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1c90022b9f3f90f77c61bc5.png)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法则,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通过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条件,按照一定的构造法则、功能需要、思想理念和美学原则建造的构筑物。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甚至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整体。
这种文化思想深深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使其因自身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而独树一帜。
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甚早,其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哲学大致产生于夏、商、周,成形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哲学有儒、释、道等多家思想。
从广义方面来讲,对中国传统建筑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想是以“礼”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和崇尚与自然融洽相处的师法自然的思想以及崇尚自我顿悟的禅宗思想和以易经为基础的风水学思想。
(一)以“礼”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把建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看成是人伦之本,这种人伦关系是兴国安邦的关键。
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是儒家的“礼治”思想,认为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
正如子产曰:“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
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应该效法。
”荀子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富国》)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以“礼”为人的行为规范,规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为建筑的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中还崇尚“中庸”、“内省”的处世哲学,其强调的是“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和“中和含蓄”的审美观念,这种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空间意象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d5e202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9.png)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哲学、艺术和实用性的综合体现。
在古代,中国人对于设计的追求并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的美观,更注重于内在的含义和文化的传承。
首先,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人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设计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取材于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在建筑、家具、服饰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得古代的设计作品更加具有内在的灵性和自然的美感。
其次,中国古代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古人认为设计应该服务于人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情感。
因此,古代的设计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无论是家具、器皿还是园林,都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追求“舒适、便利、美观”的设计目标。
最后,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古代设计师们深刻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敢于进行创新和突破。
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使得古代的设计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
这种设计理念在古代的建筑、家具、服饰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涵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1b3d521647d27284b735147.png)
又不可 分割 的整体 。天 人合一 的宇宙观对 中 国古代 建筑
文化影 响十分深 刻持久 ,是中 国 占代建筑 的基石 ,它 强调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相处 ,强 调 者处 于一个有 机整体 中,在 二 建筑 中表现为追求 “ 人一建筑一 自然环境 ”的和谐统一 。 天人 合… 的宇宙观在 影响建筑 发展 的诸 多因素 中是根 本性 的 ,埘 中国 几千 年 的建 筑产 生 的影 响 也极 其 深远 广
阔 。 叶 国 古 建 筑 在 类 型 上 丰 富 多彩 ,主 要 包 括 : 宫殿 、 宗 I
庙 、公府 、馆榭 、地下 宫室、离 宫、坛 、祠 、警鼓 台、舞 台 、观 景楼 阁等。它们 的种类和使 用功 能虽不相 同,但始
终 流 露着 “ 人合 一” 的 思 想 。 天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发 展 始 终 是 以 尊 重 自然 为 前 提 的 , 以
关键 词: 古代建筑 ;天人合一 ;中庸 ; 阴阳五行
D I 1 .9 9 Jsn 1 71 3 62 1 .0 0 4 O : 3 6 / .s. 6 —6 9 .0 3 .4 0 i . 1
l 引 言
比眷 恋 。屋 面、屋脊 、装饰局部 的 曲线运 用避 免了造型 的 僵硬 冷峻 ,优 美地镶 嵌在大 自然 中,仿佛 是 自然 的… 个有 一 机组成部分 ,充分体现 了人对 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 在 景观方 面 ,中国古典建筑 注重人文 景观 与 自然景观 的和 谐统一 ;在环境 方面 ,又格 外重视 人工 自然 环境与天 然 自然环境 的和谐统 一 。勘察 自然 、顺应 自然 ,又节制地 利 用和改造 自然 ,选 择和创造 出适合 于人的身心 健康及其 行 为需求 的最佳建筑 环境 ,达 到 了阴阳之和 、天人之和 、 身心之和 的完美境界 。 中 国古 建筑充分 体现 了天 人合一 的观念 ,建筑和 自然 环 境相互 融合 ,并借 助 自然环 境 ,构造 出视野 开阔 、富有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758bb6c608a1284ac8504358.png)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哲学的物质载体,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可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周易》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述:一、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儒家思想儒家的“克己复礼”、“内圣外王”、“存天理灭人欲”及“中和”的思想在古代建筑哲学中有比较全面的体现。
