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翻译是一门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复杂艺术,它可以将一种语言中的消息传达给掌握不同语言的对象,而阐释学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伴侣。
回顾历史,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们发现翻译这一技能之后,后来探讨翻译的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不断的。
特别地,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阐释学也被分析出来,有些学者开始把阐释学用到翻译实践中,开始实践真切而富有质感的翻译。
阐释学是一种翻译理论,它以反映文本本身的特质为宗旨,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阐释过程,把翻译中文本之间的文化关系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甚至将这些普遍的文化意义用来再次诠释原始文本。
阐释学的宗旨是努力拟合原文的用意,翻译的真的宗旨主张读者不应该仅仅是在准确复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在把握原文的精髓的同时去追求能够诠释原文的好的翻译。
从理论上讲,阐释学的翻译观有三步:首先,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其中潜藏着的文化符号、文化权威、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根据这些文化符号以及文本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衡量原文的真实性以及文化价值;最后,利用翻译这一手段,用自身的创造性去实现这一阐释工作。
阐释学的翻译观充分认可以翻译者的决定,鼓励翻译者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熟悉原文的背景,憧憬原文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阐释原文。
因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知识储备,而翻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语言文本,更需要涉及到原文涉及到的整体文化背景。
例如,在翻译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翻译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的诠释原文。
此外,阐释学的翻译观也注重把握翻译的整体性,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文背景的了解,也注重译文的涵义、2005质量与主题思想。
在译文的实践中,阐释学的理论强调译文要融进译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实现与原文最符合的翻译效果,从而促进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关联,在文化上实现交流与辩证。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作者:卢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摘要:作为翻译理论的经典,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围绕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对乔治·斯坦纳本人、阐释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四步骤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阐释了斯坦纳翻译理论四步骤的内涵与外延,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四步骤内涵与外延一、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是西方翻译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以斯坦纳为代表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普遍关注。
1975年,斯坦纳在其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阐述了语言研究与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任务与目标等重要问题。
斯坦纳也因此书名扬天下,而此书亦被称作一部有关语言和翻译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阐释学理论的发展过程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基本定义是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和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
阐释学最早用于探索词句或作品文本的意义,尤其是用于确立“上帝之言”的意义。
据古希腊文献记载,为了消除文本的歧义和误解,那时的阐释学主要用于解释逻辑术和辩论术,以及阐释一些宗教、文学名著。
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的研究领域从宗教经典扩大到对整个古典文化经典的阐释。
这一阶段的阐释学理论处于神学阐释学阶段。
具体而言阐释学的发展历经两次重大突破:18—19世纪,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融合了不同领域阐释学思想,从语法和心理学角度将革新了古典阐释学,使其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特征的普通阐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20世纪,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将阐释学解释为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并确立了其独立的地位,将阐释学推向兴盛。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语义分析与语境重构
语义分析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境重构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
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化保留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转换
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进行适当的转换或解释,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接受习惯。
阐释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 艺术,需要译者在理解和 表达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 和技能。
阐释学派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的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对 翻译产生影响。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 文的忠实,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 文的意义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 文的意象和修辞。
译者创造性阐释
阐释学派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阐释,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责任与素养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
03
阐释学派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尽量传 达原文的直接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精神,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
0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 解释,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01
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学派 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诗的 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02
03
小说翻译
在小说翻译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注 重对人物性格、情节和背景的准确传 达,以呈现原作的整体风貌。
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看辛弃疾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22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文一相对达到了接受美学的效果。
3.相同或相近的韵脚相结合。
若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单一,易于理解,译者可采取相同或相近韵脚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保存原文意象,同时也能有效保留原文音韵,使译文读者视野与原文视野易于融合。
例如:“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他们连那。
”这句唱词文化内涵简单直白,因而在翻译时应注重其原文的音韵,尽量保留原文体现出来的形式美。
译文一:shoes and socks ,have clothes It was made all by themselves.译文二:our shoes and socks and dressing ,we support at the army most as we can.译文一中的唱词上下两句结尾的押韵在译文中强调“s ”音,观众可以通过相同的韵律体会原唱词和谐的音韵,使译文受众的期待视野与原文相融合。
而译文二则没有体现出这个特点,因此选用译文一较恰当。
