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调剖

水井调剖
水井调剖

第1章绪论

1.1 国内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发展现状

1.1.1发展现状

自1939年玉门油田开发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年产油量已达1.8368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从投入开发的油气田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6种类型的油气藏:中高渗透多层砂岩油气藏、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砾岩油藏、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

低渗透储层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他们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占目前已探明储盆和数量的1/3以上,随着各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还将会逐年增大,在这种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脆性程度大,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成为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着渗流系统,从而使其开发具有特殊的难度[1]。

国外关于裂缝性储层的研究和开发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国外裂缝性油藏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井点裂缝的识别比较有把握,对裂缝分布规律预测还没有很成熟的技术,但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缝认识进行探索,并且他们还对裂缝性储层基质进行大量的研究,对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认识。

国内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与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自四川碳酸岩盐和华北古潜山油藏发现并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揭开了我国关于裂缝性储藏研究的序幕,石油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完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发现的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吉林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玉门青云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等,地质状况非常复杂,开发难度也非常大。通过早期系统地综合研究,对这些油藏进行了合理的开发部署,确立正确的开发方案,使得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高低渗透区的吸水指数差异很大,裂缝的渗透率高,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窜流,导致沿裂缝方向上的采油井过早水淹,而中低渗透区油层的动用程度很差甚至没有动用,动用程度非常不均衡,油田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在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这为油藏如何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随着

我国东部以中高渗透层为主的老油田逐渐进入中高含水期,高效合理地开发这类油田,无疑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3]。

1.1.2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特征和稳产对策

1.1.

2.1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特征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为双重介质,裂缝和基质岩块在储集和渗流能力上差异很大。在储集能力上,裂缝系统比基质岩块系统的地质储量小得多。在渗流能力方面二者差异较大,裂缝系统渗透率高,产油能力大;而基质系统渗透率低,产油能力小。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其地质状况较为复杂。一方面,裂缝系统和基质孔喉对压力具有极强的敏感性,油井投产后,油层压力下降导致储层骨架发生变形进而造成孔隙度变小,渗透率降低,加剧了油井产量、压力的降低;另一方面,储层基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当储层渗透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渗流特征就不符合达西定律,当驱动压力梯度较小时,液体不能流动,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后,流体才能流动[4]。

一般情况下,裂缝系统中的原油储量很少,但容易开采,而基质系统中的原油储量多,但开采难度很大,因此应用何种手段将基质系统中的原油开采出来,是裂缝性油藏成功开发的关键。为了补充地层能量,使其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和较大的生产压差进行采油,通常采用人工注水的方式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进行开采[5]。

采用常规注水方式开发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油井水淹严重,稳产时间短.,开发效果差,具体表现在:

1.注入水沿裂缝窜流,油井含水上升快

注水开发裂缝性油藏,注入水容易沿裂缝窜流,沿裂缝方向上的生产井快速水淹,在注水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这是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的显著特征。

2.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

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后注入水易沿裂缝方向窜流,位于裂缝方向上的油井见水快;而位于裂缝两侧的油井见效慢,见水时间较长。因此裂缝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导致严重的平面矛盾,使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3.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

对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由于裂缝系统渗透率大,导流能力强,因而吸水能力很强,注入压力低[2]。

综上所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采形势十分严竣,要想取得理想的开采效果,必须运用适当的稳产工艺技术。

1.1.

2.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稳产对策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稳产对策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

1.超前注水技术

为了降低因地层压力下降导致的渗透率下降和油井产能的损失,通过采用超前注水可使地层压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建立较高的压力梯度,使油层中的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可更为有效的开发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2.周期注水技术

为了降低裂缝水窜,有效地开采基质中的原油,从而提高裂缝性油藏的采收率,采用周期注水方式开采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周期注水可减缓连续注水产生的裂缝水窜和基质水封问题,在压力扰动作用下可产生油水交渗反应,可增强毛管力的渗吸作用从而采出基质中的原油。

3.酸化、压裂技术

对于网状裂缝发育,又延伸很远的油田,压裂要慎重,而且对每口井的技术要求都要很明确,一般不宜采取大砂量压裂,不然很容易引起水窜。对于裂缝相对不发育,含油较丰富的基质油层应该进行压裂改造,以形成油流通道[18]。

4.分层注水技术

如果纵向上吸水层分布差异很大,能吸水的层段往往表现为相对较大的吸水百分比或单层吸水突进。因此,必须进行产吸剖面的调整,以防单层突进。

5.调剖堵水技术

对于已经处于水窜严重的高含水期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需要对其开展调剖堵水工作,控水稳油,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17]。

在以上诸多方法中,调剖堵水技术对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采是十分有效的,它应用调剖剂对高渗层进行封堵,调节高低渗透层的吸水指数,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和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油田堵水调剖技术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主要有:弱凝胶调驱技术,稠油热采井高温调剖技术,深井超深井堵水调剖技术,注聚合物油藏的调剖堵水技术,以及水平井堵水治水技术等[6]。

1.2 调剖技术现状

1.2.1调剖技术现状

国内油田自50年代开始研究和应用堵水调剖技术,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机械式为主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化学剂为主阶段(80年代初期开始),单井调剖与区块整体综合治理阶段(80年代中期开始)。自1979年至1996年,国内油田共进行了2×104多井次的现场试验和应用作业,改善了注水开发效

果,增加了原油可采储量和产油量,减少了产水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

1.2.2调剖技术发展趋势

1.经济有效地扩大堵水调剖的工业规模,使之成为一项可行的、常规性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2.不断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有效率为目标,研发前沿技术。

3.继续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搞好技术协调,推动技术发展[8]。

1.2.3 调剖技术分类

1.2.3.1 胶态分散凝胶调剖技术

胶态分散凝胶调剖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变革性的提高注入水波及效率的方法,它同时具有交联聚合物深部调剖和油藏内部流体改向技术的特点。

胶态分散凝胶调剖技术主要是以流体转向为主,扩大波及系数。把低浓度的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体系注入非均质油藏中,聚合物和交联剂在油藏中形成以分子内交联为主的胶态分散凝胶,其分子尺寸增加,在一定的压差下流动,对油藏中的裂缝和孔隙进行封堵喉道,迫使后续流体转向,同时,体系有一定的黏度,所以具备了类似聚合物驱的驱油作用,达到启动低渗透层并且封堵高渗层的目的,该体系的成胶时间很长[9]。

国内对胶态分散凝胶的研究始于1995年,此后迅速发展,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胶态分散凝胶的微观结构、渗流特性、性能评价以及数值模拟等领域。

1.2.3.2 弱凝胶调剖技术

弱凝胶是由低浓度的聚合物/交联剂(聚合物浓度通常在800mg/L ~2000mg/L之间)形成的、以分子间交联为主及分子内交联为辅的、黏度在100mPa.s~3000mPa.s之间、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弱交联体系。它具有调剖和区油的双重作用。

在浓度略高于聚合物驱的溶液加入少量交联剂,使之在地层内缓慢形成弱凝胶。该体系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对地层中的高渗透通道产生一定的封堵作用,使后续注入水绕流至中低渗透层,起到调剖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交联强度不高,弱凝胶在后续注入水的推动下还可以缓慢向地层深部移动,产生像聚合物驱一样的效果,这种动态波及效果要远远好于本体凝胶的波及效果,从而能更大限度的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

弱凝胶具有成胶时间较长、聚合物浓度低、成本低的特点,能满足油藏大剂量的调剖的需求。此外在水驱作用下,弱凝胶会随注入水缓慢的整体向前移动,

具有一定的驱油作用[10]。

近年来,弱凝胶调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它既可以作为改善现有调剖、堵水的调堵新技术,又可以作为一项改善波及效率的新技术,大量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弱凝胶深部调剖技术经济可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常规的聚合物驱相比,弱凝胶调剖技术中聚合物用量大大降低,对高温高盐油藏有更好的适应性,所以它对于老油田堵水调剖有着重要意义[11]。

弱凝胶深部调剖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选择性强,更加容易在高渗透层较深部位产生有效堵塞;

2.不会对地层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不妨碍后期措施的进行,并且成胶时间长、较低的阻力系数和高残余阻力系数的特点;

3.具有较好的剪切稳定性。

由于弱凝胶调驱技术结合了聚合物驱改善油水流度比和调剖改善油层非均质性的特点并且凝胶配置时可使用污水配置,既能节省淡水资源,又可减少污水排放,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4]。

