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意义背道而驰。如何扭 转我国生态旅 游的病 态发展是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关键词 :生态旅 游;生态旅游 资源;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景 区
2 O世纪 8 0年代后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 新兴旅 游产业进入人们的视野 , 它追求与 自 然环境 的和谐发展 , 在享受 自然环境与体验 区域文 化的 同时不对 生态环 境造成 难 以承 担 的影 响和损害。生态旅游本身肩负着保 护 环境 的责任 , 然 而现实发展 中其在某些地方 却成为 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侩子手之一。 生 态旅 游与环 境保 护 的相 关概念

系统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4 . 缺乏规划意识 , 盲目 开发 当今社会旅游业发展增增 日 上, 一味追 求旅游发展 。 只为 了发展 而开发 , 没有严谨 的规划意识 , 盲 目投入开发现象严重 。生态 旅游 景 区是 一个整 体 ,我 们需要 完整 的构 思 ,而不是把它分割 , 想 到什么变投人开发 什么。可 以把整个景区分成若干 区域 , 但 区 域之间要有联系 的纽带 , 不能孤立 , 要 注重 生态旅游景 区整体 的协调性。 ( 二) 我 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对环境产生
自我营销机制即根据企事业单位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安排常做常新地宣传档案工作的作用并在中心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筹划准备阶段提出档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以期引起领导重视为保证档案生成质量奠定前期基础主动参与机制把上游的生成环节延伸到下游的利用环节有形有益地参与到中心工作或重大活动中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更有益于彰显档案工作的作用提高档案管理的地位互动衔接协调机制即通过宣传和参与与相关业务或活动的主办部门就档案工作要求达成共识形成良性互动的下转第55维权者无处可去
1 . 观音山 国家森林公 园 观 音 山国家森林 公 园作为著 名生 态旅 游景 区,近年来命运多舛 : 输气管道穿园而 过 ,高压 “ 五线谱 ”悬空而立 。 高速公路洞 穿 山体。在 当今高唱保护生态资源 ,同环境 和谐发展的旗帜下 , 为何还会出现这种工程 施 工破坏生态资源 的情况 ,国家的相关 法律 是 否 只是一纸 条文 ?森林价 值与经 济价值 哪个更具有 时代意义? 2 . 南极旅游 南极 自 古 以来披着神秘的面纱 ,随着 当 今科技 的发展 , 南极旅游不再是奢望 , 到我 国长城站旅游的游客更是逐年增多 。 踏足南 极。 领 略极地 自然风光深受广大旅游者们的 喜爱 , 但大量游客的涌入也为南极生态系统 造成巨大的压力 。 南极 的一些苔藓需要多年 才能生长起来 ,而我们只需一脚就能结束其 短暂的生命 , 造成不可挽 回的破坏 ,本就绿 色少见的南极 冰雪世界更是 白茫茫一片 。 不 止如此, 旅 游者来到南极不可避免的形成 噪 音污染 、垃圾污染 等 , 也为南极脆 弱的生态 系统雪上加霜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介绍及发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介绍及发展

摘要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

本文作者提出了初步判断旅游经济与环境是否协调、是否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指标――旅游环境承载力,给出了它的定义、特征、组成体系及技术实现途径。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空间心理承载量随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闲暇时间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又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旅游队伍中来。

目前旅游在各国已形成一种时尚,旅游业也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和雇工最多的产业类型。

然而旅游业的规模发展历史毕竟太短暂,它对人类经济和思维方式等的冲击太迅猛,致使人们无暇去思考旅游业应该怎样发展;旅游科学研究不够深入,它对旅游业的指导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各地旅游区出现了因游客严重超载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或因游客严重不足而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和资金占用……这一切促使人们去思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人类已进入“绿色文明”时代,“生态旅游”已深入人心,倡导旅游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主题;然而怎样才算是旅游的持续发展?怎样才算是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判据是什么?作者经过几年来的研究探索并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又可简称为旅游承载力)理论,认为它是衡量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1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1.1旅游环境的外延界定我们所谈的旅游环境,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称之为旅游环境系统。

该系统是围绕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多种组合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当地居民因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实体及其氛围(如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环境,旅游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了自然环境(如生物环境、水环境),而与经济产出有关的要素体系则构成了经济环境(如市场)。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本文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分别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评价体系、量化方法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进一步探讨当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及评价体系量化方法实证研究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年产值。

