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的三特征教案
《乐音的三个特征》word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教科版 (2)

3.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师寄语】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音调、响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是本节的重点。
音色是难点。
【器材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各一条,硬纸片、木头梳子一把,钢锯条(或钢尺)一把。
【知识回顾】防止知识遗忘,我能记得更牢!1.声是由而发生的,声是靠传播,声不能在中传播。
2.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m/s= Km/h.3.物体叫频率,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的声音,频率高于叫超声,频率低于叫次声。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音调(即声音的高低)1. 感受音调:①在键盘乐器中,越是左边的音,音调越……………………;越是右边的音,音调越……………………。
②女生的音调……………………,男生的音调……………………。
③小孩的音调……………………,大人的音调……………………。
(以上均填“高”或“低”)2.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按课本42页■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①拨动绷紧的细橡皮筋,橡皮筋振动的……………,声音听起来__________(“尖细”、“低沉”),说明音调__________(“高”、“低”); 拨动绷紧的粗橡皮筋,橡皮筋振动的……………,声音听起来__________(“尖细”、“低沉”),说明音调__________(“高”、“低”)。
②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振动的越__________(“快”、“慢”),声音听起来__________(“尖细”、“低沉”),说明音调__________(“高”、“低”);相反,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振动的越__________(“快”、“慢”),声音听起来__________(“尖细”、“低沉”),说明音调__________(“高”、“低”)。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1.理解32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高、音长和音色。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32乐音的三个特征。
3.能够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32乐音的三个特征和其特点。
2.分辨不同声音和乐器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
2.不同音乐乐器的录音或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包括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和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让他们回顾音乐中的重要元素。
1.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和元素。
然后引出32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高、音长和音色。
2.利用课件或黑板上的图表,依次介绍音高、音长和音色的概念,以及他们在音乐中的表现和特点。
a.音高:由音的频率决定,高音和低音的区别。
b.音长:由音的持续时间决定,长音和短音的区别。
c.音色:由演奏乐器或声源的特点决定,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质不同。
Step 3:练习和巩固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音高、音长和音色的概念和特点。
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理解。
2.利用录音或视频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和分析不同乐器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可以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乐器和声音的共同点和区别,让他们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Step 4:拓展和应用1.提供一些常见的乐器和声音的图片或录音,让学生尝试用音高、音长和音色来描述它们。
2.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乐器或声音进行研究,并在小组内设计一次简短的展示,展示该乐器或声音的特点和特色。
3.结合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歌曲,引导他们分析歌曲中的音高、音长和音色,以及这些特征在歌曲中的作用和表现。
Step 5:作业和总结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音乐中的音高、音长和音色的短文,描述他们理解和认识的这三个特征,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歌曲来说明。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高低、长短、强弱,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快乐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高低:声音的高低指的是音高的不同,高音和低音的频率不同,音高越高频率越快。
通过听音乐和演奏乐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高低音,并学习如何区分和表达高低音。
2.长短:声音的长短指的是音符的持续时间,长音持续时间长,短音持续时间短。
通过唱歌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长短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3.强弱:声音的强弱指的是音符的音量大小,强音音量大,弱音音量小。
通过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强弱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音乐或敲打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音乐和声音,引导学生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高低: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唱出不同音高的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高低。
3.学习长短: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长短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长短。
4.学习强弱: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强弱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强弱。
5.综合练习:设计一段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综合运用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演奏出整体的音乐效果。
6.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包括听音乐的专注程度、唱歌和演奏的准确性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3.2乐音的三个特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乐音的三个特征”。
本节主要讲述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三个特征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乐音特征分析音乐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难点:音调和频率、响度和振幅、音色和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乐谱、音叉、钢尺。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如《青春修炼手册》,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然后提问:“大家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的哪些特点呢?比如声音的高低、大小、清晰度等。
”引导学生关注乐音的三个特征。
2. 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教师拿起一个音叉,轻轻敲击,让学生听其声音的高低。
解释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教师将音叉靠近音响设备,增大音响设备的音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大小。
解释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教师拿起一个钢尺,轻轻拨动,让学生听其声音的清晰度。
解释音色是由发声体材料决定的,不同材料的发声体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一首钢琴曲,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音乐现象。
