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九则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以下是《论语》的全文翻译(共20篇):第一篇: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二篇: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盂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子产举于昭陵,鱼肠乎其中而无脊,鲍叔牙乎其中而不缺脊,吕不韦乎其中而异于彼诸侯。
且也贤者各自爱,亲之则畏,疏之则怨。
惟伊大孝之人,南面而已矣。
”第三篇:八佾孔子问政:“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子曰:“可以,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上也,民其血狂之。
”第四篇: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五篇:公冶长公冶长以终身之粮,换一宝瑞,三月而末也。
子曰:“怨乎?似之拙与?否则?”第六篇:雍也雍也之言,虽舜、舞、之言舍予,吾必听之。
如用之,则行之;不如用之,则攘臂而扔之。
第七篇:里储里储善耕而不善莳,以耕为先,莳则不及也。
树木成畦,不立而芸,其过之矣夫!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第八篇:公山公山弗扰以费,召,子欲之,以其子之妻召之。
子曰:“公山弗扰以费,完者其如之何?”第九篇:先进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第十篇:泰伯泰伯问:“荀卿治国,何如?”子曰:“好问,其哲不愧。
再拜而谢之。
彼问于我,我对而未尝见其人。
”第十一篇: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十二篇:公孙龙公孙龙三略不望复见于天下,夫然后三年之丧,天下之久丧也。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出处:《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论语九则
【原文】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
疾,病。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原文】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1]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方:原由,道理。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巧言令色鲜矣仁原文直解】孔子说:“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这不属于仁的行为。
”孔子非常憎恶能说会道的人,他看重做实事,而非巧言善辩。
德不孤,必有邻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看重的在于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论语九则,(共45张)
孔 子
立德 立言 立功
三不朽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 “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 “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 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 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 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 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 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 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 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 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 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 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 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 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他先后删《诗》《书》,订《礼》
《乐》,修《春秋》,对古代文献全面 整理,老而喜《易》,韦编三绝。
请将红色的字记在书上。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 要经典,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语录体著作。论:编排、编纂。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 见诸于《论语》一书,共20篇,11000 多字。 他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 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 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九则
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万世师表 至圣 大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
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是孔子的言行录和门徒之间的对话总结,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
《论语》作为一部思想高峰的经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就《论语》中的十则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第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如果你学而不去思考,那你会一无所获;如果你去思考却不学习,那你会身处危险之中。
这一句话是《论语》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它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不要轻率地去否定任何一方。
人们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使自己更加成熟智慧。
第二则:“有教无类。
”原文:有教无类。
翻译:教育之道不分贵贱贫富。
这一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
无论一个人出身贵贱,都应该受到教育的同等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这个时代,教育一直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人们进步的基石。
第三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而应该担心不了解他人。
这一句话反映了一种谦虚、自省的态度。
我们应该关注并与他人沟通,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第四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做给别人看。
这一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倡导了一种善良、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兴趣,并且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便自己很喜欢也不要去强迫别人。
第五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有德行的人会重视道德,而无德行的人则会追求个人利益。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道德和利益的选择路径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区别。
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重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尤其是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这些价值观和品德。
《论语》十则赏析
《论语》十则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论语》十则赏析,这篇孔子的代表作值得大家来品鉴下。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或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十则 每则翻译_意义
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 ùn,生气,发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8)曰:说,说道。
(9)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0)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1)不:不是。
(1)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2)自:从。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子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九则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喜迎各国嘉 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⑤我们常常看到 “三人行教学网”、“三人 行工作室”、“锵锵三人行”等名词,其中 的“三人行”来源于孔子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导我们要 善于向他人学习。
(八)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
戚。” 注释①戚戚:局促不安,忧愁。 注:q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