1.建筑是礼制的象征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来达到“内圣外王”境界。
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
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
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礼”的内涵。
中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
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
同时,具体的建筑行为亦受一些不成文的规矩的约束。
例如,村民在村庄里建房,一个很重要的规矩是,按照坐北朝南的村落方向布局,南面前排新建房的房顶不能超过后排已有住房的房顶高度。
这种要求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对房屋采光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礼”的需要,反映了传统村落布局的整体性与礼节性。
反过来,这些“礼”的形象存在,又加强了“礼”在社会的全面渗透。
可以说,传统建筑承担着一定的“文治”与“教化”的功能。
2.建筑的美在于“中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明显存在的“中轴”意识,这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现。
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使得建筑整体在中轴线上达到了统一,而局部对中轴的偏离也就有了分寸感。
二、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道家思想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则要求建筑能尽量保持“清静”。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49acd8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7.png)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建筑风格和构造方式都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思想,它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以探讨其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一、儒道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家国情怀,强调社会秩序和家族观念。
在建筑中,这种价值观体现为讲究整体规划、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强调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上更注重内外有别,分清公私之分,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传统儒家家族的尊重和忠诚。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并提倡“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思想。
在建筑中,这种价值观体现为追求自然、简朴、朴素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追求心灵上的平静、内心的宁静。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设计更加追求朴素和自然之美,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建筑形式上,儒家注重礼制,倡导正方形规制的思想,影响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的规整和端庄。
这一特点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型制标准,外廊内室的分布,布局的对称性等。
而道家则推崇自然之美和变通气象的思想,这种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生命力。
在建筑材料上,儒家倡导“大厦千年”的理念,崇尚坚固耐久的材料和结构,考虑建筑的长久耐用。
而道家则注重轻盈简约的材料和结构,追求轻松自然的建筑气质。
这种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在保证稳固性的也注重轻盈和灵动。
二、儒道文化在具体建筑风格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儒道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的整体氛围、布局、装饰和材料等方面。
1. 整体氛围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建筑的整体氛围更加庄重端庄,体现出尊重和秩序。
在传统建筑中,往往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外部建筑风格的设计来塑造一种肃穆的氛围。
而道家文化的影响则使得传统建筑的氛围更加宁静自然,通过空间的灵动和材料的温润来营造一种安静和谐的气氛。
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9e1d0532b160b4e767fcfd8.png)
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
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
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城市不同现代化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
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综合效益节俭论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
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
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
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48c0b006c85ec3a87c2c5ce.png)
群体 和环境 形成 了以群为 主的建 筑整体 。 北京 故宫就 是我 国古代最成 功的建 筑 群 的典 型例子 , 古代 的城市 也是 一个个 建筑 群 , 大致 一样 的 四合 院排 列成行 形 成 街道 而 构成 和 谐统 一 的 城市 。 其实 这 就是 Ⅸ 周 易》 中的 天 、 地、 人的“ 三才 之
雨而搭建的第一个草棚开始, 建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自身的建筑形式、 功 能也逐步成熟, 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建筑理论就应运而 生, 此时哲学就如血液一般注入建筑, 让建筑有了鲜活的生命, 建筑因哲学丽绽
放。
界的有机整体 , 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充分体现的“ 天人合一” 的哲学理念。 在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把这种崇尚自然的“ 天人合一” 的哲学理念表现的淋漓尽
理论 广 角
C h i n a s ci e n ce a n d T e c h n ol o g y R e v i e w
●I
浅 析 中 国 Biblioteka 代 建 筑 中 的 哲 学 思想
孙晓平
中图 分类号 : TU-8 0 文献标 识码 : A
杨
诚
洪丽娟
( 烟 台市 建筑设 计研 究股 份有 限公司 ) 文 章编号 : 1 0 0 9 —9 1 4 X( 2 0 1 4 ) 0 2 — 0 3 1 5 一 叭
