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主要措施及亮点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主要措施及亮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主要措施及亮点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措施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明确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加强了对耕地的监管和保护。
同时,加强了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了耕地流失现象。
2.加强耕地质量提升。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耕地质量提升的投入力度,通过推广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力和产出率。
同时,加强了对耕地的生态保护,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耕地生态环境。
3.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我国政府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耕地保护和质量的提升。
二、亮点1.科技支撑。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力和产出率。
例如,通过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生态优先。
我国政府强调生态优先原则,加强了对耕地的生态保护。
例如,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耕地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了对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维护了生态平衡。
3.政策引导。
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通过实施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等措施,激发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总之,我国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基。
为了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们加大了对耕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耕地的保护和提升。
这包括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监督,修复退化的耕地,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
通过这些投入,我们成功地实施了大面积的耕地保护和提升工程,保证了耕地的质量和数量。
我们深入开展了耕地质量评价工作。
通过对耕地的质量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地区的耕地质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我们通过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每片耕地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价,将耕地的质量分为优质耕地、中等耕地和差劣耕地,并根据不同的质量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提升措施。
在保护耕地质量的我们还注重提升耕地的利用效率。
我们通过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我们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我们激励农民积极保护耕地,推动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加强了对耕地的法律保护。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对耕地的管理要求和责任。
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侵占、破坏耕地的打击力度,依法追究违法者的责任;我们加强了对耕地合法利用者的扶持和保护,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
通过法律保护,我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耕地保护体系,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加大对耕地的保护投入、深入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以及加强对耕地的法律保护,我们成功地保护和提升了耕地质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和提升力度,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维护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原本适宜耕种的土地被占用了,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当务之急。
本文就介绍一下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措施。
一、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解决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地面积小、田块不规则等问题,提高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土层厚度等,提高耕地质量。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是保证耕地生产的重要保障,因此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
大力推广高效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调配和保护,提高重要水源的保护和利用能力,都是有效的保障耕地质量的方式。
三、加强土壤保护与改善土壤质量种植合理的作物,施肥、灌溉、搅拌等均需科学管理,完善土地肥力监测系统,对于农业生产稳定和保持耕地质量都十分重要。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也是必须的。
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加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研,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管管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是保障耕地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大力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的执法监管,依法查处非法侵占耕地的行为,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
同时,应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现代生态等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大力强化耕地的法制化以保证土地资源的使用合规化与合理化。
综上所述,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保障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逐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已成为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耕地是农业的基石,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严禁违法占用耕地和乱占滥用耕地。
要加强对耕地的土壤保护和治理工作,严禁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土壤的污染。
要加强对耕地的水资源保护,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大力推进耕地质量的提升工作。
为了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质量,必须加强对耕地质量的提升工作。
要加强对土壤的改良工作,采取合理的农田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要加强对种子和农作物的品质控制,选用优质种子,并加强对农作物的科学种植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
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农民科学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要提高农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推广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科研和创新,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要加强对农民的保护和支持。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为了真正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必须加强对农民的保护和支持。
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和农民的获得感。
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
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和政策宣传,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而在农业生产中,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各国都非常重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工作。
本文将探讨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具体的举措。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在粮食生产中,只有具备良好的耕地质量,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而且,耕地质量的好坏还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将会导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耕地质量的提升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是加强农业生产管理。
通过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可以及时了解耕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提升。
其次是推广科学的耕作方式。
科学的耕作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够减少土壤的退化。
通过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再次是加强对土地的保护。
通过划定耕地保护区、加强对耕地的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发。
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护理土地,保护耕地资源。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当加大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农民参与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
还可以引导企业参与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通过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形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的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致力于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意义、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意义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耕地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支撑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利于维护土壤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循环,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避免水土流失、土壤硬化等问题的发生。