1.2.3.3 微生物深部调剖技术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自1926年至今经过8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起到了稳油控水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适用于厚油层或高渗透油层的处理,微生物在油层中生成的生物聚合物、生物质及生物残骸可大幅度的降低储层渗透率,堵塞高渗透层带,启动中、低渗透层,提高注入井的注入压力,使后续流体转向,改善注入水的波及效率,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其优点是工艺简单、施工安全、不污染环境,同时降低了材料和施工的成本,缺点是微生物过度生长可能引起的井堵塞[12]。

1.2.3.4 预交联颗粒调剖技术

预交联颗粒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水膨胀,且膨胀后的颗粒具有一定的弹性、强度和保水性能,具有耐温抗盐性能好、配制简单、施工方便、对非目的层污染少等优点。预交联颗粒是含有强亲水基团的交联高聚物,与水接触时,水分子会进入预交联凝胶网格结构内,形成氢键同时,这种空间网格结构的凝胶体各交联点之间的分子链段因吸入水分子而由无规蜷曲状态变为伸展状态,产生内聚力,当这种作用力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吸水膨胀达到饱和状态,通常,这种吸水膨胀能力可达到几十到数百倍。

预交联颗粒凝胶具有三维立体网格结构,并含有大量亲水基团,这种亲水特性使其在不同条件下能显著改变其体积大小,同时通过交联作用形成的三维骨架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在地层深部形成堵塞,改变流体流向:更重要的是,吸水膨胀后的预交联凝胶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可逆形变,当外力减小时形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因此,深部调剖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性结合油藏压力场的变

化,实现深部流体转向的目的。

预交联颗粒既可以通过单体与交联剂共聚而成,也可以通过合成或者天然聚合物改性后交联而成。对于这种交联颗粒,通常是由烘干、粉碎、筛分等工艺过程加工而成;另外可以通过乳液聚合制成乳胶粒。通过调整体系配方和加工工艺,可形成粒径、膨胀倍数、膨胀时间、耐温性和强度大小可控的系列调剖剂,油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选[13,16]。

1.3调剖剂发展现状

进入90年代,国内外调剖剂的应用和发展很快,品种繁多,国内油田使用过的调剖剂约有6类70余种[15]。

1.3.1 聚合物冻胶类堵剂

水溶性聚合物凝胶是国内七十年代以来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堵水调剖剂。特别是随着聚丙烯酰胺的广泛应用,使聚合物凝胶堵水调剖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溶性聚合物包括人工合成聚合物、天然改性聚合物、生物聚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易溶于水,具有优良的增黏性。此外,它们的线性大分子链上都有极性基团,能与某些多价金属离子或有机基团(交联剂)反应,生成体型交联产物即凝胶,黏度大幅度增加,失去流动性及水溶性,并显示出良好的黏弹性[19-21]。

在堵水调剖中,聚合物凝胶的作用机理是它们在地层多孔介质中的物理堵塞作用、捕集和吸附作用。该类调剖技术的特点是聚合物使用浓度低,处理成本低,工艺简单,易于控制,效果明显,在油井堵水和注水井封堵大孔道中都有广泛应用[16]。

1.3.2 多元共聚物堵剂

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堵水调剖剂,在堵水调剖中除具有其它凝胶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

1.FT-213 它是丙烯酰胺和阳离子烯丙基单体在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存在下聚合而成的两性离子聚合物。聚合物链中的阳离子基团增加了对带负电性岩石表面的吸附力,交联后形成的凝胶黏度大,耐温性较好。

2.CAN-l 它是交联的阴、阳、非离子三元共聚物,以凝胶微粒挤入高渗透层,遇水膨胀,产生机械堵塞。

3.PAN-PFR 聚合物PAN是丙烯腈(AN)与丙烯酰胺(AM)的共聚物,交联剂PFR为水溶性酚醛树脂。聚合物中酰胺基的活泼氢与酚醛树脂中的羟甲基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体型结构的凝胶。

1.3.3 改性淀粉

淀粉经熟化后与丙烯腈或丙烯酰胺改性可用于油田堵水调剖。例如体膨型堵水调剖剂S-PAN就是经淀粉与丙烯腈接枝聚合,再经碱性水解而成。由腈基转化的强亲水性酰胺基和羧钠基使其具有吸水膨胀的特性,膨胀率大于50倍。成胶后黏度最高可达500Pa.s,热稳定性好。

1.3.4 硅酸钠调剖剂

这种调剖剂用于封堵Ca2+、Mg2+含量高的地层水,可与钙、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

1.3.5乙醛树脂

这种树脂是用地下合成法产生,它可溶于油,不溶于水,所以是一种选择性堵剂。

1.3.6 水泥类

水泥类是使用最早的堵水调剖剂,由于价格便宜,强度大,可适用于各种温度,至今仍在研究和应用。主要品种有油基水泥、水基水泥、活化水泥和微细水泥等。由于普通水泥颗粒大,不易进入渗透率较低地层,因而长时间来这种堵剂的应用范围受限制。最近研制成功的微细水泥和新型水泥添加剂给这类老产品带来了新的活力。

1.3.7 生物聚合物

生物聚合物中目前在国内用于油田调剖的产品是黄原胶,又称黄单孢杆菌胶或黄孢胶,它是用黄单孢杆菌将蔗糖或淀粉发酵而产生的水溶性聚多糖,其化学结构巳经确定。由于侧链上有羧基,黄原胶能溶于水及其他极性溶剂,它还具有优良的增黏性、抗盐敏性、抗剪切性、假塑性及耐酸碱性等[15]。

1.4调剖剂的驱油机理

水井调剖的机理是基于地层对堵剂的选择性进入理论,当堵剂泵入注水井时,则优先进入地层高渗透部位,并在预定时间内生成冻胶或固体沉淀,对进入堵剂的层位产生封堵作用,结果使整段油层的渗透率趋于一致,注入水改变流动规律而流向中低渗透层,从而增加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提高油田采收率[10]。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大庆肇州油田州13合作开发区州164断块的地质特征,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优选出合理的调剖体系,为解决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低产量、注入的驱油体系无效或低效循环的问题提供技术准备。

通过室内评价和矿场试验可了解适应此段块的调驱体系性能,这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如何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和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2章调剖剂筛选及其性能评价

2.1 聚合物凝胶筛选

2.1.1 实验目的

通过室内实验评价高分子聚合物、超高分子聚合物与交联剂铬在不同浓度配比条件下的成胶情况,优选出适合调整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吸液剖面的调剖体系。

2.1.2 实验材料

2.1.2.1 聚合物和交联剂

1.根据大庆油田矿场实践经验,筛选两种聚合物作为实验用聚合物,它们是大庆炼化公司生产超高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2500?104,固含量为90%和高分子细粉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1700?104,固含量为90%。

2.交联剂有机铬, 其有效含量为2.7%。

2.1.2.2 实验用水

由中亚石油公司提供的油田污水。

2.1.2.3 实验温度

模拟油藏温度条件下进行。

2.1.2.4 仪器设备

实验仪器主要包括布氏黏度计(DV∏)、搅拌器(HJ-6型)和保温箱等。

2.1.3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设计见表2-1。

表2-1 实验方案设计

续表(2-1)

2.1.4实验结果与分析

2.1.4.1 凝胶黏度及影响凝胶形成的因素

当适量的聚合物和交联剂混合之后,体系由可流动状态(聚合物溶液)转变为不可流动的状态(凝胶),这一过程称作溶胶/凝胶转变。体系由于在调剖和堵水时,这一过程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凝胶的形成表现为黏度或弹性模量的显著增大,这是由于交联剂的存在使聚合物构成了网状结构[10]。

聚合物凝胶黏度及其随时间变化测试结果见表2-2和图2-1~图2-4。

表2-2 聚合物凝胶黏度测试结果

高分子聚合物

超高分子聚合物

图2-1 高分子聚合物凝胶黏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聚:Cr 3+=30:1)

0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0

1

2

3

4

5

6时间(d)

凝胶黏度(m P a .s )

图2-2 高分子聚合物凝胶黏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聚:Cr 3+=60:1)

0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0

1

2

3

4

5

6

时间(d )

凝胶黏度(m P a .s )

图2-4 超高分子聚合物凝胶黏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聚:Cr 3+

=60:1)

02000

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0

1

2

3

4

5

6

时间(d )

凝胶黏度(m P a .s )

图2-3 超高分子聚合物凝胶黏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聚:Cr 3+

=30:1)

02000

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0

1

2

3

4

5

6

时间(d )

凝胶黏度(m P a .s )

从表2-2和图2-1~图2-4中可以看出:

①聚合物与交联剂反应后会使体系黏度显著增加,并且聚合物浓度越高,体系交联速度越快,凝胶的黏度也越大。

②当聚:Cr3+=60:1,聚合物浓度为1000mg/L和1400mg/L时,超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体系的成胶效果较其他的聚合物溶液体系要差。

2.1.4.2 岩心配伍性测试

两种聚合物都可与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并且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岩心渗透率配伍性实验结果(见表2-3)和相对成胶效果来看,高分子聚合物与调剖目的层配伍性更好,经济性也更佳。此外,从减少矿场施工设备投入、缩短聚合物溶解和熟化时间角度来看,高分细粉聚合物产品也具有优势。

表2-3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岩心渗透率配伍性

综上所述,本次调剖施工推荐聚合物凝胶组成为:

聚合物:大庆炼化公司生产高分子细粉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104,固体含量为90%。浓度范围是1000mg/L~1400mg/L。

交联剂:有机铬,聚合物:Cr3+=30:1~60:1。

2.2 沸石

2.2.1 基本性质

2.2.1.1 离子交换性

离子交换性是沸石的重要性质之一。在沸石晶格的空腔中,K+、Na+和Ca2+等阳离子和水分子与格架结合得并不十分紧密,极易与周围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并且交换后沸石晶格结构也不发生变化。斜发沸石和丝光沸石NH4+离子交换容量都比较高,但丝光沸石K+离子交换容量却大大低于斜发沸石,这是由其内部结构特点所决定。

2.2.1.2 吸附性能

沸石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扩散力,故可用作吸附剂。沸石晶格内部有很多大小均一的孔穴和通道,孔穴之间通过通道彼此相连,并与外界沟通。孔穴和通道体积占沸石晶体体积的50%以上,其中还存在许多脱附自由的沸石水,沸石水的多少与外界温度和湿度有关。

2.2.1.3 催化性能

由于沸石具有很大的吸附表面,可以容纳相当多数量的吸附物质,因而能促使化学反应在其表面上进行。所以,沸石又可作为催化剂和催化载体。另外,沸石有铝硅酸盐格架电荷,以及平衡离子的电荷,具有局部高电场和格架上产生酸性位置,因而可以用于加速碳离子型的反应。此外,它还能交换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这既保持了高的活性,又可减少贵金属的用量。

2.2.1.4 热稳定性

沸石的热稳定性与其中所含阳离子种类、硅铝比和沸石内部结构等因素有关。就热稳定性而言,丝光沸石优于斜发沸石和方沸石,钾型或钠型沸石优于钙型或钾钙型斜发沸石,高硅沸石优于低硅沸石。

2.2.1.5 耐酸性

沸石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如山东省斜发沸石和丝光沸石均有较强的耐酸性,其中斜发沸石在4mol/L盐酸中处理,丝光沸石在10mol/L盐酸中处理,晶体结构均未被破坏。

2.2.2 物化性质

2.2.2.1 粒径及其分布

沸石样品的粒径及其分布测试结果见表2-4。

表2-4 粒径分布和质量百分数

从表2-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沸石样品颗粒的粒径大于360目,小于40目的较少。由于沸石颗粒是人工制作的,其粒径大小可以人为控制。

2.2.2.2 化学组成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沸石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5。

从表2-5可以看出,沸石主要由氧和硅组成,矿物组成为SiO2。

2.2.2.3 外观结构

分布较广的斜发、丝光类型沸石外观结构电子显微镜图见图2-5 图2-6。

图2-5 承德斜发沸石电镜图

图2-6沈阳丝光沸石电镜图

从以上两种沸石外观形状来看,丝光沸石外观结构独特,几何特征比较明显,这使得其在岩石孔道中更容易发生捕集,产生“桥堵”效应,进而产生较好的调剖效果。

2.2.3与岩石孔隙结构匹配关系

天然砂岩孔隙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见图2-7,放大倍数分别为300和80。

放大倍数:300 放大倍数:80

图2-7 砂岩孔隙结构电子显微镜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孔隙结构极不规则,外观同样不规则的沸石颗粒在其中运移时极易发生捕集,进而产生“桥堵”效应。

2.2.4 沸石颗粒与孔隙尺寸配伍性 2.2.4.1 孔隙尺寸描述

油藏地层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孔隙半径及其分布有差异。描述孔隙几何特征的参数有很多,常用的有孔隙半径中值r 50、等效孔隙半径r eq 和孔隙喉道半径r h 等。

孔隙半径中值r 50是累积水银饱和度与孔隙半径的关系曲线上,累积水银饱和度达到50%所对应的孔隙半径值。该参数通常用压汞测毛管压力曲线的方法来获取,测量操作繁琐,压汞后的岩心不能再用,所以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等效孔隙半径r eq 是基于与实际岩样具有相同渗流阻力的等效岩样假设而提出的描述孔隙几何特征的参数[22],可以用Haagen Poiseuille (哈根—泊稷叶)公式和Darcy (达西)公式,由岩心渗透率K 和孔隙度φ求得:

r eq =(8K/φ)0.5 (2-1)

孔隙喉道半径r h 则常用Kozeny Carmen (科泽尼—卡门)公式计算:

r h =[K(1-φ)2/Cφ]0.5 (2-2)

式中 C ——Kozeny 常数,通常取C=0.2;

K ——水测渗透率, m 2。

2.2.5孔隙尺寸及其与颗粒尺寸配伍性

大庆地区主要油田渗透率与孔道半径中值统计规律见图2-8。

图2-8 渗透率与孔隙半径关系中值统计

图2-8中可以看出,孔隙半径中值随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大,但二者并非线性关系。当地层渗透率为10μm2时,孔隙直径可以达到50μm,适用粒径大于300目的沸石颗粒。

大庆肇州油田采出污泥粒径分布见表2-6。

从表2-6可以看出,采出污泥中粒径大于450μm即<40目的颗粒占49.34%,这表明实际油藏中存在大孔道,它可以让粒径大于450μm即<40目的颗粒顺利通过,并从油井采出。

由此可见,在大庆肇州油田,当油藏存在特高渗透层时,沸石调剖适宜的颗粒粒径范围应在40目~200目之间。

2.2.6沸石携带液优化设计

2.2.6.1聚合物浓度与颗粒匹配

1.实验原理

沸石粒径组成测试数据表明,它由不同直径的颗粒组成。为了将沸石输送到调剖目的层,必须使用携带液。由于沸石密度与携带液密度间存在较大差异,携带液中沸石颗粒势必要发生沉降。如果沉降速度过快,沸石会在井筒内堆积,影响后续注入过程的进行。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抑制沸石颗粒的沉降速度。

理论分析表明,单个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直径、固液密度差成正比,与液体黏度成反比。当液体中存在多个颗粒时,还必须考虑颗粒间相互干扰对沉降速度的影响。据此推理可知,沸石颗粒在携带液中沉降速度的大小主要受沸石含量和液体黏度的影响。当沸石粒径及其分布一定时,携带液中沸石含量与聚合物浓度间应存在一个匹配关系,以确保沸石能够顺利进入地层[23-25]。

2.实验方案

方案一:在携带液浓度一定时(聚合物分子量1700×104,C P=1000mg/L、1200mg/L和1400mg/L),确定沸石颗粒沉降速度与颗粒大小和浓度关系;

方案二:在沸石颗粒大小和浓度一定条件下,确定沸石颗粒沉降速度与携带液浓度关系。

3.结果分析

沸石颗粒在携带液中的沉降速度见表2-7和2-8。

表2-7沉降实验数据(污水)

表2-8 沉降实验数据(清水)

续表(2-8)

表中数据表明,沸石颗粒在污水聚合物溶液中的沉降速度要大于在清水中的沉降速度;颗粒直径愈大、浓度愈高,沉降速度愈大;聚合物浓度愈高,沉降速度愈小。

表2-7和表2-8中数据表明,浓度4.8%沸石颗粒在1200mg/L污水聚合物液体中的平均沉降速度最快为0.97cm/s。假设泵排量为0.4m3/min,则携带液在油管内的移动速度约为33.3cm/s。显然,携带液在油管中的运移速度要比颗粒沉降速度大得多。由此可见,表2-7和表2-8中聚合物与沸石颗粒浓度是匹配的,均可用于现场施工。但综合考虑携带液的经济性和悬浮能力,推荐0.10% 0.14%为携带液中聚合物浓度范围。

2.2.6.2 携带液稳定性和抗剪切性测试

1.实验原理

稳定性实验包括聚合物溶液黏度和沸石聚合物溶液黏度随时间变化关系。抗剪切实验是以清水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50%所需剪切时间为标准,以此时间对污水聚合物溶液和沸石聚合物溶液进行剪切,并测量黏度与时间关系[26]。

