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它是一门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科。
2、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一)主要教育思想简介:1、古代中国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2、古代西方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二)主要特点二、独立和成熟阶段(近代社会)(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1、近代西方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第斯多惠2、近代中国代表人物: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二)主要特点三、发展与繁荣阶段(现代社会)(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1、现代西方代表人物:杜威、布鲁纳、根·舍因2、前苏联代表人物: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3、现代中国代表人物: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二)主要特点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二)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三)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的兴趣与能力,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三)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四)要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熟悉教育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及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引言A. 背景介绍B. 目标和目的C. 大纲结构二、教育学概述A. 教育学的定义和范围B.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C.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A.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B.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C. 教育的理论基础D. 教育的推动因素四、教育学的主要理论A.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B.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C.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D. 社会学派教育理论E. 文化心理学教育理论五、教学设计与教育策略A. 教学设计概述B. 教学目标的设定C. 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D. 教学方法和策略E. 学生评价与反馈六、教师角色与素养A. 教师的角色与职责B. 教师的专业素养C. 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七、学生发展与学习A.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B.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策略C. 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八、课程与教学评价A. 课程设计与实施B.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C. 教学质量的提升九、教育伦理与教育法律A. 教育伦理的原则和价值B. 教育法律的基本法规C. 教育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十、教育创新与未来趋势A. 教育创新的意义和价值B. 当前教育改革与挑战C.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十一、课程实施与质量保障A. 教学实施的计划与组织B. 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改进结论A. 知识回顾B. 教育学的重要性C. 学习建议参考文献本文介绍了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
首先,引言部分介绍了大纲的背景和目的,并概述了整个大纲的结构。
接着,教育学概述部分介绍了教育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后,详细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包括教育的定义与特征、教育目标与价值观以及教育推动因素等等。
接下来,重点探讨了教学设计与教育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学生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详细介绍了教师角色与素养,包括教师的角色与职责,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随后,深入探讨了学生发展与学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策略,以及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学2.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3. 适用对象:高等教育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4.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制度架构、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章:教学内容1. 高等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系比较2.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学校组织管理-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融合发展3. 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理论-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4. 专业实践- 参观高等学府,了解高等教育实际运作- 撰写高等教育论文,学术研究与交流第三章:教学方式与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高等学府,开展实地调研和访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 论文指导:指导学生独立撰写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基础理论知识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根据选定主题完成高等教育学论文第五章:教学参考书目1. 陈昌文.高等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 王晓东.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吴华山.高等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自我,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等。
2、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提问、演示等方法。
3、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变革。
4、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估。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
2、教育学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的特点等。
3、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4、教育与科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应用等。
5、教育学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演示:通过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践应用。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期末报告:学生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实践的报告,展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安排1、学期时长:本课程为期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2、教学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原理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是教育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一、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教育学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力层面包括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育实践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等;素养层面包括教育情怀、教育伦理和教育责任感等。
2. 课程设置: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安排。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设置应包括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选修课程。
3. 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评价:明确教育学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教育学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二、教育学教学大纲的作用教育学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1. 指导教学:教育学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明确了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思路。
2. 促进学习:教育学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纲要和目标,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教育素质:教育学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教育伦理,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继续学习教育类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2.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等。
3.教育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包括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由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法:通过分析典型教育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
4.研究法: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撰写小论文、进行实验设计等方式,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或口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第二周至第四周:讲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教育观等。
第五周至第八周:讲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介绍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间的相互必然性的联系。
第一节教育的一般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关于教育的产生,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教育学课程是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为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1.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和目标2.教育的历史与发展3.教育的理论体系4.教育的相关概念和范畴3.2 教育学的核心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主义理论–习得论理论–操纵论理论2.认知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全人教育理论3.3 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定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分析法2.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3.教育研究的伦理与可信性3.4 教育实践与创新1.教育实践的基本要素2.教育实践的方法与策略3.教育实践的评估与改进4.教育创新的意义与方式3.5 教育学的热点问题1.教育公平与社会不平等2.教育与科技的关系3.教育改革与发展4.教育管理与领导四、教学方法1.面授讲授2.小组讨论3.课堂案例分析4.学生报告与展示5.实践观摩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等)2.作业与论文3.期中考试4.期末考试5.课程项目成果六、参考书目1.张维中. 教育学导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王铸梅. 教育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3.陈毅等. 教育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4.Smith, M.K. (2016). What is education? A definition and discussion.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七、课程附则1.本大纲内容如有变动,以教师课堂公告为准。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即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哪些教育学基础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2.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教育学、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述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目的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
3.教育学的方法论:介绍教育学的方法论,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教育学思想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教育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如观摩课堂教学、参与教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四、教学评价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等级或分数。
以上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内容。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授课方式:理论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报告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杨黑马、李晓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参考书:《教育学概论》刘京生、陈秀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养,使其具备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定义与特征-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任务与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3.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4.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法律与政策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授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教育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学生报告: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做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小组讨论成绩:根据小组讨论的质量、参与度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3.个人报告成绩: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研究深度给予评分。
六、成绩评定1.期末考试占60%;2.小组讨论成绩占20%;3.个人报告成绩占20%。
1.杨黑马、李晓峰.《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2.刘京生、陈秀兰.《教育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01001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学时:36 理论课学时:36
学分:2.5
适用对象: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类本、专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以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注重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对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究;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出发,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加强为人之师的师德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广义、狭义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科学价值。
第一节教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产生
2.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属性
3.教育的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
2.社会教育
3.学校教育
第四节教育学
1.什么是教育学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意义
4.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影响
第二节教育与文化、科技的关系
1.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等概念;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条件;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自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人的发展含义与特点
1.人的发展中的含义
2.人的发展中的特点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
1. 中学生生理特征
2. 中学生心理特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学校制度概述(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分析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深刻理解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和现行学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目的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制概念;世界学制的改革趋势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辨析
3.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观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内容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2.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
3.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四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掌握教师的基本素养;了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素养;学生的主体性内涵;如何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师
1.教师的概念
2.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
3.现代教师的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学生
1.学生的概述
2.学生观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节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师生关系概述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分类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掌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有关概念;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认识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的概念;课程基本分类;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理论的历史概述
3.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二节课程实施
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第三节新课程理念与标准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教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史;掌握教学中的几种原则;熟悉教学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缺点;了解教学工作一般环节,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原则的概念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第一节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2. 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4. 教学过程的环节
第三节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可接受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2.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课的类型和结构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六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第八章德育(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德育的概念;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和实质;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与主要德育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德育过程的实质;用所学德育原则和方法分析实际德育案例。
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1.品德概念
2.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德育的概念和任务
1.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2.德育任务和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与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四节德育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2.德育的方法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构成分为期末闭卷考试占80%,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出勤)占20%
六、推荐使用教材
1. 《现代教育基础》,陈玉祥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2.《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版。
3.《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版。
4.《教育原理》,陈桂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制订人:张晓凤
审核人:郭颖
修订日期: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