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论文_

合集下载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小城镇建设论文(一):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

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

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

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

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

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预读: 摘要:第一篇:生态城市建设的条件分析1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分析1.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等条件便利白城市处于吉林省、内蒙古、黑龙江省等三省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白城市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组成的便捷的交通体系.长春到白城现在长春到白城大约需要四个半小时,长春到白城建设高速铁路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这条铁路建设完成以后,两地的通行时间最多只需要八九十分钟,白城还将成为继长春之后,成为省内第一个有绕城高速公路的地级市.铁路方面,境内有四平至齐齐哈尔、长春至白城、通辽至让湖路、白城至阿尔山四条铁路纵贯全市.航空方面,白城长安机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国内支线机场,是吉林省“一主四辅”机场建设格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处于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刁家屯境内.此外,这里还有吉林省最大内河港口,是吉林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直接贸易的唯一水上渠道.自大安港上航可以通到嫩江港,下航可以到达哈尔滨、佳木斯,直到俄罗斯五个开放的港口,进入日本海.大安港现在已经是我省与世界相连的水上桥梁,被誉为黄金水道.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为白城市的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对外沟通条件.1.2白城市的资源丰富,建设条件较好白城市的资源比较丰富.白城市的自然资源中煤炭储量比较多.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白城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保障.白城市还拥有广阔的草原,白城市处于科尔沁草原的东部,草原面积广阔,给白城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城市通过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增加农村地区的人民收入,使城市、乡村收入差距进一步减小.除此之外,白城市的旅游资源也特别的丰富.白城市不仅拥有向海、莫莫格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拥有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鸟类种类都很丰富,该地区内的几个自然保护区都是东亚候鸟迁徙路上的主要的停留地.向海自然保护区内形成了“沙丘榆林、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羊草草原”等四大独特的生态景观.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主要为江河水域、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碱蓬草甸等风景特别怡人.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蒙古山杏林、芦苇沼泽等天然风光.白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促进了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白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2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分析2.1生态环境脆弱由于白城市是我国东部湿润区与西部的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生态系统从半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和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又是全球有名的三大盐碱区之一.所以导致白城市的气候干旱且多大风.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土地退化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加之近年来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沙化和盐碱化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面积不断扩大.草原退化、草质下降等问题也不断地加深,草原的面积逐年减少,草原“三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草功能明显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们的盲目开发使大面积湿地干涸,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由于湿地减少,蓄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加上人类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湿地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2.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及其长久的工程,需要建设的城乡基础设施比较多,所以,要有雄厚的资金的支持.虽然,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白城市的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白城市的基础设施现在还处于极不完善的状态,城市周围的道路基本上以土路为主,城市的排水系统也极其不完善,交通状况十分比较混乱.而且城市内相当数量的平房得不到改造,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环境比较差.要完善白城市的基础设施所要消耗的资金量十分巨大.但是白城市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的投资也十分的有限,利用外资也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支撑.这也就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2.3白城市的产业比例失调比较严重白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规模也比较小,而且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比较单一,经济的发展还主要依靠农业.而白城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处于十分不合理的状态,有待改善,加之农业的发展受自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随着白城市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速度的加快,土地的质量也随之下降,优质土地逐渐减少,直接影响了白城市的经济增长.这就成为了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很大问题.2.4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建设难度大白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各项服务设施都不健全,而且城市的排水系统极不完善,市区外围的道路多为土路,人流集中的地方无停车场,交通拥堵的现象十分的明显.市内一定数量的平房得不到改造,大部分旧城区的居住情况急待改进.一些分散的小工厂因为污水排放设施不健全,加之白城市的地下是砾石沙层,渗透性较强,工业废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严重.绿化条件较差,人均绿化面积明显不足,公共的活动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小城镇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小城镇建设的意义、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承载压力过大,人口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实现城市功能和人口资源的合理分散,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利共赢。

二、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经济竞争力;促进农村和小城镇的互动,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流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三、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面对小城镇建设的挑战,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小城镇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吸引投资和人才的流入。

其次,应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考虑农民利益,使土地征收过程更加公正合理。

再者,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和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小城镇的人才储备。

