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996年杨瀚生起在台湾为祖父杨虎城平反的念头,并在2005年付诸行动,他的作为虽然掀起舆论热潮,甚至引起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注意,但终究没有下文。笔者曾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采访馆长邵铭煌,他提到杨瀚还专门与他讨论过这个问题。邵铭煌的立场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认定将领杀死领袖随从,并将领袖扣押的行为是合法的,让国民党为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行动平反,根本不可能。

邵铭煌的态度,决定了国民党短期内不可能为杨虎城和西安事变平反。这显示出国共两党对西安事变的立场差异。在中共的评价体系中,杨虎城和张学良是民族英雄,但国民党并不作如是判定,张、杨此后被软禁或暗杀的结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两蒋统治时期,国民党党史一直都刻意回避那一段历史。杨瀚此番并不顾及国民党的尴尬,要为自己祖父和西安事变“平反昭雪”,和国共开始第三次握手有关。而邵铭煌对笔者表示,可以为杨虎城被非法杀害道歉,但不能平反,因为平反涉及对西安事变的评价问题。国民党对西安事变持批判态度,这种评价迄今没有变过。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长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主流开始从国民党手中滑向共产党。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

随着国共两党自2005年始出现和解迹象,中共对西安事变的纪念也发生微妙变化。1996年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而在2006年,只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纪念规模明显降低。

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我们需要超越被意识形态与党派利益遮蔽的新视角。为此,笔者采访了杨奎松教授。他的著作《西安事变新探》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宋子文不可能陷害杨虎城

韩福东:杨虎城的孙子杨瀚要国民党为他祖父平反,国民党党史馆提出两个问题,出国的杨虎城当时为何回国,被拘禁起来?1949年是谁下令杀害杨虎城?现在大陆方面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对此有无新的发现?有没有证据表明,杨虎城被杀害是蒋介石下令?按常理来推,保密局自行决定和蒋介石下令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杨奎松:目前没有更新的证据,解释基本上和过去差不太多。沈醉的回忆录实际也提到了,没有上级的手谕,他提到这件事情可能和毛人凤这些人有关,但具体由谁下令,他也不清楚。

韩福东:杨虎城抗战后为何回国?杨瀚在《杨虎城大传》里提到,米暂沉(曾任杨虎城秘书)后人米鹤都那有宋子文让杨虎城回国的电报。杨瀚认为是国民党引诱杨虎城回来的。但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对电报的真实性怀疑,因为宋子文在西安事变后对张、杨都是比较保护的。

杨奎松:宋子文对张肯定是比较保护的,对杨没有这样一个承诺。我觉得,有电报没电报和阴谋都没有太大关系。蒋通过什么方式希望杨虎城回国,也是可能的,但是和宋子文的阴谋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根据对宋子文的研究,从来没有发现他在这方面跟蒋串通一气,要害杨虎城。这是不可能的。

韩福东:按以往的说法,杨虎城为何回国?

杨奎松:以往的说法是,他自己回来的。抗战全面爆发了,他自己要回来抗日。实际他是公开回来的,回来后被拘禁了。

韩福东:国民党方面也很在意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前与中共的关系问题。流传的说法是,杨虎城最初想要入共产党,但中共没有同意。1928年同意他入党时,他已经离开日本了。但杨瀚说,实际情况是,他从日本回国后,收到准许他入党的函件了,但他那时向右转了,拒绝加入。

杨奎松:这个完全有可能,因为实际上他后来对共产党并不信任。包括西安事变之前,中共跟张学良建立关系很容易,张自己很主动,但杨虎城在这些方面始终跟中共中央保持距离。

韩福东:可是,杨虎城的部下,包括他的夫人,有很多都是共产党员。

杨奎松:这种说法不准确。他的部队里面有很多共产党员,但是那些共产党员,按照后来中共的正式说法,大都是脱党分子。他们不是有组织的党员,不是渗透进去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派进去的党员。杨虎城的夫人也不是。

韩福东:杨虎城知道他们是脱党分子吗?

