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平均分段法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行政执法类)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行政执法类)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中国海油日前发布消息,位于珠江口盆地的西江油田自投产以来相继开发了多个储量规模3000万方级以上的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立方米,是我国南部海域累计产量最高的油田。
A.2亿B.3亿C.1亿D.4亿【答案】:C2.《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
A.2024年1月1日B.2024年5月1日C.2024年6月1日D.2024年3月1日【答案】:A3.2024年5月4日从中国石油获悉,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今年一季度页岩油产量达21.5万吨,日产量突破2800吨,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示范区页岩油生产能力有望突破百万吨大关。
以下有关页岩油的表述错误的是()A.与其他石油资源相比,页岩油的资源潜力大,开采技术要求高,开采成本高B.页岩油是附着在页岩石或者缝隙中的石油C.页岩油是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形成页岩的外力作用主要是侵蚀作用D.页岩油由于储层致密,与常规油藏差异较大,有效的开发方式通常为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答案】:C4.国家文物局2024年4月16日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武王墩墓考1/ 14古新发现。
初步判断,武王墩墓系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
A.周国王级陵墓B.秦朝王级林墓C.楚国王级墓葬D.商周王级墓葬【答案】:C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团队,借助文物CT无损扫描、3D模拟拼接等技术,日前成功复原了()早期龙形蚌饰,复原的龙形蚌饰距今约6300年前,丰富了我国早期龙的形象。
A.龙山文化B.红山文化C.良渚文化D.仰韶文化【答案】:B6.提高职业技能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A.爱岗敬业B.勤俭节约C.文明礼貌D.诚实守信【答案】:A7.作为公职人员,应当确立高尚的人生目的,它应该是()。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技巧(含公式)——最新版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技巧(含公式)第一节代入排除法1.使用范围看题型。
典型题型有多位数(提到具体位数(3、4位数)或出现位数的变化(个位与十位数发生变化))、不定方程(未知数比方程多)、年龄、余数看选项。
选项为一组数(2个数,问法为:分别/各)、可转化为一组数(比例可看成一组数)剩两项。
通过其他条件排除2项时,代入一项获取答案。
2.使用方法优先排除:通过尾数、奇偶、倍数等特性来排除。
直接代入:最值、好算。
(出现最值的先代入最大值、最小值计算;未出现最值时,先代入最好算的)PS:多位数问题优先考虑代入排除法;多次操作的、倒来倒去的优先考虑代入排除。
第二节倍数特性法(从问题入手)题型:出现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且所求与比例有关优先考虑倍数特征1.基础知识法(整除法)——考核较少若A=B*C,则A能被B整除,又能被C整除(考试时B、C假设当成整数)题型:①平均分配物品、平均数;②存在三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常见判定方法:①常见数:口诀法(3、9看各位数字之和,2、5看末位数,4、25看末两位数)②因式分解法:把一个数分成几个互质的数相乘的形式(互质是指除1以外没有其他的公约数,如12=3*4)③拆分法(常用于7、11、13):例如验证395/405/409/416中哪个数能被13整除,先确定数字390,再计算+5/+15/+19/+26对比2.余数法(结合代入排除)题型:平均分实物,最后有剩余/缺少解题核心:多退少补(总量+、总量-)Eg :解析:总量-6=9*部门数,总量+10=11*部门数;有1个部门只能分1包代表着缺10包,代入选项可得知:正确选项为B3.比例型若A/B=m/n (m,n 互质),则的倍数是n m B A ±±的倍数n 是B 的倍数,m 是ANM N A M N A N A N A ++占所有数总和的,则占其他数的占所有数总和的,则占其他数的补充:111 重要提示:若1个总量包含2个比例,单看问题比例无法解决时,用两个比例计算总量第三节 方程法思维: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1.普通方程主要在于设未知数: 避免出现分数,设小不设大出现比例避免出现分数,设比例出现高频多个主体,并于列式,设中间量未出现前面三种情况,求谁设谁2.不定方程主要在于怎么解方程(本质在于代入排除):①奇偶性26/2543a.b ,=+=+y x m by ax 如:先考虑奇偶性恰好为一奇一偶时,优当 ②倍数的倍数是,可知如:性奇一偶时,优先倍数特考虑倍数特性恰好为一,有公因子(公因素)时与或当36037m b a ,x y x m by ax =+=+③尾数 271203750b a ,=+=+y x m by ax 如:时,考虑尾数或尾数是或当 ④无以上三种特征时,直接代入选项3.不定方程组①3个未知数、2个方程,且未知数一定为整数(人数、具体事物的个数、本、页、张)方法:先消元(消解系数小的未知数,方便计算)转化为不定方程,再按不定方程求解。
行测分数划分
行测分数划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行测分数划分是公务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考生的最终成绩和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公务员队伍。
在行测考试中,分数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的,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分值,每个部分的分值占比也不同。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行测分数的划分规则。
行测考试通常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的分数划分一般是这样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占30%,数量关系占40%,判断推理占20%,资料分析占10%。
这种分数划分方式是按照考试题型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来确定的,因此每个部分的得分权重也是不相同的。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考察考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部分题目比较基础,但是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文字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对常用词汇和搭配有一定的掌握。