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分析】君子以义为前提处事,内省无疚, 心同日月,光明磊落。君子的心灵世界坦荡 无私,仪态风度神清气爽。坦坦荡荡,堂堂 正正,高高兴兴,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外在表 现。小人则相反。小人循私欲,贪私利,欲 望无止,永不知足。所以小人总是眉头紧锁, 愁云满面。
还要有健康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当身体健康无法 靠自己左右时,就让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而不用 顾虑其他。 ﻼ方正为人、勤勉做事,做让父母省心、安心、放心的 子女,是行孝的关键。
(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①养:奉养。②至于:就连。 ③养:饲养。④何:怎样。
《论语》九则
(一)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 )。‚武‛ 是谥号。 孔子弟子。 ②问:请教。 ③其:指孝子。④孝:孝道。 ⑤唯:只。⑥忧:忧虑,担心。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 ‚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ﻼ分析】孔子认为子女应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
以不记得。一方面要为父母年寿的增加而喜 悦,一方面为父母身体的衰老而担忧‛。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编辑锁定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中一共有20卷。
作品名称论语十则作品别名《论语》十二章创作年代春秋战国作品出处《论语》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来自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1论语十则▪全文▪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则▪逐则注解2翻译五字诀▪留▪删▪补▪调▪换3“乐”的解释4成语5通假字6活用现象7一词多义8特殊句式9古今异义10写作背景11作者简介▪简介▪家世▪生平▪贡献12四书五经▪四书▪五经13人教版教材论语十则论语十则编辑论语十则全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九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
知道
通“智”,智 慧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
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或——这(种态度)才
是明智的啊。
(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ĭng) 也。
贤人,有才德的人
反 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5.周游列国
55岁左右, 孔子离开鲁国, 带着一批学生 周游列国,希 望找个机会实 行他的政治主 张。
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 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 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孔子
●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史记》
孔子生平
3.杏坛授业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三十岁时,孔子开 始追求有所建树,于 是设馆授徒讲学。最 早的一批学生,大概 是冉有、颜渊、子路、 子贡等人。当时做鲁 大夫的孟僖子也将儿 子孟懿子送来跟他学 “礼”,可见当年办 学盛况空前。 典型的个人独资民办学校。打破了公家办学的垄断局面 创立“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开创了新的课程体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而且教育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
下一则
返回
(七)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论语》九则
论语∙雍也
•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雍:冉雍,孔子弟子
•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 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 言语:宰我、子贡; • 政事:冉有、季路; • 文学:子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夏。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青壮年立志学习
• 15岁时,孔子立志做 学者。
• 27岁时,孔子开始创 办私人学校。此后, 孔子渐有拥较高的声 誉。
• 34岁时,孔子从鲁国 问礼于老子。
中年坎坷避乱、从政与讲学
35岁时,因鲁国内部动乱,孔子跟随鲁 昭公避难于齐国。几经周折,鲁昭公死于齐 国。
43岁时,孔子回到鲁国,继续办学,修 订《诗》《书》《礼》《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 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 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强壮了,血气方刚,要戒 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 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 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 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孔子在鲁襄公二 十二年十月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 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平
艰难的童年
3岁时,69岁的父 亲叔梁纥去世,其正妻 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 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 带着孟皮和孔子,回到 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 过着背井离乡、寄人篱 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 活。
论语九则
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的反映了空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携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现人物形象。
以上九则《论语》选段,涉及到了儒家学说中的“孝”。
仁、义、恕君子、小人等内容。
这些都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与基本观念。
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传统儒家的理论主张和思想内容。
原文,译文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孝的意思。
夫子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会到服么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的人把能奉养父母便算是孝了。
就是犬马(这样的动物),一样有人养着。
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人跟动物在什么地方有分别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游历,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是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高兴,一是为父母衰老(临近死亡)而恐惧忧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夫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人,很少会是仁义的。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夫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无助的(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亲近),一定有人和他做伴”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懂得仁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懂得利益(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最新小学必背---五年级《论语》
《论语》十则
五年级上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二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第三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
第五则: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第六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
第七则:子曰:不迁怒,不贰过
译:不迁怒于人,从不犯同样的错误。
第八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论语九则
谢谢观看 再见
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 3,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课外延伸
1,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 该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2,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如何 使自己离君子更近?