杨奎松:他知道。正是因为他知道,所以他愿意用他们,他认为这些人很能干。东北军的作战能力不行

韩福东: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打过几次,都失败了。

杨奎松:那是1935年的事情(1936年西安事变前则不同,蒋刚刚取得了对红军在甘肃黄河沿岸作战的胜利,把红军主力逼到了甘北一隅)。那时因为东北军作战接连失利,张学良又得知南京方面正在与中共秘密接触,他当然会想,你蒋介石能跟中共谈判,我为什么要牺牲东北军跟中共打仗?

韩福东: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确实是跟作战失利有一定的关系?

杨奎松: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了。他在1935年之前跟中共中央没什么关系,想加入共产党也是1936年6月的事情。东北军当时的作战能力不行,完全不可能跟红军交手。

韩福东:蒋介石当时没有意识到东北军的作战能力问题吗?他为什么不调更强大一点的军队去剿共?

杨奎松:蒋介石派张学良,是因为当时中共到陕北的红军只有几千人,蒋介石根本不重视,他那时的重心放在西南,因为西南是独立的。他想把西南弄到手,变成他抗日的后方。另外,因为中共的主力部队(五六万人)都在川康地区,所以当时他把重心放在那边。没想到实际上中共中央在这边,而且利用这边靠近边境接通了跟苏联的关系,这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西安事变不可能是杨虎城主导

韩福东:台湾学者多认为,在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比张学良强硬得多。

杨奎松:实际上两个人的态度差不多。只是在12月25号最后放蒋的时候,要不要蒋写一个书面的承诺,双方才有分歧。包括放蒋,杨虎城也是同意的。要蒋的书面承诺是中共中央先提出来的。中共中央提出来以后,杨虎城就觉得中共中央提的是对的,既然中共都这么坚持,就应该坚持。

韩福东:杨瀚认为,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起了主要作用。另外,上世纪90年代,张学良在回答张之丙姐妹的访谈时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根据你的研究,西安事变中杨、张他俩谁更主要一些呢?

杨奎松:我觉得这个访谈不太准确,张之丙给张学良做的口述当中,很多问题提的都不太准确,记录也不准确。这个很难相信的。因为无论是从中共保存的双方接触交涉的档案资料看,还是从张学良自己五十年代写的回忆录看,这一点都很清楚。肯定是张学良一直在主导这件事,杨虎城与中共的交涉一直十分谨慎,与中共结盟的时间也比张晚得多。张学良1936年4月底就有与蒋撕破脸的想法了,中共的西北大联合计划就是建立在与张学良合作之上的,最初所有计划都没有提到杨虎城和十七路军。当然,就后来西安事变的具体方法而言,确是杨虎城出了一个主意,主张利用蒋来西安视察,把蒋捉起来,这也有档案可以作证明。

韩福东:是杨虎城先起意发动西安事变的?

杨奎松:张学良当时觉得,已经无法劝蒋停止剿共了,杨虎城说还是有可能的:你如果是真心干的话,就趁蒋介石来的时候把他捉起来。不过,在这之前,张学良跟中共在4月下旬就已经谈得很清楚了。他要反蒋,无非就是时间问题,他想等半年。半年之内他准备一些工作,等苏联的态度。红军当时在陕北有1万多人,东北军有十几万。这才是后来会发生西安事变最主要的前提。

张学良想联合苏联

韩福东:苏联在西安事变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动之前苏联介入了吗?

杨奎松:没有。苏联对张学良不信任,因为1927年在北京抄苏联大使馆、杀李大钊,是张学良父亲干的。1929年在东北抄苏联领事馆、收中东铁路,是张学良干的。而且,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苏联重视的是谁能够领导中国抗日,这只能是蒋介石,靠张学良的部队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他们坚持共产党要跟蒋介石去谈判。

韩福东:张学良想加入共产党未获批准,主要也是苏联的一个决定。

杨奎松:那当然了。

韩福东:张学良为什么发起西安事变?除了不想内战,想抗日外,有没有其他原因?

