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阅读理解答案
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阅读理解答案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真能起到检测地震的作用,也就成了一个谜。
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上的简单描述,设计了各种模型,力图复原地动仪。
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上见到的那个模型图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1951年由王振铎设计的。
但是所有这些所谓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检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摆设。
2005年,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宣布他们经过三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
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听上去颇令人信服。
但是这三次地震分别发生于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动仪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么可能对它们进行检验呢?原来地动仪检验的不是真实地震的发生,而是实验室里对真实地震的模拟,实验的时候假定这些地震发生在几百千米之外。
在该地动仪模型建成以后,中国境内每年都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的检测范围(实验用的越南孟艺地震是4.9级),却没有听说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哪怕一次。
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地动仪模型检测到(否则如此大事在其设计者于2010年发表的有关地动仪的论文中不会不提)。
所以,该地动仪模型的验震功能实际上并没有经过真实地震的检验。
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的管用。
《后汉书·张衡传》认为它是管用的,记载了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地动仪的机关发动,但是人们并不觉得地在动,京师(洛阳)的学者都怪它乱报,几天后信使来了,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从那以后皇帝就让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方位。
但是这个记载很成问题。
按《后汉书·张衡传》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
图说科技史上的今天03
图说科技史上的今天(3.1)(2010-03-01 21:01:34)分类:科普标签:科技史科学史张衡范特霍夫氢弹金星3号哈雷彗星校园① 公元138年3月1日,我国汉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78~139)发明的侯风地动仪,第一次成功测得远距离地震:在洛阳西北千里之外的陇西(甘肃洮南)发生6级地震。
这一成功轰动了洛阳城,人们从此对张衡的高超技术信服不已。
张衡肖像张衡地动仪结构原理图② 1911年3月1日,荷兰著名物理化学家范特霍夫(又译范特荷甫,1852~1911)逝世。
范特荷甫在巴黎孚茨实验室工作期间,提出了碳原子的正四面体理论,为立体化学奠定了基础。
1901年,范特荷甫由于在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的研究,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肖像范特霍夫侧身坐像③ 1954年3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珊湖礁上试验了第一枚氢弹,其威力是1945年摧毁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500倍。
试验氢弹使航行在公海上的日本渔船“福龙丸-5号”的23名船员受害,因此引起日本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抗议。
1954年美国比基尼岛氢弹实验氢弹爆炸的瞬间景象氢弹爆炸的瞬间所形成的异样云团④ 1966年3月1日,前苏联发射的金星探测器“金星-3”号在金星表面硬着陆,偏离预计着陆点约450公里。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人造航天器送达另一行星。
金星3号空间探测器和金星照片⑤ 1986年3月1日,著名的哈雷彗星在离开地球76年后,沿着自己的轨道绕到近日点,再次出现在地球上空。
日本、美国以及前苏联等国竞相发射探测器对该彗星进行观察和探测。
1984年哈雷彗星如其回归哈雷彗星运行轨道示意图图说科技史上的今天(3.2)(2010-03-02 08:12:39)标签:科技史科学史奥巴林协和飞机先驱者10号分类:科普① 1894年3月2日,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奥巴林(又译奥帕林,1894~1980)诞生。
奥巴林在研究生物学、化学、地球化学和宇宙学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原生物进化的假设,由此成为阐明地球上生命自然发生的第一位生物学家。
还记得张衡的地动仪吗
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5月底,吉林松原发生的5.7级地震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在抗震抢险的同时,有关地震预报的话题,自然有多了起来。
很多人想起了1800年前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也进一步关注由此而引起的各种争议。
一、史书中的记载对地动仪存在的记录仅见于西晋文人范晔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据此书记载,“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乃知震之所在。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可惜的是,张衡于公元132年制造出的这个地动仪,仅在公元138年记录了一次陇西地震后,“地动仪”就仿佛一阵烟尘般,消失在历史的深壑,再也没有音讯了。
不仅没有后续地震预报的记载,连这台地动仪本身的也不见了踪影。
二、教科书中张衡地震仪的由来我们在教科书中所看到的“张衡地动仪”,其实并不是张衡所造,是上世纪50年代由考古学家王振铎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制造的。
《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张衡地动仪的描述,只有区区196字,语意模糊。
大意是说这个地动仪像一个酒樽,内部有一个细长竖直的杆直立在正中间,地震时,这根直杆会倒向地震的方位,击落那个方位的龙首,龙口就会张开,吐出一颗铜丸,正落在下面的铜青蛙的口中,于是观察者就会判断出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
1934年,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专业的学生王振铎诞生了复原史书中记载的张衡地动仪的念头,他认真地研究了史书的记载,在1936年,画出了第一套自己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稿。
王振铎绘制的原理图新中国诞生之初,为了弘扬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国家要求复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为陈列和宣传之用。
王振铎接到的任务中,包括张衡地动仪和司南。
他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后汉书中“中有都柱”的记载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
次年,《人民画报》对这尊模型的成功复原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报道。
地动仪
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中国古代侦测地震的仪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
由东汉时期,南阳天文学家张衡在汉顺帝永建七年(132年)发明,但已失传,据陈毁于东汉战火。
现存的候风地动仪,是由各国考古学家,根据古书记载与现代科学知识,所复原的模型。
史书记载后汉书记载该仪器曾经测出陇西方向有地震,官员立即上奏皇上,但当时并无地震讯息,立时遭众臣诽议。
三日后六百里加急来报:「甘肃发生大地震」,众人乃信服[1]。
另外一种说法,候风仪与地动仪是两种仪器,前者做成衔花的鸟形,可以依照鸟的指向测风向,并以花转动的速度测定风速。
构成地动仪以精铜铸成。
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上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八个主要方位上各有一口含铜球的龙头。
龙头的正下方,各有一仰头张口的青铜蟾蜍,对准龙头。
当某一方向传来地震时,此方向的一个火龙吐珠,正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巨响,报告发生地震,其他七只龙头不为所动。
根据口含铜珠的蟾蜍的方位,可知地震发生的方向[1]。
八个主要方位如下:标字方向度数子正北0度艮东北45度卯正东90度巽东南135度午正南180度坤西南225度酉正西270度干西北315度复原的候风地动仪根据后汉书里的195个字,考古学家王振铎花了5年的时间,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于1951年复制出候风地动仪。
其外型的8条龙为明清风,显得比较华丽。
当年美国尼克森总统来访时,曾赞赏有佳。
而唐山大地震时,由于其制作原理错误[2],所以其未能展现该有的功能。
后人们重新解读了「关」、「机」二字(关为「门闩」、机为一种「杠杆机关」),认为地动仪应为「悬垂摆原理」所操控,研究人员按此复原,最终在多次地震央进行检测并取得了成功。
新近复原的侯风地动仪采用圆柱体直桶腰,8条龙仅有龙首,线条简单,8只蟾蜍背部朝内顶起仪器,嘴巴朝外向上张开[3]。
此外,十九世纪的英国和日本学者也曾尝试复原地动仪[4]。
相关事件2007年,大韩民国将候风地动仪列为大韩民国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期申报的还有「活字印刷术」。
“科学复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记张衡地动仪外形复原征询会
见和 建 议 。
妖怪、邪恶的象征 。因此 , 为中华 民族 图腾的龙更要注意 它的时代 作
感。 动仪上 的龙造 型必须是汉代 的龙 , 地 绝不能做成明清的龙 。 同时 , 龙首应 突出民间认 同的特 点。
维普资讯
ll 圃△△。 i 。 i l E i。。 D。B 。 2 i 上 。。 。 d l i 。
兰
记 张 衡地 动 仪 外 形 复 原 征 询 会
中国地震台 网中心 武玉霞
外形设 计响 总原 则
事 先 登
’t ,
“
( 家 博 物 馆 研 究 员 ,地 动 仪 科 学 复 原 课 题 组 成 员 ) 国
;;
~
现有的模型不能工作 , 必须改 。 以前 国内展览的模型是历史博物 馆王振铎先生建 国初期复原 的。17 年唐 山地震时北京都受不了了 , 96 可地 动仪模 型原件 却没有任何反应 。1 8 年 “ 98 丝绸之路国际博 览会 ” 在 日本奈 良举行 , 我作为 中国古代科技展成 员参加 。 王先生 复原的原 大地 动仪模 型作 为中国古代科技 文明的标 志摆 放在中国馆 的进 门处 。 开馆之后 , 让它 吐丸 , 但就是不动 ,没有办法 ,只好让工作 人员用竹 竿去捅龙嘴 , 场面很是尴尬 , 成为 展会上大家调侃的对象 。 这个情况 我们 回国后 向王先生作 了汇报 。 王先生 当时年事 已高 , 幽默地坦言说
