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专题--水体修复

合集下载

10-水环境修复-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10-水环境修复-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2)水生植被优化设计基础
由湖盆形态、底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决定的水生植 被面积、类型和分布格局 湿生植物:季节性显露的滩地 挺水植物:注意上下限 浮叶植物:《3m 沉水植物:《10m 强烈的风浪扰动决定水生植被的分布格局和面积 水质和透明度决定分布深度和面积 定期收割有助于植物旺盛生长
人类的使用需求:按照生态功能划分
适应性、本土性、强净化能力、可操作性
选择植物种类:根据选择原则选择适当物种,最 好能做一些围栏试验做一些尝试再推广应用
优化设计
②群落配置:通过人为设计,将欲恢复重建的水生 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植物特征按一定比例在空 间、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布置。 水平空间配置:生态型和经济型
垂直空间配置:根据水深从湖岸-浅水区-深水 区分别配置。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 水植物
富营养化开始 爆发的湖泊
含冷且有富氧水系 注入的湖泊

二氧化碳
• 有明显的时空变化
• 湖泊底层由于光合作用减弱或完全没有光合作
用。加上沉积物的分解,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相反,溶解氧和pH值则较低。富营养化湖泊这 种差异尤其明显。

营养盐类
• N、P、Si、Fe、Cu、Zn、Mn、Mo等多种生物营养 元素 • N、P是植物最主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水平决定 水生生物的生产力
太湖五里湖区开展的水生植被生态重建项目
太湖五里湖区开展的水生植被生态重建项目
太湖五里湖区开展的水生植被生态重建项目
太湖五里湖区开展的水生植被生态重建项目
太湖五里湖区开展的水生植被生态重建项目
(6)水生植被的收割利用
收割的重要性:控制植物生长,避免消极影响 手工收割
机械收割:机拖收割、机械收割、先进专用收割设

环境科学领域水体污染修复技术综述

环境科学领域水体污染修复技术综述

环境科学领域水体污染修复技术综述水体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环境科学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水体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领域水体污染修复技术进行综述,介绍常用的修复技术和相关研究进展。

一、物理修复技术1. 沉淀技术:通过添加絮凝剂将污染物聚集成颗粒并沉淀,如慢速沉淀池和湿地沉淀池等。

2. 过滤技术:利用滤料或滤膜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等物质分离出来,如砂滤、纤维膜过滤等。

3. 吸附技术:利用吸附材料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例如活性炭吸附技术、离子交换技术等。

4. 膜分离技术:通过逆渗透、超滤、微滤等膜分离技术,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分离和去除。

二、化学修复技术1. 沉淀剂技术:利用添加沉淀剂,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在水中形成沉淀反应,从而去除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

2. 氧化还原技术:采用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如臭氧、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将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或还原成无害物质。

3. 中和技术:通过添加酸或碱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使污染物发生中和反应并沉淀。

4. 光催化技术:利用光催化剂,如二氧化钛等,光解水中的有机物质,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

三、生物修复技术1. 植物修复技术:利用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如菖蒲、莲草、浮萍等,在水体中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 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长在水中的细菌、藻类等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3. 细胞修复技术:利用工程细胞或转基因微生物来修复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如利用金属还原菌修复重金属污染等。

4. 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构建湿地、人工湖泊等生态系统,利用水生生物的自净、吸附和降解作用,修复水体污染。

四、综合修复技术1. 复合技术: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形成修复系统,提高水体修复效果。