生态旅游是强调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主张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形式,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演替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在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为因素影响与干扰整个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如果这种人为影响与干扰对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存在一个消极作用并使其呈现出逆向演化的趋势,就会造成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问题。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就是在一系列研究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中的一个方向和内容。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区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生态旅游活动强度。

即在生态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地域范围的所有生态系统资源和功能,对生态旅游活动本身,及其带来的所有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最大缓冲能力。

或者说,是资源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

它是在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上,随着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兴起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本文拟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并不很多,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几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研究其进展时,把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也归并其中。

武汉天兴洲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武汉天兴洲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武汉天兴洲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作者:胡晓婉赖梅东褚艳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12期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强调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主张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形式。

近年来,生态旅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一个热点,并且在国内也蓬勃兴起。

武汉市创新性地提出城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体系,天兴洲位于该生态框架体系中长江生态轴与三环线生态绿环、武湖生态绿楔交汇处,属于城市重要的生态节点。

2011年7月,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审查通过武汉市天兴洲(主城区A2001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该规划,天兴洲将发展建设为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博览园、生态创意园、体育运动园三大休闲园区。

本研究将以生态旅游这一发展方向为基础,探讨天兴洲的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容量,并核算在改容量下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最终得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天兴洲后续的生态旅游发展规模提供依据。

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计算方法1.1 理论概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旅游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孙道玮[1]、李丰生[2]、董巍[3]、曲小溪[4]等。

孙道玮认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游览、休闲、认知、探索等),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甚至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李丰生将其描述为“在一定自然地域,以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一是能够给当地带来益处;二是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到持续发展为条件,开展有责任的旅行行为时,这一自然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人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旅 游环境 容量概念 的研 究始 于2 0世纪 8 年代初。1 8 年 ,赵红红对 0 93 苏州园林 的旅 游容量进 行了阐释 :楚义芳 ( 8 在其博 士论文 “ 1 9) 9 旅游 的空 间组织”
会心理环境承载力进行过一定研究 ,其 中
O Ri eI l y对旅 游环 境容量理 解最 为全面 ,
关■ 谓 :生 态旅 游环 境承 我 力 概 念 及
评价 体 系 量化 方 法 实证研 究
他认 为旅 游容量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旅游 目
的地 能容纳 的最大 游客量 ,旅游容量还应
旅游增长管理 过程 》 Nes n ( 9 3) 、 l 等 1 9 的 o
《 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等。
( )国 内研 究 二
干扰对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存在一个 消极作
用并使其呈现 出逆 向演化 的趋势 ,就会造 成生态旅游 区的环境 问题 。生态旅游环境
合作 出版的 《 户外 游憩的环境影响 》一书 中, 提出了一个具 有科 学性的概括性定义 ,
深入研究 ,但他指 出 ,要反 映区域 的综合 环境承 载力 ,须对设施承载力 、资源环境 承载力、经济 环境承载 力及社会心理承载 力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还有 Win 和 ls l i Gi( 9 1) 《 l 1 9 的 旅游环境容量管理:一种 l
生 态旅 游 环 境 承 载 力概 念 及 评 价 体 系 的研 究
对旅 游 容量 问题 提 出 了进 一 步 的 讨论 。
中,难免会 出现人 为因素影响 与干扰 整个
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 ,如果这种人 为影响与
1 7 年 出版的 《 游和休 闲的发展 :旅游 97 旅 资源评价 手册 》一 书中 ,F・ a o L ws n讨论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可承受的游客活动强度和数量,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日益受到。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已有一定的积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构建、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研究则更加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手段;三是研究成果地域性和领域性较强,缺乏普适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旅游景区游客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承载力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技术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一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游客行为、景区管理、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二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三是提高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景区管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加强社区参与等。

本文认为未来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二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方法;三是特殊类型旅游景区的承载力研究,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四是加强政策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

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李丰生等[ 13] 。在一定自然地域, 以不干扰自 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一是能够给当地带来 益处; 二是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到持续发展为条件,
李 健等: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 143
开展有责任的旅游行为时, 这一自然地域所能容纳 的旅游人数。
董巍等[ 32] 。在一定时期内, 某一旅游地环境 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 害变化, 即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 力, 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的情况下, 它所能承受的 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容量, 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X26; F 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4890( 2006) 09 - 1141- 06
Research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 tourism in China. LI Jian1, 2 , ZHON G Y ong de2, WAN G Zuliang 3, SU N Xue2 ( 1 School of T ourism & Healt h, Zhej iang Forestr y University , L in an 311300, China; 2 School of T our is m, Centr al South Univer sity of Forestr y & T echnology , Changsha 410004, China; 3 T ianmushan N ational N atur e Reser ve M anagement Bureau, L in an 311300,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资助项目( 2002DF000021) 。 *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6 - 01 - 20 接受日期: 2006 - 05 - 18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