东汉张衡发明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搜集不同的复原模型,理解这件古老的验震器的设计原理。
东汉张衡发明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但是,这个地动仪早已毁损失传。
后来人们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动仪复原模型。
请搜集不同的复原模型,并尝试理解这件古老的验震器的设计原理。
由于原始的东汉地动仪已经失传,后来的学者和科学家们进行了一些复原尝试,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地动仪模型和设计原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动仪复原模型:1.“羽毛球式”地动仪:这种模型最早由清代科学家顾颉刚在19世纪提出。
它采用一个中空的铜球作为地球,球的两端悬挂羽毛球或者丝绳。
当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震波的传播,球体会出现摆动,从而使悬挂物产生运动。
2.“双盘”地动仪:这种模型由著名地震学家李四光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它包括一个静止盘和一个活动盘,静止盘上有一根支柱和两个小球,活动盘上则有一根触针和一个指示物体。
当地震发生时,地面震动会使活动盘与静止盘发生相对运动,触针会刺激指示物体移动,从而显示地震的方向和强度。
3.“水银”地动仪:这种模型由法国科学家兰伯特于1880年提出。
它包括一个装满水银的圆筒,水银上有一个玻璃球,球的底部悬挂一颗小铅球。
当地震发生时,地面震动将使水银产生波动,并使玻璃球和铅球发生运动。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地动仪复原模型,每个模型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
这些模型的设计原理基于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面震动的影响,通过测量和观察仪器的运动来推断地震的方向、长度和强度。
虽然这些复原模型只是对东汉地动仪的简单模拟,但它们为我们理解古老的地震仪器和地震测量提供了一些基础。
今天,现代科学和技术已经发展出更精确和高效的地震观测仪器,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理解地震。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与现实意义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与现实意义作者:柏颖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测量仪器,由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一度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张衡地动仪的某些科学理论依然被地震技术研究领域所应用。
我国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工作,形成了复原模型,有效地传播了中华文化,向整个世界证明了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中国在地震技术方面做出的贡献。
本文分析了地动仪复原的科学性及其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现实意义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发明家,他的一生致力于机械制造方面的研究,成功研制了多项发明,地动仪作为其晚年的机械制造研究成果,从产生之日起就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张衡地动仪被后人所复原、研究并发展,极大的支持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地震技术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对张衡地动仪进行科学复原,回顾并掌握地动仪的发明创造历史,领悟其功能与作用,对于整个世界地震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一、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测量仪器—地动仪,这是张衡科学唯物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科学智慧的集中展示,要想实现对一个距今数千年的古代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复原,不仅要掌握充分的史料文献,而且也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专业的探究与科学的实验,从而深入挖掘史料文字中潜在的技术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动仪复原的科学性、合理性。
地动仪的科学复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为人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早年时期,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资料,强有力的工作手段与工具,再加上人类有限的重视程度等等,是早期的复原工作同现代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多数通过观察、猜测与猜想等,利用哲学、宗教等思想来进行简单的描述,其分析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其中复原核心在于再现历史原物形状,却缺乏科学的数据计算、实验检验与理论归纳。
因此,早期的复原可以被称作:概念模型。
科学家欲复原张衡地动仪.doc
科学家欲复原张衡地动仪作者:李成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6年第06期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有“头大聪明”的说法。
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智商高低的决定因素是大脑发育的时间和过程,而非脑容积的大小。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
大脑皮层在儿童时期会逐渐变厚,达到一个顶峰后,在青少年时期又逐渐变薄。
此前的研究表明,大脑前额皮层的厚度与智力的诸多方面都关系重大。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对307名志愿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他们6~20岁之间时,每隔两年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一次扫描,并根据智商测试将这些志愿者分为一般智商、高智商和智商超群3级。
科学家发现,智商超群的孩子11岁之前大脑前额皮层迅速增厚,11岁之后,大脑前额皮层逐渐变薄。
智商一般的孩子大脑皮层发育也符合这个规律,但其大脑皮层增厚的速度远没有那么明显。
而这3组孩子的智商与其父母的工作和受教育水平关系密切。
科学家因此断定,智商高低与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都是分不开的。
至于大脑皮层增厚和变薄的形式为何与智商有直接关系,目前还不不得而知。
科学家认为,要解释这一问题,还需要刘皮层分子的发育和变化进行研究。
人类史上首台验震器于1700多年前消失后,中外科学家一直试图使它复原。
中国科学家近日取得阶段性成果——张衡地动仪之秘初步破解。
中国地震学家和考古学家近日宣布,通过大量理论计算和科学实验,失传千年的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新的复原模型已具备地验证功能。
弄清工作原理严谨的科学研究证实,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证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
这个原理的科学性得到了专家的明确肯定。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研究单位数名地震家、考古家、文物学、机械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认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具有验震功能的科学仪器,迈出了复原研究的历史性一步。
张衡的地震仪工作原理
张衡的地震仪工作原理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成就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等多个领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的地震仪。
张衡的地震仪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震仪之一,其工作原理也十分神奇,本文将对张衡的地震仪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张衡地震仪的结构。
张衡的地震仪由一个铜制的圆盘和八条铜龙组成,其中圆盘直径约一米,盘面呈凹状,中央凸出一段。
盘面上有八个方向,每个方向上各有一条龙,龙的头向外部呈现,尾则指向盘心。
龙口中含有铜球,铜球与龙体相连,龙尾附带着铜蟾蜍。
整个地震仪的结构呈现出一个平面嵌镶的八边形形状,具有很好的美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张衡地震仪的工作原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张衡地震仪并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而是用来传递地震信息的。
具体来说,当地震时,地震波通过地壳传播,最终达到地表。
这时候,地震波会抵达地震仪,因为地震波的到来会使得地面产生震动,震动会传递到地震仪上,在这些震动的作用下,铜球和铜蟾蜍是会起到不同的反应的,这就是张衡地震仪的奥妙所在。
在张衡地震仪中,铜球和铜蟾蜍是可以相互作用的。
当地面产生小幅摆动时,铜球会先滚动,接着龙身配合震动,铜蟾蜍顺着龙身线条表现出蠕动的形态。
而当地震幅度大时,震荡加强,铜球被摇晃不止,蟾蜍则翻跟头,铜龙的头则摆动。
而在张衡的地震仪中,八条龙就相当于八个向量,通过震动的幅度和方向,便可以记录下地震中的各种参数:地震的幅度、方向和持续时间等等。
这些参数通过龙的反应传导到地震仪中央,反映出来的就是地震的种类、力量和方向。
通过这种设计,张衡地震仪在形式上将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三者融为一体,大大拓宽了地震学的发展。
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样的设计思路也十分干练。
而在现代化科学仪器的时代,张衡地震仪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代表了蕴含在中国古代科技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张衡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八条铜龙在震动中产生的不同反应来传递和记录地震信息,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巨大进步和智慧,不仅为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衡地动仪的外形需要重新复原
地 震 地 磁 观 测 与 研 究 第2卷 9
20 0 8年
第 2期
4月
SEI 0 L0 G I SM CAL ND E0 M A G NETI A G C 0BSERV AT1 0N ND ESEARCH A R
V0 . 9 NO 2 12 .