4. 随堂练习:乐谱:低音高音 ..现象1:敲击鼓面,声音越来越大。
现象2:吹奏长笛,声音越来越高。
5. 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频率) | 响度(振幅) | 音色(材料)六、作业设计:1. 根据乐谱,判断音符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现象1:敲击鼓面,声音越来越大。
现象2:吹奏长笛,声音越来越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的第三节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本节主要介绍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三个特征的含义和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理解它们的概念和表现。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乐音特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概念和表现。
难点:乐音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鼓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乐音的美妙,引导学生思考乐音有哪些特点。
2. 理论讲解:介绍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每个特征的概念和表现。
3.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展示乐音特征的实验现象,如音叉的振动、尺子的伸缩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分析乐音特征的表现。
5.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乐音特征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歌唱家如何运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来表现歌曲情感。
6. 知识拓展:介绍乐音特征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声音识别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乐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响度:乐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
3. 音色:乐音的特质,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P48的练习题:(1)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什么?(2)请举例说明每个特征的表现。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阐述歌手如何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来表现歌曲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乐音特征的创作活动,如自制乐器、创作音乐作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乐音特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引入
1.让学生们观看某个音乐视频,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想;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乐音的三个特征;
3.引入问题:为什么同一首歌曲可以在不同的演奏者演奏时听起来不一样?
二、探究
1.引出第一个特征:音高;
2.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发现不同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从而引出音高的概念,讲解什么是音高;
3.引出第二个特征:音强;
4.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不同响度的声音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音强;
5.引出第三个特征:音色;
6.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高的声音,音色也不同,解释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
1.列出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音色;
2.根据实验所得,总结出不同音高、音强、音色对音乐的影响;
3.鼓励学生多关注音乐,欣赏不同的乐曲及风格,增强音乐素养。
四、延伸
1.让学生们选择一个乐器,通过了解其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了解该乐器所具有的音色特点;
2.让学生们听一首喜欢的歌曲,在听的时候分析其中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并解释对音乐整体的影响;
3.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鼓励他们去尝试学习乐器演奏,提升音乐技能。
如何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集体备课教案

音乐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展示个性和文化。
乐音作为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和掌握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并针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探讨。
一、乐音三个特征的概念简介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高、音强和音色。
它们分别对应着音乐中的唱、弹和打三种演奏方式。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特征的概念和意义。
1.音高音高是指音乐中的高低音调,是由震动频率决定的。
在音乐中,音高决定了音符所在的音阶和音名。
由于人耳对于频率的感知是非线性的,在音乐中才有了对数式的表达方法,例如中央C是基准音,其频率为262 Hz,C4是以中央C为起点的第四个八度的C音,其频率为523 Hz。
2.音强音强是指音乐中的响度大小,是由音量和强度决定的。
在音乐中,音强决定了音符的强弱轻重和表达感情的力度。
音乐中的响度大小可以通过声波的振幅来表达,一般来说,音量越大,声波振幅越大,响度也就越大。
3.音色音色是指音乐中的声音质感,是由声音谐波结构产生的。
在音乐中,音色决定了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效果。
不同乐器的音色是由谐波的大小和比例所决定的,比如钢琴的音色是由完整的谐波所构成的,小提琴的音色则是由强烈的高音部分所决定的。
二、如何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乐的基本元素,是音乐表达的基础。
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提高音乐表现力。
1.从听觉角度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从听觉角度来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需要我们对声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感受不同音高的声音所带来的情感效果,例如高音往往看似轻快明亮、欢快,低音则看似阴沉、厚重。
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进一步感受不同音色的表现效果,例如鼓的响度和强度大,而钢琴的声音则较温柔。
在听音乐时,我们可以较为容易地感受到不同音乐元素的变化,帮助我们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的美。
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5、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音调及响度的概念教学难点:1、音调及响度的区分2、音色教具选择:刻度尺橡皮筋铅笔音叉纸盒教学过程:一、复习1、声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以及频率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⑴播放两段音乐的片段,其中一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
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⑵提出问题:其中音乐歌曲都属于乐音,那他们同样是歌曲,又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
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
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2、过程展开A、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记录下表伸出长度振动的快慢振动的频率发声的音调1/41/31/23/4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一.引入:(找学生熟悉的实例)1. 找几个人说同一句话“大家好”。
提出问题“他们的声音有哪些不同?”--------------声音大小不同、声调高低不同(响度、音调)2. 找两个男同学或两个*学去门外喊“大家好”。