耕地质量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增加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于我国实现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当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面临着许多问题。
耕地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地污染、土壤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加剧了耕地的质量下降,导致土地退化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民的种植习惯和生产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依赖于良好的耕地资源,如何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面临着耕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土地质量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增值潜力受限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耕地资源利用率不高是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质量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土壤的退化、土地的贫瘠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也成了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多,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和宝贵。
而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耕地保护与提升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为此,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是当下非常必要的一项任务。
一、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现代农业对土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要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质量。
首先,要加强耕地保护。
这里的保护是要把耕地用途和管理纳入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从而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要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其次,要提高土地质量。
首先,要加强土地质量现状调查,基于现有的资源数据,把零星的、分散的、不全面的土地质量信息汇总,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常态化的土地质量监测体系。
随后,制定耕地保护与提升规划,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土地保护目标。
二、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耕地的质量与农业生产和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不仅有利于国内粮食安全,而且还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耕地质量提升,首先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耕地生态保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肥力。
其次,要发展土地经营服务产业,引导土地流转经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产业化。
三、加强法制保障,规范土地使用行为要实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落地,必须加强法制保障。
这也是保障耕地合理利用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耕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建立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技术支撑和工作机制。
在耕地保护和利用中,要严格落实在用地上签署呈批手续和规划条件的相对性原则,对使用和流转行为实行严格管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占用、破坏耕地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结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76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76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8.07.10•【文号】农办议〔2018〕63号•【施行日期】2018.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76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18〕63号袁延文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尽快制定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民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文件印发以来,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工作协调配合,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在各方共同推动下,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32元,同比增长7.3%,分别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4和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至2.71:1。
农民增收形势稳中向好,为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统筹谋划,明确了阶段性任务目标,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土地分类管理我国耕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和评价利用价值。
因此,在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不同类型耕地的科学管理。
具体而言,要根据耕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将其分为不同类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例如,对于肥沃的平原耕地,应加强化肥、农药施用管理,改善土地结构,增加产量;而对于山区耕地,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沉降等问题,加大土地保育力度。
通过分类管理,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耕地生产潜力,还可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一体化。
二、加强土地质量监测土地质量监测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对耕地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壤质量的问题,确保耕地的健康和稳定。
具体而言,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对土地进行有序、科学的检测。
监测内容包括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微生物指标等方面,以及土壤可持续利用能力、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土地的情况,可以为土地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大土地保护力度土地质量保护是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在实践中,土地保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建设耕地保护区、禁牧、限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等。
此外,要加强耕地复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措施,保护耕地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益和品质,增加耕地的长期使用率,确保耕地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注重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例如精细化管理、科技兴农、节水耕作等。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每个农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要加强对耕地的管理,严格实施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耕地尤其宝贵,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严禁非法减少耕地面积、非法转让耕地和非法占用耕地。
要建立健全耕地利用政策,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耕地,确保耕地质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落实好耕地保护政策。
对于已经开垦的耕地,要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好这些耕地,避免因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而导致的耕地质量下降。
还要积极开展耕地保护工程,修复退化耕地,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从而有效提高耕地的质量。
要加大对耕地的提升力度,实施好耕地提质工程。
通过加强农业投入,使用优质农业生产资料和高效农业技术,持续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还要大力加强对耕地的水土保持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土地退化,保持土地的肥沃和水分适度,助力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还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耕地的保护和提升,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和循环化发展。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中,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耕地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耕地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问题。
农民要增强对土地的保护意识,正确使用肥料和农药,科学施肥,科学耕作,遵守农田水利规程,做到科学种田,努力提高耕地的产出,同时保护好土地资源,共同维护好农田和社会稳定。
2024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1.1 背景分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民的生存依托,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也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1.2 目标设定- 到2024年,全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并有所增加;- 到2024年,全国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耕地环境质量稳定,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到2024年,全国耕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增加。
二、工作措施与任务2.1 加强耕地保护工作2.1.1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加强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政策体系建设,强化耕地保护的法治保障。