中 国古 代科 技史 上 的伟 大创 造 , 且 也是 中国古 代 人 民 而
对 全世 界人 类 文 明 的 伟 大 贡 献 之 一 。因 此受 到全 世 界
学 术界 的 重视 。由 于 张衡 地 动 仪 久 已失传 ( 玉 霞 等 , 武
2 0 ) 因此 , 1 7 07 , 从 8 5年 日本 人服部 一三 、8 3 英 国人 18 年 米 尔恩 、 9 7年 中 国人 吕彦 直等 开 始 , 内外 学 者 就不 11 国
可 以做 以下的具 体分 析 。 ( ) 振铎先 生 的地 动仪模 型其 整 体外形 是 错 误 的。关 于 张衡 地 动 仪 的整 体 外形 , 后 汉 1王 《 书》 明确指 出“ 似 ( 代 ) 尊 ” 而 考 古 发 现 的汉 代 酒 尊 , 多 为 圆 形 直 壁 深 腹 筒 形 。如 形 汉 酒 。 大 16 9 2年 山西右 玉大 J 出土 的刻铭 “ J J 中陵胡 傅铜 温酒 尊 , 廿 四斤 , 平 三年造 ” 图 2 。此 外 还 重 河 ( )
关 键 词 张 衡 地 动 仪 ; 原 模 型 ; 形 复 外 中 图 分 类 号 :3 5 6 P 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3 3 4 ( 0 8 0 — 0 00 10 —2 6 2 0 )20 5—5
引 言
在 中国地 震局 和地 震科 学联 合基金 会 的支持 下 ,0 2年 底 中 国地震 台网 中心 和 中国 国家 20 博物馆 成立 了张衡 地动 仪科 学复原 课题 组 , 今取 得 了重要 进展 ( 迄 冯锐 等 ,0 6 。悬垂 摆工 作 20) 原理 的采用 , 复原研究 实现 了历史 性跨 越 , 型小 样 已经在河 南博 物 院 陈列 展 出 , 使 模 目前 的工
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卷##$#$年$%第&期%!#'&!&!!"#$"%&#'#()*+&,-.)+/"#0%'/)+1).23%#&3#,&4!#3"&)-)51%)*+,!"##$#$$-*,&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胡宁生#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2$摘%要%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年来学者们提出多种模型+其中立柱模型往往被否定'因为立柱验震被断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文对立柱验震进行分析'指出前人实验失败是因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立柱验震的力学原理+根据力学原理列出的立柱验震的一系列必要条件'并用汉代工艺成功制作了三台立柱验震演示仪实物+立柱模型必需在立柱下面安排一个精密的小)着地面*'首先必须对立柱下的支承面进行置平调整和对立柱的重心进行平衡调整+立柱验震现场演示通过专家的鉴定'获得成功'为张衡地动仪的正名和复原提供了新的可靠的依据+关键词%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悬摆验震%倒立摆验震中图分类号%-$(#k Q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1$!#'1"$%%%收稿日期%#$#$1$'1&"%%%作者简介%胡宁生'"(&!年生'上海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天文仪器+#D 张衡地动仪研究的近况东汉张衡创制的地动仪在我国是尽人皆知的'国人曾长期引以为荣并视之为国宝+令人惋惜的是'影响如此重大的张衡地动仪却于"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了+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原始记录'仅有!后汉书1张衡传"中的"(/个字+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地动仪采用)都柱*验震的描述+张衡地动仪一直受到了各国地震学者的重视'但是争议不断+自"(/(年起'国外学术刊物上陆续出现了对张衡地动仪用立柱验震一事进行的措辞严厉的质疑和批评+其理由是'近"&$年来各国学者都不能用立柱来成功验震+他们发现'对灵敏的立柱'人们根本无法使它站住+而能被站住的立柱在受轻震后又会各向乱倒'即立柱并不如所预料的倒向来震方向+于是学者们断定'要用立柱来灵敏验震是不可能的+奥地利学者雷立柏在归纳了那些国外意见后'在他的中文书中写道%)许多汉语书籍.科学性的和非科学性的刊物都赞扬张衡的=地动仪>'??张衡成为华夏科学创造力的模范和象征'主要是因为他的地动仪被视为=国宝>和=国粹>+*但张衡地动仪没有一个精确的理论伴随着它'因.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科%技%史%杂%志!"卷此地动仪更多地象征着中国人的向往而并不是一个完美现象+它是)华夏科学停滞不前的特点的典型表现*,"-+之后'国内各种媒体上也出现了大量对张衡地动仪质疑和否定的文字+国家地震局于#$$&年前后成立了有九个单位参加的)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研究课题组*'以图为张衡地动仪正名+之后'以冯锐为首的该组做了不少立柱验震的实验'但他们也与国外学者一样失败了+于是该组只好同意国外学者提出的'张衡地动仪中只有采用)悬摆*才能成功验震的观点+该组研制的摆式地动仪曾在国内媒体上作了近百次的报道+这种摆式地动仪至今仍在一些科技馆展出,#&/-+冯锐曾向当时的教育部长写信'要求将张衡地动仪由史载的)立柱验震*改为)悬摆验震*+以致从#$"/年起'教育部干脆把张衡地动仪#甚至张衡本人$从中学0年级历史课本中全部删除了+这真是一件对中国古代科技辉煌成就)自毁*的憾事+%D 立柱验震的必要条件和力学原理我们认为'张衡地动仪的)立柱验震*不能这样轻易地被否定+为此我们必须分析'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成功地实现立柱验震+也就是说'要怎样才能使一根非常灵敏的立柱可以被站住+如果连这些必要条件都找不全或不甚理解'那自然就谈不上)立柱验震*了+根据我们的分析'立柱验震需要以下几个主要条件%图"%立柱能站住的力学条件#"$要想让一根灵敏的立柱能被站住'那么'立柱重心的重力方向矢量就应恰好处在立柱下之小)着地面*的几何形状#圆.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范围内'如图"所示+这条件是常人不难理解的'也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2!年至公元前&##年$早就知道了的+##$立柱的小)着地面*应该是一个坚硬的精确平面+#&$立柱下的支承面#它处在一个底板上$也应该是一个坚硬的精密平面+显然'条件#及&是实现条件"的保证条件+#!$一根灵敏的立柱应该有较高的重心位置和较小的着地面宽度+这一点易于理解+#'$上述支承平面应该被调整到尽可能的水平状态#即与当地的重力铅垂线相垂直$+这就意味着支承面之下必须设有一套能对它调平的机构+#/$为使立柱在受震后的确能倒向大地的来震方向'那么立柱重心的重力矢量仅仅被调在着地面之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立柱往往会倒向重力矢量偏离着地面中心的方向'也即倒向立柱的偏重方向+因此'立柱的重力矢量还需精确地通过那)着地面*的几何中心+这个要求示于图#+在制造立柱的着地面时'工匠往往不可能保证那着地面能与立柱的中心线绝对垂直'这样的立柱站在水平支承面上后'立柱的中心线就会与当地的重力铅垂线形成一个小夹角*#见图#$'以致立柱重心的重力矢量J "将偏离着地面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立柱/#!. All Rights Reserved.