· 封面文章 ·编者按: 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平衡共同进步,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有效工具和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被广泛开展。

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已由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形式发展至结合具体自然保护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现状。

在生态文明、乡村旅游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使生态旅游发展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

为了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学术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并提出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环境保护科学》编辑部特向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毋茜博士团队发起“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内容的约稿,以期通过针对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把握其研究前沿、热点、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提供借鉴。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毋 茜1,2(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刊载的生态旅游评估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

通过对近20年生态旅游评估领域中的发刊量、科研合作、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知识图谱。

结果表明,生态旅游评估的研究主体和机构呈现出关联性弱的特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等高频词具有强关联性;研究方向和角度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研究指出,生态旅游研究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未来对生态旅游者,及消费、体验将成为研究趋势;此外,需要加强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评估;CiteSpace;可视化中图分类号: X32;F592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2010016 Analysis of ecotourism assessment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spaceWU Xi1,2(1. International College,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2. MTA Education Center,Hain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anya 572022,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is used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research cooperation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ield of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re analyzed, and a knowledge map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keywords is cre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show a weak correlation.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for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such a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e reserve.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change.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ecotourism research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ility. The ecotourists and their consumption and experience will become a research trend. In addition, th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la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Keywords: ecotourism;ecotourism assessment;CiteSpace;visualizationCLC number: X32;F592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1],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旅游环境承载力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逐渐 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所重视.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构成体系和计算模型进 [ 1- 5] 行研究 , 并对具 体景区景点的旅游环境承载 力做了计算
[1, 4]
. 但是, 旅游活动在景点景区的旅
游环境承力之内, 并不代表整个城市和地区是在 旅游环境承载力之内 . 即整个城市的旅游环境承 载力不等于各个景区景点承载力的简单之和. 要 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地评估城市旅 游环境承载力是必要的.
探究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导读: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地 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 力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 录
一、理论篇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1 福建省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清流县为例 5 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10 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15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1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李淑娟 22 基于时间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26 泸沽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40 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6 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山西省为例吴见 49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 53 山东省水生态环境承载力探讨 58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63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65 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71 二、发展篇 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77 乌海鄂托克乌斯太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84 乌鲁木齐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各区县差异分析 89 乌鲁木齐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各区县差异分析王松茂 95 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研究 101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0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112 物元模型在综合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 116 西北干旱区域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0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124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邱鹏 128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132 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137 厦门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体系评价 140 小城镇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江苏省铜山县为例 143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1.当代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近年来,旅游业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承载力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探索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成为当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以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机制。

相关研究表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是指:在旅游地的环境负荷量超过环境容量时,通过实施灵活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合理调节环境承载力,形成保护环境的措施来实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自愈机制,从而惠及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

2.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两种方法来研究,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拟分析、调查研究、判断分析、对比分析等。

定量分析方法是从宏观层次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建立旅游经济模型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统计分析模型用于量化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模拟研究主要用于解决突发灾害等情况,从而探究旅游业影响环境的安全标准。

定性分析方法,即调查研究,通过有效的问卷调查、分析面谈等方法,从旅游者、旅游者组织、旅游者服务提供者、旅游政策制定者和受环境影响者等多方面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

3.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他们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政策建议,如重视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推动旅游者的自我规范,加强旅游业的技术支持,建立旅游服务者的守约机制,加强社会治理等,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旅游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探讨,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发展建议,如完善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机制,推动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的科学提升,加强旅游环境管理,优化旅游环境质量等。

