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课程标准-2019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Word 资料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

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

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二)课程内容与要求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

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

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

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

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

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方式的内力、应力、内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方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3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3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习通、智慧课堂平台、多媒体等,应该 加强课件的建设,不断更新内容。
六、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从学习过程、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60%、40%。学习过程
重点考核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学习情况,从出勤记录、课程知识点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完成度、模块测试成绩等方面,学习过程考核低于 40 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理论知 识的考核实行闭卷考试,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各重要知识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分析各种机构组成和自由度计算的知识; (2)掌握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理论 和计算方法的知识; (3)掌握轮系传动比计算的知识; (4)掌握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准则、材料选用和结构要求的知识; (5)掌握机械摩擦、磨损、润滑的知识; (6)掌握进行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传动设计,螺纹联接、键联接设计,轴、齿 轮等轴系零部件设计的知识; (7)掌握进行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常用部件正确选用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2)培养具有测绘、拆装、调整一般机械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工程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的素质;
授课形式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学时
2 2 6
4
4
12功用
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2)熟练掌握基本轮系的传动比
计算
项目教学法
3)掌握混合轮系的组成分析方 案例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2019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2019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2019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后汽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综合理论课。

在内容上它涉及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知识面跨度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机构、齿轮传动、齿轮系、带传动与链传动、联接与支承、润滑和密封及机械基础综合训练等主要知识。

这些知识按照机械设计的主线进行组合与串联,使得本课程成为了一门机械类综合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通用机械装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从机械零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安全性设计)学习来认识如何合理使用与维护好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机器设备。

从常用机构与机械传动的功能设计学习来认识通用机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

从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或选用方法学习来掌握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表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汽车机械企业有关专家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反复研讨下,结合专业教学任务与专业工作过程特点,对汽车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而制定的。

从机械零件的静力分析入手,进而分析机械零件或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以及决定构件承载能力的强度问题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等作系统介绍和分析。

并对液压系统作一最基本的了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充分兼顾了让学生掌握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共64学时,4学分。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课程教学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专业、机电专业、电气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冶金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

实验教学总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设计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重在培养机类、近机类相关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是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机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工作与性能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实验装置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测试步骤、数据采集、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巩固和加深所学到的机械设计知识。

(实验1和实验2可以合并为一次实验;实验6和实验7可以合并为一次实验。

)三、各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实骏一:机构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各种常用平面机构的名称、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加深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运动特点的认识。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任务1.结合实物初步了解各种常用平面机构的名称、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观察各种常见机构的运动轨迹,运动特点。

3.加深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运动特点的认识。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提高机构综合设计的能力。

2.掌握机构运动参数(线位移、线速度、线加速度及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测试方法,对比分析机构的运动性能。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任务1.结合实物确定各种常用平面机构的名称、结构、类型、特点。

2.观察各种常见机构的运动轨迹,运动特点。

3.画出要求的机构运动结构简图,计算出相关自由度。

4.通过实验机构的比较,巩固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实验三: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渐开线齿廓发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2.掌握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廓的原理和过程。

3.加深对相互啮合的齿廓互为包络原理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大纲适应专业:机械类各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及有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是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但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各种机械零件、各种机构的知识以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知识, 掌握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机械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机电产品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机械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训要求(一)实验要求1. 掌握一般平面机构的测绘技能,验证机构运动是否确定。

2. 理解范成原理,能分析和验证根切原因和修正后齿轮的尺寸变化。

3. 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掌握奇数齿轮和偶数齿轮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 通过轴系结构的观察分析,理解轴、轴承、轴上零件的结构特点,掌握轴系结构设计。

5. 培养学生观察仔细、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设计要求1.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的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学会查阅技术资料,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独立设计简单传动机械的能力。

2.学生设计工作量每个学生应完成装配图一张(l号或0号图纸),零件工作图2张(按1:1比例绘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三、实训重点与难点1、重点:课程设计2、难点:说明书的编写和计算五、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罗玉福王少岩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大连理工出版社王少岩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指导》大连理工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撰写:闵安康教研室审核:唐志英系主任审核:鲁铁山。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B010007Z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B类)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学时:90 授课单位: 机电工程系学分:5.5 授课学期:第3学期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课程性质与作用1.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门主干课程,是在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相关内容针对性地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整合课程。