%&期胡宁生%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的外侧贴上一些小配重'以使配重的重力矢量J #与立柱本身的重力矢量J "的合力J &能正好通过着地面的精确中心+这个重心调整过程'在精密测量仪器行业中被称为)平衡调整*+对满足上面六个条件的立柱'如果我们把)着地面内的重力矢量与着地面边缘的距离*记为F '那么由图&'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以讨论立柱验震的力学原理+图#%立柱的调平衡!%%图&%立柱验震原理图在图&中'F $是立柱着地小圆面的半径+但是未精确平衡好的立柱的重力矢量J &是不与着地面的中心相重合的'即J &与着地面的某边缘G 的距离F 会不等于F $'而且F 的范围可以是$&#F $+仍在图&中'如果要使立柱向左方倾倒'那么可以对此立柱加一个力矩X 16'而且当X 16大于立柱对G 点的恢复力矩J &1F 后'立柱将绕G 点旋转而向左倾倒+显然'当X 16h J &1F %?%#.$时'立柱是处在将倒.未倒的临界状态+如由地震引起了水平地动加速度>后'地面将靠摩擦力而带动立柱也发生平动+这时立柱本身质量K 的惯性'就会对立柱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惯性力X '且X h K 1>+我们以此K 1>代入#.$式'即得K 1>16h J &1F '由此可得>h N &1+<10?#N $'又因为立柱的重量J &是其质量K 和地心引力加速度M 的乘积'即J &h K 1M +现可将K 1M 代替#N $式中的J &'于是#N $式简化为>h +01M ?%#D $+显然#D $式就是此立柱的验震灵敏度公式+它意味着%当地面平动的加速度>小于+01M 时'该立柱能跟随地面平动而不倒(但当地面的>大于+01M 时'立柱将发生旋转而倾倒'也即此时的立柱能起到验震作用+例如'当某立柱的+0h "3"$$$时'此立柱的验震灵敏度>h $,$$"M '即约"O K 3'#或0#!! 被画得夸大了+.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科%技%史%杂%志!"卷"M >+#伽$+不难想到'当F 接近零时'立柱这时会有极高的灵敏度#如约为$,"M >+$'甚至它还不能被站住+实验还表明'由于F 不常等于F $'这样的立柱在各个方向的灵敏度就会相差很大'而且那样的立柱往往总会倒向它的偏重方向+由此可见'对立柱验震必须作极精确的调整'这正是立柱验震的一个明显困难之处+美国地震界,#-认为人对地动#加速度运动$的感知灵敏度是因人而异的'但一般在'M >+至"'M >+之间+冯锐也采用了差不多的数值#'M >+&#$M >+$+其实人的感知地动的灵敏度并不算高'因为乘客往往不能感觉出地铁车厢的初动'虽然那个车厢的加速度已达#$M >+以上而加速运动的距离也达"$$毫米以上+如果立柱的验震灵敏度小于'M >+'那就优于人的感震灵敏度了+由上可见立柱是由自己的惯性作用而发生倾倒的+至于支承面与立柱着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只是起到了简单的带动作用'而且在灵敏验震的讨论范围#小于#$M >+$内'根本不必讨论它+只有地震烈度极大#几百M >+$时')支承面*才会因为静摩擦力不够大而产生打滑现象+由上可想到'要使立柱能成功验震的条件'除先要能站住立柱的前述六个条件外'还要求那个地动也同时满足能振倒立柱的条件#见下文$+$D 前人对立柱验震的研究近代地震学之父英国人=1米尔恩#=,<B +AG '"2'$&"("&$自"22$年应日本政府之请求'从教授采矿学转为研究日本的地震后'看到了从日文译为英文的!后汉书1张衡传"'随即进行了立柱验震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写在他的名著!地震及其它大地移动",&-中+米尔恩通过用不同直径立柱做的许多验震实验'发现了立柱验震的三个重要特点%#"$同一根立柱的验震灵敏度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会因不同的地动而有颇大的改变+##$立柱的倒向并不总倒向理论上应有的地动的来动方向'而是会各向乱倒+#&$立柱即使能倒向地动的来动方向'但是那个方向往往也不是震中方向+这一重要结论#远处的地动方向与震中方向不符$是米尔恩首先发现和强调的'可是'即使水平高如米尔恩#他能发明巧妙的水平摆地震仪$'他也未能找到自己观察到的立柱验震之所以会产生".#两种现象的原因'因此他就不能用立柱成功验震+米尔恩认为地动仪中只有用悬摆才能验震'因此他把有关张衡地动仪的整节内容'从!地震及其它大地移动"的第二版起就全部删除了#该经典著作一共出了十版之多$+在#$世纪中'一些日本学者也做了立柱验震实验'但是他们也都不能取得成功+他们遇到两个瓶颈'就是他们无法使很灵敏的立柱站住+而对不灵敏因而能被站住的立柱'当底板产生轻微平动后'那些立柱就会各向乱倒+而且他们也分析不出这些难点现象的原因+荻原尊礼在"(&0年赞同张衡地动仪中应该用的是直立杆#柱$原理'虽然他也不能用立柱验震+到"(&(年'今村明垣也沿用了直立杆原理'他在立柱下用了三个弹性零件2#!. All Rights Reserved.%&期胡宁生%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以站住灵敏立柱'然而他未获成功+"(0#年日本学者关野雄声称他用力学证明了%立柱验震在力学原理上是不可能的+他的论据是如果一根立柱的验震灵敏度要优于人的震感灵敏度'那么对一根高达",2(米的立柱'其直径只有",'毫米+这样'那么细而高的立柱本身就弯了'所以它是绝对站不住的,!-+作者认为关野雄对立柱灵敏度的力学机制的认识犯了一个低级错误'高立柱的灵敏度应该与其)着地面*的大小直接有关'而不是与立柱的粗细有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给粗立柱配一个小)着地面*'以使这粗立柱也能获得一个高灵敏度+吴迪也不能使灵敏立柱自己站住'他就提出'采用一个专用装置#与地动仪大壳体相连的弹性压球$来帮助立柱站住+严格地说'吴迪的方案,'-还未能实现单靠灵敏立柱本身就能验震的合理要求+#$#$年殷正和在论文,/-中提出%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了)倒立摆*+文中说'当地动仪中的倒立摆感受到远方来的地震平动后'地震波中的瑞利波能引起倒立摆前后共振'从而导致原来放在摆顶上的铜球滚落并使相应的龙首吐丸+这个方案存在下列问题%#"$此方案与史书记载中张衡地动仪中用都#大$柱验震的机制不符'因倒立摆是一根顶部有重锤的细长立杆#粗了就不会弹性变形了$+殷氏为符合)中有都#大$柱*之说'他就在倒立摆的细长杆外人为套上一根没啥用处的大管子以作为都柱+显然这种都柱不能起验震的关键作用+##$如允许采用滚球'那么只需在一根固定在地动仪底座上的都柱尖顶上放上一个铜球就可以了+因为一旦地动'铜球因惯性就会从稍有地动就跟着地动的都柱顶上滚落+在文献,0-的第(&页已有此滚球法叙述+#&$西汉时'人对共振的认识只限于相同琴弦之间会发生共鸣#共振现象的大量出现是在十七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张衡只会感到地震是各向乱动的+难以想象他会想到要用共振现象来设计地动仪+#!$现代记录到的地震波形都是杂乱无章的'要用现代计算技术才能从杂乱无章的波形中找出几个振动频率来'自然界那由很远方传来的地震波应不会使建筑物#或立柱$产生共振+!D 冯锐和前人对立柱验震的一些错误认识冯锐除了和别的学者一样'也不能使灵敏立柱站住外'他自己还有许多对立柱验震机理的严重误解'现指出如下%#"$在冯锐的论文,2-中'可与关野雄的立柱太细.因而站不住的观点相媲美的是%冯锐认为汉代建筑的立柱都特粗'那样粗的立柱当然不能验震+即他俩都未能认识到'那粗立柱下只要其着地面足够小'那粗立柱就能灵敏验震+##$在冯锐的论文,(-中'把立柱底面与之下的支承面之间的摩擦力误认为是能引起立柱失稳的主要原因'他却无故放弃了米尔恩等前人早已指出的&&&能引起立柱失稳的主因是立柱本身的惯性这一正确概念+本文作者在探索了冯锐之所以会犯这个大错的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冯锐没能沿用威斯特#D ,:,J G L ?$对高立柱稳定性的正确公式#它与(#!.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科%技%史%杂%志!"