建 筑是 什么 ? 一般 的 回答会 说建 筑是房 子 。 但是 , 建 筑可 以是 空间 , 可 以是 艺术 的~ 种等 等 。 现代 建筑 师勒 ・ 柯 布西 耶曾就 提 出 : “ 建 筑是 ‘ 居 住的机 器 ” ’ 。 人们对 建筑 的新的认 识也从 而满 足了人们 的精神 活动 。 建筑 不再仅仅 是人们 居 住 的场所 , 经 过社 会的 发展 和历 史的积 淀 , 建筑 成为 世界 文化 发展 的一种物 质 载体 , 每 一种 不 同的社会 文化 也都 形成 了其独 特 的建筑 文化 。 文 化成 为建筑 的 血液 , 为 其供 养 生命增 添 活力 。 建 筑承 载着 一个 民族的 文化精神 , 它 是城市 经济 、 文化艺术 、 哲 学思想和 历 史文 明等要 素 的综合 体 。 在人 类历 史文 明的 长河 中 , 哲学一 直是指 引 人类不 断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8580d0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c.png)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装饰艺术和精神内涵等方面,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一、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在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礼乐”的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在建筑布局上,会注重进深有序,分门别类。
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往往会有前殿、中殿、后殿等依次排列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和秩序观念,传达出一种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而道家文化则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界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也会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布局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体现。
在园林式的建筑中,往往会利用周围的山水环境来进行布置,形成“借景造境“的手法,体现出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上,也能够看到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痕迹。
在儒家文化中,礼仪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建筑的装饰上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往往会使用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彩绘画来装饰建筑,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尊贵和庄重的追求。
而在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和谐,建筑的装饰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
在园林建筑中,常常会使用假山、溪流、假山等自然元素作为装饰,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材料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如原木、石头、竹子等,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三、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中国传统建筑多会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浅谈建筑创作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建筑创作中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b637c1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c.png)
浅谈建筑创作中的哲学思想浅谈建筑创作中的哲学思想1哲学的一般解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与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那么与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于思维主体的思维过程;统一于思维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理论过程;统一于主客体作用的历史、现实与将来的开展过程。
2建筑创作及其哲学运用2.1建筑创作的定义建筑创作是指建筑师进展建筑设计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牵涉到很多很多环节如创作理念、前期构思、平面设计、立面设计等等。
建筑创作不但是一种独特的创作理论活动,而且有着自己的创作理论系统。
2.2建筑中的哲学运用2.2.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观点。
儒家思想对建筑价值观产生宏大影响,它左右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与制。
儒家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突出表达在建筑类型、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中国古建筑和自然环境是相交融的,这种崇尚自然的趋向在古园林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的气质与中国绘画极为相似,虽寄情思于山水,而超乎山水本身之外。
无论是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自由多变的假山,还是点缀其间的亭、台、楼、榭都并非大自然的单纯摹仿,其中妙想连篇、天机灵运、随时而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迁,融进了人的再创造,所构成的是一幅幅流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图画。
2.2.2理象合一这里所谓理,指理性;象,那么指意象。
意象生成包括了非理性的因素,所以理象合一也可以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合一。
理象合一既是一种方法论〔建筑创作的方法论〕,也可以看成是对建筑的一种认识论。
建筑创作的过程,是理象合一的过程,是理性考虑与意象生成相交织、相匹配、相复合的过程。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影响建筑创作的因素很复杂,如环境与建筑、功能与形式,这之间并不一定遵循一种由此及彼或非此即彼的逻辑形式。
越是复杂的工程,各种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越是出现一种不确定状态,对于这种动态的网络状的联络,往往无法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认识,而非理性的直觉却可以帮助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整体而形象的判断,特别是在理性考虑与意象生成相复合的过程中,能激发我们的灵感找到创作的切入点,从而构思和方案的轮廓逐渐明晰起来。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3d03b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5.png)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一、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人们注重营造自然环境的氛围,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设计师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在的灵气和能量。
二、注重整体性和平衡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平衡。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善于利用空间、构思景观,力求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
