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五章公冶长解读

合集下载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八章)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2)也。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

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岁。

(2)缧绁:读作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此处指女儿。

【译文】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即使被关在牢狱里,也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们非常器重也非常关爱,尤其是对公冶长,孔子认为他极具仁德,品性高洁,实在无法表达自己对他的器重和关爱,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这可以算上是对弟子们最高的夸赞和奖励了。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读作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多少岁,孔子弟子们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说南宫适:“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不受处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本节里,孔子对南宫适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他虽然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什么美好的德行,但至少说明他不仅知礼懂礼,而且懂得适时而出,懂得明哲保身。

对南宫适,孔子也是倍加赞叹,但自己的女儿已经嫁给了公冶长,所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这也是对南宫适的最高的评价和夸赞了。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宓(读作fú),名不齐,字子贱。

孔子弟子,小孔子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北京中考名著复习之《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含原文注释及译文和评析

北京中考名著复习之《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含原文注释及译文和评析

《论语》之《公冶长》篇【本篇引语】本篇取“子谓公冶长”句中“公冶长”三字为篇名,共28章。

上篇谈“仁”,谈“仁”之义,本篇亦谈“仁”,重点谈“仁”之用,谈孔子以“仁”为依据对人物的品评,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对孔门弟子的品评。

如屈而受缧绁之难的公冶长,善于保护自己的南容,前者嫁姑娘,后者嫁侄女。

赞扬子贡的精洁高雅,婉惜其专才而有余,通才而不足。

同时记载了子贡的善推导能自知,以及对恕道的研究,对子路耿直豪爽,闻道即行,善于治兵才能的肯定;批评其好勇过我,勇而无谋的不足。

其他如宓子贱的君子之行,冉雍的仁而不佞,宰我的懒惰,申枨的无欲,冉求的邑宰之才,公西赤的应对之能,颜回的闻一以知十,漆雕开的清风亮节,皆在品述之中。

尤其是孔门师徒言志抒怀的内容,更是本篇的重点。

第二类是孔门弟子以外有关人物的述评。

反面如臧文仲的僭礼,正面有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雅,伯夷叔齐的清高,宁武子的愚直,子产的君子之道,晏子的善与人交,他们是贤人,是君子,但他们都不够“仁”德的标准。

诸如季文子的“再思”之谏,狂简小子的思念之情,微生高的以曲为直,以及左丘明巧言令色足恭之耻,君子内讼改过之德,均需读者反复咀嚼品味。

【原文】 5.1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②。

虽在缧绁之中③,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④。

【注释】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妻(qì):名词作动词用,嫁女儿,在这里应为“许配”。

③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监狱。

④以其子妻之:(孔子)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子:这里指女儿。

妻:以……为妻,意动用法。

【语译】孔子在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尽管他正在蹲监狱,但他是无罪的。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嫁女儿。

公冶长,孔门弟子,鲁国人,无辜被抓进监狱,孔老夫子,却将其惟一的女儿嫁给了他。

说明两点: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05《论语》第五篇公治长

05《论语》第五篇公治长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共二十八章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

虽在缧(léi)绁(xiè)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他虽然曾被关在牢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注释】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③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国家政治清明,(他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他能免遭刑法。

”于是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注释】①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ó),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孔子评论宓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取来这种好品德呢?”【注释】①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rǔ),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呀,好比是一个器皿。

”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有某一方面的才干,发展尚且不够全面)。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nìng)。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jǐ),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

”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

我不知道雍是否真有仁德,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注释】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②佞: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说。

5.6 子使漆雕开①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yuè)。

浅析《论语-公冶长第五》

浅析《论语-公冶长第五》

浅析《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一些事强加于我,我也想不把一些事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评析】本章记述的子贡与孔子论处世之道。

有一天,子贡向老师孔子讲了一些心理话,好象是子贡对老师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希望人家把有些事强加到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一些事强加给别人”。譬如有人让我做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让任何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想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于是子贡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可贵心得,似乎也期望得到老师的嘉许。可是,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呀!”孔子说得对不对呢?如果结合了人类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孔子说的对极了,因为任何人都做不到这样的。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会烦恼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因为,人是社会型动物,人类的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大家互利互惠、互相往来的基础之上的,与人交往就会烦碍别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自己心里正高兴着,有话要对人说,见了一个朋友就迫不急待的要对人家讲,可是人家正有事在忙或者没有听你说的心情,你不管人家的情况自顾说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强加于人了。

