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复习要点
森林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 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先年被害枝条、被侵害的冬芽、转主寄主、传毒昆虫。
2 白粉病类症状特点: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
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白粉病病原: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中的真菌引起。
全部都是专性寄生菌,耐旱,转化性较强。
白粉菌的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同科内几个属的植物。
3 煤污病类病原:子囊菌亚门中的煤炱菌科和小煤炱菌科。
特点:专性寄生菌,耐旱。
4 锈病类病原:转主寄生的长循型锈菌。
锈病类病原产生5 种孢子:性孢子,锈孢子,担孢子,夏孢子,冬孢子。
性孢子器:蜜黄色-暗褐色点状或颗粒状锈孢子器:黄白色各形。
夏孢子器:黄色粉状冬孢子堆:橘红色或锈褐色。
5 潜伏侵染:病原物在侵入寄主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受到抑制,暂时不表现出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当抑制消失或被解除后,症状才开始表现出来。
6 种实带菌方式:机械混杂型,表面附带型,种内潜伏型。
种实病害病原有:曲霉属,腐霉属,根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
7 松材线虫枯萎病:病原:松材线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传播:在自然界,近距离传播主要由松墨天牛传播,并经常和蓝变菌同时出现。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调运带疫的苗木、松材、松木制品等。
8 落叶松-杨锈病:症状:(1)落叶松上:针叶上出现短段褪绿斑。
其上有黑褐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
褪绿斑下表面产生疱斑,表皮破裂后露出黄粉堆,是病菌的锈孢子器。
(2)杨树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生出橘黄色的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为夏孢子堆。
秋初于叶正面出现红褐色至栗褐色疮痂状斑。
病原:担子菌亚门--松杨栅锈菌。
在落叶松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在杨树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
发病规律:早春,上一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由气孔进落叶松,7-10d后,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
森林病理学南京林业大学考试笔记
森林病理学第一章基本概念一、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生物的或非生物的因素的影响,使生长受到抑制、品质变恶劣,甚至死亡的现象。
(1)非生物的因素:缺少、冻害、污染等。
(2)人为的、动物的干涉不叫病害,称为损伤。
(3)芝麻蕉的黑点也不是病害,因为它使香蕉更甜。
同样的,根瘤菌也不是。
二、植物病害的三要素1.病原:引起植物病害最直接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真菌(植物上较多),细菌(植物上较少),植原体,病毒,类细菌,类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大小比较:细菌>植原体=类细菌>病毒>类病毒2.植物:①寄主:侵染病原所侵染的植物。
②受害植物:非侵染病原所侵染的植物。
3.环境条件4.植物病原发生的三角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代表病原、环境和植物,其面积代表受害程度,面积越大受害越深。
当三个条件都充分时,病害程度最大。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症状1.症状: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能看到的植物的不正常表现。
分为植物本身的不正常和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①黄化或白化。
因为叶绿体的缺少。
是营养元素,如N、Fe的缺乏;植原体的感染等原因造成的。
②花叶。
因为叶绿体分布不均。
是病毒导致的。
③紫化。
因为胡萝卜素含量上升。
是却磷导致的。
(2)坏死:①斑点:有叶斑、果斑等。
是病原物分泌毒素将植物细胞杀死造成的。
真菌和细菌较多。
②腐烂:细胞中的胶层被分解。
③溃疡:是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
植物会在伤口附近形成与上组织,这一点与腐烂相区别。
(3)畸形:①丛生: 因为不定芽抽生过多。
主要有植原体造成,真菌也会(例如竹子的丛生)。
②瘤肿: 激素分泌不均匀造成。
由真菌、细菌和线虫造成。
(4)枯萎:由根部被破坏或干部输导组织被破坏造成。
(5)流脂流胶:枝干上流出液体。
松柏类称为脂,核果类称为胶。
(6)粉霉:①白色粉末:白粉菌②黑色粉末:煤炱菌③黄色粉末:銹菌(7)蕈菌:靠食用木材存活,如担子菌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非侵染性病害(在搞不清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诱发实验)一、营养:缺素症1.缺N:植物黄化,矮小2.缺P:植物紫化3.缺K:叶缘、叶尖发黄,卷曲。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1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1882年出版的《树病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林木病理学教科书,被认为是林木病理学诞生的标志。
2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机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作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病原诱因生产活动。
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的伤害。
3 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4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
5 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6 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 病植物的病理变化:生理病变是基础。
组织病变是过程,形态病变是结果。
8 病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
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最直接因素称为病原。
9 侵染性病原:植物侵染性病原中的寄生性微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食物、线虫。
非侵染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包括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宜、有毒物质10 寄生(parasitism):一方生活在另一方上,并获取其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病原物寄生在植物上。
