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骨科杂志2014-09-28 发表评论(3人参与)分享

作者:马信龙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因包括内源性因素(遗传、发育、退变)和外源性因素(应力、营养、劳损、外伤等),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腰椎间盘突出是描述形态学的术语,其分类大多也是基于影像学上的突出部位和形态。

但临床症状的性质和轻重并不完全取决于突出形态,还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不应拘泥于影像学分型,而要考虑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类型。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历来都存在较多争议。比较常用的有MacNab分类、Spengler分类、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AcademyofOrthopaedirSurgeons,AAOS)&国际腰椎研究会(Intem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LumbarSpine,ISSLS)分类等。

MacNab分类分为突出(protrusion)和疝出(herniation),前者包括局限和广泛型,后者包括脱出、破裂脱垂和游离型。Spengler分类分为突出(pro-truded)、脱出(extruded)和游离(sequestered)。

AAOS&ISSLS分类分为退变(degeneration)、膨出(bulge)、突出(pro-trusion)和脱出(extrusion),后者又分为韧带下型(subliga-rnentous)、经韧带型(transligamentous)和游离型(sequestru-tion)。这种分类将疝出作为统称,与MacNab分类的疝出相矛盾,国内周秉文等则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突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表1)。因此,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仍较为混乱。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大体病理、免疫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病变周围组织也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其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方法因不同的病理变化而有所差异。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以往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学分型,分为损伤疝出型、退变突出型、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问盘突出和椎间盘囊肿四型,并建议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进行临床评估,包括手术方法的选择。

一、损伤疝出型

损伤疝出型相当于MacNab分类中的疝出、Spengler分类中的脱出和游离、

AAOS&ISSLS分类中的脱出,同义语还有“extruded"、“prolapse”、“softherniation”、“truehemiation"。

此型椎间盘突出在术中可见病变表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触之较软,有弹性,触压可诱发疼痛,切开表层组织后有成块破碎的椎间盘组织溢出,或很容易用髓核钳拉出,破碎的椎间盘物质孤立,与椎间盘母体分离或轻度粘连(图1)。

该型突出病变部封闭者局部内压增高,可能与炎症和水肿有关。术中椎间盘造影时造影剂可向后延伸至后纵韧带,流入椎管内说明椎间盘破裂。外力损伤等因素可使病灶破裂,椎间盘物质溢出后可突破后纵韧带游离到椎管内。

(一)病理学改变

光学显微镜下疝出的椎间盘组织失去正常纤维环及髓核结构,纤维排列松散,组织破坏,灶性炎细胞浸润及血管化;其中肉芽组织、新生血管化明显高于退变突出型椎间盘组织,局部炎性反应更为明显(图1)。炎症反应和边缘血管化与损伤后修复性炎症改变有关。

我们将椎间盘突出组织在电镜下的表现分为组织破坏和细胞调亡的破坏征象、组织增生和细胞合成活跃的增生征象。破坏征象包括基质坏死(不规则或鼠噬透明溶解灶、胶原纤维水肿和溶解、蛋白质沉着),细胞坏死、调亡和功能不良(染色质凝聚、暗染、核固缩、胞质线粒体溶解、粗面内质网池扩张、胞质暗染或皱缩)。

增生征象包括基质胶原纤维增生、胶原间质水肿、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池扩张、核糖体增生、细胞核增大、核孔消失、异染色质增生。

电镜下疝出的椎间盘组织以破坏征象为主:基质广泛坏死、溶解,胶原纤维膨胀、断裂、崩解;髓核细胞破碎、坏死,周围高电子密度物质沉积。可以认为其病理过程中有导致损伤的病理机制参与,组织受到炎症反应侵袭,激活的溶酶体酶、降解酶和细胞毒反应导致广泛强烈的损伤反应;坏死组织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使破碎的椎间盘组织液化、压力增高,进一步加速了破碎进程。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疝出的椎问盘组织有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近边缘细胞浸润区可见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的巨噬细胞:CD68和CD45RO阳性细胞,且有沿血管分布的趋势;CD4阳性T细胞(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Tlymphoctye,TDTH)和CD 阳性T细胞(cytotoxicTlymphoctye,TC)的阳性率也高于退变突出型椎间盘组织(图1)。

IgC和IgM免疫荧光标记在炎性细胞浸润区可见较多颗粒或条带状黄绿色荧光反应带;外周血lgG和IgM水平高于退变突出型患者,而IgA、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与退变突出型无明显差异。另外,损伤疝出型椎间盘组织中IL-7阳性细胞数及IL-7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退变突出型椎间盘。

因此,损伤疝出型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实质为椎间盘退变和损伤疝出及炎症修复过程,T 淋巴细胞浸润和免疫球蛋白IgG、IgM沉积是在损伤基础上的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了组织损伤,使髓核组织破碎溶解、内压增高,最终破碎的椎间盘组织与主体分离并向椎管内突入。

(二)发病机制

损伤疝出型椎间盘组织部分破碎、分离提示其病因可能与损伤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此型患者多数有可追溯的外伤史(如腰部扭伤、摔伤等),可能造成或加重椎间盘纤维环的撕裂或细微损伤,所谓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In可能是疝出椎间盘的急性破裂。椎间盘疝出物质可封闭在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之下形成压力较高的病灶,为包含型;如果疝出病灶破裂并突破表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或游离至椎管内,则为非包含型。

损伤疝出型突出的外层纤维环破裂,椎间盘内异常应力、肿胀和炎性化学物质刺激纤维环外层神经和被覆的痛觉感受器,引起腰痛;疝出椎间盘的机械压迫和炎性化学刺激造成周围神经损伤。机械压迫在较高压力下可造成神经纤维变性和脱髓鞘,低压力下可引起神经营养障碍和继发损伤。

疝出椎间盘组织释放磷脂酶A2,可引起神经根外膜损伤;炎症反应可累及椎管内脂肪组织、韧带,继而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根产生炎症水肿并引起疼痛,提高疼痛敏感性,在电生理上出现传导速度减慢及肌电图异常。

损伤疝出型的椎间盘组织有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复合物沉积,说明存在自身免疫反应。椎间盘髓核源于中胚层脊索,在胚胎形成后即被纤维环和软骨板紧密包绕并与循环系统及免疫系统隔绝,形成隐蔽自身抗原。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证实正常椎间盘组织中的Ⅰ型和Ⅱ型胶原、糖蛋白及软骨终板基质具有自身抗原性,可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