提出问题“是谁在喊?”----------音色二.理论分析:什么影响响度大小、声调高低和音色的呢?(研究方法很重要)(启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振动应该产生不同的声音)1.研究方法(学生讨论交流):(1)发出不同的声音,看它振动的情况(2)发生不同的振动,听声音的不同2.选什么样的物体、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小组讨论(很多)(音色很复杂,我们先来研究响度和音色)三.探究过程: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什么?(三种研究方法:充分理解教材,重新整合--清晰)1.有一种发声体我们每个同学都带着呢--------喉。
大家用第一种方法来研究,如何研究呢?------小组交流(从学生最熟悉、最简单的实例入手)(1)用你最尖(音调最高)和最han的声发拼音“W”(2)轻轻和大声发拼音“W”结论:学生总结(略)2..凭手的感觉好象有点不严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分别证明(教材的证明实验改为设计)------学生会设计出很多方法(实验设计很重要)不同声源由于形状、尺寸、材料等因素不同,会有不同的振动频率范围,也就是它发出声的高低------看书,表格补:响度大小除与振动幅度有关外,还与人和声源的距离有关提出问题:你在教室说话,教室里前后的同学感觉响度一样吗?3.为更严谨,可以用仪器(示波器)来看一下不同声音的区别声信号和电信号可以相互转化,你能举一下例子吗?-----固定电话、语音聊天用的耳麦(给学生介绍-----了解,目的,课本内容没盲区)我们用一个语音的麦,就可以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把电信号输入到示波器,在它的显示器上就可以看到声音的波形图(介绍波峰和波谷)交流:1.音调的高低------振动快慢:相同时间内出现波的个数哪个多?2.响度的大小------振幅大小:波形会有哪些不同?看图理解:图3-2-4 和图3-2-5四.音色1.不同人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举例),乐器音色取决于它的材料和形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主要包括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音乐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乐谱、乐器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乐音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乐音有哪些特征。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乐谱和乐器,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乐音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乐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 响度:乐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和距离决定。
3. 音色:乐器的特有声音,由乐器结构和材料决定。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音调:_______;响度:_______;音色:_______。
2.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音调和响度的区分:_______;_______。
(2)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乐音的特征有了直观的感受,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
但在课堂中,对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两个问题,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疑惑,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Ø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Ø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Ø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Ø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音色是本节的难点。
乐音三特征中,音色对于学生难于从形成机理上做具体分析,只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乐音除音调和响度外还有音色的区别。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开个小型音乐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对乐音下定义。
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可以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2. 乐音的三个特征_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2.掌握乐音的特征与乐器的关系;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
2. 教学难点:•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乐音的三个特征简介乐音是指发出声音的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它包含三个基本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
•音高:指乐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则音高高,频率低则音高低。
•音强:指乐音的响度,与振动物体振幅的大小有关,振幅大则音强高,振幅小则音强低。
•音色:指乐音的品质或质地,是由发出乐音的物体所产生的谐波成分决定的。
2. 乐音的特征与乐器的关系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这与乐器发出的乐音的谐波成分有关。
例如,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发出的乐音中含有丰富的谐波,所以它们的音色丰满、饱满;而单簧管、长笛等乐器发出的乐音中谐波较少,所以它们的音色相对比较单一。
3. 运用乐音的特征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通过分析乐音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例如,音高的变化可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起伏;音强的变化可以带来动态变化和情感的强烈表达;音色的变化可以赋予乐曲不同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器材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和与乐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示例演示法:通过演奏乐器、播放音乐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听到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分析、欣赏与评价法: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2. 主要器材:•幻灯投影仪•音乐播放器•小提琴等乐器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在开课前,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情感,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讨论。
步骤二:学习乐音的三个特征通过展示幻灯片,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
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总结这些特征。
《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时间
导入
乐音:悦耳的声音
新授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学习内容
教师: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
学生:聆听,谈感受
教师:讲述:乐音
教师:提问:同样是乐音,有没有区别?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乐音有高低、大小的区别,不同乐器发声各有区别。
2.音调
3.响度
课堂小结
作业
情况。
2.用塑料尺分别较快和较慢拨动梳子;听梳子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梳子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讲解。
教师: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现象及归纳总结的结论。
学生:各小组相互补充现象及结论。
教师:演示:分别重敲、轻敲音叉同时提醒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听音叉发声的情况。
学生:观察现象,表述现象。
教师:讲述: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教师:提问: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你觉得响度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播放:视频《特级教师讲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看,然后总结什么是音色。
学生:观看,然后总结什么是音色。
教师:播放:视频《特级教师讲座》,同时提问:观看后请你总结什么是音调?