2. 修复剂技术:利用修复剂,如吸附剂、分解剂等,来加速修复过程,提高修复效率。

水体修复技术PPT课件

水体修复技术PPT课件
在还没有建造污水处理厂或已有污水处理厂而无法短时 间进行截污纳管的城市和地区,利用ESB——生态演替式 水体修复技术可有效降低水体原有的污染指数,提高河道 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提高自净能力后的河道,纳 污能力增加,可以有效的分解和吸收连续流入的营养盐, 其流出的水达到污水处理厂的一级排放标准,可以减少对 下河段造成的污染压力,有利于河道整体水质的长期保持.
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指将经过培养的高效率微生物或酶或菌藻共生群 落限制在特定的材料区域内部,达到提高微生物或酶 的浓度,创造有利的生物代谢环境,有效减少微生物 流失并使固液容易分离的目的。该类技术主要用于治 理富营养化水体。
河道修复技术
• 主要针对由于地表活动、水利工程建设、采矿等活动造
成的河流空间结构改变而进行的修复。这些河流空间结构 的变化包括:泥沙负荷改变、河流直线化、非连续化、河 道纵比降和断面形状变化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生态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其 基本含义是根据水生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基本原 理.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修复,促进良性 的生态演替.达到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的一 种技术措施。
根据水生态系统所受胁迫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 大体可划分为两类。
水生态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方法治理和修复受污染水体的技术
haha
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土壤一植物系 统的吸附、过滤和净化作用以及自我调控 功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净化水的目的。对 于有机物尤其是有机氯和氨氮具有较好的 去除效果。
河流生物修复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异同
1. 目标和对象不同:河流生物修复的对象是水质;目标是改善河流水生生物 生存、生活和繁衍、发展的水质条件。而河流生态修复的对象是水生生物生 存和发展的整个环境,包括水量、水质、水位、流速、水深、水温、水面宽 度,涨水、落水时间,以及产卵场、越冬场、育肥场、回游通道的修复或恢 复等等;目标是为水生生物或特有的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水体修复措施

水体修复措施

水体修复措施概述水体修复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改善受污染或破坏的水体的自然状态和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实施水体修复措施至关重要。

水体修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受污染的水体会导致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实施水体修复措施可以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资源的保护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受污染的水体不仅不能满足生活用水需求,还会对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修复水体,可以保护水资源,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水体修复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健康,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清洁水体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水体修复措施水源地保护和管理保护水源地是水体修复的基础。

在水源地周边建立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禁止任何破坏性活动,减少人为污染源的排放,保持水质和水量的稳定。

加强水源地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定期监测和评估水质,加强巡查和执法力度。

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排入水体的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能够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

同时,推动污水的再利用,将合格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景观水域补给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过度抽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对受破坏的河道进行治理和修复,包括清淤、疏浚、河床纠正等措施,恢复河道的通畅性和自净能力。

同时,种植水生植物和沿岸植被,建立湿地和滩涂,恢复和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提供鱼类产卵、觅食和栖息的环境。

去除水体污染物针对已经污染的水体,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去除污染物。

例如,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或水生植物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物理方法,如活性炭吸附、超滤、电解等,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无机污染物。

使用化学技术进行水环境修复

使用化学技术进行水环境修复

使用化学技术进行水环境修复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在这个背景下,使用化学技术进行水环境修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化学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和挑战。

一、化学絮凝技术化学絮凝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加入絮凝剂,利用絮凝物与水中悬浮颗粒结合成大颗粒,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常用的絮凝剂包括铁盐、铝盐和有机絮凝剂等。

例如,氟化铝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物。

然而,化学絮凝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产物的产生和处理难题。

因此,在使用化学絮凝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环境和经济效益。

二、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氧化技术是一种将有机物氧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其中,氧化剂的选择至关重要。

例如,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等常用的氧化剂可以迅速分解有毒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同时,化学氧化技术还可以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

然而,化学氧化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氧化剂的成本和稳定性。

因此,在选择氧化剂时,需要仔细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效益。

三、化学沉淀技术化学沉淀技术是一种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污染物和溶解物在水中形成沉淀的方法。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氯化铁等。

例如,氯化铁可以去除水中的磷酸盐,从而减少富营养化的问题。

然而,化学沉淀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沉淀剂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沉淀物的处理难题。

因此,在使用化学沉淀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环境和经济效益。

四、化学吸附技术化学吸附技术是一种将污染物通过吸附剂与水中的溶质结合的方法。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球形炭和纳米材料等。

例如,活性炭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

然而,化学吸附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吸附剂的再生和废弃物的处理难题。

因此,在使用化学吸附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环境和经济效益。

总结起来,化学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化学絮凝技术、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沉淀技术还是化学吸附技术,都可以起到去除水中污染物的作用。

水体修复方案

水体修复方案

水体修复方案水体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体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水体修复方案,旨在提供清洁、健康的水源,并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一、了解水体污染源在制定水体修复方案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水体受到污染的主要源头。

水体污染通常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2.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进入水体,导致水污染。