卷本文第#节中的D式完全一致$'而是误用了一种只适合于矮立盘的稳定性公式+不难理解'矮立盘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决定它是否失稳而开始滑动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对高立柱来说'不等到立柱开始滑动'它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早就倾倒了+所以对冯锐的摩擦力变化会影响立柱稳定性等诸多推论'就不值得去批驳了+#&$冯锐和前人一样'在他的各主要论文中'都未提到要实现立柱验震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条件'即要使立柱会倾倒的地动幅度必须大于一定程度+这是因为幅度欠大的地动不足以使立柱重心移动到能越出立柱的着地面范围+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是和地动要有一定的加速度相当的+#!$冯锐和前人一样还未注意到且同样重要的是'能振倒立柱的水平向地动波的频率应不能大于约$,'6W这一低值+因为凡是高于$,'6W的水平向地动'其对立柱向前和向后倾倒的影响是正好快速地互相抵消的+这就导致了'冯锐在他的振动台实验中'会写出要用强到相当于唐山大地震的十级震中烈度'才能振倒立柱的怪异结论,2-+冯锐未能对这种怪异现象进行分析+#'$冯锐还错误地强调'地面的振动干扰#如背景噪声等$会严重影响立柱的稳定性,(-+他又严重夸大了地动噪声的幅度+他这论点却与人们记录到的地动波中并没有很强的干扰这一事实是不相符的+本文作者认为'对立柱的任何干扰'只要其强度不大于立柱稳定性的阈值'那种干扰应不足以振倒立柱+为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本文作者曾做了下列实验#留有视频'可以提供$%一根站在2楼地板上的灵敏立柱'有人在立柱旁大跳数次'结果'那楼板的震动竟真不能振倒立柱(但那人只需对立柱吹口气'那立柱立即就倒了+这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灵敏立柱确实是可以抗住相当大的外界干扰的+这是因为一般的干扰并不能使地面平移到相当大的幅度+#/$冯锐还无根据地认为'地动的上下向分量会对立柱的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但他的这论点也错了'这是因为地面的上下运动并不会对立柱的重心产生倾倒力矩'因而立柱对地震波的上下分量是不敏感的+这个不敏感结论还被冯锐的实验意外地证实了'因为冯锐写道'他发现在振动台上的立柱'竟要用强到几百M>+的上下振动才能把它振倒,(-+但'如所周知'远方传来的地震波'其强度只有几M>+到一二十M>+'显然'这样'它的上下震动分量就远不足以振倒立柱+冯锐竟不能发现'他的论点恰恰是与自己的实验结果明显矛盾的+由于冯锐对立柱验震的认知太不到位'他自然做不成立柱验震+他只得采用前人的观点'即用悬摆来验震并制出了几台#未给出验证灵敏度定量分析或实测数据的$摆式地动仪+由于悬摆验震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内'本文就不深入讨论它了+'D立柱验震对地动特性的要求前文已讲了要使灵敏立柱能站住'就必须同时满足六个条件+而对已站住的灵敏立柱'要能使它倾倒的地动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该地动的水平加速度要明显大于由第#节D式表示的立柱稳定性阈值>h +1M#式中F范围在约$,$'F$到#F$范围内$($&!. All Rights Reserved.%&期胡宁生%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该地动的幅度要大到至少与立柱小着地面的半径F $大致相当#即约$,$'F $到#F $$(#&$该往复运动的地动的频率不应大于约$,'6W '即周期不小于#秒+而且对周期略大于#秒#如小于'秒$的地动'立柱也不易被振倒+这是因为立柱的初倾很慢'这样'快速前后向地动'它对立柱的前倾.后仰作用会正好抵消+这时可见到立柱在平衡位置前后晃动而能坚持一段时间不倒+冯锐,2-和我们的实验中都出现了这种立柱晃而不倒的现象+冯锐在文献,(-中列出了陕西/,/级地震引起的洛阳地震波形记录+我们从此记录图中可看出'最先到达的7纵波是微不足道的'后到的8横波振幅也不大而其周期却很短+最后到达的\瑞利面波的振幅最大#半振幅约$,#K K $'其周期也最长#约2秒$+如果张衡地动仪记录到的那次陇西地震是大于/,/级#如0级到2级$'则洛阳的瑞利波半振幅可达到K K 级和加速度达到几M >+级##$$2年四川的汶川2,$级地震时'远在#$$$千米以外的辽宁的地动都大于约"'M >+$+冯锐在文献,(-的结论中提出'那能触发张衡地动仪工作的地震波应是\瑞利波+我们也同意这个观点+近代地震学家借助电子计算机对三维地震波形分析后发现在所有的地震波中'只有\瑞利波的振动方向能符合震中方向+这是米尔恩在"22$年代所不能发现的+米尔恩那时认为'远方地动的方向并不指向震中方向+(D 用汉代技术实现立柱验震的演示仪东汉时代的张衡可以采用宝石.玛瑙之类的坚硬材料来制作立柱下的精密着地面和支承面'作者为简易和节约成本起见'用了钢#作为代用品$来制作它的着地面和支承面+作者在#$"(年春制成的立柱验震演示仪如图!所示%图!%立柱验震演示仪结构示意图注%";立柱#"/'$K K 高'0'K K 粗$(#;小)着地面*#宽/K K '为演示用'就不宜再做小$(&;支承板(!;三个置平螺钉(';可调平支架(/;由电机减速后带动的小凸轮(0;可左右平动的滑板(2;底座((;滑板回动杠杆("$;重物("";铅垂线("#;#直角$三角板+"&!.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科%技%史%杂%志!"卷演示仪的调试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首先要将支承面调至水平+为此应先将支架'上的多个工艺用凸起的表面和支承面#用一块精密大平面$将它们磨成一个共同平面+然后就可以用置平螺钉!将支架'调整到三角板"#的竖边与铅垂线""达到互相精确平行+现在可将精确平衡好的立柱站住了+之后就可令电机带动凸轮/旋转+于是凸轮将推滑板0右移而使重物"$略微升高'这样这个重物就能推滑板0始终靠上凸轮而跟随凸轮外缘的左右移动+如调整电机的转速或换用不同的凸轮'就可以使滑板0产生有不同M >+的加速运动和不同的地动幅度+当时作者采用过二种方法来精确平衡立柱+其中较易被理解的方法是在!个不同方向轻推支承面下的底板'不断调整立柱外的!个配重'直至它确能倒向!个不动方向的来动方向为止+由于远离震中#几百千米外$处的地面受地震面波所产生的倾斜很小#因为地倾的波长很长而地面平移的幅度又很小$'以致这么小的地倾并不会对#需有约#$$角秒左右的地倾斜才会使立柱倾倒$立柱发生有效影响+所以立柱验震中采取平动的干扰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实测着地面的F $大小'然后用关系式>$h F $6M 来算得该立柱的平均验震灵敏度+作者于#$"&年制成第一台立柱验震演示仪'它的立柱高",(米'直径2$K K '用了小的钢)着地面*'对应的验震平均灵敏度是&M >++此立柱使用仅一个月后'由于钢)着地面*在倾倒时那特高压强的作用下#,0-'页&!&!"$'那)着地面*的有效宽度被逐渐压小'以致那立柱的灵敏度也逐渐提高至$,2M >+而终至几乎不能再被站住+#$"&年""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对上述演示仪召开了一次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会上与会全体专家认同了作者提出的立柱验震原理'也肯定了演示仪的实验是成功的+对此事'!扬子晚报"做了全版报道'之后国内二十多家媒体也做了各自的报道+#$"!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拙著!张衡地动仪的奥秘"'书中较详细地叙述了立柱验震力学原理的公式推导'也对龙首吐丸等次要问题作了基本讨论+在#$"&年那次演示会上'南京电视台拍摄了一个灵敏立柱确能抗干扰的视频+它记录了当时有2个人在演示仪旁同时大跳'虽然演示仪装在五楼'但其立柱依然能屹立而不倒+这是因为即使对一个灵敏度高达"M >+的立柱'地面要倾斜约#$$#角$秒才能使它倾倒'而人或马车所引起的地倾'一般只有#$#角$秒都不到+#$"/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又组织专家对立柱验震正确性和可行性#当时有第二台立柱验震演示仪$进行鉴定+会后出具了专家鉴定意见'也肯定了立柱验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年的第三台演示仪以后可望在某科技馆展出'以实现立柱验震的表演+OD 结论 张衡地动仪的真实性鉴于!后汉书1张衡传"是正史'而历史学家的共识是%正史中记载的应该是曾经发#&!. All Rights Reserved.。