所以,世人往往都是把自己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和“幸福”。所以子贡说了这些话以后,孔子说他做不到,不但子贡,其实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试想一下,在古代那样的社会制度之下也好,在现代这样的社会制度之下也好,人们都必须遵守一些既成的社会规范,人们每天都在做着一些按部就班的事。

可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多少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呢?不喜欢的就是强加的、就是烦恼。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自己不愿被妨碍时,尽量少妨碍别人点,就是最好的道德修养了。所以说,不要说不欲强加于己,即便是不欲强加于人都是做不到的。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无欲是不可能的,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了。少私就是公了,绝对无私不可能,绝对无欲更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的。为什么?饮食、男女,保暖、避暑,行走、住宿,这些基本的生活所需,人人都无法离开,离不开这些基本的生活所需,你也就无法做到不欲人强加于自己,也不欲自己强加于人。

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及翻译
一、论语公治长篇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共有二十篇。

公治长篇是其中的第五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

本篇以公冶长为主题,展示了他的品行和才华,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他的高度评价。

二、公治长篇的主要内容
1.公冶长的品行
公冶长,字子长,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

他以其高尚的品行和才华著称。

在公冶长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人正直、谦逊有礼的品质。

他在面对困苦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

2.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
孔子对公冶长的品行非常赞赏,认为他具备了君子的一切美德。

孔子说:“子长居上不骄,处众不凡,丧其亲而不哀,安其位而勿争。

”这充分展示了公冶长的品质和修养。

3.公冶长与其他弟子的互动
在公冶长篇中,我们还看到了公冶长与其他弟子之间的互动。

他们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学习孔子的教诲。

这种和谐的氛围,也是儒家学派倡导的道德风尚的体现。

三、公治长篇的现实意义
公治长篇不仅展示了公冶长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习公冶长的品行,为人正直、谦虚有礼,处
理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到公冶长篇中蕴含的儒家道德观念,以此指导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四、总结
《论语》公治长篇通过记录公冶长的品行和孔子对他的高度评价,传递了儒家学派关于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观念。

公冶长作为一个典范人物,他的品质和行为对我们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论语·公冶长第五

论语·公冶长第五

论语·公冶长篇本篇主要是以谈论仁德为主,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第一则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1、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2、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公冶长具备仁德,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

第二则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评析】南容有较好的仁德,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

第三则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

第四则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比较君子不器,分析孔子对子贡的评价。

第五则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

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

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第六则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翻译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 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 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冉雍(前522-?),汉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 陶(今山东定陶)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 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 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 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 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 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 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 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 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 人远也。”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 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 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 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 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 共着《论语》120篇。又独着6篇,谓之 《敬简集》。
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 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 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雍也,仁而不佞
• 一个人的仁德固然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言论,但是 对于一个有仁德的人来说,能言善辩应该不是一 个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因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往往也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在今天的信息 社会里,这样的特长尤其可贵。一个人不善于表 达,就算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也算是他的一个缺点。有仁德的人不但不会因为 能言善辩而变得不仁德,或许还能使他一个人的 仁德成为更多人的仁德。

“论语”新解“公治长篇第五”第1、2、3、4章

“论语”新解“公治长篇第五”第1、2、3、4章

“论语”新解“公治长篇第五”第1、2、3、4章“论语”新解“公治长篇第五”第1、2、3、4章第1章引录子谓公治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子。

词句释1、公治长:姓公治,名长,孔子的弟子;2、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子,这里指牢狱;译孔子说公治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

新解1、孔子把女儿嫁给公治长以证明他没有罪过,真是圣人之举。

2、孔子应该去证明公治长无罪,把女儿嫁给公治长证明不了他无罪。

3、孔子这样做了,不知结果如何?没有记载,太可惜了。

第2章引录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词句释1、南容:姓南宫,名适,字子容,孔子的弟子;2、废:废置,不任用。

译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时,做官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时,能免于遭受刑罚。