最后,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推行生态环境科技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资金、土地、人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挑战。

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5篇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5篇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5篇第一篇1.推动智慧城市与社会治理融合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公共服务中,强化社会工作。

建设“智慧江苏”必须结合各个城市的特点,以改善社会管理为目的。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

2.推动智慧城市与公共管理融合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一个最典型应用。

正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我们改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选择。

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

其应用非常广泛。

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

比如,房产信息登记,就是从社会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角度出发的。

这些技术应用,能给政府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3.推动智慧城市与各级善治融合善治,其中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回应式治理和共识取向治理。

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各级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

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

首先,需要树立社会参与理念,即在各级党政组织主导下,强调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从单向朝双向互动式发展,利用微博平台、问政平台,像开现场办公会那样解决问题,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

同时,应该做到回应式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深入使用,有关部门急需很好地回应百姓诉求,为此,就要构建一个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使行政管理者和社会管理者能够快速掌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

再者,必须保证群众共识取向。

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日益由内往外扩展,从单向朝双向转变。

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最后不是简单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行政和社会管理运作模式的改变。

深化社会治理工作,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强调一种共识取向,强调公平和效率。

人文城市建设议论文素材

人文城市建设议论文素材

人文城市建设议论文素材城市是现代人类生活的集中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人文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塑造一个具有人文特质和独特魅力的城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人文城市建设的素材。

第一部分: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文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传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和古迹。

例如,保留古城墙、建设历史街区等,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韵味和独特魅力。

此外,人文城市建设也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通过建设文化设施和举办文化活动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比如建设博物馆、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举办音乐会、舞蹈演出、艺术展览等,让城市成为文化的熔炉。

第二部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人文城市建设需要注重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和保护绿地、公园和湖泊等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同时,人文城市建设还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三部分:公共设施的完善与便捷一个人文城市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来提供服务和便利,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例如,建设有高质量的教育机构,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建设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的出行。

此外,人文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为居民提供友好、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第四部分:社区文化的繁荣与融合社区文化是人文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互动,营造融洽的邻里关系,形成活跃的社区氛围。

人文城市建设应该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社区音乐会、艺术展览、街头表演等,增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此外,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建设多元化的餐饮街区等,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论文

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论文

浅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看法【摘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宜居城市的前提。

我国目前正在进入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化、工厂化的推进,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将从简单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他们在参与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发展带来强大的压力。

学习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长远的建设理念,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性的建设,使之符合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科学发展;宜居城市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简介及重要性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简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交通建设、通讯建设、能源动力建设、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商业网点、住宅、医疗、教育设施及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城市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做的好,就能够使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充分享受到科学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幸福,顺利融入城市化的生活中。

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能量,为城市发展增添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1.2.1 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若把国民经济视作人体看待,基础设施犹如人体的生理系统,交通则是人体的脉络系统,邮电是人的神经系统,给排水是消化和泌尿系统,电力是血液循环系统,要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这些系统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失灵,都将导致人体失衡。

基础设施伴随城市而生,并与城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它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生活及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2.2 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城市的经济起飞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基础设施是生产力要素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一个现代化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对策继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审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为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对于福州这样一个逢雨必涝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更是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新概念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意思是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接受、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干旱季节里,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设计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

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因此要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石。

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对策思考(一)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对策论文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对策论文

浅析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45-0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着眼点,以期最终消除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积极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存在问题对策一、引言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二、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

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2%,近30年只提高7.3%,发“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展速度很慢。

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56,212万人,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

截至2001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2个,其中,东部地区293个,占44.26%,中部地区247个,占 37.31%,西部地区122个,占18.43%。

3.城镇化水平低。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论文3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视化分析1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视化内涵“可视化”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可视化是指用于创建图形、图像或动画,以便交流沟通讯息的任何技术和方法。

在历史上包括洞穴壁画、埃及象形文字等,如今可视化有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如科学教育、工程、互动多媒体、医学等,将测量、计算获得的数据信息转换为直观的图形、图像。