杨奎松:主要是跟中共中央的关系问题。因为他发动事变前的1936年11月,中共接取苏联援助武器装备的宁夏战役刚刚失利,损失很大,处在非常危险的状态。当时红军三个方面军已会合在甘肃北部,但国民党中央军也围追堵截过来,把红军逼到很小的一块地方,已无法继续再生存了,中共中央只好决定再来一次长征,突破包围圈后想办法进山西、河南、陕西,经过一年左右再转回来。张学良跟中共中央已经密谋合作了很长时间,想要通过中共联合苏联。如果中共走了,张学良的这个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

韩福东:张学良要联合苏联的目的是什么呢?

杨奎松:当然是要抗日,东北军拖家带口、离乡背井,跑到西北来能呆多久,整个东北人都想回东北啊。但靠蒋介石能打回东北吗?这一点张学良非常明白,蒋介石自己也讲得很明白,东北问题不是靠中国自己能解决的。张学良当时要想回东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苏联。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刺激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留下来。因为张学良抗日必须要联苏,而联苏他除了找中共,别无他途。如果红军自己

跑掉了,回不来,或者蒋介石把共产党消灭了,他也就没有联苏的希望了。另外,张学良这些人真的会天真到以为只要把蒋扣起来,用枪指着蒋介石的脑袋,蒋介石就会答应他的条件吗?不可能吧。张学良扣蒋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了。他事变当天在给中共中央的第一封电报里第一句话讲的就是:“蒋介石反革命面目已毕现”。以后他在给毛泽东去电要求知道苏联政府的态度时,问的也是苏联对他的“一二一二革命”(即西安事变)有何意见。由此可知,张学良发动事变时其实就表明了站到中共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了。这已经超出打回东北老家去的目标了。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抗日是肯定的

韩福东:之前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张学良放弃东北不抵抗,是蒋介石下的令。但现在史学界已经把这个案子给翻过来了。

杨奎松:张学良自己就否定了。指挥当然是他自己指挥的,蒋介石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密令。但是问题不在这,问题在于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在这个事件之前,都讲过类似的话:不能够抵抗,不能够挑动跟日本之间的冲突。因为你挑动的话,关东军马上就能够占领东北。他们对冲突的结果都很清楚,所以内心都知道即使日本挑衅也一定不能够打,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张和蒋在这点上是共同的,各种各样的文件电报在这之前就有。

韩福东: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日军真的对东北进行占领时,也不抵抗?

杨奎松:这就要具体分析了。张学良后来讲过,他当时的问题是没有想到日军会借着一个沈阳的局部冲突乘机大规模地占领整个东北,他开始认为是个局部事件。东北这样的局部性事件多了。包括前面发生的好几起事件,像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等,都是局部性的。

韩福东:但是等到东北军撤出东北,是不是基本上也没有放一枪?

杨奎松:也不能那么说。后来马占山部在黑龙江不就抵抗过吗?但第一,东北军的作战能力肯定不行。第二,张学良也害怕硬拼会把整个东北军全部牺牲掉。张学良毕竟还是一介军阀,在当时中国的情形就是这样,如果你没有部队你就一钱不值了,如果还有较多的本钱,万一日本在当时国联的干预下撤回南满铁路附近去呢,他不就又可以回东北了吗?第三,他早就归顺了中央,东北丢了也不是他东北人自己的事,是整个中国的事,因此他也一直寄希望中央帮助他,中央当时也一直在向国联控告,国联也一直在压日本撤军。这也是他不愿意东北军自己去打的一个原因。

韩福东:那么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对日的思路是什么?可以说他不抵抗吗?

杨奎松:也不是,蒋介石其实一直在暗中准备抵抗。这是肯定的,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问题是无论九一八事变之前,还是之后,中国其实都没有能够真正统一起来,南京中央政府一直在和各种分裂、分立势力打内战。九一八前后光是分裂的中央政府和分立的国家就有好几个。1930年是与北平的国民政府对抗,1931年是与广东的国民政府对抗,1931年还有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宣告成立,1934年又有一个中华共和国在福建宣告成立。蒋介石当年可以说是分身乏术,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因此他的准备工作很困难。另外,当时中日两国各方面条件相差很远,经济和实力都无法和日本对抗。蒋在1932年指挥过上海抗战,1933年指挥过长城抗战,知道仅仅是军事上两军的对抗,中方只能取守势,而且无法守得住。这也是为何他一直希望通过外交的方式,包括想要采取联合苏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原因所在。

韩福东:蒋介石当时的思路是,先把共产党解决了,再抗日?