寄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11 组织病变性质:促进性组织病变、抑制性组织病变、分解性组织病变、组织补偿反应12 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题型(包括昆虫学和病理学):名词解释20%;判断题10%;选择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 考试时间:2011年12月27日(10:00-12:00)考试地点:田103名词解释:1.病状和病征:①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②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2.损伤(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
3.(真菌)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
4.吸器:植物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间隙延伸穿过细胞壁,在寄主细胞内发育成吸器,吸收营养。
(形状不同)5.带毒现象:受到侵染而不表现症状的植株,称为带毒者。
(没找到,这是近似答案)P666.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通过寄主植物的维管束系统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
P927.寄生性: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8.侵染程序(病程):通过轻微伤口侵入。
潜育期较长。
菌体通过韧皮部组织先向下,再向上,增殖到一定浓度时表现症状。
9.初侵染和再侵染:①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下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②再侵染:初侵染完成后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进行的其他各次侵染(再侵染的来源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
再侵染的有无,因病原物的种类而异;发生的次数与潜育期的长短有关)。
10.病害流行: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11.隐症现象:有些植物在病毒侵染表现症状后,因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而出现症状消失的现象,称为隐症。
P6612.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不同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的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
P9213.子囊壳:子囊果球形或瓶状,顶端有固定的孔口,子囊为单层壁,称为子囊壳。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
林木病理学重点内容名词概念:林木病害;病理程序;病原,诱因;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感病植物,寄主;病害三角,病原四面体;症状,病状,病征;病原生物的种类;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其特点;病状类型,病征类型;植物病害的症状变化及稳定性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有哪些?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如何?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如何对非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名词:真菌,菌丝体,吸器,菌组织,子实体,真菌的有性生殖,准性生殖,生活史,子囊果,担子果,菌组织类型;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有性生殖的孢子类型;真菌繁殖在病害发生和扩展上的意义;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子囊果的类型;半知菌的产孢结构。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染色反应为阳性还是阴性?何谓喷菌现象?细菌的致病变种的概念;如何根据症状对细菌病害进行诊断?由植原体引起的典型病害有哪些?病毒的多分体现象与多分体病毒;何谓病毒的传播和移动,病毒的传播媒介有哪些?病毒的内含体;口针;线虫的生活史;外寄生,内寄生;植物线虫对寄主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寄生性植物;全寄生,半寄生;名词概念:毒素,活养寄生物,半活养寄生物,死养寄生物,寄生性,致病性,致病因素;毒素;病原物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抗病、避病和耐病;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有哪些?概念:侵染过程,病害(侵染)循环;接触期,侵入期,潜预期,发病期;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伏侵染;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初侵染,再侵染;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病害流行,病害预测;侵染过程的四个阶段;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害循环的三个问题;病害循环与病程、病菌的生活史的关系;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害预测的依据。
何谓林木病害的综合治理,都有哪些措施;我国的植保方针;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植物检疫;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保护剂,治疗剂;化学防治的优缺点;生物防治(狭义)及其机制;林木栽培防病都有哪些措施;如何对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进行镜检?病原真菌在植物表面形成的小黑点可能是真菌的什么结构?下列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根癌病,黄栌白粉病,林木根朽病,毛白杨锈病;下列病害的病原及发展规律:泡桐炭疽病,柿角斑病,松枯梢病;下列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松材线虫枯萎病;泡桐丛枝病;杨树溃疡病。
林木病理学 - 复习提纲
林木病害
名词解释
土壤寄居菌
不能在无生
命的生物体
或人工培养
基上生长的
A
系生统物侵。染—
—病原物侵
入后,便扩
展到整个植
株或植株的
绝大部分,
这称为系统
A
侵 是染 研。 究林木
病害发生现
象,发病原
因和发病机
理,以及发
展规律和防
治方法的一
A
门 由学 生科 物和非
生物因素的
B
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的真
菌所致。
A
植物病原菌细菌都是杆状,且革兰氏染色均
为阴性反应。
B
植物病原细菌与类菌原体都是原核生物。 A
耐病品种因其受害程度与感病品种一样严
重,故不属于抗病的范畴。
B
病原学
寄生性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象的中文名称
