候的变化情况,如晴天和全云天的光照度是不一样的。
观测地所在的光气候分区,照度的均匀度有关采光口的设置2. 叙述侧面采光(侧窗)的优点和缺点。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讲义2010.11.25_HJH

具体结构有:
(1)平行光管:放置于光源和光栅之间,作用是获得均匀的平行光束以 照亮光栅产生莫尔条纹。 (2)光栅掩膜板:两块,分别是连接在被测物上的标尺光栅G和固定不 动的指示光栅G,两者配合产生莫尔条纹。 (3)光电转换器:放置在G后的光电转换元件E与一个整形放大电流的组 合装置。接收并转换条纹信号。 (4)计数器:输出或显示装置,计量条纹变化的个数。 (5)测量杆:测量杆与导轨的滑块及标尺光栅G连接在一起,测量物体 的长度。
Jh.huang@
实验3 莫尔光栅计量实验*
测量内容和步骤:
(1)照亮掩膜板: A 点亮激光源; B 调节平行光管; C 调整掩膜板与光束垂直。 (2)检查计数器: A 打开计数器的电源; B 将计数器复位(按复零按钮)。 (3)检查测量杆: A 检查测量杆的灵敏度; B 连接被测物体。 (4)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移动工件,记录条纹变化的个数,计算结 果。
Jh.huang@
实验2 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折射率
实验步骤
测量前的调整:将仪器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仪器调整”中所述的方法调整好。 测量顶角: (1)取下平行平板,放上被测棱镜,适当调整工作台高度,用自准直法观察,使AB面 和AC面都垂直于望远镜光轴; (2)调好游标盘的位置,使游标盘在测量过程中不被平行光管或望远镜挡住,锁紧制 动架(二)和游标盘、载物台和游标盘的止动螺钉; (3)使望远镜对准AB面,锁紧转座与度盘、制动架(一)和底座的止动螺钉; (4)旋转制动架(一)末端上的调节螺钉,对望远镜进行微调(旋转),使亮十字与 十字丝完全重合; (5)记下对径方向上游标所指示的度盘的两个读数,取其平均值Am; (6)放松制动架(一)与底座上的止动螺钉,旋转望远镜,使对准AC面,锁紧制动架 (一)和底座上的止动螺钉; (7)重复4)和5)得到平均值Bm; (8)计算顶角: 1800 ( Bm Am ) 重复测量三次,求得平均值。
《工程光学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

《工程光学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一、实验目的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2.了解各类型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条纹特点和变化规律;3.测量空气的折射率。
二、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扩束镜、观察屏、小孔光阑三.实验原理用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P1和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M1和M2上,反射后通过Pl 、P2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所示,B 、C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A点的光程差。
若在A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 2dcosi=N (N 为亮条纹的级数),因为i和k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入四、实验步骤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Pl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M2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P!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没有的话重复2、3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M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M1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
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10 次数据即d。
. d:… ds。
五、实验数据冒进或缩进的条纹数△N M2的位置读数d50 50.0009 0.0801 0.0032672 50 50.0214 0.080150 50.0419 0.082150 50.0604 0.084150 50.0810 0.082050 50.1021 △d=0.08168 50 50.124050 50.144550 50.163050 50.1870。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