设计师注重布局的合理性,追求空间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设计思想还体现在建筑、家具、服装等方面,注重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追求整体的美感。
三、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意境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追求在作品中体现出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形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思想和意义。
例如,在文人画中,画家通过构图、色彩和笔墨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寓意深邃、意境悠长。
四、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中国古代设计思想追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中国古代设计师认为,一个作品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应有实用价值。
他们注重在艺术作品中融入实用功能,追求实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
这一思想在家具、陶瓷、文房四宝等方面都有体现。
传统家具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家具的实用功能、材料的选择以及形式的美感,追求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时代精神的表达。
设计师在创作中注重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思潮,追求与时代的契合。
这种设计思想在建筑、绘画、服装等方面都有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经历了多次转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
绘画和服装设计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尚潮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概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在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性和平衡、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及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典建筑哲学
![中国古典建筑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b7f53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1.png)
中国古典建筑哲学中国古典建筑哲学中国古典建筑哲学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装饰、使用等方面。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建筑的形式美学中国古典建筑哲学强调建筑的形式美学,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比例感,追求建筑的和谐、稳重、庄重、简洁等美学特征。
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建筑的形式应该符合其使用的需要。
二、建筑的结构哲学中国古典建筑哲学强调建筑的结构哲学,认为建筑的结构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工学原理。
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追求建筑的坚固、耐久、安全等结构特征。
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适应性,建筑的结构应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土质等自然条件。
三、建筑的装饰哲学中国古典建筑哲学强调建筑的装饰哲学,认为建筑的装饰应该符合文化传统和审美需求。
在建筑装饰中,要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追求建筑的精美、华丽、富有表现力等装饰特征。
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建筑的装饰应该符合使用的需要。
四、建筑的使用哲学中国古典建筑哲学强调建筑的使用哲学,认为建筑的使用应该符合人类的生活需求和社会文化需求。
在建筑使用中,要注重建筑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追求建筑的人性化、智能化、环保化等使用特征。
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社会功能,建筑的使用应该符合社会文化的需求。
总之,中国古典建筑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涵盖了建筑的形式美学、结构哲学、装饰哲学和使用哲学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9dff7d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7.png)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影响也延伸到了建筑设计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出来,也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常常采用自然山水、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营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影响。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阴阳的观念体现在建筑的形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的平衡。
例如,在建筑的布局中,前后左右需要相对平衡,以达到整体的和谐;在建筑的形式和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到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极端或失衡。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建筑的功能和适用性。
古代的宫殿、庙宇等建筑都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的需求和功能要求,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
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敬畏天地万物,尊重传统和历史,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的运用。
道家思想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建筑的自然环境保护。
古代的道观、庙宇等建筑常常利用天然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同时,道家思想也注重建筑的简朴和空间的开放,追求宁静与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阴阳平衡的观念使得建筑追求形式和结构的平衡;儒家思想使得建筑注重功能和适用性;道家思想使得建筑注重自然和环境的融合。
中国建筑哲学
![中国建筑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59fa0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c.png)
中国建筑哲学
中国建筑哲学是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理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建筑的认识、理解和追求。
中国建筑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等。
