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习题集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微绒毛: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4.纤毛: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电镜下纤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有节律的同步摆动,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6.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起源细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化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7.骨板:骨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在纤维束间有骨盐的针状结晶体,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有规律的平行排列,并以无定形基质黏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坚固的板样结构,称骨板。

8.骨基质: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9.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佛骨板)构成。

10.肌节: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于是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肌浆网: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横小管: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上皮组织1.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1..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1.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1/2 I带+A带+1/2 I带。

2.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肌纤维相垂直。

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1.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1..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完整word版)组胚名词解释大全

(完整word版)组胚名词解释大全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大全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绪论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外基质。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免疫组织化学术: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标记抗体与抗原(某种蛋白质、多肽等)的结合来显示细胞内某种抗原,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4.原位杂交术: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处理或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显示标记物,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上皮组织四、名词解释1.junctional complex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紧挨在一起,即称“连接复合体”,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microvillus 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微丝与终末网相延续,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

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4.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是一种大的平板状连接,相邻细胞间隙仅2~3nm,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是两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相互结合,电镜下由六个亚单位构成,又称连接小体,中央有亲水小管,它是相邻细胞间直通的管道,可供细胞间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离子,传递化学信息,此处电阻低,是电偶联发生的主要部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

组胚-名词解释汇总

组胚-名词解释汇总

组胚-名词解释汇总组胚- 名词解释汇总1. 组织(Tissue) :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E 2. HE 染色法:为XX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XX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 嗜酸性〔cidophili 〕: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 嗜碱性(bsophili) :易于被XX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 微绒毛(Microvillus)::即,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外表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很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外表积,有利于细胞的汲取。

6. 纤毛(Cilium)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纤毛的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摇摆的能力。

7. 质膜内褶〔plsm membrne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很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

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外表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叉形成XX络,带状围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9. 基膜( Bsement membrne)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XX板两部分。

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 缝隙连接(Gp junction) :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11. 连接复合体〔junctionl complex 〕: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内皮:分布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

内部核糖体可被煌焦油蓝染成蓝色的网状。

临床上用来判断骨髓造血功能。

6.尼氏体:在胞体和树突内,强碱性,分布均匀,呈斑块状或颗粒状,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合成蛋白质功能。

7.轴丘:在轴突的起始段,无尼氏体。

8.突触: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9.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

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

10.胃底腺:分布在胃底和胃体固有层的腺体。

由主细胞、壁细胞、内分泌细胞、颈黏液细胞和干细胞组成。

11.皱襞: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形成的指状型突起。

12.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形成的指状型突起。

13.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隙和胆小管组成。

14.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小叶间静脉来自于门静脉,小叶间动脉来自于肝动脉。

15.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的分支和肺泡。

16.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其内有连续毛细血管、弹性纤维和肺巨噬细胞。

17.气血屏障:是肺泡和血液之间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它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1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

18.肾单位:是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19.初级卵泡:由原始卵泡发育形成,卵泡细胞由单层变为多层,由扁平变为立方或柱状;初级卵母细胞增大;出现放射冠和透明带;梭形细胞分化为卵泡膜。

组胚名词解释及答案

组胚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1.滤泡旁细胞: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cell)又称C细胞,成团积聚在浦泡之间,少量镶嵌在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其腔面被滤泡上皮覆盖,在HE染色标本下,胞质稍淡。

用镀银法可见基底部胞质内有嗜银颗粒,2.血窦:(1)由于真体腔不发达,微血管和一部分静脉的腔扩大了,而且无血管壁包围,于是便形成了组织间不规则的空隙,血液在空隙流过便成了血窦。

3.小肠绒毛:为固有层和上皮共同凸向肠腔形成的叶状结构,游离在肠腔内的团状结构是绒毛的横切面。

4.胶原纤维:细胞外基质的骨架成分,由胶原分子有序排列并相互交联构成的纤维,具有很高的抗张力强度。

纤维具有韧性,抗牵引力强5.,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的膜状结构。

具有支持.Hassall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

由数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呈,细胞核清晰,胞质嗜酸性;小体中心的细胞胞核消失,已变性解体。