”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新解1、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孔子认为无罪的公治长,把哥哥的女儿嫁给孔子认为什么时候都能做官的南容。

不知孔子家族里还有女儿否?2、孔子哥哥家的女儿也任由孔子作主,孔子真圣人也。

3、“论语”记述这两件事想表明什么?第3章引录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词句释1、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2、若人:这个人,此人;译孔子说子贱:“这个人是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好的品德呢?”新解1、孔子更应该把自己家族中的哪一个女儿嫁给子贱,可为什么没有呢?2、孔子好像是鲁国人。

3、孔子这是在夸子贱,还是暗誉自己?第4章引录子贡问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词句释1、女:同汝;2、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译子贡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

”子贡说:“什么器皿?”孔子说:“是祭祀时才用的尊贵的瑚琏。

”新解1、子贡想让老师怎样评定自己?孔子如此评定自己的弟子,是为师之道吗?2、孔子特别重视祭祀之礼,所以,想让子贡做瑚琏。

《论语》原文+注释 公冶长篇

《论语》原文+注释 公冶长篇

《论语》原文/注释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1] :“可妻也[2] 。

虽在缧绁之中[3] ,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4] 。

[1]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芝。

鲁国人(一说,齐国人)。

孔子的弟子。

传说懂得鸟语。

[2] 妻:本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读qì(音气)。

把女儿嫁给他。

[3] 缧绁(xiè雷谢):捆绑犯人用的黑色的长绳子。

这里代指监狱。

[4] 子:指自己的女儿。

子谓南容[5] :“邦有道[6] ,不废[7] ;邦无道,免于刑戮[8] 。

”以其兄之子妻之。

[5] 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阔),一作“括”,又名(tāo 涛),字子容。

鲁国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兄(一说,弟),本名仲孙阅,因居于南宫,以之为姓。

谥号敬叔,故也称南宫敬叔。

孔子的弟子。

[6] 邦有道:指社会秩序好,政治清明,局面稳定,政权巩固,国家太平兴盛。

[7] 废:废弃,废置不用。

[8] 刑戮:“戮(lù路)”,杀。

刑戮,泛指受刑罚,受惩治。

子谓子贱[9] :“君子哉若人[10]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11] ?”[9] 子贱:姓宓(fú浮),名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公元前521 年生,卒年不详。

孔子的弟子。

子贱曾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宰,史称:“有才智,爱百姓,身不下堂,鸣琴而治。

能尊师取友,以成其德。

”著有《宓子》十六篇。

[10] 若:代词。

此,这。

[11] 斯:代词。

在句中,第一个“斯”,是代指子贱这个人。

第二个“斯”,是代指君子的品德。

焉:疑问代词。

哪里,怎么,怎样。

取:取得,获得。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12] ?”子曰:“女[13] ,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14] 。

”[12] 何如:如何,怎样。

[13] 女:汝,你。

[14]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黍稷)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装饰,很华美,有方形的,有圆形的,夏代称“瑚”,殷代称“琏”。

在这里,孔子用“瑚琏”比喻子贡,虽是有用之材,但也不过仅有一种具体的才干,达不到最高标准的“君子不器”。

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冶长篇第五论语

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冶长篇第五论语

公冶长篇第五5・7【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杼⑴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音f u ,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⑵从:跟随、随从。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

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5 • 10【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柄(2)也,于予与何诛(3)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4)改是。

”【注释】粪土:腐土、脏土。

(1) 朽■:音wu ,抹墙用的抹子。

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 诛:意为责备、批评。

(3) 与:语气词。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

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

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5 • 16【原文】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论语》第5篇之公冶长篇

《论语》第5篇之公冶长篇

公冶长篇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2)。

虽在缧绁之中(3),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4)。

【注释】(1)公冶长:孔子学生。

姓公冶,名长,字子长。

(2)妻:以女嫁人。

(3)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

这里指监狱。

(4)子:儿女。

这里指女儿。

【译文】孔子谈及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他虽曾被关入监狱,但不是他的罪过。

”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1)南容:孔子学生。

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

【译文】孔子谈及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国家政治黑暗,他能免遭刑罚。

”于是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2)?”【注释】(1)子贱:孔子学生。

姓宓(mì),名不齐,字子贱。

(2)斯:此。

前一“斯”字指子贱,后一“斯”字指品德。

【译文】孔子谈及子贱,说:“这人真是个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得这样的品德呢?”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1)。

