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
房颤卒中预防的现状与未来
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入院的房颤患者 入院前抗栓药物治疗情况
(高风险患者,n=597)
因急性缺血性卒中入院丏有卒中史的 房颤患者入院前抗栓药物治疗情况
(极高风险患者,n=323)
---Stroke 2009; 40:235-240.
全球房颤 REGISTRY研究 - 2011 ESC发布
仅10%!
引自2011年8月欧洲心脏病大会房颤领域REGISTRY的结果发布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2;125(24):4355-4360;
---Stroke 2000;31:817-821; ---房颤抗凝2012中国专家共识
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期许
新的抗凝药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抗凝治疗效果应丌劣亍华法林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出血幵发症丌多亍或少亍华法林 服用方法简单 较少的药物不药物、药物不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丌需频繁监测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单靶点(II a or Xa)
XII, XI, IX, VIII
内源性凝血途径
III, VII
外源性凝血途径 Va
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 阿哌沙班(Apixaban) DU-176b Betrixaban YM150 注射间接Xa因子抑制剂 磺达肝癸钠 Idraparinux Biotinylated idraparinux
Miyasaka et al. Circulation 2006
一、房颤的流行病学
二、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性 三、房颤卒中预防的现状不未来
房 颤 的 危 害
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功能的影响
生活质量的影响 死亡率增加
房颤不脑卒中的关系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pptxx年xx月xx日•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及建议目•心房颤动患者的教育和管理•心房颤动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录01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指心房肌细胞在电生理活动上发生紊乱,导致心房电活动丧失正常的节律性,以快速、无序的微弱电活动为特征。
心房颤动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三类,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最为常见。
心房颤动定义心房颤动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5%-1%,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在患有其他心脏疾病的人群中,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更高。
1 2 3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引起贫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心房颤动最大的危害是血栓栓塞,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02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房结构异常,容易引发心房颤动。
病因心脏结构异常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房肌肉纤维化,进而引发心房颤动。
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细胞损伤可引起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
心肌细胞损伤03神经激素激活心房颤动可导致神经激素激活,如肾上腺素能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一步加剧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01折返机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环路,心房颤动可由一个或多个折返环路引起。
02异位节律部分心肌细胞可自发产生电活动,形成异位节律,进而引发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年龄性别人遗传因素其他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心房颤动。
家族中有心房颤动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可以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03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心房颤动患者通常有不规则的心率、心悸和疲劳等症状。
典型症状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心脏的声音来判断是否有心房颤动。
心脏听诊心电图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常用方法,可以检测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心房颤动的现状与展望
预防AF的起搏程序
去除触发因素
预防心动过缓长间隙 超速抑制PACs
去除启动因素
降低不应期离散性 心房再同步
预防AF程序(I)
超速抑制 Atrial Overdrive Pacing 目的: 消除、抑制早搏
(三)短线消融
短线消融肺静脉开口部的关键部位是由法国 Haissaguerre实验室首先提出的一种消融方法。该实验 室发现,心房激动在向肺静脉传导过程中,在肺静脉 开口处存在一优势激动部位,即此处的激动较开口部 的其他部位领先。在通过短线消融将这些优势传导部 位消融后肺静脉远端所有的肺静脉电位亦随之消失。 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消融时需要首先对肺静脉周径上的 激动进行标测,然后再行消融。通常情况下,仅在肺 静脉开口部或近端短线消融肺静脉的优势传导部位即 可使远端的肺脉电位消失,但有时亦需要环状消融肺 静脉开口一周方能达此目标。
(一)点状消融
是指首先通过肺静脉标测确定发动房颤的局灶,然后再对其 施以消融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房颤肺静脉消融工作开展初期应 用最多,又称局灶性消融(focalablation)。
• 并发症:心房穿孔、包填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肺静脉狭窄
• 局限性:①多数房颤患者有多个肺静脉局灶,点状消融常难以将 其完全消除; ②目前尚缺乏一种高效且重复性好的房性早搏(房早)/房 颤诱发方法,部分患者甚至因术中未能诱发出房早/房颤或诱发 出的数目过少而难以进行标测; ②术后又出现新的肺静脉局灶; ④肺静脉狭窄的潜在危险; ⑤术中因房颤持续发作且难以自行终止而不能完成标测。
心房颤动的现状与展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雷 寒
What is AF?