杨奎松:蒋的国策“攘外必先安内”,安内是前提,但安内不只是对共产党,包括对国内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像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西南几省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就是通过追剿中央红军乘机解决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能够退守西南,坚持8年,这就是蒋当年谋略的一个成功之处。今天看蒋介石1934-1935年的一些文献,他确实在当时就已经把西南几省当做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来经营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关键是日本进攻不进攻,日本如果进攻,他肯定要打。西南几省拿下来之后,他就已经在1935年和1936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和五大上发表了很强硬的关于“最后关头”的讲话,对日政策最后的底线就是华北不能丢。日本如果在华北发动进攻,他一定打。

中共承认公开蒋介石六项承诺很幼稚

韩福东: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确实没有通知中共吗?说中共中央没有参与策划,这方面资料充分吗?

杨奎松:当然没参与,资料很充分。从当年留下来的电报资料看,张学良曾经在事变前几天打电报给中共中央,急召中共中央负责和他联络的代表叶剑英来西安。中共中央光看到12月7号张让叶剑英赶快过去,说是有重要事情相商,但并不知道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所以就没有让叶剑英马上走,而是让他等了几天,等因病准备去苏联的王稼祥讲,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和平解决是中共从一开始就主张的,它并不希望因为西安事变造成全国内战。在这一点上,中共中央内部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和平解决。因为中共中央领导人当时多数都想乘机把蒋除掉,只有张闻天等少数人对此有保留。

韩福东:问题是,把蒋除掉后,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吗?

杨奎松:对,这恰恰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当初中共中央领导人都认为,蒋介石是不可能同意和红军达成妥协的。既然把蒋捉起来,当然就要把他除掉,至少也要搞个公审什么的,把蒋从南京政府中排除掉。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样南京军队就会群龙无首,全国反蒋派一响应,事情就和平解决了。实际上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当时对蒋介石在国内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和蒋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最高权力形象的作用估计,都大大脱离了实际。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西安事变会引起全国各界那样强烈的反感。

韩福东:后来决定放蒋,那个时候有没有担心蒋可能不会遵守诺言?

杨奎松:当然有担心。这就是为什么在12月25号决定放蒋的时候,中共中央专门有一个电报,要求无论如何要蒋留个字据。

韩福东:张学良确实是没有通过中共,就在蒋没立字据的情况下,把蒋放走了?

杨奎松:当然。蒋就这样走了,中共和杨虎城等其实都比较紧张,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接二连三地出来公布所谓蒋的六项承诺,毛选里专门有一篇文章就讲蒋介石承诺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不策略的做法。因为蒋是非常要面子的一个人,何况他又是全国的最高领袖,无论他的性格还是他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都不会公开承认自己在被扣押期间承诺了什么样的条件。何况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和中共及张、杨进行过什么谈判,都是两宋出的面,他也无须承认自己在枪口下答应了什么,即使答应了,如此胁迫情况下的承诺也是可以推翻的。所以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很恼火,得知中共公布所谓蒋承诺后,马上来电斥责中共中央的做法很愚蠢。中共中央后来在1937年2月开会的时候,也承认自己当时这样做在政治上非常幼稚。

韩福东:但是,抛出来之后,蒋也遵守了。

杨奎松:以蒋介石的性格,以及当时他身边人的影响看,蒋本来也是会按照承诺去做的。你可以说蒋很笨,但这恰恰就是蒋介石为人处事有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或者叫弱点。当然,蒋并不是所有条件都严格遵守了,像改组政府就没做。有些东西在他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也是做不成的,他也不能做。而且你把这个条件一公布,他就更受牵制了,有的事情即使能做反而也不能做了。这个道理很简单。

西安事变前,中共军事失利,条件已放低

韩福东:西安事变前,共产党东征,打到过山西阎锡山的地盘上。中华书局版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中说,张学良在和李克农会谈的时候,建议他们走宁、绥,因为宁夏接近绥远前线,又靠近苏联,阻力小,认为山西阎锡山的势力大,东征山西恐难顺利行进。李克农说,出山西主要是

从政治上考虑,政治影响大,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剑桥中华民国史》也说,“东征”的一个后果是,西北地方军事领导人,包括张学良在内,开始相信中共的爱国主义诺言。这种说法对吗?