”【注释】(1)瑚琏(húlián):宗庙中盛黍稷的贵重礼器。

【译文】子贡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如同一个器具。

”子贡问:“什么器具?”孔子说:“如同宗庙中盛放黍稷的礼器。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1)。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2),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1)雍:孔子学生。

姓冉,名雍,字仲弓。

佞:口才好,能言善辩。

(2)御:抵挡,应对。

口给:口才敏捷。

【译文】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没有口才。

”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巧嘴利舌地与人辩对,常常被人讨厌。

我不知道冉雍是否可称为仁,但何必要有口才呢?”5.6 子使漆雕开仕(1)。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译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与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入仕为官不会被罢免;国家黑暗的时候,他也可以不被刑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什么口才。

”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伶牙利齿的和他人争辩顶嘴,会被人讨厌。

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入仕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木筏子漂流海外。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勇武过人,他的勇猛甚至超过了我。

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

论语中的公冶长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公冶长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公冶长原文与解析
【原文】公冶长常问子闻稷下乎子闻稷下曰未之思也夫子喜而笑曰
予未之思也
【解析】这段话出自《论语·公冶长》一节。

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常常向孔子请教问题。

这一次,他问孔子是否听说过稷下之事,而孔子回答说自己没有思考过。

孔子对公冶长的问题感到高兴,于是
笑了起来,并表示自己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公冶长之所以问孔子有关稷下的事情,是因为稷下是古代中国的一
所学校,以培养君子为宗旨。

公冶长可能对稷下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感
兴趣,想向孔子请教。

然而,孔子却表示自己没有思考过稷下的问题,这或许是为了提醒公冶长,即使有关重要的学问,也要谨慎思考,不
可随意轻信。

这段话的意义在于传达了几个重要的教育观点。

首先,它告诉我们,学问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孔子自己没有思考过稷下的问题,表明他不
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是会经过仔细思考后再做出判断。

其次,
这也说明了孔子对学问的重视和严谨态度。

他笑着说自己未思考过,
既表示了自己的谦虚,更表达了对公冶长的鼓励和激励。

最后,这段
话还提醒我们要对待学问持有积极的态度,不论是否理解,都要勇于
提问和探索。

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的谦虚和深思熟虑的学风,同时也传达了在学
问中持有积极态度、勇于提问和探索的重要性。

这种教育观念至今仍
然具有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文化。

5公治长

5公治长

·公冶长篇第五【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注释】缧绁(雷谢):捆人的绳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姑娘嫁给他。

虽然坐过牢,但不是他的错。

”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妻(气):把…嫁给他。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国家太平时,不会倒霉;国家混乱时,不会坐牢。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注释】斯:指子贱。

斯:指品德。

【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这人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怎么会有好品德?”【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注释】琏瑚:宗庙中盛粮食的器皿。

【译文】子贡问:“我怎样?”孔子说:“你啊,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问:“什么器皿?”答:“琏瑚。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佞(宁去声):能言善辩。

御:抵挡。

口给:嘴快话多。

【译文】有人说:“仲弓有仁德但没口才。

”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善于辩驳的人让人讨厌。

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干什么?”【原文】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悦。

【注释】【译文】孔子要漆雕开当官。

漆雕开说:“我还没自信。

”孔子听后很高兴。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桴(扶):木筏。

【译文】孔子说:“理想无法实现了,我准备乘筏漂到海上。

会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

孔子说:“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全解全译: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全解全译: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全解全译:公冶长篇第五《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原文欣赏及翻译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先生说:“他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由来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

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

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

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

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 1 —。

公治长篇的注释和译文

公治长篇的注释和译文

《论语·公冶长篇》注释及译文如下:一、原文及注释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注释:公冶长:孔子的弟子。

妻:把女儿嫁给某人。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指监狱。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南容:孔子的弟子,名适,字子容。