在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占分数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考试中,这部分题目通常会有阅读理解、词语搭配、语句理解等内容。
数量关系是考察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主要考察考生对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掌握程度。
这部分题目相对比较难,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推理能力。
在考试中,数量关系通常会有数学运算、图形推理、逻辑推理等题型。
资料分析是考察考生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主要考察考生对资料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题目是相对比较新颖的,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
在考试中,资料分析通常会有图表分析、资料解读、综合分析等内容。
行测分数的划分是按照不同部分的考察内容和难易程度来确定的,每个部分的分值权重也是不相同的。
考生在备考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重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各个部分的得分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各个部分的考察内容,才能在行测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分段计算行测问题,你会了吗
在考试中,有一种题型是分段计算,这类型题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出租车计费、税费缴纳等,它们都属于分段计算问题。
那么对于分段计算问题应该如何求解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在近些年考试中,分段计算问题主要考察:两个区间段、三个区间段的计算,对于这类型问题,我们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①确定分段点;②明确各区间内的;③分区间进行计算。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例题来看一下,具体应该怎么操作。
例1.某市的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起步路程为3km(即开始行驶路程在3km以内都付7元)。
若超过3km,则每增加1km加价2.4元(不足1km按1km计价),现在某人乘坐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14.3千米,应缴费多少元?A.28.8B.35.8C.34.1D.38.8【答案】B。
参考解析:这道题一个分段点分别为:3千米,两个区间的计价分别为:7元、2.4元/公里,所以各区间计算后,超出3千米的部分走了:14.3-3=11.3千米,不足1千米按整千米计算,取整为12千米,总的缴费为:7+12×2.4=7+28.8=35.8元。
此题,最终答案选择:B。
例2.某企业将利润提成作为奖金发放,利润低于或等于10万元时按5%提成;低于或等于20万元时,高于10万元的部分按7.5%提成;高于20万元时,高于20万元的部分按10%提成。
问当利润为40万元时,应发放奖金多少万元?A.2.5B.2.75C.3D.3.25【答案】D。
参考解析:这道题两个分段点分别为:10万、20万,三个区间的提成的百分比分别为:5%、7.5%、10%,所以各区间计算后,总的提成为:10×5%+(20-10)×7.5%+(40-20)×10%=0.5+0.75+2=3.25万元。
此题,最终答案选择:D。
例3.王先生购买的医疗保险报销规定为:当年花费1300元(含)以内的部分全部自付,超出1300元部分自付10%,其余部分由保险支付。
行测分数划分
行测分数划分
行测分数的划分通常根据不同题型和难度进行设置。
一般来说,行测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以及常识判断等部分。
以国考为例,各部分行测分值可能如下:
1.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共40个题目,每个题目0.8分,共计32分。
2.数量关系部分,总共15个题目,每个题目0.8分,共计12分。
3.判断推理部分,总共35个题目。
其中,图形推理每个题目0.6分,定义判断每个题目
0.7分,类比推理每个题目0.5分,逻辑判断每个题目0.8分,共计23.5分。
需要注意的是,也
有说法认为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10题,每题0.6分,共计6分;定义判断10题,每题0.7分,共计7分;类比推理10题,每题0.5分,共计5分;逻辑判断10题,每题0.8分,共计8分。
这样划分的话,判断推理部分总分则为26分。
4.资料分析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5.常识判断部分,总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2.5分。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分数划分方式,具体的分数划分可能因地区、考试科目、考生竞争情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最好参考所报考地区的历年真题和官方发布的考试大纲来了解具体的分数划分情况。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行测考试不仅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还考察考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解题技巧。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外,还需要注重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行测年龄问题的解答
近年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年龄问题已经成为了数量关系的常考题型之一。
年龄问题主要考查基本数学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的运用能力。
一、年龄问题有三个基本知识点:1、每个人的年龄都是过N年,长N岁的;2、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3、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4、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年龄倍数逐渐变小。
二、年龄问题常用方法:1、代入排除法;2、方程法;3、平均分段法4、推导法以下是几道例题,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大家了解年龄问题的考法与解法。