正常心脏
房颤
•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 发病率:男性 2.15% 女性 1.71% • 年龄:随年龄的增大而激剧升高 55-64 6%;85-94% 76% 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受到了医学界的广 泛重视,一些新的观点和治疗技术也不断 涌现。
上海浦兴社区老年人心房颤动现况研究
上海浦兴社区老年人心房颤动现况研究杜赞黎孙冬梅(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上海200129)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浦兴社区老年居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病率和房颤抗凝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于2018年5-7月对5 469名年龄≥65岁的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用手持式心电信号采集装置心电信号,同时采集房颤患者的疾病史及用药情况,并计算CHA2DS2-V ASc及HAS-BLEED评分,分析房颤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口服抗凝药的使用情况。
结果:房颤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明显增加;<75岁组男性的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89% vs 0.43%,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龄以及血尿酸、总胆红素、血肌酐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是房颤保护因素(P<0.05);107位房颤患者中,有21例患者(19.63%)使用抗凝药。
结论:社区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仍偏低,患者及家属对抗凝治疗认识不足和医师未开处方是患者未使用口服抗凝药的两大原因。
关键词房颤;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物;社区中图分类号:R541.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23)18-0045-04引用本文杜赞黎, 孙冬梅. 上海浦兴社区老年人心房颤动现况研究[J]. 上海医药, 2023, 44(18): 45-48; 57.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people in PuxingCommunity, ShanghaiDU Zanli, SUN Dongmei(Depart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of Pux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use of anticoagulant drug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derly people of Puxing Community in Shanghai. Methods: A total of 5 469 elderly people aged ≥ 65 years from May to July 2018 were selected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ECG was collected with the handheld ECG signal acquisition device, the disease history and medication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CHA2DS2-V ASc and HAS-BLEED scores were calculat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use of oral anticoagulant drug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ge;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higher in men than that in women in the group with < 75 years old(0.89% vs 0.43%, P<0.05);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dvanced age, blood uric acid, total bilirubin, and blood creatinin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P<0.05); total cholesterol and triacylglycerol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P<0.05); of the 107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21(19.63%) received anticoagulants. Conclusion: The anticoagulation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s still low, and there are two big reasons that the patients and the family members have low recognition of anticoagulation and the physicians do not write the prescriptions, which cause the patients do not use oral anticoagulant drugs.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risk factor; oral anticoagulant drug; community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AF伴预激者,也可选择电转复。
*
药物选择:
奎尼丁(Quinidine): 口服1.2~1.6g/天,分次用,转复率为40~84%,适合于肾功能衰竭者,但副作用多。 普罗帕酮(Propafenone):静脉注射,2mg/kg。口服,150~300mg,q8h。转复率45~87%,适合于无心脏病者或Ia类药物无效者。副作用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中等度的负性肌力作用,胃肠道反应等。
4
*
常规处理----转复心律
01
02
03
04
排除心房血栓,可肝素化并即刻转复。
如左心耳看不清楚,也要先抗凝3周。
无论哪种方法,转复后均应继续应用华发令3~4周以防转复后血栓形成。
在没有二尖瓣病变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转复。
*
常规处理----转复心律
03
02
01
48内的AF,口服或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成功率为60~90%。但时间长的AF仅15~30%可以转复。
*
概况
Paroxysmal(发作性):可以自行终止,通常在48小时内,可以反复发作。
01
Persistent(稳定性):通过化学或电转复可以恢复窦性心律。
02
Permanent(永久性):转复失败或医生认为成功率很低。
03
*
常规处理----初发性房颤
2
1
大约有50%的新近发生的AF,就诊时已经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
静脉维持:5μg/kg/min。
口服:每天120~360mg。
疗效好,可能发生低血压。
