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ppt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f070c376eeaeaad1f33018.png)
)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仔细辨别,试解释下列句中的重要虚词( 指出用法,然后解释)。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注释检测
1、以其无礼于晋 3、是寡人之过也 2、晋军函陵 4、许之
5、越国以鄙远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焉用亡郑以陪邻
8、行李之往来
9、共其乏困
11、既东封郑 13、将焉取之 15、因人之力而敝之 17、以乱易整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2、又欲肆其西封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6、失其所与 18、吾其还也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晋师撤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齐读课文
研读课文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段话,找
出能够体现烛之武说辞内在层次逻辑关
系的四个词语,并具体说说各层次之间 的关系。
分析人物形象
13
烛之武形象分析
1、志士。 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 、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 ”性格。 3、辩士。 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 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辩 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 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 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戍——戍守; 师——军队; 夕——晚上 及——达到
如何学习文言文: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仔细辨别,试解释下列句中的重要虚词( 指出用法,然后解释)。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注释检测
1、以其无礼于晋 3、是寡人之过也 2、晋军函陵 4、许之
5、越国以鄙远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焉用亡郑以陪邻
8、行李之往来
9、共其乏困
11、既东封郑 13、将焉取之 15、因人之力而敝之 17、以乱易整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2、又欲肆其西封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6、失其所与 18、吾其还也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晋师撤离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9年下学期
齐读课文
研读课文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段话,找
出能够体现烛之武说辞内在层次逻辑关
系的四个词语,并具体说说各层次之间 的关系。
分析人物形象
13
烛之武形象分析
1、志士。 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 、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 ”性格。 3、辩士。 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 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辩 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 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 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戍——戍守; 师——军队; 夕——晚上 及——达到
如何学习文言文: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PPT教学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380a86960590c69ec37654.png)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织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织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第五层:夫晋--唯君图之(晋君贪得无厌, 亡郑阙秦利晋的结果)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揣摩心理。 机
二、善于分析利弊。
智 善
辩
三、善于利用矛盾。 的
辩
四、讲究语言艺术。 士
烛之武的成功最主要的表现在他的语 言艺术上,同学们请你们举几个表现卓越 语言艺术的例子。
晏子使楚、周恩来巧解外国记者的刁难 等等。 这些人身上体现的不仅是口才的艺术, 更是头脑、思想和智慧的胜利。在南北朝时 期,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 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 师”
“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 我点点头。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 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那个清晨 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我有些不满,平常我是总要在床上多赖一会儿的。可当我迷迷糊糊的看到母亲紧绷的脸庞时,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什么,心隐隐的颤抖起来。
第五层:夫晋--唯君图之(晋君贪得无厌, 亡郑阙秦利晋的结果)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揣摩心理。 机
二、善于分析利弊。
智 善
辩
三、善于利用矛盾。 的
辩
四、讲究语言艺术。 士
烛之武的成功最主要的表现在他的语 言艺术上,同学们请你们举几个表现卓越 语言艺术的例子。
晏子使楚、周恩来巧解外国记者的刁难 等等。 这些人身上体现的不仅是口才的艺术, 更是头脑、思想和智慧的胜利。在南北朝时 期,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 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 师”
“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 我点点头。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 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那个清晨 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我有些不满,平常我是总要在床上多赖一会儿的。可当我迷迷糊糊的看到母亲紧绷的脸庞时,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什么,心隐隐的颤抖起来。
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098b9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6.png)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05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
06
秦军驻扎在汜南。
07
课文串讲
公元前630年
01
郑
02
新郑
03
秦
04
晋
05
秦 军
06
氾水
07
函陵
08
氾南
09
崤山
10
晋 军
11
秦晋围郑示意图
第一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结合文章题目谈谈你的理解? ①“晋侯、秦伯围郑”,秦晋两国来势凶猛; 弱小郑国,兵临城下,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写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就为烛之武秘密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使:派
若:如果
师:军队
辞:推辞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而:表转折,却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许:答应
01
02
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烛之武临危受命
课文串讲
01
03
05
课文串讲
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f099c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1.png)
▪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 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67728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7.png)
知也。夫恩惠晋,何厌:厌满之足。有倒?装句既,东有何封厌郑之?,又欲肆延伸其、西扩张封。,若
不阙秦,发语将词焉取之?阙秦以利晋疆界,,唯这里君用图作动之词。图:考虑,计划。
侵损、削减。
从哪里?
唯:表示希望。其他意思: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初,进见秦穆公,烛 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敢拿(亡郑这件事)麻 烦您。
文化常识: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初读文本
第二段一共提到哪几个人物?从这件事看出这 几个人物什么样的形象?