聚合物浓度C P=1000mg/L,沸石浓度C沸石=2.0%。

2.结果及分析

聚合物溶液抗剪切和稳定性测试结果见表2-9,沸石聚合物溶液抗剪切和稳定性测试结果见表2-10。

水井调剖

第1章绪论 1.1 国内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发展现状 1.1.1发展现状 自1939年玉门油田开发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年产油量已达1.8368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从投入开发的油气田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6种类型的油气藏:中高渗透多层砂岩油气藏、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砾岩油藏、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 低渗透储层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他们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占目前已探明储盆和数量的1/3以上,随着各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还将会逐年增大,在这种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脆性程度大,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成为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着渗流系统,从而使其开发具有特殊的难度[1]。 国外关于裂缝性储层的研究和开发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国外裂缝性油藏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井点裂缝的识别比较有把握,对裂缝分布规律预测还没有很成熟的技术,但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缝认识进行探索,并且他们还对裂缝性储层基质进行大量的研究,对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认识。 国内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与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自四川碳酸岩盐和华北古潜山油藏发现并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揭开了我国关于裂缝性储藏研究的序幕,石油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完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发现的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吉林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玉门青云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等,地质状况非常复杂,开发难度也非常大。通过早期系统地综合研究,对这些油藏进行了合理的开发部署,确立正确的开发方案,使得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高低渗透区的吸水指数差异很大,裂缝的渗透率高,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窜流,导致沿裂缝方向上的采油井过早水淹,而中低渗透区油层的动用程度很差甚至没有动用,动用程度非常不均衡,油田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在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这为油藏如何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随着

低渗透油田注水井调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低渗透油田注水井调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平面上单向突进和剖面上的尖峰状吸水现象普遍存在,注水井调剖可以调整地层渗透性差异,控制注水窜流、提高水驱波及系数。本文通过对该油田近几年水井调剖取得的成果,对注水井调剖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分析认为,在详细研究油藏特征和单井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调剖体系、合理的堵剂用量和段塞结构能扩大水井的调剖效果;重复调剖效果是逐次递减的,如何减缓重复调剖效果的递减是下一步工作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油藏特性;调剖体系;施工参数;重复调剖;影响因素 一、引言 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原始地层存在的天然裂缝、溶洞以及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人为诱导裂缝对低渗透储层的油藏动态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以及长期注水开发引起的地层出砂、胶结物的大量流失、胶结结构遭到破坏,使地层出现高渗透层、大孔道,导致注入水平面上单向突进和剖面上的尖峰状吸水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低,注水沿着主砂体带方向、能量较低部位突进,造成主向部分油井水淹,含水上升速度快,而侧向油井注水不见效的后果。注水井调剖是油田开发中的一项主要控水稳油技术。针对某油田的实际情况,2010年以来不断加大注水井调剖力度,共实施注水井调剖70井次,取得较好效果。 二、油藏特性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油藏类型直接决定调剖体系的组成和调剖的技术思路;油层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改变调剖体系的性能来影响调剖效果,其中油藏温度、地层水矿化度是影响调剖体系性能的两大因素。 2.1油藏类型 该油田属低渗透裂缝性发育丰富油藏,该类油藏和渗透性油藏有很大的不同,调剖难度相对较大,堵剂体系既要做到对大裂缝进行有效封堵,又不至于对微裂缝堵死,同时还要使堵剂在地层运移过程中既能有效控制油水流度比,又能起到一定的驱油作用。对这样的油藏进行调剖,应依据“堵”、“调”结合的原则,选用深部复合调堵体系,并通过体系优化、段塞优化和参数优化实现理想的调剖效果。 2.2油藏温度 聚合物在深部调剖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自身具有驱油功能外还有两方面用途:(1)与其他化学剂交联形成强度更高的堵剂;(2)与颗粒性堵剂同注,起到携带作用。聚交体系是油藏调剖的主体段塞,其在油藏中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调剖的效果,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至关重要。温度是影响聚交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将厂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出聚合物质量浓度为0.1%的交联体系成胶时间和胶体强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1和图2。 由图1可知,温度对体系的成胶时间有很大影响,温度越高成胶时间越短。体系在50℃左右时成胶时间发生突变,由40℃到60℃成胶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该油田主力层油藏温度在70℃以上,注入聚交体系成胶时间短。为了使聚交体系能够顺利推向油藏深部,要适当延长聚交体系成胶时间。

采油一厂注水井调驱调剖管理办法

采油一厂注水井调驱调剖管理办法采油一厂注水井调驱、调剖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注水井调驱、调剖作业,确保注水井调驱、调剖作业的必要性、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调驱、调剖作业,提高作业成功率、经济效益;加强注水井调驱调剖作业的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根据我厂近几年来注水井调驱、调剖实施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主要包括:涉及部门、工作流程、部门职责划分,调驱、调剖施工实施、管理。 第二章注水井调驱、调剖必要性、涉及部门及工作流程第三条注水井调驱、调剖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水井措施;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增油控水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注水井的单层突进,封堵高渗层、启动低渗层,增大注水波及面积,提高驱油效率。注水井调驱、调剖涉及到多个部门,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是完成注水井的调驱、调剖施工的必要条件。第四条注水井调驱、调剖作业涉及到的部门有:注水项目办公室、开发地质研究所、工程技术大队、生产技术科、生产运行科、注水大队、采油作业区、物资供应站、设备科。 第五条注水井调驱、调剖工作工作流程如下:筛选可进行施工的注水井?查询井史落实井况(达不到要求整改)?编制地质设计?获取注水井数据(注水情况、井口压力、吸水剖面、压降曲线、吸水指示曲线)?编制施工方案?审核、审批施工方案?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完工验收?效果评价?费用签证。 第三章调驱调剖工作涉及单位职责划分

第六条注水项目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联系相关单位;负责注水井调驱、调剖工作计划制定、落实井况、注水井整改、设计施工方案审核、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施工完成后的效果评价工作及费用签证。 第七条开发地质研究主要负责作业井的筛选、计划制定、编制地质设计、安排队伍测试注水井吸水剖面资料,对施工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第八条工程技术大队主要负责协调制定作业计划、编制优化施工方案、制定用料计划、监督施工、完工验收,对施工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第九条生产技术科作主要参与调驱、调剖井的筛选和计划的制定,并在整个工 作中提供技术支持。 第十条生产运行科负责参与注水井调驱、调剖计划制定,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十一条注水大队作为调驱调剖工作的主要现场施工单位,负责调驱、调剖工作的准备工作、安排队伍现场实施、监督。 第十二条采油作业区主要负责注水井的整改,提供注水井的相关资料(注水情况、压降曲线、吸水指示曲线)。 第十三条物资供应站组要负责调驱调剖工作中所需化工料的采购工作。第十四条设备科主要负责调驱、调剖施工前接电和施工完成后的拆电工作。 第四章调驱调剖工作流程中的管理实施 第十五条注水井调驱调剖施工井的优选 1. 选井原则 (1)注水井注水情况好,能够达到配注要求。 (2)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单层突进严重。 (3)注水井压降曲线十分明显,吸水指示曲线启动压力低。

最新大洼水井调剖

大洼水井调剖

目录 1. 大洼油田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2) 2.油田主要开发矛盾 (3) 3.开展多种调剖工艺提高大洼油田水趋效率 (9) 4.优选不同的施工参数,提高调剖措施效果 (10) 5.措施效果评价 (11) 6. 经济效益评价 (13) 7. 结论 (13) 8. 下步工作打算 (13)

大洼油田水井调剖工艺研究与应用 1大洼油田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1.1主要地质特征 大洼油田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没带大洼断层西侧,清水凹陷东侧。由大洼断层牵引而形成的断鼻构造,西临清水洼陷,东靠中央凸起,北面是兴隆台构造,南面是海外河构造,整个油田以大洼断层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单元,14个断块。断块对油气分布制作用比较明显,每个断块油气富集程度,主力油层均不一样,每个断块自成独立开发单元。 大洼油田含油面积13.4km2,地质储量2331×104t,储层主要以东营组马圈子油层为主,局部有沙一、沙三段油层和中生界潜山油层。东营组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粗粒、粉粒砂岩、泥质粉砂岩。储层属中高渗透性储层,孔隙度最大39.2%,最小4.61%,平均27.5%。渗透率差异较大,渗透率最大2390×10-3um2,最小小于1×10-3um2,平均442×10-3um2。储层属中孔隙类型,平均孔宽 80.8um。 储层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平均含量9.7%~31.5%,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均质程度为0.42,非均质系数为2.37。大洼油田原油为稀油,原油密度0.8058~ 0.92185g/cm3,地层原油粘度1.58~127.43mPa.s。地层水为NaHCO3型,矿化度为1433-5870mg/L。