而髓核糖蛋白较纤维环胶原蛋白更易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为CD4+和CD8+细胞,自身免疫原性强于胶原蛋白。损伤疝出的椎间盘组织存在新生血管化,使隐蔽的髓核组织抗原更加容易暴露于免疫系统,通过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处理和呈递,激活T、B淋巴细胞。

T细胞活化产生免疫调节细胞和效应细胞,通过迟发性超敏反应或细胞毒性作用损伤椎间盘组织。B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通过巨噬细胞系统和补体系统对含有自身抗原的椎间盘组织造成损伤;参与细胞毒性作用,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但全身体液免疫水平一般升高幅度较小。

实验表明神经与自体髓核接触会引起炎性反应和损伤;动物实验造成腰椎间盘纤维环全层损伤后可检测到炎性细胞浸润。损伤疝出型椎间盘突出在退变、损伤和修复的基础上存在自身免疫反应,使炎症加剧、血管长入和细胞浸润,组织破坏溶解和内压增高,较小应力即可引起椎间盘组织碎块脱离或游离,同时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神经根炎症水肿和腰腿痛,其免疫原性和具体发病机制还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阐明。

(三)临床表现和治疗

该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退变突出型患者稍小,但也可见于老年患者。患者常有腰痛和典型的神经根性放射痛,根据突出部位和累及的神经结构引起相应的症状和定位体征,脊柱倾斜等保护姿势相对多见,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阳性。

咳嗽、打喷嚏等使椎管内压力增加的动作均可引起腰腿痛加重,患者常屈髋、屈膝使坐骨神经松弛以减轻疼痛。中央部位疝出可引起马尾损伤,偶有疝人蛛网膜下腔者,引起严重的括约肌功能障碍和下肢症状。

损伤疝出型为软性突出,对周围组织和神经结构产生机械性、化学性和炎性刺激,并有免疫反应,主要治疗手段为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卧床休息或牵引可减轻局部应力,药物和理疗也可减轻症状。对自身免疫因素的研究证实抑制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可以起到治疗作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及硬膜外激素注射等方法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疝出髓核可引起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化,虽然髓核疝出尤其游离后有自发吸收或变小的可能,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神经损伤加重的情况。因此,要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综合评估,影像学尤其是MRI上突出形态和信号变化有助于分析病理改变,但不能单凭影像学上的突出形态确定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时必须彻底去除破碎的病变椎间盘物质,尤其是游离的碎块,包括极少数情况下进入蛛网膜下腔的碎块,可根据临床表现和MRI征象判断游离位置。摘除疝出的髓核后可经纤维环破口摘除其内破碎的椎间盘组织,以降低复发的可能;但非破碎的正常椎间盘部分一般不应切除,为避免切除不彻底而过多地切除正常椎间盘组织会增加损伤、破坏稳定性、增加终板炎甚至椎间盘炎的发生率。

少数情况下游离髓核脱…后,母体椎间盘纤维环已自行闭合修复,表面“完整”,此时只需摘除其“吐出”的游离髓核即可,无须切开母体椎间盘。此型椎间盘突出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彻底摘除破碎和游离的组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退变突出型

退变突出型为退行性变引起的椎间盘弥漫或局限性突出,相当于MacNab分类和Spengler分类中的突出(protru-sion)、周秉文分类中的突起型、AAOS&ISSLS分类中的退变、膨出和突出型,类似概念还有bulge、displacement、hardherniation,此型椎间盘突出表现为病变部位质地硬、无弹性、触压时多不诱发疼痛,突出部分是完整椎间盘的一部分,切开表层组织无破碎的椎间盘,不能摘除成块的椎间盘组织,切除困难(图2)。

突出病变部压力基本正常,与髓核无明显差异。术中椎间盘造影时弥漫充盈、扁平扩大,或呈多支分散状而没有中央阴影,提示纤维环多发撕裂。

(一)病理学改变

光镜下髓核和纤维环结构相对完整,髓核缩小、组织致密,纤维环增厚,移行区界限不明显,软骨基质增生,可见较多的软骨样陷窝细胞增殖,胶原纤维异常增生,排列致密且无序(图2)。

电镜下呈以组织增生为主的征象,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致密、排列紊乱,细胞合成活跃。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反应与患者年龄、脊柱退变及失稳状况相关,是机体为维持脊柱稳定

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髓核退变、软骨基质及纤维环增生,软骨细胞Ⅰ型胶原染色阳性。无T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少量巨噬细胞(CD68和CD45RO阳性细胞),但CD4和CD8免疫染色一般无阳性细胞。

IgG和IgM免疫荧光反应阴性,外周血IgG、IgM水平低于损伤疝出型患者。椎间盘退变可能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传递到细胞核、影响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蛋白多糖和胶原蛋白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细胞调亡和组织退变。

因此,退变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实质是以退变和增生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二)发病机制

椎间盘是椎体间活动的“铰链”。该型椎间盘突出与退变、慢性积累性损伤、应力刺激和增生反应有关。腰椎间盘中的退变细胞与骨关节炎软骨深层的退变细胞类似,推测不良的力学环境和结构因素起到致病作用。

椎间盘组织中纤维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增生,胶原纤维组成和分布发生异常,导致椎间盘增生和后突出,且为硬性突出,神经根被向后推移;随着退变加重,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及前关节囊增生,与之形成相对应的挤压而产生症状。由于退变逐渐进展引起症状,其神经通道狭窄程度往往比损伤疝出型更严重。

椎间盘突出和神经通道狭窄挤压和刺激了神经组织,并影响供血和静脉回流。神经根受压后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淤血所致的毛细血管逆流是产生神经压迫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神经根比周嗣神经对压迫的反应更敏感,410kPa压力即可造成轴流变化,蛋白质由神经细胞向轴突远端转运受到损害;压力接近平均动脉压水平时神经根的动脉血流终止,导致神经结构与功能改变。

压迫除造成神经根缺血性损害外,还导致神经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617kPa压力持续2min可引起神经水肿,继而影响毛细血管内的血流与神经功能。持续长时间的严重水肿引起慢性神经损伤,继发神经内纤维化,此时神经压迫解除后恢复也很缓慢。

(三)临床表现和治疗

该型患者年龄往往偏大,发病相对缓慢,病史长或反复发作,腰腿痛症状逐渐加重,但临床表现相对不典型,腰痛多不严重,直腿抬高试验常反应轻微或为阴性,间歇性跛行等椎管狭窄症状较为明显。影像学显示退变和增生表现相对明显,椎管和神经根通道狭窄。