文中将这一计算机领域的常用术语引入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当中,内容涵盖数据信息图像可视化、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2个层面的内容。

旨在通过可视化的手法完善现状调查评估、场地设计及施工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体系。

首先,在数据信息可视化层面,对于设计、研究人员来讲,将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数据信息通过GIS、SWMM 等软件录入并得出有助于规划设计方案前期分析的图形资料;对于政府、开发商和公众而言,结合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政府、开发商、公众等相关利益人群之间的沟通平台。

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建立起可查询可视化的项目资料库,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提供项目活动信息查询,以及客观的公众参与的时空行为研究,通过各类社交网络获取并分析公众主观的意见,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或者后期运行维护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场地景观水文功能可视化层面,强调水文循环过程或水处理过程的景观可视化,提升场地审美体验,促进公众教育。

为保障水文功能可视化的景观感知效果,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入生态美学的原则,以期创造出集合生态、文化、感知于一体的可持续景观。

雨水管理可视化尺度范畴涉及城市-社区的系统规划,以及邻里-场地尺度的设计,着力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土地利用及人工基础设施的结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以期建立发挥整体水资源管理、调控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

(1)城市-社区尺度:主要是指流域内汇水和排水的战略系统规划,对其中自然汇水、储水区域的生态保护及修复,以及对系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

例如对自然河道、湖泊、湿地、河漫滩、生态敏感区、林地,以及城市森林、绿色廊道、城市蓝绿线等进行保护性规划,将上述大尺度开放空间作为绿色网络进行综合规划,平衡开放空间和城市土地使用利益间的冲突,维护水体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加强城市特色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议论文

加强城市特色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议论文

加强城市特色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议论文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方面,各地都正在努力推进“文化兴市”发展战略。

要让外地人能更好地识别、更加喜爱一座城市,让本地人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主要在于能够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知,通过特色文化来吸引。

然而,从当前整体情况看,各地方高校所在的城市大都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对自身文化资源、文化特征、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标志等理解不清楚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市容市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文化风貌特色不突出,具象化不强,影响力不大,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与品位,城市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体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形成和强化自己应有的城市文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其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其自身文化特性的反映。

从实践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城市文化特色与魅力的价值和意义。

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

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结合实际。

地方高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文化机构,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应面向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新趋势,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而为,勇于担当。

1.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集群优势,打下城市特色文化发展基础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人才是第一位的。

“一个学者可能带动一个产业,一批学者可能带动一个产业集群”。

高素质的人才集群必然成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辐射源和加速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化,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定义、分类及其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地下空间建设的价值、难点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总结了国内外地下空间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地下空间建设的规划思路和措施,旨在为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下空间、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思路1.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化,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因此,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模式。

地下空间是指地下的空心空间,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例如交通、商业、娱乐等,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地下空间的研究,探讨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意义。

2.地下空间的定义与分类地下空间是指地下的空心空间,可以分为地下土层空间和地下岩层空间。

地下土层空间主要包括地下室、地下车库等,而地下岩层空间则主要指地下矿山、地下河道等。

地下空间的利用需要结合地下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其结构稳定和环境安全。

3.地下空间建设的价值地下空间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地下空间可以为城市提供交通拥堵缓解、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地下空间建设的难点地下空间建设面临着诸多难点,主要包括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地下岩层的稳定性、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解决这些难点需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可靠。

5.地下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降低城市土地的压力,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地下空间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运输排放和交通拥堵;最后,地下空间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收益和文化价值。

精选最新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完美版

精选最新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完美版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起来的。

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提出有效的建设建议,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化计划,其中包括建设一批小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一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近年来,政府大力投入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实施多项重点工程,小城镇的垃圾、污水处理和市政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2. 工业化程度提高:一些小城镇开始向工业化转变,发展电子、机械、纺织等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成为城市化的关键驱动力。

3. 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一些小城镇开始关注环保问题,推行绿色环保经济,建设生态示范城镇或实施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表现如下:1. 经济结构不平衡:由于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大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且多数地区缺乏资本、技术、市场和品牌等支撑,动力不足、成长慢、发展速度较缓慢。