7.RNA)网织红细胞(以下简Retc)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以及判断贫血和相关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8.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光镜下呈斑块状或细粒状散在分布。

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

粗面内质网常呈现规则的平行排列,游离核糖体分布于细胞质中。

9.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年活性物质,1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有的部位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融合.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为0。

2~0。

5μm,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10.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argyrophilic fiber)。

11.闰盘: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

相邻两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intercalated disc),在HE染色体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

13.球旁复合体:也称近血管球复合体或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和极周细胞组成,它们在位置,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故合为一体。

组胚名词解释及大题

组胚名词解释及大题

组胚名词解释及大题组胚名词解释1.桥粒(分布、结构和功能)答:桥粒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于间隙中央交织形成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中间线。

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椭圆形的附着板,由致密物质构成。

附着板上有许多张力丝附着,并常呈袢状返回细胞质。

2.哈弗斯系统(定义、组成)答:又称骨单位,是由哈弗斯骨板和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

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

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

3.网织红细胞(特性、结构特点、数值)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

用煌焦油蓝做体外活体染色。

可见网织红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

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

4.肌浆网(定义、结构组成)答: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在相邻的两个横小管之间形成互相通连的小管网,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又称纵小管。

肌质网膜上有丰富的钙泵和钙通道。

钙泵能逆浓度差把肌质中的Ca2+泵入肌质网内储存,使其内Ca2+浓度为肌质中上千倍。

当肌质网膜接受兴奋后,钙通道开放,大量Ca2+涌入肌质。

5.尼氏体(光、电镜结构)答:尼氏体在光镜下呈嗜碱性团块状或细粒状物质,电镜下为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6.血-胸腺屏障(定义、组成、功能意义)答: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

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②内皮基膜;③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等;④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⑤最外面包裹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该结构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很难与胸腺细胞接触,避免引起直接的免疫应答,是保证胸腺细胞发育微环境的结构之一。

给分点: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

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①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内皮间有紧密连接(☆);②内皮外完整的基板(☆);③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周细胞、组织液等(☆);④胸腺上皮细胞基板(☆);⑤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

组胚习题集

组胚习题集

第四章 血 液 与 血 细 胞 的 发 生一、 名词解释 1、血浆 2、血象 3、溶血 4、网织红细胞5、脓细胞6、造血组织7、脾集落(脾集落生成单位)二、填空题1、 血液的有形成分可分为三部分,即2、 血小板为 细胞脱落的3、 成熟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4、 白细胞可分为五种: 、 、5、 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为6、 细胞胞质中含有与肥大细胞同样性质的颗粒。

7、 T 淋巴细胞执行 功能;B 淋巴细胞执行 功能。

8、 Leukocytes 中,数量最少的是 ,数量最多的是 。

9、 中性粒细胞的特殊颗粒内含有 、 和 。

10、血小板可分为周边部的 和中央的 两部分。

11、根据有粒白细胞内特殊颗粒的嗜色性不同,可将颗粒分为三种: 颗粒、 颗粒和 颗粒。

12、红骨髓主要由 和 组成。

13、血清即是血浆去除 后剩余的液体。

14、电镜下,淋巴细胞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15、所有的白细胞胞质内都含有 颗粒。

16、产生血细胞的器官称 ,人的血细胞最初在胚胎的 形成,以后又陆续在 、 和 等器官内发生。

出生后主要在 内发生。

17、常规染色的血涂片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体积较中性粒细胞的大,胞核常为 叶,胞质内的特殊颗粒是一种 体。

18、正常血象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以 叶占多数,在某些疾病状态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高,称核 ;核分4~5叶的细胞百分率增高,称核 。

组胚练习册(配人版第七版)和119、电镜下,单核细胞胞质颗粒具有溶酶体样的结构,内含、、和等酶。

20、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在作用下,形成红细胞集落或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

21、细胞产生的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系造血祖细胞,使其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

