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实行乡里举荐的制度;在血缘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基层举荐实际上跳不出“荐人唯亲”的框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规定由地方主要长官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人为官;推选的标准以德行、经学、乡闾清议为主..察举实行荐举者与被荐举者连坐的制度;制度之初还是比较严慎的;但由于察举的标准笼统;主观评价的成分多;容易出现请托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这一点一直未变..变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文献通考中记载;隋朝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古代地方官员选任制度对政治的影响地方官的选任;不仅仅是一项文官管理制度;它关涉到整个政治的兴亡存废..从秦始皇废除封建;建立郡县后;中国的政治问题;从结构上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中地方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稳定与否的大问题..用好的用人方法用好人;则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反之;则陷入分裂与争战;这是被漫长的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的;可以说;地方官的选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秦始皇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权力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有一套由中央统一安排的人事组织体系..中国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差别较大;给大一统的实现带来挑战;但如果不实现大一统;四方割据;各自为政;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杀伐争夺、混乱黑暗的灾难之中..要想保证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稳定;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体系;在用人上;要由中央统筹安排;特别是作为执政根基的地方政权;其人事任免要由中央掌握..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避免陷入地方性..从汉代起就有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限制;就是说本郡县的人不能在本地为官;一方面是防止本族本亲的地方势力坐大;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秦汉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僚属;实际上是将地方的部分用人权交给了地方主官..地方主官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选官;虽然还要经过考试;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是“自辟”;权力大;很容易使地方主官用自己的亲信组成官府体系;当地方割据时;就成为脱离于中央的职能机构..汉代的削藩、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都是因为地方权力太大;关键是地方有用人权;所用都是自己的人;中央是天高皇帝远的虚制;地方则是现用现管的实利;中央权威受到威胁..从文官管理制度的角度讲;秦汉地方可以自辟僚属;选用之官虽然属于中央官制系列;但与地方官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出现管理的“双轨制”;政行两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隋朝时;中央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了官制..可以说在地方官的选任上;古代社会至隋朝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隋朝推行了两项制度;使中央集权得到彻底加强..一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中央用制度化的标准选拔人才;地方大族不能再操纵选举;二是;取消州郡地方官自辟僚属权;由中央在选官后统一任命;升迁黜免依凭于中央统一考核..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再次;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从历史上看;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就会被人为的好恶亲疏所左右;所以;传统治理的经验是选官标准明确化和制度化..凭借个人情感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容易出错和不稳定的;而制度化的标准则是理性的、公正的和稳定的..如果人事选举不能公开进行;就会形成集团利益;进而使人事权不归于公门;而落入私家之手;必然会导致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人事混乱..隋唐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则以统一的、客观的、制度化的标准;开放了政权;广泛吸收了人才..统一的测试标准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国家最大限度的制度化吸收人才搭建起一个平台..此外;全国集中考试;降低了政府在人才选拔上的成本..通过集中考试;以制度化的形式使社会精英在同一时间内以最大的可能聚集在一起;以供拔擢;实现最有效的制度化选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上看到士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考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公开选拔;广用贤能;也是旷古盛世之所以能在唐朝出现的关键..。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的世卿制: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被统一的君主所掌握,君主任命贵族作为世卿,管理地方事务。
2. 秦汉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和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政府官员选拔更加重视能力。
3. 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相对繁杂。
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艺术的学问和教化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4. 宋代的制度创新:北宋时期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同时,宋朝也引入了新的选官制度,如均输法、检校职方制等,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执行力。
5. 元明清的经世致用:元、明、清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继续延续科举制,但逐渐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开始,选官制度更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注重选拔实干能吏。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即从以血缘关系和财产作为选拔标准,逐渐转向以能力和学问为主要考量,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有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一、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1.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到现代的官僚制度,无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选官制度演变的一些主要内容: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1年)在封建制度下,中国国家由君主统治,他们依靠世袭来获得权力。
君主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同时,贵族也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这个时期的官员选拔主要是通过世族和贵族的世袭来确定。
根据家世和地位,贵族可以担任重要的政府职务,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在政府中谋求一席之地。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且繁荣的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发展,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有了改变。
在这个时期,唐宋两朝采取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起初并非正式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而只是一种评估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的工具。
然而,由于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它逐渐成为选官制度的主要手段。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省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省试,而通过省试后则有机会参加最后的殿试。
殿试的成功者将获得高级官员职位。
科举考试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责任感,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由科举制度和举人制度组成。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但是考试的范围和实施办法有所调整。
明清时期,考试题目包含了更广泛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典籍等。
科举制度对于普通人能够进入政府担任官员提供了机会。
然而,考试成绩和诗文能力仍然是选拔官员的关键。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叫做举人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政府会根据各地区的平民世族和地主,推荐人才加入政府。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平民和地主的利益。
现代官僚制度(1912年至今)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并采用了现代官僚制度。
