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8)不为与不能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盼望能协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假设《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假设《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拟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渐渐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坚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明显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明显,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愿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相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简单承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阔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无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始终持续到此时此刻。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表达。
《孟子》中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1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外表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
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比照国家当时的不仁政。
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
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
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xx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
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
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
正是这样的担忧,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
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
《孟子》重点注解
《孟子》重点注解【著作影响】《孟子》:语言巨匠的“拟圣之作”,它既吸收了《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
主要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分《梁惠王》、《公孙丑》、《藤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下,共十四卷,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
由于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
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
另一方面又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力谏诸侯借鉴三代天下得失的经验教训,摒弃霸道,施行仁政,发展经济,减轻刑罚,薄收赋税,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加强修养,改过从善,从而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孟子在长期的政治、学术活动中,崇尚仁义,坚守信念,刚直不阿,藐视权贵,强调士人无论在身居穷困之时,还是通过显赫之时,都要坚持仁义节操和不可屈服的独立人格,不为富贵所淫、贫贱所移、威武所屈,为坚守道义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所强调的士的志向、节操、尊严,完全压倒了对富贵利禄的追求和满足,既表现了对高尚人格和道德境界的孜孜追求,又表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坚持理想的傲岸性格和风骨。
《孟子》全书三万五千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集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孟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的语言巨匠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
所以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
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
【经典新解】0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工短。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直译: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新解:很多时候,在你着手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你没有权衡好利弊,就会做一些无用功。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心得体会
《孟⼦》读后感-《孟⼦》读后感⼼得体会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是儒家学派的⿐祖。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孟⼦》读后感范⽂五篇,希望⼤家喜欢!《孟⼦》读后感【1】在我很⼩的时候,就听说过《孟⼦》这本书,这是⼀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的书,同时也是⼀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些,⽐如《三字经》、《弟⼦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较⼤。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位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边发⽣的⼀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有⼏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其中有⼀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以群分。