第5章 油水井化学堵水与及调剖技术

第5章油水井化学堵水与调剖技术 5.1油井出水原因及堵水方法 (2) 5.1.1油井产水的原因 (2) 5.1.2堵水方法和堵水剂分类 (3) 5.2油井非选择性化学堵水剂 (5) 5.2.1树脂型堵剂 (6) 5.2.2沉淀型堵剂 (8) 5.2.3凝胶型堵剂 (10) 5.2.4冻胶堵剂 (13) 5.3油井选择性堵水剂 (13) 5.3.1水基堵剂 (14) 5.3.2油基堵剂 (23) 5.3.3醇基堵剂 (24) 5.4油井堵水工艺和堵水成效评定 (25) 5.4.1油井堵水选井原则 (25) 5.4.2油井堵水工艺条件 (25) 5.4.3油井堵水成效评定 (27) 5.5注水井化学调剖技术 (28) 5.5.1调剖剂 (28) 5.5.2注水井调剖工艺条件和效果评定 (40) 5.6用于蒸汽采油的高温堵剂 (42) 5.6.1用于蒸汽采油的高温堵剂 (43) 5.6.2高温注蒸汽调剖剂 (44) 参考文献 (47) 油气井出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采用注水开发方式,随着水边缘的推进,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流度比的不同及开发方案和措施不当等原因,均能导致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致使油层过早水淹,油田采收率降低。目前,世界上许多油田都相继进入中高含水期,而地下可采储量依然较大,我国主要油田也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现仅采出注水开采储量的62%。原注水条件下广泛应用的增产增注措施效率越来越低,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产量递减,产水量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差。所以,急需寻找有效的新方法,改善高含水产油效果。当前运用较广泛的措施就是调剖堵水技术,它是在原开采井网不变的

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注水井进行深部调剖(驱)是油田开发后期严重非均质性油藏高含水阶段稳油控水、提高注水波及系数的重要技术手段。从深部调剖的化学剂、物理模拟实验、决策技术、配套工艺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深部调剖(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高含水油田开发现状及需求,提出了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发展趋势,即立足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实际需要,在精细油藏描述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廉价长效的深部调部(驱)剂为核心,深入开展机理理论研究,完善准确、快捷的决策技术及相关配套工艺技术,形成深部调剖(驱)技术的工业化规模,实现深部液流转向改善高含水期非均质油藏水驱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注水井;深部调剖;调剖剂;调剖物理模拟;液流转向;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注水井调剖技术是改善层内、层间及平面矛盾,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调剖措施,可有效改善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增加可采储量,降低自然递减速度,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期,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复杂,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难度及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小半径调剖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这也推动着该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在深部调剖(驱)液流转向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在改善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 1 深部调剖剂研究现状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深部调剖剂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凝胶类深部调剖剂、微生物类深部调剖剂、沉淀型无机盐类深部调剖剂、泡沫深部调剖剂、粘土胶聚合物絮凝深部调剖剂、含油污泥深部调剖剂和阴阳离子聚合物深部调剖剂。 1,1凝胶类深部调剖剂 主要包括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预交联凝胶颗粒类深部调剖剂、无机凝胶涂层深部调剖剂和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深部调剖剂。 1,1,1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使交联剂和聚合物延缓交联,都属于延缓交联调剖技术。 (1)弱凝胶。弱凝胶也称“流动凝胶”。“流动”指弱凝胶在试管内呈流动状态。弱凝胶是由低浓度的聚合物和低浓度的交联剂形成的、以分子间交联为主及分子内交联为辅、粘度在100~10000 mPa·s之间、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弱交联体系。弱凝胶一般选择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作为交联主剂,浓度一般为800~3000 mg/L;交联剂主要有树脂、二醛和多价金属离子类等。美国使用最多的是乙酸铬、柠檬酸铝(EPT公司)和乙二醛(Pfizer公司);我国应用较多的为酚醛复合体、树脂预聚体、乙酸铬、乳酸铬、柠檬酸铝等。凝胶强度通常在0,1~2,5 Pa,现场应用则根据地层及生产状况选择凝胶强度。

注水井调剖复习题

第八章注水井调剖 一、多项选择题 1.在注水井上,采用分层注水及分层改造低渗透层,是改变吸水剖面不均匀的重要措施,但对于()的井却无法解决。 A.隔层薄; B.套变; C.层段内无法细分; D.隔层厚 答案:ABC 2.注水井调剖作业重点监督的内容以下有:()。 A.检查承包方的调剖施工队伍应有调剖施工资质和市场准入证,施工人员有培训上岗证和井控证; B.应有三项设计,并履行审核、审批手续; C.施工设备应满足注水井调剖设计要求,注入设备、配制设备完好,压力表要有标定合格证书; D.调剖剂应有质量检验或专业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并现场取样备检; 答案:ABCD 3.注水井调剖应录取调剖前的吸水指示曲线资料、()、替挤量等资料。 A.上覆岩层压力; B.启动压力; C.调剖剂用量; D.压力上升情况 答案:BCD 4.注水井调剖剂按使用的条件分类,可分为()等。 A.高渗透层调剖剂(如粘土/水泥固化体系); B.低渗透层调剖剂(如粘土/水泥固化体系); C.低渗透层调剖剂(如硫酸亚铁); D.高温高矿化度地层调剖剂(如各种无机调剖剂) 答案:ACD 5.在地层中,冻胶微球有一定的膨胀倍数,它可在高渗透的通道中通过()、再运移、再捕集、再变形……的机理,由近及远地起调剖作用。 A.运移; B.捕集; C.变形; D.分散 答案:ABC 6.双液法堵剂主要有沉淀型双液法堵剂、()等。 A.凝胶型双液法堵剂; B.冻胶型双液法堵剂; C.泡沫型双液法堵剂; D.絮凝体型双液法堵剂答案:ABCD 7.近井地带可选择硅酸凝胶、、、、石灰乳、粘土/水泥分散体等。 A.锆冻胶; B.铬冻胶; C.水膨体; D.冻胶微球 答案:ABC 8.远井地带可选择胶态分散体冻胶、、沉淀型双液法调剖剂等。 A.水膨体; B.铬冻胶; C.冻胶微球; D.冻胶型双液法调剖剂 答案:AB 9.水膨体调剖剂一般具备如下性能:()。 A.随着水的矿化度的增加,调剖剂的膨胀倍数减少。 B.调剖剂遇水后,在前30min膨胀较快,以后膨胀速度减缓,放置5h左右,基本可膨胀完全。 C.温度升高,膨胀速度加快,膨胀倍数增加。 D.随粒径增大,膨胀速度减慢。相同质量样品的最终膨胀倍数相近。 答案:ACD