与地高辛有协同作用,且增加其血药浓度。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 (>&・
・ 论著 ・
专业医院随访系统,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科研的好帮手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址http://www.hcrm98.com/,QQ群54524269
周自强9 胡大一9 陈捷9 张仁汉9 李奎宝9 赵秀丽
9 9 【 摘要】 9 目的9 了解中国目前心房颤动 ( 房颤) 患病率、 并发症以及服药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奠 定基础。方法9 选取 &( 个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 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 在人群中 进行以房颤为 主 要 内 容 的 心 血 管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并 统 计 结 果。结 果 9 中 国 房 颤 患 病 率 总 患 病 率 %: ;;< , 标准化率为 %: =&< 。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男性病人房颤患病率高于 女性 ( %: >< 比 %: ;< , ! ? %: %&@ ) 。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 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 &$: >< , =A: $< 和 $&: >< 。房颤病人中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 房颤病人脑卒中率明显高于非 房颤人群 ( &$: &< 比 $: @< , ! B %: %& ) 。服 药 情 况 华 法 林 为 &: ;< , 阿 司 匹 林 为 @;: >< , 洋地黄为 @;: >< , 年龄、 性别、 病因分组等均和国外相关资料 ! 受体阻滞剂为 $(: =< 。结论9 中国房颤患病率, 趋势接近, 脑卒中发病率高, 但服药情况十分不理想, 需要加强对房颤的控制。 【 关键词】 9 心房颤动; 9 流行病学; 9 脑血管意外 !" #$%&#’%()(*%+,) -./0#1 (2 ,3/%,) 2%4/%)),3%(" %" 56%", 9 9 "#$% "&’(&)*+ ! ,#% ,)’-&,.#/0 1&2, "#304 52*’6)*,78 9:&’;)<,"#3$ =&:’>&: ! ?2@&*+ .)AB&<><+- ,2C)ADE2*D <F !2<C>2GH #<HC&D)> ,!2I&*+ %*&J2AH&D-,?2&@&*+ KLLLMM ,.6&*) .<AA2HC<*B&*+ ):D6<AH:#% ,)’-&,/E)&>:62)AD2 +N’&OO: <A+ 【 !4-3/,+3】 9 748#+3%0# 9 C8 DE84 1./ 6F00/E1 G0/H+-/E6/ 8I +10,+- I,J0,--+1,8E( KL ) ,E M.,E+ +EN 68E10,JF1/ 18 IF01./0 M.,E/O/ O1FN,/O 8E KL ,E IF1F0/: 9#36(&- 9 !/ 6.8O/ &( E+1F0+- G8GF-+1,8EO I08* &( N,II/0/E1 G08H,E6/O +608OO M.,E+: PO,E3 ,E1/0E+1,8E+- O1+EN+0N,Q/N */1.8NO,4/ G/0I80*/N +E /G,N/*,6+O1FNR 4.,6. 4+O *+,E-R 8E KL: :#-.)3- 9 C./ 60FN/ 0+1/ 8I G0/H+-/E6/ 8I KL ,E M.,E+ ,O %: ;;< ,4.,6. ,1 ,O ,E60/+O,E3 4,1. +3,E3: C./ G0/H+-/E6/ ,O .,3./0 ,E */E 48F-N J/ %: =&< +I1/0 J/,E3 O1+EN+0N,Q/N: K-O8, : K*8E3 +-- 1./ KL 6+O/O,H+-HF-+0,E8EH+-HF-+0,+EN -8E/ 1.+E ,E 48*/E( %: >< HO %: ;< ,! ? %: %&@ ) KL 4/0/ &$: >< , =A: $< ,+EN $&: >< 0/OG/61,H/-R: SO6./*,6 O108D/ 4+O 1./ *8O1 I0/TF/E1 1RG/ O//E +*8E3 KL 6+O/O +EN 1./ O108D/ 0+1/ +*8E3 6+O/O 4,1. KL 4+O O,3E,I,6+E1-R .,3./0 1.+E 1.+1 4,1.8F1( &$: &< HO $: &< ,! B %: %& ) : 5("+).-%("- 9 C./ G0/H+-/E6/ 8I KL ,E M.,E+,4./1./0 6-+OO,I,/N JR +3/,3/EN/0 80 6+FO/,,O O,*,-+0 18 1./ 0/OF-1O I08* 81./0 68FE10,/O,/OG/6,+--R U801. K*/0,6+ +EN )F08G/: C./ ,E6,N/E6/ 8I O108D/ +*8E3 KL 6+O/O ,O 0+1./0 .,3. ,E M.,E+: V84/H/0,G+1,/E1O 4,1. KL 48F-N E81 -,D/ 18 1+D/ 1./ E/6/OO+0R */N,6,E/: C./0/I80/ ,1 ,O +NH,O+J-/ 18 /EI806/ 1./ 68E108- 8I KL: !/ 4,-- 68E1,EF/ 18 N8 1./ I8--845 FG ,E 1./O/ G8GF-+1,8EO: 【 ;#1 <(/&-】 9 K10,+- I,J0,--+1,8E; 9 )G,N/*8-83R; 9 M/0/J08H+O6F-+0 +66,N/E1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
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
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
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自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订《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的5年间,有关房颤的发病机制认识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尤其是对源于大静脉及心房内某些特殊组织的异位兴奋灶触发房颤的机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证实。
在临床治疗学上,众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文献;尤其是经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更是房颤治疗学的亮点,它刷新了治疗策略,变革了人们对房颤的治疗观,为房颤治疗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在2001年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5年来的相关进展,制订了新的“认识与建议”,其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房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与评价;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的治疗;围手术期房颤处理等方面。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2点[2]。
房颤的分类繁简不一, 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颤研究的交流和发展。
鉴于此,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表1)。