孟⼦说过⽗⼦有亲,群⾂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先⼠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还有⼀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
在这个故事⾥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样,种下去以后⽣根发芽,耐⼼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都要追求⼈⽣⽬标,都要追求⾃⼰理想的⼈格,如果半途⽽废,那⾃⼰付出的再多努⼒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有黄⾦屋,书中⾃有颜如⽟。
我通过读《孟⼦》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读后感【2】⼩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对⾯的坐在⼀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的诗词,并背;上了⼩学,⽼师让我们读《孟⼦》。
不能与不为_议论文
不能与不为孟子曰广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3夕我不能’,是不为也。
”这里的“不能”和“不为”,仅一字之差,在含义上却相去甚远广不能”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所不及;“不为”却是明明力所能及而不去做。
孟子当时作这样形象的比喻是含蓄地批评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指出他的“不王”是不为,非不能也。
但在今天,我读来却另有一番感触。
我的看法是:能为而"不为”的人固然是槭夫懒汉,对于“不能" 的事就心安理得地“不为"也谈不上开拓和进取。
因为“能”与“不能”都是相对的,许多过去“不能”的事,现在早已能了;今天“不能”的事,将来有的也会变为“能”。
要是大家墨守成规,袭故蹈常,不去做“不能”的事,那怎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呢?不是吗,古人的目力耳力何尝能达到千万里外?他们的身体何尝能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些事,在当时都是“不能”的事,于是,他们只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可时至今日,人类已能遨游太空,登上嫦娥的“月宫",电视和电话成了人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假如把“泰山”比喻成体积庞大的重物的话,那么当我们的运输机飞越重洋的时候,不是也大有"挟泰山以趄北海”的气势,把孟子认为的“诚不能”变为“能”了吗?这一切,古人怎能知道?要是一代代人都只去为已经“能为”的事,而不敢去为“不能”的事,社会不是永远不会发展了吗?人类不还是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生活吗9由此可见,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是要自强不息地把“不能”转化为“能”,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梦想,只有去“为”才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什么代价都不肯付出,什么也不愿“为”的话,一切都终为空谈。
如果没有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辛勤工作,那么,什么镭的发现,什么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什么运载火箭的上天……统统都是美丽的幻想,也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了。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作者:李凤成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11期【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盂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要求:请根据以上对话的内容,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解读】这则材料在立意的开放性上具有多重角度,加上试题要求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立意空间变得更加充裕。
同学们不难有话可说,但是要说得精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常见的构思是:对“不能”与“不为”作一下简要比较,将话题材料中的现象重新“复述”一遍;然后再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两个类似于话题材料中的例子,进行一番“描述”;最后再对“不能”与“不为”的诸般现象作一下“批判”。
这样的构思自然可以成文,但是这种“就事论事”式的构思难以使文章摆脱平庸的“面相”。
同学们不应只就“不为”与“不能”的表面做文章,而应该深究“不为”与“不能”背后的原因,这才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所在。
此角度具体解析如下:“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让“不为”消泯,有赖于教育,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区分清楚一个人是“不能”,还是“不为”,才能慧眼识英才。
立意角度一:不能则可不为。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凡事要量力而行。
事情真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则无须“打肿脸充胖子”,放弃另选才是出路,硬撑下去只会增加自身的痛苦,甚至将事情弄坏。
做到量力而行,不能则不为,做最好的自己,虽然此种处世观不能保证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可以确定的是,不量力而行,一个人一定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
知识链接:《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如何使用比喻论证--读《孟子》的启示