深度调剖及堵水

深度调剖及堵水 国内几十年来在治水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关于水井深度调剖,开始采用高强度堵剂,挤死高吸水层段,这种工艺对全层水淹的井效果显著。而我国油田属于陆相沉积,非均质性很强,在剖面上层内渗透率差异较大,如果深度调剖施工时将水淹层段堵死,这时注水井主要吸水层段被堵死,原来弱吸水段或不吸水段开始吸水,吸水剖面改变很理想。但是,由于注入堵剂数量有限,2m 油层挤入500m3堵剂,挤入深度只有12.6m,当低渗透层水线推进到此处时,注入水又会窜入特高渗透层,造成深度调剖失效。这种工艺每施工一口井增产油量一般不超过500t,个别有相对隔挡层的井或有相当好的潜力层的效果会好些。根据这一情况发展了深度调剖,即加大堵剂用量,但是,深度调剖深度与堵剂用量是平方的关系,所以堵剂用量加大很多,深度调剖深度增加得并不多。如2m 油层挤入1000m3堵剂进行深度调剖,深度也只有17.8m ,增产量和有效期改善仍不理想。近年来深度调剖工艺发展成调驱工艺,即将深度调剖剂改进为可动的弱凝胶(调驱剂),使得深度调剖后调驱剂段塞推进速度稍快于低渗透层段水线推进速度,直到调驱剂段塞薄到一定程度后突破,再注第二个段塞,增产量和有效期都会大幅度提高。 下面只重点介绍调驱工艺。值得注意的是调驱工艺有两个技术关键,一是必须根据渗透率,用岩心优选驱替剂的粘度,以保证调驱剂推进速度略快于新进水层段的水线推进速度;二是为了挤入调驱剂时尽量减少加强层的伤害,注入压力必须大于调剖层段的启动压差,小于加强层段的启动压差。这两方面都可以用岩心(或人造模拟岩心)实测。油井堵水也有类似问题,由于堵塞半径有限,增产量和有效期都很小,所以对孔隙性油藏来说,除非全层水淹否则对层内某层段出水不宜采用堵水措施。而对块状裂缝性底水油藏,由于无法在水井进行调整,只能利用这类油田的非均质性在油井进行堵水,开始将大裂缝堵死,这样虽然将出水通道堵死,同时也将与大裂缝连通的小裂缝的出油通道堵死,所以效果也不理想。以后发展为有渗透性的堵大裂缝的堵剂,效果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岩块系统的驱替压差很大,大裂缝中渗透率下降很大,渗流阻力较大,大裂缝中压力憋得较高,形不成大的驱替压差,岩块系统中的油还是出不来。应当采取用堵剂堵死水源,保持一定长度的大裂缝,使这段裂缝中的压力与井底流压接近,充分发挥与大裂缝连通的岩块系统的作用,尽可能地提高增产效果。 一、油井出水分析及预测 在油田正式投入开发以前,没有足够的动态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只能凭静态资料和少量的试油。试采资料做粗略的预测。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理想的剖面非均质模型,预测面积注水时不同开发阶段的油井出水状况 利用测井曲线计算层间和层内渗透率近似的层段厚度乘以该段平均渗透率,得出地层参数Kh (K 为渗透率、h 为渗透率近似的层段厚度)。或利用分层试油不稳定试并求得的流动系数Kh/μ,乘以原油地下粘度,得地层参数。根据达西定律可知油层吸水量与地层参数成正比。在相同的压差下可以求出吸水剖面,从而判断出层内和层间的矛盾。进一步预测油井出水情况,判断出油井出水矛盾是层间为主,还是层内为主。确定治理水患的方针。于层间矛盾采用封堵水,属于层内矛盾(渗透率差异段之间有较大的相对隔挡层,可视做层内矛盾)是调剖。 (二)建立理想的平面非均质模型,预测面积注水时不同开发阶段注水井组油井出水情况根据油藏工程方案中油藏描述技术得到的渗透率平面矛盾情况(等渗透率图),以及地层参数预测水流方向;或利用试注时注示综剂求得的水流方向,或利用油水井之间平面压力梯度(即水井和油井折算到同一海拔高度的静止压力之差,除以井距)得出面积注水时的平面矛盾。这个压力梯度越小,说明这个方向是水流方向。根据各个方向压力梯度相差的倍数,可分析出平面水线推进的不均匀程度。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做水流方向的平面调整。 二、封、堵剂和深度调剖剂 封、堵剂和深度凋剖剂性能上是有原则区别的,封、堵剂是要高强度堵死,而深度调剖剂是堵而不死,是一种可动的弱凝胶,可用模拟岩心优选深度调剖剂性能,使深度调剖剂推进速度比低渗透新进水层段的水线推进速度稍快一点,使得水线总超不过深度调剖剂,极大地扩大了波及体积,达到深度调剖的目的。国内主要的封、堵剂。 从深度调剖剂的性能可知,其特点是堵而不死,注入地层后还可以被水驱动,并可以控制推进速度,常用的是水解高分子聚合物或轻微胶凝高分子聚合物(弱凝胶)。在编制方案时必须根据本油田的特点,进行封堵剂和深度调剖剂室内配方优化筛选,确定总体配方。

堵水调剖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与发展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2000年堵水调剖技术总结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开发处 2001年7月

一、2000年堵水调剖工作量完成情况 2000年度在集团公司和管理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在堵水调剖技术上加强管理、整体规划、科学运行,成立了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堵水调剖项目组”,堵水调剖工 作实行目标化管理,由开发管理部有关科室协调运行。各采油厂成立相应项目组,项目 组下设“地质、工艺方案组”、“现场运行施工组”、“堵调质量监督组”、“堵后管理组” 和“效果分析评价组”共5个专业职能组,分工负责堵水调剖各方面工作。并不断进行 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与推广应用,使堵水调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 成果。 2000年各采油厂在控制成本上升、减少措施工作量以及随着油田含水逐渐上 升堵水难度越来越大、重复堵水效果逐渐变差的情况下,全局共实施油水井堵水调 剖900井次,当年累计增油38.71万吨,平均单井次增油364吨,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和效益,堵水调剖工作量完成情况详见下表: 2000年堵水调剖工作量及效果统计 2000年共实施堵水调剖900井次,累计增油38.71万吨,累计降水143.18万立方米。其中油井化学堵水(包括高效堵水和防砂堵水)实施217井次,对比165井次,有效129井次,有效率78.2%,累计增油8.49万吨,平均单井增油515吨;油井机械卡封堵水241井次,对比201井次,有效151井次,有效率75.1%,累计增油9.37万吨,平均单井增油

466吨;氮气调剖实施21井次,对比21井次,有效18井次,有效率83.0%,累计增油0.8857万吨,累计降水4.32万立方米;干灰堵水实施84井次,对比75井次,有效59井次,有效率78.6%,累计增油3.7万吨,累计降水17.6万立方米。水井调剖337井次,对比601井次,有效451井次,调剖有效率75.0%,对应油井累计增油16.27万吨,累计降水76.2万立方米,平均井次增油271吨,平均单井次降水1268立方米。 二、2000年堵水调剖技术的开展 1、制定了标准,为提高堵剂质量奠定了基础 编写制定了行业标准,“颗粒类堵水调剖剂性能评价方法”和管理局标准“冻 胶类堵水调剖剂性能评价方法”都已发布应用。管理局标准“颗粒类堵水调剖剂通 用技术条件”和“冻胶类堵水调剖剂通用技术条件”,已通过审查。 通过标准的制定,为规范我局堵水调剖剂市场和提高质量、把好源头奠定了基础。 2、深化油藏研究,优化制定堵调方案 胜利油区油藏类型复杂,含油层系多,经过多年高速开发,剩余油分布零散, 油层非均质程度高,层间、层内矛盾十分突出,由于长期强注强采,油层物性发生 了较大变化,普遍存在大孔道,增加了堵水调剖难度,因此加强油藏地质研究,深 化对油层的再认识,对提高堵水调剖成功率至关重要。主要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研 究工作: (1)、根据测井和地震的资料,综合分析,对油藏进行静态描述,进一步搞清层 系划分、油藏剖面、油层物理参数和井间连通情况、构造动态等。同时对油田开发 的动态进行历史性分析,进行油藏动态描述,进一步搞清分层采出程度、地下流体 饱和度,为堵水调剖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对油藏动、静态资料的监测和录取,增强对油藏的再认识,摸清剩余 油分布规律。树立油藏和工艺经营的观念,提高措施方案的准确性和经济性。 (3)、认真做好吸水剖面资料测试,充分利用吸水剖面资料,分析研究纵向渗透 率差异和吸水差异。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注水井本身的吸水剖面,提高了水驱波及 体积及纵向上油藏的动用程度。 (4)、PI决策技术和RE决策技术:积极推广应用PI决策技术和RE决策技术,对整体堵调区块进行优化决策,提高了方案的科学性,并与剩余油研究成果和油水

堵水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堵水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油井出水是油田(特别是注水开发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地层原生及后生 的非均质性、流体流度差异以及其他原因(如作业失败、生产措施错误等),在地层中形成水 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锥、水窜、水指进,使一些油井过早见水或水淹,水驱低效或无效循环。 堵水调剖技术一直是油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我国堵水调剖技术已有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历史,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后,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复杂,堵水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难度及要求越 来越高,推动着该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在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多新的进展,在改善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 1 技术现状及最新进展 1.1发展历程 我国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追溯到 20 世纪50年代末,60至 70年代主要以油井堵 水为主。80年代初随着聚合物及其交联凝胶的出现,注水井调剖技术迅速发展,不论是堵水还是调剖,均以高强度堵剂为主,作用机理多为物理屏障式堵塞。90年代,油田进入高含水期,调剖堵水技术也进入发展的鼎盛期,由单井处理发展到以调剖堵水措施为主的区块综合治理。进入21世纪后,油田普遍高含水,油藏原生非均质及长期水驱使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油层 中逐渐形成高渗通道或大孔道,使地层压力场、流线场形成定势,油水井间形成水流优势通道,造成水驱“短路”,严重影响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加之对高含水油藏现状认识的局限性,常 规调剖堵水技术无法满足油藏开发需要,因而,作用及影响效果更大的深部调剖(调驱)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改善水驱的理论认识及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分析我国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规模,其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①50至70年代:油井堵水为主,堵剂材 料主要是水泥、树脂、活性稠油、水玻璃/氯化钙等。②70至80年代:随着聚合物及其交联凝胶的出现,堵水调剖剂研制得以迅速发展,以强凝胶堵剂为主,作用机理多为物理屏障式 堵塞,以调整近井地层吸水剖面及产液剖面为目的。③90年代:油田进入高含水期,调剖技 术进入鼎盛期,因处理目的不同,油田应用的堵剂体系有近100种,其中深部调剖(调驱)及相 关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区块综合治理为目标。④2000年以后:基于油藏工程的深部调剖(驱)改善水驱配套技术的提出,使深部调剖(驱)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将油藏工程技术 和分析方法应用到改变水驱的深部液流转向技术中。处理目标是整个油藏,作业规模大、时间长。 1.2技术现状与最新进展 堵水调剖及相关配套技术在高含水油田控水稳产(增产)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高含水 油藏水驱问题的日益复杂,对该领域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着堵水调剖及相关技术的不断