治疗措施包括休息、理疗、减轻体重、药物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需根据临床表现、突出和狭窄程度综合衡量。由于患者常合并多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和增生狭窄,手术治疗时需判断引起症状的责任节段和部位,一般针对责任部位的有限减压即可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应避免仅根据影像学上的突出而广泛切除并不致压的椎板。

退变型椎间盘突出为硬突出,神经根通道狭窄和神经受挤压程度严重,缺乏缓冲空间,手术时必须小心去除致压组织,椎板枪钳甚至神经剥离子等手术器械的强行伸人都可能加重神经损害。为避免加重病变神经损伤,目前多提倡针对病变神经的微创操作,如利用磨钻小心磨除致压的后壁等。一般后路手术切除致压后壁即可使受累神经获得可供移动的空间,硬突出和膨出的椎间盘可不作切除。

三、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

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为椎体骺板次发骨化中心发生的骨软骨病,椎体后缘畸形、软骨结节和相邻椎间盘一起突入椎管。曾有人将其称之为椎体后缘离断症、椎体缘骨折、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椎间盘骨化等。术中可见椎体后缘与椎间盘一起向后突出,骨软骨性突出为椎间盘突出的一部分,质硬,范围大,为硬性突出,切除困难(图3)。

突出部分的内压多正常。术中椎间盘造影显示髓核形态可接近正常,侧位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形或马蹄形,比较饱满,但偏向后方,根据椎间盘突出情况也可呈多支分散状或显示纤维环裂隙。

(一)病理学改变

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突出物除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外,还包括软骨终板与骺环形成的成熟板层骨,属硬突出。该病可能与累及腰椎椎体后缘的非典型性Scheuermann病有关。Scheuermann病为椎体环形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导致生长障碍和楔形变,有三个或以上相邻椎体前窄后宽楔形变,后凸≥5°,排除外伤史和其他病理改变。

有学者将有软骨结节、终板不规则改变及椎体变形,但不满足三个相邻椎体楔形变者称为非典型性Scheuermann病,其基本病变是以Schmorl结节为特征的椎体次发骨骺骨软骨病,在行MR检查的脊柱患者中检出率可高达25.6%。

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多发病于骨骺发育成熟前、椎体后缘骺软骨环尚未与椎体骨性愈合的青少年。椎间盘髓核组织在反复创伤或应力作用下突破软骨板的发育缺陷和裂隙,进入椎体与骺环之间并使骺环后移;破裂的软骨板、骺环与椎体后缘分离并逐渐骨化,形成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嵴样后突和骨性后壁;相应的椎间盘髓核、软骨板及纤维环后移,形成骨软骨性突出伸入椎管;后移程度较小、骨化程度较高者可与椎体愈合。

软骨终板异常使渗透和弥散作用下降,造成椎间盘营养障碍和退变加速、弹性降低而硬度增加,椎体和纤维环异常应力增加,纤维环后外侧形成裂隙,导致椎间盘进一步突出。其病理实质是椎体后缘发育异常部分与椎间盘一起向后突出,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缘骨缺损被椎间盘组织充填。

(二)发病机制

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压迫并向后推移马尾和神经根,渐进性发展,其发病与局部压迫程度、椎管狭窄程度、髓核是否疝出、动态刺激、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青少年退变增生程度轻,有一定的代偿空间;随着年龄增大和退变,后侧黄韧带及关节突关节退变增生加重,与前侧突出物形成相对应挤压产生症状,包括间歇性腰腿痛等,且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呈进行性加重。

该型可合并椎间盘疝出,髓核自纤维环损伤薄弱区疝出突入椎管,与损伤疝出型致病机制类似:机械压迫、炎性介质和免疫因素导致神经根性疼痛,可看作是损伤疝出型的一种特殊类型(图3)。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是较常见的椎体发育异常,常伴有椎间盘突出。因此,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椎体后缘骨软骨病。

(三)临床表现和治疗

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大多起病隐匿,发病年龄相对较小或青年期出现症状,男性多见,可能与活动量较大有关,大多无明显外伤史。主要症状有腰痛和活动受限,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加重。逐渐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和麻木,但神经根性症状往往不如损伤疝出型典型,常兼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直腿抬高往往明显受限,但抬高时常无放射性疼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腱反射改变等体征相对少见。椎管狭窄者以间歇性跛行及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为特点。合并损伤疝出型突出者可有外伤或急性发作的病史,有明显的神经根性损伤表现。

X线片可见椎体后侧上、下缘弧形凹陷或骨内透光区,周围骨硬化,终板不规则和椎体变形。CT片可见椎体后缘向后突出,与椎体间有低密度区,周围骨硬化,椎间盘向后突出;横断面扫描像常显示为部分后缘骨壁及离断的后缘骨;矢状面扫描像可她椎体后缘骨壁呈条状向后翘起,相应椎体骨缺损并由椎间盘组织填充。

MRI可显示Schmorl结节(低信号与骨小梁硬化有关,高信号环与周围炎症反应和骨髓水肿有关)、终板不规则改变、椎间隙变窄、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等;突出物常偏中央或旁中央,伴损伤疝出者可见髓核疝出并突入椎管。

症状和突出较轻者可采用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对症药物等保守治疗。症状较重尤其伴马尾综合征或肌力受损,或突出巨大伴有髓核疝出者常需手术治疗,以免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多为硬性致压物,理论上需将致压的骨性后壁和椎间盘突出切除才能实现彻底减压,不去除突出物的硬化后缘难以完全解除压迫。在胸腰段或上腰椎的脊髓圆锥及其以上水平,由于脊髓对牵拉的耐受性较差,常需采取侧前方入路才能直接去除脊髓前方质硬或偏中央的致压物。

下腰椎病变可根据病变情况和致病机制选择术式。对于椎管狭窄引起的症状一般在松弛受压神经、出现缓冲空间后缓解,可针对引起症状的责任狭窄部位进行减压,往往去除后壁和顶压神经的突出物即可。尽量避免加重神经挤压和干扰,不要追求完全去除骨化物而过度牵拉神经,更不应追求影像学上的彻底切除。

