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歌的语言

合集下载

古诗词如何赏析

古诗词如何赏析

赏析古诗词是一种艺术欣赏活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下面是一些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1. 了解作者和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品味语言:古诗词的语言简练、优美,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读者可以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感受其音韵美、意象美和意境美。

3. 理解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氛围。

读者可以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深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分析结构和技巧:古诗词的结构和技巧也是赏析的重要内容。

读者可以分析诗歌的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以及诗歌所运用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5. 联想和想象:古诗词常常留给读者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相结合,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总之,赏析古诗词需要综合运用文学知识、审美能力和想象力,通过深入阅读和理性思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

品味诗歌的语言

品味诗歌的语言

4、含蓄委婉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 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 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 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 的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 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 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 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迈飘逸 杜牧的清健俊爽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高适的悲壮苍凉
陆游的悲壮爱国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古代诗歌中 常见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 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 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 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 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 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 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 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 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 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 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 侍御虚舟》)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作者: ————————————————————————————————日期:ﻩ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滨城区一中语文组吴美娜内容提要: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品味语言主要从抓住“意象”,借助“三眼”(题眼、诗眼、词眼),推敲“三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分析“结构”,揣摩细节几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诗歌语言,“三眼”,“三词”,结构,细节《考试说明》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可简要归纳为四个考查点,且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即“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情感、态度)——技巧”。

只有遵循这一鉴赏规律,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从而为全面地鉴赏提供了一种可能。

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它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

为此,我们可以说,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那么,如何品味诗歌语言呢?笔者以为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一、抓住“意象”(语言的内容)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

它可以是主观化的词,也可以是含有作家情思的短语。

如果说语言本身还是较为客观的内容的话,那么意象则明显已是主观化的东西。

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之品味诗歌

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之品味诗歌

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之品味诗歌品味诗歌的学习方法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心灵的美好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和品味诗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那么,针对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之品味诗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审题认知在学习一首诗歌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审题,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通过阅读诗歌的题目和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对诗歌的背景和意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旨。

二、注重诗歌语言诗歌语言的美妙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

在品味诗歌时,我们要注重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通过欣赏和体味诗歌的语言之美,我们可以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嗅觉,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深度阅读阅读一首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研读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直观感受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冲击;其次,我们要用心品味每一个词句,理解其中的意象和隐喻;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作者的生活经历等来丰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撰写读后感对于品味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来记录和分享我们的感受和体会。

读后感可以是对诗歌整体的评述,也可以是对其中某一句话或词句的深入解读。

通过写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书写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并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五、分享与交流诗歌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艺术形式,通过与他人的分享和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我们可以邀请朋友、同学或老师一起品味诗歌,进行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共同探讨诗歌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六、多样化的品味方式除了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品味诗歌,我们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丰富我们的诗歌体验。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演绎诗歌,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美妙动人的诗意旋律;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将诗歌的美妙在纸上一一展现。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品味诗歌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自己语文素养的方法。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洗练
• 语言的洗练是指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 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如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 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 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 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惆怅的离情之中, 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使作者耿介傲 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近俗白 却字字珠玑,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3.绮丽
• 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 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李商隐 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 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 蓉红泪多。”本来是生活中常见的一次离 别,经过诗人用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渲 染,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出色 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 再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 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 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 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 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事展 的悲愤,无不饱含其中。
6.奔放
• 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 为一体,凸现了时间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 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 情的壮怀气魄。
4.隽永
• 这类语言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 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 者品味。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 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用隽 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 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5.委婉(含蓄)
•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 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 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无一句言羁旅的清苦孤 独。首句是答复妻子的问讯,本来是应该知道归 期的,这里说“未有期”,就蕴涵着不尽的凄楚。 接下来写景,凄风苦雨连绵不断,涨满了池塘, 妻子的思念,却写道:何时才能 团聚,剪烛西窗之下,彻夜长谈这一段令人愁肠 寸断的生活呢?