浅7631区块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浅7631区块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浅7631区块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摘要:浅7631 区块IV油层组水淹水窜现象严重,高含水现象普遍存在,堵水封窜形势严峻,加上单井层数少,导致提液难度大。为了实现控水稳油的目标,更好的开发浅7631区块,在多次封堵效果欠佳的基础上,开展了水井整体调剖控水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含水上升、产量递减的趋势,有效提高了该区块的整体开发水平。 关键词:水井调剖封堵控水增油 一、区块目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非均质性导致平面矛盾突出,高含水现象突出 浅7631区块在投产三年后,非均质性导致主产层水窜现象严重,整体含水激增,含水上升率高达21%,目前的74口油井中含水超过50%的有40口,占总油井数的54.1%,含水大于80%的油井有24口,占总油井数的32.4%,整个区块的综合含水率已由开发初期的5.42%激增到目前的66%,而水淹水窜井仍然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开发形式不容乐观。 2.潜力层少,调整开发方式难度大且效果差 浅7631区块主产层为SIV2、SIV3,一旦主力油层发生水淹,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接替层,因此层间调整难度大,空间小[1]。对有测试数据的15口井的吸水剖面进行统计发现,SIV2、SIV3、SIV4相对吸水比例为38%、31%、31%,小层相对吸水比例接近于1:1:1,结合有产液数据的10口油井分析,显示该三个层都已见谁,平均含水71. 5%、77. 2%、68%,含水比例也接近于1:1:1。因此注水方式调整有很大难度,余地很小,如何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是摆在油田开发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2]。虽然进行过结构和开发方式调整,但是效果不理想,产量递减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该方案效果不理想[3]。 二、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2012年在浅7631区块对15口井进行调剖作业,区块日产油量

吉林油田采油、注水井口装置技术规范(修订)

吉林油田采油、注水井口装置技术规范(修订) 1 编制目的及适用范围 1.1 目的 为适应油田地面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满足油田安全生产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井口装置安全防范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在基本维持现有井口装置结构的基础上,规定了吉林油田有杆泵采油井井口装置、注水井井口装置的主要构成、尺寸、压力等级及材料类别等。 1.2 适用 本规范适用于吉林油田有杆泵采油井、注水井常规生产用井口装置,不可用于其它特殊作业及硫化氢环境作业。 2 引用标准 GB/T22513-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工业标准《钻井和采油设备井口装置和采油树》 SY/T6327-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钻采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JB/T 308-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阀门、型号编制方法》 3 性能要求 3.1 材料类别 a) 井口装置所用材料类别应符合表1规定要求。 b) 井口装置各主要部件材料应符合表2规定要求

3.2 额定压力值 a) 采油井口装置主体、连接管线、三通及四通的额定工作压力均按13.8MPa、20.7 MPa 压力级别设计制造,配套管阀配件压力等级均应与井口同等,具体压力等级按用户要求执行。 b) 注水井口装置暂选用13.8MPa、 20.7MPa和34.5MPa三个压力级别,其配套管阀配件压力等级均应与井口同等,具体压力等级按用户要求执行。 3.3 额定温度值 吉林油田井口装置设计应满足冬季寒冷环境温度和热洗等高温作业温度要求。因此,其井口装置温度类别应同时满足L的最低温度和U的最高温度要求(L-U),具体见表3所示。 3.4 产品规范级别(PSL) 本规定规定了吉林油田采油井口装置应满足PSL1产品规范级别要求;注水井口装置机械性能应满足PSL2规范级别,但其它不作具体要求。 4 法兰 本规范中的法兰专指井口装置的上、下大法兰,API法兰应按API阀门和井口装置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设计准则和方法设计。 4.1 法兰型式 本规范规定吉林油田有杆泵采油井井口装置、注水井井口装置采用6B型法兰。 4.2 法兰的额定压力值和尺寸范围 为满足井口装置在井下作业时能够安装闸板防喷器的要求,法兰的额定压力值和尺寸要素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法兰的额定工作压力和尺寸要素

浅谈稠油井调剖技术

浅谈稠油井调剖技术 摘要:稠油井调剖技术就是在不找水的情况下,注入调剖剂,按照油井产水层渗透率的高低、各层出水能力大小堵剂自然选择进入,对高含水油井的高产水井段或层段进行选择性深部封堵,通过过顶替,使封堵层堵而不死,以达到增大油井中远井地带波及体积,调整产液剖面,改变出水通道的目的。 关键词:稠油井调剖技术 一、稠油井技术简介 水井调剖的主要作用于水井中近井地带,而稠油井调剖主要作用于油井中远井地带,增大增大油井中远井地带波及体积。影响范围小于水井调剖,对稠油井的影响大于水井调剖。水井调剖通过增大中近井地带波及体积,而对整个井组产生影响;稠油井调剖主要影响油井中远井地带的渗流场,仅对相邻同井组油井略有影响,对稠调剖油井的影响比水井调剖大。 二、稠油井调剖技术与常规堵水技术的不同点 1.堵而不死 稠油井调剖技术采用过顶替工艺,使封堵后的出水层仍有一定的渗流通道。而常规堵水技术将出水层完全堵死。高含水层通常是主力层或I类层,堵死后不利于这类油层的采收率提高。这样完全堵死了,就对该层采收率的提高非常不利。 2.对配套找水工艺要求不高 稠油井调剖技术主要依靠调剖剂在不同渗流阻力下自然选择进入高含水层,对出水层的判断不需要很准确,一般情况下不找水,而常规堵水技术必须是在准确找水的基础上,否则有效率很低。 3.具有一定的扩大波及系数的作用 由于采用了深部封堵、堵而不死的工艺,相当于从水井将调剖剂置放到油井附近(深部调剖),使油井调剖技术可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改变油井高含水层中远井地带渗流场,可对同一井组其他油井起到平面调整作用。这对于水井深部调剖是难以实现的。 三、油井调剖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 利用调剖剂的阻力最小进入原则,控制堵剂有选择地进入高含水层,并采用

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注水井进行深部调剖(驱)是油田开发后期严重非均质性油藏高含水阶段稳油控水、提高注水波及系数的重要技术手段。从深部调剖的化学剂、物理模拟实验、决策技术、配套工艺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深部调剖(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高含水油田开发现状及需求,提出了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发展趋势,即立足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实际需要,在精细油藏描述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廉价长效的深部调部(驱)剂为核心,深入开展机理理论研究,完善准确、快捷的决策技术及相关配套工艺技术,形成深部调剖(驱)技术的工业化规模,实现深部液流转向改善高含水期非均质油藏水驱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注水井;深部调剖;调剖剂;调剖物理模拟;液流转向;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注水井调剖技术是改善层内、层间及平面矛盾,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调剖措施,可有效改善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增加可采储量,降低自然递减速度,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期,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复杂,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难度及要求越

来越高,传统的小半径调剖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这也推动着该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在深部调剖(驱)液流转向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在改善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着效果。 1 深部调剖剂研究现状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深部调剖剂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凝胶类深部调剖剂、微生物类深部调剖剂、沉淀型无机盐类深部调剖剂、泡沫深部调剖剂、粘土胶聚合物絮凝深部调剖剂、含油污泥深部调剖剂和阴阳离子聚合物深部调剖剂。 1,1凝胶类深部调剖剂 主要包括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预交联凝胶颗粒类深部调剖剂、无机凝胶涂层深部调剖剂和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深部调剖剂。 1,1,1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使交联剂和聚合物延缓交联,都属于延缓交联调剖技术。 (1)弱凝胶。弱凝胶也称“流动凝胶”。“流动”指弱凝胶在试管内呈流动状态。弱凝胶是由低浓度的聚合物和低浓度的交联剂形成的、以分子间交联为主及分子内交联为辅、粘度在100~10000 mPa·s之间、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弱交联体系。弱凝胶一般选择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作为交联主剂,浓度一般为800~3000 mg/L;交联剂主要有树脂、二醛和多价金属离子类等。美国使用最多的是