A
对土壤的适 应性强,在 土壤中可长 期存活,并 且能够在土 壤有机质上 繁殖的微生 物。(腐霉 属、丝核菌 属和一些引 起萎焉的镰 孢菌属) 从寄主植物 上夺取它自 身所需要的 所有生活物 质的寄生方 式 1996年国家 颁布的国内 林木病害检 疫对象,在 1984年颁布 的基础上增 加了几种, 取消了泡桐 丛枝病和枣 疯病2种。因 此,一共有 14种,即: 落叶松枯梢 病、板栗疫 病、毛竹枯 梢病、松疱 锈病、杨树 花叶病毒病 、松枯萎病 (松材线虫 枯萎病)、 国外松褐斑 病、松针红 斑病、松针 褐斑病、杉 木缩顶病、 桉树焦枯病 、肉桂枝枯 病、冠瘿病 (根癌病) 、猕猴桃溃 疡病。
林木病理学复习总结
林木病理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由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引起林木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和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改变,使它的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影响,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过程。
2、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3、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
4、侵染循环:病原物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侵染植物,使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历经传播、越冬,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次进行新的侵染过程。
5、生理小种:同一种(或同一专化型)病原菌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上表现出致病性差异的群体。
6、林木的抗病性:寄主植物抵御(或感受)病原物侵染活动的特性或能力称为抗病性(或感病性)。
通常用高度抗病、抗病、感病、高度感病等几个等级来表示寄主植物不同的抗病能力。
一个树种或品种抗病或感病都是对某一病原物的种或小种而言,并不是泛指的。
7、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以寄生方式生存,这类植物称为寄生性植物。
寄生性植物一般都能开花结籽故又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8、真菌的生活史:是只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9、病毒: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10、植物线虫:危害植物的称为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或简称植物线虫。
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的病害症状相似,致病机理相似,且具有传染性,因此常称线虫病,而不单列出来。
11、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通常进行营养吸收的生物。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林技0901班1、林木病害:林木对外界的环境变动和其他生物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动或刺激超出其适应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使其细胞和组织机能失调,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2、林木病害发病原因(1)病原: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
分类:非生物病原:环境中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生物病原: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因此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2)寄主:受侵染的植物对寄生生物而言。
(3)环境因素:林木所接触到的温度、湿度、气候、大气等一切外界因素。
(4)人为因素3、症状类型:变色、坏死或腐烂、枯萎、畸形、具有典型病症(霉粉、蕈(xùn)菌、菌核、菌索)4、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特征:有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病程)。
植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失调,而后出现组织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病害的基本特征与损伤概念的区别:损伤是外界对植物突然间造成的伤害。
如砍伤、啃伤、风折等。
5、症状:林木生病后外部形态所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
它有两部分组成,即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病状:林木生病后自身外部形态上产生的病变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6、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温度不适、恶劣气候、大气与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的不适宜)(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肥料元素供应不适;大气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林业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林木病理复习指南
《林木病理学》复习指南一、名词解释(24分)如:症状:林木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病状、子实体、根状菌索、子座、侵染循环、寄生种子植物、生物防治、林木病害综合治理、单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等二、填空题(10分)如:1、真菌有性孢子有: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真菌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粉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3、最新制定的国内林木病害的检疫对象有:松树疱锈病、松材线虫病、杨树病毒花叶病、猕猴桃溃疡病、冠瘿病、草坪草褐斑病、落叶松枯梢病4、病原物侵染寄主的致病机制:机械穿透、营养物质掠夺和化学致病作用等。