品味诗歌的语言

品味诗歌的语言

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在赏析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1.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主要是指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也就是理解古典诗歌中"诗眼”的概念,并能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2.炼意——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指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一、知识精讲: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哪两个字加得最好?试加赏析。

(一)炼字炼字内容: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音词1.炼动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悠然)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活用为动词,从视觉角度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自然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雏莺在风中长大了,梅子在雨中长肥了,既写出了它们的形态,又写出了它们的动态)2.炼形容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3.炼副词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具体)

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具体)

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具体)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有:1.品味语言。

通过反复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体会诗境。

通过想象、描述、交流等方式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目标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概念和情境。

2.感受诗歌意境:通过品味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

3.领悟诗歌内涵: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古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提高语言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6.培养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古诗,培养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有哪些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__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大意,能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能正确理解诗意。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__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句意境。

__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祖国山河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培养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

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语文古诗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文的意思和内涵,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来说,古诗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1.了解诗文的含义:通过朗读和解释词语,理解诗文的主旨和内涵,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欣赏能力: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古诗的美和魅力。

3.提升语文素养: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使用

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使用

问题: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 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答案:叙: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析: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 活气息浓烈。 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 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 评: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 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 阔。
5、简洁明快:其特点是明白通畅, 就是 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注:元稹,字微之
6、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 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 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 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 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等等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பைடு நூலகம்。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

怎样欣赏儿童诗

怎样欣赏儿童诗

怎样欣赏儿童诗
如何欣赏儿童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关注儿童诗歌的情感:儿童诗通常表达的是孩子们对世界、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以及他们对成人世界的理解。

阅读儿童诗时,要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实、纯真,是否符合儿童的视角和感受。

2. 寻找儿童诗歌的意象:儿童诗通常通过形象生动的意象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读者应该努力寻找诗歌中描绘的意象,理解它们如何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品味儿童诗歌的语言:儿童诗的语言通常简单易懂,但却富有童趣和韵律。

读者应该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其如何通过修辞、音韵等手段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韵味。

4. 探索儿童诗歌的主题:儿童诗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友谊、亲情、童真、自然等。

读者可以通过探索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和价值观。

5. 结合读者自己的体验:欣赏儿童诗时,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诗歌,并产生共鸣。

总之,欣赏儿童诗需要用心体会和理解。

通过关注情感、寻找意象、品味语言、探索主题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才能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儿童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诗歌品味语言方法

诗歌品味语言方法

诗歌品味语言方法
1. 多读诗歌呀!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妙。

比如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多读几遍,是不是感觉那月光就在眼前呢?
2. 细细琢磨诗歌中的词语呀!每个词都可能藏着深深的韵味呢。

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神奇呀!
3. 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呀!那可是诗歌的独特魅力呢。

像“大江东去,浪淘尽”,读起来多带劲!
4.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呀!这不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了嘛。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你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那生动的场景吗?
5. 把自己放进诗歌里呀!体会诗人的情感。

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你能感受到那份孤独吗?
6. 跟别人讨论诗歌呀!听听别人的见解,说不定有新发现呢。

就像探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肯定很有趣!
7.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呀!那可是让语言变得精彩的法宝。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夸张多厉害!
8. 了解诗歌的背景呀!这样能更深入地品味语言。

比如杜甫在战乱时写的诗,语言中是不是透着无奈呢?
9. 试着仿写诗歌呀!用诗人的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哇,那会很有成就感吧!
10. 随时随地都能品味诗歌呀!等车时、睡觉前,都可以拿出来读一读。

想想“锄禾日当午”,是不是很应景呢?
我的观点结论:品味诗歌语言的方法有很多,只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能领略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美妙世界中吧!。

教学研究: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方面

教学研究: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方面

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方面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哪几个方面呢?一、品味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学习现代诗,要细细品味语言,揣摩形象可感、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味。

品味现代诗语言可以从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体会语言在表达感情、表现主题方面的精妙之处。