邦有道:国家政治清明。

不废:不被废弃,指能被任用。

邦无道:国家政治黑暗。

免于刑戮:避免遭受刑罚。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注释:子贱:孔子的弟子,姓宓,名不齐,字子贱。

若人:这个人。

斯焉取斯: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指君子的品德。

意为子贱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呢?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注释:赐:子贡的名,姓端木,名赐。

器:器具。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雍: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

仁:仁德。

佞:能言善辩。

御人:与人辩论。

口给:口才敏捷。

屡憎于人:常常被人厌恶。

6.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注释:漆雕开:孔子的弟子。

仕:做官。

吾斯之未能信: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

说:同“悦”,高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道不行:主张不能实行。

桴:木筏。

由:子路的名,姓仲,名由。

好勇过我:勇敢超过我。

无所取材:没有可用来做木筏的材料,这里是孔子对子路的委婉批评,认为他有勇无谋。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夫⼦之⽂章,可得⽽闻也;夫⼦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

5.13 ⼦贡⽈:“夫⼦之⽂章,可得⽽闻也;夫⼦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

”⼦贡说:“⽼师关于《诗》《书》《礼》《乐》等⽂献的讲述,我们能够听得到;⽼师关于⼈性和天命⽅⾯的⾔论,我们从来没听到过。

”【注释】天道:天命。

《论语》中孔⼦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关于天道的⾔论。

【华杉笔记】朱熹注解说:“⽂章,德见乎外者,威仪⽂辞皆是也。

性者,⼈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然之本体,其实⼀理也。

”⽂章,是⽂辞和彰显出来的东西,⼦贡感叹说,⽼师的道德⽂章,⼤家都能听到。

⽼师讲性和天道,⼤家就难得听到了。

这⼤概是⼦贡治学⽇深,孔⼦也跟他谈论得越深,他听到⽼师的⾄论⽽发出的叹美之词。

孔⼦讲的东西,都是⽇⽤常⾏,虽然也将知天知命,但多是存⽽不论,很少深⼊去讲抽象的哲学,所以⼤家难得听到。

性和天命,四书中在哪⾥讲呢,《中庸》讲,开篇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专门讲这个。

,如果你要说⾃⼰是读四书的学习顺序,《⼤学》是第⼀本,是最浅显的,是⼊门书。

曾国藩说,如果你要说⾃⼰是读书⼈,那你⼀定是读过⼤学,因为那是第⼀本书,如果没读过《⼤学》,就不要说⾃⼰是读书⼈。

《⼤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条⽬,讲⽌定静安虑得,这是讲学习学,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法,给⼀⽣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学完了,读《论语》,这都是⼩孩⼦就会读的,浅显的⽇⽤常⾏的道理,基本的价值观。

陆王⼼学,上溯根源就在孟《论语》之后是《孟⼦》,《孟⼦》更深了,也开始探讨⼼性之学。

陆王⼼学,上溯根源就在孟⼦,不在孔⼦。

最后是《中庸》,《中庸》很艰深,基本都是哲学⾄理,⽂字⾸先就很难读懂,然后如果阅历不够,思想深度、⾼度不够,读懂⽂字也理解不了啥意思。

⼦贡感叹“夫⼦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在《中庸》⾥就讲得⾮常系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5.11-5.20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

《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

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南怀瑾《论语别裁》: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

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作顶天立地的人。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

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砷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们大家在这里研究《论语》,蛮轻松的,等会儿回家一看:“老婆!你怎么搞的?饭没做好!”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已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解读】“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

而性与天道,就是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得,不容易听到的。

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用心灵来体会,这类知识是用心悟得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

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

学过之后他就要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东西。

可见子路是一个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学生。

这里更强调和赞扬的是子路的这种学习精神。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聪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而且现代人犯一个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学问也随之而越高深了。

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好学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第二点更难了:“不耻下问”,什么叫下问?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虚心向他请教求证。

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叫能够集思广益。

孔子说二个人能够敏而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曾国藩的了不起,就是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团组织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参加,大家的智慧变成他的智慧。

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

所以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叫做“文”。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解读】孔子给予郑国的子产以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郑国立国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官的人应该有的四种修养。

恭与敬说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发出的情感,对待老百姓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解读】晏平仲就是传说中的齐国的晏婴,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却是学识渊博,智慧过人。

