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剖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2、城市增长的经济学理论
•
基本经济活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 献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 段,基本经济活动构成比较单一并且主要 集中于工业部门,产生的乘数效应十分明 显,导致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很快。然而, 随着服务业成为主导性基本经济活动部门 后,城市中基本经济活动的比重下降而非 基本经济活动的比重上升,基本经济活动
第十五讲 基本城市理论介绍
一、城市增长理论 二、城市空间理论 三、城市规划理论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1、城市增长的区域 理论 • (1) 增长极理论 • (2) 中心外围理论 • 2、城市增长的经济 学理论 • (1) 经济基础理论 • (2) 聚集经济理论 • 3、城市增长的人文 生态学理论
•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3、城市增长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生 态系统,城市发展的原因在人文生态层面也 能得到解释。
•
•
人文生态学学者提出的竞争依赖理论认 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类的相互依赖和竞争。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 生产效率而进行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促进 了彼此间的依赖;相互依赖既强化了社会分
一、城市增 长理论
• 2、城市增长的经济学理论 • (1) 经济基础理论
•
基础经济理论( Economic Base Theory ) 把城市经济活动分为基本经济活动和非基 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经济活动从城市以外地 区为城市创造收入,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 展的经济基础,称之为城市的基本经济活 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称为
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 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返销回发 达国家。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 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在发展过程中,居民逐渐以通讯替代交通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一 方面,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减少了面对面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拥挤也
限制了相互作用的机会。因此,出现了城市居民逐渐以通讯替代交通来达到相互 作用的目的。
•
•
5、城市增长的全球化理论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一、城市增长 理论 1、城市增长的区域理论
(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growth pole)是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1950年由法 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Perroux F)作为抽象的经济概念提出。
• •
•
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
长点或增长极上的。然后,通过不wk.baidu.com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增长 极理论的关键是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城镇或地区作为介入点进行密集投资,使之产生 快速增长能力和扩散能力。
• 增长极可以分为部门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部门增长极是指那些具有较高产 业连锁度的推动型产业,它们的扩张必然通过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矩阵引发 相关产业的扩张,导致经济成倍增长。 • 城市增长极通过极化——涓滴效应的作用来推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化效应是
指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资金等向增长极集中所造成的周边地区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会受到抑制;涓滴效应是指增长极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
中心区与外围区相互依存,中心区主导着边缘区及整个地区的发展方向,有
强烈的吸引、聚集效应;边缘区则支撑着中心区发展。中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经济 关系是城市与腹地、经济中心与经济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关系。
• 弗里德曼主张通过打破核心——边缘的二元结构实现边缘地区发展,即当某一 级核心获得自主型增长后,便把重点转向小的核心从而为边缘区或不发达地区发展 逐步地创造条件。
•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政府与企业的结盟受到社会的制约,因为 如果它们的结盟是以牺牲过多的社会利益为 代价或城市发展的利益未被市民分享,那么 市民会在选举时更换政府从而拆散现有的联 盟。政府、企业集团、社区通过政治、经济 利益相互制约、相互妥协,它们的合力推动 着城市发展、塑造着城市空间。
• 1、城市增长的区域理论
• (2)中心外围理论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
中心外围理论( The Core—Periphery Model )是增长极理论的深化, 1966年由美国区域问题专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提出。 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造成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 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区在空间上表现为中 心城市、城镇群或城镇地区。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2、城市增长的经济学理论
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 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聚集经济包括 内部规模经济、区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 种形式。
•
• —— 内部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或厂商因为城 市聚集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规模增加所 产生的经济利益。
• —— 区域化经济( Localization Economies )
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1) 城市政体理论
•
城市政体理论的运行机制为: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政府为了赢得选举的胜利, 必须通过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来获取 市民的支持。
•
可是,政府不但没有充足的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