学生:观看,然后总结什么是音调。
教师:提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从哪个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得出结论:从物体振动的角度,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探究:
1.将两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套在盒子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两根橡皮筋;听橡皮筋发声同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乐音的三个特征优选教案

§3.2乐音的三个特点教课目的: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点。
2、知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次相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相关,不一样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一样。
教课要点:音调及响度的观点。
教课难点:1、音调及响度的划分。
2、音色。
教具选择:刻度尺,齿轮,音叉,书教课过程:一、复习1、声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是如何流传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流传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次范围。
二、新课教课1、情境创建,提出问题⑴播放两段声音的片段,此中两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
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观点。
(有规律的,好听的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无规律,刺耳的声音叫做噪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歇息的声音,污染环境,也都属于噪音。
)⑵ 提出问题:此中两头音乐都属于乐音,那他们相同是乐音,又有什么差异?启迪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
同时,不一样的乐器,不一样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差异。
⑶ 总结乐音的三个特点,并提出问题:这些特点又与声源振动状况分别又什么样的关系?2、过程睁开⑴ 音调:声音的高低。
提出问题: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又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一:将一把直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
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伸出四分之一,伸出四分之三)注意察看1、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一样?2、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刻度尺快慢音调四分之一提示学生自己总结四分之三顺带复习频次的观点,以及单位。
(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次来表示,而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次。
振动得快则频次高。
单位:赫兹(Hz)人的听音频次范围20Hz~20000Hz)在学生的自己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系统总结:音调由声源的振动频次决定,频次越大,音调越高;频次越小,音调越低。
(一般说,少儿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
)书上一些声音的频次:因为声源的形状、尺寸和所用资料等因素的不一样,而振动频次范围不一样。
《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2.doc

《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3、什么是频率、什么是振幅。
认识波形图像中的频率和振幅。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2、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说话、办事轻声细语,声音温和,力求不打搅他人正常工作学习。
2、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弹奏的美妙音乐,以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及决定因素是本节的重点,音色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1、教法本节课的教法采取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一段音域较广的音乐,让学生置于美的熏陶中,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什么不同呀?进而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屮发现规律,得到结论。
2、学法目前的教改形式迫切要求我们切实的指导学生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学习者的学习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杲。
因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要以学法指导为契机慢慢渗透,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方法应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默契配合才可达到好的效果。
为此,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归纳法、讨论法,以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上课前用百度搜索一首音域较广的音乐《骞马>>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美的享受中。
在放音乐的过程中叫学生仔细聆听,感受一下音乐从头到尾有无变化,如高低,强弱、有没有其它的声音存在。
从而引出本节课题《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的教学在课堂上有必要普及下音乐知识:告诉学生音乐课上的谱1、2、3、4、5、6、7这七个音级的唱法是不同的,告诉大家这个不同就是音调,让学牛听听钢琴弹奏出这些音级。