1.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存,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强调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思想,也被应用于建筑中。
建筑应该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度,避免过度追求奢华和夸张的装饰,而应该注重实用和简洁。
3.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和谐共生”,建筑也应该体现这一思想。
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社会和文化相和谐,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感。
4. “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建筑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利用自然资源,如水、风、光等,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简洁性,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度。
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doc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doc](https://img.taocdn.com/s3/m/6f9d8ac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1.png)
:传统文化对于孙宙的认识持有机自然观,这种孙宙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儒学的“天人合一”偏重于天道与人道精神层面的一致性,道家则倾向于天与人在自然性上保持一致。
中国古典建筑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房屋建造,还是园林营造,都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建筑;天人合一;儒家;道家对于整个孙宙而言,人类同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物一样,是其中的一分子,可以说人的生命仍属于自然物的一种。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这样一种见解:“自然界称为天,人文界称为人,中国人一面用人文对抗天然,高抬人文来和天然并立;但一面却主张天人合一,仍要双方调和融通,既不让自然吞灭人文, 也不想用人文来战胜自然。
” [1 ]这就是“天人不相胜”的道理。
于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中国人的孙宙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核心,中国人愿意把天地万物与人以及同人有关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和类比,主张它们有类似的结构、性情和属性,并且在生活中处处实践着这一理念,传统建筑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理念的渗透和影响。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孙宙”二字皆从“宀”,是描风遮雨的屋顶形象, 应该与宫室建筑有关。
最早关于“孙宙”二字的解释通常也关涉到房屋建筑《,说文解字》云“:孙,屋边也。
”汉人高诱说,“孙,屋檐也;宙,栋梁也”,即“孙” 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宙”是支撑屋顶的栋梁。
在其他一些著述中“,孙宙”被引申为另一种说法,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孙”,在这一解释中“,孙”是小至屋孙大至天地的空间概念“,宙”则是在此空间中出入往来的时间变迁“,孙宙”一词成了时空的代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人工而具体的房屋建筑与孙宙天地及古往今来早已有了互通之处,二者的这种密切关系在《淮南子》所记载的女蝎补天故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描述:“往古之时,四极废, 九州裂,地不周载,女蝎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
” [2 ]在这里,补天的行为同修葺支撑屋孙的过程是如此的类似,偌大孙宙无形屮具有了一座大屋子的形彖和性质。
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61defdfc4ffe473368abe8.png)
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一、中国哲学思想概述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其精髓,主旨是对于每一个面向社会的人,要求以礼仪、仁义以及一系列良好的品德来约束自己,以完善自身的标准来完善社会,使人能够向天靠拢来获得舒适自然的感受;而道家则是要求在完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后,升华于社会,回归到田林、山地等自然中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道互补的命脉由古到今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实践到每个人的身上的具体形式,则是人必须在社会中竭尽全力完成自身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之后回归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达到无欲无求、名利不争的“无为”状态,也就是从“入世”到“出世”的转变。
这一点与佛教最后达到的“涅盘”状态非常像,也是不执着、不贪欲,但是佛家达到了这个状态之后还需要回到社会中去,并尽可能地完善更多的人群来继续修行,并且佛教自魏晋传入之后才逐渐汉化,究其根本也是外来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同儒家、道家一同发展的还有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其他流派。
法家要求以规范或法律来治理国家,墨家以严格的纪律和组织来武装自身,而阴阳家发展到后期与天文、占卜、五行等方术相关,具有了宗教迷信的性质而不能在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因此,儒、道两家从众多的学术流派中脱颖而出而成为中国社会中主导的哲学思想。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在长江流域的多水地区就有干阑式建筑,干阑是独立的底层架空结构,底下架空的一层用来蓄养牲畜,人居住在上面而能够有效隔潮并且能防御野兽的侵袭;秦汉初期楼阁建筑的兴起,促使斗拱结构发展;北魏佛教传入,建筑明显受其影响并开始大量兴建寺庙、开凿石窟;转入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唐代建筑气魄宏伟,开明之中又见严整;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赵州桥。
北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木构架结构,总结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f7f582ae009581b6bd9ebfc.png)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作者:宋志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年第30 期摘要: 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 而且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重任。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理论, 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哲学。