根据宪法,中国政府的权力不能世袭,官员需要通过选拔和竞争来获得职位。
古代中国选官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1、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所谓世官制指: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掏地洞。
要做官得看投胎。
与宗法制密切相关联。
)2、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秦国爵为分了二十等,其中最高的彻候是第二十级,第一级到第八级是民爵。
这一级别的晋升就靠战场上立功。
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分得田宅数亩,仆人若干,所以敌人的脑袋就叫首级。
如在《三国演义》里,关羽夸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所以秦军上战场砍脑袋的兴致很高,被称为虎狼之师。
后来因为脑袋太重,不方便携带,变成割敌人的右耳。
从此以后,封爵必须有军功成为定制。
汉代的军功标准是两千颗首级封侯,卫青首次出征变斩杀匈奴千余人,马上封侯;李广虽然武功盖世,骑射无双,但是不符合标准,才会有“李广难封”的遗憾。
这犹如今天的奥运会比赛,拿冠军得金牌才是王道。
当然了,李广点儿背,汉文帝喜欢用老人,他年轻,汉景帝喜欢用文人,他是武将,汉武帝喜欢用年轻人,他老了。
)3、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标准:德才。
(汉代的选官制为察举、征辟制。
征为皇帝征召天下名士,比如司马相如,朱买臣等,辟为丞相、郡守招聘幕僚,特点是自上而下选拔,但这两项都极少。
察举是主流,汉武帝下诏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
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
”察举科目为:孝廉、秀才、贤良文学,如董仲舒是举孝廉,东方朔是举贤良文学。
到东汉,由于举荐者都是朝廷三公和地方郡守,察举不再重视德才,而是重视门第,名门望族成为举荐的依据,所以袁绍家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见他势力有多大,势力大但是实力不大,靠声望混饭吃的,也就是一窝囊废,这么厉害的人竟然被曹操给灭了。
所以东汉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怪像。
)4、东汉末年开始,曹操唯才是举。
(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经历了各个朝代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历史演变:1.先秦时期( 公元前221年)之前:(在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主要以世袭、贵族血统和推荐制为主。
统治者会根据家族背景、出身贵族以及他们的政治能力来任命官员,而不太重视事实能力和才干。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根据官员的资历和能力将官员分为九品,并设立中正之官来监督官员行为。
此后的汉朝继续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在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注重学识、才干和选拔人才,设立了九卿、郡守、县令等职位,选拔具备学问和能力的人担任官职。
3.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在州县设立县试,考取一定分数的人才可以参加国家的殿试。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和明经科,选拔官员。
进士科考试合格者可以担任高级官员,而明经科则可以担任低级官吏。
4.宋元时期 960年-1368年):(宋代设立了科举制度的新科,并引入了考试的编排、题目种类等一系列规定,科举制度开始形成规范和固定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是进士科考试,通过举人、贡举、进士三个阶段选拔人才,进士科考试合格者被封为进士,可以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5.明清时期( 1368年-1911年):(明代仍然奉行科举制度,不过如今考试范围更广,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
清代延续明代的科举制度,但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修改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等。
此外,清代还引入了补贡制度,允许在科举考试之外选拔一部分官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由世袭和贵族推荐向注重学问、能力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转变。
科举制度不仅改变了官员选拔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被废除。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禅让制,即“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然而,随着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选官制度也转变为世卿世禄制。
在世卿世禄制下,“世卿”即是指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他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地担任高官。
这种制度意味着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和财物。
2.秦代——按功授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废除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实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的制度。
这意味着个人的官职和爵位是基于其军功来决定的。
3.两汉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并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用于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来定品级的选官制度。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但由于士族势力的影响,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仅凭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5.隋至清时期——科举制: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建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加了考试科目,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之后的朝代,如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科举制,但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世袭到军功、从地方推荐到中央统一考试等多个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构成,也对当时的社会流动和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一、西周至春秋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
贵族子弟通过继承权和血缘关系获得官职,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官场。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稳定性和忠诚度,但限制了人才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的公平性。
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袭制度逐渐瓦解。
各国开始重视实用人才,因此出现了“客卿”、“食客”等制度,允许外来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的公平性,但仍然存在人才选拔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三、汉代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考试和考察后录用为官。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的限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使得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中央进行考试和考察后录用。
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和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大族对九品中正制的控制越来越严重,使得普通人难以进入官场。
五、隋唐至清末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和竞争选拔人才,为普通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公平性和广泛性,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合理和有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限制了人才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从世袭制度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然而,无论是哪种选官制度,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平性和广泛性、促进人才的创新和发展仍然是古代选官制度面临的挑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间发生了多次演变。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商代的选官制度最早源于商代的宗法制度。
在商代,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宗法原则,即由祖宗指派后代来承担官职。
这种制度形式中,官员多为贵族眷属,权力主要通过世袭来传承。
而在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百姓逐渐参与到官员的选拔中,选官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西周的选官制度主要通过地方、封地和职位分级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官员的选聘主要取决于财富、地位和功勋等条件,选拔过程由各级贵族和皇帝主导。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受到了泽法思想的影响,开始更加强调个人才能和能力。
此时,选拔官员开始采用措施,例如实行科举制度和亲贤任能等方式。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书和礼节等知识,从而选拔出具备才能的人才。
