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知识清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流程知识清单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工艺流程
一、题目特点
无机工艺流程题已逐渐成为高考试卷的主角,该类型题目的特点是:1.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课堂互动探究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2.试题内容丰富,涉及基础知识较为全面,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3.题目难度为中等以上,分值较大,区分度强。
二、题目类型
从化工工艺分,可分为基础化工工艺题和精细化工工艺题;从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工序分,可分为除杂提纯工艺流程题(如海水提纯)、原材料化学转化工艺流程题、电解工艺流程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工艺流程题;按资源的不同,分为空气资源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如合成氨)、利用水资源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如海水提溴、镁、氯碱工业等)、利用矿产
资源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如工业制H
2SO
4
、炼铁、炼钢等)、化石燃料生产
的工艺流程题等。
三、知识贮备
1.熟练掌握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化工生产原理(列举如下)
2.熟练掌握分离、提纯的实验技能,如溶解、过滤、蒸馏、结晶、重结晶等。
3.熟练掌握化学计算的方法技巧,如守恒法、关系式法、差量法等。
四、备考策略
解答这类试题的起点是会识别流程图[箭头指出的是投料(反应物),箭头指向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返回的箭头一般是被“循环利用”的物质]。关键是会利用题给信息,正确运用原理,一般要思考以下问题:①生产目的,设计的原理,生产过程的作用等;②化学反应条件控制原理;③实验基本操作;④资源的回收和利用;⑤“绿色化学”生产,环境保护等。
五.解题技能,
1.解题要点
(1)审题要点:①了解生产目的、原料及产品②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③分析各步的反应条件、原理及物质成分④理解物质分离、提纯、条件控制等操作的目的及要点
(2)答题切入点:①原料及产品的分离提纯②生产目的及反应原理③生产要求及反应条件④有关产率、产量及组成的计算⑤绿色化学
2.常用分离方法
(1)洗涤(冰水、热水):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2)过滤(热滤或抽滤):分离难溶物和易溶物;
(3)萃取和分液: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提取分离物质;
(4)蒸发结晶:提取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溶质;
(5)冷却结晶:提取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溶质、易水解的溶质或结晶
水合物,如KNO
3、FeCl
3
、CuCl
2
、CuSO
4
·5H
2
O、FeSO
4
·7H
2
O等;
(6)蒸馏或分馏: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7)冷却法:利用气体易液化的特点分离气体。
3.解题程序图示
4,常见文字叙述套路:
①、洗涤沉淀:往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以上操作2-3次。
②、从溶液中得到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烘干或干燥)。
③、趁热过滤(或冰水洗涤)的目的:防止某些物质降温时会析出(或升温时会溶解)而带入新的杂质,
④、反应中采取加热措施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或加速某
固体的溶解。
⑤、如果题目中要求温度控制在具体的一个温度范围内(可用水浴或油浴来控制):一般有以下几个目的:
a、防止某种物质温度过高时会分解或挥发,也可能是为了使某物质
达到沸点挥发出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侯德榜制碱中,将CO
2
通入
NaCl的氨溶液中,保持溶液的温度为(30+2)℃,可得NaHCO
3
晶体,温
度控制在这个范围,目的就是防止NaHCO
3分解。而在Br
2
的制取过程中,
出溴口的温度控制在80—90℃,目的就是要使Br
2
挥发出来而又减少水蒸
气混入Br
2
中。
b、使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好:如工业合成氨或工业SO
2氧化为SO
3
时,选择的温度是500℃左右,原因之一就是使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高。
c、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如乙醇的消去反应温度要控制在170℃,原因是就是在140℃时会有乙醚产生。
d、对于一些工艺来说,降温或减压可以减少能源成本,降低对设备的要求,达到绿色化学的要求。
六、化工流程题中表述性词汇的作用
化工生产流程和综合实验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表述性词语,这些表述性词语就是隐性信息,它可以暗示我们所应考虑的答题角度。常见的有:(1)“控制较低温度”——常考虑物质的挥发,物质的不稳定性和物质的转化等。
(2)“加过量试剂”——常考虑反应完全或增大转化率、产率等。
(3)“能否加其他物质”——常考虑会不会引入杂质或是否影响产品的纯度。
(4)“在空气中或在其他气体中”——主要考虑O
2、H
2
O、CO
2
或其他气体
是否参与反应或达到防氧化、防水解、防潮解等目的。
(5)“判断沉淀是否洗净”——常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某试剂,以检验其中的某种离子。
(6)“检验某物质的设计方案”——通常取少量某液体于试管中,加入另一试剂产生某现象,然后得出结论。
(7)“控制pH”——常考虑防水解、促进生成沉淀或除去杂质等。
(8)“用某些有机试剂清洗”——常考虑降低物质溶解度有利于析出、减少损耗和提高利用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