比一比看谁记得多
每记一条给自己 一个红花,看谁
得到红花最多
课文板书
君子坦荡荡
通晓大义 仁爱待人
小人长戚戚
巧言令色 利欲熏心
听课文朗读注意音及断句
考考你的记忆力看谁做得最 好
翻译句子
1,是为能养:
2,何以别乎
3,父母唯其疾之忧
4,游必有方
5,一则以惧
6,巧言令色
恕乎
解释重点实词
1,养 3,巧言 5,戚戚 7,孤
2,方 4,令色 6,唯 8,荡荡
思考讨论
1,前四则共谈论了一个什么话题?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
《论语》九 则
农安县万金塔中学 孙继娜
作者介绍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名丘,字 仲尼,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他是中国五 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 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主精神的形成影 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 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一 六 《论语》九则
一六《论语》九则论语九则孔子是我国古代圣人之一,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论语》是孔子的语录,收录了他的言行和学说。
有人说《论语》可以称为孔子的人生指南,其中有九则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特别牢记和遵守的:第一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要求我们要谦虚、宽容、尊重他人的原则。
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对我们做出不好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要对别人做出不好的事情。
第二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修身养性,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和发展。
第三则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这是要求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
与人交往中,我们不应当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应着重关注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第四则是“不耻下问”。
这是告诉我们要勇于向他人请教和学习。
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傲慢或自以为是而放弃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只有虚心向他人请教,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第五则是“温故而知新”。
这是要求我们要不断回顾和总结经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和知识。
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
第六则是“知者不惑”。
这是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面对各种声音和信息时,我们要学会区分真伪,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七则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人的追求应当是为了正义和公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第八则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是要求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自律。
在成功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谦虚,不要骄傲自大;在失败的时候,也要保持自信和勇气。
第九则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只有对待学习和实践充满热情和乐趣,我们才能更好地获得成长和进步。
这九则是《论语》中最为重要和有价值的教诲。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些原则都将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这些教诲,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幸福。
论语九则概要
我的理解: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离开父母独自到很远的地方 去,假如非去不可的话,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方向。这样, 父母才不会担心你,才能做到孝顺。
现代故事
•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 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 母的永别。后来他到中国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 “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有今天 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来,3年困难时期我 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在他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肯定不 止一次地想过他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终于和父母相守在一起。但世事不如人意, 蓦然回首,父母已经离他而去。从此,人生无论怎样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已 经不在的遗憾。 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 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 一定接父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 在原地等你的。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 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年少时不懂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 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梦想去云游四方。 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曾 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殊不知世事艰 辛,唯有离开家乡的人能体会到了。
其实啊父母们缺的不是钱也不是让陌生人来陪唠他们要的是儿女们在身边哪怕只是说说话一家人坐在那里说说笑笑大家一起包顿饺子吃父母们要的是这种家的温暖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了解关心。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思考下列问题
1、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论语九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2、“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装着对父母的牵挂,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要把“父母在,不远游”牢记在心间。
课堂达标训练
一、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体散文,是一部记录的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期的家、家
、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人尊称为“”。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三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行孝
2、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应该做到哪几点?
(1)不要让父母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操心。(2)要真心对待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父母。(3)应该尽量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如果远行,要告知父母去向。(4)要关心父母的年龄身体,为他们的长寿而喜,为他们的衰老而忧。
行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为人之本
孝知年喜惧
总结深化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立德之本,做人之本,治学之本,为政治国之本。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2、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整体感知
1、从前四则来看,孔子谈论的是什么问题?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简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为人子行孝之本,全凭一颗敬爱之心。子女年幼体弱时父母对我们是精心呵护,父母年迈体衰时子女赡养老人这是天道人伦,做到不难。然而口体之奉仅是孝养,心意之奉才是孝敬。我们只有心怀敬重,敬仰,敬畏之心,内有恭敬之心,外行恭敬之礼,方能言孝。
2、“孟武伯”和“子游”同样问孝,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这体现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哪种教育原则?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孝子让他的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发愁,(而不担心别的事情)。”
讨论: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一个人通过努力,很多事都可以做好,让父母欣慰,放心。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孝。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狗和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讨论:
1、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则内容的理解。
(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赡养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去向。”
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1)孔子对弟子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当代青年远游闯天下的志愿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
(1)“父母在,不远游”谈的是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谈的是理想,两者是在两个范畴提出观点,(2)如果在现实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矛盾,孔子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出门远游,方向要明确,这样父母才能安心,好男儿可以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