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例1】赵先生34岁,钱女士30岁。
一天他们碰上了赵先生的三个邻居,钱女士问起了他们的年龄,赵先生说:他们三人的年龄各不相同,三人的年龄之积是2450,三人的年龄之和是我俩年龄之和。
问三个邻居中年龄最大的是多少岁?()【答案】C【解析】本题外在特征属于年龄问题,实质属于不定方程组问题,而不定方程(组)常采用的方法是代入排除法。
依题意设A为x,B为y,C为z,故:,本题利用代入排除法解题,同时问题中问的是最大的年龄,所以应从大数往小数代。
所以当最大的年龄为50岁时,则另外两人的年龄积为49,而49=7×7不符合三个人年龄不等,49=1×49不符合三个人的年龄和为64,故排除;其次最大年龄为49岁时,则另外两人的年龄积为50,有50=10×5,符合所有条件,故满足。
所以选C。
【例2】甲乙丙丁四人,其中每三个人的岁数之和分别是55,58,62,65.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大的是?()【答案】D【解析】本题是年龄问题,而本题采用代入排除法会比传统的方程思想来的复杂,故直接采用方思想解,设甲为x,乙为y,丙为z,丁为w,则有:,纵观整个方程组,可见x,y,z,w,均出现三次,所以把四个方程加和有:3(x+y+z+w)=240,故x+y+z+w=80,而求年龄最大的则是用四个人的年龄和减去三个人年龄和中,最小的那个数,因为最小那个肯定是三个年龄最小的加和得到,所以80-55=25.所以选D。
2024国考行测分数计算规则
2024国考行测分数计算规则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下简称行测)是国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行测主要考察考生在行政能力、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2024国考行测分数计算规则。
一、总分计算2024国考行测的总分为100分。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分=基础得分+高级得分基础得分:根据考生的基本情况、学历、工作经验等因素给予的基础分数。
基础得分为30分。
高级得分:根据考生在国考行测中的表现给予的加分或扣分。
高级得分为70分。
二、高级得分计算高级得分是根据考生在行测各个题型中的得分情况来计算的。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定义分类得分:根据考题的题型和难度,将考生的得分情况分为以下5个等级:非常好、好、一般、较差、非常差。
对应的得分分别为5、4、3、2、1分。
2.单项得分比例:根据行测的考题种类,将考生的各个题型的得分占高级得分的比例进行如下设定:数量关系:12%资料分析:12%判断推理:12%常识判断:8%行政能力:6%综合分析:12%综合推理:12%行政事业知识:8%领导能力:10%文字表达:8%3.分数计算:根据考生在各个题型中的得分情况,按照所占比例计算得分。
三、总结根据以上规则,2024国考行测的总分为100分,其中基础得分为30分,高级得分为70分。
高级得分通过对考生在行测各个题型中的得分情况进行评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得分。
各个题型的得分比例和分类得分等级根据行测的题型和难度进行设定,以保证分数计算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2024国考行测分数计算规则的详细介绍,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在国考中取得好成绩!。
行测技巧:平均数作答技巧
⾏测技巧:平均数作答技巧 在考场上⼈与⼈拉开差距的除了平常的知识点的积累,还有⾯对考试题型能够有⼀个更好的解答思路,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测技巧:平均数作答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测技巧:平均数作答技巧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测卷中,资料分析这⼀专项⼏乎是所有考⽣的重点备考对象之⼀,其原因就在于这⼀专项的题量⼤,⽽且相对来说难度不⾼,⽐较容易拿分,因⽽其重要性不⾔⽽喻。
资料分析涉及的考点较多,其中对于平均数的考查⽐重⽇益加⼤,但是不少考⽣遇到⼀些陌⽣的平均数概念时往往⽆从下⼿,或者要想半天才能梳理清楚概念间的关系,⾮常耗时,今天就教⼤家来快速读懂平均数。
⼀、基本概念 平均数反映的是⼀组数据的平均⽔平,简单来说,就是某个统计量总量与份数的⽐值。
也就是说,如果⼀道题⽬是让你求平均数的话,你只需要找到总量的数值和份数的数值,然后再算两者的⽐值就可以了。
但是,如何快速区分哪个量是总量,哪个量是份数呢?其实并不难,⼀个“每”字就能搞定所有问题,“每”字后⾯紧跟着的那个统计指标就是份数,剩下的⼀个统计指标就是总量了,所以说,“每”什么,我们就除以什么,“每”字后⾯的统计指标值做分母,“每年”就除以年份数,“每⼈”就除以⼈数,“每天”就除以天数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个例题⼀起来感受⼀下。
⼆、考题展⽰ 【例题1】2008年全国拥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机构)162049所,结业学⽣57209955⼈。
问:2008年我国平均每所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结业学⽣⼈数为多少⼈?A.276B.310C.353D.397 【答案】C 【解析】此题要求的是现期的平均数,所以我们要找总量和份数的值,根据我们刚刚说的⽅法,先确定份数,即找“每”字,“每”字后⾯跟着的统计指标是“学校的所数”,那么“学校的所数(162049)”就是分母,另外⼀个统计指标也就是“结业学⽣⼈数(57209955)”就是分⼦,所以列式为57209955÷162049≈57209955÷162000≈353,选择C选项。
公考复习资料行测技巧 联考通用:数学运算知识点汇总
进价(元)
利润(元)
售价(元)
花生油
100a
100a×24%=24a
100a+24a=124a
玉米油
80a
80a×30%=24a
80a+24a=104a
“花生油利润定为进价的 24%”,则花生油利润=100a×24%=24a,根据公式“售价=进价+利
润”可得,花生油售价=100a+24a=124a;“玉米油利润定为进价的 30%”,则玉米油利润
【解题步骤】
(1)本题是在直线道路上狗与乙、甲反复相遇,判定本题为直线相遇问题。题干已知了狗
的速度,则只要知道狗跑的时间,即可求出狗跑的路程。整个行程中狗是与甲、乙同时出发
同时结束的,所以狗跑的时间就等于甲、乙运动的时间,甲、乙运动的时间可以用相遇公式
求出;
(2)甲乙两人从出发到相距 100 米一共跑了 1200-100=1100 米,根据相遇公式“S和=V和×T”,
三、给具体单位型
1.题型特征:题干给出了效率或总量的具体单位。 2.解题思路: (1)设未知数:缺啥设啥,如果有总量的具体值,则设时间或者效率为未知数。 (2)根据工作过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同时开工同时结束
1.题型特征:题干中给出了多个工程,由多个队伍完成,且中途没有人休息,要求同时开工
同时结束。
三、插板法
1.题型特征 相同元素分堆,问有几种分法。 2.解题思路 (1)N 个相同元素有 N-1 个空位,分 M 堆,需要 M-1 个板子; (2)至少分一个共有 −−11种方法。
四、错位重排
1.题型特征 不放回原位置,不与原来一一对应。 例如:n 辆车分别停在 n 个车位上,现将车辆重新停放,要求每辆车不能停放在原来的车位 上,问有多少种排列情况。 2.解题思路 Dn 是元素个数对应的错位重排数,n 是元素个数。 D1=0,D2=1,D3=2,D4=9,D5=44,D6=265; 记住结论即可,重点考查 D4 和 D5; 可推理得:Dn=(Dn-1+Dn-2)×(n-1)。