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一下这之问的区别到底在哪?做到心屮有数。
(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再及时向学生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马上能说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都是振动,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音呢(从感受上)?让学生猜想这是因振动时什么不同引起的?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
乐音的三特征教案

乐音的三特征教案乐音的三特征教学过程:老师:这儿有八个烧杯,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老师用小棒敲击这八个杯子,请大家观察声音有何不同?学生:调子变了。
老师:这八个装水的杯子就是老师自制的水琴。
无调不成曲,我们既然已经能用它改变音调,老师这有一首你们儿时熟悉的歌曲的谱子,谁来试着敲出来?听出来了的同学把歌名说出来或哼出来,好吗?(请一位识谱能力强的学生上来演示)学生:好像是“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老师:××同学演奏的曲子好听吗?(学生的评价不一,众说纷纭)老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并说说听过之后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清晨雅琴”)学生:很动听,很悦耳,太美了。
老师:这种悦耳的声音就称为乐音。
(边说边同时板书)(再次敲击水琴的1和ī)老师:这两个音有何区别?学生:第一个更低,第二个更高。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乐音三特征中的第一个特征,音调。
(边说边在乐音定义的上方板书课题:第二节乐音的三特征,并在乐音定义的下一行板书音调)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的刻度尺、橡皮筋或梳子,看看能否改变音调。
(学生纷纷动手,试着改变音调,教师巡回指导)老师:请大家都来交流一下,看如何改变音调?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是利用长刻度尺,改变尺面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现现音调变了,且尺面伸出越短,音调越高。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利用套在盒子上的橡皮筋,用笔将橡皮筋垫高,弹拨橡皮筋。
两次实验改变笔所垫位置,保证用力的大小。
我们发现,被弹拨的橡皮筋越短,音调越高。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们用硬纸片在梳子上划过,第一次慢慢划,第二次快速划,发现音调也变了。
且划得越快,音调越高。
老师:同学们的方案设计真不错。
大家再按刚才交流的方案进行实验,请注意观察,我们到底是改变了声源的什么来改变音调的?(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并仔细观察)学生:我发现尺面露出得越短,振动越快,我想是振动的快慢影响了音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音的三特征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
教学过程:
老师:这儿有八个烧杯,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老师用小棒敲击这八个杯子,请大家观察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调子变了。
老师:这八个装水的杯子就是老师自制的水琴。
无调不成曲,我们既然已经能用它改变音调,老师这有一首你们儿时熟悉的歌曲的谱子,谁来试着敲出来?听出来了的同学把歌名说出来或哼出来,好吗?(请一位识谱能力强的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好像是“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老师:××同学演奏的曲子好听吗?
(学生的评价不一,众说纷纭)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并说说听过之后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清晨雅琴”)
学生:很动听,很悦耳,太美了。
老师:这种悦耳的声音就称为乐音。
(边说边同时板书)(再次敲击水琴的1和ī)
老师:这两个音有何区别?
学生:第一个更低,第二个更高。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乐音三特征中的第一个特征,音调。
(边说边在乐音定义的上方板书课题:第二节乐音的三特征,并在乐音定义的下一行板书音调)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的刻度尺、橡皮筋或梳子,看看能否改变音调。
(学生纷纷动手,试着改变音调,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请大家都来交流一下,看如何改变音调?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是利用长刻度尺,改变尺面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现现音调变了,且尺面伸出越短,音调越高。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利用套在盒子上的橡皮筋,用笔将橡皮筋垫高,弹拨橡皮筋。
两次实验改变笔所垫位置,保证用力的大
小。
我们发现,被弹拨的橡皮筋越短,音调越高。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们用硬纸片在梳子上划过,第一次慢慢划,第二次快速划,发现音调也变了。
且划得越快,音调越高。
老师:同学们的方案设计真不错。
大家再按刚才交流的方案进行实验,请注意观察,我们到底是改变了声源的什么来改变音调的?(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并仔细观察)
学生:我发现尺面露出得越短,振动越快,我想是振动的快慢影响了音调。
(其它组受到启发,也都得出类似结论)
老师:我也准备了一种方案来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老师展示一部自行车,并将它倒置在桌子上,请三位同学帮忙,其中一位扶住车子,以免车打下,另一位同学a将一张硬纸片用相同的力压在轮胎上,第三位同学b转动车踏板,并且逐渐加快车轮的转速,请大家听声音的变化。
)
板书:音调的决定因素: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老师拿起一面鼓,同时用鼓槌一次比一次用力敲击鼓面)
老师:你们现在听到的声音是音调发生了改变吗?