实用理性、君权伦理、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传统建筑;哲学;天人合一;儒家;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建筑与哲学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使用、观赏的空间,如住宅、写字楼、厂房、体育馆、寺庙、园林等。
这是从建筑功能性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同时还背负着记录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光荣使命。
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
而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应该也蕴含在建筑中。
追溯到古人搭建的第一间草棚,其实就已经具有了现在建筑基本的使用功能,只是结构特征和艺术形式有所不同。
现在的建筑无非在用不同的方式装饰着人类的第一间草棚,于是建筑的形式、功能和人们对它的感官评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而功能、形式、感受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建筑的多样性。
建筑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技术;建筑技术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就产生了建筑理论;而建筑理论变得丰富后,就形成了建筑哲学。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也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和社会历史传统再表现出来的。
建筑知识:建筑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
![建筑知识:建筑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c7ed60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5.png)
建筑知识:建筑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建筑知识与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哲学体现。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美观,更是为了表达人类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承载着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下面我将就建筑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展开阐述。
一、建筑作为生命的象征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人类建筑生命,用建筑诠释自己。
建筑是人类永恒存在的米黄落烟,体现人类的生活、信仰、情感,生成人类的历史、文化、性情和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建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灵魂的象征。
二、建筑与时间和空间建筑的形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考虑到建筑的寿命和日常使用,建筑必须耐用并且适宜。
同时,建筑必须与周围的空间相配合,使人类可以稳步前行。
一般来说,建筑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
静态建筑如古代宫殿、教堂、城墙、塔楼等惊人的时空力量,可以维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动态建筑如居所、商店、学校、机场等亦是时空的集合之一,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自由。
三、建筑与理性和感性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建筑艺术就如梦幻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因为建筑艺术结合了理性和感性,符合人类情感的需求。
理性指的是建筑技术的实用性和可被理解的内容;而感性则体现了艺术含义的表达。
只有在这两个方面达到平衡,才能成为美的建筑。
四、建筑与道德和伦理建筑对道德和伦理的影响不容忽视。
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风貌。
好的建筑能够体现和平、公正、和谐和互相尊重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反之,坏的建筑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浪费资金、破环环境、损伤人类尊严等。
五、建筑与当代人类生存的挑战建筑与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连接。
在现代时代,建筑专业需要面对非常严峻的挑战,比如人口的爆炸、城市扩张的问题、生活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缺乏等。
建筑在这样的日子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建筑师和建筑专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建筑不但是美丽、实用的艺术,更是一种哲学上的表达。
它在人类历史、文化、信仰、思想、情感等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类与自然交流的载体和生命的象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a3e92b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7.png)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建筑学与哲学的视角下,中国传统建筑融合了众多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和哲学观念。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和哲学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和哲学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宇宙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认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宇宙与人类是相互渗透的。
在建筑学中,这一思想得到了体现。
在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师运用自然元素,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使建筑与自然形成有机的一体。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水池等元素都是根据山水意象创造而成,旨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思想。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中国传统建筑倡导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这些材料不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具有天然美观的特点。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学思想和哲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阴阳五行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阴阳五行理论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这一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
建筑师通过将建筑物划分为左右对称的部分,以及前后的主次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结构。