公务员行测:平均数
公务员⾏测:平均数 甲班和⼄班,在数学期终考试中,考⼀样的题⽬,哪⼀个班考得好呢? 把每⼀个班所有⼈的得分加起来,然后除以这个班的⼈数,就得出这个班的平均分数.哪⼀个班平均分数⾼,就算哪⼀个班考得好。
篮球队员的⾝材都很⾼,⼀个队⾥还是有⾼有矮,哪个篮球队⾝材更⾼呢? 把⼀个队所有队员的⾝⾼数加起来,再除以全队⼈数,就算出这个队的平均⾝⾼.通常,⽤平均⾝⾼来衡量⼀个球队的⾝材⾼矮. 要衡量“若⼲个数”的⼤⼩,常⽤的办法就是求它们的平均值. 求平均值有两种⽅法,我们通过⼀个例⼦来说明. 例1⼀学期中进⾏了五次数学测验,⼩明的得分是95,87,94,100,98. 那么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法1把所有分数加起来,除以次数,即(95+87+94+100+98)÷5=94.8. ⽅法2 先设⼀个基数,通常设其中最⼩的数,例如本题设87为基数,求其他数与87的差,再求这些差的平均值,最后加上基数,即 [(95-87)+(87-87)+(94-87)+(100-87)+(98-87)]÷5+87 =(8+0+7+13+11)÷5+87 =7.8+87 =94.8. 对若⼲个数求平均数,概括成以下两种⽅法. ⽅法1:各个数的总和÷数的个数 ⽅法2:基数+每⼀数与基数的差求和÷数的个数. 这两种⽅法将形成两种解题思路. ⽅法2的好处是使计算的数值减⼩,减少计算量,特别便于⼼算.当然,也可以设其他的数为基数.进⼊中学后,学了负数,我们还可以设中间的那个数作为基数.⽅法2启⽰我们,求平均数就是把数之间的“差”扯平. ⼀、⼀些简单的问题求平均数可以产⽣许多数学题,这⼀节将通过⼀些简单的例⼦,增加对“平均”这⼀概念的理解. 例2⼩明4次语⽂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9分,第5次测验得了97分,5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按照例1中的两种思路,有两种计算⽅法:先算出5次成绩的总和,再求平均成绩,就有(89×4+97)÷5=90.6(分). 从算每⼀次“差”的平均⼊⼿,就有89+(97-89)÷5=90.6(分). 很明显,第⼆种⽅法计算简易. 例3⼩强4次语⽂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7分,5次语⽂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8.4分,问第5次测验他得了多少分? 解:两种思路,两种计算⽅法: 从总分数(总成绩)来考虑. 第5次成绩=5次总成绩-4次总成绩 =88.4×5-87×4 =94(分). 从“差的平均”来考虑,平均成绩要提⾼88.4-87. 因此,第5次得分应是87+(88.4-87)×5=94(分). 请⼤家想⼀想,例2与例3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例4⼩明前⼏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到86分,问这⼀次是第⼏次测验? 解:平均每次要提⾼(86-84)分,这⼀次⽐原来的平均成绩多了(100-84)分,平均分摊在每⼀次上,可以分摊多少次呢?(100-84)÷(86-84)=8(次). 因此这⼀次测验是第8次. 例5寒假中,⼩明兴致勃勃地读《西游记》,第⼀天读83页,第⼆天读74页,第三天读71页,第四天读64页,第五天读的页数,⽐五天中平均读的页数还多3.2页,问⼩明在第五天读了多少页? 解:前四天,每天平均读的页数是(83+74+71+64)÷4=73(页). 很明显,第五天读的页数⽐73页多,由此平均数就增加了.为了便于思考,画出下⾯的⽰意图: 图上“73”后⾯的虚线,表⽰第五天后增加的平均数,现在要⽤3.2去补⾜这些增加的平均数值,3.2共要补⾜四份,每份是3.5÷4=0.8. 由此就知道,第五天读的页数是73+0.8+3.2=77(页). 例6 甲、⼄、丙三⼈,平均体重63千克.甲与⼄的平均体重⽐丙的体重多3千克,甲⽐丙重2千克.求⼄的体重. 解:甲与⼄的平均体重⽐丙的体重多3千克,也就是甲与⼄的体重之和⽐两个丙的体重多3×2=6(千克).已知甲⽐丙重2千克,就得出⼄⽐丙多3×2-2=4(千克). 从⽅法2知道丙的体重+差的平均=三⼈的平均体重. 因此,丙的体重=63-(3×2)÷3 =61(千克). ⼄的体重=61+4=65(千克). 例7下⾯是⼀串有规律的数5,9,13,17,21,25,29. 从⼩到⼤排到,后⼀个数与前⼀个数的差都是4,求这串数的平均数. 解:上⾯共有7个数,第2个数⽐第1个数多4,⽽第6个数⽐第7个数少4.因此,第1个和第7个的平均数(5+29)÷2=17,与第2个和第6个的平均数(9+25)÷2=17是相等的.同样道理,第3个和第5个的平均数也是17.由此,可以得出这串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数的平均值17. 当把⼀些数排列好前后次序,相邻的两个数,后⼀个减前⼀个的差都相等,这列数,就称为等差数列.例7中的这串数就是⼀个等差数列.等差数列可长可短,不论它有多少数,总有⼀个基本性质:它的所有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数的平均数.很明显,当等差数列有奇数个数时,这⼀平均数恰好是最中间的这个数.当等差数列有偶数个数时,这⼀平均数也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利⽤这⼀性质,我们很容易求⼀个等差数列的所有数之和,它等于平均数乘以数的个数.例7中7个数之和是(5+29)÷2×7=119. 例8⼩强在前五天平均每天做了3.6道数学题,第四、五两天共做了5题.第六天,为了使后三天的平均数超过六天的平均数,第六天他⾄少要做多少题? 解:(前三天题数÷3+后三天题数÷3)÷2=六天题数÷6. 因此,只要后三天平均数超过前三天平均数,也就是后三天做的题数,⽐前三天做的题数多,后三天的平均数就超过六天平均数了. 前三天做的题数是3.6×5-5=13(题). 第四、五天已做了5题,13-5=8,⼩强第六天⾄ 少要做9题. 答:⼩强第六天⾄少要做9题. ⼆、部分平均与全体平均 例9某次考试,21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2分,19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有两种求法: ⽅法1 男同学的总分数 82×21=1722, ⼥同学的总分数 87×19=1653, 全体同学的总分数 1722+1653=3375, 全体同学的⼈数 21+19=40, 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3375÷40=84.375. ⽅法2 以男同学的平均成绩82分作为计算的基数,⼥同学每⼈平均多(87-82)=5(分),19⼈多了5×19=95(分),现在平均分摊给全体40⼈. 因此,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 82+(87-82)×19÷40 =82+95÷40 =84.375(分). 注意从部分的平均数,来求全体的平均数,不能简单地把部分平均数再进⾏求平均,如例9,(82+87)÷2=83.5,它不是全体的平均成绩.这⼀基本概念,⼤家必须弄清楚. 例10 甲班52⼈,⼄班48⼈.语⽂考试中,两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8分,⼄班的平均成绩要⽐甲班的平均成绩⾼5分.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 解:两个班的全体⼈数是52+48=100(⼈). 他们的分数总和是78×100=7800(分). 