三、选择题1、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可以携带A、部分氧和部分二氧化碳B、氧和部分二氧化碳C、部分氧和全部二氧化碳D、全部氧和全部二氧化碳E、以上均不对2、在下列细胞中,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的是:A、basophilic granulocyteB、reticular cellC、erythrocyteD、lymphocyteE、monocyte3、单核细胞A、是体内最大的细胞B、胞质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C、胞核常分二叶,呈“八”字形D、主要功能是减轻过敏反应和抗凝血E、约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4、嗜硷性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A、大小相等,分布均匀B、大小相等,分布不均匀C、大小不相等,分布均匀D、大小不相等,分布不均匀E、以上均不对5、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的关系是A、灭活组织胺,引起过敏反应B、产生组织胺,引起过敏反应C、灭活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D、产生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E、以上均不对6、幼稚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结构是A、游离核糖体B、粗面内质网C、高尔基复合体D、线粒体E、滑面内质网7、寿命可达数年的血细胞是A、红细胞B、网织红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8、关于中性粒细胞的特点,下列哪项错误?A、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数量最多B、胞质中仅含有溶酶体颗粒C、核可分为1~5叶D、能进行变形运动E、在炎症区域常吞噬细菌后,成为脓细胞9、关于造血干细胞,下列哪项错误?A、是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C、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增殖D、胞质内富含各种细胞器E、起源于卵黄囊壁的血岛10、关于造血组织,下列哪项错误?A、网状组织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B、造血组织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C、没有造血干细胞D、有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E、有许多血窦11、关于红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下列哪项错误?A、其发育经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B、幼稚阶段可分为早、中、晚三期C、胞体由大变小,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由小变大D、血红蛋白由无到有,再到大量E、分裂能力由有到无12、关于正常血象,下列哪项错误?A、血象仅指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B、成熟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C、血小板无核,但有细胞器D、白细胞按胞质内是否含有特殊颗粒分为两类E、红细胞数量最多,血小板次之,白细胞最少13、血涂片常用染色法是A、普通用得最多的染色B、H.E染色C、PAS法D、镀银染色法E、Wright或Giemsa 染色法14、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肥大细胞C、嗜硷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红细胞四、判断题1、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胞质嗜酸性。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 、肌节(定义、组成和意义)两条相邻Z 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1/2 I 带+A 带+1/2 I 带,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频率:22 、骨单位(别称、结构特点)又称哈弗斯系统,有哈弗斯骨板和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

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成同心圆排列。

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

频率:13 、胞吞作用(定义,分类)是通过细胞膜凹陷,将物质包裹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

分为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

4 、桥粒(分布、结构和功能)又称黏着斑,成斑状。

单层柱状上皮中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于中央交织形成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中间线。

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椭圆形的附着板,由致密物质构成。

附着板上有许多张力丝附着,并常成袢状返回细胞质。

桥粒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分布于易受机械刺激和磨损的部位,故皮肤、食管等部位的上皮中桥粒尤其发达。

5 、微绒毛(定义、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光镜下的纹状缘和刷状缘即是由微绒毛构成。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丝上端伸到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细胞质中并附于细胞质的终末网。

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解除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

频率:26 、尼氏体(光、电镜结构特点)光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频率:17 、有孔毛细血管(管壁电镜结构特点和分布)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

内皮细胞不含核处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层的小孔,孔上或有隔膜封闭,内皮细胞外有连续的基膜。

细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

有空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8 、血象(定义和意义)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

(完整word版)组胚名词解释大全

(完整word版)组胚名词解释大全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大全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串讲课件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1.胚胎学:研究生物个体发生,生长及其发育机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机制·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和先天畸形等。

2.HE染色:将能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的苏木清和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染成粉红色的伊红两种染色法简称为:HE 染色3.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5.肌节: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暗带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

暗带中央有一条暗色的窄带。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成为Z线。

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成为肌节。

6.横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的管状结构。

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7. 三联体:每一条横小管与其两者的终池共同组成8.闰盘: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9.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为光镜下可见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

在一些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尼氏体大而多,宛如虎皮花纹,又称虎斑小体。

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

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10.神经原纤维:是神经细胞质内的丝状纤维结构。

在银染标本切片中,呈棕褐色细丝,交织成网,并向轴突和树突方向延伸。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聚集成束所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转运。