2. 治理理念不够先进: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治理小城镇的先进理念,导致发展计划的不科学、财政投入的不合理和政策规划的不精准;一些地方政府重形式轻实际,担心影响自身的政绩考核。

3. 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消防等公共服务需求,但相关设施建设跟不上,质量与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人口流动性增大的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面临切实问题。

4. 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小城镇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推行“污染换污染”等做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加快衡水宜居城市建设对策论文

加快衡水宜居城市建设对策论文

加快衡水宜居城市建设对策研究【摘要】衡水市要实现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从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重视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着眼“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手。

【关键词】宜居;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社会保障体系一、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近年来衡水市以三年大变样、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宜居城市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

在影响宜居城市的诸多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经济发展。

经济实力的薄弱是衡水未来建设宜居城市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我市落后于省内同等级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必须立足于本地的区位优势、生态特征以及资源环境条件,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化之路,以资源的低消耗来取得高效益的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等低碳产业,积极扶持橡胶,丝网等特色产业,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首先抓好城市景观建设。

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构筑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抓好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抓好滏阳河休闲长廊的绿化和美化,加大衡水湖区的绿化面积,实现城郊森林化。

按照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要求,对临街建筑进行亮化改造,建设一街一景,有品位、有特色的景观大道。

其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突出抓好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建设,重点抓好生活污水处理、河水净化,垃圾无害化处理、饮水工程等一批城市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

同时要开展清洁卫生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媒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宜居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全体市民的培训教育,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使维护城乡环境卫生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确保衡水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宜居城市建设新论文

宜居城市建设新论文

宜居城市建设新探索【摘要】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已经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本文以湛江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对未来宜居城市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海湾城市;宜居城市;规划建设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

宜居城市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湛江市作为广东省西部欠发达城市,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1 建设海湾型宜居城市是湛江现阶段发展的迫切需要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居粤、桂、琼三省(区)交汇点。

湛江三面环海。

市区周边有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硇洲岛等众多岛屿环绕,是典型的海湾城市。

过去一段时期里湛江在宜居城市建设比较滞后,主要表现有: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不明晰,东西两岸发展不均衡,海湾城市特色不鲜明,城市景观零乱。

近年来,随着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湛江面临后发崛起的黄金机遇。

如何处理好工业立市和生态建市的关系,做到既要经济大发展,又要生态大提升,已成为湛江市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大问题。

经过探索,“建设美丽的海湾型宜居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是湛江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 湛江建设海湾型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湛江具有建设“海湾型宜居城市”的先天优势。

湛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城市。

湛江环湾面海,拥有湛江湾、雷州湾,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半岛城市。

湛江是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水平,具备建设海湾型宜居城市的巨大潜力。

湛江具有构建“海湾型宜居城市”的政策优势。

200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湛江要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西地区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

3 湛江市建设海湾型宜居城市的规划实践湛江充分借鉴国内外海湾名城的建设经验,在城市规划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描绘了海湾型宜居城市的美好蓝图:3.1 规划构建了海湾型宜居城市的总体布局框架湛江城市总体规划将构建宜居城市总体框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总体思路是:通过建设海湾大桥,形成沟通东、西两岸的纽带和城市东西向的发展轴,形成“一湾两岸”的城市发展大格局;西岸片区作为城市主中心,强调城市功能的提升,强化集聚辐射作用,东岸片区为城市副中心,是城市新的增长极;通过“三旧”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行政中心区,打造城市商业、金融、行政核心功能区;通过建设赤坎和霞山观海长廊、中澳友谊花园、南国热带花园等打造西岸的城市景观轴;在霞赤两地的老城区,通过渐进式的改造,逐步恢复逸仙片区和“三民”路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打造湛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展示区;在城市东岸,通过规划建设省运会体育中心、星级酒店、观海长廊、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文化娱乐中心等,打造城市副中心;通过发展南三岛、特呈岛生态旅游业,打造城市休闲度假基地,打造湛江市最有魅力的“客厅”。

【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关键字】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浅议生态城市建设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人居环境,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追求。

本文通过论述生态城市建设,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1 前言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

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

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根底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城市化论文

