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 单元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目录1.单元一:分数2.单元二:小数的认识3.单元三:小数的加减4.单元四:小数的乘除5.单元五:图形的认识6.单元六:平面图形7.单元七:立体图形8.单元八:数的整除9.单元九:约数和倍数10.单元十:分数的加减11.单元十一:小数的加减乘除12.单元十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单元一:分数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分母的含义。
2.通过实际物件与图形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分数的直观感知。
3.学会比较、排列和简便分数的基本计算。
4.能够将分数的意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内容1.分数的定义与表示2.分子与分母的含义3.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4.分数的比较与排序5.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方法1.示范引导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分数的概念。
2.组合分析法:通过实际物件的组合分析,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促进思维碰撞与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分数的定义与表示2.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扩展1.培养学生的分数意识,通过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应用。
2.在生活实例中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计算分数,培养学生的分数操作能力。
单元二:小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理解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转化。
3.通过实际问题和图形的应用,加深对小数的认知。
教学内容1.小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小数与分数的转化3.小数的比较和排序4.小数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方法1.游戏探究法: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的特点和转化方法。
2.教师讲解法:结合具体问题和图形案例,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和示范。
教学重点1.小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小数与分数的转化教学扩展1.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图形示意来加深认知。
2.鼓励学生以小数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实用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备课一、学情及教材分析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这一阶段学生具体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
——所以,由于学生具有的这个特征以及这一单元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必要的形象观察与操作必须要安排适当,不能减省。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分数知识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加强实用性,概念的引入或者练习的安排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2、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低年级的学生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预习。
三四年级的学生还必须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老师可以把一些简单的内容省略不讲,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理解,这就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验。
也可以上课后给机会让学生把重要过程再重新梳理一遍,重新梳理+整理能够达到及时巩固的效果,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3、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4、已经感受过分数是由平均分后,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而今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大单元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大单元备课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大单元备课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
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
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长方体单元备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点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
本单元主要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露在外面的面”(探索活动)。
在本册的第四单元还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
二、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它们表面积的方法。
3、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5、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表面积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立体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材中的附页1和附页2.六、课时安排:1、长方体的认识……………………………………………1课时2、展开与折叠……………………………………………… 2课时3、长方体的表面积………………………………………… 1课时4、露在外面的面…………………………………………… 1课时整理与复习……………………………………………… 2课时第一课时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13到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新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1 数与代数 2 空间与图形 3 观察物体与统计
1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
过观察简单物体,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 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 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以学生的实 践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使学生经历“观 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 整体和局部、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 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 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只有在 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 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 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 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 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 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 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 (新版) 配 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 1 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 2 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 3 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探索图形 第 4 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 5 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第 6 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 游戏。请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 下你的摆法?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4.3的倍数的特征
6.质数和合数的认识
7.复习课
二、元目标与重难点
单元目标
1.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2.能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筛选法、归纳法、穷举法、猜想验证法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创新,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课标解读
(一)注重概念的建立。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只有将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例子中,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说出乘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然后在已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表明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又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都是有利的。
1.4、6、7、9的倍数的特征
2.为什么通过个位就可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的倍数,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4.两数差的奇偶性,两数积的奇偶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大单元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大单元备课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大单元备课1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平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列举)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究、发现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平平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边摸边说)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7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7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7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 一、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根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详细情况灵敏选用方法进展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才能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二、教学重点:灵敏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二)探究新知: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应(1)引出移多补少、(2)(7+4+1)÷3师:观察挪动后的小圆片,考虑:挪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总数不变一样多不一样多3、小结,并提醒课题师:刚刚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4、刚刚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如今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生:会。
(生自己完成)反应(7+4+1+8)÷4=5比拟归纳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三)应用数学老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1、国家旅游局关于20xx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1、2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观察物体(三)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2课时观察物体……………………1课时练习一………………………1课时五、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因数与倍数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备课时间:某某某年12月11日。
教学内容:复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练习与应用”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统计图与统计表教学进程:一、复习。
小组讨论: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独立填表,再进行适当交流。
要重点指导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
知道根据问题,应该用全果耕地的总公顷数除以总人口数。
总结,得数大约是0.11公顷。
2、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再交流体会。
3、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后,可以要求说说这里的复式条形图与此前认识的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体会复式条形图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填表后,适当可以组织交流,使学生体会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进步。
4、完成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再组织对统计图的观察与分析。
要启发学生根据对条形统计图的直观观察从整体上评价这两只球队,看出红队的状态不够稳定,而蓝队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2023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一、引入口算出示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第三题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1、出示例3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时间:主持人:参加人员:备课主题:《小数除法》备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整数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整数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小数意义;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积、商取近似值、除数大于、小于、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和运算。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分数混和运算。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元角分的经验、直观图、整数除法中的知识基础等,理解计算方法的道理。
2、能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寻找合理的运算途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3、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估算判断小数乘、除法结果的合理性,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循环小数。
三、教学难点1、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3、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1、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五、讨论要点1、分散教学难点,注重探究的层次性。
2、注意让学生经历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3、重视小数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集体备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共同明确备课目标:确定本次备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例如掌握数字的读写和大小
比较、学习解决简单的整数加减法等。
2. 分工合作:根据备课内容的分工,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给不同的教师。
例如,一个
教师负责讲解数字的读写,另一个教师负责讲解大小比较等。
3. 教材分析:仔细研读教材,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
技能。
4.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及课堂组织形式。
5. 教学流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选择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流程和课堂活动。
可以包括教学导入、知识讲解、练习与巩固、课堂总结等环节。
6. 资源准备:根据教学流程设计,准备好所需的教具、教材、练习题、课件等教学资源。
7. 课堂演练: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分工,在集体备课中进行课堂演练,模拟真实课堂环境,检验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的可行性。
8. 课后反思:完成备课后,教师们可以进行集体反思和总结,讨论备课的优点和不足
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步骤的集体备课,可以提高备课效率,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与准确,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六、七、八单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六单元:统计主备教师:李胜程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难点:1、理解众数的作用。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授课时数:4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众数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投影。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备课

① 3 + 1 = 12 + 10 = 22 = 11 10 4 40 40 40 20
单
② 3 + 1 = 6 + 5 = 11
