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作者:宋志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年第30 期
摘要: 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 而且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重任。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理论, 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
建筑哲学。实用理性、君权伦理、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键词:传统建筑;哲学;天人合一;儒家;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与哲学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使用、观赏的空间,如住宅、写字楼、厂房、体育馆、寺庙、园林等。这是从建筑功能性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同时还背负着记录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光荣使命。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而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应该也蕴含在建筑中。追溯到古人搭建的第一间草棚,其实就已经具有了现在建筑基本的使用功能,只是结构特征和艺术形式有所不同。现在的建筑无非在用不同的方式装饰着人类的第一间草棚,于是建筑的形式、功能和人们对它的感官评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功能、形式、感受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建筑的多样性。建筑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技术;建筑技术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就产生了建筑理论;而建筑理论变得丰富后,就形成了建筑哲学。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也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和社会历史传统再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与自然的和谐而闻名于世,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形成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建筑体系和风格,溯其源,“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实质上已经成为国人营造建筑的一中自觉意识和追求。
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传统建筑的部类中多有体现:
1. 屋顶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有特色
的部件,因为遮避风雨的必要使天空被挡在居室之外,人与天相分离。为了使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相通,直坡式的斜屋顶发展成“反宇”式结构,形成望天张扬,向地俯迎的式样,内含与天地相融合的精神。
2. 翘角翘角与屋顶相比更为强烈的表达了
天人合一的精神:它将视线引向天空, 以具“天穹隆, 同乎天下”之形态。而瓦脊两端之兽瓦、瓦当之上的纹饰等等, 更是对自然物的直接描摹。3. 天井“天井”的原义为“露天的水井”,井口朝天同样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天,而且水井能接受天上的雨露和阳光, 同时散发井中的霉气,达到“天”和“井”进行质能交换的目的。建筑的天井除了继承了露天水井的优点外还增加了通风、采光、排水等实用功能,它同时也是建筑与天相通的“眼”之所在。可以进行观天、祭天等活动。在此, 天人合一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儒学的“中庸”、“中和”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思想中,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云:“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二。”因此,中国人在选择与布置居住环境时,形成了一种居中为尊的思想。与世界别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特别酷爱中轴线布局,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列全球之冠。不论是城市、宫殿、陵墓、住宅,还是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只要有可能,就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中”的思想。在一组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往往放在中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与设计把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北京城的中轴线全长达7.5km,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
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组合在一起,从南到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景山、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除了方位追求居中外,对颜色也追求居中,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中”的方色为黄,因此黄色在所有颜色中等级最高,成了皇帝的专用色。整个北京紫禁城,屋顶都铺砌黄色琉璃瓦,而周围的民居只能使用灰色布瓦。“中”又有折衷、调和之意。在儒家思想中,“和”与“中”是一对相依相辅的概念。《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之观念在建筑上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阴阳调合上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孔子在《系辞》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把阴阳推祟为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的最高原则。《葬经翼》也说:“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之,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中国古代城镇聚落选址与设计正是以阴阳调和为基本指导思想的。而这种实践,在《诗经》中已有记载:“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相其阴阳的关键在如何区分阴阳。《水龙经》云:“天地之气,阴阳互根。山峙阴也,水流阳也。”由此可见,月行胃负阴抱阳,即为背山面水。这种格局,正是城镇与聚落的最佳选址。“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的四川间中城,典型地再现了这种格局,被世人誉为“间苑仙境”。四、易数与中国传统建筑易数与中国建筑文化之关系是多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制性建筑明堂,为帝王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庆功、祭祀等大典,往往在明堂举行。《三辅黄图》有云:“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明堂之数的象征关乎易理。《大戴礼》说:“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精,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精”。这里已涉及到“九”、“四”、“八”等易数。《周易》阳交何以称“九”(阳交何以称“九”说来话长,此处勿赘),为阳数之极,,“四”即“四象”之数,“八”为八卦方位之数。所以古人在解释明堂易数时:“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精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墉,取六甲之艾,六六三十六也。”所谓“八风”,指自八个方位之风。古人所以重视明堂的“八方之风”,盖象征教化流行也。应肋注:“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明堂上圈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阴。上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重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墉法七十二候”。这里除前所述,所谓“三十六旬”,“七十二候”,都是蕴涵着阳数“九”之倍数的天时意义。中国人在建筑文化尤其在都城、宫殿坛庙等建筑类型中,最推崇易数“九”。
五.结语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深刻而具体的反映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中庸”、“易数”等思想。传统建筑理论归根结底是传统哲学思维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