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地行为。
2.1.2 强化耕地保护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耕地资源监测和评估体系,实时掌握全国耕地面积、质量和利用情况。
加强对耕地破坏和质量问题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破坏。
2.1.3 强化耕地综合整治加大对农村杂乱地块和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整治力度,开展耕地改造和生态恢复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质量。
2.2 提升耕地质量2.2.1 加强土壤调查与评价开展全国土壤调查,建立土壤质量数据库,全面了解土壤质地、养分状况、有机质含量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2.2 推进有机肥料和绿色农业发展加强有机肥料和绿色农业的推广应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2.2.3 增加耕地保护投入和技术支持加大对耕地保护的财政投入,提供农民耕地保护的奖励和补贴,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
2.3 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2.3.1 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用水效益。
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6.29•【文号】国土资发[2012]108号•【施行日期】2012.06.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优化利用土地资源、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综合采取行政、工程、技术等措施,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管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一些地方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提升耕地持续增产保障能力的综合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管护制度和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丰富耕地保护内涵,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管控优质耕地(一)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后三个月内,要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和有关要求,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要综合运用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到实地,划定边界,设立标志,统一编号,落实到户。
编制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图件和表册,逐片(块)落实数量、质量等级和保护责任信息,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及时完善和更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确保耕地质量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
一、耕地资源丰富但面临多重压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但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破坏,使得耕地质量面临较大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降低。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等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土地退化、贫化;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土地侵蚀等也对耕地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过度耕作也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
二、加大政策支持,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为了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是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加强土地整治,保障耕地基本面积。
其次是大力推进农业用地质量等级划定和等级提升工作,通过科学评价和分级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保障耕地质量。
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推动农田生态化建设,提升农田生产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减少土地退化现象。
加强科技支撑,引导发展绿色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减少农业对土地的损害。
三、加强监管,保障耕地质量安全为了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利用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保护耕地的长效机制,使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其次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建立健全的耕地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防患于未然。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推动地方政府责任,加大对耕地保护和利用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到切实的落实。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
为了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
积极推动耕地面积调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决遏制非农建设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禁止乱占耕地、乱建房屋等行为,加大对耕地资源的巡查监管力度,防止非法占用和破坏。
要改善耕地土壤的质量。
加强土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建立土壤污染防控体系,加大对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加强土地肥力管理,推广有机肥、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加强耕地水利建设,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耕地智慧管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广科学种田、绿色种植等先进农业技术。
加强农作物适应性研究,培育适应不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
第四,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落实“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加强耕地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农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农田防护能力。
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非点源污染。
第五,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和提升的认识和意识。
推动农业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通过综合治理、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等多方面的措施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种田意识,共同推动我国农业向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是农民的“摇钱树”,也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需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
要加强对耕地面积和质量的管理,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耕地资源。
加强土地调查和监测工作,确保科学、准确地掌握耕地面积和质量的变化情况。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加强对耕地保护区和重要粮食生产区的保护,限制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
要加强对耕地的土壤质量保护与修复工作。
土壤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土壤质量对提高耕地质量至关重要。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评估土壤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质量问题。
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
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
要加强对耕地的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对耕地的保护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灌溉水浪费。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设排灌系统,解决农田排水不畅问题,防止因积水过多造成耕地退化。
要加强对耕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基础。
加大对农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材料的监管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耕地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耕地生态环境质量。
推广农作物轮作和轮牧技术,调整耕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要加强对耕地保护与提升的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设施和排水系统的建设覆盖面。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掌握农田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
推出耕地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科学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任务。
只有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土壤质量的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措施相结合,才能实现耕地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土壤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土壤质量状况。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物理化学性质对于正确施肥、科学耕作非常重要。
我国加大了土壤质量的调查和监测力度,建立了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土壤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土壤水分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要素,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质量至关重要。