学生:不是,是声音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老师:很好,这就是乐音的第二个特征——响度,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边说边板书)
老师:请大家利用身边的器材看能否改变响度?(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看如何改变响度。
学生:用刻度尺敲打桌面,越用力,声音越响。
学生:我用越大的力拨橡皮筋,发现声音越响。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老师:请三位同学上来,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
(请两位同学抬住大鼓,请一位同学敲击。
请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
并且让敲鼓的同学先轻敲三声,然后用更大一点的力敲三声,最后用更大的力敲三声。
)
老师:听出声音有何不同吗?
学生:响度越来越大。
老师:看出是声源的什么变化引起响度的变化了吗?
学生:看不出来。
老师:现在我们再观察一遍刚才的实验。
(老师在鼓面上洒一些彩色的橡皮筋,目的是便于学生观察。
让敲鼓的同学再按刚才的要求操作)
老师: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鼓声越响,橡皮筋也跳得越高。
老师:橡皮筋跳得越高,又能说明什么?
学生:鼓面摆动的距离变大了。
老师:在物理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将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放大,变得易于观察,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物体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边介绍边板书)
老师:现在大家说说响度由什么决定?
学生:由振幅,而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老师边板书)
(老师拿起鼓轻敲,同时慢慢在教室里环绕走一圈)
老师:我刚才保持相同的力边走边敲鼓,你们听到的鼓声有何不同?学生:老师离我近时,听到的声音响;老师离我远时,听到的声音小。
老师: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想,响度还应该与距离有关。
(板书:响度还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用课件展示一幅很美的画,画中有瀑布、有小鸟、有青蛙……)老师:看了这幅画,有何想法?
学生:画面很美,可缺少了声音。
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待会为画中的物体配音,看你是否知道老师都为画中的什么物体配了音?
(老师利用多媒体,为瀑布、小鸟、汽车喇叭配音,之后,请大家睁开眼,并说说老师为哪些物体配了音。
)
学生:老师为瀑布、小鸟、车喇叭配了音。
老师:你们没看见,怎么知道老师是为画中的这三样物体配了音呢?学生:因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声音。
老师:很好,这就是乐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即不同物体的声音有自己的特色,音色也叫音品。
平时我们能听声辨人,听声辨物,就是利用了音色。
老师:我们现在看一段视频。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灌开水的视频,当开水快满时,停止播放)
问:开水快灌满时,声音的什么特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音调越来越高。
老师:你们觉得此时的声源是什么?
(有的学生说是水,有的学生说是空气,让学生接着看完剩余的视频。
看完后学生了解到是开水装得越满,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老师:请大家再看一段视频。
(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的视频)
问:欣赏了这段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大家说说,口技演员到底模仿的是声音的哪一个特征?
学生:是音色。
老师:在一个酒店开张之际,为了热闹,老板请了威风锣鼓队,若老板想让气氛再热烈些,你会向老板建议让这些鼓手怎么做?
学生:请他们用更大的力敲鼓,因为这样可以增大振幅,从面增大响度。
老师:(用课件展示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古诗《枫桥夜泊》一诗就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请从中找出有关声学方面的原理。
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更多。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学生:能辨别出是乌啼和钟声,利用了音色。
学生:诗人听到了钟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学生:诗人在船上就听见了山顶上的寺院的钟声,说明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同时还可以说明钟声的响度很大。
老师:(利用展台投影一把小提琴的琴弦。
)生活中的弦乐器是如何改变音调的?这个问题是你们课后的一个探究课题,若家里没有弦
乐器的,就用橡皮筋进行探究。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谢谢大家,下课!
备注:
1、网上资源:灌开水视频,口技表演视频,及各种图片
2、工具软件:power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