5、侵染循环包括3个环节是: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传播、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6、菌丝变异:吸器、附着孢、假根;7、菌丝体的变异:子座、菌核、菌索、菌膜8、真菌门下分为5个亚门,分别为:鞭毛菌亚门、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9、苗木猝倒病病状主要有:种芽腐烂、茎叶腐烂、猝倒型、立枯型;10、锈菌生活史三大现象:转主寄生现象、单主寄生现象、多型现象三、选择题(6题共6分)如:1、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半纤维素;C:几丁质;D:果胶质2、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A:昆虫;B:人为活动;C:风力;D:线虫3、对四环素敏感的病原为:A:病毒;B:植原体;C:细菌;D、真菌4、下列哪种病害是检疫性病害?A:松瘤锈病;B:松疱锈病;C:松针褐斑病;D:松针锈病5、在发病季节,影响病菌侵入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湿度;C:风;D:光照6、造成植物徒长和倒伏、贪青迟熟,抗病性下降,是由于()过量A、N,B、P,C、K,D、Mg7、()是细胞体内细胞质浓缩的产物,抗逆性极强,是食品和实验室培养基的主要消毒目的A、荚膜,B、芽孢,C、原生质体,D、细胞膜四、判断改错题:(10分)如:1、有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病害就一定会发生。
林木病理学重点修订版2012年4月20日
花叶病类
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
斑点 (spot):叶片、果实或种子局部坏死。如松苗叶枯病、松针锈病和杨黑斑病等。
腐烂 (rot):组织受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组织解
体。 如板栗疫
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
溃疡 (canker):果实或枝干皮层受害后,形成凹陷病斑,周围常开裂,并有愈伤组织产生。
3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 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 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梨桧锈病为例: 性孢子和锈孢子:4-6 月,梨树叶片; 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 冬孢子:第二年 3 -4 月在桧柏上产生; 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柄
菌落(Colony):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 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
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
2. 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的变态类型。
吸器 (haustorium):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附着胞 (appressorium):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
亡。
C 温度不适宜 :高温引起日灼伤 低温引起霜害或冻害
D 毒物 :工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第 2 节 林木病原真菌
一、 真菌的特征:1 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 2 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3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
林木病理学考试资料
1森林保护:积极消除森林灾变因素对森林植物、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产品造成的危害及损失,满足人类对森林在情感、物质和环境的消费要求。
2森林健康:森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要求的一种状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途径。
3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植物或植物产品的植物动物和植物病原的种菌株或生物型等统称为有害生物。
4林木病害: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的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造成经济生态景观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木病害5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侵染造成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物理或化学因子引起的病害6病状:林木发病以后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异常变化症状: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病征:病原物在寄主体上产生的同肉眼能够看得见的菌体7病害命名(1)植物类群名称+病名物名称(2)植物类群名称+症状名称8寄生性:指病原菌在寄主植物活体能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9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表现a.与植物争夺水分养料b.产生治病毒素 c.产生过量生长调节物质d.产生多糖类物质e.产生伤口传播其他病原物质。
10毒素:植物病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就能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明显的组织损伤,对植物病害有诱导作用的非酶类化合物11.耐病性: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12.避病性:最易感逼的阶段与病原的侵染期相错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在病原物之下的时间13.诱发抗病性:是植物预先接种微生物或在植物受到某些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处理后产生的抗病性,也称获得性抗病性。
菌物:具有真正细胞核但没有叶绿素的一类生物1.营养体:由细胞壁位纤维素和几个质的管状,分枝和纤细的菌丝组成进行吸收营养,有性或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2.菌丝: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逐渐形成管状,分枝纤细的结构菌丝体:一个菌株的所有菌丝的组合细菌病害的症状坏死、腐烂、枯萎、畸形3.IPM:以预防为主,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做好测报经济的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相辅相成的方法,从生态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然因子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把有害生物密度降到受害允许的经济阀值之下的一种管理技术措施4.EPM--有害生物的工程管理:指国家或省级森林部门,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重要有害生物治理的主、客替及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并按照系统工程的运作方式和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实施有计划的减灾控灾,实现主动预灾和最高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过程5.植物检疫:指利用法律手段,禁止危险性的病虫和杂草等有害生物传入、输出或在园内地区间的扩散6.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接触期:病原物接种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作者:————————————————————————————————日期:森林病理学复习资料南林林业大学黄龄教授第一章1. 植物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的因素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局部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收到显著影响甚至死亡。