前言本课程的实验环节其设计思想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除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基础知识之外,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对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考方式,形成开放式创新思维。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光学的基本现象、概念、原理与定律的理解,了解和熟悉有关光学仪器及装置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一些光学现象。
实验是工程光学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
实验环节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建立研究意识、工程意识、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培养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教学环节采用模块化实验组合,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基本要求:要求实验前做好预习,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步骤;实验时正确操作仪器,认真观察各种实验现象,仔细记录、分析数据;实验结束后及时做好实验报告。
主要内容:模块一光组的成像特性 (2)模块二光组的焦距测量 (6)模块三典型光学系统设计及特性测量 (8)附录 (11)思考题 (16)模块一 光组的成像特性实验目的1.验证物像位置关系,深入了解透镜成像特性。
2.掌握望远镜、显微镜、复合透镜的组合方法。
3.观察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情况,并了解各种棱镜的成像特性,熟悉各种棱镜的结构。
‴ 透镜成像特性1. 实验仪器及设备指标、透镜架、透镜、成像屏、光具座、照明系统。
图1 透镜成像特性实验装置2. 实验原理l 和l’分别表示物像距,f’为光组的焦距,则当光组处于空气中时,有:(1)可知,对于具有一定焦距的光组,其像的位置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其相应的横向放大率可表示如下:(2) 3. 实验内容与步骤取一正透镜使物体(指标)位于 ①② ③ ④ ; 取一负透镜使物体位于① ② ③ ④ 。
分别记录物体经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及位置。
‴光组组合1. 实验仪器及设备六只正透镜、二只负透镜、光具座、一只平行光管、平面反射镜、投影屏。
光学原理实验指导书

光学原理实验指导书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子工程系2005年7月目录实验一光具组基点的测定 (1)实验二望远镜放大率的测量 (5)实验三光学系统象质检验 (8)实验四干涉现象的观察及钠光D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12)实验五利用单缝衍射测量光波波长 (19)实验一光具组基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具组基点的一般特性。
2、测定光具组的焦距和基点。
二、实验原理每个厚透镜及光具组都有六个基点,即两个焦点F、F′,两个主点H、H′,两个节点N、N′,如图1—1所示。
实际使用光具组时,多数场合是光具组两边的媒质都是空气,折射率相等。
根据几何光学的理论,当物方的折射率和象方的折射率相等时,主点和节点重合(折射率不相同时是不重合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主点兼有节点的性质,而整个光具组只用四个基点就可以完全确定。
图 1—1 光具组基点示意图本实验利用准直管来测定光具组的焦距和基点,这种方法是生产和科研中常用的方法,测量的准确度较高。
准直管是一种能发射平行光束的精密光学仪器,主要部件为一块质量优良的物镜,其焦距出厂前已经过精确测定。
图1—2为准直管的示意图。
以分划板为物,置于物镜左方,经过调整,将分划板准确地固定在物镜的焦平面上,用小灯泡及毛玻璃把分划板照亮,准直管即能产生多种方向的平行光,例如,对应分划板A点得A 方向的平行光,对应B点得B′方向的平行光。
准直管的可更换的分划板有多种形式,用于测量焦距的分划板称为玻罗板,它是一块表面刻有多组标准线对的薄玻璃板。
本实验所用玻罗板的标准线对的间距分别为1mm 、2mm 、4mm 、10mm 和20mm ,如图1—3所示。
因为每对刻线都对称于光轴且图 1—2 准直管示意图间隔已知,准直管物镜的焦距0f '也已知,所以对应的平行光和光轴的夹角(或这两束平行光之间的夹角)也就确定了。
把待测光具组沿准直管的光轴放置,平行光将在光具组的象方焦平面上会聚, 形成象A ″B ″,如图1—4所示。
工程光学实验1—6指导书

实验一 放大率法测量焦距和截距 Measurement Of Focus And Intercept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透镜的焦距和截距测量熟悉焦距仪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2.了解焦距仪的结构及平行光臂的使用,学会螺旋丝杠式测微目镜读数方法。
3.掌握校正显微镜放大率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基本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共线成像理论。
基本知识:了解焦距仪的结构,平行光管的使用,理想光学系统焦点、焦平面、主平面、焦 距和截距的概念。
基本技能:学会在焦距仪上进行同轴等高调节。
学会使用螺旋丝杠式测微目镜及读数方法。