• 【比喻评价】 • 1、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价人物。 • 如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 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 • 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 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 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 ——2005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 2、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 • 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 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 个绚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 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 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 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 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 • ——吴迪《挣脱死亡的绝唱》
《寡人之于国也章》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yè )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 )罟(gǔ)不 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 • •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 (畜xù养),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 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读书心得
《孟子》读书心得•相关推荐《孟子》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读书心得1初次接触《孟子》是在初中之时,当时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把节选文段当作课文去学习。
但是,当我在接到集团下发的《孟子》并读了几遍后,发觉这本书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从此对之爱不释手。
尤其是读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我感触良多。
对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结合当今社会,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样曾经怀疑过“付出跟收获成正比”这句话,因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这样的经典句子,但现在的我更倾向于前一句。
很简单的例子,就拿赚钱来说,一部分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比另一部分人赚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赚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许会抱怨,也许会嫉妒,也许会羡慕。
但我们所没有看到的是比我们赚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们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许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心理上的,往往处在相近或一个级别上的人就会因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种心态不自然的产生了扭曲了的心理,这也许是社会复杂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潜意识里都渴望被别人重视,但只是有时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而当别人没有达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时,也就会很自然的产生了所谓的失落感。
有些人喜欢隐藏自己,有些人喜欢锋芒毕露,永远隐藏的也好,锋芒毕露的也罢,只是还有一种伪装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改变不了就适应它,正如《孟子》所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所以我们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读书心得2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
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
《孟子》有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说的是要学会放
--
分
85 小时 48
2 /0 /0 /0 1 /10 /11 /0
--
分
111 小时 6
2 /0 /2 /0 2 /10 /7 /0
--
分
126 小时 2
2 /0 /1 /0 3 /25 /21 /0
--
分
96 小时 46
1 /0 /2 /0 3 /11 /19 /0
--
分
106 小时 9
2 /0 /0 /0 4 /10 /36 /0
1 /0 /0 /0 1 /0 /0 /0 1 /1 /0 /0 2 /0 /0 /0 3 /0 /1 /0 2 /2 /0 /0 1 /0 /1 /0 2 /0 /1 /1 0 /0 /0 /0 1 /0 /0 /0 2 /0 /1 /0 1 /0 /0 /0 2 /0 /2 /0 2 /0 /0 /0 1 /0 /2 /0 1 /0 /0 /0 2 /1 /0 /0 1 /3 /4 /1 1 /1 /1 /0 2 /0 /0 /0 2 /3 /0 /0 2 /0 /0 /0
李敏杰
5 /6 /1 /0
于晓平
4 /11 /2 /0
2 /0 /0 /0 2 /0 /0 /1 2 /1 /1 /1 2 /0 /2 /1 0 /0 /0 /0 1 /0 /0 /0 4 /0 /1 /0 2 /0 /0 /0 2 /0 /0 /0 3 /6 /1 /0 2 /10 /1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1 /5 /1 /0 1 /5 /1 /1
读《孟子》(8)不为与不能
读《孟⼦》(8)不为与不能读《孟⼦》(8)不为与不能翁武侠孟⼦讲了⼀个“以⽜易⽺“的故事,赞扬了这个故事⾥的主⼈公齐宣王⼤有”仁慈“之⼼,说得听者齐宣王泛出些许的喜悦之情,还想继续地与孟⼦交谈下去。
齐宣王很⾼兴地对孟⼦说:“我想起《诗经》⾥有这么⼀句话:别⼈有什麽⼼思,我能揣测出。
这句话好像就是说的先⽣您吧。