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城市化论文

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城市化加快城市化、搞好城市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必须协调发展。

一是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应当协调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在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下出现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产业逐步集聚、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加强,同时城市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

城市化是城乡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工业化的必然果,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因此,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到体制的大转换、产业的大调整、社会的大进步、人类的大发展,是人口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的本质是整个社会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核心是把农民转化为市民,把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为非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结果和载体是城市。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

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各项服务业,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

城市化和城市建设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城市设施的承受力为条件,以不削弱农业的的基础地位为前提,以推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

语文命题作文《城市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城市建设》议论文作文范文高中初中作文范文参考作文

语文命题作文《城市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城市建设》议论文作文范文高中初中作文范文参考作文

城市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将从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协调、可持续城市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气污染:由于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等原因,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

垃圾围城: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水资源短缺:城市用水量巨大,但是水资源却存在短缺的情况,导致城市水源供应难题。

二、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关键。

城市发展需要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水源管理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环保政策制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三、可持续城市建设可持续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途径。

可持续城市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节约资源:采取节能、节水、节地等措施,降低城市资源消耗,实现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和森林覆盖率,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可持续交通: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可持续交通方式,减少汽车污染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四、结语城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解决。

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关键,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加宜居、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干部在职教育学院09级4班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和政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学员姓名:牛涛学号:27专业:公共管理班组:本科4班指导老师:马梦明分院、学区:甘肃省分院临夏学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干部在职教育学院论文题目:浅谈和政县新农村建设规划论文提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急剧发展,县城面貌日新月异,为使县城性质、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

和政县自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心组织、强化领导、认准目标、拓宽思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步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由解决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跨越的新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论文提纲:一、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今后和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

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

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

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

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

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

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

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个别地方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全县人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

因此,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全县人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

首先要扎实开展好县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

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

一方面通过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

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

其次,要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

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

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

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

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党员队伍。

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今后和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坚持结构调整思路,突出特色产业。

近年来,通过走“两个重心”转移的结构调整路子,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和优化。

“种草养畜、油菜和啤特果种植”已成为和政县农民增收的三大重点领域。

今后,在畜牧产业方面,继续加快羊产业开发,要把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和政县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新品种引进、改良,不断提高绵羊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下大力气培育奶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好剂生乳业公司和华龙乳制品公司,实施好千头牛场等项目,鼓励扶持群众积极养殖奶牛;加快草产业开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推广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为畜牧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油菜产业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油菜产业。

(二)注重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和广灌区、达浪灌区部分田间配套工程、吊滩东干渠灌溉工程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县城二期供水及南片人饮项目的实施,初步解决了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通过陈家沟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汛抗旱减速灾能力不断提高。

但目前仍存在农村饮水不安全、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防洪减灾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现有工程挖潜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努力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建立安全可靠的供给体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缓解区域水资源矛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持续推进扶贫工程,加快脱贫步伐。

和政县自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在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扶带动下,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945增加到2005年的1242元,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县仍有人均纯收入919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万人,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在今后五年中,必须以贫困村为重点,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为突破口,加大整村推进到户项目扶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和输转力度,增加群众收入。

和政县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外务工缺乏一技之长,主要在建筑工地搞苦力型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今后要以县职校为依托,开展机械操作与维修、车工、汽车驾驶、烹饪、牛肉拉面、饭店管理、家政服务、工程技术、瓦工等为主的技能培训。

(五)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产业。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核心和标准是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无害化。

今后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积极推行“一池三改”(改厕、改圈、改灶)沼气建设, 缓解农村能源供需矛盾,解决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能而过量采伐薪草资源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进一步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搞活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

以古动物化石和松鸣岩等旅游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大打古动物化石和松鸣岩特色旅游牌,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

采取国家、集体、个体多方投资,通过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完善服务功能,培育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市场。

扩大旅游内涵,积极开发环保型竹柳编织用具、工艺品、奇石、盆景等地方特色商品,推出地方小吃,研制“和政羊”、铲齿象等化石仿制品,发展旅游商业。

参考文献: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3、《和政县农林处关于强化六项措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