杨奎松:完全不对。当时中共争取国人同情的一个最主要政治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你去打山西,明摆着是打内战,是打中国人嘛,怎么能说是为了推动抗日?你把阎锡山打了,阎锡山就认为你爱国了?不错,打山西时红军是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打通抗日路线”,说阎锡山是日本走狗,阻拦红军去河北打日军。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宣传口号。打山西的下一步是转进绥远,然后接通外蒙,打通国际路线,即是要接通与苏联的联系,取得苏联的军事援助。当然这一步后来没有实现,但东征山西的目的基本上还是实现了。东征山西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解决粮食和兵源的问题。你想,当年陕北苏区才有多大,原来在那里就有一支万人左右的红军,1935年秋冬突然又增加了六七千人,陕北那一小块地方,沟壑纵横,几乎寸草不生,哪有多少粮食可以供应这么多人口,老百姓也没有几个。因此,红军生存必须要满足的征粮和招兵都根本不可能做到。韩福东:山西阎锡山的势力很强大,为了粮食和兵源为何不去宁夏、甘肃?

杨奎松:宁夏、甘肃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汉人红军去那里更不容易生存。红军一路长征过来,对此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的,后来红军西路军2万多人全军覆没,就是因为跑到那个地方去,连块根据地都建不起来。何况,那两个地方也不比陕北强多少,一样也没有多少粮食和人。从陕北去山西就完全不同了,跨过黄河,就是河套地区,粮食多,人口也很稠密,很富饶,因此东征从征粮和扩军来说肯定是最好的选择。红军东征连捉俘虏带征丁,一下子就扩充了3000多人。

韩福东: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没有西安事变,全面抗战会延后吗?中国未来的格局会不一样吗?西安事变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杨奎松:过去在美国有一个叫吴天威的教授,写过一本书叫《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历史的转折》,他的这个书名应该说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多少年来,国民党的说法就是,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开始从成功走向失败的一个转折点。他们认为,国民党的失败都是因为西安事变,所以他们对张学良、杨虎城恨得要死。从中共角度来讲,毛泽东他们这一代领导人之所以一直将张学良、杨虎城称作“民族英雄”,也是因为对张、杨确实存在一种感恩的心情。因为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毛泽东讲得很清楚,即我们剩下的这些领导人搞不好都会进监狱。毛的原话是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因为当时红军的处境确实非常危险,红军虽然有计划再搞一次长征,但试想一下,中央红军从江西出来一直往西打,走的是地方军阀控制的几省交界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和中央军正面交过手,就这样转了几个月到四川时,只剩下1万多人。到了陕北,只剩下6000多人,损失减员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央红军当年从江西出来的时候,准备了好几个月,人强马壮。1936年11月的时候,二、四两个方面军都已残缺不全,二方面军1万多人基

本上失去了战斗力,几乎不能打仗,四方面军2万多人过了黄河,进了甘肃,后来全军覆没,剩下的两三万人大冬天还穿着短裤短衫。整个部队粮草、被服全无来源,枪弹也严重不足,中央军已经和红军正面交锋,要想再打到已有中央军严防死守的山西、河南、陕西这些地方去,恐怕打回来的可能都没有。这也是毛泽东讲等着他们的可能是牢狱之灾的原因所在。

韩福东:即便没有西安事变,中共有统战的策略,又有苏联的影响,就不可能与国民党达成统一抗日的协议吗?

