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第一章 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三、区位论的精粹
在经济活动中寻求: ●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 2、最低的购买价格。 ●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 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产布局
● 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中 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
●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 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 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 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 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 所在地。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 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力成本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 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 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 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①均质区域
即某区域内各 变量一致性最 大,区际分异 最大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②极化区域
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 的异质连续地域,其 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 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
是指实际存在的管 理区域,它为一定 的管理目的而创造, 是政府计划、政策 的实施地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 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 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 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8
第一节 区位概念
5.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 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13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经济区域
1.定义
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 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 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 合体。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4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不能无限划分;
不是固定不变的;
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题重 点 问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位概念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 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区区域域位与经概经济念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区 济位 区单 位位
区区 位位 因决 素策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
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 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 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 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 观限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的合理性?
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较稀缺-相对价格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引入资本,对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 了深刻、科学的研究,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 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 年 , 经 济 学 家 缪 尔 达 尔 ( Myrdal ) 提 出 了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 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 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 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 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 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 观限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的合理性?
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较稀缺-相对价格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引入资本,对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 了深刻、科学的研究,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 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 年 , 经 济 学 家 缪 尔 达 尔 ( Myrdal ) 提 出 了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 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 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020/1/9
4
(三)区域专业化与产业地域分工的演进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工类型 部门间分工 部门内分工
产业链分工
专业化形式 部门专业化 产业专业化
功能专业化
专业化特点
不同部门在空 间上的分离
同一部门不同 产品地空间上
的分离 同一产品价值 链的不同环节 在空间上的分
离
2020/1/9
2020/1/9
9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3.网络化发展模式 ◘ 在经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与周
边的其他地区通过完善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形 成区域经济网络。 ◘ 4.产业梯度开发模式 ◘ 产业梯度开发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中,先举 全国之力优先开发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开发成本比较低 的区域。待这些区域发展良好之后,再带动和促进其他 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0/1/9
13
(三)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评价
◘ (4)分散度及其变化