我国在耕地水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农田水管网,实施农田节水灌溉、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了耕地的整体水分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土壤肥力。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壤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我国在土地整治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工作,通过改土护坡、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提高了耕地的土壤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推行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对土壤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绿色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耕地质量。
科技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指导农民科学耕作,提升耕地质量。
我国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培育和推广一批适应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也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需要采取大力实施的措施。
要强化土壤保护,加大对土壤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力度。
建立健全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定期对耕地进行全面检测,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状况,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对已经受到污染或退化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壤质量,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加强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容易引发土壤侵蚀和退化等问题。
要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采取科学施肥、合理轮作、适度耕作等措施,减少对土壤的损耗,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布局和利用耕地资源。
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划工作,控制耕地的非农化和乱占现象,保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作物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科学指导,提高农民的耕地管理技术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农民科学的耕地管理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
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他们对耕地质量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资源的氛围。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加强土壤保护、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以及农民技术培训与科学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保护和提升我国的耕地质量,确保农业的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一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靠提高粮食单产,前者必须有一定的耕地数量为基础,后者必须有良好的耕地质量为保障。
韩长赋部长在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时曾指出“要保土增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2014年6月财政部拨付了25.1亿的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其中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含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项目占资金总量的76.7%。
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基点由过去的“保耕地数量”转变为“保耕地质量”。
因此,整合现有项目资源、推进新沃土工程,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做好耕地的用养结合和培肥地力,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实现保土增粮的战略选择(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土地资源不断退化,耕地土壤质量退化加剧,作为我国粮仓的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已由开垦初期的80克/公斤-100克/公斤下降到30克/公斤左右。
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含量小于10克/公斤的水田面积增加了3.9个百分点,旱地增加23.4个百分点。
因此,实现保土增粮目标就要打破用地不养地的观念,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突破耕地资源约束,保持和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核心是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和土壤生产力。
据统计,美国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克/公斤,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澳洲国家超过30克/公斤,我国则在22克/公斤左右。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讲话本网记者叶晓宁摄很高兴出席今天的高峰论坛。
这次会议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我理解,主攻方向是绿色发展,重点任务是污染土壤治理,发展目标是耕地质量提升。
这都是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打算。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导致耕地质量堪忧。
表现为“三大三低”:“三大”:一是中低产田比例大。
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
其中低产田超过30%。
二是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
耕作方式的粗放,特别是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耕地质量的退化。
我国施用了占世界1/3的化肥,生产占世界1/5的粮食。
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
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等十分突出。
三是污染耕地面积大。
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西北等地农膜残留较多。
“三低”:一是有机质含量低。
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低0.07个百分点。
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比开垦之初下降5个多百分点。
二是补充耕地等级低。
大体上,每年占补平衡耕地500万亩。
一般来讲,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地力等级相差2—3个等级(1个等级100公斤)。
三是基础地力低。
目前我国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
我们要扛起责任、用于担当,把耕地质量保护好、建设好,使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牢固。
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技术路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持续推进,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我们认为,在工作中应把握两点:一个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带动社会和农民的投入。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加强耕地保护工作,严格实施耕地调整审批制度,建立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措施,加强了对耕地的管理和保护。
政府加大了对违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打击力度,严厉惩处非法占地行为。
我国大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措施。
我国采用科技手段,加强了耕地土壤的改良和保肥种养,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政府推广农业科技,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我国加强了耕地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药农残和化肥污染防治。
政府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监管,规范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防止农药和化肥的过量施用和污染土壤。
政府提倡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加强了耕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政府加大了对灌溉设施的投入和维护,优化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政府提倡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政府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
我国政府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任重道远,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监管,加强科技支撑,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一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靠提高粮食单产,前者必须有一定的耕地数量为基础,后者必须有良好的耕地质量为保障。
韩长赋部长在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时曾指出“要保土增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2021年6月财政部拨付了25.1亿的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其中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含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项目占资金总量的76.7%。
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基点由过去的“保耕地数量”转变为“保耕地质量”。
因此,整合现有项目资源、推进新沃土工程,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做好耕地的用养结合和培肥地力,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实现保土增粮的战略选择(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土地资源不断退化,耕地土壤质量退化加剧,作为我国粮仓的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已由开垦初期的80克/公斤-100克/公斤下降到30克/公斤左右。
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含量小于10克/公斤的水田面积增加了3.9个百分点,旱地增加23.4个百分点。
因此,实现保土增粮目标就要打破用地不养地的观念,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突破耕地资源约束,保持和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核心是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和土壤生产力。
据统计,美国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克/公斤,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澳洲国家超过30克/公斤,我国则在22克/公斤左右。
据中国农科院专家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常年平均粮食单产水平与耕地土壤有机质水平密切相关。
