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公共基础组语文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0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2020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2020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2020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素养和创新
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2.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思考。

3.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文学赏析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4.教学原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
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注重思维导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注重动手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
业评价、考试评价等,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6.教材选择: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
语文教材,使其既符合学科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以上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中职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3/23
18
05
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2024/3/23
19
教材选用原则及推荐书目
选用原则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推荐书目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大学语文读本》(高职高专版)、《大学语 文教程》(高职高专版)等。
3
课程性质
1 2
综合性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旨在通过 经典文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 化素养。
基础性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学 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 化基础。
人文性
3
本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经典文 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 人生价值。
2024/3/23
13
学生参与与互动
学生展示
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表演等形式展 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
表达能力。
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 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2024/3/23
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在线讨论,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与更新
建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评价机制 ,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和 更新,确保课程资源的优质性 和时效性。
2024/3/23
34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5
数字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方案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方案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方案12020年4月19日附件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方案一、总体思路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结合我省实际,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共设思政课(德育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课堂教学比赛、实训教学比赛、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等五个赛项,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

中职类初赛由市州教育(体)局自行组织,高职高专类初赛由学校自行组织,决赛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并根据决赛成绩确定我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选拔赛名单。

二、组织机构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并成立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组委会,下设仲裁委员会和秘书处。

1.组委会主任:应若平副主任:余伟良、邱德、谭知和、王雄伟委员:周韶峰、王俊良、王江清、隆平2.仲裁委员会主任:余伟良副主任:周韶峰、王江清成员:汪忠明、刘婕、彭文科、刘彦奇3.秘书处秘书长:周韶峰副秘书长:王江清、隆平成员:刘彦奇、蒋书同、彭文胜、舒底清、田伟军、周洪波、吴甚其、刘琴三、赛项设置及分组本次比赛共设思政课(德育课)教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比赛、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五个赛项,按中职学校、高职高专院校两类进行分组如下:1.思政课(德育课)教学比赛。

重点考察高职高专思政课和32020年4月19日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实施能力。

参赛教师应紧扣高职高专思政课和中职德育课大纲和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修订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要求,根据教学安排选取教学主题,所选的教学内容应相对独立、完整,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

中职类设德育课一组(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德育课二组(其它德育课程)。

高职高专类设思政课一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二组(其它思政课程)。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表1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本科)“3+4”分段培养中职段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其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顺利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语言文化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遵循语文课程固有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特点以及培养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应用能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滋养和情感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最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幸福打好精神的底子。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字功底,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2)背诵一定量的名言警句和诗词名篇;(3)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了解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知识;(4)较好地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的写作技能。

2.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如有逻辑地、得体地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等,能掌握讲演和辩论的技能要求,能进行简短的即席发言和有准备的口头发言;(2)能基本读懂各类常见文章并分辨文章的优劣,并能准确把握其要旨,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论,掌握一定的文学欣赏规律,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并能做到中心突出、联想丰富、文句通畅、表达清楚、结构完整;(3)能用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掌握基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熟练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

3.素质目标(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品质,能够胜任并愉快地从事社会各项工作并能适应进一步升学的需要;(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中职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案

中职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案

以下是一份中职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教案示例:标题:中职语文——记叙文写作指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基本要素,能够熟练运用记叙文的语言和结构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

2. 记叙文的要素和结构。

3.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4. 记叙文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记叙文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要素和结构,让学生对记叙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记叙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记叙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结构安排、主题思想等方面。

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表达能力等方面。

3.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能力等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技能大赛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技能大赛教案
(三)方法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 效率。
1.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 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 要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 评价。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 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四、教学实施
(一) 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
教学内容
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和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 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 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 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 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 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 200 万字。 2. 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 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 达清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 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写作 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 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 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 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45 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写作活动不少于 10 次。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明

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明

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明
举行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提升教学技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优秀教学成果和资源全国共享。

具体方法如下:
1.比赛方式
本次大赛由组委会先划定比赛课文篇目,选手提前一天入会,抽签确定参赛篇目并于抽签当日临时备课。

此种比赛方式旨在全面考评选手的教学技能和临场发挥能力,因此,选手抽签后需对相关课文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制作好教学课件PPT用于比赛时演示。

2.比赛篇目(选自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
《我的母亲》《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棵开花的树》《职业》
《牛郎织女》《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敬业与乐业》《师说》
《劝学》《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石缝间的生命》
《创造宣言》《荷塘月色》《淡之美》《走向社会》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我有一个梦想》
《一碗清汤荞麦面》《项链》
3.比赛程序
每位选手有20分钟的展示时间,其中:
①总体教学思路介绍(5分钟):对全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进行简要介绍;
②微型课堂(15分钟):选手选取自己设计的最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模拟现场教学;
③现场问答(2分钟):选手回答评委提出的一个问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

三.基本思路1. 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

中职三科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

课程标准研制注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2. 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