以甲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为基数,⼄班每⼈平均多了5分,如果⼄班的分数总和少了5×48=240(分),⼄班的平均成绩就与甲班的⼀样,因此甲班的平均成绩是(7800-240)÷100=75.6(分). ⼄班的平均成绩是75.6+5=80.6(分). 例11⼥同学的⼈数是男同学⼈数的⼀半,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解:题⽬没有告诉我们⼥同学或男同学有多少⼈,怎么办? 设全体⼥同学是1组⼈,那么男同学就是2组⼈. ⼥同学的体重总和: 35×1组⼈数. 男同学的体重总和: 41×2组⼈数. 全体总⼈数:(1+2)组⼈数. 全体同学平均体重是(35×1+41×2)÷(1+2)=39(千克). 上⾯算式中每⼀项都有“组⼈数”,因此可以约掉.实际上和“1个⼥同学与2个男同学”的情形⼀样. 还有⼀种计算⽅法,以⼥同学体重为基数,2组⼈每⼈都多(41-35)千克,平摊给(2+1)组⼈,因此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41-35)×2÷(2+1)=39(千克). 例12 某班有50⼈,在⼀次数学考试后,按成绩排了名次.结果,前30名的平均分数⽐后20名的平均分数多12分.⼀位同学对“平均”的概念不清楚,他把前30名的平均成绩,加上后20名的平均成绩,再除以2,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全班的平均成绩.这样做,全班的平均成绩是提⾼了,还是降低了?请算出提⾼多少或降低多少. 解:全班平均成绩降低了. 按照这位同学的计算,相当于把前30名同学⽐后20名同学平均多出的12分作了平分.因此相当于前30名同学每⼈少了6分,后20名同学每⼈多了6分,合起来全班的总分就少了30×6-20×6=60(分). 全班的平均成绩也就降低了60÷(30+20)=1.2(分). 例13 某学校⼊学考试,确定了录取分数线.报考的学⽣中,只录取了 均分⽐录取分数线低26分.所有考⽣的平均成绩是70分.那么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我们把录取学⽣的⼈数算作1,没有被录取的⼈数算作3. 以录取分数线作为基数,没有被录取的考⽣总共少了26×3分,录取的学⽣总共多了10×1分,合起来,总共少了26×3-10×1(分). 对所有考⽣来说,每⼈平均少了(26×3-10×1)÷(3+1)=17(分). 也就是每⼀考⽣的平均分70(分)⽐录取分数线少了17(分),因此录取的分数线是70+17=87(分). 注意这道题可检验如下: 没有被录取的考⽣的平均成绩是87-26=61(分),被录取考⽣的平均成绩是87+10=97(分).全体考⽣的平均成绩是61+(97-61)÷(3+1)=70(分), 或(61×3+97×1)÷(3+1)=70(分). 由此就知道,上⾯解答是正确的. 例14某次数学竞赛原定⼀等奖10⼈,⼆等奖20⼈.现在将⼀等奖中最后4⼈调整为⼆等奖,这样得⼆等奖的学⽣平均分提⾼了1分,得⼀等奖的学⽣的平均分提⾼了3分.那么原来⼀等奖平均分⽐⼆等奖平均分多多少分? 解:根据题意 前六⼈平均分=前⼗⼈平均分+3. 这说明在计算前⼗⼈平均分时,前六⼈共多出3×6=18(分),来弥补后四⼈的分数,因此后四⼈的平均分⽐前⼗名平均分少18÷4=4.5(分). 当后四⼈调整为⼆等奖后,这时⼆等奖共有20+4=24(⼈),平均每⼈提⾼了1分,这由调整进来的四⼈来供给,每⼈平均供给24÷4=6(分). 后四⼈平均分=(原⼆等奖平均分)+6. 与前⾯算出的前六⼈平均分⽐较,就知原来⼀等奖平匀分⽐原来⼆等奖平均分多4.5+6=10.5(分). 我们可以画出⽰意图来说明上⾯的计算. 从前⼗名来说,前六名⽤⼆条虚线所夹部分,来弥补后四⼈的⼆条虚线所夹部分这⼀块的不⾜. 对⼆等奖来说,可以画出如下⽰意图: 三、从平均数求个别数 例15 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A与B的平均数是42;B,C,D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那么B是多少? 解: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4 =(A+B)÷4+(C+D)÷4 =[(A+B)÷2+(C+D)+2]÷2. 这说明A与B的平均数,C与D的平均数,两者的再平均,就是四个数的平均数. 因此,C与D的平均数是38×2-42=34. 题⽬已给出B,C,D三个数的平均数36,B是34+(36-34)×3=40. 还有⼀个解法: 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B,C,D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还是按照例3中的计算,A是36+(38-36)×4=44. ⼰知A与B的平均数是42,因此B是42×2-44=40. 注意知道若⼲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知道了它们的和,已知A,B,C,D四个数的和,⼜已知其中三个数B,C,D的和,⾃然能求出(做⼀次减法)第四个数A.⼜已知A与B的和,就很容易求出B,这就是例15的实质. 例16某次考试,A,B,C,D,E五⼈的成绩统计如下: A,B,C,D的平均分 75分. A,C,D,E的平均分 70分. A,D,E的平均分 60分. B,D的平均分 65分. 求A得了多少分. 解:由A,C,D,E四⼈平均分和A,D,E三⼈平均分,按照例3的⽅法,就可求出C的得分:60+(70-60)×4=100(分). 由A,B,C,D四⼈平均分和B,D两⼈平均分,按照例15,可以求出A与C平均分:75×2-65=85(分). 上⾯已算出C得100分,因此A得85×2-100=70(分). 例17 某次考试,⼩英等7⼈的平均分是78分,其中最⾼得分是97分,最低得分是64分,⼩英得了88分,余下的4个⼈中有3个⼈得了相同的分数.分数各不相同的5个⼈的平均分是80分,其中还有⼀位同学与别⼈的得分都不同,他的得分是多少分? 解:7个⼈的分数总和是78×7=546(分). 分数各不相同的5个⼈平均分是80分,那么另2位分数相同的同学每⼈得分是(546-80×5)÷2=73(分). 这位与别⼈的得分都不相同的同学,他的得分是546-97-64-88-73×3=78(分). 例18 A,B,C,D四个数,两两配对可以配成六对,先请你想⼀想,是怎样配对的.这六对数的平均数分别是12,13,15,17,19,20. 原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解:每⼀个数与其他三个数可以配成三对,因此在上⾯六个平均数中,每个数都要被计算3次,每次计算中都⽤⼀个数的⼀半.因此,这六个平均数之和是A+B+C+D的3倍的⼀半. 那么A,B,C,D的平均数是 (12+13+5+17+19+20)×2÷3÷4 =96×2÷3÷4 =16. 还有另⼀种解法: 原四个数中,最⼩的两个数之和应是12×2,最⼤的两个数之和应是20×2.因此四数的平均数是(12×2+20×2)÷4=16. 请⼤家思考,是否可以求出A,B,C,D四个数. 例19 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个数,将其余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四次,得到下⾯四个数23,26,30,33. 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30,33这四个数相加,恰好是A,B,C,D这四个数之和,它们的平均数是(23+26+30+33)÷4=28. 例20有四个数,每次选取其中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外的⼀个数,⽤这样的⽅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26,32,40,46. 那么原来四个数中,最⼤的⼀个数是多少? 解:很明显,这道题与前⼀例题紧密相关.我们来看⼀看,26,32,40,46这四个数相加是什么. 每⼀个数有两部分,⼀部分是三个数的平均数,⼀部分是三个数之外的第四个数,把四个数的前⼀部分相加,根据前⼀例题,恰好得到四个数的和.把后⼀部分相加,也得到四个数的和. 因此 26+32+40+46=四个数之和×2. 这四个数的和是(26+32+40+46)÷2=72. 另外,每⼀个数乘以3,将是三个数之和加上第四个数的3倍,这也可以看成是四个数之和加上⼀个数的2倍.它减去四个数之和72后,就是其中⼀个数的 2倍. 于是这四个数就可以按下⾯的计算求出:(26×3-72)÷2=3,(32×3-72)÷2=12,(40×3-72)÷2=24,(46×3-72)÷2=33. 四个数中最⼤的数是33.。