四、结语豫剧唱词的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提高豫剧英译水平有利于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戏曲,更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接受理论重新定义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视野、视野融合等概念的提出,把文本中心论的模式改变为读者中心论,对传统翻译观产生了极大冲击。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豫剧《花木兰》选段唱词的两种译本分析为例,阐释了接受理论中所要达到的视野融合,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其接受程度,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豫剧唱词的音韵美、通俗美和修辞等对其翻译策略做了一定的尝试。
参考文献:[1]杨亚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为例[J].语言研究,2016.[2]石琦.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豫剧唱词的英译——以豫剧《七奶奶》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1.[3]徐晶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戏剧翻译——许渊冲英译《长生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4]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5]侯向群.接受理论与翻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1994.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看辛弃疾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李楠【摘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不容忽视。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论文提纲
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翻译解析 总结 负面解析 正面解析
一、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首先,为了给我们展现全然的异域作品,翻 译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关系。 另一方面,外国作品脱离自己的语言土壤, 连根拔起,翻译也是对异本身的考验。
二、翻译解析
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 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 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 文本变形系统阻碍了异的进入,这些变形的 分析即为“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主义、 兼并主义主宰的译本及超文本翻译。 12种翻译中的变形倾向:
杨瑾;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D];山西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大学;2007年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 名利场》 林小平.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以《名利场》的两 个译本为例 [D]重庆师范大学, 2007 陈俊帆.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 (05) 邹红梅.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以《吉檀迦利》为 以 吉檀迦利》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 (08) .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 夏毅; 从阐释翻译理论看李清照词的英译 四川师范大学;2008 硕士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D]华中师范大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 华中师范大 学, 2008 .
4、雅化(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雅化标志着“古典翻译的至高点”。在诗歌 翻译中,它表现为“诗化”;在散文体翻译 中,表现为“修辞化”。 修辞化译法就是以原文为原料,造出“优雅” 的句子。(以原文为基础,并以牺牲原文为 代价而进行的改写,不过是种“文体操练” 而已)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也是一部关于语言、思想的综合性论著,这一点从其目录 原文和作者,译文也因此变得丰富生动;翻译理论研究方
释学角度提出翻译(阐释)的四个步骤,与解构主义翻译 近纯语言(pure language),在解构原文的过程中,以
理论一样,也是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
“延异”(differance)的方式延伸、扩大语言。译者解
其次,对于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学者来说, 构原文的过程永远无法实现精确、彻底,这为译文的多样
文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针对语言和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深 域的一项突破。
入思考。
首先,二者都是哲学类翻译理论,且都是以语言、
(二)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理解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出发点是解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运用阐释学分析翻译现象,提 出理解即翻译,将阐释过程运用到翻译过程的研究中。
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哲学于1966年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提出,“解构”的对立面是“结构”,“解构”的主要对
译理论的学术思考,了解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共同点,而 言交流,着重分析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有
不是只关注差异。
很大启发。
二、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
三、共同点
(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几乎于同一时间段受到外
解 构 主 义 翻译 理 论 是 2 0世 纪 6 0年 代 末 首 先 于 法 国 界关注,被翻译界学者广泛研究、讨论。二者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翻译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一、引言
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理论都是近年来备受 Schleiermacher)、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5、安托瓦纳·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 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 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 闻名译学界。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 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 基础上。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 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阐释学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 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 限的消失,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四、意义及影响
创造性地将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题 对客体的认识的理解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此外,阐释学派通过探讨理解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 阐明了翻译的文化内涵,开创了翻译学向文化转向的 先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要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讲课文档
第一页,共26页。
主要内容
阐释学 背景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阐释学翻译 ➢ 斯坦纳 《阐释的步骤》 ➢贝尔曼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二页,共26页。
一、背景
1.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1)定义: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是一门对意义的理 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 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形成独立的学科。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不再拘泥于宗教经典,而 是扩大到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第四页,共26页。
二、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论 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关系。
•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异化VS归化 1)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偏向源语)。
• However, “both the outflow of energy from the source and the inflow into the receptor ”(Steiner, 2001) indicate that it is really difficult for the translator to find the ideal point without any loss of energy. The problem of being insufficient, superfluous, or whatever in poor translation, usually come from the final step.
