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困难原因

中日关系困难原因

浅论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积极探讨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格局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却崎岖坎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矛盾并非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质变都是量变不断累积的结果。

中日关系到这一步,表面上看来是钓鱼岛问题所引爆,事实上中日自建交以来就波折不断,两国关系时紧时缓。

在地缘、经济、资源等方面两国有着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历史问题、主权领土方面两国也存在着争议。

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主要表现在:右翼势力通过炮制历史教科书宣传反动史观、日本个别领导人(政要)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一直强调其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极力回避作为加害者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

从1950年开始,日本就有右翼文人借机对教科书开刀,不断在教科书上做文章,否认侵略。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右翼学者甚至成立“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开始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2009年4月,由该会成员执笔、自由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且该教科书将从2011年春季开始投入使用。

我国对此不断进行斗争、抗议、谴责,敦促日本政府以实际行动履行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和承诺,并对极少数右翼分子严加约束,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然而日本政府非但置若罔闻,还有意放任、支持这种行为。

靖国神社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靖国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可以说是邪恶的帝国主义的象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为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

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

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

专题一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

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已确立了在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两国间围绕着“历史认识”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近期,又加上了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这必将影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不利因素,对准确判断和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主义。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中国和日本自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地说来友好合作是主旋律。

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两年来,一方面,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问题与摩擦也在不断积累。

简而言之,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交流不停、摩擦不断”。

从政治上看,两国的高层往来与频繁接触,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1978年两国缔结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规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中日关系的障碍和中国外交战略应对?

中日关系的障碍和中国外交战略应对?

中日关系的障碍和中国外交战略应对?中日关系,存在以下4个主要的障碍:第一,历史问题。

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时至今日,部分日本政客对那段侵华历史仍然缺少最起码的悔罪意识,参拜供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就是这种意识的表现之一。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在台湾问题上试探中国的底线,日本部分政治势力也对日后干扰中国的统一大业心存幻想。

可以预见,中日两国围绕台湾问题的较量还会发生。

第三,能源问题。

由于东海春晓气田问题、俄罗斯石油管道问题等,中日在能源问题上的争端已经浮上水面。

一方面,中日同为能源消费大国、对外能源依存度都很高;另一方面,中日两国的外部能源输入通道几乎是重合的。

这就使得两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是为了局部利益将冲突扩大化,还是从大局出发进行合作,共同维护外部石油线路的安全畅通。

第四,亚洲经济合作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进展顺利,成绩斐然。

日本在中、日、东盟之间如何定位非常关键。

如果日本将自己看作亚洲经济发展的龙头,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则亚洲的经济合作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将充满变数。

中日关系有巨大发展前景: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日两国拥有两千年交往史,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应从中吸取有益经验教训,使其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力。

正确的态度是,承认历史事实,反对美化侵略的言行,不做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情,进而共同发扬友好传统,开辟两国关系的未来。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日美安全同盟是日美双方的事情,中国之所以关心就是因为它涉及了台湾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干预。

3.互利合作,世代友好。

中日关系只有一个前途,这就是谋求世世代代的友好。

我们不仅要改善和维护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还要加强互利双赢合作,为世代友好增添新的内涵。

中日友好合作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在经贸方面,中方的目标是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

4.和平发展,共振亚洲。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

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

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

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

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

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正文: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

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

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

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

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日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日关系问题》

论文提要: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地理位置隔海相望。

中日关系对于两国利益以及地区安全稳定有重大意义,在两国各自的对外关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

近期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所属问题摩擦不断,本论文则选择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尝试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日关系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视问题和平共处一、提出问题:(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1.历史问题2.领土问题3.政治问题(二)中日之间问题的历史背景1.历史问题20世纪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侵略,期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痛苦。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又纂改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日本首相不时参拜供奉了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右翼鼓吹中国威胁论,散布不友好言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2.领土问题日本与中国在南海、东海的开发以及钓鱼岛所属问题与中国一直存在摩擦。

关于钓鱼岛问题,依据国际法中明确规定“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结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台湾、福建等省的渔民从事捕鱼、采药等活动的场所、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的历史事实,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

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拒绝对话解决、否认事实的强硬态度造成了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又一重障碍。

3.政治问题冷战时期在两大势力对峙的政治背景下,为了对抗苏联阵营,日本美国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合作频繁关系密切。

随着冷战结束,“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和美国霸权主义的对外策略以及对于中国的采取的对立态度,在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上上美日往往保持一致。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危机对于美国及其同盟的实力造成的消耗,美国为保全其霸主地位频繁对中国施压,而中日关系摩擦则正是美国对中国施压的发力点之一。