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1卷(2020年)第3期:425T34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1(2020)No.3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的复原与研究胡宁生(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复原,130年来学者们提出多种模型。
其中立柱模型往往被否定,因为立柱验震被断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文对立柱验震进行分析,指出前人实验失败是因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立柱验震的力学原理。
根据力学原理列出的立柱验震的一系列必要条件,并用汉代工艺成功制作了三台立柱验震演示仪实物。
立柱模型必需在立柱下面安排一个精密的小“着地面”,首先必须对立柱下的支承面进行置平调整和对立柱的重心进行平衡调整。
立柱验震现场演示通过专家的鉴定,获得成功,为张衡地动仪的正名和复原提供了新的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悬摆验震倒立摆验震中图分类号N092:03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441(2020)03-0425-101张衡地动仪研究的近况东汉张衡创制的地动仪在我国是尽人皆知的,国人曾长期引以为荣并视之为国宝。
令人惋惜的是,影响如此重大的张衡地动仪却于17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了。
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原始记录,仅有《后汉书•张衡传》中的196个字。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地动仪采用“都柱”验震的描述。
张衡地动仪一直受到了各国地震学者的重视,但是争议不断。
自1969年起,国外学术刊物上陆续出现了对张衡地动仪用立柱验震一事进行的措辞严厉的质疑和批评。
其理由是,近130年来各国学者都不能用立柱来成功验震。
他们发现,对灵敏的立柱,人们根本无法使它站住。
而能被站住的立柱在受轻震后又会各向乱倒,即立柱并不如所预料的倒向来震方向。
于是学者们断定,要用立柱来灵敏验震是不可能的。
奥地利学者雷立柏在归纳了那些国外意见后,在他的中文书中写道:"许多汉语书籍、科学性的和非科学性的刊物都赞扬张衡的’地动仪’,……张衡成为华夏科学创造力的模范和象征,主要是因为他的地动仪被视为’国宝'和’国粹'。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
冯锐;田凯;朱涛;武玉霞;朱晓民;李先登;孙贤陵
【期刊名称】《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卷),期】2006(025)B12
【摘要】研究工作遵循“原理正确,结构合理,造型有据,逼近历史”的原则开展。
介绍了科学复原模型应满足的6个条件,以及在史料研究、地震学研究、试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新结果。
新模型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内部结构有五部分,形似汉代温酒尊,蟾蜍为器足,更加符合史料和汉代的历史特征。
原大框架结构已经具有良好的验震和抗干扰功能,陇西地震现象得到重现,实现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复原的历史跨越。
目前,1/3原大的外型与结构小样已在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正式展出。
【总页数】26页(P53-76,79-80)
【作者】冯锐;田凯;朱涛;武玉霞;朱晓民;李先登;孙贤陵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河南博物院,郑州450002;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100011;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北京雕塑工厂研究室,北京10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2
【相关文献】
1.《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增刊“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专辑征订启事 [J],
2.科学家欲复原张衡地动仪 [J], 李成
3."科学复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记张衡地动仪外形复原征询会 [J], 武玉霞
4.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J], 武玉霞
5.《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增刊“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专辑征订启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锐—张衡地动仪复原图 2
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供稿一、惊世骇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摆放着一件,古代的神秘仪器“地动仪”。
传说有一天,趴在仪器上的八条巨龙,突然受到大地的振动,龙口内所含铜丸,突然掉落。
数日后快马来报,龙头所指方向,天崩地裂。
然而,这个流传了1800年的神奇传说,却遭到现代科技界的质疑。
公元138年,陇西大地。
一骑快马在路上飞奔。
突然,天空电闪雷鸣,大地剧烈震颤,紧接着房倒屋塌伤者惨嚎,死者尸横遍地,悲恸天地。
张衡缓步走向地动仪,仪中有异响,片刻一珠从龙嘴出,下坠入蛙口。
张衡惊觉,蜡烛微跳,茶水不动,旁观众人互相对望。
张衡从蛙口中取出窗体顶端窗体底端龙珠,眉头紧皱。
马上人汗流浃背,身背公文疾驰而过,直奔都城洛阳。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架设在世界各地,可进行台网观测的地震仪器。
它是由现代地震学之父,英国人米尔恩于公元1894年制造的。
但是这部制造于中国东汉时期,公元132年,人类历史上最早,可以感应地震的仪器。
竟不可思议的比世界同类技术提前了1700多年。
创造这一科学奇迹的人,是中国天才的科学家张衡。
然而历史也有遗憾。
自从公元132年张衡造出了地动仪,仅在公元138年记录了一次陇西地震后,“地动仪”就仿佛一阵烟尘般,消失在历史的深壑。
据史学家推算在西晋末年。
不知什么原因“地动仪”彻底消失无踪了。
对地动仪存在的记录仅见于西晋文人范晔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张衡地动仪成为千古不解的迷团。
公元1951年,考古学家王振铎历经数年,考证研究终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面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窗口。