杨奎松:在西安事变前夕已经没有可能了。蒋介石本来是想要用政治方法解决共产党问题的,他在1936年初就提出了红军改编、苏维埃改制的条件,就是想要通过收降地方军阀的办法,把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把中共苏维埃政权取消,给中共一小块地方,搞一个地方政府。如能解决,就好腾出手来对付日本人了。中共最初不同意蒋的办法,要和蒋搞联合政府,要南京与中共,加上地方实力派,共同组成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双方多次谈判都谈不拢,直到共产国际出面干预,改变策略,到1936年11月红军已经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才同意按照蒋的办法做。但蒋介石眼看红军三个方面军都集中到甘肃来,中央军很容易集中消灭红军了,他的要价又高了,要收编红军,并要求毛、朱离开军队,到南京做官或出洋。中共当然也很难接受。当时在蒋介石看来,就是他对张学良所说的那句名言,即“最后五分钟的努力”。他已经看不出为什么还要和中共谈判了,干脆用武力的方法来解决好了,双方还怎么可能再去达成什么协议?结果很清楚,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中共很可能会失败,但问题是,蒋介石太失算了,他完全没有想到张学良会背叛他。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996年杨瀚生起在台湾为祖父杨虎城平反的念头,并在2005年付诸行动,他的作为虽然掀起舆论热潮,甚至引起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注意,但终究没有下文。笔者曾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采访馆长邵铭煌,他提到杨瀚还专门与他讨论过这个问题。邵铭煌的立场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认定将领杀死领袖随从,并将领袖扣押的行为是合法的,让国民党为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行动平反,根本不可能。 邵铭煌的态度,决定了国民党短期内不可能为杨虎城和西安事变平反。这显示出国共两党对西安事变的立场差异。在中共的评价体系中,杨虎城和张学良是民族英雄,但国民党并不作如是判定,张、杨此后被软禁或暗杀的结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两蒋统治时期,国民党党史一直都刻意回避那一段历史。杨瀚此番并不顾及国民党的尴尬,要为自己祖父和西安事变“平反昭雪”,和国共开始第三次握手有关。而邵铭煌对笔者表示,可以为杨虎城被非法杀害道歉,但不能平反,因为平反涉及对西安事变的评价问题。国民党对西安事变持批判态度,这种评价迄今没有变过。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长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主流开始从国民党手中滑向共产党。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 随着国共两党自2005年始出现和解迹象,中共对西安事变的纪念也发生微妙变化。1996年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而在2006年,只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纪念规模明显降低。 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我们需要超越被意识形态与党派利益遮蔽的新视角。为此,笔者采访了杨奎松教授。他的著作《西安事变新探》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宋子文不可能陷害杨虎城 韩福东:杨虎城的孙子杨瀚要国民党为他祖父平反,国民党党史馆提出两个问题,出国的杨虎城当时为何回国,被拘禁起来?1949年是谁下令杀害杨虎城?现在大陆方面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对此有无新的发现?有没有证据表明,杨虎城被杀害是蒋介石下令?按常理来推,保密局自行决定和蒋介石下令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杨奎松:目前没有更新的证据,解释基本上和过去差不太多。沈醉的回忆录实际也提到了,没有上级的手谕,他提到这件事情可能和毛人凤这些人有关,但具体由谁下令,他也不清楚。