中职三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共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还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3.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特别要注重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大赛评分细则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大赛评分细则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大赛评分细则一、评分依据1.教学统筹能力(分值30)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规划和组织能力,包括课程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等。

2.教学方法运用(分值30)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的灵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启发、情感教育的渗透等。

3.教学反思和改进(分值20)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和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调整等。

4.学生学习效果(分值20)评价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等。

二、评分细则1.教学统筹能力评分细则(1)课程设计合理性(10分)评价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课堂教学的有序性(10分)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能力和教学秩序的维护情况,包括教师时间的控制、学生纪律的管理等。

(3)教学资源利用(5分)评价教师是否能够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的运用、教具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

(4)学生学习动力激发(5分)评价教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包括教师的情感投入、学习目标的设定、学生参与度的提高等。

2.教学方法运用评分细则(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10分)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互动和启发(10分)评价教师是否能够积极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教育的渗透(10分)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认知能力等。

3.教学反思和改进评分细则(1)教学效果分析和评估(10分)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和评估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和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反思。

(2)学生学习情况观察和反馈(5分)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反馈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的了解和反馈。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实用模板)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实用模板)
4.根据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需要,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考虑周全。
实施

成效
30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内容

策略
20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及时反映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针对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
3.教材选用、使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科学有效。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
评分指标
一、公共基础课程组
评价
指标


评价要素
目标

学情
20
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品应符合教育部发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强调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2.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教学实施报告客观记载、真实反映、深刻反思教与学的成效与不足,提出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改进设想。
4.决赛现场展示与答辩聚焦主题、科学准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研究深入、手段得当、简洁明了、表达流畅。
特色
创新
15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
特色
创新
15
1.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
2.能够创新教学与实训模式,给知识、积累实践技能、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
4.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2.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实训教学讲解和操作配合恰当,规范娴熟、示范有效,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展现良好“双师”素养。
4.教学实施报告客观记载、真实反映、深刻反思理论、实践教与学的成效与不足,提出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改进设想。
5.决赛现场展示与答辩聚焦主题、科学准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研究深入、手段得当、简洁明了、表达流畅。
实施

成效
30
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堂教学实际,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安全有序,教学互动广泛深入,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4.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与实践方式、提高管理成效。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比赛版)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比赛版)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 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 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 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设计思路 1.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设计理念和“活动导向,价值引导、 注重应用、提高素养”的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 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语文学习、语文实践和语文能力培养合一,职业情境、职 业活动、专业实践衔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 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的审 美情趣。 2.以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 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力求在知识习得、 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培养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奉献爱的职业情感,领悟美、 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能阅读、能鉴赏、能交流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 职业发展和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采用情景模拟、启发式、互动式、 问题式、任务驱动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语表达能力和书 面表达能力,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 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与评价不 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评判能力,能够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 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 的人文精神的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它有别于空洞的政治说教,大

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语文基础模块教学实施报告

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语文基础模块教学实施报告

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语文基础模块教学实施报告一、实施背景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模式,均缺乏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学的用不上,有用的没学过”的局面。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可以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出发,在沿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即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再按教材先后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根据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同一主题的若干篇课文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目的和内容,挖掘隐藏于文本中的专业元素,找准提高职业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品味文本内容,用语文能力推动专业学习,实现语文和专业的双赢。

二、实施目标该课程实施方案授课对象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踏上社会主要从事美术设计行业,需要有较高的创造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而语文课与美术专业之间并非是孤立的,语文课本里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分析和品味,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语文素养,文学修养的提高势必会带动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增加创作灵感。

2018年9月11日,国家政策强调培养学生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基于以上目标,结合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语文《课程标准》,重组了该单元的课程内容及目的,如下表:三、实施方法与成效1、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术专业知识渗透与德育渗透,实现语文、专业与德育的三赢。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1. 阅读与欣赏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1. 阅读与欣赏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 对比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 对比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对比
摘要:
1.2023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发布背景
2.比赛分组及要求
3.参赛内容的要求与评价标准
4.比赛的目的与意义
正文:
2023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已于近日发布。

此次比赛旨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赛出高风格,赛出真水平,赛出基本功,充分发挥比赛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各地各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次比赛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组(简称中职组)和高等职业教育组(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简称高职组),各组分设3 个报名组别。

参赛的模块、单元、专题、项目或任务等应为有关课程中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2 学时(不含中、高职思想政治类课程)。

比赛重点考察教学团队(3-4 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参赛内容要契合层次定位,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或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

专业课程内容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

此次比赛的目的是引导各地各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赛出高风格,赛出真水平,赛出基本功。

通过比赛,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我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升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科学文化修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平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社交能力,拥有初步的文学作品赏识能力和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优异习惯。

指引学生重视语言的累积和感悟,接受优异文化的熏陶,提升思想道德涵养和审美情味,形成优异的个性、健全的人品,促使职业生涯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着重基本技术的训练和思想发展,增强语文实践,培育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持续学习确立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涵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弘扬民族优异文化和汲取人类进步文化,为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教课时数安排教课内容教课时数现代文50阅读与赏识文言文28口语社交10表达与沟通写作10语文综合实践活动20灵活课时6查核4总计128三、教课内容与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内容要求在阅读中,能正确认读常用汉字,理解常有词语,鉴别常用的修辞手法,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基础知识在写作中,能较正确地遣辞造句,并运用必定的修辞手法。