2019年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必考题型速解技巧全解:18.年龄问题
18.年龄问题年龄问题大多数是有关自然数以及倍数的运算,属于相对较容易的题目。
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运算能力,仔细列方程解答即可解决。
【例题1】(2000年国家考试一卷31题 )今年父亲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0倍,6年后父亲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则今年父亲、儿子的年龄分别是()。
A.60岁,6岁B.50岁,5岁C.40岁,4岁 D.30岁,3岁【例题解析】设儿子今年的年龄是x岁,根据年龄问题中年龄的“同增同减”性可知6年后父亲与儿子年龄增长值都是6,可以轻易列出方程10x+6=4(x+6)解得x=3故应选择D选项。
【例题2】(2007年宁夏第13题)甲、乙、丙三人现在年龄之和为100岁。
甲28岁时,乙是丙的2倍,乙20岁时,甲是丙的3 倍。
问三人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A.30 46 24B.40 38 22C.40 36 24D.42 38 20【例题解析】设甲乙丙三人年龄分别为x、y、z由条件“甲28岁时,乙是丙的2倍”,可列方程y-(x-28)=2(z-x+28)由条件“乙20岁时,甲是丙的3 倍”,可列方程x-(y-20)=3(z-x+20)又由于三人年龄和为100岁,可列方程x+y+z=100联立两方程,可消去未知数x、z直接解得y=36。
故此题应选择C选项。
【重点提示】作答此类题目时,应注意年龄的“同增同减性”,即n 人的年龄在m 年后,必定总共增长mn 岁,n 人的年龄在m 年前,必定总共减少mn 年。
【例题3】(2009年北京17题)父亲今年44岁,儿子今年16岁,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年龄的8倍时,父子的年龄和是多少岁?A .36B .54C .99D .162【例题解析】分析题干中条件“父亲今年44岁,儿子今年16岁”可知当前父亲年龄是当前儿子年龄的2.75倍。
依据自然数的性质B A >M B M A ++(A 、B 、M 均为正自然数, 且BA >1)B A <MB M A --(A 、B 、M 均为正自然数,A-M>0,B-M>0,且BA >1) 可知要使“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年龄的8倍”,须使两人的年龄共同减小。
国考技巧讲解平均值法
国考技巧讲解平均值法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时会出现需要计算平均值的问题,使用平均值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国考中使用平均值法的技巧。
首先,要明确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平均值=总和÷数量。
在国考中,有时会需要计算某项指标的平均值,比如说某部门的平均年龄、平均工作年限等等。
这时候,我们需要先将这些指标的数值加起来,再除以数量,即可得到平均值。
其次,要注意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
在计算平均值时,数据来源要可靠,数据本身要准确。
如果数据不准确,那么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也会失去意义。
另外,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在计算平均值时,所有数据的单位要保持一致,比如说如果有一组数据是以年为单位,那么其他数据也要以年为单位,否则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就没有意义。
最后,要注意使用平均值的局限性。
平均值只能反映出整体的情况,对于数据的分布和差异性并不能反映得很好。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数据来全面评估问题。
以上就是国考中使用平均值法的技巧讲解,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 1 -。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考点总结
4.1 混合溶液
基础知识: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
题型特征:题干给出溶液或溶质的实际量,经过混合,溶液量和溶质量都发生变化。
解题思路:公式法、方程法、线段法。
十字交叉法公式:������1������1 + ������2������2 = (������1 + ������2)������
3.1 普通方程 设小不设大、设中间量、问谁设谁。
3.2 不定方程 第一类:未知数必须是整数的 ax+by=M 1.方法:分析奇偶、尾数、倍数等数字特性,尝试代入排除。
1
内容均为个人备考积累
奇偶:a、b 恰好一奇一偶 尾数:a 或 b 的尾数是 5 或 0 倍数:a 或 b 与 M 有公因子。 2.不定方程组 先消元转化为不定方程,再按不定方程求解。 第二类:未知数可以不是整数的 赋零法: 1)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且未知数可以不是整数。 2)答案是一个算式的值,而非单一未知数的值。 操作:赋其中 1 个未知数为零,从而快速计算出其他未知数。
3
内容均为个人备考积累
给相遇次数,问路程或时间,根据相遇次数推路程,根据路程算时间。 给相遇时间,问相遇次数,根据时间算路程,根据路程算相遇次数。 注意:若从同一端出发,第 n 次相遇,共走 2n 个全程。 2)环形相遇:同一出发点,不同方向。
① S相遇 = (������1 + ������2) × ������
题干所给标准以内是一个单价,超出标准是另一个单价,分段计算标准内和超 标准,最后根据题干中的关系计算即可。 注意:合并付费时,单价高的商品不论是单独购买还是合并购买,享受的优惠相同。 所以在计算时,通常只考虑单价低的商品。
3.3 统筹经济
总结行测数量关系题型分类与行测出题频率最高题型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涉及范围较广,也是很多考生学习的难点。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行程问题进行了分类总结,并辅以真题示例,以助各位考生梳理行程问题解题思路。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相遇问题要点提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甲,乙在AB途中相遇。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1、同时出发例1: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车速为10米/秒,第二列车的车速为12.5米/秒,第二列车的旅客发现第一列车在旁边开过时用了6秒,则第一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A.60米B.75米C.80米D.135米解析:D。
