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敕使之然也:敕通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口,名词作状语,每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杳.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好挺者,糅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郑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郑子之徒/(7)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占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己归去来兮辞【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终将战胜即将到来的高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文言文实词精讲 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文言文常用实词古今异义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文言文常用实词古今异义学习古文的时候,你最痛恨的是什么?没错,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是不是呢?通假字就是古代作品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文字。
就是用相同的音代替。
有很多古代文言实词古代的意思跟现代差别很大,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熟记于心。
本文带领大家一起复习有哪些的这样的古代文字。
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
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
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
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词义缩小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高考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记背手册04(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清单一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卑鄙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
常用作谦辞。
今义:品质恶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部,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北面古义:面朝北(称臣)。
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古义:便,就;利,吉利。
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4.便宜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②方便。
读biàn yí。
今义:物品价格低。
读p ián yi。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②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6.不避古义:不次于,不少于。
今义:不躲开。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7.不过古义:不超过。
今义:转折连词。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8.不好古义:不美。
今义:坏。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9.不行古义:不去,没有成行。
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
(《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立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1.初一古义:刚刚开始。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12.春秋古义:①年龄。
②一年。
③书名。
今义:①春季、秋季。
②时代名称。
①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②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13.从而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
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卡通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
文
言
实
词
的
考
查
重
点
】
1
.
通
假
字
;
2
.
古
今
异
义
;
3
.
一
词
多Leabharlann 义4.偏
义
复
词
;
5
.
词
类
活
用
。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 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 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造成古今异义的原因
06
名称说法发生 改变
05
词义强化或弱
化
04
感情色彩变化
03
( 三) 词 义
转移
02
( 二) 词 义
缩小
01
( 一) 词 义
扩大
( 一) 词 义 扩 大
01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 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01
音同形似
音近形似
04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03
0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音同形异。
01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
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精校打印版
一、高考常见文言文通假字整理◇案:通“按”,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颁:通“斑”,黑白相间。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倍:通“背”。
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辩:①通“辨”,区别。
例: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②通“变”,变化。
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采:通“彩”,彩色。
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卒:通“猝”,匆忙。
例: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趣:通“促”,催促。
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丁宁:通“叮咛”。
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而:通“尔”,你,你们。
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反:通“返”。
例: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伏:通“服”,心服。
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不:通“否”。
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盖:通“盍”,何,怎样。
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驩:通“欢”。
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还:通“环”,绕。
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距:通“拒”。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决:通“诀”,诀别。
例:与武决去《苏武传》◇扣:通“叩”,询问。
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离:通“罹”,遭遇。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敛:通“殓”。
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缪:通“缭”。
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列:通“裂”。
例: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闵:通“悯”。
例:夙遭闵凶《陈情表》◇冥:通“溟”。
例:北冥有鱼《逍遥游》◇莫:通“暮”。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侍坐章》◇缪:通“穆”。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内:通“纳”,使进入。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而:通“能”,能力。
例:而征一国者《逍遥游》◇泮:通“畔”。
高考复习专题四之文言文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高考复习系列专题六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一、高中常见通假字梳理1. 昂其直2. 臣愿奉璧往使3. 将军禽操4. 属予作文以记之5.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6.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7. 五万兵难卒合8.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9. 距关毋内诸侯10. 君子生非异也11.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1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3.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14.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15.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16. 召有司案图17. 被明月兮佩宝璐18. 顷之,烟炎张天19. 张良出,要项伯20.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1. 令将军与臣有郤22. 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23.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4. 至莫夜月明25. 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6. 窥谷忘反27.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28. 或师焉,或不焉29. 暮霭沈沈楚天阔30.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31.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32. 屈平既绌33. 今王田猎于此34. 曾益其所不能35 一尊还酹江月36 乃瞻衡宇37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8 夙遭闵凶39 五万兵难卒合40 尊则振龙4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43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4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45 其次诎体受辱46 见狱吏则头枪地47 网罗天下放失所闻48 终老不复取49 刑于寡妻50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51 而御六气之辩52 小知不及大知53 乃今张仪佯去秦,厚璧委质事楚54 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庭55 与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56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二、古今异义词: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3.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4.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入河中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 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8.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10.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11.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1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13.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山东豪杰遂并起14. 旦日,卒中往往语…15.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6.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7.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18.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19.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1. 天子春秋鼎盛蝼蛄不知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2.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王顾左右而言他帅左右登牙城拒战23.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24.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25. 可以已大风26.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及虚词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等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归类整理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屈原列传》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左忠毅公逸事》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登泰山记》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武退秦师》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
中国风
①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意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隙攻破六魏军两座军营。
②(姚泰)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张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
文言文复习之通假字
2025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3、偏义复词
2、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知识网络】
4、古今异义
录
目
本字
通
假
借用之意,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替代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通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在解释通假字时我们一般用“通”来表示,如“A通B”。
分组讨论,找出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积累常用通假字
依据字音推断
依据字形推断
一
二
三
①五万兵难卒合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仓促
积累常用通假字
一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②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
课本复习:
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涂( )有饿莩而不知发。某所,而( )母立于兹 。王必无人,臣愿奉( )璧往使。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
文中的通假字有:傍——旁 不——否 嘿——默 息——熄 坐——座 乡——向 亡——无 寤——悟
1.(2020·当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山阴令,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高考文言文 归纳整合: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表解
49
纫
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并序〉》)
通“韧”,坚韧
50
女
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通“汝”,你
51
善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通“缮”,修治,擦拭
52
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通“伸”,伸张
53
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通“授”,传授
54
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熟”,仔细
55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通“饲”,喂养,饲养
56
汤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通“烫”,用热水焐
57
弟
幼而不孙弟。(《论语·宪问》)
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58
帖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通“贴”,粘贴
59
庭
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37
泮
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通“畔”,边岸
38
畔
畔主背亲。(《苏武传》)
通“叛”,背叛
39
傍
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并序〉》)
通“旁”,旁边
40
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通“披”,披戴,穿上
41
辟
扈江离与辟芷兮。(《离骚》)
通“僻”,幽僻,偏僻
42
莩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60
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 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 二) 词 义 缩 小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 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中的 “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 三) 词 义 转 移
•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 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古代“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 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 现一般指“嗅觉”。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 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 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 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 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②音近形似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③音同形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同“早”,早早地 ④音近形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造成古今异义的原因
• • • • • • ( 一) 词 义 扩 大 ( 二) 词 义 缩 小 ( 三) 词 义 转 移 (四) 感情色彩变化 (五)词义强化或弱化 (六)名称说法发生改变
( 一) 词 义 扩 大
•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 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 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五)词义强化或弱化
•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 表示仇恨、怀恨。 •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 怨、责备。
(中已换成另一 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 “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 “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四) 感情色彩变化
•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 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 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 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 凶”,为贬义。 • 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 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 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