北方旱作区,1克/公斤的土壤有机质相当于0.6吨/公顷粮食生产地力,南方稻作区1克/公斤的土壤有机质相当于0.8吨/ 公顷粮食生产地力。
平均来看,土壤有机质每提高0.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的稳产性提高10%-15%。
(三)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态安全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耕地污染的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食品卫生安全。
据统计,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超过3亿亩,其中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达到了1.5亿亩,污水灌溉的耕地面积已达4950万亩,耕地的污染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污染。
有些地区由于使用污水灌溉,导致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下降,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
在某些污染严重的地区,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了数倍。
实践证明唯有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才能提高农业生态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类舌尖上的安全。
(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无论何时都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年初,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通知》,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确保产能,关键在提升耕地质量;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保护好耕地,农业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与欧美国家相比,低20-30个百分点。
因此,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重中之重。
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以来,国家加大了耕地建设和管理的力度,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农业部门推广了大批改良土壤的先进实用技术以提高土壤肥力,2009-2021年,全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综合地力培肥等技术累计推广面积约1.8亿亩。
当前,随着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转移,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
但是,也应清楚认识到,耕地质量建设的目标远未实现,还有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不足:(一)中低产田比重逐年扩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由于人口增长引致的粮食需求不断膨胀,许多干旱、半干旱、山地和低洼易涝地被开垦出来,这种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垦地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重过大,占耕地总面积的65%。
54% 耕地的分布在平原和盆地,46%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
自1999年开始实行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近几年我国耕地数量的保护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有些地区仅重视数量平衡,忽视耕地质量平衡,占优补劣现象严重,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
此外,我国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数量约为5亿亩,但其中仅有1亿亩左右可以开发利用,而且多分布在自然和区位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带和山区,开发难度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耕地土壤退化严重,生产潜力发挥不足。
耕地负载逐年加大,耕地土壤退化严重,出现了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华北耕层变浅趋势明显、南方土壤酸化加剧、西北盐渍化日益加重等区域性耕地退化问题。
同时,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生物性状差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据有关研究,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已由开垦初期的8%-10%下降到3%左右,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层厚度17厘米,仅为美国玉米田平均厚度的一半,南方部分地区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由30年前的52%扩大到65%,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面积已达3 亿亩。
耕地土壤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三)耕地的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不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7%,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加上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很不匹配。
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集中在南方,“长江—淮河”一线以北地区集中了全国65%的耕地,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总量的20%。
我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大部分年份干旱,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
农田基础设施差,损坏、老化严重,也使得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降低,遇暴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影响粮食生产;遇干旱缺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1亿至3亿亩以上,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极大地影响了粮食产量。
三、推进我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思路和对策(一)总体思路为“保土增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查明农田耕地质量基本情况,科学划分实施区域,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积造农家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于提升耕地质量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二)具体措施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整合项目资金,积极推动新沃土工程实施,大力提升耕地质量;结合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摸清底数,制定科学的耕地质量建设和修复的技术路径和措施;密切关注补充耕地的质量,积极参与质量验收,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少、质量不减。
扩大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节水农业等技术的应用范围,即重点实施一项工程,推进三项工作,推广五项技术,做好七项保障。
1.实施一项工程。
重点围绕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沃土工程,加强田间保护性耕作、有机肥料积造、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及商品有机肥料生产设施建设,装备深耕翻、深松、秸秆还田小型机械、机具及节水灌溉、灌溉施肥设施,配套以改良中低产田为主的工程、农艺、生物和化学措施,建立健全耕地地力、施肥效益与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2.推进三项工作。
一是结合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与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摸清底数,主要是扩大调查与评价范围,抓紧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二是耕地质量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是完善中低产田改良标准,制定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配套相应的技术规程或规范。
三是积极参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少、质量不降。
3.推广五项技术。
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除了继续重视现有土肥技术、培肥地力外,还应通过扩种绿肥、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途径,尽可能地减少化肥用量,制定不同作物的综合培肥技术。
一是秸秆还田技术;二是种植绿肥技术;三是有机物料的无害化处理及工厂化生产;四是土壤改良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土壤的障碍因素,采取以工程措施为主,农艺、生物、生化调控为辅的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五是节水农业技术,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强农田集水、蓄水、保水、节水能力,实现土肥水资源的高效调控与综合利用。
4.做好七项保障。
一是统一认识。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社会性、基础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耕地质量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其发展变化是一个缓慢的、难以逆转的过程,在没有发生质的飞跃之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为此,必须针对当前耕地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用、轻养护”、“重外部环境建设、轻土壤培肥”倾向,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耕地质量建设意识,将粮食安全由过去的“藏粮于民”、“藏粮于仓”逐步向“保土增粮”转变,动员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强化耕地质量管理制度。
按照系统的层次尺度性管理原则管理耕地:从高层,耕地应是“一把手”抓的“头等大事”,“一把手”不仅要管控土地数量,而且应肩负起耕地质量提升和管理任务,实现区域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严格监管;从基层,耕地质量提升和管护应尽可能落实到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或最适当的一级,制定以农户为主体的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管护制度,让农户成为耕地质量的受益者和“守护神”。
三是加强监管。
从耕地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来看,政府应着力创立一种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强有力的协调和管理制度或机构,建立土地整理全过程考核监管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
农户或基层集体经济组织应充分参与到耕地质量提升和管理的相关环节之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监督耕地质量提升和管理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例如,欧盟提出的农业环境管护制度、美国的耕地休耕和自然资源保护制度,皆是通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以农户为主体,实现了较为有效的耕地质量提升和管护,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