对于合并髓核疝出者,一般摘除疝出和破碎的髓核即可达到治疗效果。虽然内固定和植骨融合可以消除动态刺激,但术前不存在失稳者尚无证据表明需行固定融合术。

四、椎间盘囊肿

椎间盘囊肿是与椎间盘相通的囊肿,很少见,需要与其他椎管内囊肿进行鉴别,如起源于关节突关节的邻关节滑膜囊肿、神经周围囊肿、神经节囊肿、蛛网膜囊肿、后纵韧带囊肿等。椎间盘囊肿与后纵韧带囊肿都位于硬膜囊腹侧,与椎间盘或后纵韧带通过蒂紧密连接,内壁均为纤维结缔组织,无滑膜内衬,临床表现和治疗类似。但椎间盘造影或手术时可见囊肿与椎间盘相通,切除囊肿后可出现椎间盘纤维环缺损。

(一)病理学改变和发病机制

组织学检查可见椎间盘囊肿壁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黏液变性,无细胞内衬,无椎间盘组织、神经组织和肿瘤细胞,无新的血管化和细胞浸润。囊内为血性或血清样清亮的液体,囊壁与椎间盘连接,有时可发现与椎间盘连通的管道,纤维环有小撕裂。手术切除时一般粘连很轻微。但也有研究证实椎间盘囊肿的囊壁含有软骨等椎间盘组织。

椎间盘囊肿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hiba等认为椎间盘囊肿含有血性液体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可能源于椎间盘损伤和纤维环后侧撕裂、椎体后壁的硬膜外静脉丛出血形成血肿,损伤和出血反应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包裹,类似于半月板囊肿。

Kobayashi等认为椎间盘局部退变和损伤使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内液体溢出,并引起炎性反应和反应性假膜形成囊肿;患者年纪轻,椎间盘含水多,液体渗入囊肿形成囊液;囊

肿可造成骨侵蚀说明压力高,可能存在止回阀机制,压力和体积可在短时间内增大,需严密观察。

Toku-naga等报告2例MRI显示的椎间盘突出转变为椎间盘囊肿,并在囊壁发现软骨组织,推测椎间盘突出吸收时形成纤维组织包膜和新生血管长入,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突出髓核,囊壁内出血积聚,直至囊内压力增高、血肿吸收。

(二)临床表现和治疗

椎间盘囊肿临床上较罕见,既往文献中的确诊病例约为100例,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约33岁。Chiba等报告8例,并总结其特征为发病年龄较椎间盘突出相对小,临床表现与典型的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常为单侧神经根受累;MRI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圆形或椭圆形含液体的囊肿团块,受累的椎间盘退变轻微;椎间盘造影示囊肿与受累的椎间盘相通,注射时可引起下肢严重放射痛;手术切除囊肿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病理检查囊肿壁有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内容为从血性到完全清亮的血清,无椎间盘组织和特殊内衬细胞层(图4)。

引起症状的椎间盘囊肿常需手术或介入干预,文献报道中仅3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囊肿消退。显微镜或内镜下切除囊肿和囊壁效果确切,是否需同时切除受累椎间盘尚无定论,大多认为如果椎间盘无明显退变突出可不必切除。Kang等报告CT引导下穿刺吸出液体治疗5例,效果良好,但是否需要同时注射类固醇尚缺乏证据。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继发假性椎间盘囊肿偶有报告,症状与椎间盘囊肿类似,但不典型;MRI示硬膜囊腹侧有附着于椎间盘的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囊肿;内容为浆液性,少数为血性,一般无含铁血黄素沉积;需要与术后突出复发、血肿鉴别。

有学者认为髓核脱出形成假膜,摘除脱出碎片后可残留与椎间盘相通的假膜,在椎间活动时髓核内液体进入假膜积聚形成囊肿。由于术后炎症减轻、囊壁脆弱,囊肿大多自行吸收,经保守治疗即可获得成功,对症状严重者可手术切除或穿刺抽吸,效果确切。

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常见椎间盘及上、下椎体终板的异常信号文献报道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在腰痛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50%,但在无症状人群中也可达24%。HIZ与纤维环撕裂后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形成有关,与腰痛存在相关性,但其在腰痛和腰椎间盘突出中的意义尚无定论。

1988年Modic等描述了MRI终板下骨的异常信号变化:1型,T1低信号、T2高信号;2型,T1高信号、T2高或等信号;3型,T1和T2信号均降低,称为Modic改变。病理学研究发现l型有纤维血管化,2型脂肪化替代,3型骨硬化。正常人群中腰椎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7.4%-l2.0%,在腰痛患者中的发生率为l7.6%-58.0%,女性、肥胖人群发生率较高。

有学者认为Modic1型改变反映终板及椎体微骨折后的修复过程。我们发现合并Modic 改变的椎间盘突出组织中IL-17阳性细胞数及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不合并Modic者;由于椎间盘髓核具有免疫原性,因此推测软骨终板损伤后髓核物质可通过终板裂隙渗透到终板下骨,引起免疫反应和局部炎症,进而产生疼痛。

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Modic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且很可能发挥重要作用。Modic 改变是动态可变的,尚无足够证据表明1型比2型更容易引起腰痛,因此目前认为Modic 改变尚不能作为评估手术指征和疗效的指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病理学分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的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表2)。

同时,病理学分型需结合突出部位、形态和局部解剖学特点综合分析。例如,横断面CT和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水平椎间孔狭窄,而矢状面MRI能较好地反映椎间孔形态及受累情况。

损伤疝出型突出只有向头侧移位到椎间孔的上半部分时才会累及出口神经根;而椎间孔外的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由于出口神经根不是在纤维骨性通道内,有一定的移动空间,保守治疗症状往往能缓解。

退变突出型的发病常与神经通道狭窄有关,“铰链区”组织的增生增厚和椎间盘突出是通道狭窄的主要病理因素,而且总是在椎间盘一黄韧带和椎间关节囊水平;手术时应针对狭窄因素进行充分、有限地减压,一般不必切除硬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这样既能保留稳定性,又能有效解除压迫,获得满意的疗效。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2014年9月第34卷第9期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病理学分型