A、B两地的距离为第一列车的长度,那么第一列车的长度为(10+12.5)×6=135米。
2、不同时出发例2:每天早上李刚定时离家上班,张大爷定时出家门散步,他们每天都相向而行且准时在途中相遇。
有一天李刚因有事提早离家出门,所以他比平时早7分钟与张大爷相遇。
已知李刚每分钟行70米,张大爷每分钟行40米,那么这一天李刚比平时早出门( )分钟A.7B.9C.10D.11解析:D。
设每天李刚走X分钟,张大爷走Y分钟相遇,李刚今天提前Z分钟离家出门,可列方程为70X+40Y=70×(X+Z-7)+40×(Y-7),解得Z=11,故应选择D。
3、二次相遇问题要点提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路程的两倍。
例3:两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离A城52千米处相遇,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在离A城44千米处相遇。
两城市相距( )千米A.200B.150C.120 D100解析:D。
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两个全程,从A城出发的汽车在第二次相遇时走了52×2=104千米,从B城出发的汽车走了52+44=94千米,故两城间距离为(104+96)÷2=100千米。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问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问题时间问题是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星期日期问题,年龄问题及钟表问题,一直作为行测考试的热点出现,因此大家一定把这类问题的结论和本质抓住,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迅速锁定答案。
◆星期日期问题时间的“星期”和“日期”有很多重要的性质,有平年闰年的题型,也有周期类问题,下面介绍一个周期类问题。
【例1】(2016年国考-62)某政府机关内甲、乙两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定期向社会发布消息,甲部门每隔2天、乙部门每隔3天有一个发布日,节假日无休。
问甲、乙两部门在一个自然月内最多有几天同时为发布日?A.2 B.3C.5 D.6【解析】“每隔n天”即为“每n+1天”,所以甲每3天、乙每4天发布一次,则甲、乙的最小公共发布周期为12天,一个月里面只能有两个12天。
考虑“最多”,只要在一个自然月的前六天中共同发布一次,就能保证共同发布日达到3天。
因此,本题选B。
◆年龄问题年龄问题作为数学运算的经典题型,常考不衰,需要引起各位考生的注意,主要涉及的题型有基础计算型,龄差不变型和平均分段型,主要使用的方法为直接代入法,方程法,平均分段法。
一个核心,两个基础核心:年龄差不变基础:1.每过N年,每个人都长N岁;2.两个人的年龄倍数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小。
【例2】(2016年国考-72)有一位百岁老人出生于二十世纪,2015年他的年龄各数字之和正好是他在2012年的年龄的各数字之和的三分之一,问该老人出生的年份各数字之和是多少(出生当年算作0岁)?A.14 B.15C.16 D.17A【解析】老人出生在20世纪,则2015年不会超过115。
而3的倍数是根据各数位之和确定的,因此可知2012年的年龄是3的倍数,那么2015年的年龄也应为3的倍数;如果2015为114岁,那么2012年为111岁,不满足题意;如果2015为111岁,则2012为108岁,此时符合题意,则老人出生于1904年,1+9+4=14。
因此,本题选A。
公务员考试 行测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1.三大方法(必考题型的方法):代入排除、数字特性、方程法。
2.六大题型: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利润、排列组合;容斥原理、最值问题。
【小结】代入排除:1.范围:(1)特定题型:年龄、不定方程、余数、多位数。
(2)选项信息充分:选项为一组数(例1);可转化为一组数(例2)。
(3)题目复杂:题目长、主体多,关系乱(例3)。
2.方法:(1)先排除:大小、奇偶、倍数、尾数(出现5和10的倍数)。
(2)再代入:简单入手、最值思想。
【小结】奇偶特性:1.范围:(1)不定方程:一般优先考虑奇偶性。
(2)平均分成两份、2倍(4、6、8等偶数倍):必然是偶数。
(3)知和求差、知差求和。
(4)质数:逢质必2。
2.方法:(1)和差:①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
②和差同性。
(2)积:①一偶则偶、全奇为奇。
②4x、6y必为偶数;3x、5y不确定(x、y均为整数)。
【小结】倍数特性:1.整除判定:(1)3/9/5/4是重点(考得最多)。
(2)拆分:普遍使用。
(3)因式分解:①45=5*9≠3*15。
②分解时必须互质。
2.比例型:出现分数、比例、百分数、倍数时使用。
(1)若A/B=m/n,则:①A是m的倍数,B是n的倍数。
②A±B是m±n的倍数。
(2)前提:A、B均为整数,m、n互质(最简分数)。
3.余数型:(1)若答案=ax±b,则答案∓b能被a整除。
(2)前提:a、x均为整数。
【小结】方程法:1.普通方程:设、列、解三步走。
(1)设未知数:①设小不设大(避免分数);②最大信息化(方便列式);③求谁设谁(避免陷阱)。
(2)列方程:“共、是、比、相等”等明显的等量关系。
(3)解方程:①约分:如3600=400x+800y,先消掉2个0;②消元:求谁留谁。
2.不定方程:(1)主流:未知数必须为整数:①奇偶特性:系数一奇一偶。
②倍数特性:系数与常数有公因子。
例如5a+3b=25,5a、15均有公因子5。
国考行测模块分数计算方法
国考行测模块分数计算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国考行测模块分数计算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一开始啊,我真的是一头雾水。
我只知道行测有好几个模块,像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啥的。
但是每个模块到底咋算分,真的不清楚。
我试过一种很傻的办法,就是去网上看各种所谓的经验帖。
有的帖子说,每个模块的分值是固定的,就按照题目的数量平均分配分值。
比如说,常识判断20道题,那假设这部分一共20分,一道题一分呗。
我当时特别天真就信了。
结果到真正模拟考试的时候,发现按照这个算法,分数完全对不上号。
这就是我犯的一个大错,不能轻信网上那些没有依据的说法。
后来呀,我又去到处打听。
我问参加过国考的学长学姐。
有个学姐告诉我,实际上行测的分数计算很复杂,不是简单的每题分值相等。
她给我举例说,就好比做一道难度大的数学题的分值可能比一道简单的常识题分值高,这是因为数学题更费时间、更需要技能。
虽然具体怎么确定每道题的分值官方从来没公布过,但大体来说,难度大些的模块可能整体分值权重更高。
像资料分析这个模块,虽然可能题目数量没有常识那么多,但是因为它需要仔细的计算、理解各种数据关系,所以这个模块很可能在整体分数里占的权重比较大。
我自己做题的时候也有感觉,如果我资料分析做得好,总分就会比较高。
再说说数量关系,很多人都觉得这部分难。