先⽣真的有先见之明“齐宣王⼼情轻松了,不经意间也引经据典地夸奖了孟⼦两句。
“我⾃⼰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倒是您⽼⼈家这么⼀说,我的⼼便豁然开朗了。
”齐宣王继续夸奖。
“但您说我的这种⼼态与⽤道德统⼀天下的王道相合⼜怎麽理解呢?”齐宣王还是没有弄懂孟⼦说的道理或逻辑关系,凭这⼀点所谓的仁⼼,道德和王道,就能统⼀天下了?两者似乎还相差⼗万⼋千⾥。
齐宣王⾼兴,孟⼦也⾼兴,齐宣王想交谈,孟⼦也想交谈,客随主便,何乐⽽不可。
齐宣王的提问,孟⼦是很愿意回答的。
孟⼦⼜摆事实讲道理了:“假如有⼈来向⼤王报告说:‘我的⼒量能够举得起三千⽄,却拿不起⼀根⽻⽑;我的视⼒能够看得清秋天毫⽑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车柴草。
’ 世上有这样的事情吗,⼤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宣王回答说:“当然不会相信。
”两种荒唐的说法,孟⼦⽤逻辑上的归谬法清楚地阐明这等事理的不合理。
孟⼦便接着说:“如今⼤王您不忍杀害⼀条活⽣⽣的⽜,⼤王的仁慈之⼼⽽显见,这样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可⼤王您却偏偏不能够施及⽼百姓,是为什麽呢?⼀根⽻⽑拿不起,⽽是不愿意⽤⼒⽓拿的缘故;⼀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眼睛看的缘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
所以⼤王您没有能够⽤道德来统⼀天下,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
”说了半天,齐宣王在孟⼦⼝中得到的有点“仁慈“的褒奖只是表现在对待动物的⾝上,⽽在对⾃⼰国家的⽼百姓,却”偏偏不能够施及“。
孟⼦此话话锋转得快,话境突变,则此到彼,全是指责和抱怨。
⼤王,您就是那个荒唐事情⾥的荒唐⼈,能举三千⽄,拿不起⼀根⽻⽑,仁政之治,道德之规,您不是不能,⽽是不愿。
《孟子》全文及翻译〖八〗
《孟子》全文及翻译〖八〗离娄章句下【原文】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译文】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去世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
周文王出生在岐周,去世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
这两个地方相距,有一千多里地;时代的距离,相隔一千多年。
而在中国实现他们的志向,就象有信物一样吻合,先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所估量的情形却是一致的。
”【原文】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译文】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
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
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
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雠。
寇雠何服之有?”【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语音版《孟子》赏析(46)不为与不能
语⾳版《孟⼦》赏析(46)不为与不能《孟⼦》赏析(46)不为与不能——第六单元论政治第七节各位⽹友,今天,我们讲《孟⼦》系列第六单元的第七节,节选⾃《梁惠王上》中的保民⽽王⼀章,孟⼦劝请齐宣王以不忍之⼼推恩于民众,进⼀步阐述了他的⾏仁政,保民⽽王的王道思想。
齐宣王虽然算不上是个明君,但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他设⽴了稷下学宫,这是造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因素之⼀。
保民⽽王⼀章所记,是齐宣王向孟⼦请教称霸天下的⽅法,孟⼦因势利导,劝说齐宣王弃霸道⽽⾏王道。
孟⼦举出齐宣王在⾏祭礼时,不忍见⽜恐惧发抖,⽽以⽺易⽜的事例,⼤加夸赞,并说凭着这种不忍之⼼,扩⽽充之,即可以仁义取得天下。
他当⾯批评齐宣王,⽽今“王之不王”,是“不为也,⾮不能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喻说:“有复于王者⽈:‘吾⼒⾜以举百钧,⽽不⾜以举⼀⽻;明⾜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这⾥的“复”字,指报告。
“百钧”,就是三千⽄,极⾔其⾄重难举。
“秋毫之末”的“秋毫”⼆字,指鸟兽到了秋天为御寒⽽新⽣的毫⽑,本就细⼩,其末端更是细微,“秋毫之末”,极⾔其细微难见。
“舆薪”的“舆”字,指车辆。
“薪”字,指⽊柴,“舆薪”,就是满满⼀车⼦的⽊柴,极⾔其⼤⽽易见。
“许”字,指听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有⼈来向⼤王报告说:‘我的⼒量能够举得起三千⽄,却拿不起⼀根⽻⽑;我的视⼒能够看得清鸟兽秋天新⽣毫⽑的末梢,却看不见⼀车的柴草’,⼤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 孟⼦⼜顺着上⾯的⽐喻说:“如今,您的恩惠⾜以推及禽兽,⽽功德不能惠及百姓的缘故,却是什么呢?那么,⼀根⽻⽑的拿不起,是因为不肯⽤⼒⽓;⼀车柴草的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眼⼒;百姓的不被保护,是因为不肯施恩惠。
所以,⼤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啊。
” 齐宣王问道:“不肯做的和不能做的情形,怎么区别呢?” 孟⼦在回答不为与不能的区别时,再⼀次展⽰了善辨、善喻的语⾔艺术和豪放的⽂章风格。
《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原文和翻译-----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上本篇开始出现短章,长篇大论减少。
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
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14章。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文】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9)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
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
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
⑤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
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孟子》读书感悟
圣⼈之⾔简,贤⼈之⾔明——《孟⼦》读书感悟学校给我们发了“四书”,《⼤学》《中庸》《论语》《孟⼦》,前三本“浑沦吞枣”懵懵懂懂的看完了,《孟⼦》留到最后了,⽤了开学两个星期时间拜读完了,虽然还是懵懵懂懂,但是却从中收获不少。
