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
2020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小学)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小学)考试说明Ⅰ.考试性质浙江省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参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从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个部分。
原则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大约各占40%,教育政策法规约占20%。
考试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一)识记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育先行;人的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必备】-浙江省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必备】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判断题1.智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是遗传素质的差异。
( )3.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就是拓展型课程。
(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6.在我国,教师属于公务员系列。
()7.教育所选择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的精髓,应该毫无疑惑的接受。
()8.夸美纽斯首次提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9.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 )10.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荣誉。( )二、单项选择题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评价12.抽烟的人一旦抽烟就会严生愉悦感;若不抽烟时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这种情况说明(??)。A.烟是一种情感寄托B.抽烟是通过无意的简单重复养成的习惯C.抽烟是个坏习惯D.抽烟已经成为一种需要13.在学校的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B.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C.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D.以传承文化为目标的授受关系14.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1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身与心B.师与生C.学与教D.德与智16.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其人格发展的培养()时期。A.羞耻感B.内疚感C.勤奋感D.孤独感17.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的年龄大致为()A.0~2岁B.2~7岁C.8~10岁D.10~12岁18.在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A、梁漱溟 B、杨贤江 C、陶行知 D、徐特立19.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的学者是()A、陶行知B、梁漱溟C、杨贤江D、蔡元培20.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21.教育能推进科学的()A、制度化B、系统化C、体制化D、全面化22.自然主义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的主体思想()A、夸美纽斯B、洛克C、泰戈尔D、卢梭23.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导向作用B、选择作用C、激励作用D、定位作用24.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A.詹姆斯B.桑代克C.斯金纳D.布鲁斯25.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26.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精选(一)(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精选(一)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除要求具有熟练的数字技巧、良好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答案】B【解析】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它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下哪项属于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A.读书指导法B.情景教学法C.实践活动法D.参观法【答案】D【解析】教学方法有多种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可以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沦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④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探究法等。
3.()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的常用方法。
A.观察法B.谈话法C.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D.调查访问法【答案】A【解析】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
其中,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4.()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A.全面提高B.主动发展C.面向全体D.创新发展【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强调全面提高质量;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定质量高低只注意到升学的需要和升学素质的培养,忽视或放弃了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其他素质的培养。
最新浙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大纲整理打印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I.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n.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in.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教育功能的演变。
(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
123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第8页)广义: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比起广义教育的概念来,在外延上,狭义的教育仅是广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内涵却要丰富得多。
其主要特点是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浙江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纲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小学)Ⅰ、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就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就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与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考试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就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与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就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就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与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她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与功能的类型。
最新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小学部分
最新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小学部分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小学 )《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考试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中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看法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 小学
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活动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说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对教育一词作解释的是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起源:(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一.教育的形态⑴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⑵根据教育的正规程度: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非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⑶根据教育实施机构不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原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①夏代出现了学校;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②西周:典型的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国学和乡学;③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稷下学宫;④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设太学(最高教育机构);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⑤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的教育】①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②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宋代书院盛行;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模式;1905科举废除;(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古代印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⑴婆罗门(僧侣);⑵刹帝利(武士);⑶吠舍(农民);⑷首陀罗(奴隶);广设庙宇;◆古代埃及:文士(文史)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文艺复兴的欧洲:人本主义(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⑴近代社会教育: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973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③教育的世俗化;④教育的法制化;⑵现代社会教育:①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⑶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⑥教育全球化;⑦教育信息化;⑧教育具有科学性;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者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5、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6、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乐、御、射、书、数。
(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学的内容)7、“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8、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9、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10、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12、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较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培育创新精神。
13、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
14、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教育家是孟子。
15、荀子:闻-见-知-行(完整的学习过程)16、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科技教育。
17、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18、尊师重道原则:“师严然后道尊”启发性原则:“开而弗达”遵循学生心理发展那特点:“学不躐等”(《学记》中的观点)19、提出“产婆术”的西方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20、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浙江省教师招聘—小学基础知识重点