这种布局方式既符合了阴阳的哲学概念,也使得建筑物在视觉上更加美观。
在构造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五行的运用。
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五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得以体现。
例如,建筑的承重构件多采用木材,象征着木的特性;建筑的色彩和装饰中运用金、水、土等元素,表达了五行的哲学观点。
三、宜则久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寿命与耐久性,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思想和哲学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作者:宋志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年第30 期摘要: 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 而且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重任。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理论, 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哲学。
实用理性、君权伦理、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传统建筑;哲学;天人合一;儒家;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建筑与哲学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使用、观赏的空间,如住宅、写字楼、厂房、体育馆、寺庙、园林等。
这是从建筑功能性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同时还背负着记录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光荣使命。
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
而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应该也蕴含在建筑中。
追溯到古人搭建的第一间草棚,其实就已经具有了现在建筑基本的使用功能,只是结构特征和艺术形式有所不同。
现在的建筑无非在用不同的方式装饰着人类的第一间草棚,于是建筑的形式、功能和人们对它的感官评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而功能、形式、感受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建筑的多样性。
建筑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技术;建筑技术的多样性产生了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就产生了建筑理论;而建筑理论变得丰富后,就形成了建筑哲学。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这个理想也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发展演变。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而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先融入自然和社会历史传统再表现出来的。
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与自然的和谐而闻名于世,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形成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建筑体系和风格,溯其源,“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实质上已经成为国人营造建筑的一中自觉意识和追求。
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传统建筑的部类中多有体现:1. 屋顶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有特色的部件,因为遮避风雨的必要使天空被挡在居室之外,人与天相分离。
为了使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相通,直坡式的斜屋顶发展成“反宇”式结构,形成望天张扬,向地俯迎的式样,内含与天地相融合的精神。
2. 翘角翘角与屋顶相比更为强烈的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它将视线引向天空, 以具“天穹隆, 同乎天下”之形态。
而瓦脊两端之兽瓦、瓦当之上的纹饰等等, 更是对自然物的直接描摹。
3. 天井“天井”的原义为“露天的水井”,井口朝天同样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天,而且水井能接受天上的雨露和阳光, 同时散发井中的霉气,达到“天”和“井”进行质能交换的目的。
建筑的天井除了继承了露天水井的优点外还增加了通风、采光、排水等实用功能,它同时也是建筑与天相通的“眼”之所在。
可以进行观天、祭天等活动。
在此, 天人合一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儒学的“中庸”、“中和”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思想中,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云:“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二。
”因此,中国人在选择与布置居住环境时,形成了一种居中为尊的思想。
与世界别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特别酷爱中轴线布局,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列全球之冠。
不论是城市、宫殿、陵墓、住宅,还是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只要有可能,就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中”的思想。
在一组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往往放在中轴线上。
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与设计把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城的中轴线全长达7.5km,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组合在一起,从南到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景山、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
除了方位追求居中外,对颜色也追求居中,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中”的方色为黄,因此黄色在所有颜色中等级最高,成了皇帝的专用色。
整个北京紫禁城,屋顶都铺砌黄色琉璃瓦,而周围的民居只能使用灰色布瓦。
“中”又有折衷、调和之意。
在儒家思想中,“和”与“中”是一对相依相辅的概念。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之观念在建筑上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阴阳调合上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
孔子在《系辞》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把阴阳推祟为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的最高原则。
《葬经翼》也说:“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之,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
”中国古代城镇聚落选址与设计正是以阴阳调和为基本指导思想的。
而这种实践,在《诗经》中已有记载:“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相其阴阳的关键在如何区分阴阳。