现细胞之间的通讯。

12.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

13.动脉周围淋巴鞘:简称为淋巴鞘,由位于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构成。

主要含有大量T细胞,属于胸腺依赖区,同时含有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等,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14.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为单管状或分支管状腺。

每个胃底腺分为颈部、体部和底部3部分,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组胚 名词解释

组胚  名词解释

1.静脉瓣: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管壁内膜常突入官腔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半月形瓣,称静脉瓣。

其表面覆以内皮,中心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根部与管壁内膜相连,其功能为防止血液倒流。

2.蒲肯野纤维: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心脏传导系的房室束及其分支。

其特点是比一般心肌纤维短而粗,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其胞质着色较一般心肌纤维浅。

细胞彼此间的连接结构较多,故闰盘较多见。

房室束分支末端的蒲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相连接,将冲动传导至心室各处。

3.W-P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含若干平行细管,是贮存与止血有关的vWF的结构。

大动脉内皮细胞中的W-P小体数量较多。

4.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分支吻合成网,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内。

毛细血管的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基膜外有少量结缔组织。

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三种: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它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5.弹性动脉:即大动脉,因其中膜内由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管壁弹性较大,故名.心脏收缩时大动脉管径扩张,承受心脏泵出的血液;心脏舒张时大动脉管径回缩,弹性回缩力使得血液进一步被推向远侧,从而使心脏有节律的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6.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内。

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可有较大的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基膜或连续、或不连续、或缺如。

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及动静脉吻合等几个部分组成。

8、联系功能比较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四种动脉的管壁厚度相差很大,但管壁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它们的主要差别表现于中膜的结构。

组胚名词解释(期末考)

组胚名词解释(期末考)

1.内皮:衬贴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是纹状缘。

3.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4.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5.分子筛:是由大量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结构。

6.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单糖,电解质,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的水溶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基质内形成的液体。

7.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增殖分裂得形成的软骨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中部。

8.骨质: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含水极少。

9.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斯骨板绕中央管构成。

10. 松质骨:位于骨干内侧面,骨骺的中部,由大量针状或小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形成肉眼可见的多孔隙网架结构,网眼中充填骨髓。

11.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为血象。

12. 血浆:淡黄色半透明的粘稠液体,是血液的细胞外基质,不含纤维。

13. 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中的新生骨细胞,内含少量核糖体,经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

14 肌节:明暗带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贮存钙离子。

1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

17 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包含有缝隙链接,黏着小带,桥粒,三种连接方式。

18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一种结构。

19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与骨骼肌之间的连接,为神经肌肉接头,又名运动终板。

20 尼氏体:具有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颗粒状,在电镜下,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的潜能。

21 神经原纤维:在he染色切片中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呈网状结构,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组胚题库——精选推荐

组胚题库——精选推荐

组胚题库名词解释:1.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科学。

2.动物胚胎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即受精卵到形成个体的全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前期和胚胎发育乃⾄胚后发育。

3.异染性:细胞和组织⽤某些碱性染料染⾊时,其染⾊结果与染料的原有颜⾊不同。

如甲苯胺蓝(蓝⾊染料)染肥⼤细胞,肥⼤细胞颗粒呈紫红⾊。

4.嗜酸性:碱性物质或结构与酸性染料(如伊红)亲合⼒强,称嗜酸性。

5.嗜碱性:细胞和组织的酸性物质或结构与碱性染料(如苏⽊精)亲合⼒强,称嗜碱性。

6.H.E染⾊:是⼀种常⽤的染⾊⽅法,H是苏⽊精的缩写,为⼀种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等组织结构染成蓝紫⾊,E为伊红,为⼀种酸性染料,能将细胞质等结构染成粉红⾊。

