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合集下载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四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第1和第2节)第2周生物辅导资料一、判断题1.种群既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同一个池塘中全部鲤鱼和一个房间内全部蟑螂都是一个种群()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6.同一物种可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7.动物种群密度都不能用样方法,因为动物能活动,只有植物能用此方法()二、选择题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2、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 C.衰退型D.以上都不是3、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某池塘中的所有鱼 B.在有乳酸菌生长的培养基上侵入的其他杂菌C.可可西里草原上的藏羚羊 D.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的蚂蚁和长满的苔藓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5、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7、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说法中正确的是哪项()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 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 D.调查沼泽中的丹顶鹤种群样方法8、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9、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10、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试题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试题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试题1.在种群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B.种群密度C.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答案】A【解析】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所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考点】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点评: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一般题目较易。

2.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个体较多,而年老的个体很少,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A.稳定型B.衰退型C.混合型D.增长型【答案】D.【解析】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密度将增大,所以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考点】年龄组成点评: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把握每种类型的特点。

年轻个体少,年老个体多,为衰退型,各年龄段比例适当为稳定性。

3.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A.种群处于稳定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种群迁出率超过迁入率【答案】A【解析】种群处于稳定期,种群的密度保持稳定,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变动主要是受迁出率,迁入率的影响.【考点】种群密度点评: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一般为常考题。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4.下图能反映三个种群的密度变化趋势的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乙<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种群中幼年、成年、老年各年龄期所占的数目比例,一般把年龄组成的类型分三种: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从图中分析,甲、乙、丙分别对应上述三种类型。

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稳定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逐渐减小。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4章第1节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种群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纪构造有关C.性别比率对种群密度有必定影响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目变化的独一要素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数目最基本的特点, A 正确;年纪构造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 正确;性别比率也会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能决定种群数目的变化,D错误。

答案:D2.以下检查活动中,所得数据与实质数值对比,偏小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零落B.检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检核对象C.用样方法检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散布较稀少的地域取样D.用样方法检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统计正幸亏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分析:依据标记重捕法检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实验所得数据比实质数值偏大,A 错误;检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患者家系而不是人群中,可使检查结果偏大,B 错误;刻意选择散布较稀少的地域取样,不切合“随机取样”的原则,统计到的蒲公英数目偏少,会使检查到的种群密度偏小,C 正确;把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所有计入,会致使统计数据偏大( 正确的方法是只统计相邻两边和其夹角上的个体) , D 错误。

答案:C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纪构成如表所示。

三个种群年纪构造的类型为()个体数年纪期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添型,乙是稳固型,丙是衰败型B.甲是稳固型,乙是增添型,丙是衰败型C.甲是增添型,乙是增添型,丙是衰败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固型分析:种群年纪构造依据各年纪期个体数目比率分为增添型、稳固型和衰败型,由表中数据可判断 A 项对。

答案:A4.以下有关检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纳样方法进行检查B.关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纳样方法检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情况、年纪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种群密度分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检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A、B、D 错误;运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不可以受标记情况、年纪和性其余影响,C正确。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别。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整理的种群的特性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请考生实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要领举行观察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向D.种群特性包括遗传特性、数量特性和空间特性剖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蚜虫、跳蝻由于运动能力弱,活动范畴小,因而它们的种群密度可用样要领举行观察;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向;种群除具有数量特性、空间特性外,还具有遗传特性,即每个种群都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答案:A2.在一稳固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裕度C.可利用样要领观察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剖析:本题议决坐标图剖析,考察种群数量特性以及种间干系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物种丰裕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几多。

由图知,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松针的长度,没改变落叶松的种类。

答案:B3.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中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固。

在中止增长时期()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别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答案:D4.下列关于种群特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向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举行种群密度的观察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B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华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历程中,在抵达K值之前便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抵达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产生相应变化答案:B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固。

最新种群数量特征练习题(含详解)

最新种群数量特征练习题(含详解)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单选题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而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 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②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③一块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 ①③⑤B. ①②④C. ④⑤D. ③⑤3.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 种群密度B. 出生率C. 性别比例D. 年龄组成4.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A. B. C. D.5.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A. 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B. 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C. 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D. 初捕和重捕的范围是否一致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 小于81只B. 大于81只C. 小于161只D. 大于161只7.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 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 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8.下列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是A. 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B.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 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9.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练习题(有答案)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练习题(有答案)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练习题(有答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举例说明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

3.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要求能根据探究的问题制订与实施计划,学会用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随机取样方法。

发展要求分析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基础训练(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B.一个公园里的草坪C.一座山上全部的树木D.一块菜地里的全部油菜2.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3.一只0.3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9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

4.在一般情况下,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用取样调查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法;调查华南兔的密度适宜采用法;调查环毛蚓的密度则可采用法。

