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2)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单元训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单元训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单元检测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题4分,共48分。

1.儒学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 ) 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某学者指出,既然不能强制人“关掉电视”,那么要摆脱天生娱乐化的电视媒介的控制,唯一有希望的方法是学校教育。

通过教育教会学生主动疏远某些信息形式,让学生懂得不能“用笑声代替思考”。

这说明( )A.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育具有重要作用B.在抵制“泛娱乐化”的问题上,教育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3.短信、微信拜年、低碳过年等新的文化潮流、文化手段与中国传统春节相结合的形式已经成为中国春节亮丽的人文景观,只有引导新的文化潮流,运用新的文化手段,春节新文化才会实现,才会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春节“年味”。

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看,下列对短信、微信拜年交流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A.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B.能够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4.“随礼”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一”前后可谓是喜事连连,这随礼的数额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不少市民感慨礼金随不起,戏称喜事请柬为“红色罚款单”。

下列关于“随礼”的认识正确的是( )A.随礼作为民族习俗要积极响应和勇于传承B.随礼作为传统文化要大胆改革和敢于抛弃C.随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表达D.随礼如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5.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检测题编写人:王金波审核人:王永坚使用时间:9.2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

共计66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奥运会场馆成为黄金周旅游的热点。

关于奥运会场馆的正确判断:( )A.它是具有纪念价值的自然景观B.它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观C.它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非物质遗产D.它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近年我国大力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之所以要保护传统文化,是因为:①没有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②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3.儒家学说,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所广泛尊崇,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告诉我们:(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被称为“国粹”的京剧,集我国戏曲艺术之大成,它在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长处的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这启示我们,要保持一种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 )A.全面挖掘和保护古代优秀剧目B.始终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C.综合各种艺术的精粹D.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5.美国将玫瑰花定为国花,认为它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他们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

这说明文化具有:( )①多样性②时代性③创新性④民族性A.①②③B.①③④ C. ②③D.①④6.“—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

这是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讲过的一句话。

从文化角度上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D.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7.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1.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

这表明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现。

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3.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

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③中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

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最佳选择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体现了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文化具有继承性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2.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B.庆祝民族节日C.民族的文化遗产D.民族的语言文字3.2012年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传唱,原创与表演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歌为心声,《十谢共产党》唱出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这说明①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④劳动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D.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5.2012年6月24日,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纪念日,一年来,该景观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

可见①文化遗产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火炬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④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使文化遗产免受破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①民族性②多样性③交融性④继承性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③7在许多中国的民间饰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过关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过关测试题

金岭中学高一《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过关测试题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20个小题。

1.温家宝总理告诉青年人: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这是因为---------------------------()A.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文化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90%以上的世界新闻由西方七国垄断,美国影片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票房的三分之二以上。

这告诉我们-----------------------------------------------------() A.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必须反对外来文化C.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决定3.2009年7月15日~23日,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此届大会是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学科五年一度的盛会,对促进自然与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理解正确的是----------------------------------------------( )A.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优秀的,无可挑剔的B.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C.和谐相处就是“拿来主义”D.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4.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 )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也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者。

平易近人而又富有学术气息的讲座,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再加上网络不胜枚举的帖子,使国学引起广泛关注。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Ⅰ1、目前很多青年人对一些外国的节日津津乐道并进行热烈庆祝,却对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淡忘了。

对此我们应该A.全面吸收外来文化B.通过立法禁止国外节日C.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D.熔铸百家、博采众长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据此回答2-4题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A.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4.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 C.公平、公正、合理 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做到A.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B.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6.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7.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立足于社会实践C.文化工作者的努力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9、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A.广播、电视的出现 B.网络的产生和发展C.印刷媒体的推广 D.电子技术的发展10.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班级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年雪顿节于8月10日至8月16日在拉萨隆重举行。

拉萨雪顿节是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拉萨仅次于藏历新年的又一盛大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 特色。

对这一民族节日说法正确的是( A 雪顿节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B 雪顿节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姓名座号C 通过雪顿节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D 通过雪顿节我们可以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2.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手段( )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互联网 D.教育活动3.2009年6月26日,山西五台山被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 A.精神的火炬 C.消除文化的差异重要载体 4 2012年6月12日是我国的第七个文化遗产日。

国家文物局日前下发《关于开展2012年文化 遗产活动的通知》,确定2012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在我身边”。

为此,文化 部正在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因为(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B.情感的集中表达 D.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 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地促进作用 1 / 11C 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D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5.“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 开始流行中国话。

”这首由当红组合S.H.E演唱并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极額閉镇桧猪。

() 酽锕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C.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作用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6.邹城市作为孟子故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2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2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Ⅰ1、目前很多青年人对一些外国的节日津津乐道并进行热烈庆祝,却对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淡忘了。