元
10 4 20 20 20
教
③ 3 + 1 = 31 = 4 = 2 10 4 104 14 7
重视已有
学 重
( 2 )集体评价。
知识和能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评价。达成共识:
间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 课时
新授课和练习课 练习时间较
安
整理与复习 1 课时
合理。
排
测试评价 1 课时
教 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 学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 多动脑、动 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 手、动口。 思 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点 三 重点难点
难
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 四 教具准备
充分利用
学
多媒体课件。
设 五 教学过程 想
(一)谈话导入
学生已有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 知 识 与 能
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
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
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 111 页例 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 112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先做左边
的两道小题。
4
2-4=2( )
399
7 -3=4(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全册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目标】1. 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 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让学生体会摆法的确定性。
3. 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体的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体。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 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
2. 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逆向推理方面,思维死板,而本单元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空间想象,逆向推理能力,所以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借助建立的直观表象进行推理,在拼摆小正方体的活动中不断验证,加以完善,探索出拼摆的方法,在操作、想象、推理和交流中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课标分析】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课标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体现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在五年级下册,层次有所上升,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拼搭几何体;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拼搭几何体。
也就是根据观察到的图形,通过空间想象和逆向推理,还原出原来的几何体。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单元目标】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出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指导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全册本单元主要介绍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正负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法。
同时,通过练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转化和运算规则。
同时,通过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各种常见图形的特点和分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和运算。
同时,通过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图表进行分析和推断。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图表进行数据表达和解读,并通过练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时间的计算和表示方法,以及时间相关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的计算规则和时间单位的转换,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综合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和基本运算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部分:概述(300字)1. 介绍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备课,教师可以系统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本次备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旨在提高教师们对该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集体备课,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本次备课的背景和相关情况本次备课主要针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主要包括有关平行线、重合线等内容。
在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与平行线和重合线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部分:备课过程(2500字)1. 教材内容梳理1.1 单元整体内容概述1.2 各个知识点的提炼1.3 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1.4 相关案例讲解2. 教学目标的明确2.1 知识目标2.2 能力目标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3.2 课堂教学的设计3.3 辅助教学手段的准备4. 教学内容展开4.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和重合线 4.2 疑难点的突破4.3 知识扩展与运用5. 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5.1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5.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3 个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帮助措施6. 教学评价与反馈6.1 教学评价方式选择6.2 如何进行教学反馈第三部分:备课总结与展望(300字)1. 本次备课的收获和不足1.1 收获1.2 不足2. 下一步备课的计划和展望2.1 下一步备课的主题和内容2.2 期望达成的目标结语:(200字)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校教学经验也得到了共享和交流。
希望在下一步备课中,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续写)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芳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
在教授平行线和重合线的概念时,我打算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动画等视觉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运算律》(大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运算律》(大单元备课)
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运算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
4.运算律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运算律》(大单元备课)
1.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增强数学运算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另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可能我会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则更多地进行讨论和实践操作。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想法。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运算律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多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我还观察到,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学生对运算律的应用仍然存在疑问。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考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中,增加个别辅导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总结运算律的能力,提高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3.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合理选择运算律,提高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与应用能力。
4.通过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运算律发现的乐趣,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运算律》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挑战。首先,他们在理解抽象的运算律概念时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乘法分配律,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加强理解。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使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运算律的原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备课3单元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备课学情分析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次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会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如:粉笔盒、牙膏盒、食品盒等,对长方体、正方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是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重要基础。
教材分析本单元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分三部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他们的展开图。
2、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3、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措施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
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2、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单元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
2、为学生创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不骗你,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握因数、倍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握2、3、5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并学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3、5的倍数的规律,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
单元教学措施: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创设具体教学情境,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元课时安排:约7课时因数和倍数 2课时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质数和合数 2课时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本单元将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三个方面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能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识别,认识了一些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及1毫升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学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作用,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
5、能综合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在探索过程及“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中,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中长、宽、高的相对性,学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措施:1、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策略。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3、按照“控制自学教学模式”实验的教学策略。
4、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因数、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开始对分数进行系统的学习。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数、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期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会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打下了知识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2、理解和学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能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学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理解并学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单元教学措施:1、结合现实情境进行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发现,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19课时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单元教材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且对对称、平移等现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本单元安排了四个例题,每道例题的知识点各有侧重,层层递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换内容的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为之后深入探究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打好基础。
单元学情分析: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在方格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这一单元的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
2、能清楚地描述图形旋转的过程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和学握新知识,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感知学习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画出把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感受并体会平移、对称、旋转在拼组鱼图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画出把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对称、旋转等方法拼组鱼图。
单元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
2、为学生创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属于“数与代数”中的数的运算,它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之前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来理解和学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握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2、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现合性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尝试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和计算方法,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单元教学措施:1、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单元课时安排:约7课时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其中包括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本单元集中安排了折线统计图及其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由天在前几册中学生对统计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单元教科书的重点是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感知以及读图与绘图。
单元学情分析: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学会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在关知识,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是在学生已有的谁知的基本上,学习一种新的数据描述方法以——折线统计图,在这里结合具体实例集中编排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分析、绘制与简单应用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会看单式或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