全年各类纪念日汇总

全年各类纪念日汇总1月份 1月1日元旦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6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 1月10日中国110宣传日 1月10日1月第二个星期一日本的成人节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2月份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7日国际声援南非日 1964 2月10日国际气象节 2月14日情人节 2月15日中国12亿人口日 1995 2月21日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 1949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 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28日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3月份 3月1日国际海豹日 1983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2000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0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1979 3月14日国际警察日(节)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1983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月17日国际航海日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 1929 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1972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1976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1993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1950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996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1996 4月份 4月1日国际愚人节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4月5日中国清明节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1950 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1994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970 4月22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 1957 4月24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1986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 2001 4月27日联谊城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 1986 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秘书节 5月份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 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 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 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 5月8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 5月1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 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9)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 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1990) 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 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2000) 5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日(1961)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2020年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XX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下面是为大家的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xx,欢迎参考~ 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12月12日晚七点,由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爱国电影展系列活动之西安事变纪念日在教四梯一顺利开展。一百五十名大一新生观看了此次教育短片。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中正假借游山玩水在陕西布置大规模剿共活动。期间,张学良和杨虎威两位将军多次劝阻却遭拒绝,于是,在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两位将军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之中的蒋中正仓皇逃跑,藏于半山腰,后来被搜山队送往西安。这次行动称为“西安事变”,它结束了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状态,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本次教育短片于一个半小时后结束。最后,化学化工学院团总支路振国老师强调,新一代的青年都要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旨在使同学们重温历史,追忆革命岁月,提高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为学生素质及爱国修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xx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里,新市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开展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 纪念活动。 活动中,以班集体为单位,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同学们收 集了大量革命家的历史故事,尤其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英友的最多。通过吟诵英雄的先进事迹,观看很多历史人物图片,同学们深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熏陶,更加懂得了珍惜美好生活的意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的决心。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对学生进 行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基。 20XX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xx周年纪念日。为使同学们牢 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东凤镇小沥小学于当天下午第三节开展了“追忆历史英雄,增强爱国情感”的纪念活动。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校内各班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活动,有的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观看经典历史片《西安事变》,同学们从影片中再次了解“西安事变”的发展始末,加强直观感受,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班级通过 班主任老师让学生在讲课前收集到的革命家的故事进行精彩的讲述,

(八年级历史教案)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 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多媒体播放)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 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 生命线。 材料二1929~____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中国历史大转折

中国历史大转折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进了一大步。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日-29日):古田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袖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史上重要的会议之一。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4.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25日):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指出了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则区别,确立了共产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利用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道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指明了方向。 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 本文是关于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历史事件及背景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土地。中华民族处在危亡的严重关头,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6年春2月4日,蒋介石带领南京政府的大批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12月9日那天,西安1万多名学生游行请愿,向蒋介石驻地临潼前进,要求联合抗日。张学良深受感动,表示要用实际行动答复他们的抗日要求。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是的,就是刚刚过去的日子,他们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铭记于心的日子。我们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时刻,就要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和革命精神,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三.伟大现实意义;

同学们,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繁荣昌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和稳定才能让我们抓住发展的机遇。我们责任便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因此我们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将来做一个有益社会;人民的人; 2.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和技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更加美好。 3.养成良好文明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4.做一个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人。紧跟时代步伐,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将这份爱国情怀溶入到实际行动之中。这才是我们祭奠英烈、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篇二 明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的明天,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纪念的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这就是历史上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78年前的今天,中国古都西安那划破凄冷夜空的枪声,震惊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践踏,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杨虎城深感民族危机,决心抗日。 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抗日均遭失败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以逼其“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国共问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战争的巨大转折,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12月12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南京沦陷后,在南京长达六周的大屠杀。无论是老人、妇女还是小孩,一律杀光;还进行了“百人斩”比赛,“万人坑”的填埋,老百姓的头颅被侩子手拧在手中炫耀,南京城里尸体成山,血流成河,染红了长江水。无辜死难的老百姓多达30多万。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但它早已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这是爱国志士和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的耻辱! 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爱国不应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在今天和平年

代里,我们看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国,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所欲为,我们只能说落后只能被挨打,只能任人宰割,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在心理上维护和树立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 结合上几周我还要说,有个别人在民族团结方面上做的不够好,在我们的女厕所上乱写乱画,还写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如果是你做的,请你在没人的时候把它擦掉,随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体现了我们学校是多么的不团结,带着歧视的眼光,我们的学校能搞好吗,我们的祖国如果都是这样窝里闹窝里斗,能强大吗,反而被另有企图的国家所利用了?在学校里我们不光要学会学习好好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这样我们才会进步。 今天,我们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在学习上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们祖国明天填充更多的优秀人才,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大家,大家是我们祖国明天的未来。祖国明天的强大是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吧。