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人与人相处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品质问题,《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

”其实,不只是女子与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会是这个样子,一旦过于亲近了便会不逊,失去尊重。

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这样的理论,朋友没有长久的,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实这是对交友之道的误解。

张居正讲解这段话时说:“孔子说:‘朋友无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

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

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

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论语》开篇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含义了。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解读】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

因为智慧而得名的。

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

臧文仲藏龟,一方面是因为藏龟本属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这样的事属于僭礼的行为,所以不明智。

其二,龟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来祈福。

迷信如此,一不智也;违反礼制,二不智也。

亦可见当时号称智者之不智。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解读】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难得的境界,与现实对照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

不但如此,还能做到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

每每一任与另一任干部都有权力交接的时候,人们只是注意到人财物的交接,却忽略了政策与思想的交接,而集体的发展恰恰就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所谓的持续发展就是政策的延续。

在这方面令尹子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批鸟;换了一批鸟,换了一种歌谣。

”换了一茬领导,就换了新的号令,所谓的一个和尚一个令。

而子文却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

这又是为官的子文难得的地方。

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而是说“未知,焉得仁?”同样评价郑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应该在智之上,需要先达到智才能接近仁。

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李泽厚《论语今读》:这大概是指某一具体事件,孔子可能嫌他过于慎重或不免怯懦。

就一般言,孔子总是强调慎重行事的。

“三思而行”在后世人成了劝人慎重行事的成语,但“再,斯可矣”仍然更好:过多的考虑容易对利害估量太细,反而产生偏差,“古今来以一转念之误,而抱恨终身者多矣”,信然。

因“三思”反更犹豫难决矣。

多谋而善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既非伦理学,也不是认识论,而只是日常生活经验之理性化,实用理性之呈现处也。

学生习作高二4班宋依格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做事,要思考很多次之后才去实践。

孔子听到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可以实行了。

”我认为,遇事不决和不经过大脑地做事,都会使人错失许多良机。

《三国演义》中刘璋与刘备设宴,在宴席之上,庞统和法正安排魏延舞剑助兴,实则意欲趁机刺杀刘璋。

刘备此前对这个计划多次考虑,反复犹豫,假意顾及所谓情谊,迟迟不做出决定,最终阻止了刺杀刘璋的计划。

这可谓失去了一次刺杀刘璋的良机,为日后平添了麻烦。

所以说,做事之前固然要认真地思考,但同时也不能犹豫不决,正如孔子所说“再,斯可矣”,否则,可能会错失良机。

高二4班关亚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做每件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

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行动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需要理性地考虑后果,但不应当过多的犹豫、摇摆不定,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刘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手下劝刘备攻打刘璋时,庞德更是说出:“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

”的名句。

但刘备最终还是以“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拒绝了这个提议。

以至于后来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才攻打刘璋,错失了良机。

所以,做事前确实需要理性思考,但不可犹豫不决,否则反倒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错失良机。

高二4班李彦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做事都多次考虑,然后采取行动,孔子说:“考虑两次也就够了。

”我认为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于猜想,在经过适当的思考后,要当机立断,否则会错失良机。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便是如此,刘备请袁绍发兵共同抗曹,然而袁绍却在考虑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因此没有发兵,他在国家大事与孩子之间犹豫不决,错失了良好的战机,也失去了手下的将士们对他的信任,认为他没有主见,总是在臆想自己的事情。

而后当袁绍的孩子病好转时,他立即变得果断,看清局势之后,并没有过多的猜想,立即发兵帮助刘备抗曹。

当人多次被事情的各种因素所困扰时,就会失去对事情的正确判断,我们应该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然后果断地解决它。

高二4班郭浩荻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曰:“再,斯可以。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三次思考后才行动。

孔子听到后说:“想两次就可以去做了。

”不用想三次而只想两次变去行动,体现了孔子当机立断,做事不犹豫的思想。

在香港警察维护香港治安的时候,一名暴徒竟尝试上前夺取警察的手枪,香港警察在向天鸣枪示警两次后,果断采取措施,第三枪射中暴徒腹部,使暴徒立刻终止了对警方枪支的抢夺。

他的做法就是在思考了两次后,立即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