全科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认知现状调查
全科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认知现状调查全科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认知现状调查引言: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且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作为全科医生,他们在日常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全科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认知水平是必要的,以便能够提供更好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改善患者结果。
本文通过对全科医生的心房颤动认知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其对心房颤动的认知水平。
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在某地开展,共计调查了200名全科医生。
调查采用的是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了关于心房颤动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收集到的数据将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全科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认知现状。
结果:在200名全科医生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
平均从业年限为8年。
关于心房颤动的定义,有92%的全科医生正确回答了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
然而,只有56%的全科医生正确指出心房颤动是心房肌电活动不规则和不规律的结果。
在流行病学特征方面,仅有36%的全科医生知道心房颤动是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对于心房颤动的病因,有78%的全科医生认识到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常见的导致因素。
在诊断方法方面,有82%的全科医生知道心电图(ECG)是心房颤动的主要诊断工具。
然而,仅有32%的全科医生了解到Holter监测和事件记录器等其他检查手段。
在治疗方法方面,有62%的全科医生知道抗凝血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的关键治疗策略,但只有48%的全科医生了解到心房颤动患者可以接受消融手术作为治疗选择。
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全科医生对心房颤动的定义有较好的认知水平,但在其他诸如病因、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认知的薄弱点。
这可能是因为心房颤动的复杂性和相关指南的增多,使得全科医生难以掌握所有相关信息。
因此,全科医生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对心房颤动的认知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
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
根据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以下是中国心房颤动
防治的现状概述:
1. 心房颤动患病率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中国心房颤动患病率逐年增高。
据统计,中国超过400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
2. 诊断和监测水平提升:心房颤动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监测
对于防治非常重要。
中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如心电图、动
态心电图和Holter监测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监测心房颤动。
3. 防治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对心房颤动的认知和防治意识
逐渐提高。
医生们也更加重视心房颤动的筛查和干预,以
便早期识别患者并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学科多样性:心房颤动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包括心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脏电生理学等。
中国的心脏专科医院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丰富。
5. 整体医疗水平需要提高:虽然中国在心脏病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整体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同时,地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也制约了心房颤动的防治。
总结而言,中国心房颤动的防治现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分配、提高专业医护人员数量和质量、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以提高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太原市社区人群心房颤动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s i g ni f i ca nt l y hi g he r t ha n va l vu la r a nd i di op a t hi c AF( resp ect i ve ly 0. 73 % , 0. 11% , 0. 06%
rel eva nt ri sk f a ctors whi ch ha d st a ti s ti ca lsi g ni f i ca nce( P < 0. 05 ) i n uni va ri a te a na l ys i s were u sed m ul ti va ri a t e log i s ti c reg res si on a na l ys i sa nd t he res u lt s s how ed tha ta g e, t he hi st ory of hyp ert ensi on, corona ry hea rt di s ea s e, hea rt f a i lu re,va lvu la r di s ea s e, sm oki ng , reg i on, obes i t y a nd u ri ca ci d, a l l the a bove a ss oci a ted wi th p reva l ence ra te of AF of O R va lu es w ere 1.076, 1. 700 , 2. 703 , 3 .067 , 16. 114 , 1.084 , 1.3 01, 1. 698 a nd 1. 068 res p ecti vel y.C The p reva lence ra t e of AF i n Ta i yu a n wa si n a hi g hl evel, the cont rol of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全文)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全文)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到2050年将增加至560万;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者约40万例。