对此我们应该A.全面吸收外来文化B.通过立法禁止国外节日C.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D.熔铸百家、博采众长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据此回答2-4题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A.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4.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公平、公正、合理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5. 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国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

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定为国花。

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

这反映了A.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C.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D.文化的稳定性与时代性6、下列文化传播方式中对文化交流起直接作用的是A.商业贸易活动B.汉代"丝绸之路"C.人口迁徙D.教育,特别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7.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立足于社会实践C.文化工作者的努力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是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选出并工整地填写在答题栏中。

每题2分,共50分。

)1.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经济世界化虽对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不可能消灭它们之间的差异,地球人不会因为“地球”的形成而使价值观完全—致。

这是因为()A.文化具有稳定性B.文化是识别和划分民族的基本依据C.文化具有多样性D.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在精神面貌上的反映2.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教育的多样性3.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既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但都强调慈悲之心和慈善行为。

如佛教主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离间;基督教主张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可做假证陷害人等,强调心灵的净化;伊斯兰教要人们在今世生活中力行善功,不作恶事。

这充分说明()A.各种不同的宗教有相同的教义B.各种宗教的教规完全相同C.宗教文化同祖同根D.文化具有共性4.不同民族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

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B.遗传因素决定的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5.经济世界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

而商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流行世界的牛仔裤和可口可乐,都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这说明商品贸易()A.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B.决定文化传播的发展C.导致强势文化侵略和吞并弱势文化D.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6.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

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

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

长期的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

这说明()A.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形式7.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为标志的()A.语言的产生B.电视的广泛推广C.网络的普及D.印刷媒体的推广8.不同文化之间实行交流,有利于()①加深理解,密切各国联系②促动世界文化的发展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促动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9.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他们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

文化生活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习题一、选择题1.20XX 年2月25日,社会各界翘首期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高票通过,并于20XX 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

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

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3.漫画反映了我国当前微博中的现象,说明现代传媒( ) A .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传播,应积极发展B .微博的虚拟空间内的确有一种“坏人坏事轻信症”和放大丑恶信息的惯性,应禁止使用C .微博传递信息真假难辨,要慎重使用D .作为现代传媒工具要正确使用 4.微博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A .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B .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C .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D .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5.20XX 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暨中国文化年开幕式”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

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

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彩节目,获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表明( )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对于圆明园的复建,“修”“存”之争持续多年,“废墟派”称重建劳民伤财,“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

(完整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二)试题及参考答案(1)

(完整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二)试题及参考答案(1)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2017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第41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肯定了中国在遗产保护方面所作的工作。

她说,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支持者。

文化遗产()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唯一标准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

这表明()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

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为此,必须()①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促进民族的和解与融合,逐步形成同一的地球文明④培育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

“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

这种现象反映了()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源远流长难过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标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检测(二)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检测(二)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2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
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B.遗传因素决定的
庆云一中《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检测(二)
命题人:徐修坦审核人:孙秀芹
1、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材料表明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8、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文化是民族的,但不是世界的
②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存在认知和实践的差异
③方言文化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④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与日俱增,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收看影视作品。而微电影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作品。这表明,在我国
③要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④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1.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媒介。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有中国人的角落,龙都是中国人之间最亲切的身份认同。

而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是 (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B.庆祝民族节日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2.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4.下列属于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①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②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来传播文化③通过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形式来进行文化传播④通过展销图书的文化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短信弹指间,沟通零距离”。

如今,每天有无数信息在“漫天飞舞”。

手机短信被称之为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四大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回答5-6题。

5.从1998年手机短信业务在中国大陆开通以来,手机短信就以其______等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 )①言简意赅,内容丰富②便捷、经济、及时③融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于一体④无处不在,无所不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近几年“两会”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启动了手机用户的“两会”服务,对每一位用户发送“两会”讯息。

同时,接受手机用户的“两会”热议、“两会”留言。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二)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二)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二)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

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

这一事迹表明()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4.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举行,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消除两国文化差异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④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亲自看望一线教师,表明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重视。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教育的特定功能在于( )A.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B.传道、授业、解惑C.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准确的科学信息 D.传递、沟通、共享6.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就是“和”。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单元测验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单元测验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单元测验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2年1月10日,中宣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宣传部和各新闻单位要结合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编辑记者深入群众生产生活,通过实地采访,全面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宣部上述要求的原因是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D.文化创新的目的在于指导社会实践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①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②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③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发表讲话强调,只要我们始终秉持平等互信、求同存异的原则,就能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差异,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双方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这主要表明A.文化是识别和区分民族的基本依据B.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具有一致性C.国家交往中必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4.2011年8月18日,来自美国等八个国家的青年歌唱家与中国青年歌唱家同台献艺,中外青年歌唱家的演唱都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