3. 城市污水排放:城市居民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使其受到污染。

二、基于对水体污染源的了解,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水体修复方案,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促进水质的改善:1.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大对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确保其排放达标。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或避免危险化学物质的排放。

3. 促进有机农业: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防止农药和化肥的流入水体。

4.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次排放。

5. 加强环境教育:开展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三、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除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需要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以促进水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 植物修复:利用适宜的水生植物进行修复,这些植物具有吸收重金属和水质改善的能力。

2. 湿地建设:修建湿地生态系统,利用湿地的滞留、过滤和生物降解功能来净化水体。

3. 水域生态修复:通过改善河流的水流状况、增加底栖生物数量等方法,恢复和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生态景观规划:在水体周围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增加湿地、绿化带等生态设施,以促进水体的修复和保护。

四、水体修复方案的实施为了确保水体修复方案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监测和评估: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定期监测水体质量,并评估修复效果,及时调整方案。

水体生态修复的原理

水体生态修复的原理

水体生态修复的原理水体生态修复的原理水体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使污染水体恢复到未污染状态所采用的技术。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和堤坡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天然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

1.物理净化法是采用物理的、机械的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人工净化,其工艺设备简单、易于操作。

⑴引水稀释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

该方法能增加流速,使水体中氧的浓度增加,使水生微生物、动植物的数量和各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缺点是对引水水域和引入水水域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两个水域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⑵底泥疏浚河流、湖泊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盐,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底泥中溶出使水质恶化。

对沉积严重的河段和湖泊进行底泥疏浚可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

2.化学净化法通过向污染水体投加化学药剂,使药剂与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目的。

3.生物净化法利用天然本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通过人工措施来创造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从而可提高对污染水体有机物的降解效率,有投菌法、生物膜技术和曝气充氧技术等。

⑴投菌法可以采用生物试剂添加技术和固定化酶等。

⑵生物膜技术是以天然材料或人工材料为载体,利用在其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

⑶曝气充氧技术是用人工方法向河道中充入空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

4.自然净化法是根据仿生学原理,并通过恢复水体自净功能降解污染物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而成为当前国内外水体生态修复研究的重点。

⑴稳定塘与水生植物塘⑵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使河流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⑶土地处理技术利用土壤和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和净化作用达到净化的目的。

水体污染与水环境修复

水体污染与水环境修复

水体污染与水环境修复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对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的扩张,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水体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水环境、修复受损的水体,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水体污染的原因和相应的修复措施。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工业和农业活动的排放物质。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毒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严重破坏水质。

同时,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会通过地下水和河流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生生物死亡。

此外,城市的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的排放和石油泄漏等也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针对水体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修复措施。

首先,必须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

建立水质监测网,监测水源地、河流和湖泊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排放的管理,严格限制有毒化学品的使用,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其次,生态修复是保护和修复水体的重要手段。

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使水质得到改善。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来修复沿岸带的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再次,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也是修复水环境的关键。

通过教育宣传,增强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倡导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广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各国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分享治理经验,共同制定全球水体污染防治的行动计划。

同时,发达国家也应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水环境。

修复水体环境不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更需要长期坚持。

只有持之以恒地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护好我们宝贵的水资源,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一个洁净的生活环境。

第2章-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

第2章-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

水体修复技术
第二章
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
水体修复技术
第二章
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
(1)经典生物操纵 当水体发生富营养时,食鱼性鱼类密度大幅度降低,而食浮 游生物的鱼类及深水鱼类的密度大富营养化。1975年,Shapiro等提出了“生物 操纵”,即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鱼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食浮游生 物鱼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型增大,从一而提高 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这种方 法也被称为食物网操纵。 经典的生物操纵理论在具体应用时,多用化学方法毒杀、 选择性网捕、电捕、垂钓等方法来减少50%一100%的浮游生物食 性鱼类或者高密度放养肉食性鱼类来减少浮游生物食性鱼类, 促进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食性鱼类(可摄食底栖附生生物和浮游 植物)的生长。
水体修复技术
第二章
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
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 阳光。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 的光合作用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 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1)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 加有重要影响;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 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2)光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光 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组成,主要波长范围为150-4000nm,其中 可见光波长为380-760nm。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 向光性、形态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在可见 光区,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 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这部分辐射称为 生理有效辐射。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水体修复措施