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 (二)部分管理者及游客的生态意识淡薄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05年的 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已有 22%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发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 12%出现水质污染,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 环境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 本来规划就不合理,又超饱和接待游客,游客 素质又普遍不高,环境破坏已不可避免,结果 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
源相对脆弱且敏感,需要人工调控才能维持 经济落后的地区,希望通过旅游收入促进经
其相对稳定。城市环境污染对人文生态资源 济发展的心情强烈,但在缺乏经营和管理人
也有破坏作用。
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掠
夺式的开发,短期效益明显。这种片面追求
二、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外延扩大的发展模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
从该概念中可知,城市生态旅游不仅包括自 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努力寻找根源,并加强政
然生态旅游, 而且也包括人文生态旅游。
策指导,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主要特点
城市生态旅游虽然属于生态旅游与城 三、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市旅游的叠加部分,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 (一)部分城市生态旅游规划缺乏合理性
游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政府及相关政策 和所有权高度统一。其中的一些问题,不仅
倡导下,我国城市旅游得到了大力发展。 仅是城市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传统
近年来,伴随生态旅游的升温,国内许 景区面临的问题。
2、生态旅游:它是针对旅游活动对环 境的影响而产生和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 式。综合各种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 ( 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依托, 以保持生态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培养生态 伦理道德的旅游方式。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对 生 态 旅 游 相 关 评 价 体 系的 研 究 却 很 少 。
3 . 1 生态旅 游 基础 性研 究
重 要 的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和 实践 意 义 。
生 态 旅 游 基础 性 研 究 主 要 指 对 生 态 旅 态 旅 游 市 场 的 现 状 和 潜 力 ( 包 括 入 境 生 态
游的概念 、 内涵、 特征 、 学 科 融 合 等 方 面 的 旅游 市 场 和 国 内 生 态 旅 游 市 场 ) , 到 目前为
Ab s t r a c t : Wi t h t h e t o u r i s m d e v e l o p me n t o n t h e de s t i n a t i o n e n v i r o nme n t , t h e n e g a t i ve s o c i a l i mp a c t o f t h e mo r e p r o mi n e nt , e c o -t o u r i s m
K e y Wo r d s : Do me s t i c l Ec o -t o ur i s m I Re s e a r c h r e v i e w
1 研究 背景
旅 游 业 可 能 是 当 今 潜 在 影 响 最 大 而 且
文献 进行分析讨论 。
“ 对 生 态 旅 游 的 严 格 定 义 需 要 使 用 一 些 可 测 量 的 参 数 去 界 定 什 么是 生 态 旅 游 。
g r a du a l l y i n t o t h e p u b l i c e y e. D o me s t i c e c o -t o u r i s m a s c o n t e n t c o n s t a n t l y d e t a i l e d, i n -d e p t h, i n c r e a s i n g e mp i r i c a l r se e a r c h me t ho d s , t h e a u t h o r s u mma r i z e s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t h e c ur r e n t e c o t o u r i s m r se e a r c h u n b a l a n c e d s y s t e m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m o d e l a nd o b s c u r e , b a s e d o n e c o -t o ur i s m s h o u l d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r e s e a r c h.

国内全域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国内全域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国内全域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作者:柯晶琳姜维军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国家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资源进行挖掘和资源整合。

全域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协调乡村旅游和环境关系。

本文综述全域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发展过程,对目前国内全域乡村旅游和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对全域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环境承载力2015年8月18日至19日,安徽黄山市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李金早局长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

2016年2月9日,李金早局长发表署名文章《全域旅游大有可为》,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的定义,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随着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理论的逐步成熟与规范,全域旅游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基础越加成熟。

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火如荼发展,有关全域乡村旅游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成熟。

一、关于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

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以此来推动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整合。

目前较多学者侧重于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陈凤君(2016)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发展全域乡村旅游要让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在尽量不改变乡村原有建筑内外部风格的前提下,适当接入现代化生活设备;将文化创意应用到乡村旅游发展当中。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摘要:生态旅游是指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展示自然风光和传播自然、人文知识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如何保护和管理好漓江的生态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漓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素有“漓江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漓江流域景色优美,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是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然而,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漓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保护漓江的生态环境,实现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和评估漓江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如漓江)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能够承受的最大旅游压力。

评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目的地的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三、漓江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漓江风景名胜区地处中国南部,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植被的生长,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漓江流域还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著名的山水画家刘大白曾在此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山水画作。

