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九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问题的关键在于子女是否心中有孝,有所牵挂。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了解关心。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思考下列问题
1、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课堂达标训练
一、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体散文,是一部记录的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期的家、家
、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人尊称为“”。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行孝
2、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应该做到哪几点?
(1)不要让父母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操心。(2)要真心对待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父母。(3)应该尽量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如果远行,要告知父母去向。(4)要关心父母的年龄身体,为他们的长寿而喜,为他们的衰老而忧。
行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为人之本
孝知年喜惧
总结深化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立德之本,做人之本,治学之本,为政治国之本。
三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2、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整体感知
1、从前四则来看,孔子谈论的是什么问题?
为人子行孝之本,全凭一颗敬爱之心。子女年幼体弱时父母对我们是精心呵护,父母年迈体衰时子女赡养老人这是天道人伦,做到不难。然而口体之奉仅是孝养,心意之奉才是孝敬。我们只有心怀敬重,敬仰,敬畏之心,内有恭敬之心,外行恭敬之礼,方能言孝。
2、“孟武伯”和“子游”同样问孝,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这体现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哪种教育原则?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简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孔子对弟子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赡养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去向。”
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狗和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讨论:
1、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则内容的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2、“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要把“父母在,不远游”牢记在心间。
4、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当代青年远游闯天下的志愿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
(1)“父母在,不远游”谈的是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谈的是理想,两者是在两个范畴提出观点,(2)如果在现实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矛盾,孔子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出门远游,方向要明确,这样父母才能安心,好男儿可以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会支持。
《论语九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孝子让他的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发愁,(而不担心别的事情)。”
讨论: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一个人通过努力,很多事都可以做好,让父母欣慰,放心。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孝。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了解关心。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思考下列问题
1、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课堂达标训练
一、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体散文,是一部记录的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期的家、家
、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人尊称为“”。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行孝
2、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应该做到哪几点?
(1)不要让父母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操心。(2)要真心对待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父母。(3)应该尽量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如果远行,要告知父母去向。(4)要关心父母的年龄身体,为他们的长寿而喜,为他们的衰老而忧。
行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为人之本
孝知年喜惧
总结深化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立德之本,做人之本,治学之本,为政治国之本。
三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2、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整体感知
1、从前四则来看,孔子谈论的是什么问题?
为人子行孝之本,全凭一颗敬爱之心。子女年幼体弱时父母对我们是精心呵护,父母年迈体衰时子女赡养老人这是天道人伦,做到不难。然而口体之奉仅是孝养,心意之奉才是孝敬。我们只有心怀敬重,敬仰,敬畏之心,内有恭敬之心,外行恭敬之礼,方能言孝。
2、“孟武伯”和“子游”同样问孝,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这体现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哪种教育原则?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简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孔子对弟子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赡养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去向。”
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狗和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讨论:
1、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则内容的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2、“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要把“父母在,不远游”牢记在心间。
4、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当代青年远游闯天下的志愿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
(1)“父母在,不远游”谈的是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谈的是理想,两者是在两个范畴提出观点,(2)如果在现实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矛盾,孔子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出门远游,方向要明确,这样父母才能安心,好男儿可以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会支持。
《论语九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孝子让他的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发愁,(而不担心别的事情)。”
讨论: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一个人通过努力,很多事都可以做好,让父母欣慰,放心。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孝。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