水体修复措施

水体修复措施水体修复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水体修复措施。

一、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达到水质自然恢复的目的。

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包括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生物修复等。

湿地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建设或恢复天然湿地,利用湿地的自净能力,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湿地修复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提高水质。

植被恢复是指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促进水体中的生物生长,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提高水质。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引入适宜的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等生物,利用它们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生物修复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提高水质。

二、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物理修复的主要措施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

沉淀是指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沉淀到水底,达到去除污染物质的目的。

沉淀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提高水质。

过滤是指通过过滤介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过滤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污染物质,提高水质。

吸附是指通过吸附介质,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吸附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提高水质。

三、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化学修复的主要措施包括氧化、还原、沉淀等。

氧化是指通过氧化剂,将水体中的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达到去除污染物质的目的。

氧化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质,提高水质。

还原是指通过还原剂,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达到去除污染物质的目的。

水体的原位修复技术ppt

水体的原位修复技术ppt
季节性强、二次污染、生物入侵
曝气增氧
快速提升水体溶氧,消除臭味
能耗大,水质提升效果有限
如果是行洪河道,需考虑设备安全
湿地净化技术
对BOD5有处理效果,能耗较小
占地大,植物受季节影响,蚊蝇滋生
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
投菌技术
可以部分降解污染物
引入外来微生物,适应性不强,降解效率不高

ISSA PGPR
可以激活广谱土著微生物,彻底消减/转化污染物
生态修复技术—填料类辅助修复技术
2
生态修复技术--微生物
2
特定功能微生物制剂复活直接投放。 外来微生物适应性 土著微生物分离纯化,扩培投放。 不同河道土著微生物不一样,工程量巨大; 微生物种类单一,效果有限。 酶制剂激活土著微生物,如ISSA PGPR。 连续激活土著微生物,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水景观
水安全
水文化
化学法
除藻,絮凝沉淀、(重金属)化学固定等(应急用)
生态调水、底泥疏浚等(工程措施,污染物转移、费用高)
物理法
生物法
植物修复技术、投放微生物技术、生物操纵技术等(季节性、适应性、费用问题等)
治理思路--治理方法
2
治理技术--“工程为主、植物美化为辅”
2
点源:截污纳管统一收集或者一体化设备; 内源:清淤疏浚; 面源:初雨收集/海绵城市。 水体生态:植物(浮岛、水下森林)/曝气/微生物。
水体的原位修复技术
目录
1. 水环境现状及问题
2. 治理思路及现有技术
3. ISSA PGPR简介
水安全威胁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严重
水环境破坏
截至2016年7月,中国已有28省(区、市)1508个县遭受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近1470亿元人民币。。。

水体修复课件教案模板范文

水体修复课件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水体修复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目标:1. 了解水体污染的类型、来源和危害。

2. 掌握水体修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水体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2. 水体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水体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1. 水体污染的复杂性和修复技术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中的综合判断和决策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水体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水体污染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二、水体污染的类型和来源1. 介绍水体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无机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2. 分析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生活污水等。

3. 讨论水体污染的危害:生态破坏、健康危害、经济损失等。

三、水体修复的基本原理1. 水体自净原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净过程。

2. 水体修复原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水体修复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水体修复的方法1. 介绍物理修复方法:吸附、沉淀、过滤等。

2. 介绍化学修复方法: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等。

3. 介绍生物修复方法: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等。

二、水体修复工程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水体修复工程案例进行分析。

2. 讨论案例中的修复方法、实施过程和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三、课堂讨论1. 针对水体修复工程,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a. 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b. 如何提高修复效果?c. 如何降低修复成本?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水体修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某水体污染案例的修复过程。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水体修复课件教案模板范文

水体修复课件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类型和危害。

(2)掌握水体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水体修复的实践案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对水体污染的认识。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水体修复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关爱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3)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体污染的来源、类型和危害。

(2)水体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水体修复的实践案例。

2. 教学难点(1)水体污染的复杂性和修复的长期性。

(2)水体修复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3)水体修复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和生态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水体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问题。

(2)提问: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有哪些危害?2. 主体教学(1)水体污染的来源、类型和危害通过多媒体展示水体污染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类型和危害。