神经反射检查-全身体格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

神经反射检查-全身体格检查 1.浅反射刺激皮肤或黏膜引起的反应。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等。 腹壁反射:检查时嘱病人仰卧,两下肢稍屈以使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按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 上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7~8节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9~10节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11~12节病损。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肥胖者、老年人及经产妇由于腹壁过于松弛,也会出现腹壁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2.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系器质性病变,如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脑或脊髓的急性损伤;骨关节病和肌营养不良。 (1)肱二头肌反射(c5-6):被检查者屈肘,前臂稍内旋。检查者左手托起被检查者肘部, 以左手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拇指。观察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动作。 (2)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颈6-7-8) copyright zhikaoy 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的肘部,嘱病人肘部屈曲,然后以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3)桡反射(radial periosteal)(颈5-6) 医师以左手轻托患者的前臂于半旋前位,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然后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便发生前臂屈曲和旋后的运动。有时检查者可以左手握住患者两手各指,两前臂屈曲120度,然后叩击两侧的桡骨茎突。 (4)跟腱反射(s1-2):被检查者仰卧,下肢屈曲,大腿稍外展外旋,检查者用左手握住足趾使踝部稍背屈,叩击跟腱。观察腓肠肌收缩引起的足背屈。

医学体格检查-病理征

深反射异常 深反射是肌肉受突然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反射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联系而成。一般用叩击肌腱亦可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缩反应在被牵引的肌肉最明显,但不限于肌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的任何部位的中断可产生深反射或减弱或消失。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麻醉、昏迷、熟睡、脑脊髓的断联休克期、大量镇静药物也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可使反射受到抑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 深反射的增强是因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所引起,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深反射增强常伴的射区的扩大,即刺激肌腱以外区域也能引起腱反射的出现,如叩击胫骨前面也会引起股四头肌有收缩。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的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番木鳖碱中毒等患者也可出现对称性的腱反射不同程度增高。深反射增高的病人尚可出现阵挛、霍夫曼氏征、罗索里莫氏征等体征,以征看成是病理反射,现认为是反射增强的结果。 一、肱二头肌腱反射异常 biceps reflex abnormalitg 【病因和机理】传入神经为肌皮神经,中枢在颈髓5.6.7,传出神经为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反射属于生理反射。脊髓的损害、肌肉疾病、周围性神经病可引起增强或减弱。 【临床表现】检查者用拇指按拄肘关节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叩击检查者之拇指,出现前臂屈曲。如反射亢进、减低或消失均为病理性改变。 【鉴别诊断】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s syndrome)多有感染病史,主要表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可波及躯干和颅神经,四肢末梢手套、袜套样的感

皮炎(湿疹)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比较

皮炎(湿疹)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方法将病理诊断为皮炎(湿疹)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然后统计出符合率。结果临床诊断为皮炎(湿疹)与病理诊断为皮炎(湿疹)相符合率为48.5%,临床诊断为其他疾病而病理诊断为皮炎(湿疹)的占51.5%。结论临床上有很多疾病与(皮炎)湿疹相类似,注重鉴别诊断,尤其是皮肤病理学检查非常重要。 【关键词】皮炎(湿疹);病理诊断;临床诊断;符合率 皮炎(湿疹)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瘙痒剧烈,倾向渗出,容易复发等特点。诊断比较容易,但是,正因为湿疹是常见病、多发病,所以在临床上,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疾病,往往诊断为皮炎(湿疹)。然而,也确实有一些疾病与皮炎(湿疹)似是而非,如果临床经验不足,或皮损表现不典型,则容易造成误诊。作者搜集了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湿疹或病理诊断为湿疹的所有病例,对湿疹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以及误诊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共搜集病理诊断为皮炎(湿疹)的病理片262例,其中男146例,女112例,男女之比为1:0.77;年龄最小6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5.57±12.36)岁,病程1年以内5例,1~5年87例,6~10年95例,11~15年29例,16~20年24例,21年以上27例;发病部位:发生于头面部26例,发生于四肢者167例,发于躯干者53例,发于外阴者16例。 采用普通病理学切片,作HE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 结果 皮炎(湿疹)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生肥厚,海绵形成,炎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共计262例。其中临床诊断为湿疹皮炎类为127例,符合率48.5%。银屑病18例,扁平苔藓10例,深部真菌病8例,bowen8例,玫瑰糠疹5例,DLE4例,疣4例,疣状痣4例,副银屑病4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4例,CA3例,环状肉芽肿3例,皮肤纤维瘤3例,脂溢性皮炎3例,乳房外湿疹样癌3例,坏疽性脓皮病2例,嗜酸性脓皮病1例,扁平疣1例,丘疹性荨麻疹1例,皮肤淀粉样变2例,疣状癌2例,白癜风2例,汗孔角化症2例,结节性痒疹1例,多形性红斑1例,毛发红糠疹1例,炎症后疤痕2例,皮肤黑变病3例,硬化萎缩性苔藓5例,光化皮炎3例,巨大CA1例,SK4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1例,烟酸缺乏症1例,荨麻疹性血管炎1例,慢性苔藓样糠疹1例,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2例,MF5例,红皮病1例,卡波氏肉瘤1例,鳞状细胞癌1例,连续肢端皮炎1例。误诊率51.5%,见表1。 3讨论 3.1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对于临床上皮损表现不典型,或发生于特