三、实验内容及测量原理:焦距和截距是光学系统重要的特性参数,就几何光学来说,焦距是光学系统的特征值。
只要知道焦距和焦点的位置,就能完全确定任何位置上的物体经过该光学系统所成像的位置、大小、正倒和虚实。
1.焦距的测量原理:光学系统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
物方焦距、像方焦距分别用f 、'f 表示。
放大率法测量焦距是利用平行光管物镜焦面上分化板的一对刻线在被测透镜焦面上成像的比例关系,求出被测透镜焦距的大小。
如平行光管分化板上一对刻线间距为y ,经被测透镜成的像为'y ,平行光管物镜和被测透镜焦距分别为'0f 和'f ,由图一可看出它们的关系如下: 0f y tg -=ω '''f y tg -=ω∵'ωω= ∴''0f y f y -=- 即yy f f ''0'∙-= 式中f0'、y 为已知,f'与y'成正比。
这样只要测出y',即可求出被测透镜焦距。
图一2.焦距的测量:光学系统的最后一个表面顶点到像方焦点的距离为后焦距,用lp'表示。
很显然,对于一个光学系统知道了焦距和截距的大小,就可确定焦点和主点的位置。
图二在测量截距的同时,可以进行透镜截距'F l的测量。
04031277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

04031277⼯程光学实验指导书《⼯程光学》实验指导书周建民编著华东交通⼤学机电⼯程学院实验⼀透镜焦距的测量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反映透镜特性的⼀个主要参量是焦距,它决定了透镜成像的位置和性质(⼤⼩、虚实、倒⽴)。
对于薄透镜焦距测量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透镜光⼼及焦点(像点)定位的准确度。
本实验在光具座上采⽤⼏种不同⽅法分别测定凸、凹2种薄透镜的焦距,以便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光路调节技术,⽐较各种测量⽅法的优缺点,为今后正确使⽤光学仪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的1、学会测量凸透镜、凹透镜焦距的⼏种⽅法。
2、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同轴等⾼的调节⽅法。
3、熟悉光学实验的操作规则。
⼆、实验仪器⼯程光学实验系统(光源、物、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光具座、卷尺)三、实验原理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斯公式为1=+''l f l f (1-1)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中时,则⾼斯公式为f l l '=-'111 (1-2) (1-1)、(1-2)式中, f ′为像⽅焦距;f 为物⽅焦距;l ′为像距;l 为物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光⼼)量起,与光线进⾏⽅向⼀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1-1所⽰。
图1-1 透镜成像符号意义图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l 和像距l ′,即可⽤式(1-2)求出该透镜的焦距f′。
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对于凸透镜焦距的测量,除⽤上述物像公式法测量之外,还可⽤以下⼏种⽅法。
1.粗略估测法以太阳光或较远的灯光为光源,⽤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光点(或像),此时,l →∞,l ′≈f ′,即该点(或像)可认为是焦点,⽽光点到透镜中⼼(光⼼)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此法测量的误差约在10%左右。
由于这种⽅法误差较⼤,⼤都⽤在实验前作粗略估计,如挑选透镜等。
2.⾃准法如图1-2所⽰(略),在待测透镜L 的⼀侧放置被光源照明的1字形物屏AB ,在另⼀侧放⼀平⾯反射镜M ,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 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时,物屏AB 上任⼀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光线,然后被平⾯反射镜反射回来。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

21.0
22.4
22.3
21.2
23.6
20.0
25.0
18.9
26.5
17.8
28.1
16.8
29.7
15.9
31.5
15.0
33.4
14.1
35.4
13.3
37.5
12.6
39.7
11.9
42.0
11.2
44.5
10.6
47.2
10.0
50.0
15
实验四 用麦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纳光的波长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对麦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掌握双光束干涉
1
2
3
04
4
图 1-4 测微目镜结构图 1.目镜 2.固定分划板 3.活动分划板 4.螺旋测微读数装置