品味现代诗的语言首先从语言风格着手。

比如《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首诗语言风格平实,叙述性与抒情性相结合。

诗中“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属于叙述性诗句,叙述了深圳人们的生活。

我们还可以借助开想象,品味叙述性诗句。

引导学生想象“从这些叙述性的诗句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借助想象,将诗歌语言还原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诗歌第3节“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这几句属于抒情性诗句,富有浓浓的抒情味。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涵。

品味诗歌语言还要关注遣词造句。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首诗用语很有特点。

句子形式整齐灵动。

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中的“高速公路、厂房幢幢、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体现了现代诗语言的音乐美。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节诗对仗比较工整,最后一句极富诗意,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挑回了夕阳”,体会深圳人们贫穷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神韵1.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

诗歌鉴赏——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美感

诗歌鉴赏——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美感

诗歌鉴赏——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美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以独特的形式和美妙的语言表达,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美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本次课程将以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诗歌鉴赏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美感。

一、小学阶段的诗歌鉴赏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而富有意境的儿童诗歌,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语言的美妙。

1. 《小蜘蛛》这首诗以小蜘蛛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押韵的形式,展现了小蜘蛛勇敢、聪明的一面。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如“它拿着细线,像个小工人”,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2. 《小鱼儿》这首诗以小鱼儿为主人公,通过描绘小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展现了小鱼儿的自由和快乐。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感受到诗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二、中学阶段的诗歌鉴赏在中学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更加深入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鉴赏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深度和哲理。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表达离别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思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三、诗歌鉴赏的启示通过诗歌鉴赏,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美感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

1.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丰富多样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元素,进行创作和表达。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古人以诗教为启蒙之始,终身笃学而不懈怠。

中国是诗歌大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诗歌的韵味,现代文明也无不彰显着诗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种文学样式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有了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有独特的创作规律,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欣赏方法。

诗歌的解读首先需要积累,而对于积累较匮乏的中学生来说,如何找到领会诗歌意旨的钥匙,便成了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于是,我想谈谈从理解古代诗歌语言入手,准确把握诗歌主旨的一些方法。

一、还原变形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的不确定性是诗歌欣赏的难点。

我们不妨说诗歌语言是变形的语言,它与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有相当的距离,是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理解这样的语言,需要参考一定的语境和背景。

现代生活中,没有理解诗歌语言的天然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从各方面为学生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条件。

诸如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生平资料、历代名家注解的提供等等。

但理解诗歌语言本身的特点是尤为重要的。

简单地说,就是让变形的诗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得到还原,从而理解诗人最真切的创作意图,进而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就是词语的精炼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可以是介词、连词等语法成分的省略,也可以是打乱原本的句子内部语法顺序以合乎诗歌的格律要求。

如“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纯意象的组合诗句。

词与词,句与句,几乎没有任何中介而组合在一起,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含蓄深厚,并具有跳跃性和多义性。

而这,恰恰给缺乏诗歌鉴赏方面知识积淀的中学生带来了阅读阻障。

突破障碍的办法主要有:添加适当的句子成分,以利理解诗歌语言。

姜夔《扬州慢》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句子。

有学生认为“清角吹寒”的意思是“由于天气寒冷,导致吹起戍角感觉冰凉”;而“二十四桥”一句的意思很有可能是“二十四座桥梁倒了,残片在水波中晃荡着”。

诗的鉴赏有哪些基本方法

诗的鉴赏有哪些基本方法

诗的鉴赏有哪些基本方法
1.了解背景:诗歌通常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因此首先需要了解诗歌所处的历史背景、诗人的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研究诗歌结构:诗歌的结构包括韵律、节奏、押韵、格律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诗歌的节奏感、韵味和意境。

因此,熟悉诗歌的结构对诗的鉴赏至关重要。

3. 探究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是诗人通过语言所创造的一种表现方式,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想象力等方面体现。

通过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4. 独立思考:鉴赏诗歌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即要能够对诗歌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理性地评价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并且能够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