1.2课程作用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知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提供基本的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前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等,后期主要开设《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专业课,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的意识,增强学生从“教学”向“自主学习”转换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深入结合工程实践学习专业课且终身学习的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就业导向,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面临的机械设备安装操作、机械设备运行维护和机械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三大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达到3个方面的预期目标1.专业能力掌握机械零部件强度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掌握常用机构的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

掌握通用零、部件的构成、类型、特点、失效形式及合理选用原则。

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设计方法。

了解现代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2.方法能力具有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测试的能力。

2019版机械设计专业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2020.8.31

2019版机械设计专业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2020.8.31

XX学院实训指导书课程编号:实训名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训总周数/学分: 2/2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制定人:制(修)订时间: 2019.7 专业负责人审核:专业建设工作组审核:2019年 7月实训安全纪律要求1.请按照时间安排准时进入实训室。

2.请不要带入与实训无关的各类用具及杂物。

请保持安静、整洁的实训环境。

3.请自觉遵守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实训室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排。

4.实训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时,请不要擅自处理,并请立即报告实训室管理人员。

5.实训完毕时,请按指定位置摆放实训物品,把工作凳排列整齐,有序地离开实验室。

6.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请不要随意更换实验配置,坚决杜绝盗取配件等行为。

7.请爱护实验室的各种设备。

第一部分实训大纲一、实训目的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课程设计则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其基本目的是:1.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从机器功能的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类型,制定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尺寸、形状、结构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3.通过课程设计,学习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等,培养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

二、实训内容与时间分配题目: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内容:1)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 0.5天2)电动机的选择,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 1天3)传动件的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 1天4)轴的设计(所有轴的结构设计,弯、扭组合强度校核); 1天5)轴承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及寿命计算); 1天6)键的选择及强度校核; 0.5天7)联轴器的选择; 0.5天8)减速器的润滑与密封; 0.5天9)减速器装配图设计(箱体、箱盖、附件设计等); 1天10)零件工作图设计; 1天11)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后续课程的正常学习提供保障,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规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予以解决2.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4.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5.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7.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力的概念,力和约束的表示方法,力矩和力系等,理解力学的一些基本定理和定律,会画受力图,掌握力的合成和力系的平衡计算。

2.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变形的基本形式。

理解拉压,剪切,挤压与扭转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受力图。

掌握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分析,内力图及应力分析;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计算。

3.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4.介绍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

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非独立开课课程)开课系(部):工程学院课程编号:420066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64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4 学分:3.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一、课程简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研究普通工作条件下一般参数的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及设计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相配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机械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学生能够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受力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能够开展一般通用零部件和简单机械装置设计,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1、实验目的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的实验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机械结构、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等方面加强基础训练。

(2)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加强学生对机械设计理论的认识。

2、基本要求《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及设备;(2)能阅读简单的零部件图;(3)能按预定要求,独立操作实验;(4)独立完成数据测取、结果分析;(5)掌握一般的机械结构拆装工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综合运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和金工实习中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中有关机械部分或各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析各种常用机构的运动特点,研究机构的运动特点与机构结构特点间的关系,介绍机械的调速与平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种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构造、维护使用和工作能力计算,并扼要介绍国家标准和有关规范。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了解机构的结构特点对机构的运动的影响,从而对如何实现机械设备的预期运动具有初步认识。

2.掌握各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结构以及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对他们的主要失效形式和原因具有初步的了解。

3.初步掌握通用零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学好查选和使用有关规范、国家标准,具备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常见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机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主要以讲授、实验、课程综合设计为主,以课堂测验、动手实践、课下作业为辅。

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Sakai网络辅助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实验是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减速器的装拆或皮带传动实验。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要求根据课堂讲授的基本知识,对具体的简单机构进行分析测绘,完成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和试验报告;减速器装拆实验要求综合运用课程所学内容,了解减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减速器主要零部件设计原理和方法,完成对减速器的拆分和安装工作;1)、学会设备操作、报告撰写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构运动学、机械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构运动学、动力学、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润滑密封等方面的知识。