(2)水体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水体修复的基本原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并介绍相应的修复技术。

(3)水体修复的实践案例分析国内外水体修复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效果。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体污染?(2)如何选择合适的水体修复技术?(3)水体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水体修复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水体修复方法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水体修复的相关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地区的水污染情况及修复措施。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水体修复的短文。

3.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保护水资源?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实验操作能力。

有关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分析及探讨

有关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分析及探讨

有关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分析及探讨水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改善或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水质环境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扰动水生态系统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剧,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对目前常见的水环境修复技术进行分析及探讨。

一、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使其自我修复和调节,从而恢复水环境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活性的一类方法。

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湿地修复和生态河道修复。

湿地修复是通过仿生湿地和人工湿地等方式,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通过吸附、拦截、分解和生物转化等作用,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态河道修复是指改变河道的结构和形态,通过增加河床复杂度、增加河滩面积、增加水生植物覆盖等方式,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剂或利用纳米技术等方法,改善水环境水质的修复方法。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还原剂法、氧化剂法和吸附剂法等。

还原剂法是指加入还原剂促使有害物质还原和去除。

例如,铁和锌等金属离子在还原剂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无害物质。

氧化剂法是通过氧化剂的氧化作用,使水中的有害物质氧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高锰酸钾可以氧化水中的有机物。

吸附剂法是通过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将其从水中去除。

例如,活性炭可以吸附有机污染物。

物理修复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来修复水环境。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和光催化技术等。

超声波技术是通过超声波的振动作用,破坏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分子结构或改变有害物质的物理状态,从而使其降解或去除。

微波技术是利用微波加热水处理,使水中的有害物质分解或去除。

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的作用下,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CO2和水。

综上所述,水环境修复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其目的是恢复和改善受到污染的水体,使其达到一定的生态和水质要求。

不同的水环境修复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污染程度。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水体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对水体污染的治理,促进水质的提高回归到良好或者可以利用的水质状态。

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是很多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介绍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修复水污染,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和吸附技术。

其中沉淀技术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污染物沉降到水体底部,过滤技术则是通过滤网来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而吸附技术则是利用吸附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物理修复技术效率高,但是处理面积较小,而且根据不同的水质污染情况需要选用不同的物理修复技术。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化学方法来修复水污染,其中包括沉淀、氧化还原、化学吸附等技术。

其中沉淀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易于沉淀和分离的物质,氧化还原技术则是利用氧化和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而化学吸附技术则是利用化学吸附剂去除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污染物。

化学修复技术处理效率高,但是对水体环境也有一定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生物方法修复水体污染,利用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来降解和吸附水中的污染物。

生物修复技术比较环保和可持续,适用于大面积水体污染治理,但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四、综合修复技术综合修复技术是将多种修复技术结合使用,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例如有机夹带-气浮-生物处理、沉淀-生物处理等。

综合修复技术可以发挥各种技术的长处,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经验和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水体修复技术分类多样,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类型和情况,需要选用不同的技术。

水体修复技术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例如物理治理技术效率高,但处理面积不大;化学治理技术效率也高,但需要谨慎使用;生物治理技术环保可持续但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综合治理技术可以发挥各种技术的长处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在实际水体修复中,需要结合不同技术的特点,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治理方案。

第五章 水环境修复概述

第五章 水环境修复概述

复,这主要是出于政治、经济、社会等需求目的,而
忽略河流生态系统是自然长期演替、进化的结果。
5.3.2 河流恢复评价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的综合反映,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日益引起人们
的重视,而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使河流生态
系统处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因此,对河流 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也可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角 度出发,对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文水力、物理 化学、生态特性等进行研究,分析恢复的效果以及
(3) 酸碱中和法
酸性污水、大气沉降等造成水体酸碱度发生 变化,影响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目前,
主要通过向水体中添加石灰进行酸碱中和,调
整水体酸碱度,以适应水生态系统的物种生长、 繁殖等需求。
(4) 化学除藻法
化学法除藻:采用各种化学除藻剂,其效果最显 著,但也最具有危险性,所以使用时要非常慎重,
(f)干扰的复杂性,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可以分为自
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其中人为干扰尤其复杂,包括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地 利用变换等。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示物种法:根据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物种(浮游
植物、底
健康。
栖无脊椎动物、鱼类等)评价河流生态系统
指标体系法:采用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有机污染程度
(1)冲刷/稀释
引水冲刷/稀释:采取引水冲污稀释等污染水体, 增加流域水资源量,加快污染水体流动,加强水体
自净功能,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使有限水资源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 发挥环境效益。引水冲刷/稀释在国内外水污染控 制中得到广泛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多种方法修复水体污染及维护