佚之狐、郑伯、烛之武。 佚之狐有识人智慧,且与烛之武私交甚好;
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省; 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
初读文本
夜缒而出,见秦伯。
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 是怕晋国知道。这说明秦、晋
完全包围了郑国,进一步说明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 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 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 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 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 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 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 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之好, 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 就是晋文公。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https://img.taocdn.com/s3/m/3507ad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3.png)
作家作品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 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 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 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 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 《资治通鉴》
基础积累
7、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整体感知
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任 务 活 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 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 军( 驻扎 )函陵,秦军氾南。 活动2:解读内容 思考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①写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紧张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表明战争原因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可能是因为 秦、晋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并未合兵一处,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 了有利条件。
形容词→名词
基础积累
5、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基础积累
6、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65张ppt解析(共65张PPT)精品课件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65张ppt解析(共65张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44cbe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5.png)
第十九页,共六十五页。
解题
(jiě tí)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zhǔyào)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 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 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 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 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
于秦
亡郑以陪邻——失策
(争取结盟)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说服(shuō fú)秦伯
(经过) 晋有野心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离间)
何厌之有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秦晋(qín jìn)退子师犯请击之……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 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tuì bīng)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 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 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即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 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fá kùn)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0f72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d281c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5.png)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16b47e0b1c59eef8c7b45c.png)
志士、勇士、辩士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 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延伸,扩张
疑问代词, 哪里。 阙:使动用法, 使……减少。
有利于
句首语气词, 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越过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反问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判断句焉:疑问副 词,何,为 什么
以:连词, 而,表顺接。
放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古:“以之为”,将…当 作 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同“供”, 供给
给予
曾经 恩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修筑防御工事) (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向东面
有何厌,宾 语前置 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 2、了解烛之武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 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字词注音
秦军氾(fán)南 无能为( wéi)也矣 共( gōng)其乏困
夫( fú)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深入分析对话
(1)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2)烛之武推辞,大有学问。 (3)郑伯也很机警,向烛之武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
识感化之。 (4)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
秦师的重任。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上往下吊。
夜缒而出。见秦伯,
既:
曰:“秦、晋围郑,郑既
去:离开。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 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 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 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以: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
边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 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 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 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说:通“悦”,高
盟:结盟。名词
兴。
作动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乃:于是。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
已经
亡:灭亡 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 么敢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作动词。
焉:怎么。以:连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 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 主。数→动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在晚上。 济,渡河。设版,指 筑墙。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
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
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这是您知道的。
军:驻扎。 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 南。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介绍起
因,开篇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若:假如。使:派
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
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 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说退秦师。
敝:损害
及:达到
与:结交, 亲附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因:依靠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易:替换 也。”亦去之。
知:同“智”
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 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 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 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 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秦晋围郑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起因)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 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 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写烛之武临危受 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来”。陪:增加。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行李:出使的人,使 无所害。
薄:削弱
者。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 以(之)为;东道主:
乏困:物资。形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厚:增强 →名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辞:推辞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孙戍之
烛之武退秦师
•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 们哪些内容?
•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 (2)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3) 全文围绕“退”字展开,线索 •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
满足。
阙: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既东封郑:已经在
侵损,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削减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哪 里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东边使郑国成为晋 国的边界。东:向 东。封:疆界, 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 唯:句首语气词,表
扩张。
示希望。图:考虑。
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 2、了解烛之武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 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字词注音
秦军氾(fán)南 无能为( wéi)也矣 共( gōng)其乏困
夫( fú)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深入分析对话
(1)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2)烛之武推辞,大有学问。 (3)郑伯也很机警,向烛之武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
识感化之。 (4)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
秦师的重任。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上往下吊。
夜缒而出。见秦伯,
既:
曰:“秦、晋围郑,郑既
去:离开。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 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 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 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以: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
边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 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 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 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说:通“悦”,高
盟:结盟。名词
兴。
作动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乃:于是。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
已经
亡:灭亡 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 么敢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作动词。
焉:怎么。以:连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 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 主。数→动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在晚上。 济,渡河。设版,指 筑墙。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
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
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这是您知道的。
军:驻扎。 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 南。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介绍起
因,开篇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若:假如。使:派
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
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 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说退秦师。
敝:损害
及:达到
与:结交, 亲附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因:依靠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易:替换 也。”亦去之。
知:同“智”
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 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 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 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 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秦晋围郑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起因)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 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 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写烛之武临危受 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来”。陪:增加。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行李:出使的人,使 无所害。
薄:削弱
者。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 以(之)为;东道主:
乏困:物资。形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厚:增强 →名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辞:推辞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孙戍之
烛之武退秦师
•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 们哪些内容?
•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 (2)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3) 全文围绕“退”字展开,线索 •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
满足。
阙: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既东封郑:已经在
侵损,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削减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哪 里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东边使郑国成为晋 国的边界。东:向 东。封:疆界, 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 唯:句首语气词,表
扩张。
示希望。图: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