2. 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传动件、支承件、控制件等。

3. 具备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工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构运动学:介绍机构的基本概念、运动学公式、运动副类型及特点等基础知识。

2. 机械动力学:讲解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受迫振动、冲击、功率平衡等概念和方法。

3. 机械原理:阐述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及设计方法,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4. 机械零件:介绍各种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螺栓、螺母、销钉)、传动件(带、链、齿轮、蜗杆)、支承件(轴承)、控制件(弹簧)等。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是一门整周专业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的学科体系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院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任务载体。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都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本课程在机房上课,采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个阶段教学。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做完全一体化。

四、课程衔接
1前导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
2 平行课程公差配合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 后续课程液压与气动、毕业设计。

五、课程培养目标
学生能掌握机械设计内容和步骤,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机械设计步骤
(2)掌握力学计算、零件设计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际训练使所学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2)学习和掌握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3)进行机械设计工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训练计算、绘图能力及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七、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一)总评成绩=实训手册填写40%+平时成绩20%+任务考核成绩40% (二)任务考核成绩=计算说明书40%+CAD绘图60%
八、教材:《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李新德,中国商业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王利,冶金工业出版社
十、工具材料:计算机,投影仪
十一、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AUTOCAD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AUTOCAD实训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整周实训课程, AutoCAD软件是用于二维及三维设计、绘图的系统工具,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广告等设计领域。

通过实训练习使学生掌握绘制三维机械零件图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技巧,能独立的绘制各种工程图;同时深入的了解AutoCAD绘制工程图的主要功能、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的学科体系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院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任务载体。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都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本课程在机房上课,采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个阶段教学。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做完全一体化。

四、课程衔接
1前导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
2 平行课程公差配合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

五、课程培养目标
学生能运用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一般工程图,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将专业设计需求与AutoCAD软件功能有机结合的能力,掌握用AutoCAD 工具表达、传递、交流工程信息的方法。

通过运用CAD软件各类命令,绘制三维机械零件图等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知识目标
1掌握软件基本绘图命令
2掌握软件基本编辑命令
(四)能力目标
1)能运用软件完成绘制机械零件图和一般工程图的任务
(2)能运用块的功能将零件图组合成装配图的任务
(3)完成绘制三维实体图的任务
(四)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任务分解
七、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一)总评成绩=实训手册填写40%+平时成绩20%+任务考核成绩40%
(二)任务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具体的考试评分标准如下:
1、图形的布局(20分)
2、尺寸标注(20分)
3、文字编辑(15分)
4、图形整体完成情况(45分)
八、教材:《三维造型设计》,李峰,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Pro/E.3.0中文版教程》,谭雪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十、工具材料:计算机,投影仪
十一、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公差配合与测量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公差配合与测量综合实训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后续和机械密切联系的综合应用部分。

它是在学生具有了基本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以后和机械制图以及AUTOCAD知识后,为了强化学生以上课程所
学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开设的实践教学。

二、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的学科体系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院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任务载体。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都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本课程在机房上课,采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个阶段教学。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做完全一体化。

四、课程衔接
1.前导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
2.平行课程公差配合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

五、课程培养目标
学生能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会用测量工具对常见零部件进行测绘。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范畴。

(2)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及对各具体工程事物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广泛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及练习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和巩固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及机械制图和CAD有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为后续相关设计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训项目主要实训学生对减速器的测量和绘制工作,同时也要有对检测误差数据处理的能力。

目的在于经过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能更全面理解和熟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内容:结合测量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基本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对尺寸公差进行测量的能力;并且能够对测量数据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另外要求学生对所测量减速器进行手绘和机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在实训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质量意识和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任务分解
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七、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一)总评成绩=实训手册填写40%+平时成绩20%+任务考核成绩40%
(二)任务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具体的考试评分标准如下:
1、齿轮轴的测绘(10分)
2、上下端盖测绘(10分)
3、泵壳测绘(10分)
4、齿轮泵其他零部件的测绘(10分)
八、教材:《机械零部件测绘》,蒋继红,何时剑,姜亚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三维造型设计》,李峰,机械工业出版社
十、工具材料:游标卡尺,测量工具,齿轮泵(7种)
十一、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