《水龙经》云:“天地之气,阴阳互根。
山峙阴也,水流阳也。
”由此可见,月行胃负阴抱阳,即为背山面水。
这种格局,正是城镇与聚落的最佳选址。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的四川间中城,典型地再现了这种格局,被世人誉为“间苑仙境”。
四、易数与中国传统建筑易数与中国建筑文化之关系是多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性建筑明堂,为帝王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庆功、祭祀等大典,往往在明堂举行。
《三辅黄图》有云:“周明堂。
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
明堂之数的象征关乎易理。
《大戴礼》说:“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精,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精”。
这里已涉及到“九”、“四”、“八”等易数。
《周易》阳交何以称“九”(阳交何以称“九”说来话长,此处勿赘),为阳数之极,,“四”即“四象”之数,“八”为八卦方位之数。
所以古人在解释明堂易数时:“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
八精者,阴数也取象八风。
三十六户墉,取六甲之艾,六六三十六也。
”所谓“八风”,指自八个方位之风。
古人所以重视明堂的“八方之风”,盖象征教化流行也。
应肋注:“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
明堂上圈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阴。
上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重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墉法七十二候”。
这里除前所述,所谓“三十六旬”,“七十二候”,都是蕴涵着阳数“九”之倍数的天时意义。
中国人在建筑文化尤其在都城、宫殿坛庙等建筑类型中,最推崇易数“九”。
五.结语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深刻而具体的反映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中庸”、“易数”等思想。
传统建筑理论归根结底是传统哲学思维的映射。
风水,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灵魂。
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地形地貌、山水距离、采光通气等环境因素,并有“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树叶茂”的说法,认为建筑环境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居住者自身的安危,而且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衰,甚至连种植在建筑周边的花草树木都要受到影响。
显然,在古人眼里,环境好了,居住其中才可能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反之,则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建筑的基本意义也就丧失了。
前者被称之为“美宅”,后者则被称之为“凶宅”。
这便是古老而又神秘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在中华建筑的历史上之所以深入人心,源远流长,与漫长的农耕经济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有关,也与同样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有关,当然,更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确实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或精神上的实惠。
时至今日,我们不但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中看到当时人们在建造城池、修整村舍、营造陵墓时对周边环境的讲究,还可以从成书于汉代、今已失传的《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典集的名字上看到关于风水概念的变化情况;不但能从伴随玄学而出现的像《黄帝宅经》那样的集大成式的专门著作中,系统地看到当时人们对风水的理解,同时,也能从西安、南京、北京等地保存的大量古代宫殿城池的遗址上,实际地感受到当时建造者在选择环境时的良苦用心。
尽管有学者认为讲究居住环境并不为中国独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在选址、朝向方面都有类似风水的传统。
但是,要寻找风水思想的源头,我们不能不将目光转向中国。
因为这里不但有以实物形态保存着的仰韶文化遗址,形象地展示着六、七千年以前先民们在选择自己居住地时对山水、草木等因素的重视,已经透露出朦胧的风水意识;还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主要记载最早形成于这块土地。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易经》、《周礼》、《史记》等典籍中看到风水思想的早期内容。
大气,中国建筑美学的结构样式体现。
大屋顶、木结构,再以斗拱的形式将两者相连接,构成了中华传统建筑几乎千年不变的最基本结构形式。
形成这种结构样式,出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便,也有人神合一、家国不分的宗法精神方面的考虑。
遍览历史,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代表性建筑,多是以具有生命力的“土”和“木”建造的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宫殿,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代表性建筑多是用冷硬的石头修建。
神庙建造得弧傲冷峻、直指苍穹,是为了指向彼岸世界,体现神灵的至高无上,引导信徒对神灵的敬仰,也奠定了西方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心理基础;而宫殿中居住的皇上是人世间的万民主宰,既是权势的象征,又是民族的典范,于是,造型上不是直指苍穹的高大,而是追求平面上的尽量拓展与延深,在庭院深深中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气氛,既能够显示帝王的威严与庄重,也能够起到引导和规范人们现实联想的作用。
意境,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韵味所在。
与罗马的石头城堡和遍及西方世界的宗教庙堂追求的独立挺拔不同,中华传统建筑往往喜欢依山水而建,借平地而起,成群体之势,讲究建筑之间的彼此呼应、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追求一种整体和谐,多层次递进的美学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效果上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具有物中有景、景中有物、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这种情况,我们既可以在目前保留在北方各地的皇家园林、宫殿群落中看到,也可以从散布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寨村舍里有所体悟。
在我们祖先的审美视域中,建筑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载体。
这种美学效果在明清遗留下来的园林建筑中有典型体现,但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秦建筑遗址。
以中国第一皇宫的秦都为例,根据考古探测和文献资料记载,这座南依秦岭、西跨渭水、东抵骊山、北近土原,占地达45平方公里的庞大城池,就很好地体现了“物中有景,景中有物,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在秦都中心区,辉煌高大的宫殿和其他大型建筑物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构成了这座帝王之都的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