外国青年歌唱家的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他们用中文演唱了《黄河颂》等中国歌曲。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①文化是民族的②文化是世界的③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春节这个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符号的节日,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世界的商机——一大批中国人选择出国过大年,众多老外和海外华人一起吃年夜饭、买年货……有外国朋友说,春节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给各国带来了“财气”,带来了机遇。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卷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卷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检测题(二)第二单元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单项单选题(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在诗人白居易眼中,有如醉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当地时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顺利通过审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因为它( )①体现着民族文化的魅力②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2.中国的“丝绸之路”有“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丝绸之路既是重要的贸易商道,也是承载沿途多种文化形态互相交流、彼此影响的文化长廊。

材料表明( )①人口迁徙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②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④商品交换中也蕴涵着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

这表明 (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②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在处理文化问题时,一般实行“文化多元”的政策,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等;在宗教方面,也充分利用境内各种宗教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宗教信徒之间,基本上能够和睦相处,共生共存。

这表明( )A.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B.我国历史上就有各族文化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传统C.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并促进各自的变迁和发展D.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各自认同的文化基础5.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4 分)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1.5分,共33分)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各国政府正在大规模破坏文化遗产③各种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各种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⑤各国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这是因为①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②民族文化在民族的发展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调的是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途4、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C、广播的出现D、网络技术的推广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A、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B、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C、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D、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6、“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了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B、世界必须形成统一的文化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7、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这表明A、文化产品贸易就是为了进行文化传播B、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C、只有文化产品贸易才能进行文化的传播,其他贸易形式不具有D、我们必须拒绝美国电影8、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新的人文思想、艺术等,主要是经过日本传入的。

当时留日学生之众,不亚于今天的留美潮。

这说明A、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今天的日本文化已经落后美国文化D、日本的文化属于西方文化9、要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则必须: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④用欧美文化来同化落后民族的文化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0、下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①具有民族的特色②一旦形成永远不变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④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性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12、20XX年4-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

大陆民众最感动的是一句“我们都是中国人”。

因为A、讲这一句话就能实现中国统一B、国民党、亲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台湾所有的政党都是承认一个中国的D、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13、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社会制度的更替B、思想运动C、科学技术的进步D、教育方式的变革14、海外华人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但海外的华人对春节都非常重视,过得热烈,因为A、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庆祝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春节只是中国人的节日C、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D、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国家的发展道路影响深刻15、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轻法治。

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

这是因为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16、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17、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是A、对我国传统的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的回归B、对我国传统思想的摒弃C、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借鉴18、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说明的道理是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19、“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我国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了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③各民族在传统文化中无任何差别④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A、①④B、②③C、①② D、②④20、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的活动,它的特定文化功能有①选择文化的功能②传播文化的功能③创造文化的功能④培养“四有”公民的功能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1、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B、旅游、商贸、生产、消费C、广告、电影、图书、社交D、出版、饮食、娱乐、戏剧22、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播的是:①汉代张赛出使西域②唐朝玄奘西行③明代郑和下西洋④丝绸之路的开通⑤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⑥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二、不定项选择题。

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每小题3分,共21分)23、许多欧美人非常喜爱中华文化,许多中国人也非常欣赏欧美文化。

这是因为A、各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异B、各民族的文化没有共性和普遍规律C、世界文化因多样性而精彩D、欧美人喜欢看到中国文化的落后,中国人欣赏欧美文化的发达24、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A、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B、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C、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D、排外主义和极端主义25、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可见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6、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7、由于不少地方的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剪纸、木偶皮影等几近“濒危”。

现文化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因为A、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8、20XX年《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妨再拿起纸、笔,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电波,而是跃然纸上,也许这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体验“家书抵万金”的感觉。

这表明A.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得以传承B.科技进步不应该成为抛弃传统文化的理由C.传统文化对维系人间情感起着重要作用D.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调和29、由于不少地方的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剪纸、木偶皮影等几近“濒危”。

现文化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因为A、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Ⅱ卷(主观题共46 分)三、简答题(10分)30、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四、辨析题(每题11分,共22分。

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1、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32、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聪明才智。

五、论述题(14分)33、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

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

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5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

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在当前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验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3分)1. C2.D3. A4.B5.D6.A7. B8.B9.D 10. C 11.C 12.D 13.A 14.A 15.D 16.B 17.C 18.B 19.A 20.C 21.A 22.D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23.C 24.A 25.AC 26.D 27.AC 28.ABC 29 AC三、简答题。

(10分)30、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答:(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