欧洲约有600万房颤患者,Rotterdam队列研究也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一生中发生房颤的几率为22.2%~23.8%。
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4-1%,房颤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5岁前房颤的患病率为0.1%,而80岁以上人群约为10%。
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7%,男性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估计全国房颤患者在1000万以上。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房颤主要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近年来房颤发生率的逐年增加可能与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心肌梗塞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有关。
少部分房颤患者不伴任何器质性心脏病,称为孤立性房颤。
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显示,经过年龄、危险因素调整后男性发生房颤的危险是女性的1.5倍。
其他明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也是房颤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再经过以上的危险因素调整后,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和心肌梗塞显著增加房颤的危险。
预测房颤发生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房扩大、左室壁厚度、左室短轴缩短率和二尖瓣环钙化等。
最近新发现的房颤危险因素包括血管顺应性、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炎症和氧化等应激等。
房颤的危害和预后房颤除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等外,还可以引起脑卒中及其它血栓栓塞事件,可使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2倍。
ALFA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约2/3的死亡危险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经常与心力衰竭并存且相互影响,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54/1000人年,而房颤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33/1000人年。
在几项大型的心力衰竭临床试验中,房颤是患者死亡和存在其他合并症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
COMET研究也显示在随访期内新发生的房颤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年轻者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和心脏介入治疗(2024)
年轻者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和心脏介入治疗(2024)心房颤动(AF)是美国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010年的患病率估计为52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210万[1]。
虽然房颤多发生在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但年轻者(年龄<65岁)的房颤越来越多见(10%~15%)[2]。
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年轻人群中逐渐在增加[3]。
同时,与老年患者不同[4],在这一年轻人群中发生重大临床事件(包括房颤与死亡率增加的关联)的风险尚未明确定义。
对这些年轻的房颤患者进行最佳管理需要了解临床过程和多个后续临床事件的发生,同时了解这些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效果及其与死亡率的潜在关联。
新近发表一项研究收集了一组同期房颤患者,目的是阐明年龄<65岁的房颤患者的长期结果,包括全因死亡率、住院治疗和心脏干预措施,包括植入装置。
该研究还利用国家生存率估计和未诊断为房颤的当代内部患者队列,研究了这些患者中房颤与死亡率的关系。
该研究纳入了67 221名成年患者,平均年龄为72.4±12.3岁,其中45%为女性。
使用了一组没有房颤的内部现代队列(n=918 073)来分析年龄<65岁的患者房颤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研究发现了一个年轻房颤患者的亚群,其中有17 335名患者年龄小于65岁,占总队列的近四分之一。
这些患者不仅患有相当数量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还有较高的合并症负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和慢性肾病。
其次,研究发现,在平均超过5年的随访期内,这些年轻房颤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其中6.7%的患者年龄小于50岁,13%的患者年龄在50~65岁之间。
此外,年轻房颤患者存在着明显增加的心脏事件住院风险,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中风[5]。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年龄<65岁的房颤患者有显著的合并症负担,这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死亡率和住院风险。
版中国房颤疾病流行病学 危害及治疗现状
0.74% 0.60%
0.28% 0.1%
≥ 50 yrs, USA (CHS), single ECG ≥ 65 yrs, UK, single ECG ≥ 60 yrs, Netherlands, single ECG & medical record ≥ 50 yrs, UK, single ECG ≥ 55 yrs, Netherlands, single ECG ≥ 35 yrs, USA, medical record ≥ 50 yrs, UK, single ECG Review results ≥ 60 yrs, Australia, triennial survey ≥ 40 yrs, Japan, single ECG ≥ 60 yrs, Hong Kong, single ECG ≥ 35 yrs, main land, China, single ECG ≥ 35 yrs, Denmark, single ECG 25 - 64 yrs, west German, single ECG ≥ 15 yrs, India, single ECG
中国房颤疾病负担重,治疗仍有待改进
左室功能 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有左室 障碍及心 功能障碍。 衰
认知功能 下降及血 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下降及血管性痴呆加重 在已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 仍常见。大脑白质病灶在房颤患 者中较常见。