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里,张衡的辉煌就等同于中国的辉煌,冲击着每一个人,也震撼了世界。
于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便毫不犹豫的把这一模型认定为1800年前张衡亲手制造的。
地震学家冯锐从事地震研究四十年,在他的书架上,有一本书《张衡科学与宗教》,是奥地利学者雷利伯所写。
书中惊世骇俗的言论,令中国人根本无法接受。
冯锐:这个人的观点就是说比较尖锐了,他忽然谈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张衡这个地动仪,中国人把它视为国宝、视为国粹,说在中国的历史博物馆还有这个东西,可是它是不科学的。
张衡地动仪复原养竹版终结篇
张衡地动仪复原养竹版终结篇农夫复原的地动仪养竹版,从开始到现在的终结版已经整整一年过去了。
期间虽说有过几次改动,但是总的思路和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只是努力朝着符合古人描述的方向去做,最终成为更加符合或接近原作品的复原之作。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作为可以感知地震的精密仪器存在过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原器和制作资料的灭失,现在的人们要想复原一个一摸一样的几近不可能。
即使根据已有的记载去做,凭心而论,也是十分艰难的。
现存的公认的资料是《后汉书·张衡传》中关于地动仪的描写。
其它的记述都没有超出这部分内容的。
《后汉书·张衡传》中关于地动仪的描写共有196个字。
现在人们的复原都是依据这里面的描写去开发自己的潜力,力图恢复出当初的地动仪的大概的样子。
这196个字的记述有些是可以变通的。
例如那个精铜铸成的精铜。
现今的人们会用到今天更常使用的材料去实现。
估计就是张衡再世也不会拒绝使用更新更好用的材料的。
要不是强调复古,完全不必理会这些对于记述上的改变。
有一些虽然记述得看似详尽,要想得知其真更是不可能。
例如那个“篆文山龟鸟兽”,你很难再现出当时器件上的情形究竟是哪些山龟鸟兽,它们有几个?都在什么位置?以及写了哪些篆文等等。
但是,这些对于地动仪的性能和功能都不会构成重大的影响。
真正的关键的记述是决定复原地动仪的成败的关键。
好在这196个字中的记述认真详实的记录下地动仪的所有的关键部分。
首先,地动仪是分为内外两部分的,外部的构造是为指示所发生的地震的方位而设立的。
这部分的功能构件是“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那么龙究竟在何处为好呢?就是龙应该安排在什么位置上?如果把龙安排在尊桶上,不是不合理。
安排了,那些山龟鸟兽就要画在各龙的缝隙中。
篆文也不好安排。
要是在龙之间画些祥云之类的还好,要是像塞夹缝似的,胡乱画些山龟鸟兽,这可能吗?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由此出发,这次农夫把整个尊桶的表面腾出来给山龟鸟兽,让八龙到尊盖上,不仅提高了龙的位置,也提高了龙的地位。
张衡地动仪结构原理揭秘
PK轻拍式地动仪先把楼主的条件罗列如下:1.符合度(接近196字描写程度)2.灵敏度(动地不觉而机发吐丸比较)。
3.易用性(再次使用的难易程度)可靠性(误触发)。
制造难度(古人办到吗?)再看。
1从有限的描述看,那个精确导摆是“都柱似立非立,似悬未悬,是一个上下似接非接的停在尊体中央的柱子。
而都柱并非光棍一个,它加有稳定托和重托,以此加大撞击力度、保持稳定。
如哪个方向有震动,都柱将会非常灵敏地倒向一方”的都柱。
可以看出它是可以倾倒的柱子。
这点符合王振铎的。
他自己已经批评过了,我就不多说了。
中有都柱这条不符合。
再者通篇未见到牙机的描写。
可能是没有。
这样也不符合牙机巧制的描写。
它的那个所谓的八道好像高高在上了。
这个证据不足。
2灵敏的应该没问题。
但是(4)就是问题了。
轻轻一拍就动作,根本没有地震嘛。
至少应该用地震台模拟。
5.制造上有些难度,一些部件用铸造恐怕不行。
那个精确导摆可能是一个尖足立在平面上。
上面的压强(千克力/平方厘米)恐怕得几吨或者几十吨不止。
平面和尖足很快就会损坏,平面划伤,尖足深陷平面内部。
性能大减或折断尖足都可能发生。
用不了几次那个精铜的就完蛋了。
镶一块玉可以改善,又会陷入第一条纠纷。
说了半天好像不是制造难度是吧?前几年有一个所谓发明,还进入产业化阶段。
就是那个水压式电热水器。
打开水龙头,在水流压力下,接通电流,加热流水,用毕,关上水门,水流停止水压降低,切断电流。
多么完美设计呀!实际这个是个伪合理。
因为水加热后产生的热气的压力远远大于水的压力,关闭水压,电流照旧。
于是,烧坏了那个电热丝。
不仅如此还经常电人。
于是乎,它很快就退出历史,没有人知道了。
今天提起它就是想说明,看似合理的办法,没有系统的研究可能只是个伪合理。
3最后说说第三条。
昨天才看到经典先生上传的图片,那位吴先生手里捏个小球。
算我猜对了。
他虽然改变了冯的柱下球方式改为柱上球。
已经不是冯的设计了。
只是采用了冯的思路。
(可能也是一种痴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张衡和他创制的地动仪。
这不仅因为它是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创制年代早于西方验震器约1600年, 还因为地动仪成功地测到了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创造了一个1700多年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的科学奇迹。
突出的科学创新和巨大的时间差距,使得地动仪成为自然科学史中永恒的话题之一,而仪器的失传又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因此,自19世纪后期开始,各国科学家对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就没有间断过。
在地动仪的复原研究过程中,迄今已经提出了14个复原模型,实现了三次里程碑性的跨越:19世纪日本人服部一三,把文字史料变成了猜想图形;20世纪中国人王振铎先生,把猜想图形变成了展览模型;21世纪,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河南博物院组成的科学复原课题组,把展览模型上升到了验震仪器。
在一百多年的复原研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
该模型在弘扬中国文化和开展国际交流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和外形也被编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进行着传承式的宣传教育。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丰富,这个模型却被国内外的学术界所否定。
因为地动仪是地震学的一种专业仪器,复原模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能够自动区分出地震和非地震的基本功能,否则就失去了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而1951年的复原模型,恰在这一点上存在严重失误,张衡地动仪被复原成了报警器而不是验震器,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的所有模型,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原件,都是不能工作的。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崛起,需要科学的批评。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势在必行。