对于孟⼦,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知道是“亚圣”,但是对于孟⼦却知道的甚少。
现在通过诵读《孟⼦》,只⾔⽚语中却见孟⼦的⾼明之处和他胸怀天下的智慧,不得不佩服,不愧是与孔⼦齐名的圣⼈。
孟⼦名轲,战国时邹国⼈。
他在中国传统⽂化中有着崇⾼的地位,是仅次于圣⼈孔⼦的“亚圣”。
孟⼦传承了孔⼦的⾐钵,他是发展儒家思想的重要⼈物。
孟⼦44岁的时候怀着⾃⼰的政治理想。
带领弟⼦周游列国,游历宋、滕、魏、齐、梁诸国。
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任教期间,被尊为卿,得享相当于上⼤夫的俸禄,作为著名⼤师,孟⼦有时“后车数⼗乘,从者数百⼈”,往来于诸侯之间,其车乘之多,随从之众,已⼤⼤超过当年孔⼦周游列国时的规模。
虽然孟⼦得到各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终不为当权者所⽤,始终未被重⽤。
孟⼦将不能施展抱负的原因归于天命。
他嘅叹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孟⼦·公孙丑下》)(译⽂:每五百年必定有圣明的君主兴起,这之间必定有称名于世的贤⼈出现。
从周期以来,已经有七百多年了。
按年头来说已经超过了;按当前形势来说,也该有圣贤出现了。
⽼天⼤概还不想使天下太平。
)在经过多年徒劳的周游之后,孟⼦62岁结束周游⽣活。
孟⼦于是退⽽著述,与他的弟⼦万章、公孙丑等⼈⼀同撰述了《孟⼦》⼀书。
《史记》中说”偶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七篇。
《孟⼦》是古代⼠⼈必须学习的“四书”之⼀,是儒家学派⾮常重要的⽂献经典,《孟⼦》共有34685个字。
(来源于⽹络搜索了解)孟⼦是⼀个什么样的⼤师呢?简单谈谈⾃⼰粗浅的印象。
⼀、孟⼦是⼀个善辩的⼈,是个语⾔⼤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孟子》(8)不为与不能
展开全文
读《孟子》(8)不为与不能
翁武侠
孟子讲了一个“以牛易羊“的故事,赞扬了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齐宣王大有”仁慈“之心,说得听者齐宣王泛出些许的喜悦之情,还想继续地与孟子交谈下去。
齐宣王很高兴地对孟子说:“我想起《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
这句话好像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先生真的有先见之明
“
齐宣王心情轻松了,不经意间也引经据典地夸奖了孟子两句。
“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倒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
”齐宣王继续夸奖。
“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齐宣王还是没有弄懂孟子说的道理或逻辑关系,凭这一点所谓的仁心,道德和王道,就能统一天下了?两者似乎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齐宣王高兴,孟子也高兴,齐宣王想交谈,孟子也想交谈,客随主便,何乐而不可。
齐宣王的提问,孟子是很愿意回答的。
孟子又摆事实讲道理了:“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
’世上有这样的事情吗,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回答说:“当然不会相信。
”
两种荒唐的说法,孟子用逻辑上的归谬法清楚地阐明这等事理的不合理。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不忍杀害一条活生生的牛,大王的仁慈之心而显见,这样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可大王您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
而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
说了半天,齐宣王在孟子口中得到的有点“仁慈“的褒奖只是表现在对待动物的身上,而在对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却”偏偏不能够施及“。
孟子此话话锋转得快,话境突变,则此到彼,全是指责和抱怨。
大王,您就是那个荒唐事情里的荒唐人,能举三千斤,拿不起一根羽毛,仁政之治,道德之规,您不是不能,而是不愿。
指着脊梁骨的指责,孟子敢说,齐宣王敢听,两人都不简单。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他还想继续探讨下去。
孟子继续摆谈:“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
两个行为,两个比喻,两个道理,简单明了。
孟子明白,齐宣王应施行仁政,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愿,齐宣王却不大明白,不是不愿意施仁政,而是现在还做不到。
孟子继续讲述继续开导:“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
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
’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道德规范中仁政主张中的“亲亲”原则即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在这里就表露无遗了。
仁慈之心,仁义之举,法先王,习德心,是可以由小到大,由表到里,由点到面,由己到人的。
这么明白浅显的道理,这么容易施行操作的事情,不明白大王为什么不能做?
孟子是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作为一国之大王,是具有这些仁德之心的。
有仁德之心,那么,使国家国安民丰,风平浪静,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话还未说完,孟子还得说:“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
才痛快吗?”
推恩德,安定天下好,还是结仇怨,战火纷飞好,这是大王要称一称量一量的事情,这是大王要考虑要比较的事情。
孟子最后的陈述表明了态度和要求。
齐宣王最后也来个总结性发言:“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
一个“不”字,否定了孟子的一切言语和努力。
两条道上行驶和车,没有一点的交汇处,各想各的,各说各的,剩下的还是各自的明明白白或不明不白。
在孟子面前,事情是可为和能为的,齐宣王面对的,却是不为和不能为。
孟子多是理想的东西,宣王多是现实的考虑。
你说他可为,他装睡也要说不可为,最终是说不到一起去的。
孟子与齐宣王的这段对话,其中包含的人事道理也不少。
不能的事情不去做,不为的思想要克服;自身自省,推己及人,做好自己先立人,才能达济身边和社会;对人对事应权衡知轻重,度量知长短,明白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明白自己和周边人际的差异,可知自己什么能行,什么又不能行。
2019年12月10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