此外,近期日本政局动荡,国家领导人更换频繁,给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样带来了难度。

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

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

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

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

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

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

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

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

中日之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姓名:裴浩阳班级:测绘1603班学号:201628010320 中日关系在过去的4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显著,但当今中日之间还是存在着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大的、原则性的、深层次的问题,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历史问题、政治安全问题和现实经济问题。

(一)历史问题1.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

最初的意图是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中,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

1869年6月由明治政府设立,1879年6月正式改称为“靖国神社”。

“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因此靖国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是专门祭祀死在战场的军人的神社。

目前,靖国神社具有军国主义的性质。

据统计,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灵位中,有80%以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其中一些人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人物。

其中有甲、乙、丙级战犯1000余人,甲级战犯15人,有7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包括侵华战争主要决策者之一的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等。

他们均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人类罪,是双手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根据日本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日本右翼保守势力要冲破这一禁区。

从1951--1975年,几乎每届日本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但都不同程度强调是以“私人身份”参拜的,中曾根康弘上台后,第一次以公职身份,正式前往靖国神社参拜。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当选为日本首相后,每年都要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至今已经参拜了四次。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强烈抗议,直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倒退。

2.日本教科书问题日本教科书,是由民间团体编写,最后由文部省审定,各学校自己决定使用与否。

教科书每四年审定一次,日本政府用每四年审定一次的方法,来逐步纂改历史。

中日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举措、个人思考

中日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举措、个人思考

中日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1.日本历史上对我国的侵略,长期留下了严重的历史伤痛,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等也成为中日关系的敏感议题,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

2.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美国的强势表态和介入,使得中日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凸显,对中日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3.贸易战、技术战等经济领域的矛盾也使得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不仅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也给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举措1.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和交流,是缓解中日关系紧张局势的重要举措。

通过领导人的互动和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化解矛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也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举措。

加强两国学术、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好感情,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

3.推动双边合作,加强在经济、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也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作共赢,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为双方解决争端和矛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个人思考作为中日关系的旁观者,我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机会还是很大的。

虽然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形势,但双方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有望在各方面寻找共同点,推动两国关系取得积极的发展。

另外,我也认为两国领导人的重要角色不容忽视。

他们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过领导人的互访和交流,有望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双方的合作搭建更多的桥梁。

我希望中日两国能够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增进互信,化解分歧,推动双边关系不断迈向更加稳定、健康和成熟的轨道。

我坚信,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共同建设,中日关系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知识上关注这个主题,热度还是挺高的,并且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中日关系。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中日关系,却对中日问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时至今日,以钓鱼岛为主的中日之间的问题甚嚣尘上,中日之间的政治形式也越演越烈。

特此,粗略地将中日问题的根源整理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首先,中日之间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剖析根源必须要先了解中日的历史。

实际上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友好相处,互相敬重学习,可是就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中日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认为他们已经超过了中国,他们加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导致引发了一系列的中日问题。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吞并中国属国的琉璃国,改其为冲绳县。

1894年甲午战争是第一次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割地赔款《马关条约》,1900年日本加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不断对中国发动战争,“二十一条”、“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攻占东北三省、“华北事变”等等,在此期间中国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备受欺凌。

1937年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开始统一战线全国性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主战场是在中国,两国军队鏖战8年,直到1945年,以中国胜利结束。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日本侵华史中,日本方面做了很多令人切齿的事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光政策、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不择手段的经济掠夺、垄断农业工业交通业、抓捕中国劳工、慰安妇等等。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分子不仅未作深刻反省,相反不断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侵略行径翻案。

近来又相继发生了历史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对过去那场民族惨祸的痛切回顾。

我认为日本中日关系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困难局面,有许多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

其中我觉得日本该负主要责任。

首先就是日本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发展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发展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内容摘要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近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中日关系现状问题对策态度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

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冒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曼城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用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的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喝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啊元首或者政府首脑的互访。

着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两国间最大的猪呢股指障碍时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对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转台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没好感情鱼和平气氛,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这中逆转对后来的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起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过分。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1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1