第十四页,共26页。
pensation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 文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翻译的阐释学派
阐释学理解观 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一、西方现代阐释学代表任务海德格尔和伽达 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1、翻译是对原文本的阐释与理解,阐释的过程极 富主观性。 2、翻译研究必须寻回译者这一主体,赋予译者对 理解和阐释文本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二、海德格尔从哲学和阐释学的角度阐述的翻 译思想
1、他这种注意翻译的普遍性与将理解视为人的存 在的本质特点的观点联系起来,体现了阐释学的 广泛适用性。
2、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 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 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3、区分了“翻译”和“转渡” 1)认为“转渡”一词与“翻译”一词是“同一 者”,但不是“相同者”; 2)他推崇“意义转渡”代替“字面翻译”; 3)明确指出了翻译的困难——时间的迁移,语言 的畸变,理解的误差以及原意的消隐; 4)语言的本质不是“在场”,在于“缺席”。
新之处); 最后一章讨论有关文化的各种类型学。
2、主要目的:
阐明翻译乃是语言的基本因素,翻译和语言理 解不可分割的观点。
3、主要观点:
1)理解即是翻译
①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②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③在传统框架中,语言文学或话语行为造成的理解 困难有三个:作品的“节奏”,词汇,“个人语 汇”;
3)“完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即既无不及,又不超越,这应是译者自始自至终追 求的目标。
4)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 贯穿着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 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4、斯坦纳的贡献:
斯坦纳对翻译与理解的关系,造成理解的困难, 译者应追求的目标以及四个翻译模式的论述不乏新 意,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评介
大 众 文 艺69外语语言研究摘要: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历来备受译界关注,他的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研究语言和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的任务和目标等重要问题。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翻译的四个步骤的阐释学阐述。
本文介绍了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内涵,翻译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等等。
同其他理论一样,阐释翻译理论有其价值,特别是对翻译实践具有实用价值,但是他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
关键词:阐释学;信赖;侵入;吸收;补偿1. 引言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1975年,他凭借一部独特的翻译著作扬名西方翻译理论界--《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这部有关语言和翻译理论的著作被成称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2. 阐释学的基本定义一般地说,阐释学的基本定义是进行解释的科学或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和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
阐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从词源学上讲,hermeneutics 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中hermes赫尔墨斯,古希腊神话中传达信息的信使之神。
西方阐释学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阐释学。
第二阶段是方法论阐释学。
斯坦纳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解释的过程。
斯坦纳认同阐释学的普遍性,这点可以从他对翻译的定义看出来:1.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我们的文明,就因为我们学会了翻译过去的东西。
2 .翻译实际上就是理解和表达。
3.任何一种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都是历时或共时性的意思的转化。
4.研究翻译即研究语言。
这也即是斯坦纳的翻译理论被归入阐释翻译学的原因之一。
3. 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斯坦纳认为翻译的阐释学即“对翻译文本的理解”。
他阐述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三、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 •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二)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
(三)描写学派与图里
(四)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五)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霍姆斯(Holmes)
1、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该 派的成立宣言。
(五) 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文 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4、乔治· 斯坦纳
乔治· 斯坦纳(George Steiner)当代英国著名学者, 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 授语言学和翻译理论。 1975年出版《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西方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 该书为斯坦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5、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 贝尔曼(Antoine Berman, 1942-1991)当代法国著 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 场而闻名译学界。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 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 基础上。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 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四、意义及影响
创造性地将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 题对客体的认识的理解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此外,阐释学派通过探讨理解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 阐明了翻译的文化内涵,开创了翻译学向文化转向的 先河。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2008 [2]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2006 [3]夏宁,《论阐释学的翻译观》,2007 [4]王翔,《论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的贡献与不足》 [5]Language and Linguisticality in Gadamer’s Hermeneutics. Ed. Lawrence K. Schmidt. Boston: Lexington Books, 2000.
阐释学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 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 限的消失,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3、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德国当代哲学家、美 学家,现代哲学阐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 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 历史中汲取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而时间距 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 某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仅可以给历史以新解, 也同时开拓了我们自己的视域。 不足:伽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者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 存在与意识,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决定作用,最 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不可知的深渊。
1813年,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mermacher)在柏林皇 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 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关系。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异化VS归化 1)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 作者为中心(偏向源语)。 2)”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 者为中心(偏向译语)。
(2)来源: 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赫尔墨斯),最早 出现在古希腊文中,Hermeneuein,基本意思“通过说话来达 意”. Hermes(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波斯诸神的使 者,宙斯的传使者,因此他又是使节和传令官,他是负责解释、 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使者,在传递过程中有意无意会添上自 己的“阐释”。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主要观点:
他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 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 等同于翻译。 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作为基础,提 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将翻译的过程看作是阐释 的运作,并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 补偿。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HERMENEUTIC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主要内容
一、理论背景 二、理论特点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要(施莱尔马赫、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乔治· 斯坦纳、安托瓦纳· 贝尔曼) 四、意义及影响
一、背景
1.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1)定义: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在 19世纪形成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