5. 品味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探究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可以深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韵味。

因此,品味诗歌语言对于鉴赏诗歌至关重要。

- 1 -。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

5.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中国古代诗 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 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键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 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吹绿。 一个“绿”字,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那种景象。 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三)华美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四)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 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 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十一)洗练: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
的境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 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独傲岸、冰清玉 洁的形象脱影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4.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运用虚数,虚化烘 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诗歌鉴赏之品味语言(成功)

诗歌鉴赏之品味语言(成功)

03
忽略诗歌流派和风 格
不同的诗歌流派和风格有不同的 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忽略这些 特点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过度解读导致的意义失真
过度挖掘象征意义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往往需要读者去挖掘,但过度挖掘 可能导致意义的扭曲和失真。
过度引申
对诗歌的引申和理解需要在合理范围内,过度引申可 能导致与诗歌原意的偏离。
理解诗人的创作意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和鉴赏, 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思想情感和时代背景等元素。
传承和弘扬诗歌文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诗歌鉴赏可以传承和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品味语言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品味语言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细致揣摩 和感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忽视文本内在逻辑
诗歌的文本内在逻辑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忽视这些逻 辑可能导致理解的混乱。
缺乏想象力导致的意境缺失
无法还原诗歌场景
缺乏想象力可能导致无法在心中还原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从而无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01
无法体会作者情感
想象力是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工具,缺 乏想象力可能使读者无法与作者产生情 感共鸣。
03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逝去时光
的无奈和感伤。
《雨巷》中的语言品味
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雨巷” 、“丁香般的姑娘”等,来表达诗人内心的 孤独和迷茫。
语言的朦胧美
诗歌采用朦胧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具有一种神秘 的美感,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 芬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品味诗歌的语言是因为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在赏析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1. 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主要是指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也就是理解古典诗歌中“诗眼”的概念,并能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2. 炼意——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指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一、知识精讲: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哪两个字加得最好?试加赏析。

(一)炼字炼字内容: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音词1. 炼动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悠然)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活用为动词,从视觉角度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自然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雏莺在风中长大了,梅子在雨中长肥了,既写出了它们的形态,又写出了它们的动态)2. 炼形容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3. 炼副词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4. 炼数词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为“十里”更切合实际。

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简要分析。

赞成“千里”。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十里”。

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

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5. 叠音词的作用:1. 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形象性)2. 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确切性)3. 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音乐性)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摹声《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

摹色《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小试牛刀】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葱葱”,写出了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词分别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诗眼”解释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如何寻找辨析诗眼“诗眼”、“词眼”一般是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它通常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常见的提问方式:1. 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

2. 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②本诗某句用的某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另一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题步骤:判断诗眼——解释这个词的本意——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情感效果)题型评点由于“诗眼”是揭示诗歌内蕴的关键所在,“诗眼”分析题型,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某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以后,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因而在近几年的高考主观性诗歌鉴赏试题中年年都将诗眼作为命题点。

【小试牛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赏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

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

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

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

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

”(《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由此该题答案可概括如下: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诗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试牛刀】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二、易错指津:1.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2.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不能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4. 不能用准确专业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旨。

切记: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补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通译全诗。

读懂第二步,领会思想感情:抓住信息品读,合理联想揣摩;知人论世: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有注释一定要关注!诗句信息:标题、意象、情感、关键词句(特别关注诗眼、首尾句)、典故……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命题目的:考查诗歌的炼字的妙处。

(2)思路分析:结合诗的前后内容,关注诗歌的意象,全面分析诗歌的情感,深入体会所炼之字的妙处。

(3)参考答案:“系”字在此是“牵住”“拉住”的意思,写柳条牵住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表达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4)方法要领: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代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指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迥:远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1)命题目的:用比较的方法,品味炼字的妙处。

(2)思路分析:读懂诗歌内容与情感,把比较的两个字分别代入诗中体味,比较出不同,分析其妙处。

(3)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

“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

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4)方法要领: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代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