房颤的患病率
5.5%
5.4% 5.1%
3.7%
3.0% 2.8% 2.4%
1.5% 1.3%
1.3%
风险率
高血压
冠心病
心力衰竭
房颤
(与无疾病个体相比) : 3.4
2.4
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房抖动流行病学现状
心房抖动(本文以下简称房颤)作为一个古老的心律失常,最早发觉于1909年[1]。
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2]。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也在日趋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医疗手段的进步使许多本来致命性的疾病现在得以存活,全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造成社会人口老龄化严峻,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且,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状态也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3,4]。
闻名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如此讲道:时至今日,房颤差不多是一种患病率日趋增高的“流行病”[5]。
房颤关于人群死亡率的阻碍显著,而且可能出现众多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再加上房颤的住院率与日俱增,以及房颤的致残率增加,都将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能够认为,房颤差不多日益成为一个威胁整个人类的疾病。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自己的房颤流行病学资料对制定房颤的整体操纵方案至关重要,由胡大一等牵头的
首次大规模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差不多于2003年底完成,并于2004年初将部分统计结果公开发表[12]。
现将资料汇报如下:本次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人.房颤患病率为0.77%,依照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
其中房颤患病率按年龄和性不分组见表40-1。
其中各年龄组之间比较P<0.001,男性人群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VS0.7%,P=0.013)。
表40-1 中国性不年龄不房颤患病率
男性女性合计
年龄组
n N % n N % n N % 30—0 1904 0 0 2640 0 0 4544 0 40—10 3684 0.27 8 4395 0.18 18 8079 0.2 50—19 3819 0.50 24 4347 0.55 43 8166 0.5 60—41 2843 1.44 34 3037 1.12 75 5880 1.3 70—41 1149 3.57 25 967 2.59 66 2116 3.1 80—12 159 7.55 10 135 7.41 22 294 7.5 合计123 13558 0.91 101 15521 0.65 224 29079 0.77
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
房颤患病率按病因分类,结合年龄分组结果如表40-2,按发病时刻分类结果如表40-3。
结果显示,非瓣膜型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瓣膜型房颤和孤立性房颤(P<0.01),持续性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P=0.03)。
在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和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不为,12.9%,65.2%。
和21.9%。
表40-2 中国房颤患病率病因分类及年龄分组情况
瓣膜型非瓣膜型孤立性合计年龄
n % n % n % n N 30—0 0 0 0 0 0 0 4544 40— 6 0.07 7 0.09 5 0.06 18 8079 50—15 0.18 15 0.18 13 0.15 43 8166 60— 5 0.08 54 0.92 16 0.27 75 5880 70— 2 0.09 53 2.50 11 0.52 66 2116 80— 1 0.34 17 5.78 4 1.36 22 294 合计29 0.10 146 0.50 49 0.17 224 29079
注:N为房颤人数,%为各类型房颤在相应年龄组中的患病率表40-3 中国房颤患病率发病时刻分类及年龄组情况
阵发性持续性合计年龄
N % N % n N % 30—0 0 0 0 0 4544 0
40—9 0.11 9 0.11 18 8079 0.2 50—15 0.18 28 0.34 43 8116 0.5 60—28 0.48 47 0.80 75 5880 1.3 70—22 1.04 44 2.08 66 2116 3.1 80— 2 0.68 20 6.80 22 294 7.5 合计76 0.26 148 0.51 224 29079 0.77
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
本次流行病学研究中,高血压病人中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人中房颤的患病率为(1.16%vs0.55%,P<0.01)。
本次调查中224例患房颤病人的服药情况见表40-4:
表40-4 中国房颤病人服药情况
药物种类从不服用
间或服用
(<3日/周)
经常服用
(≥3日/周)
服药合计
(间或+经常)
N % N % N % N % 华法林218 97.3 2 0.9 4 1.8 6 1.7 阿司匹林139 62.1 40 17.9 45 20.1 85 37.9 泮地黄139 62.1 59 26.3 26 11.6 85 37.9 Β-受体阻滞剂169 75.4 37 16.5 18 8.0 55 24.6
注:N为服药的人数,%为服药的病人在所有房颤病人中的百分比
本次研究对房颤病人的脑卒中情况也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觉,224例房颤病人中,曾有确诊脑卒中的病人共29人,占房颤病人总数的13.0%,其中TIA(短暂脑缺血发作)3人(1. 3%),非TIA的缺血性脑卒中18人(8.0%),出血性脑卒中3人(1.3%),诊断分类不详者3人(1.3%),曾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1)。
无房颤病人中脑卒中患病人数671人,占非房颤人群的2.4%。
房颤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显著高于无房颤人群(P<0.001)。
应用多因素对中国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筛选,得出年龄≥60岁、风心病、冠心病、甲亢、以及吸烟和房颤的发生有关,进一步的数据将在随访研究结束后得出。
同时,对中国房颤的首次流行病学研究还提示,文化程度、女性病人绝经、以及肥胖都可能和房颤患病率增高有关。
尽管高血压人群中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然而多元分析中没有达到显著性。
此外,吸烟、饮酒、糖尿病、体重指数、高脂血症等等,均未达到显著性。
那个地点必需指出,国外的研究资料,如Framingham 研究等,多来自多年随访(50年等)的资料,而目前我们进行的中国首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仅为一横断面研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