◘ a.含义:分散度从相反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布局的集中度。它是指 在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 去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
◘ 根据现有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区域经济的纵向专业化。区域经济纵向专业化,就是
在各种产业或生产组织的产业链条上,相同或相近的某 种中间产品转移到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的过程。 ◘ 2.区域经济的横向专业化。区域经济横向专业化,就是 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别在不同区域集聚进行生产的过程 。 ◘ 3.区域经济的柔性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线的设计不仅 能够生产专业化产品,而且在市场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 时,能够及时灵活地变更其专业化产品生产。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ppt25页
2.中小企业政策 ①政策对象的地位和作用;②定义:国家为缓解、解决同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的各种 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三)政策目标:战略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新兴技术产业化政策
第二节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是: 一种政府行为, 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 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
(3)一般目标: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兼具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提高 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
(4)手段:控制市场结构,控制市场行为,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5)核心内容 ①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基本内容: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限制价格共谋行为,鼓励竞争;禁止搭配销
售和排他性交易。 例外原则:自然垄断产业
5.产业技术政策
(1)定义: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总和。 (2)内容: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包括制定各种具体的技术标准、技 术发展规划,公布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限期淘汰的落后技术项目清单;技术进步促进 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术扩散政策、技术开发扶植政策。 (3)手段:直接干预手段,间接干预手段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特征及作用
一、产业政策的特征 (1)时代性:产业政策的内容、目标和手段必须符合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并与不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2)民族性 ①各国产业政策都旗帜鲜明地维护自身民族利益; ②产业政策必须同具体国情相适应。
4.产业布局政策
(1)定义:政府制定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 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措施。
(2)内容:地区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 (3)目标:经济不发达阶段,非均衡性;经济较为发达,均衡性 (4)手段:规划性的,政府直接干预
第二节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是: 一种政府行为, 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 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
(3)一般目标: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兼具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提高 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
(4)手段:控制市场结构,控制市场行为,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5)核心内容 ①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基本内容: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限制价格共谋行为,鼓励竞争;禁止搭配销
售和排他性交易。 例外原则:自然垄断产业
5.产业技术政策
(1)定义: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总和。 (2)内容: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包括制定各种具体的技术标准、技 术发展规划,公布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限期淘汰的落后技术项目清单;技术进步促进 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术扩散政策、技术开发扶植政策。 (3)手段:直接干预手段,间接干预手段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特征及作用
一、产业政策的特征 (1)时代性:产业政策的内容、目标和手段必须符合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并与不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2)民族性 ①各国产业政策都旗帜鲜明地维护自身民族利益; ②产业政策必须同具体国情相适应。
4.产业布局政策
(1)定义:政府制定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 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措施。
(2)内容:地区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 (3)目标:经济不发达阶段,非均衡性;经济较为发达,均衡性 (4)手段:规划性的,政府直接干预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第四章 产业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通过对交通运输中运费成本的计算,韦伯将工业的最低成本 归结为运输费用最低点,此外,他还考虑了劳动力费用节约、 工业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 这使得产业区位的要素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韦伯的区 位—生产模型给出了工业区位论最基础的研究框架,奠定了 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也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石。
三、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
❖ 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他考虑到与A 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 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如 图(a))。
❖ 如果B在其他地点布局(如图(b)),正如两条旅途成本曲 线(送达价格线)表示的那样,B在市场的右侧比在市场 的中央布局送达价格要低。
❖ (一)门槛值与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
❖ 维持某企业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入口(门槛入口)或
购买力(门槛需求)就叫门槛❖ 注意: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执行某种中心职能的企业,因