2.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侵染所引起,有侵染性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细菌)病害、线虫病害、病毒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植物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其他生物如螨类、藻类引起的病害。
3.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子所致,无传染性。
4. 病害发生的三角关系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体、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的共同作用。
5. 症状概念: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特征。
由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症状不仅是树木本身的病变特征;而且包括病原物在树木病组织上产生的繁殖器官或其他组织,这些器官或组织成为病症。
种类: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脓状物、粒状物第二章一、病害诊断概念:方法:1、根据症状2、根据病原物3、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其证明一种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最科学的病害诊断方法A.将病害植物组织上经常出现的微生物分离..出来,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B.将培养基进一步纯化..得到纯菌种。
C.将纯菌种接种..到健康寄生物植物体内并给予适宜发病条件,使其发病。
观察是否表现为原病害相同症状。
D.从接种发病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4、病害治疗诊断第三章病原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其他(螨类、藻类)一、真菌特点:具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2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3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
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因病原生物能够在植物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者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病害,在植物间不会传染)。
4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5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6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7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8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阶段的结构。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菌丝: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支或五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菌丝体: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9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10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的一个垫状营养结构。
作用:1在子座上常可形成子实体2渡过不良环境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称“假子座”11菌索:由菌丝集结而成的绳索状结构,是强大的侵入机构、营养运输不良条件下休眠结构也称根状菌索。
12子囊果:子囊通过集生而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特征:营养体是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常形成各种变态,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多数棍棒形或圆筒形,内含八个子囊孢子,23分生孢子梗束,有书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28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13寄生性的专化: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14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病理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病理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第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病理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1森林病虫害居高不下的原因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树种单一,面积大;天然次生林面积大,生态平衡失控,物种多样性丧失;人为传播和生物入侵;森林系统人为破坏严重;生物入侵日趋严重: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
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气候变暖一、枝干病害1枝干病害发生状况主要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受枝干病害严重威胁。
经济损失严重。
全球气候变化下,枝干病害损失加重,面积增加。
2发生特点1)病害种类不多,但病原种类多,复杂。
2)多伤口侵入。
锈病类特殊。
3)潜伏期长。
4)受生境立地和全球气候影响大。
5)损失严重,多是毁灭性的。
6)防治困难。
3主要类型:干锈病类、溃疡病类(包括水泡型、水渍型、腐烂型;枝枯型、干癌型)、从枝类类、枯萎类、肿瘤病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膏药病类二、非侵染性病害1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分布普遍,危害严重2没有病症,通常是全株性的。