医学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以影像导向的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流空效应:从开始激励到信号采集有一段时间间隔,由于血液在流动,所以采集信号时,受激励的血液已经流出了切面,流入切面的是未受激励的血液,所以在图像中血液是没有信号的,称为流空效应。 PACS: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由图像信息采集系统、图像信息传输系统、图像信息存储系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由四个系统组成。肺纹理:在肺部X线片上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肺纹理,主要由肺动脉和肺静脉组成。 空气支气管征:当病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可在实变的高密度阴影中显示含气的支气管影,称为空气支气管征(air bornchogram)。 原发综合征:原发综合征包括肺内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哑铃状征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1+T2)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大不超过0.52。大于此值为心脏增大。 肺门舞蹈:肺动脉段凸出,两肺门动脉扩张,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段及两侧肺门血管搏动增强,呈扩张性搏动 龛影(niche)又称壁龛,是由于胃肠道壁上的溃烂缺损,达到一定程度,造影时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腔外的影像,轴位上则呈致密钡点或钡斑与器官重叠,适当加压,轮廓不改变。 憩室(diverticulum)由于胃肠道管壁的局部组织薄弱和内压增高形成,或由于管腔外临近组织病变的粘连,牵拉造成管壁各层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像。 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指消化管腔内的隆起性病变以致钡剂不能在该处充盈。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均减少,而比例仍正常 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为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发生软化 青枝骨折:儿童青枝骨折属于不完全骨折,常见于四肢长骨骨干,表现为骨皮质发生皱褶,凹陷或隆起而不见骨折线,似嫩枝折曲后的表现 骨疲劳性骨折(fatigue fracture)又称应力骨折,系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骨,如集中于骨的某一部位,可逐渐地发生慢性骨折,到发现检查时,骨痂已形成,局部骨膜增生,部分病例可见骨皮质有裂缝。 柯莱斯骨折(colles’fracture)是指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常伴远侧断端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桡骨前倾角减小或成为负角,使手呈银叉状畸形 Codman三角是由于骨膜反应性新生骨的中央部分被迅速发展的肿瘤组织破坏,两端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向外掀起而形成的三角阴影. 1.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2.软X线摄影用于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高电压摄影主要用于胸部检查。 3.支气管扩张的三种类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性支气管扩张;曲张性支气管扩张。 4.局限性胸腔积液包括: 1包裹性积液2叶间积液3肺底积液 5..结核病的分类: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3.继发性肺结核(Ⅲ型)4.结核性胸膜炎(Ⅳ型)5.其他肺外结核(Ⅴ型) 6.心脏大血管X表现中右心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较直,为上腔静脉及升主动脉的复合影。下段弧度大密度高,由右心房组成。左心缘由三段组成上段为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的起始部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临床诊断与影像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1.048X 3+1.719X 5+1.418X 12 剖腹产:Y =-1.910+0.622X 2+1.089X 3 由Ex p(B)值可见,肺炎例均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住院天数、年龄、输氧情况、职业、病人费用类别;对十二指肠溃疡而言为:住院天数、年龄、病人费用类别;对急性阑尾炎而言为: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职业、年龄;对剖腹产而言为:职业、年龄。虽不同病种的影响因素不同,但住院天数、年龄皆为共同影响因素。3 讨论 3.1住院费用结构分析 从研究结果可见,药费所占的比例最高,技术性的收费较低,除剖腹产外,各病种药费所占比例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药费比例在10%以下[1]。药费构成比例较大,原因是[2,3]:药品本身的特性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只有调整收费结构,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3.2住院病人的一般特征分析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平均住院费用与病人的社会经济学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转归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医保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自费患者,可能是由于医务人员诱导需求所致。 3.3平均住院日与医院工作效率 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住院日长期控制在7天-9天[4],我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城市大医院平均住院天数为21天[4],约是发达国家的三倍。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肺炎的平均住院日最高,为11.91天,急性阑尾炎最低,为5.76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不同病种的平均住院日不同,应根据卫生经济政策、地区差异等因素制定住院日标准。 参考文献 [1] Lei Haichao,Hu Shanlian,Li Gang.Increased cesarean section rates and emerging patterns of health insurance in S hanghai,Chi na[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8,88(5):777-780. [2] 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Ballarat Base Hospital 134th Annual,RePort of operations Ballarat King s Printer[R].Australia,1990. [5]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报告之一[R].北 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 临床诊断与影像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通讯作者 山西省吕梁市科技攻关项目(2008rkx-02) 032200 汾阳市 山西省汾阳医院 杜志航 牛建华 * 摘要 目的提高临床诊断(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和影像诊断的符合率,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5月出院病案中随机抽取393份,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6.69%;影像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7.71%;影像诊断之间不一致的占样本病案的3.56%;7例存在临床诊断及影像诊断的误诊、漏诊。结论临床诊断与影像诊断符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病案质控是提高病案质量的有效监督环节,可以发现各种缺陷,通过反馈形式,使医疗、医技及护理对存在的种种病案缺陷加以整改,从而促进临床诊断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临床诊断;影像诊断;符合率;病案质控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n Coincidence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mage Diagnosis Du Zhihang,Niu Jianhua *,Fenyang Hospital,Fenyang,S hanxi,032200 Abstract O bjective to raise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 (the diagnosis admitted to hospi tal and hospi talization di agnosis)and image diagnosis for reducing m i ssing diagnosi s and misdiagnosi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search analysis on 393medical records selected randomly from M arch to M ay in 2009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diagnosi s admitted to hospi tal and hospitalization diagnosis is 96.69%;the coinciden ce rate of image diagnosis and hospitalizati on di agnosis is 97.71%;image diagnosis are inconsistency taking up the 3.56%of sample medical records;seven of them exist missi ng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 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mage diagnosis.Conclus ions T he high and low coincidence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 s and image diagnosis di rectly reflect hospital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and medical technique level.M edical records quality control is an effective supervision segment of improving th eir quality,w hich can find out defects.Through feedback,i t can rectify and improve medical records defeats in medical,medical technical and nursing,for promot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cli nical diagnosis;image diagnosis;coincidence rate;medical records quality control 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医疗安全,也是体现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一项硬指标。影像检查[包括数字化X 线摄影(DR)、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M RI)]作为一种辅助诊疗手段,已呈常规检查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越来越显得重要,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术前检查、预后评估及评价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因而提高临床诊断与影像诊断的符合率,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资料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393份我院2009年3月-5月的出院病案中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1.2方法 全部样本病案均经过终末质控。每例样本病案 中国病案!2011年第12卷第1期?49 ?

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CT值:就是测定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密度大小得一种计量单位,通常称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HU)。2。窗宽:就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得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得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供观察对比。 3。窗位:又称窗水平。就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得中心位置、 4。流空效应:由于信号采集需一定得时间,快速流动得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良好得对比,这种现象就就是“流空效应"。 5、?PACS(Picture Archiving & 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得存储与传输系统,它就是放射学、影像医学、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得结合,它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数字形式,通过高速计算设备及通讯网络,完成对图像信息得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与充分利用、 6、?肺野:充满气体得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得区域称肺野。正位片上,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其透明度与肺内所含气体量成正比、为便于指明病变部位,通常将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及内、中、外带、 7.?肺纹理:胸部X线片上,在充满气体得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得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主要就是由肺动脉、肺静脉构成、 8。?肺实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得含气间隙及结构,如肺泡及肺泡垫。 9、?肺实变:肺泡内气体被病理性液体或组织得代替,常见于急性炎症。 10.?空气支气管征:就是影像学术语,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得含气支气管与实变得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得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就是肺实变得重要征象。 11。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与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与体征多不明显。 12。?中心型肺癌:就是指发生于主支气管,肺叶及肺段支气管得肺癌。 13.?分叶征:肿块向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不一,或受周围结构阻挡,轮廓可呈多个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形,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14。?毛刺征:就是周围性肺癌得征象,其病理基础就是癌瘤浸润性生长及渗出或增殖性间质反应。在胸片上表现为肿块边缘呈长短不一致细毛刺结构。 15。?胸膜凹陷征:指肿瘤与胸膜之间得线形、幕状或三角形阴影,尖端指向病变,系肿瘤瘤体内得瘢痕组织牵拉临近得脏层胸膜所致。以腺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 16。?心胸比率:就是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心影最大横径就是心影左右缘最突出一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与。胸廓最大横径就是在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间连线得长度。正常成人心胸比例≤0、5。17。肺少血:就是指肺动脉血流量减少、见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与右心输出量减少时,肺门血管影变小与肺野内血管纹理普遍变细稀少而边界清晰,称为肺少血或肺血减少。 18.?肺充血:就是指肺动脉血流量增多。 19、肺淤血:就是指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于肺内,通常由左心衰竭引起。肺静脉扩张普遍,呈模糊条纹状影,中下肺显著。肺野透明度减低,两肺门影增大,肺门血管边缘模糊,结构不清。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 科室:妇科 年度:2013 单县中心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填写要求