2010年9月7日,在钓鱼岛相关海域发生的 那起冲突,正随着日方的一意孤行而影响 扩大。一夜之间,因“破冰”而看上去风平 浪静的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 至冰点以下。
日本外交大臣前原诚 司2011年3月6日晚突 年 月 日晚突 然宣布辞职, 然宣布辞职,就收取 韩国店主( 韩国店主(一个老妇 人)伍万日元的政治 献金一事承担责任。 献金一事承担责任。 首相菅直人当天接受 了前原诚司的辞职请 前原诚司现年49 求。前原诚司现年 岁,是日本少壮派政 治家, 治家,被媒体认为是 菅直人的接班人之一, 菅直人的接班人之一, 外交立场十分亲美。 外交立场十分亲美。
2009年9月16日日本召开特别国 年 月 日日本召开特别国 会,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正式 当选日本第93代 当选日本第 代、第60位首相。 位首相 鸠山由纪夫 本人高度重视中 日关系, 日关系,他一直 认为日本和亚洲 的发展、 的发展、东亚共 同体的实现都离 不开中国的帮助, 不开中国的帮助, 所以更该强化中 日关系。 日关系。
2007年12月27 年 月 日至30日 日至 日,日本首 相福田康夫对中国 进行正式访问, 进行正式访问,被 称为“迎春之旅” 称为“迎春之旅”。
2008年国家主席 年国家主席 胡锦涛5月 日开始对日 胡锦涛 月6日开始对日 本进行国事访问, 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 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 中国国家元首时隔 年 后再次访日。 后再次访日。被称为 暖春之旅” “暖春之旅”。
当前中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 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 人民, 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 史责任。 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 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 参拜靖国神社” 、“ 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 、“ 侵华日军毒气事件” ,到“ 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 “ 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 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 世纪70 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 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当前中日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日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日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在内,归根到底是由日本少数右翼组织、右翼势力及一部分右派政客挑起的。

为了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防止我国周边地区的国际环境趋向恶化,我们要坚持“世界人民大团结”(这是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两条标语之一)思想,更好地团结广大日本人民,驱散日本右翼“妖魔化”中国的迷雾,使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有一个正确认识。

只有通过争取大多数,才能有力地反击日本少数右翼和部分右派政客掀起的反华逆流。

我们决不容许中日关系被日本少数右翼和部分右派政客牵着鼻子走,要坚决粉碎日本右翼通过挑动民族仇恨将中日关系引向相互对立对抗歧途的阴谋。

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当前中日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

所谓“总的来说”的意思是,从包括经济、政治、安全、文化、民间交流、地方交流、亚洲地区合作等各领域在内的、全面的中日关系来说,两国关系仍在继续向前发展。

应该说这种评价并非“外交辞令”,而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在数以百亿美元计的经贸合作和数以百万计的人员往来方面,当今中日交流规模显然是长达两千多年的中日交往历史长河中史无前例的盛况。

例如在2003年中日贸易额突破1300亿美元,是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贸易额增幅空前的一年(过去年增幅最多也只是100亿美元上下),今年上半年中日经贸在去年跳跃式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增长,两国全年贸易额有望突破1500亿美元。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给两国都带来了巨大利益,归根到底是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代表先进生产力为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我们理应努力维护和促进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尽力避免这种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这理所当然地是我国对日外交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继续扩大两国经贸关系以及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正是遵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动中日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途径。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双边外交关系的论述。

下面是关于一些中日关系的谈论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一对于中日关系这点我一直都表示无奈。

很多人认为我是喜欢日本所以总是替日本说话。

实际上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人只是为了知道真相。

所以听到日本从未道过谦时会多问一句:是这样么? 在听见友人用粗俗的语言攻击日本的时候多问一句:这样好吗? 在听说中国人在日本不受尊重时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的么? 之所以去问。

并不是因为挺日本人。

而是因为不敢相信这种如此极端幼稚的做法,会出现在现代人身上,会出现在同样受过现代教育的日本人身上。

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也不需要被忘记。

比如说南京大屠杀的惨案。

可是记住不代表永久的仇恨。

不代表永久得不接受,不代表永久的排斥。

有一个日本的青少年在作文中写道:那一次大战发生时,我还没出生。

为什么现在的我,却要背负起我没有做过的罪恶呢? 看到这句话心里颤动了一下。

不代表国家,仅仅代表个人,我被他的话感染了,感到深深地痛苦和无奈。

是啊,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一直认为日本从来没有向中国道过谦。

这一点一直以来我都是不相信的。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几个政治家是真正的笨蛋。

会不知道日本的战争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我相信日本政府也是明白的。

那么,为什么要拜靖国神社?为什么? 很多同学都在强烈谴责日本的时候,我看到了曾经是抗日先锋的李敖先生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二我认为在如何对待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面,落实到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

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是个大命题,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还未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什么大的成就或重要的决策并不太可能。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影响我们旁边的人。