能基本不写错别字,使用标点较正确内容口语听话交口语交发言际对话际现代阅文阅读:一阅般记述文、读说明文、谈论文、应用文等现代文章和诗歌、小说、读剧本等现代文学作要求掌握内容鉴别语音,听懂一般话,听完好对方的发言,基本理解发言的大概内容选用信息依据听的目的,抓住发言的粗心,选用有关信息鉴别判断鉴别对方发言中信息的真伪,判断对方发言的正误和好坏回应反应能运用体态语言作出回应清楚发音比较正确、吐字比较清楚简洁用词比较适合,说话比较简洁条理说话比较完好、连接,有必定条理分寸说话用语切称身份表情说话注意表情掌握文章能找出文章 ( 作品 ) 的中心句和要点词,并经过这些要点词句,基本理解文章( 作品 ) 的中心内容(作品 )的中心剖析文章能区分文章 ( 作品 ) 的段落或层次,并归纳其粗心(作品)的构造①掌握记述文的因素,能理清记述的次序②掌握说明的方法,能辨析说明的条理剖析文章③掌握谈论文的因素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能分清中心论(作品)的写法点和分论点④掌握常用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的基本要求品⑤认识编入教材中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分析文章能剖析要点词、句、段的含义及在文章(作品)(作品)的语言中的表达成效整体感悟能经过阅读,基本读懂文章(作品),能熟记有名文章(作品)作家及其代表作内容阅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诗文读要求能辨别课文中常有的通假字。

完整word版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完整word版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1、性质:《高职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

2、作用:①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首要条件,是一个人贡献社会的基础。

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员工。

②高职语文能够夯实从业实力,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职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使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高职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为根本任务的高职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高中语文”;后续课程为《应用文写作》。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体现职业性。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12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

即: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两个一体化: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实践与研究一体化。

四种实践:校内实训、实地调研、社会服务、技能竞赛。

五种教学组织:任务化的学习内容、项目化的实训指导、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过程化的学习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语文方向)课程标准目录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语文方向) (1)课程标准 (1)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3)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一)学科核心素养 (4)1. 语言理解与运用 (4)2. 思维发展与提升 (4)3. 审美发现与鉴赏 (5)4. 文化传承与参与 (5)(二)课程目标 (5)三、课程结构 (9)(一)课程模块 (9)(二)学时安排 (10)四、课程内容 (10)散文专题 (10)小说专题 (11)五、课程实施 (13)(一)教学要求 (13)1.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13)2. 整体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13)3. 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 (14)4. 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 (15)5. 提高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5)六、教学进度 (17)(一)学期授课计划编写说明 (17)(二)授课进度表 (18)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4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1. 语言理解与运用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2.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准确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

3. 审美发现与鉴赏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4. 文化传承与参与文化传承与参与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1. 语言认知与积累。

加强语言的感知、领会和情感体验,注重语言习得和感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2. 语言表达与交流。

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真实的生活和职业情境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具备适应学习与生活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素养。

3. 发展思维能力。

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比较、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结合生活和职业情境,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与优劣,力求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提升思维品质。

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如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探究语言现象与文学形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5. 审美发现与体验。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

6. 审美鉴赏与评价。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作品,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审美鉴赏活动。

运用联想和想象,欣赏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初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并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美感程度。

7.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8. 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感受现代产业文化,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拓展文化视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懂得尊重和包容,学习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提高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建构、系统设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

(一)课程模块基础模块上册所选课程由散文单元和小说单元构成。

1散文单元由《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三课组成。

2小说单元由《哦香雪》《项链》《荷花淀》三课组成。

(二)学时安排四、课程内容内容由两个专题组成散文专题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理清文章思路,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语感。

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内容要求】(1)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巩固和提高运用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能力。

(2)根据学习目的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精选文本,通过诵读或朗读,精心揣摩,认真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语感和对语言知识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提示】(1)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扩大阅读范围,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梳理语言现象,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2)精选优秀的散文,引导学生在朗读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行文思路,以及文本的语言特点、意境、风格等。

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引导学生运用体验、比较、质疑、探究等方法,仔细品味语言,揣摩语境,比较推敲,领悟语言的旨趣。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创设语境,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在对话交流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小说专题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养。

【内容要求】(1)充分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三要素,理解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2)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欣赏作品的语言表现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

(3)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获得审美体验。

【教学提示】(1)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运用环境特设,身份置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等活动。

(2)文学作品的阅读,应侧重于审美发现与鉴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充分调动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和审美经验,逐步提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指明鉴赏方向,指导学生聚焦审美对象,抒写审美感受;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小说改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审美体验。

五、课程实施(一)教学要求1.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