1、科室成立以科室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并设有专职质管员。 2、本质量控制记录本由各科室主任负责,由质管员填写。 3、每年度科室要制订年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 6、质管科下发的医疗服务质量整改通知。 7、根据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关整改措施(含终末病历及运行病历),并对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由科室主任审阅后签字负责,交质管科审查。 8、每季度、半年进行一次工作小结,分析科室相关工作指标、质量指标情况,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并落实,每年底对本年度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总结。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分工

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黄卫华 副组长:谢朋木朱秀梅 组员:汪建华赵颖李颖孙景丽段德敏刘彪 具体职责分工: 1、妇产科医疗质量管理员负责妇产科各项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监督执行妇产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协助妇产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实施医疗质量管理。重点对病历书写、交接班记录、上级医师查房和疑难危重与死亡病历讨论等进行监督,采取有效措施,查漏补缺、查误纠正,杜绝丙级病案。发现医疗隐患及时报告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并协助检查解决。定期组织妇产科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相关核心制度(如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的学习,不断加强医疗质量意识。监督检查妇产科合理用药情况。督促妇产科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种妇产科规章制度。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4、参加医院质量管理小组和医务科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巴彬斯基征意义及检查方法

babinski征 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1岁半前儿童可出现,余为异常。 Babinski征为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的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的踝和趾背伸的反射作用. ①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也可出现这种反射,不属于病理性。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Oppenheim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Gordon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一侧阳性考虑锥体束受损或更高位中枢病变。双侧阳性为下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病变致双侧都失去高位中枢的抑制而出现,注意1岁内小儿可以锥体束征阳性。

当一侧肢体锥体束征(+)时,还需检查对侧锥体束征,还有其它体征检查如运动和感觉等检查,定性定位评估病变位置。 Babinski征是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出现拇趾背屈现象,被认为是锥体束征之一。正常成人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可见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轻度屈曲,足趾蹠曲,也可能不出现上述关节屈曲。正常情况下的蹠曲极为迅速,而病理情况下的背曲却稍缓慢。典型的Babinski征是第2~5趾扇形散开,拇趾呈背屈。但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情况下难以判断是生理性或病理性。若拇趾迅速背屈,且范围不大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反复刺激足底,有时见各趾均屈曲,有时见多个趾伸展,如果所有各趾均呈伸展位,也应考虑是病理性的。从这一点看Babinski征的检出绝不是刺激一次足底就能判定有或无的问题,当判断不清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当刺激足底皮肤时,有时可见几个足趾呈扇形展开,且呈外展位,此时不要立即判断为病理性。 2注意问题 1.刺激部位正常的足底反射出现趾的屈曲,与刺激足底外侧比较,内侧刺激时明显。而病理性的趾现象却与之相反,刺激足底外侧部时明显,尤其是足底的最外侧部,即刺激足底外侧缘最易引出。 2.刺激方法最好用钝尖物用力划足的外侧缘,比如曲别针、棉签等。但有时刺激后,下肢各部分均动,不易判明足趾动作的方向,不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 第一章总论 1.X线的特性 (1)X线具有穿透性 (2)X线具有荧光作用 (3)X线具有感光效应: (5)X线在均匀、各向同向的介质中,直线传播 (6)X线不带电,它不受外界磁场或电场的影响 2.CT值 X线穿透人体时,不同的组织密度值代表不同的线性衰减系数μ,一般用它的相对值表示,称为CT值。单位为HU 第二章呼吸系统 前后肋骨相差4个肋间, 如第6前肋相当于第10后肋的高度 ※1.肺野 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透明的区域。 划分:为了便于标明病变位置,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之为三等分,称为内、中、外三带,又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划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2.肺门: 是由肺动、静脉、伴行支气管等构成。构成肺门的影像主要是血管影,在正位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2-4前肋间处,左侧比

右侧高1-2cm。 3.肺纹理 (1)定义:肺纹理是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2)组成:由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等组成、构成肺纹理的主要影像是肺动脉的分支影。 4.纵隔 以第4、8胸椎椎体下缘划两条水平线,分成上、中、下纵隔。 以气管心脏升主动脉前缘之前为前纵隔,食管前缘之后为后纵隔,两者之间为中纵隔。 5.膈 右膈顶较左膈顶高1~2厘米。 肋膈角:指膈肌与侧胸壁之间的夹角。 6.阻塞性肺气肿: X线表现:(局限性和弥漫性) 肺体积增大,肺野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7.阻塞性肺不张: X线表现: 阻塞远端的肺组织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周围结构呈向心性移位。 8.肺实变:(炎性实变) X线表现:密度略高,较均匀的云絮状影,边缘模糊,可扩散至整个肺叶。