2002年,在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的资助下,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的研究开始起步。
2004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河南博物院合作,开展了科学复原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本着“原理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有据,逼近历史”的原则,同时从历史学、考古学、地震学、机械学、试验学和美术学六个方面开展研究。
新模型于2005年4月先后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验收,以及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组织的验收,并在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正式展出,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7年,定型小样的制作得到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专项资助。
新模型的外型及内部结构严格忠实于史料记载,在百余年来复原研究仅限于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基础上,拓展挖掘出了早于《后汉书》70
至150年的7份史料,经逐字对比,共得238个字:
阳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张衡始作(候风)地动铜仪。
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
其机、关巧制,皆隐在樽中。
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
如有地动,地动摇樽,樽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
丸声振扬,
司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 而其余七首不动,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自古所来, 书典所记, 未常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据此,课题组对含有明确地震学意义的结构、大小、反应、关系、应用和参数6个方面的记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史料信息定量化,提取出了地动仪的静态和动态参数;在试验室对悬垂摆、直立杆、自由杆3种工作原理进行了严格的试验,重现了陇西地震现象;利用历史地震、现代地震、灵台地基和陇西地震的研究结果,建立了检验地动仪模型的地震波动标准,为模型的设计和修改奠定了基础;确认内部结构由“柱、关、道、机、丸”5部分组成,使得复原更加科学和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
与1951年王振铎先生的复原模型相比,新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将工作原理由直立杆改为悬垂摆;
·考证了“都柱”的基本词义,在液压振动台上对原大框架结构的悬挂“都柱”,进行了严格试验。
证实了“悬垂摆”只对水平运动有反应,对垂直运动不反应,具有强抗干扰功能。
特别是对5次真实地震记录(3个地震事件)的震例检验,实现了合理验震;
·考证了汉代加工铸造的技术水平,结合史料研究的结论,得出内部结构由“柱、关、道、机、丸”5部分组成;
·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的灵台考古资料,进一步对当年置放地动仪的灵台地基、建筑、结构等等做了现场调查,按照史料文字的明确记载和限定,将散放的蟾蜍改为仪器的器足。
新模型的蟾蜍,除具有保留测震的物质证据、撞击发声的功用外,还具有支撑樽体、提高稳定性、便于仪器的调节等作用;
·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考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将早期模型中倒置的全龙改为龙首,樽体的基形也由圆壶改为符合史料记载和汉代特征的温酒樽,同时对迄今能掌握到的国内外全部汉代酒樽的直器壁圆径、高度、顶盖弧度、整体高度、器足高度等一一进行了测量,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出了复原模型内外结构的几何尺寸;
·造型设计遵循“科学合理、有文物依据”的简单原则。
顶部的凤鸟——代表阳,古人的太阳崇拜;穹隆的顶盖——苍天。
史料有“形似酒樽,其盖穹隆”,张衡有“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浑天仪注》),说明古人朴素的仿生观的运用;四灵的纹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或四灵。
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或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节气,是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
四灵同太阳神鸟一样, 在苍天中围绕太阳呈逆时针翱翔;口含火球的八龙——创世神烛龙,盘古的原型,龙首一旦吐丸,
寓意该方位的大地不会再平静;篆文和八卦——古代表示8个方向的标志,为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
同时也表示世间万物的哲学关系;八个蟾蜍——代表阴,古代的月亮神;海浪水纹——海水承托大地的古宇宙观。
庄子有“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则地震”,即海浪相碰就引起地震。
张衡有“天地各承气而立,载水而浮”的浑天观。
所以中国的古代地球模型只有天穹、大地、海水三层结构;平底和铭文——张衡持“天圆地平”观点[30]。
作者在底边特加铸了一圈铭文,既是艺术需要,亦为共勉: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期的学术研究结果,澄清了史料所述“果地震陇西”的震例,应该是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的陇西地震,震中在汉阳(今天水)一带。
对长期误传的138年金城-陇西地震,应予明确更正。
新模型在研制期间,得到了丁国瑜、滕吉文院士,郭增建、孙机、卢兆荫研究员的悉心指导。
参加工作的单位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河南博物院,中国地震局地球所、地壳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工业机械自动化所,兰博雕塑等7个单位。
此外,国家文物局所属的5个博物院(故宫、国家、河南、西安、上海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省考古所、河南省地震局等单位都安排了相关的专家进行了指导。
正是他们的不吝赐教和大力支持,科学复原才成为现实。
目前,新模型的优化和完善工作已经完成,青铜定型小样已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科技馆展出,引起了中国科技馆、公共安全馆及其他科普教育展馆的注意。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论文已经在《地震学报》《中国地震》《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原文物》等学术刊物发表。
课题组诚恳地期待着各方的批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