此,门槛值准确地说应该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 ❖ 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中心地提
聚集力图形分析
❖ P1、P2、P3三个工厂区位各有一条临界等费线。由于三个 工厂区位相近,三条临界等费线相交,形成公共地段(重叠部 分)。在这个区域内,聚集所节约的费用大于所附加的运费, 使三个工厂都得到好处。
有关三因素总结
❖ 在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中,他通过对工业运输成本的计算, 给出了在假设条件下工厂区位选择的一般结论。
临界等费线示意图分析
❖ 工厂的区位如果按总成本最低应该设在Z0处;如果将区位转 移到Z1点,它与Z0处是等价的。如果移到Z2 点时,是因为这 一点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总成本降低;然而,若将区位转移到 Z3处时,运输成本则大幅提高,总成本再度上升。因此,最优 的地点应该是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相交的那一点,而这一 点就是所谓的临界等费线。
❖ 这使得产业区位的要素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韦伯的区 位—生产模型给出了工业区位论最基础的研究框架,奠定了 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也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石。
三、韦伯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
❖ 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他考虑到与A 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 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如 图(a))。
❖ 如果B在其他地点布局(如图(b)),正如两条旅途成本曲 线(送达价格线)表示的那样,B在市场的右侧比在市场 的中央布局送达价格要低。
❖ (一)门槛值与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
❖ 维持某企业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入口(门槛入口)或
购买力(门槛需求)就叫门槛❖ 注意: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执行某种中心职能的企业,因
此,门槛值准确地说应该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 ❖ 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中心地提
聚集力图形分析
❖ P1、P2、P3三个工厂区位各有一条临界等费线。由于三个 工厂区位相近,三条临界等费线相交,形成公共地段(重叠部 分)。在这个区域内,聚集所节约的费用大于所附加的运费, 使三个工厂都得到好处。
有关三因素总结
❖ 在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中,他通过对工业运输成本的计算, 给出了在假设条件下工厂区位选择的一般结论。
临界等费线示意图分析
❖ 工厂的区位如果按总成本最低应该设在Z0处;如果将区位转 移到Z1点,它与Z0处是等价的。如果移到Z2 点时,是因为这 一点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总成本降低;然而,若将区位转移到 Z3处时,运输成本则大幅提高,总成本再度上升。因此,最优 的地点应该是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相交的那一点,而这一 点就是所谓的临界等费线。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均衡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024/4/29
第三节 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
• 一、后发优势理论
•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 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 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 度就越快。
•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 的由后起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是与其经济的 相对落后性共生的,也常被称作“后起之益”或“落后的 有利性”
2024/4/29
二、影响地区趋同的因素和机制
• (1)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 (2)技术进步。 • (3)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结构变动。
2024/4/29
三、趋同假设检验的几种分析方法
• 对趋同假设的检验有赖于实际的经济分析,特别是具体的 计量分析方法的运用。目前,学者们主要利用了以下四种 分析方法。
2024/4/29
三、趋同假设检验的几种分析方法
• (4)收入分布动态法。 • 将国家间或地区间的收入分布格局视为某种概率分布,从
而着重研究这种概率分布的演变,即分布的形状和变动的 方式。在分布演变的过程中,经济体向不同的峰值集聚, 奎阿称这种现象为“极化”。“极化”既表现为高收入 水平向低收入水平的“极化”,也表现为低收入水平经过 跳跃式发展向高收入水平的“极化”。最后,收入水平向 高收入水平或低收入水平“趋同”,而中等收入水平会消 失。这时候,收入分布的形状形同双峰,故称为双峰分布 。
2024/4/29
五、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
•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 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多方面紧密联系的发展概
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 1、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跨越 • 2、产业发展重点的跨越 • 3、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 • 4、经济增长方式的跨越
第三节 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
• 一、后发优势理论
•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 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 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 度就越快。
•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 的由后起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是与其经济的 相对落后性共生的,也常被称作“后起之益”或“落后的 有利性”
2024/4/29
二、影响地区趋同的因素和机制
• (1)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 (2)技术进步。 • (3)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结构变动。
2024/4/29
三、趋同假设检验的几种分析方法
• 对趋同假设的检验有赖于实际的经济分析,特别是具体的 计量分析方法的运用。目前,学者们主要利用了以下四种 分析方法。
2024/4/29
三、趋同假设检验的几种分析方法
• (4)收入分布动态法。 • 将国家间或地区间的收入分布格局视为某种概率分布,从
而着重研究这种概率分布的演变,即分布的形状和变动的 方式。在分布演变的过程中,经济体向不同的峰值集聚, 奎阿称这种现象为“极化”。“极化”既表现为高收入 水平向低收入水平的“极化”,也表现为低收入水平经过 跳跃式发展向高收入水平的“极化”。最后,收入水平向 高收入水平或低收入水平“趋同”,而中等收入水平会消 失。这时候,收入分布的形状形同双峰,故称为双峰分布 。
2024/4/29
五、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
•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 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多方面紧密联系的发展概
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 1、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跨越 • 2、产业发展重点的跨越 • 3、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 • 4、经济增长方式的跨越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力模型举例分析