多种方法修复水体污染及维护

多种方法修复水体污染与维护1、水体修复(1)水体修复指已经被各种污染物质污染的水体,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净化水体水质,以达到修复水体的目的,使水体恢复原有状态。

(2)水体中污染物质可存在于水、水生物和底部沉淀物当中,且三种介质相互影响,污染物质可以相互迁移。

不同技术手段修复方法对以上三种介质会造成不同影响,在水体修复时候应该统筹考虑。

(3)水体修复的不同处理方法、对水体介质的影响及对此方法的评价,详见下表。

(4)大多数情况下,水体污染物质复杂,并不是单一的污染物质,通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合污染物。

所以对于处理手段而言,单一的修复方法处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应采取多系列的技术措施才能达到修复水体的目的。

水体修复技术措施概述表技术类别处理方式对水生物影响对水质影响对底部沉积物影响特点与评价物理方法深沉曝气较低藻类物质浓度增加溶解氧含量;面层水与底层水相互混合,总体上改进水质底层保持好养条件,减少底泥污染物质析出可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

资金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影响水体景观效果流场扰动用机械搅拌是水体流动,可抑制藻类过快繁殖无明显作用增加表面充氧效率,减少底泥污染物析出单独使用效果缓慢,运营成本高。

可结合人造瀑布,喷泉等水景布设引水稀释可降低水生植物营养物质浓度可降低污染物质浓度无明显影响成本高,水体中污染物总量无变化,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底泥疏浚可除去疏浚区内生存的根水生物会将额外的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疏浚后应做抑制营养物质措施可去除底部沉淀物,如沉淀池营养质含量不高,则营养质可停止释放工程量大、费用高、破坏水体底部的生物和水生植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机械除藻可去除部分藻类无明显影响无明显影响能捞出藻量微乎其微,开支大,花费人力、财力物力,影响景观效果物化方法混凝过滤可去除藻类可去除悬浮物减少底泥沉积投资,维护费用和胶体高,能源消耗大,不能从源头进行控制,容易导致二次污染加药气浮可去除藻类可去除悬浮物和胶体充氧能阻止污染物释放化学方法投沉磷剂降低水中磷的浓度,抑制藻类生长改变水体的化学属性可防止底泥污染物释放磷见效快,有二次污染,需反复投加,不能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根本问题投除藻剂能杀死藻类或草类,或者两者都杀死腐烂植物会将营养物质释放水中沉淀物中毒因子有集聚趋势,死亡植物会增加底泥化学药品可快速杀死藻类,但死亡的藻类产生二次污染,化学药品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负面影响较大,剂量难以掌握,风险较大,长期使用低浓度的化学药物会使得藻类产生抗药性,不适宜在水体中广泛使用,只能作为应急措施生物方法投加菌种微生物与水中的藻类竞争营养物质,使得藻类缺乏营养物而质死亡可将水中无机、有机碳源和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体无明显影响生物制剂的选择十分严格,价格昂贵,需要定期投放,存在外来物种破坏水体生态系统风险水生植物净化可向水体提供大量氧气,为微生物生存和分解污染物质提供条件水生植物能够吸收部分污染物质,改善水质可降低底泥中的磷含量净化水体的同时,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需及时收割,否则植物腐烂后易造成二次污染,易使大面积水面受其覆盖,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受季节影响大生态浮床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可吸附水体中的悬浮物、氮磷无明显影响为微生物和其它水生植物提的光合作用,降低浮游植物生长以及其它有害物质,使得水质得到改善供栖息之地,可美化水域景观,维护费用低,但是受季节影响大,低温下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人工湿地可减少水生植物营养物质供应截留不溶性物污染物,可溶性有机物质可被吸收无明显影响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大,见效慢,存在水生植物生长失控,湿地堵塞或瘫痪的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修复一.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1.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少,分布及其不均从遥远太空望去,地球就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