初期表现多为黄化、花叶、枯斑、畸形、落花、落果等3田间分布往往成片,与一定的特殊环境相关联4发生的时间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2非侵染性病害的种类1大气污染2缺素3药害4温度不适5综合因子引起的林木病害三、根部病害1根部病害危害特点:1不易发觉2不易诊断:生物的/非生物,原生的/次生或腐生的3复合侵染4病原分离困难5大多有休眠体6大多根部病原是兼性寄生菌,有较广的寄主谱7根部病原大多直接侵入寄主植物,但部分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
2根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病原根部和根颈部受害,以皮层腐烂为主,如猝倒病、茎腐病、白绢病、根朽病和紫纹羽病2根部和根颈部形成肿瘤,如根癌病、根结线虫病3根部和干基部受害,造成木质部腐朽的各种根朽病,如密环菌引起的根朽病4病菌自根部侵入,在维管束中定植扩展,引起植株枯萎,如木麻黄青枯病病原:非生物病原生物病原:1)真菌。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复习资料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病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
P42、病症——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
(或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
)P53、病程——病原物到达植物体表后,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到组织内部,建立起寄主关系,并经过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和寄主植物一系列生理、解剖上的反应,最终表现出病状。
这一整个过程如以植物受病后的活动为出发点,称之为发病过程,简称病程。
P434、菌核——组织形态及子座相似,但其外层菌丝交织得更为紧密,并呈褐色或黑色,内部较疏松的特殊结构。
(或:由菌丝交织而成的一个坚硬的营养结构,具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休眠作用,休眠后经过萌发,再产生孢子的子实体。
)P145、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
P126、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及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称为子实体。
P167、转主寄生现象——一种锈菌当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必须转换寄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P228、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
有时用毒性一词表示。
P379、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活,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生物体或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生物。
P36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便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这称为系统侵染。
P4511、局部侵染——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都只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称为局部侵染。
P4512、担子果——有些担子菌的次生菌可以组织成复杂的特殊结构。
P2113、子座——一个致密的营养组织,很像一个垫子,上面或其内部形成子实体或直接产生孢子。
(或:是一个垫状或壳状的营养体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产生子实体。
)P1414、寄生性——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P3615、子囊果——子囊通常集生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森林病理学复习重点
森林病理学名词解释林木病害:因病原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植物等)侵染或异常环境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林木生长抑制、林产品变质或减产的一种自然现象,严重时可流行成灾,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
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运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表现特征、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防治的理论和技术。
森林病害: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其它生物的侵袭或者遭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反常变化,使植株的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局部或整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
论述:种实霉烂危害:繁殖材料、林产品,降低出芽率(缺株、断行)、携带(机械混杂、表面附着、种内潜伏—核桃黑斑病,苹果花叶病)或传播病害(猝倒病)、降低产量、质量和价值(黄曲霉素),板栗干腐病、油茶炭疽病症状:1.具霉味、褐色湿腐;2.种壳或果实外皮: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3.内部:成糊状,有的保持原形,只有胚乳部分有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纹,也有形状和颜色不变的。
病原:多为卵菌门、接合菌门和无性型菌物(青霉、曲霉、交链孢、匍枝根霉、镰刀菌),少数为细菌细菌:种子表面有油状或白蜡状菌落,可经种皮伤口侵入种子内部,糊化而失活。
青霉菌类:霉层中心蓝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是白色菌丝。
分生孢子梗扫帚状分枝,产孢细胞瓶状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交链孢菌:霉层毛绒状,褐色中显绿色(产黑色素),边缘白色。
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
烂芽或不萌发镰刀菌:种皮上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红色或蓝色,小水珠。
大(多细胞,镰刀型)、小(单细胞,椭圆至卵圆形)两种分生孢子。
不影响萌发发展规律1.侵染途径:枝叶上发生,蔓延至幼果(不影响树木健康,疏果);花器(柱头,桃褐腐病、榆花叶病)、伤口(昆虫、机械)或自然孔口侵入2.病菌基本为腐生菌,普遍存在,与种子接触很多,以孢子或菌丝附在种实表面;3.种皮受伤,种子活力低、含水量高,或贮藏温(25-27℃)湿度高、通风不良,种子携带或仓库病原菌数量过多等可使病害迅速蔓延;防治措施:1.生长期药剂防治病虫害;及时采收,避免机械、冻害损伤等;2.检疫、理化消毒;沙藏催芽时,注意消毒(5%高锰酸钾);3.低温(0-4℃)干燥贮藏(含水量10-15%),剔除坏、病和虫害种;仓库消毒,保持通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病理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病原:引起森林植物发病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一个因素才是病原。