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地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这个国家,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经济长期未能走出衰退的低谷,直至近来才稍有起色;而中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对日贸易额不断增加,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不断提高,因此日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了来自中国竞争的压力。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在高速的发展的势头和实力的增长,同时中国军队也逐步加快军事现代化改造的步伐。

这就更使“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有了一些市场,一部分右翼反华势力趁机进行丑化和贬低中国的宣传。

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近年来一直想摆脱战后的阴影,逐步成为所谓的“普通国家”,进而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事务,最终成为“政治大国”。

近年来,日本一直没有停止过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步伐。

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日本政府在未能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对待的同时,却不断地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新突破。

在2002年,日本借反恐之名曾两次派战舰为美军护航,即同时期开创了战时向海外频繁派兵的先例。

2003 年,日本国会参议院又通过了“有事三法案”和《周边事态法》,日本事实上拥有了“集体自卫权”,屡屡突破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这不能不引起亚洲人民对于日本未来发展的忧虑和担忧。

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不是日本的威胁,相反是重要的推动剂。

2004年以来,日本媒体承认日本经济复苏得益于中国。

中日两国经济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20 世纪末开始,日本就一直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发表的2004 年贸易投资白皮书,2003 年中国继续领先美国,保持了对日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

日本对华投资也快速增长,仅根据2003 年8 月两国签署的援助协议,日本向中国提供无偿援助项目总额就达26.62 亿日元。

从这点可以看出来中日关系之间正常化,加强双方的民间交流,学士交流。

使双方赢利的良好开局。

我认为日本是中国的重要的邻国,中国在召开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对日政策,总方针。

近两年来的两国关系受到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的干扰。

出现一些波折,使双方都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

风波之后,双方都更加清醒认识到,友好相处是唯一正确选择,两国关系应该搞好,不应该搞坏。

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对亚洲和世界有利和共识,就有动力,两国关系相向而行,克服困难,使其出现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发展中日关系不仅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也需要两国人民的支持。

无须讳言,多年来中日两国人民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理智,有一些民族主义情绪。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中日两国改善和发展关系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站在发展中日两国关系大局的战略高度,两
面是我们看不透日本民族文化心理在外交活动上的延伸。

这种看不透是因为有两样东西制约了中国对日本的认识。

一是泱泱大国的“大中华”意识,使得我们对日本的特殊性视而不见,观察日本善于把握大要,却难以精确到位;二是矛盾的“大西方”意识,使得我们将日本作为一个外在的“他者”,把日本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于是,地震中日本人的有序、冷静,多被作为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对比而被夸张、绝对化,这样,一个完整的日本被无形中割裂,我们无法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日本认识,导致中国对日本的做法不仅不被日本理解,更不能让国人理解。

因此,为了以后少一些不了解,我们还要下大力气研究日本,去看透日本。

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在复兴,日本正在走向政治大国步伐。

两国之间需要一个相互认识,相互适应的过程,一个建立互信的过程。

对此,中国始终保持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折中选择;善于妥协,优异为同,解决难题;求大同,存小异,谋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东西。

我们要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应该做到以下三条:
第一,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

要充分认识中国日益强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周边国家心理状态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和习惯做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国家,正确、妥善对待相关国家的各种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表现出泱泱大国应有的从容与大度。

对外部杂音过于敏感,甚至一触即跳,往往会分散精力,甚至导致发展方向的迷失。

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允许日本对中国的强势发展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

老子说“善战者不怒”,我们一定要善于涵养大国心态。

在近代历史上,日本几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努力进程,比如,洋务运动的探索被甲午战争中断,国民党“十年黄金”时期被日本全面侵华中断,现在不能被再打断。

第二,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

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由地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由政治大国走向经济大国,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

总之,在达成各自战略目标方面,双方关系尤其具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性质。

第三,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等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一定要珍惜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5年日本审批通过新的教科书,很多中国人认为,新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事实,2005年4月9日大约两万多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步行约20公里从北京海淀区游行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向大使馆建筑投掷石块并焚烧日本国旗。

对日本的抗议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这些超越理性、超越底线的做法却是日本愿意看到的,他们把我们的这些做法拿到世界上反复播放,让全世界的人都去看看我们怎么冲击他们的大使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就会认为中国的做法失理,过激行为实际上是在伤害中国的尊严和形象。

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应当看到,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复杂环境和各种矛盾问题,如果不能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特别是把我们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好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赢得发展的契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这是真正的爱国,也是形形色色想把我们中国搞乱、搞垮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所最害怕的。

从这些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来看:双方认为,正视过去,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重要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