地球上的总水量是巨大的,但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是很少。

如果把地球上的总水量看做一个边长为10*10*10的立方体,则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1*1*1的小立方体,我国能够利用的水资源则是小立方体的一角。

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总量稀少。

另外,我国东西南北水量分布也及其不均。

在东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量充沛,而在西北地区却及其干旱。

我国人均水量是500m³/年,而世界规定人均水量不小于1000m³/年。

2.水污染事件此起彼伏据统计,我国自2005年至2007年间,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件,大约平均每两到三天发生一起。

从松花江的苯泄漏到广东北江的镉污染,从滇池的水葫芦蔓延到太湖的蓝藻泛滥,以及今年六月份发生的渤海湾蓬莱13—9油田泄漏,我国水环境危机四伏。

<<2011 年上半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我国2011年上半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Ⅰ~Ⅲ类水质断面占48.8%,劣Ⅴ类水质断面占15.9%。

全国国地表水有13 项指标(地表水水质采用21 项,河流20 项进行评价)出现超标现象(不计化学需氧量)(见图2)。

其中,总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较为严重,超标断面占断面总数的20%以上。

2011 年上半年,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3.9%,劣Ⅴ类占17.6%(见图3)。

与上年同期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9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4.4 个百分点。

支流污染普遍重于干流,支流Ⅰ~Ⅲ类水质比例为22.2%,比干流低31.7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40.0%,比干流高22.4 个百分点。

七大水系中,长江、珠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在75%~90%,水质良好;海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超过40%,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为中度或轻度污染。

我国水环境危机四伏。

二.水体修复的概念和原则水体修复:除了依靠水生生态系统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以外,采取人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使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原则:经济上可行和技术上可行。

修复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1.重建水体受损伤前的物理条件;2.恢复水体的化学状况,截断或减少污染源,清除水中化学污染物;3.生物种类,包括重新引进已消失的生物种类,使生物类群多样化。

三.水体修复分类按水体种类分:●河流水环境修复●地下水水环境修复●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海洋水环境修复●湿地水环境修复按水体所受到的污染可分为:●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水体富营养化修复●石油污染修复●POPs污染修复●城市景观水体修复四.水体修复技术(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引水稀释、底泥疏浚等。

引水稀释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 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 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我国的黄浦江曾使用过此方法,而且效果较好。

但引水稀释对引水水域和引入水水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导致两水域生态体系发生变化。

因此,引水稀释只能是一种救急方法或水体污染治理的辅助手段。

底泥疏浚污染底泥是水体污染的潜在污染源,在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重新释放出水体。

对于类似太湖这种宽浅型湖体,底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

我国许多湖泊及中小河流,如上海的苏州河、南京的秦淮河、云南的滇池及长江三角洲的太湖等,都使用过该技术。

底泥清污存在的问题:⑴成本高,以昆明滇池草海为例,近年来共挖掘底泥400万t,耗资2.5亿元,折合62.5元/t;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控制外源污染才是关键。

物理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由于物理修复技术存在暂时性、不稳定性以及治标不治本等缺点,所以与生物和化学技术相结合是物理修复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化学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处理被污染水体达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如治理湖泊酸化可投加生石灰;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可投加杀藻剂;如除磷可投加铁盐等。

例如,Bruning等利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和PDA(嘧啶-2,6-乙酰乙酸)来萃取底泥中的重金属,结果表明,利用0.1M的EDTA,对Zn的最高去除率可达70%,Pb的最高去除率为30%。

化学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化学修复技术具有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如使用硫酸铜的化学除藻方法会大量杀死微生物而破坏水体的生物系统。

故高效、廉价、安全的药剂的研制(如絮凝剂的研制)和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化学修复技术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它利用特定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

从生物的选择和培养应用上来分主要包括直接投加微生物技术、培养微生物技术和高等生物修复技术等。

1.1 直接投加微生物技术这种技术适用于当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菌很少甚至没有,在现场富集培养降解菌存在一定难度时的情况,它是通过向水环境中引入菌种来实现的。

其微生物的来源有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

重庆桃花溪在2000 年3月~2001 年4 月间曾使用CBS技术净化河水,结果显示,BOD5的去除率为83.1%~86.6%,氮的去除率为53.0%~68.2%,磷的去除率为74.3%~80.9%,净化效果较好。