5.在对某地麻雀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6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志环后放掉;数日后,又在该地捕获麻雀45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15只。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据调查结果可知,该地区约有麻雀__________只。

(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7.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后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1)现有某调查小组打算调查校园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这块草坪长100m,宽30m,调查时抽取10个样方,那么应该每距离设一样方,样方大小应。

(2)调查小组确定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个样方,图中圆圈表示蒲公英个体分布。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三生物 种群的特征考点 1.种群、物种和群落的概念比较 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请在图中填上相关的文字例 1.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例 2.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

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

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 8 个池塘,其中 6 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 2 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 8 个池塘里的鱼是 ( )A .一个群落B .一个物种C .两个种群D .八个种群例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 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 .①③⑤B .②④C .②④⑤D .③⑤例 4.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 .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考点 2 种群的特征例 5.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a 和 b 分别属于( )A .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 .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 .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 .种群,一条鲤鱼例 6.假如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很大,那么,这一种群最可能A.属于增长型B.种群密度越来越大C.刚迁入到新环境,天敌少D.不足以作出判断例 7.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 .总能量将增加B .环境阻力不变C .种群密度下降D .保持稳定型增长例 8.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 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迁出和迁入数量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④①种群 物种 概念 研究范围 判断标准例9.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A ( )例10.(2009 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 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 米种植考点 3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一、样方法例11.(2010 年青岛模拟)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 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例 12.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 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

4.1 种群的特征练习及答案

4.1 种群的特征练习及答案

4.1 种群的特征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鲫鱼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C.一片农田中全部绿色植物D.一个湖泊中全部鱼类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种群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性别比例D.迁出率和迁入率3、某种群现阶段年幼个体比较多,年老个体很少,此种群正处于哪个年龄结构类型( )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不能判定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的种群密度D.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5、在一片约33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用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大约是( )A.大于165B.小于165C.大于5D.小于56、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

下列关于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m2,但需随机取样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不一定是植物,而标志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D.标志重捕法的结果是:重捕个体总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7、为了预防某草原鼠害,需要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五点取样法B.等距取样法C.标志重捕法D.样方法8、下列有关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取样方法B.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D.标志重捕法中,因捕获后的动物难以再次被捕获,故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种群都存在性比率B.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所特有的特征C. 年龄金字塔可以反映一个种群的性别比例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査的种群的数量常常低于实际数量10、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的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A.88只B.86只C.90只D.92只11、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选择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B.若标志重捕法被标记的对象易被天敌捕食,则实际种群密度低于计算结果C.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应选择种群密度较大的区域进行调查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只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平均值即可12、下列有关调查活动或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橙黄色带在滤纸条最上方,因为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小B.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可看到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C.调查人类色盲的发病率时,常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D.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计算的种群密度偏高13、在下面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14、羊草是草原上最常见的牧草之一。

种群的特征习题

种群的特征习题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解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种群密度会因种群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我国某地的野驴,每100 km2还不足两头,而在相同的面积内,仓鼠的数量则有几十万只。

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

答案:C2.某一生物种群中,幼年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解析: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种群密度的变化类型,成年和老年多于幼年个体,会使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成为衰退型。

答案:B3.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A项中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

C项中的乔木、D项中的鱼都不是单纯的一个物种,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B4.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现有居住人口的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解析: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答案:A5.下列直接影响动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B.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C.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D.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解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

(完整版)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完整版)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知识点一种群与种群密度1.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答案C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的物种,这里的八群羊中,所有的绵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有的山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以,这八群羊应属于两个种群。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答案B解析A项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是出生率;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项乔木的种类不唯一;D项不在同一区域。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答案C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答案D解析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

种群的特点 课堂练习

种群的特点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1、某同学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了如下操作:(1)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公里、宽1公里的长方形地块;(2)将该地块分成3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3)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4)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请回答:(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2)该调查报告十分可靠?原因是:2、 (6分)“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r1)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

(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答案:1.(1)0.16株/米 2(2)不可靠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备注: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米2,灌木的样方面积为16米2,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为1米2。

2. (1)N=Mn/m(2)144 高(3)8/9(或32/36)(4)2.5 :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练习(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练习(2)

13 种群的特征练习命题人 审核人一.选择题1.种群是一个生态系统中( )A .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C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A .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3. 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主要由下列哪一项预测 A .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C •种群性别比例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 种群密度将 ( )5.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 ,最可能的原因是 ()B •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B .种群死亡率超过 10% D .群落结构太复杂 6. 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 .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 .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 •影响人口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7. 在对某种兔的种群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46 只,第二次捕获 25 只,其中有标志鼠 12 只。