五、实验步骤 1. 将平行光管(1)接通电源。 2. 将被测的光学透镜夹在透镜夹持器(2)上。 3. 调整平行光管、被测透镜、测量显微镜基本同轴。 4. 测量显微镜,使之在视场中能清楚地看到目镜分划板的象
4
实验一 物镜焦距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焦距是光学透镜及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特性参数之一。其实
际焦距值与理论计算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控制其精度,就必 须对零件或系统进行具有一定精度的测量。本实验就是使同学们 掌握用定焦距平行光管法测量光学系统焦距的方法。
二、试验用的仪器
光具座、准直管(F550 平行光管) 三、测量原理
同时调到也能看到平行光管玻螺板的象。
7
5. 用测微目镜对选定的一组刻线读数。首先对准该组刻线左 边一条(右边也可),读的一个数。再对准右边一条,读的一个数。 两个读数之差即为该组刻线经被测物镜所成象之大小。重复三遍, 取平均值。将测得的数代入公式(1-1)计算出被测透镜焦距 f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光学实验指导书厦门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2014.9目录实验一Tracepro基本功能学习及反光杯建模 (3)实验二聚光镜的建立 (6)实验三导光管建立 (8)实验四液晶背光模组建立 (15)实验一Tracepro基本功能学习及反光杯建模一、实验目的1. 熟悉tracepro基本功能。
2. 熟悉建模及表面属性、材料定义方法。
二、球形反光碗设计球形反光碗是使用耐热玻璃(例如:PYREX)压制成型,其内部经高光洁度抛光处理并涂镀反光膜,可将投影灯的后部光能有效地反射至前方,提高投影灯光能利用率。
球形反光碗实物图形如下:球形反光碗设计步骤:1.打开TracePro3.24→新建名为球形反光碗的文件,或使用CtrL+N2.点击→,选择Conic类型,形状为球形(Spherical),厚度(Thickness)输入4mm,反光碗高(length)为18mm,孔大小为0,半径(radius)为33mm, 起点坐标值和旋转坐标值保持默认,输入结果为图1.1图框所示:图1.14.点击Insert,使用工具栏图标区缩小图形后,点击下拉菜单View →Render进行渲染以后,反光碗实体模型如图1.2:图1.25.使用工具栏图标区箭头工具,在图形区完全选中反光碗,或点中导航选项卡中“模型树”Object 1,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下拉菜单中选择进行材料属性设置,在材料目录(Catalog)中选择IR,克斯(PYREX)耐热玻璃,运用(Apply)此属性,吸收、透过和折射率将显示如图1.3:注:PYREX相关知识:PYREX玻璃是美国康宁玻璃公司(CORNING)研究人员薛利文(Sullivan)1915年发明的,并取得发明专利。
这种玻璃在美国叫“派莱克斯”(PYREX)玻璃,PYREX是美国康宁公司产品的一个商标。
派莱克斯玻璃专利失效以后,这种玻璃被各国广泛采用。
70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想研究一种新的玻璃,超过派莱克斯玻璃的性能,都没有成功。
派莱克斯玻璃的特点是,在玻璃中引入了三氧化二硼(B2O3)改进了玻璃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当今,全世界都用派莱克斯玻璃制造化工防腐蚀设备与管件、实验室用玻璃仪器。
图1.36.展开“模型树”中Object 1,球面反光碗有三个面组成(图1.3)图1.3表面1(Surface1),在单击鼠标左键后弹出菜单中选择,进行面(surface)属性定义,在默认(Default)属性情况下选,运用(Apply)完成定义。
8.按下CtrL,使用鼠标,同时选中表面0(Surface0)和表面2(Surface2),相同的方法设置面属性为完全吸收(Perfect Absorber)。
9.基本完成反光碗设计。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改变反光碗位置,然后使用一束平行光射向反光碗反射面,试试效果。
实验二聚光镜的建立一、实验目的在TracePro中进行聚光镜设计,掌握聚光镜建模及光源建立方法。
二、聚光镜的建立聚光镜的主要作用是把反光碗和光源的光线进行会聚,在TracePro里面建1.点击→命令,打开透镜模型设置对话框。
2.在18,在材料目录下选择肖特,牌号为K10。
3.表面半径输入如图2.1:4.在口径设置栏里,输入半口径为36mm。
如图2.25.点击Insert lens。
6.点击放缩工具图表,完成建立的聚光镜完全显示在图形窗口。
7.展开Object1模型树,同时选中面0和面2,打开在属性设置对话框,选择面属性设置栏。
8.在默认面属性目录下,选择3 Layer AR。
9.点击Apply运用。
聚光镜已经基本完成,读者可以自己定义描光,看看效果,图2.3为一种格子描光后的图片,仅供参考。
图2.1图2.2图2.3实验三导光管设计一、实验目的在TracePro中进行导光管设计,掌握面延伸功能。
二、导光管设计主要步骤:一建模1.打开TracePro3.24软件。
2.在下拉工具菜单Insert 选择实体模型Insert Primitive Solids命令.3.在基本实体模型设置对话框中,选择Cylinder/Cone设置栏。
4.选中Cylinder,在Base下的Major栏输入2,在Top下的Length输入30。
如图:3.1坐标位置保持不变。
5.点击Insert插入,点击放缩工具图表,如图3.2。
图3.1图3.2下一步将使用Revolve对上面输入的光管右端面进行延伸:1.选中光管右端面,即Object1下的surface2。
2.在下拉菜单Edit →Surface→Revolve命令。
3.在Revolve Surface Selection对话框中,延转角度Angle为90度,半径为25。