病理反射检查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2 特点 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现。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巴彬斯基征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然而个别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此时如经静脉注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已发生组织损伤。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方法及名称较多、但巴彬斯基征常见,以有时巴彬斯基生虽为阴性,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临床上主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病因和机理】 1.巴彬斯基征: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骶髓1-2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疼痛过敏者、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可出现Babinslci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 2.卡道克征: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高尔登征:与卡道克征相同。 4.欧笨海姆:与高尔登征相同。 【临床表现】 1.巴彬斯基征:患者仰卧位: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的足外侧缘,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引起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表现。第二种方法为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只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不牙合屈也不扇开。第三种方法是刺激足底外侧时,拇趾及其它四趾皆背屈,伴有四趾的扇形分开。临床上有足趾“开扇征”而无拇趾背屈,只能认为有锥体束损伤的可能性,不能肯定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2.高尔登征:患者平卧,检查者用于挤捏腓肠肌,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其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 3.卡道克征:患者平卧位,双下肢伸直,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即为阳性。其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4.欧笨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病人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鉴别诊断】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早期一侧上肢运端肌肉萎缩,逐渐出现其它肢体肌萎缩,下肢及躯干偶可受累,最后面肌及舌肌受累才出现萎缩,1-2年才发展到全身肌萎缩。早期锥体束损害不明显,故早期诊断较困难,必须有明确的锥体束征才可确诊。约半数以上有Babinski征,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失禁,发生褥疮者罕见,早期有蚁行感、疼痛等。 (二)脑出血(cerebral haemorrhage)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50~60岁发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伴有脑膜刺激征及偏瘫、失语等脑局部症状,病情加重可出现昏迷,四肢肌张力低,鼻声呼吸,反复呕吐,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部分病例两眼向出血侧凝视,出血灶的对侧偏瘫,肌张力偏低,巴彬斯基征阳性。针刺瘫痪侧无反应。腰穿可呈血性脑脊液,CT显示高密度灶。MRI、T1W、T2W脑内高信号区。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脑动脉硬化者和冠心病或糖尿病史,男性多于女性。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1-4天内达高峰、昏迷较轻,头痛、呕吐者少见,瞳孔无变化,眼底动脉硬化,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常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颈部有抵抗,肌张力低,病侧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及高尔登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正常,颅脑CT显示低密度区。MRI、T1M低信号区,T2M稍高信号区。 (四)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很少在10岁以下(3%)及50岁以上(5%)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多有缓解与复发病史,多有复视,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肢体的感觉异常,锥体束受损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瘫,可表现为截瘫、四肢瘫三肢瘫、偏瘫或单瘫,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五)良性流行性神经肌无力(benign epidmic neural myasthenia)初期可有低热或无发热,潜伏期约1周左右,伴

级医院各项统计指标

二级医院各项统计指标 ●1.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 ●2.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 ●3.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4.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5.病房抢救成功率≥84% ●6.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7.单病种病死率≤平均值 ●8.住院病历甲级率≥90% ●9.病床使用率适宜范围85~90% ●10.平均住院日≤18天 ●11.病床周转次数≥20次/年 ●12.院内感染率≤8% ●13.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14.传染病登记报告漏报数0 ●15.单病种治愈好转率≥平均值(与省内同级医院相比)(下同) ●1.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 ●2.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0% ●3.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4.临床与放射线诊断符合率≥90% 5.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90% 6.入院三日确诊率≥95% 7.门诊收治待诊率≤5% 超检查阳性率≥30% 9.大型X光机(500MA以上)检查阳性率≥60% 10.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实验室年平均每次VIS<150 11.临床化学室内质控各项CV值在允误差范围内 12.细菌质控,参加 13.尸检率≥10% ●14.单病种治愈好转率≥平均值(与省内同级医院相比)(下同)●1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16.病房抢救成功率≥84% ●17.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18.单病种病死率≤平均值 19.住院产妇死亡率≤% 20.活产新生儿死亡率≤% 21.单病种术后十日内死亡率≤平均值 22.麻醉死亡率≤% 23.门诊处方合格率≥98% 24.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 ●25.住院病历甲级率≥90% 光摄片甲级片率≥40%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1895年伦琴发现X线,第二年就被应用于医学领域。 DR的优势: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 第二章呼吸系统 空洞X线表现: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上分3种: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 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扩张。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CT表现:1、充血期: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2、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3、消散期: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 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 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 周围型肺癌CT表现: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 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1+T2)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大不超过0.52。 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 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病理反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理反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理反射诊断与鉴别诊断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现。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巴彬斯基征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然而个别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此时如经静脉注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已发生组织损伤。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方法及名称较多、但巴彬斯基征常见,以有时巴彬斯基生虽为阴性,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临床上主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 一、巴彬斯基征高尔登征卡道克征欧笨海姆征 Babinski’s sign Gordonsign’s sign Chaddock’s sign Oppenheim’s sign 【病因和机理】 1.巴彬斯基征: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骶髓1-2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 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疼痛过敏者、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可出现Babinslci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 2.卡道克征: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高尔登征:与卡道克征相同。 4.欧笨海姆:与高尔登征相同。 【临床表现】

超声科第三季度超声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持续改进(修正)

XXX人民医院超声科第三季度超声诊断 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持续改进PDCA执行书小组名称:XXX人民医院超声科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改进课题名称: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质量评估 课题类型:持续改进 活动时间:2017年10月3日至2017年10月31日 一、活动要求: 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持续改进,切实保证好超声诊断与临床术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确保医疗和安全 二、检查反应问题: 1、超声报告诊断率合格率低,达不到质控指标要求 2、超声漏诊率高高,有些诊断出现常规性漏诊,操超声诊断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不能帮临床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三、7-9月数据统计与分析: (1)、7-9月报告合格率统计

(2)、7-9月各种不符合类型数量统计:

超声、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质量控制PDCA循环 1.P(评审内容改进计划) 1.1控制目标: 按二甲要求对超声、术后病理诊断进行质量管理及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每月随机抽取60-80份超声报告,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提高超声报告的质量,确保超声、术后病理诊断准确,最大限度的减少符合率的不合格率(<5%)。 1.2分析原因: (1)、医生自身对疾病类型的超声表现不熟悉;(2)、病人数量多,疏忽了对典型超声图像的观察;(3)、对疾病的超声诊断标准把握不到位;(4)、对病种的临床表现不熟悉;(5)、医生在检查中忽略了对病史的询问;(6)、临床医生对超声申请单书写不规范;(7)、医生没有结合病人的其他影像资料综合分析判断;(8)、新进医生基础差;(9)、医生对病人病情的随访不

到位;(10)、工作环境嘈杂。 1.3导致报告不合格原因细化分析 超声符合率低 外界因素 医生原因 对疾病的超声诊断标准把握不到位 临床医生对超声申请单书写不规范 医生习惯因素 新进医生基础差新进医生基础差 报告叙述速度过快,打字员打错报告 其他因素 医生没有结合病人的其他影像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工作环境嘈杂 对病种的临床表现不熟悉 医生在检查中 忽略了对病史的询问 医生自身对疾病类型的超声表现不熟悉 医生对病人病情的随访不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