1.2 培养微生物技术这是一种污染水体的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它通过向水体中投加营养物质、无毒表面活性剂、电子受体或共代谢基质等物质来强化水环境中本身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即土著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激活土著微生物,使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

其中通过投加营养物激发水体微生物的技术效果非常明显,营养物(激活剂)的组分含有维生素、脂肪酸、氨基酸等,它们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1989 年美国Exxon 公司和美国环保局联合实施的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石油污染修复工程中大规模使用了培养微生物技术中投加营养物质的技术,结果与对照海滩相比,加入肥料的海滩沉积物表层、亚表层的异氧菌和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增加了1~2 个数量级,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提高了2~3 倍,多环芳烃的浓度明显下降,整个修复过程加快了近2个月的时间。

投加共代谢基质的方法:传统的曝气充氧技术,该技术根据污染水体缺氧的特点(这里氧为共代谢基质),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促使水体中好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快速的消耗水体中的有机物,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

该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许多国家优先选用。

1989 年,美国为了改善Hamewood 运河的水质,在Hamewood 河口安装了曝气设备,结果证明,水体溶解氧显著增加,河道生物量也变得丰富起来。

1.3 高等生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由于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因此,在污染水体中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受性好的植物,能够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等作用,从而实现将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或固定,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

植物对污染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以直接经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

常用于水体修复的植物有凤眼莲(即水葫芦)、芦苇、香蒲、喜旱莲子草、水芹、浮萍、菱、菖蒲等等。

通过在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种植水葫芦,发现水葫芦对不同污染程度水体中的氮、磷均有显著的吸收作用,总吸收率达80%左右,显示出很强的污水净化能力,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植物修复不足之处:一些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迅速,若收集不及时,可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负面效应。

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前沿领域。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费用省,仅为现有环境工程技术的几分之一;(2)环境影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3)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1.4 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的培养筛选也将成为河流湖泊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另外,随着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以脱氮除磷为主要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河流湖泊污染治理的热点,尤其在城市内河污染水体的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水体修复中若干常见问题的探讨(一)、黑臭问题1、现象水呈黑色或棕黑色;有严重的腥臭味;透明度很低、溶解氧也很低甚至为零、PH也很低,水面上常会冒气泡,并常会漂浮着一块块黑色的底泥表层的剥离物、严重时水体缺乏脊椎动物甚至软体动物的生存条件或者引起大量死亡。

2、原因水体发臭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发生生物作用的结果。

当水中有机碳、有机氮及有机磷极为丰富时,无论水中是否有充分的溶解氧,只要在合适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发黑发臭物质。

发生这种现象的水域一般说来是:①、缺乏固定的补充水源,一潭死水;②、有外来的污染源(点源或面源)③、由于受严重的有机污染,而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常使这类水体处于缺氧的状态,污染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一些低价的氧化物如亚铁类、亚锰类、低价硫盐等棕黑色的悬浮颗粒及硫化氢、甲烷、游离氨等带臭味的气体,水质发生恶性循环;④、因水体环境条件恶劣,使水中的菌相和藻相都不合理,有益微生物群处于弱势。

3、措施①、切断污染源;②、引水换水;③、去除上层浮泥。

若无清洁水源及无法去除上层浮泥的情况下,可采取下列办法:①、污染源必须切断②、若水的PH值偏低,应先调节PH值,使之上升到7.5-8.0、因为此范围的PH值能使微生物维持在较高的脱氮水平。

③、增氧:特别是底层增氧,为好氧微生物创造生存条件。

酸性及厌氧环境容易促进底泥磷的释放。

增加水体中的营养负荷。

④、投加水改剂:如强力去氨氮剂、天然有机物螯合剂、复合微生物制剂、水质澄清剂、去磷、去氮剂等⑤、采用浮岛技术及适当移入水生动植物,实现营养物质的转移。

⑥、使用多功能水质净化机。

⑦、采用生物膜技术。

⑧、投加合适的微生物制剂。

(二)、水华问题1、现象水体呈现浓厚的深绿色或棕黑色,水体表面复盍着一层绿色、棕色或棕红色的藻类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