4.在位置坐标栏输入0,-25,30;1,0,0(见图3.3)5.点击Relove Surface插入延伸,见图3.4。
图3.3图3.4最后将进行Sweep面延伸,完成导光管的实体模型:1.选中端面Surface3,在下拉菜单Edit →Surface→Sweep命令。
2.在Sweep Surface Selection对话框中,输入Distance为15,Draft为-2。
3.确定选中Sweep along surface normal(一般默然为此项),见图3.5。
4.点击Apply运用。
5.导光管实体模型完成以后如图3.6所示:图3.5图3.6二为了使导光管成为光学模型,所以需要进行材料设置并进行描光分析。
1.选中导光管2.打开属性设置对话框,选择材料设置栏,在Plastic目录下选择ACRYLIC 材料名。
3.打开定义下拉菜单,选择格子光源定义Grid Source命令。
4.Grid Source对话框输入参数如图3.7,3.8。
5.点击Trace Rays运行描光,结果见图3.9。
6.选中surface4,点击,进行照度、辉度分析,如图3.10。
根据照度图,照度大小分布情况,可以进行调整,使设计更加优越。
7.点击,进行光强度分析,如图3.11。
图3.7图3.8图3.9图3.10图3.11实验五液晶背光设计一、实验目的学习侧光式背光源设计的全过程,掌握reptile功能使用。
4.2.2 TracePro设计背光源■创建一个实体模型■定义实体模型使用材料的属性■设置实体模型个表面属性■创建和运用RepTile功能■创建表面光源■描光■照度、辉度等分析步骤:1.点击桌面TracePro快截方式或使用开始→程序→TracePro2.从下拉菜单中,选择基本实体模型3Block,输入X=100,4.点击插入Insert 按钮,创建block。
5.单击放缩工具,或选择下拉菜单View →Zoom All,图形区将完全展现新建实体模型。
图4..1下一步将定义LCD Panel材料属性,使其成为光学模型。
1.在导航选项栏的模型树中选中Object1。
2.点击鼠标右键弹出下拉快截菜单,或在图形区单击右键,选择Properties…命令打开属性定义对话框。
(还可以使用下拉菜单→Apply properties)3.在设置属性对话框中选择材料属性定义。
4.在材料目录下,选择PLASTIC目录,选中名为Polycarb材料。
5.点击Apply运用该材料属性。
6.在导航选项栏里面可以看到材料属性已经运用于Object1。
图4.2选择面1、面2、面3和面5,将Object1的底面和三边设为反射面1.首先展开导航选项栏“模型树”中Object1。
2.在“模型树”中选中Object1的面1(Surface1)。
3.按住CtrL,同时选中面2(Surface2),面3(Surface3)和面5(Surface5)。
4.打开属性定义对话框,选择表面(Surface)属性设置。
5.在默认属性目录下,选择理想反射面(Perfect Mirror)。
6.点击Apply运用。
图4.31.从下拉菜单中,选择基本实体模型2.在对话框中选择3.输入半径、长度等参数如图4.4。
4.点击Apply运用,创建完成荧光灯模型如图4.5。
图4.4图4.5创建完成荧光灯后,需要定义它的表面属性。
1.点击Object2前的+号,展开模型树,可以看到荧光灯由3个面组成,即光管面和2个端面。
2.在导航选项栏中选钟Object2的表面(surface0)。
3.打开属性设置对话框,选择表面(Surface)设置栏。
4.在默认属性目录下选择Flour Wite。
5.点击Apply运用。
图4.6这一步将荧光灯实体模型设置为光源。
1.选择Object2的面0(surface0),打开设置属性对话框。
2.选择表面光源(Surface Source)设置栏。
3.在Source Type栏中选择Flux,Flux栏里输入30Watts,设置总光线(Total Rays)为1000条。
4.点击Apply运用。
图4.7为了充分利用荧光灯所发出的光,并且使Panel能得到更加均匀的光,所1.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基本实体模型对话框中选择Cylinder/Cone2.先建立外侧圆筒,输入数据如图4.8。
3.再建立内侧圆筒,输入数据如图4.9。
图4.8图4.9反光面可以使用布林运算相减功能,将内侧圆筒从外侧圆筒相减。
1.在模型树中选择外侧圆筒,即Object3。
2.按下CtrL,同时选中内侧圆筒,即Object4。
3.点击使用布林运算相减功能图标,也可使用下拉菜单Edit →Boolean →Subtract命令来实现。
4.查看导航选项栏,布林运算结果为Object3,且具有6个面(surface0---surface5)。
如果操作不成功,可以按以上方法再试一次。
图4.10这里设计的反光面是半球形,所以需要再次运用布林运算减去多余部分。
1.打开基本实体模型对话框,输入数据如图4.11。
2.选中Object3,按下CtrL,同时选中Object5。
3.点击使用布林运算相减功能图标。
图4.11完成以后如图4.12所示图4.12进一步定义半球反光面属性1.选中Object3中面2(surface2),打开属性对话框。
2.选择面(Surface)设置栏,在默认属性目录下,选择Diffuse White。
3.点击Apply运用。
4.定义完成的属性如图4.13所示。
图4.13打开TracePro3.24,选择进入Expert 版。
将在TracePro Expert 版下,利用RepTile1.选择下拉菜单→→RepTile2.点击增加(Add)RepTile Property。
3.在弹出对话框中,输入RepTile name为LCD,几何种类(Geometry Type)为球体(Sphere),如图4.14。
4.点击OK,完成。
5.在Tile参数(Parameters)中选择矩形(Rectang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