四、漓江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漓江欣赏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接待能力逐渐达到饱和状态,一些不良的开发行为也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如何管理好漓江的生态旅游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为了评估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评估与科研需求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评估与科研需求
• 但由于学界与业界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公认的定义 表述和认证标准,给具体实践来困惑,生态旅游管理 者调查中发现,“生态旅游的相应标准未建立”与 “生态旅游理念认识模糊”都被认为是制约中国生态 旅游的主要因素。
• 2.生态旅游目的地类型多样,但发展水平差别明显
–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并形成了以自然保 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 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 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 但这些方面的具体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生态旅游迅速发展 的实践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自然保护区条例》、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因颁布时间较早,有些内容已与现 阶段处理保护和开发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生态旅游地发展情况
• 课题组在华北、东北、华东、中 南、西部五大区域27个省、市、 自治区、直辖市的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 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等典 型生态旅游地发放问卷,共计回 收有效问卷1110份。
• 但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仍不够完善,生态旅游理念的贯彻也不 很深入,尤其是尚未形成全国性的针对生态旅游企业的认证 制度。
• 5.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取得成效,但问题仍然严峻
• 生态旅游作为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旅游发展模式, 大多数生态旅游地有效地处理好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 的关系,实现了两者的双赢,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旅游行 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各地普遍加强旅游开发建设项 目的环境管理和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 资金投入,实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使环 境保护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生态旅游建设技术(基于碳中和目标的景区基础与服 务设施建设技术)
生态旅游市场规律把握(专业市场培育途径、行为规 律)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作者:张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5期张阳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晚清以来黑龙江流域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课题编号:12542164)系列成果之一。

近几年,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旅游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非常注重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业也进行快速发展,有的地区过渡开发,严重破快了生态环境,游客数量剧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有关部门必须科学的管理进行规划,促使生态旅游行业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生态旅游就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但现在很多生态旅游都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完成。

但是有的地方过渡开发,盲目追求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过渡开发,改变了自然规律,破快了大自然,严重的造成环境污染,土地流失等一系列不科学现象,但我们重视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去开发生态旅游,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的承载力,让生态旅游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生态旅游是在未来旅游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越来越想亲近大自然,改变了传统的向往一些大城市的旅游,大自然能让人心旷神怡,心情愉快,拥有一种美的感觉。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暂新课题,国外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比较早,人数也比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的时间比较晚,研究的学者也不多,还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一)国外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外最早提出是在1963年提出的,提出这种理念的依据是旅游呈现一种大众化,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经济状况非常好,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社会保障比较好,人们每年都有旅游的预算,旅游呈现了一种大众化,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必须要考虑旅游环境的容量及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一个旅游景点,尤其是生态旅游景点,多数都是山区,当人数超过最大承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严重时候会出现踩踏事件等。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备受关注。

生态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1. 承载力的概念和框架:过去,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环境承载力,即旅游目的地所能容纳的人数。

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承载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涉及环境、社会和经济多个方面。

因此,现在的研究框架通常包括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和管理承载力等方面。

2.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的核心内容。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景区资源的消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等。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调查、实地监测和数学模型等方法,量化环境承载力指标,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3. 社会经济承载力的研究:社会经济承载力主要考虑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收入分配和社会融合等方面。

研究表明,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过度依赖旅游业也可能引发社会和经济风险,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4. 管理承载力的研究:管理承载力是指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的能力和效率。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状况,提出管理改进建议,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

同时,与其他两个承载力相比,管理承载力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的展望1. 综合考虑多个维度:生态旅游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综合地考虑这些维度,建立更完善的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准确地评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潜力。

2. 加强数据收集和监测: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管理数据等。

基于承载力的生态旅游研究进程及展望

基于承载力的生态旅游研究进程及展望

基于承载力的生态旅游研究进程及展望摘要: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热门议题。

以承载力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研究成为了此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该研究强调生态旅游目的地在接待游客方面的能力和最大允许游客数量之间的平衡。

本文回顾了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其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承载力研究的主要模型和方法,总结了现有的承载力研究成果和生态旅游的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需加强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承载力、模型分析、实践案例1. 引言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热门议题。

生态旅游具有的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然而,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一些重要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如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文化保护和游客规模的平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也会给当地社区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和规划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了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承载力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下,某一区域或目的地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游客数量、产业资本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承载力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城市规划、环保等各个领域。

在生态旅游研究中,以承载力为基础的研究已成为了此领域的重要方向,其研究重点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大允许游客数量之间的平衡。

2. 承载力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承载力是不可分割的。

合理的承载力管理可以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

因此,以承载力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研究已成为此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生态旅游研究中,承载力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测算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承载力的测算是衡量生态旅游目的地能否承担旅游活动的重要工具。

承载力的测算需要考虑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特点,以及可提供的服务设施和旅游活动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