引力模型举例分析
• 距离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x和y以及x和q间预期的 流量加以说明。y和q的规模是一定的,因此,规模为 一个常数。然而,在没有进一步信息的情况下,我们 将预期x和q间的流量将大于x和y间的流量,因为任 何两点间的流量,将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如果这 一下降同距离成比例,并且规模为一常数,我们将预 期x和y间的相互作用,将是x和q间的1/2。
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联系类型 自然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运动联系 社会相互作用联系
服务传输联系
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
联系要素
道路网络河流和水运交通网络铁路网络 生态的相互依赖
市场类型原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生产 的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消费和购物类
型收入流部门和区域间的商品流
暂时和永久的迁移工作旅行
•
Tij=PiPj/dij²
引力模型举例分析
• 假如有四个人口规模不等的城市x、y、z和q,它们之 间的距离如图8—1所示。比较城市x和城市y以及城市 x和城市z之间预期的流量,我们直观的预期将是,x和y 之间的流量将较大,y,z同x的距离相同(均为800公里), 可是y的人口为200万,而z的人口仅有100万。如果相 互作用是任意两个城市间双向人口的函数,那么,x和y 间的引力大于x和z间的引力(200万×200万大于200 万×100万),这就是规模相乘对于相互作用的影响。
• 引力模型的对数转化可产生一个利用线性回归的可解 的线性方程,因此,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线性回归模型 是应用最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根据在时间 或预算下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引力模型具有与人文行 为有关的理论基础,成为人文空间运动基础意义上的引 力模型。一般形式的模型为:
• 式中:Iij为从i到j的相互作用量;Vkj为j地点在第k个变量 上的得分,或者在第k个变量上i和j得分的差异或比例;Pi 、Pj分别为i和j的人口或其他质量的度量;Dij为从i到j的 距离;α 、λ、bk为权重因素。
间存在的经济联系网络。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城市流是指城市间劳动力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 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体系所发生的频繁的、双 向或多向的与人相关的物质流动现象。
• 城市间的聚集与辐射作用是城市流得以进行的推动力 。城市聚集与城市辐射是城市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两个方面,城市流在城市辐射—城市聚集—城市再 辐射—城市再聚集的无穷循环中进行完善,表现为人流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在都市圈各地区 的空间流动。
(二)对基本模型的修正
• 三个基本的修正:
• 1、对距离的因素进行指数化调整,用以表示距离 的影响是否成比例。
• 2、对人口或质量变量即Pi和Pj进行指数化处理。
• 3、对公式的修正,是添加一个规模参数或是一个 常数,即k。
• 修正后公式为:
•
Tij=k(Pi Pj )/dij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应用分析
第二节 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
• 一、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 城市经济空间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通过功能联系和空间 联系形成的具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空间。
• 区位条件、交通发展、科技信息革命是城市群经济空
间形成的主要原因;核心城市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城 市组团和产业集群是其主要的空间表现。 • 城市经济空间联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域内城市间和产业
第八章 大都市圈 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原理
•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内涵与条件
•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含义 • 空间相互作用就是指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空间彼此产
生的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 生产要素、产品、技术、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发面 的交流和转移来实现的。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内涵与条件
• (一)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 引力模型,是我们认识区域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的重 要工具。引力模型借鉴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用 于预测劳动力、信息和商品等要素在城市间、地 区间的流动。
• 城市或地区的规模即人口用P代表,城市或地区间 的距离用d代表,每一对城市或地区用下标i和j表示, 任何两个城市或地区间的相互作用被定义为Tij。 故有: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2.货物流 • 货物流,也称物流,它是商品的物质实体在地理空间上
运动的现象,是地区间经济协作和地域分工的物质表现 形式。因此,货物流通常是确定城市之间空间经济联系 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3.信息流 •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
技术相互依赖出访亲戚关系习俗、礼节 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的相互作用
能源流和网络信用和财政网络教育、训 练和推广联系健康服务救护系统职业的 、商业的和技术的服务类型运输服务系
统
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的 相互依赖权威司法部门间交流非正式的
政策决策链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城市流的作用方式,这里,我们对各 种城市流做进一步的分析:
•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 1.区域之间供求关系的互补性 • 2.要素空间转移的低成本性 • 3.中介机会与干扰因素 •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流和信息流在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地
位将日益重要,因此目前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也 不限于以上三点。而厄尔曼提出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 条件主要讨论的是货物流。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
• 1.劳动力流 • 城市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伴随居
住地的变动,即人口迁移;另一种是居地不变而工作 地点变动,即跨区域就业。可以用公式:
• L1=L11+L21-L12
• (L11):区域1内追加的劳动力。(L21):区域2向区域1 流动的劳动力。(L12):区域1向区域2的流动的劳动力
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 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 析等渠道和过程。 • 功能主要表现在: • (1)联结功能。 • (2)调控功能。 • (3)决策功能。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4.资金流 • 资金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资金流的量,而且取决于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