7.亲银性:银染法中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显⾊,称此为亲银性。

8.残余体:次级溶酶体酶活性很弱或消失时,其中含有⼀些不能消化的剩余物,这种次级溶酶体称为残余体。

9.质膜内褶:上⽪细胞基底⾯的细胞膜向细胞内形成长短不⼀的褶。

其中有不少纵⾏排列的线粒体。

其作⽤为:增⼤了上⽪细胞基底的表⾯积;参与⽔分⼦和电解质的转运。

10.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挨⼀起时,称为连接复合体。

11.肥⼤细胞脱颗粒:当肥⼤细胞受到药物或抗原刺激时,可释放其中的颗粒和所含的⽣物活性物质,此现象称为脱颗粒。

12.分⼦筛:以透明质酸分⼦为⾻架,结合着许多蛋⽩分⼦,后者⼜连着许多糖链构成的结构。

分⼦筛可以允许⽔、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通过。

阻⽌⼤于孔径的⼀些细菌通过,起到局部屏障作⽤。

13.组织液:是从⽑细⾎管动脉端渗⼊基质内的液体,经⽑细⾎管静脉端和⽑细淋巴管流⼊⾎液或淋巴。

组织液不断更新,组织液不断更新,有利于⾎液与细胞进⾏物质交换,成为组织和细胞赖以⽣存的内环境。

14.(⼼肌)闰盘:HE染⾊标本上相邻⼼肌细胞间存在着⾊深,呈阶梯状的结构,闰盘处为桥粒,中间连接及缝管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了较粗而长的突起。

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网状组织:主要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血象: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生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成为血象。

网织红细胞:是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内残存少量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
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形圆筒状结构。

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每一群有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

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处。

位于z线水平。

闰盘呈阶梯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快速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和舒张。

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由肌模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它垂直于肌膜表面。

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组成。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聚集而成。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方式。

血-脑屏障:是血液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

淋巴组织:是以网状组织构成的网状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交错突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组织。

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球形或椭球形,淋巴组织边界清楚,主要含有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血—胸腺屏障:由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

滤泡旁细胞(亮细胞/c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之间。

皱壁: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起形成。

肠绒毛:位于小肠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隆起的指状突起。

胃底腺:又称泌酸腺,是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构成的单管状或分支管状腺。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多,主要分布于腺体的体部和底部。

细胞呈锥形或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分主要分布在腺体颈部和体部。

小肠腺:绒毛根部的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管状小肠腺
胰岛(分泌部):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索团状结构,大小不等。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血窦腔大而不规则,相互吻合成网状管道。

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呈多角棱柱状。

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和三种伴行管道,此区称门管区。

窦周隙:位于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

肺小叶:由于细支气管连同以下各级分支和肺泡构成。

气血屏障:肺泡腔内的氧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二氧化碳之间进行气体交换通过的结构。

足细胞: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的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

滤过屏障: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其内血压较高,血浆内部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

髓襻:近曲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三者构成的u型的襻。

球旁细胞:为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演化而成的上皮样细胞。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致密斑:远直小管末端接近肾小体血管极处,其朝向肾小体一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在小管壁上形成一个椭圆形隆起,称致密斑。

生精上皮:由5-8层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的复层上皮。

血睾屏障:由睾丸间质的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生精小管基膜及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组成。

睾丸间质细胞:细胞成群分布,细胞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嗜酸性强,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中排出的过程。

黄体: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向卵泡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深入颗粒层,在l1作用下逐渐发育分化为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

透明带反应: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其内容物,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称为透明带反应。

获能:当精子通过女性生殖管道时,管道上皮尤其是输卵管上皮的分泌物将覆盖的糖蛋白分解去除,从而精子获得了释放顶体酶、受精能力的过程。

顶体反应:精子顶体释放顶体酶,溶蚀、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卵裂: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桑葚胚:受精第三天卵裂球数目达到12-16个,形成一个外包裹透明带的实心细胞团,外观形似桑葚。

胚泡:受精第4-5时,乱裂球数目达到100个左右,胚变为空心的囊泡状,称胚泡。

植入:又称着床,胚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过程。

蜕膜反应:胚泡植入后血液供应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变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

胎盘屏障(胎盘膜):胎儿血与母体血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所必须通过的结构。

胚期:从受精第1天至第8周末为胚期。

胎期:从第9周至第38周胎儿出生为胎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