我觉得这部分也是分值较高的,因为它对数学能力考查得比较深入。
我有一次考试,数量关系蒙了好几道题,结果分数就很低。
从这也能看出这部分不能轻易放弃,它的分值应该不低。
还有一个心得就是,从整体正确率来看分数。
如果你的大部分题目都做对了,按照大概的模块题量比例,总分肯定不会低。
这就好像是一个装有不同价值宝贝的箱子,各个模块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宝贝,每类宝贝虽然单个价值不太清楚,但总体上数量越多、质量越高的肯定越值钱。
而且平时练习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个思路,不要觉得某个小模块不重要就忽视它,有可能某个小模块就像一颗隐藏在沙石中的钻石,对提升分数有很大的帮助。
2023国考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及资料分析》全真模拟试题(三)含解析
2023国考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及资料分析》全真模拟试题(三)一、数量关系练习题(一)1.某学生在一次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为80分,物理、化学两门学科的平均成绩为85分,则该生这五门学科的平均成绩是( )分。
A.81B.82C.82.5D.832.一天,小张出差回到单位发现办公桌上的台历已经有7天没有翻了,就一次翻了7张,发现这7天的日期加起来,得数恰好是77,问这一天是几号?()A.16B.15C.14D.133.某饮料厂商进行促销活动,每5个饮料瓶可以兑换1瓶该饮料,小刚买了一箱该饮料共有39瓶,问小刚最多能兑换到多少瓶该饮料?( )A.7B.9C.10D.114. 一个不到50人的班级栽种一批树苗,若每个人分配8棵树苗,则剩下38棵;若每个学生分配9棵树苗,则还差3棵树苗。
那么这个班级共有多少棵树苗?()A.41B.66C.366D.3795. 有甲、乙两种浓度的酒精,已知甲的浓度是乙的3倍,将100克甲酒精与300克乙酒精混合后得到浓度为15%的新溶液,那么乙的浓度是( )。
A.30%B.20%C.10%D.15%6.某工厂与订货商签订合同,约定订货商在订单生产完成50%和80%的时候分别支付两笔货款。
在派6名工人生产4天后,完成了订单的8%。
如增派9名工人加入生产,则订货商在支付第一笔和第二笔货款间的时间间隔为多少天?(假定所有工人工作效率相同)A.6B.10C.12D.157.甲和乙两个公司2014年的营业额相同,2015年乙公司受店铺改造工程影响,营业额比上年下降300万元。
而甲公司则引入电商业务,营业额比上年增长600万元,正好是乙公司2015年营业额的3倍。
则2014年两家公司的营业额之和为多少万元?()A.900B.1200C.1500D.18008.一项工程,如果小王先单独干6天后,小刘接着单独干9天可完成总任务量的2/5;如果小王单独干9天后,小刘接着单独干6天可完成总任务量的7/20。
公务员行测计分原则
公务员行测计分原则公务员行测计分原则公务员行测考试的计分原则是:1.一般行测卷面分数为100分,在题目上设置总分值,每道题目的答案选项也设置分数。
2.一般情况下,行测卷面分数除以题目的总分值,就是行测每一题的平均分。
3.公务员考试行测题目难度不大,考生一般能得到较高分数,平均分能达到60分左右。
以上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公务员行测各模块怎么备考备考公务员行测模块,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熟悉行测模块设置和考察内容:了解行测的五大模块构成和各个模块的考察内容,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制定复习计划:根据自身的时间和基础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最好能够分出长期和短期目标。
3.重点复习言语理解和表达模块:这一模块是行测中占比最大(40%)且最易拿分的一个模块,应作为前期复习的重点。
4.配合适量题目练习:通过做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速度。
5.总结归纳:对错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6.合理分配各模块时间:在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分配各模块的时间,确保在考试时间内完成作答,同时也要注意在时间紧张的情形下,优先保证常识和言语理解模块的作答。
7.注重做题质量而非数量:不要盲目追求做题的数量,而要注重做题的质量。
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挑选高质量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8.保持良好心态:最后,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希望这些步骤能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好运!公务员行测辅导哪家提分高公务员行测辅导提分高的机构或课程包括:新途径公务员辅导机构。
新途径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相对比较注重模块教学,是一家在课时分配和内容安排上与行测备考非常匹配的机构,能够确保行测短时间内快速提分。
而且他们的一对一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解决行测备考中成绩不稳定的问题。
粉笔公考。
粉笔公考主打的是全程免费,课程内容主要是在线直播互动教学和答疑,还有社区学习群,可以用于课后讨论和经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行测:平均分段法
平均分段法在行测数量关系中主要应用于年龄问题。
当题目中出现如下问法:甲像乙这么大时,乙的年龄为A,当乙像甲这么大时,甲的年龄为B······此时可以运用平均分段法快速找到答案。
具体解题步骤以下题为例:
【例题1】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4岁。
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到你现在岁数时,你将有67岁。
甲乙现在各有()。
A.45岁,26岁
B.46岁,25岁
C.47岁,24岁
D.48岁,23岁
【解析】假设甲、乙现在分别为x、y岁。
当甲的岁数是乙现在的岁数,即甲的年龄为y时,乙4岁;当甲为x岁时,乙y岁;当甲67岁时,乙x岁。
年龄差是不变的,因此4,y,x,67是一个等差数列。
如图所示:
4 y x 67
4与67之间被平均分为3段,每段长为(67-4)÷3=21,x=46,y=25即4与67之间被平均分为3段,每段长为(67-4)÷3=21,x=46,y=25。
正确答案为B选项。
这一类年龄问题题目特征比较明显,给出两个人分别处于对方年龄时,对方的实际年龄,求两人当前的年龄。
如果列方程求解,或者直接代入,都会比较复杂。
若将其转化为等差数列问题,运用平均分段法便可迅速得到答案。
因为年龄差不变,题目给出的几个年龄之间呈等差关系,可以通过将总的时间长度进行分段来实现快速求解。
平均分段法的运用是基于等差数列的,有时候也会以其他形式出现,如下题:
【例题2】在5和29之间插入了3个数字,构成5个数字的等差数列,请问离5最近的那个数为多少?()
A.10
B.11
C.12
D.13
【解析】5和29之间插入3个数字后构成等差数列,即5--29之间被分成4段,每段间隔为(29-5)÷4=6,离5最近的数为5+6=11。
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