而亲贤任能则是指官员选拔可以放宽贵族身份的限制,这样一来,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官职。
随着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也相应。
秦朝时,通过设立中央官府和地方官府,实行中央及地方班次制,推行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员。
而且,只要通过考试和通过中央选拔,无论身份贵贱,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考试制度对中国官员选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秦朝的灭亡,选官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革。
在西汉时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成为主流。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级的考试,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导。
明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的科目也更加繁琐。
选官制度经过多次,逐渐完善并与其他制度相结合。
此外,在明代,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官员选拔制度,如养育贤良的制度等。
清代时,科举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
清朝通过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来选拔官员,并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
同时,清朝还设立了一些特殊的选拔渠道,如官方推举和人才推荐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先秦时期:世官制,又称世卿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秦朝和汉初时期:
①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时实行二十等爵制。
这一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②察举制: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4.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同时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秦、汉等时期。
以下是具体的演变过程:商朝时期,商王任命贵族成员担任官职,这种制度被称为"据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主要是由血缘关系和贵族身份决定的。
周朝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周王权威下降,官员的选拔逐渐由京官(有正式官职的官员)转变为地方的诸侯。
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了丞相制,即选聘丞相来管理国家政务。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守秩官、郡守和县令等官职,通过选拔和委任来任命官员,并从各个地方中选取人才服务于中央政府。
汉朝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实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三个阶段。
初期,政府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但后来由于中央政权衰落,汉武帝创设了九品中正制,即依照官员的资历和表现,被分为九个等级。
后来,汉宣帝进一步改制,设置了九卿、六部、三公等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管理和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朝和唐朝时期,继承了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是推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由隋炀帝和唐太宗在进一步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过程中引入的,其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公正,并且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政治。
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且有了完善的科举考试制度。
尤其是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更加严格和细致,评价制度更加合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可以参加乡试、省试、制举等多个层次的考试,最终成为官员。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由据官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也体现了对官员选拔过程公平性和选拔人才的不断追求。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考试选拔制度(秦朝 - 隋朝):这一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
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
2. 推荐制度(唐朝 - 近代):唐朝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推荐制度逐渐取而代之。
这个阶段,官员一般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官员互相推荐,最后由皇帝决定任免。
3. 举荐制度(明朝 - 近代):明朝采用举荐制度,通过士人自
荐或由官员推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举荐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高峰,考试成绩、品德、行为等因素都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
4. 民主选举制度(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选官制度逐渐向民主选举制度转变。
各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免由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例如公民代表选举、党内选举等。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部落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1. 部落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统治者通常是部落或氏族的首领,权力主要是通过血缘传承而来。
选官制度并不明确,统治者往往根据个人能力和背景来任命官员。
2. 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呈现出明确的等级制度。
皇帝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丞相、大夫、将军等官职也随之产生。
选官的原则是以血缘关系、功绩和忠诚为标准。
3. 筹备文化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举荐制度,即官员由一定人群推荐或举荐而来。
举荐制度在初期主要由地方官员和有一定地位的士人负责,他们会推荐有才干和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然而,这一制度往往容易被权贵和富豪所操纵,进一步加剧了贵族和富人的特权。
4. 科举制度时期: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阶段。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再以出身和家族为标准。
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形成了一整套的考试制度,考取进士头衔后可以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和开放的选拔机制,逐渐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结构。
5. 中央集权制度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皇帝通过设立门阀官僚、设立专门负责考试的机构等手段来控制官僚体系。
这一时期,选官制度明确固定,选拔官员的依据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衡量知识和才干。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血缘传承到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演变的过程中,选官制度从个人能力和背景的重要性逐渐转向以科举考试选拔才能。
这一制度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任命制阶段:在先秦时期,官员的选拔方式以任命制为主。
各个封建国家的国君和王侯通过考察、礼仪、宴请等方式,任命自己认为能胜任官职的人担任官员。
此阶段选拔对象主要以贵族、巨富等社会上层人士为主。
2. 考试制阶段:汉朝开始,通过考试制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极为完整的科举制度,对选官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试制度逐渐形成,不再由上层社会的人物直接被任命为官员,而是透过文化、才华和功绩等方面来选拔官员。
3. 预备役制阶段:唐朝开始实行预备役制度,即将选拔出的人员先派到地方或官署担任副职,积累一定的经验与资历。
后来,还出现了以冗员为主、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预备役选官制度,延续了近300年。
4. 举荐制阶段: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由南方士人推荐人才担任官职的举荐制成为主要选拔方式。
在宋代,举荐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成为宋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5. 科举制阶段:元朝时期,科举制成为中国选官的唯一方式。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成为历朝历代选官制度中最为完备、最为重要的一种。
科举制度主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既考察文化、才华,也注重品德、忠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得到官职。
总之,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从任命制到考试制,再到预备役制、举荐制和科举制,始终反映着时代对选官方式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官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秦朝建立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3.汉朝创立了以举孝廉为手段的察举征辟制;