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 A. 46 B. 25 C. 12 D. 96 8. 建国以来 ,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性别比例失调B .计划生育 9. 在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 ,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因为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 ( )A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B .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C .在调查研究期间标志不能消失A •明显增大B •明显减小C.先减后增 D .相对稳定B .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D .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B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D .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B .种群年龄组成 D .出生率和死亡率A .种群处于衰退期 C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 .不能导致动物患病、感染等10.下列种群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种群密度B .年龄组成C .性别比例11.人工栽培的生物种群一般以何种形式分布A .集群分布D.出生率和死亡率()B .随机分布A .图⑴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 .图⑴、图(2)、图⑶都是衰退型C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 .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1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与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 .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往往也较快C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D .一个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19.调查昆虫卵和跳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A .样方法B .灯光诱捕法C .均匀分布12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种群密度 C.出生率和死亡率13•用样方法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A .样方的大小 C .五点取样 14•对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D .定向分布 B.种群大小 D.迁入率和迁出率取样的关键是()B •随机取样 D .等距取样()A .总数量调查法 B. C .样方法 15.下列现象是种群密度过大时将会引起的生态学反A .寄生虫增多 C •竞争加剧 标志重捕法D .无法估测,其中错误的是() 传染病易于流行 繁殖率升高16. 下列关于样方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 ,正确的是()A .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B .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以接近真实密度C .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 .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剩余样方的平均值17 .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C .标志重捕法D .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简答题20.图4 —2的左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右图表示一个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推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种群的特征练习题1.下列描述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玉米田里的全部玉米、杂草、昆虫及其他生物B.池塘和水库里的全部鲤鱼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4.调查昆虫卵和跳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A.样方法B.灯光诱捕法C.标志重捕法D.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小C.先增后减D.相对稳定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较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7.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A.4 000尾B.3 200尾C.1 600尾D.800尾8.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

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的数量统计错误的是()9.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1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高中生物(十三)种群的特征3高中3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十三)种群的特征3高中3生物试题

角顿市安康阳光实验学校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的特征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别比例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解析:选D 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一般不是由同一种牛组成的;池塘里的鱼也不是单一的物种;稻田里所有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不起决定性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

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解析:选B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全部个体数,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密度是不同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叙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选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是由物种本身决定的,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4.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结构见下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选A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多,故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种群与种群密度1.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答案 C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的物种,这里的八群羊中,所有的绵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有的山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以,这八群羊应属于两个种群。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答案 B解析A项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是出生率;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项乔木的种类不唯一;D项不在同一区域。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答案 C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答案 D解析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2。

知识点三种群的其他特征5.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

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总重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与生物总重量呈正比关系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C.个体体型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总重量增加而逐渐变小D.个体间的斗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公尺400只时最强烈答案 B解析从图中看出,横坐标种群密度愈大,纵坐标个体的最大体长越小,即个体体型愈小。

6.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答案 C解析题中甲、乙两曲线都是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表示增长型;丙曲线各年龄段个体数相当,表示稳定型;丁曲线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表示衰退型。

7.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

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

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答案 A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8.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答案 A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能力提升9.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⑤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答案 C解析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但数量不一定增长,如环境条件变得恶劣会使死亡率增大。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迁入与迁出、出生率与死亡率,若没有迁出和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时,重捕到的个体减少,所测数值会偏大。

不同的种群数目不同,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单独个体不具备种群特征。

10.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答案 B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

1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答案 D解析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答案 D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

1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答案 A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是幼年个体较多,种群数量会增多;稳定型是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比较适中,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衰退型是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数量会减少。

从表格中看,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1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

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2。

答案(1)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 (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3)(n1+n2+n3)/(3S0)解析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不同。

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数目。

15.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一块农田长100 m,宽30 m,在对该地块的蒲公英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取10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________m,地宽的________m处。

(2)假设我们所调查的一块地里的蒲公英的分布比较均匀,10个小组各自统计的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________组。

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3)用干燥的豆子装满一只塑料广口瓶。

你的目的是测定这只瓶子里豆子的数量。

但你没有时间一颗颗数,你可以用下面的工具帮助测定豆子的数量。

工具:一把尺、一张50 cm×50 cm的白纸、一枝铅笔、一只烧杯和另一只大的广口瓶。

请写出你的探究思路。

答案(1)15 15 (2)1和8 2.8(3)探究思路:用样方法测定。

①在白纸上制作一方格表,如图。

②将瓶内的豆子随机(闭眼)撒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选5~6个具有代表性的格子作为样方,求平均值,计算出豆子的数量。

③为尽量减少误差,应增加上述工作的次数,然后求其平均值。

解析(1)最好画示意图求解,便于分析。

长100 m的地块,选10个样方,即将地分成10等份,也就是每长10米设一个样方。

按要求样方应设在每份的中央,所以第一个样方的中心应在长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

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在长1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

(2)因为题目已经说明该地块的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总体分析所有各组,除了第1、8组之外,其他各组的数据都在2~4之间,所以第1、8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