一、名词解释1.教育P42.教育学P163.产婆术/苏格拉底法P214.教育目的P355.教育方针P366.人的全面发展P407.智育P418.素质教育P479.教育功能P5310.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学制P62 11.教育行政体制P7512.校长负责制P7813.学校P7914.校园文化P811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P9616.最近发展区P104/P32917.关键期P10518.师生关系P11319.心理相容P11620.课程P12421.教学计划P13022.教学大纲P13123.教科书P13124.课程实施P14025.校本课程P14226.教学P14927.教学过程P15528.教学原则P16329.教学方法P16730.讲授法P16731.谈话法P16732.讨论法P16833.练习法P16834.学校德育P17735.思想品德P17736.德育目标P17937.德育原则P18438.导向性原则P18439.疏导性原则P18540.因材施教原则P18641.教学P18742.德育方法P18943.陶冶教育法P18944.班集体P19745.班级管理P20546.教育研究P21247.行动研究P215 48.注意P24049.感觉P24550.知觉P2451.思维P26652.再造想象P27653.创造想象P27654.幻想P27655.情绪和情感P28356.心境P28457.激情P28458.应激P28559.意志P28860.需要P29661.动机P29962.智力P30163.人格P30864.气质P31065.性格P31366.心理发展P32267.同化P32568.顺应P32569.最近发展区P32970.学习P35771.经典性条件作用72.逃避条件作用73.回避条件作用74.消退75.惩罚76.程序教学77.高原现象78.学习策略79.学习迁移80.学习动机81.自我效能感82.角色83.角色期待84.教师角色的认同85.教学效能感86.教学归因87.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88.心理健康89.教育政策90.教育法规91.教育立法92.依法执教93.教师侵权行为二、论述1.教育的基本要素P62.古代中国P93.古代希腊、罗马P114.中国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P185.教育学学科的建立P226.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24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P36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40 9.素质教育的内涵P4710.旧中国学制沿革P6911.小学领导体制与校长负责制P78 12.校园文化P8113.教师的职业角色P8814.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9015.教师的职业素养※※(四个方面)P91 16.学生身心发展规律P10317.小学生学习的规律P10618.学生的权利和义务P11019.学生群体文化P11120.师生关系的内容P1132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P115 2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P117 2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P131 24.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途径P134 25.教学的基本任务P1502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P1532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P15728.启发性原则P16429.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6730.有效教学理论P17031.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P1713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8333.德育的基本原则P18434.常用的德育方法P18935.班集体的特征P1973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9937.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P20138.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P206 39.教育研究方法P21540.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容P22341.心理现象及其结构P23042.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P23343.注意的分类P24044.注意的品质P24245.感觉的相互作用P246 46.知觉的特性※※P24947.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P25348.遗忘规律P2584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P26050.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P26551.思维的种类P26652.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P2705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27254.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培养※※P27255.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P27556.学生想象力的培养P27857.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P28658.良好情绪的标准P28659.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P287 60.意志品质及其培养P2906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29762.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P30063.智力层面论※※P30364.创造力的培养P30665.优良性格的培养P31566.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年龄特征※※P322 67.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P32568.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P3236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2570.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P32771.皮亚杰品的品德发展阶论P3317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32273.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74.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75.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76.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77.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78.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79.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80.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81.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特点82.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83.学习的分类84.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85.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86.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87.知识学习的类型88.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89.教学中组织练习应遵循的原则90.认知策略※※91.元认知策略92.学习迁移的类型※※9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9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9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6.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9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98.归因理论99.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00.新手教师的成长途径10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02.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103.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104.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105.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106.依法执教的意义107.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特征※※108.教师违(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109.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超全)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重点)汇总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
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5。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8。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
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及典型题详解-小学教育及目的(圣才出品)
第4章小学教育及目的4.1 考点精讲考点1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又称初等教育,是教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阶段,教育对象一般是6~12岁的儿童。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①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夏代称地方学校为“校”,殷商称地方学校为“序”,周代称地方学校为“庠”。
据推测,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
②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种小学设在官府。
此外,王城还设有初级学校,称为“下庠”、“西序”、“乡校”等,统称为“小学”。
乡校是先秦时代的初级学校。
③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私学成为了一种风气,其中,又以孔子办的私学规模为最大。
此后,各朝代不但有官办的小学,也有私办的小学。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①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a.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日益兴盛,上至政府、下至普通老百姓纷纷开始举办新式小学。
b.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1882年改为梅溪书院,1902年改为梅溪学堂)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c.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d.1898年5月,清政府下谕,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其他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习,并奖励绅民办学。
这是清末第一次以政府名义重视小学教育的改革,可看作是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②清末的小学教育a.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纵向方面分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三级为初等教育,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表明了小学教育在“新学制”中奠定了法律地位。
b.《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修业年限为5年。
培养目标是:“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广义的教育: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A.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朱熹】②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
【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③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美)】④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凯洛夫(苏联)】B.教育发展的历史a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1.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原始性,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单一,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b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1)古代中国①学校萌芽夏代序:设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校:设于乡里,面向平民、奴隶商代: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它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重点)汇总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
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
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9.校长负责制: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
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个特征。
12.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13.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身份特征: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特征:教育教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天职):教书育人。
14.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1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7.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18.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19.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22.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3.课程实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定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24.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
2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6.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28.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29.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0.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孔子的学习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1.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32.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3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34.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35.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36.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37.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38.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唤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9.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40.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41.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包涵三重意蕴(标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42.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4.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道德观点和规范体系4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育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57.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8.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9.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60.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6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6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63.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