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
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
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病植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3、症状: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能够看到的植物非正常表现。
包括1)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2)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1、营养:1)缺氮:植株矮小,黄化2)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3)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4)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5)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6)缺锰:叶表面坏死小点7)缺镁:叶肉黄化,叶脉绿色2、温度:1)高温:破肚子病、果实灼伤、地表烫伤2)低温冻害(狭叶十大功劳)3)水分4)有毒物质5)盐害3、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
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
4、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
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
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
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
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
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
1)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
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
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
2)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
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
3)子座:由菌丝组成的一种块状或垫状物,有时其内部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
通常在子座的上面或里面产生真菌的繁殖器官和孢子。
有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的功能。
5、真菌的无性生殖: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真菌产生的厚壁孢子,抗不良环境的作用等)。
真菌的无性生殖没有通过性的配合;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各样的无性孢子。
真菌的无性生殖非常发达,一年往往产生多次,在病害流行中有重要作用。
6、真菌生活史:孢子—菌丝,无性多次,有性一次。
7、真菌的生理和生态:营养、水分、PH值、温度、光照8、真菌分类以形态学为主;真菌命名法是双名法9、真菌的主要类群:1)腐霉2)疫霉3)黑根霉4)外囊菌5)白粉菌6)球壳菌类7)腔菌类8)锈菌类:专性寄生菌:(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存,人工不能培养,对寄主有较强的选择性。
)有转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锈菌的生活史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完成)10、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①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
②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
③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没有荚膜。
⑥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不形成芽孢。
⑦植物病原细菌通常生有鞭毛,鞭毛一至多根,极生或者周生(用特殊的染色才能看到)。
⑧细菌的繁殖为裂殖。
⑨革兰氏染色反应:(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再用番红复染和冲洗,如菌体为兰色,则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如菌体为红色,则为阴性。
)11、细菌的生理和生态:①营养:都能人工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各种菌落。
一般能利用无机铵盐作为氮源。
培养时一般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②温度:(低温、适温、高温)③酸碱度:一般喜中性偏碱环境。
④寄生性:一般寄生性较强,但也有的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12、细菌的传播和侵染:细菌大多由雨滴溅洒传播,也可以昆虫(如梨火疫病由蜜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繁殖材料等传播。
细菌通常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
13、植原体的基本性状:①无细胞壁,仅3层单位膜,内外两层为酯膜,中间为一层蛋白质膜。
1至几个微米。
②多型?(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线形等)。
③在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寄生,引起植物丛枝、黄化、畸形、衰退(萎缩、僵化)等症状。
④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⑤由吸取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传播。
(叶蝉、蝽蟓、木虱等传播)。
⑥基因组较小,600-1200kb,DNA G+C含量较低,仅23-30%。
14、病毒:病毒是一类独特的生物,和其他生物有独特的区别:1、病毒粒体只含有一种核酸;2、繁殖时只进行核酸的复制,而不是整个细胞的复制,也不能二均裂复制;3、只能利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所以人工不能培养。
病毒在自然界可寄生在各种生物中。
植物病毒病害也很多,最著名的烟草花叶病毒病,黄瓜、番茄、马铃薯病毒病,林业上的杨树花叶病毒病,刺槐、胡桃、白蜡树病毒病等15、病毒的一般特性:病毒有各种形状。
病毒粒体由核酸内芯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酸为一螺旋状的长链,蛋白质外壳由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