4.魏晋以来采取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5.隋唐科举制(创立、完善、发展);
6.北宋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考试范围和录取名额
7.明清两朝朝八股取士(目的、特点、影响)。
二、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二)、消极方面:
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清末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夏商周的世官制,到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再到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到隋唐明清的科举制,这些制度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智慧和经验。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世官制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处于早期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也相应地以世袭为主。
世官制的特点是官位世袭,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传。
这一制度下,贵族子弟凭借血缘关系世袭官位,而平民则无缘问津。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
然而,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为后来选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官制已经无法满足各国对人才的需求。
此时,军功爵制逐渐兴起。
军功爵制的核心思想是“以战功赐爵”,即根据战士在战争中的表现赐予他们爵位和官职。
这一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世官制的格局,为平民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然而,军功爵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军队的过度扩张。
三、察举制汉代时期,为了解决军功爵制带来的问题,察举制应运而生。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中央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官。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人才,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察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官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人才选拔的标准难以统一。
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主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由中央设立中正官,对地方推荐的人才进行评估,将人才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人才的能力和品质,但同时也存在评估标准过于主观的问题。
此外,九品中正制也成为了世家大族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阻碍了人才的流动。
五、科举制隋唐时期,科举制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主要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1.封建制度时期:早期的中国采用封建制度,政府官员是通过世袭方式继承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地方官员常常是君主的亲信或亲属,而非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2.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政府官员的选拔采取了君主征召的形式,借鉴了一些较为公正的选拔标准,如个人品德和才干。
3.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采用中央统一的思想,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他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三公由秦始皇直接任命,九卿则通过考试选拔,这是中国历史上初步实行的公开选拔官吏机制。
4.后汉末年至唐代:汉末的乱世导致了官员任命的混乱。
东汉末年刘备开创了招纳人才的制度,即设立丞相府,选拔人才入仕。
此后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推行了文人选拔制度,官员主要由通过考试来选拔。
5.宋代至明代:北宋时期,建立了封建制度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选拔有才能的士人来选拔官员,按照文科和武科分科考试。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并设立了专门的刑法和兵科。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普及,参与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6.清代:清朝时期,科举制继续沿用,但考取的官员大多为汉族人,各民族的选拔机会受限。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乡试、会试等辅助考试,以选拔具备不同级别治理能力的官员。
以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从封建制度向公开公正的科举制度转变,选拔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大幅度改进。
这一制度在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总结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改革,其间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选官制度。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的总结梳理:
1. 周朝时期
周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以世袭制为主,即将贵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传承给下一代,这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民主。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基本上取消了世袭制,而采用了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的制度。
其中,汉朝的科举制度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其被后世称为'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制度,对后来的唐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石文书资料的大量出土,使得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当时的选官制度采用了'举贤良、试文武'的模式,即先进行举荐,然后再进行考试,最后根据考试成绩来确定选官的归属。
4.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在汉朝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对于参加考试的人员进行统一的选拔和考试,最终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这种制度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5.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选官制度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以考试为核心,从而选拔出具有相应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民主,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为今天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的演变
姓名:李晓锋
单位:翼城三中 章节:第一单元第3课
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 过以下几个阶段: 夏、商、西周:世官制 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到清:科举制
一、夏、商、西周:世官制
以宗法制与分封制为依托,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同构是其典型特征。
二、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
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 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 治基础)
三、两汉时期:察举制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 初期重德才,后期随着豪强地主并起,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 据,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
制度 朝代 选官方法 选官标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地方举荐
中正举荐 自由报考
德、才——德——门 第族望
才——门第 考试成绩(才)
谢 谢 大 家
再见
• • • • • • • •
3、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 社会进步。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
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 •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起初家世、才、产生原因: 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 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政治条件: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 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 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