论我党历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论我党历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概述:在中国共产党将近七十年的光辉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第一次是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这次转折的标志可以说是八七会议;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次转折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第三次是从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到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和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这次转折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简介: 1、1927年,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背叛革命,镇压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当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决定在全国进行改革开放;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需要转折的原因: 因为党犯了严重错误,需要纠正这种错误,才能继续前进。八七会议就是纠正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就是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纠正了严重错误,党的路线和政策转上新的正确轨道,党和革命事业就大踏步前进了。因此,加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进行体制改革,肃清封建主义的遗毒,克服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个人崇拜,防止类似错误重演。 三、从党的三次历史转折中获取的经验总结: 1、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2、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四、启示: 1、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党,错误总是难免的。所谓一贯正确,绝对正确,“洞察一切”,不仅个人作不到,党也是作不到的。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全年的各类节日、纪念日

全年的各类节日、纪念日1月份 1月1日:元旦 1月6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 1月26日:国际海关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国际麻风节) 2月份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纪念日(1923) 2月10日:国际气象节(1991)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 2月15日:中国12亿人口日(1995) 2月19日:邓小平逝世纪念日(1997) 2月21日: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2000) 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的最后一天: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2003) 3月份 3月1日:国际海豹日(1983) 3月3日:全国爱耳日(2000) 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1898) 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1963)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00)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25)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1979) 3月14日:马克思逝世纪念日(1883) 3月14日:国际警察日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月17日:国际航海日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1929) 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66)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世界诗歌日(1976)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2001) 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 3月22日:世界水日(1993)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新文化兴起,思想解放,开端,准备。 一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1840年后西方列强凭借着火枪洋炮,撕开了曾经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更随着外国资本注意不断入侵,使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当时广大人民生活在一边水生火热当中。在饱受列强的欺凌下,国人逐渐明白落后就要爱打的道理,于是不断有新的思想出现,有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出现,代表就是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也进行过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同时还有浩大的辛亥革命,不过最终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除了当时政府的软弱和退让以外,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这就导致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直到后来的二次革命,而“五四运动”恰恰是将一种新的思想浪潮引进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倡导“破除迷信”“冲决过去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了。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 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同时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运动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在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五四运动时,国民党并没有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因此这个趋势说明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练习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 1931年某日,“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段文字记录了(C) 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史实的是( A ) A. 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C.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D. 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如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与该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4.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国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其中“局部抗战”的力量主要有( D ) ①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游击队③抗日联军④八路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性质的是

( B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反对华北自治” D.“打倒汉奸卖国贼” 7.1935年期间,日本策划把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的事件是( D )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华北自治运动” 8.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9.西安事变也叫( C ) A.双十协定 B.八一三事变 C.双十二事变 D.七七事变10. 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C ) A. 周恩来 B. 杨靖宇 C. 张学良 D. 毛泽东 11.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D ) A.中国国民党 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 D.日本帝国主义 12. 右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C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13.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使抗日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浅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摘要】 随着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地动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和中华名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在1936 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名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扣压蒋介石,逼蒋抗日”的兵谏,至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它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和平解决 【正文】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但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开始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并且此时中国的危机四伏。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附近的铁路路轨为由,对中国的驻扎在沈阳的北大营军队发起进攻。由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令东北军“对日本挑衅不得抵抗”,在短短四个多月内,中国的东北全部沦陷,东北的广大父老成为亡国奴。在之后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铁骑又伸向了华北。而此时蒋介石继续剿共,日本渐渐占据了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军队将领对蒋介石的不满更为加深1。大敌当前,抗日潮流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全国统一抗日,一致对外,该政策深得人心。 一、国内及国外形势的转变 华北事件以后,亡国灭种的危机摆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在瓦窑堡会议上,毛主席就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以及红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作了发言,最后,会议决议:“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2在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共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宋黎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示威游行的队伍遭到了军警的血性镇压,军警无情地挥舞皮鞭、木棍,抽打着爱国青年,当场有数十人被捕,之后也发生了几次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学生的爱国斗争,受到多方人士的关注,国际舆论也对中国学生的爱国行为表示支持和赞助,打击了日本帝国的嚣张气焰,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 1汪新、王相坤:《1936:历史在这里拐角——西安事变始末纪实》,华文出版社,第41页。 2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