植物病原病毒内的核酸类型大多为“RNA”。
16、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营养消耗一般对植物够不成大的威胁,致病性主要是促使寄主细胞产生各种酶、激素或毒素,干扰和破坏寄主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所引起的症状有:花叶或黄化、坏死(过敏性反应)、畸形(缩叶缩果,花变绿等)、不引起丛生症状17、病毒的传播和侵染规律:传播:1、机械传播;2、无性繁殖材料传播;3、种子和花粉传播;4、介体传播(昆虫:蚜虫、木虱等,线虫、螨类和真菌等)病毒主要从伤口侵入,造成系统侵染。
18、一般形态和构造:植物上的线虫大体分两类,一类雌雄成虫均为线形的;另一类雌虫的幼虫为线形,雌成虫体形膨大为梨形19、线虫的寄生性和培养: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寄生性较强,只能在活的植物组织中取食,为专性寄生物。
但松材线虫可以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大豆蛋白培养基)。
所以松材线虫不能看作为专性寄生物。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可以取食真菌,所以在研究时可以用真菌培养线虫。
20、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类型:①半寄生:寄生植物有叶绿素,能营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但必须从寄主内吸取水分和矿物盐;在解剖上的特点是寄生物的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
②全寄生:寄生物没有叶或者叶退化,茎中也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仅要从寄主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要吸收炭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在解剖上的特点是寄生物的导管和筛管均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
21、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为长绿多年生小灌木,半寄生。
由于桑寄生的为害,寄主植物可提早落叶,延迟抽芽。
被寄生的枝干变脆,易被风雪摧折。
严重时整株枯死。
较重要的有两个属:1、桑寄生属(Loranthus):花两性,植株高1米左右,在我国长江以南较常见。
2、槲寄生属(Viscum):花单性,株高50厘米左右,叶对生或退化成鳞片,茎二叉分枝。
在我国南部均有分布。
22、桑寄生科植物的侵染程序和防治:桑寄生科植物种子由鸟传播。
冬季砍除被寄生的植物枝条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23、侵染规律和防治:1、冬季深翻土壤,减少菟丝子初侵染来源;2、及时检查清除,以免传播蔓延;3、喷洒“鲁保1号”(炭疽菌)防治第三章森林植物病害的诊断2、症状表现特点:①发病部位有一定规律或部位较固定。
②所发生的叶枯、叶斑等大多从叶尖、叶缘开始。
③变色部位往往与健康部位没有明显的界限。
④受害部位往往没有“病征”出现4、侵染性病害病害发生上的特点:病害发生往往持续时间很长,存在由点到面的过程。
病害在分布往往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病害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有“病征”。
8、柯赫法则:对于新病害的诊断和鉴定,必须要遵循柯赫法则所规定的原则进行。
柯赫法则内容:1、从感病部位分离出这种病菌并得到病菌的纯培养;2、把这种病菌重新接种到原植物上,植物表现和原来相同的症状;3、再从接种的植株上重新分离到这种病菌。
对于病毒、植原体等不能培养的病原物,要注重接种这一环节。
第四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3、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一般来讲,寄生性强的病原物致病性弱;而寄生性弱的病原物致病性强。
4、病原物的寄生性: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大多都是异养的,必须依靠寄主合成的各种有机营养物质而生存。
这些异养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划分为寄生物和腐生物两种基本类型。
①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上取得养料。
②腐生物:只能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5、在植物病理学中,按其寄生能力强弱,划分为一下4种类型:①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寄主细胞死亡,它们也随之死亡,人工培养基不能培养;对寄主植物有强的选择性。
如锈菌、白粉菌、病毒、植原体等。
②兼性腐生物(强寄生物):以寄生为主,兼营腐生生活,通常在植物活体上生活,但也有一定腐生能力,在人工培养基上可勉强培养。
对植物也有一定选择性。
如外囊菌、杨树黑斑病菌、黑粉菌等。
③兼性寄生物(弱寄生物):以腐生为主,有时也能侵染活的寄主组织,往往在寄主生活力下降或生长不良时才能侵染活组织。
在培养基上可生长很好。
对寄主植物往往没有选择性。
如大多数引起植物腐烂和溃疡的病菌。
7、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除掠夺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外,还能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各种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往往是病原物对寄主造成损坏的主要原因。
这些物质有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
8、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也就是植物与病原物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
植物与病原物的易亲和或易感染的特性称为感病性。
抗病性和感病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如抗病性高的植物叫抗病植物,抗病性低的植物就叫感病植物。
植物的抗病仅仅是对一种或几种病原物的抗病,而不可能对所有的病原物都抗病。
9、把植物的抗病性划分为两种类型。
垂直抗病性:一个作物品种只对病原物的某个或某些病原小种起作用的抗病性特点:1、植物同病原物的关系是垂直的(如一些栽培品种);2、抗病性较完全;3、抗病性是由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的;4、当新的病原小种出现,或病原物出现变异时,容易丧失其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作物的品种对所有的病原物小种均有一定抗性的为水平抗病性。
特点:1、植物的抗病同病原物品系之间的关系是水平的(如一些植物的野生种);2、抗病水平是不完全的或不彻底的;3、抗病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4、抗病性较彻底,不会因为新病原小种的出现而丧失其抗病性。
10、接触期的研究内容:①湿度:大多数真菌需要在高的湿度下(相对湿度100%时),孢子才能萌发;有的还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11、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病原物暂时停止活动,但仍保持其生命力,待环境条件合适,病原物再重新扩展,使植物发病,这种现象称潜伏侵染(炭疽病和溃疡病往往有潜伏侵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