水井调剖录取资料

水井调剖资料录取规定 (试行) 为进一步提高XX区块水井调剖管理水平,确定调剖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XX区块水井调剖资料录取规定。 1、调剖前资料录取 1、油藏方案 (1)井位构造图、小层平面图(含油面积、孔渗饱图); (2)油藏地质、构造特点及开发现状、目前存在问题(地质方案) (3)油藏精细描述资料及油水井栅状图、水淹图; (4)单井小层数据表 2、油井数据 (1)注水井生产数据、井况及目前井身管柱情况;包括:井号、层数、泵压、油压、日注、累注水量、注水方式。 (2)对应油水井目前生产状况及油水井对应关系(一线及二线油井);包括:井号、工作制度、日产油、含水、动液面、累计产油 (3)油水井大事纪要及措施效果; (4)注入水矿化度及目前地层水矿化度、地层温度;

3、测试资料 (1)区块示踪剂测试资料; (2)吸水剖面、各层的压降曲线和吸水指示曲线、水驱特征曲线 (2)油井产液剖面 (3)地层测压数据 (4)PI指示曲线 二、调剖施工过程中的记录资料 1、施工单位要按要求实时记录注入压力、排量、注入量、堵剂段塞配方、浓度等参数,并做好记录。压力变化较快时,应每10分钟记录一次压力和排量,压力、排量变化较慢时每30分钟

记录一次。每天定时反馈至采油单位堵水调剖主管部门。 表调剖施工记录内容 2、采油管理区应及时、准确录取注水井组内各油水井的生产资料,油井含水、矿化度每天录取,日产液量、动液面每3天录取一次。 三、调剖后录取资料 (1)调剖后注水井 注水压力、日注水量、吸水剖面、吸水指数曲线、PI压降曲线(2)对应油井 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综合含水、产液剖面 四、效果评价内容 1、调剖井措施前后注水压力变化情况分析; 2、调剖井措施前后吸水剖面变化情况分析; 3、调剖井措施前后压降曲线、吸水指数曲线对比分析; 4、调剖井对应油井增油情况分析; 5、调剖井措施前后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变化情况分析

油水井堵水调剖

油水井堵水调剖是严重非均质油藏控水稳油、提高水驱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油井出水是油田(特别是注水开发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地层原生及后生的非均质性、流体流度差异以及其他原因(如作业失败、生产措施错误等),在地层中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锥、水窜、水指进,使一些油井过早见水或水淹,水驱低效或无效循环。堵水调剖技术一直是油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我国堵水调剖技术已有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历史,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后,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复杂,堵水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难度及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着该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在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多新的进展,在改善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 我国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至70年代主要以油井堵水为主。80年代初随着聚合物及其交联凝胶的出现,注水井调剖技术迅速发展,不论是堵水还是调剖,均以高强度堵剂为主,作用机理多为物理屏障式堵塞。90年代,油田进入高含水期,调剖堵水技术也进入发展的鼎盛期,由单井处理发展到以调剖堵水措施为主的区块综合治理。进入21世纪后,油田普遍高含水,油藏原生非均质及长期水驱使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油层中逐渐形成高渗通道或大孔道,使地层压力场、流线场形成定势,油水井间形成水流优势通道,造成水驱“短路”,严重影响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加之对高含水油藏现状认识的局限性,常规调剖堵水技术无法满足油藏开发需要,因而,作用及影响效果更大的深部调剖(调驱)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改善水驱的理论认识及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分析我国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规模,其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①50至70年代:油井堵水为主,堵剂材料主要是水泥、树脂、活性稠油、水玻璃/氯化钙等。②70至80年代:随着聚合物及其交联凝胶的出现,堵水调剖剂研制得以迅速发展,以强凝胶堵剂为主,作用机理多为物理屏障式堵塞,以调整近井地层吸水剖面及产液剖面为目的。③90年代:油田进入高含水期,调剖技术进入鼎盛期,因处理目的不同,油田应用的堵剂体系有近100种,其中深部调剖(调驱)及相关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区块综合治理为目标。④2000年以后:基于油藏工程的深部调剖改善水驱配套技术的提出,使深部调剖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将油藏工程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改变水驱的深部液流转向技术中。处理目标是整个油藏,作业规模大、时间长。 堵水调剖及相关配套技术在高含水油田控水稳产(增产)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高含水油藏水驱问题的日益复杂,对该领域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着堵水调剖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近年来在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剂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形成包括弱凝胶、胶态分散凝胶(CDG)、体膨颗粒、柔性颗粒等多套深部调剖(调驱)技术,为我国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所属油田近年来的堵水调剖作业每年就达到了2500~3000井次的规模,增产原油超过50万t/a。目前,我国油田堵水调剖的综合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2.1交联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 弱凝胶也被称为“流动凝胶”(flowing gel)。这里所谓的“流动”是指弱凝胶在试管内呈现流动状态,弱凝胶主要由聚合物和交联剂两部分组成,以整体形式存在,交联状态为分子间交联。一般选择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作为交联主剂,浓度一般为800~3000mg/L。交联剂主要有树脂、二醛和多价金属离子类等。美国使用最多的是乙酸铬、柠檬酸铝(EPT公司)和乙二醛(Pfizer 公司)。我国应用较多的为酚醛复合体、树脂预聚体、乙酸铬、乳酸铬、柠檬酸铝等。形成的凝胶强度通常在0.1~2.5Pa,现场应用则根据地层及生产状况选择凝胶强度。弱凝胶在地层中的封堵是动态的,凝胶在一定条件下可运移,使其具有深部调驱双重作用。 交联聚合物弱凝胶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深部调剖改善水驱技术,但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多,针对性强,且多不抗盐,一般不适宜矿化度100 000mg/L以上、温度90℃以上的低渗地层的深部调剖作业。应用时应重点考虑交联聚合物体系与地层流体、配液用水、油藏温度和油藏

注水井调剖工艺技术_吉林

注水井调剖工艺技术2009年1月22日

目录 一、调剖剂的作用机理 二、技术特性 三、调剖剂用量设计和依据 四、天然(底边水)水驱油藏调剖思路 五、边水调剖技术思路 六、边水调剖选井 七、调堵剂性能构思 八、段塞设计

吉林油田调剖堵水工作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随着开发形势的变化,吉林油田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可划分四个阶段,即初期研究与探索阶段(1984—1989),发展和推广应用阶段(1989—1996),完善和提高阶段(1996—2000),复合调剖、大剂量深部调剖研究应用阶段(2000——至今)。 化学法调整吸水剖面措施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属一项稳产的重要措施,尤其层间、层内矛盾突出的油藏,在中高含水开发初期,对减缓两个递减、提高可采储量、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剖剂的作用机理 A、近井分流 调剖剂在注入地层过程中,使裂缝和高渗透条带被堵剂封堵,注水时水流方向将发生变化,注入水转移到受堵剂影响较小或末受影响的中低渗透层,使原来吸水指数低或水驱波及差的油层受到水驱效应,从而在纵向上调整了水井的吸水剖面,同时增加了体积波及系数和提高了注入水水驱效率。 B、深部调剖 调剖剂可根据处理层渗透率因素,地层裂缝发育状况以及注水过程中激发的,反应在平面和层间矛盾的突出影响,通过吸附作用、动力捕集、物理堵塞作用对地层深部的高渗透层进行调整。随着注入水的注入,调剖剂溶胀溶解,从而增加水的粘度,改变了油水流度比。 二、技术特性 在选择调剖剂时,选择了粒径在3-5mm左右颗粒型堵剂通过堆集作用封堵大孔道。这是由于常规射孔后89弹的孔径约为10mm,而102弹孔径为11-12mm左右,选择粒径为3-5mm左右的堵剂来封堵大孔道,从而避免粒径小的堵剂随注入水流走,不能封堵大孔道。同时又可避免大粒径的堵剂通过炮眼时发生困难,而增加施工风险。 在地层温度的作用下,利用高强凝胶成胶后的整体性来对封堵作用进行加强。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注采矛盾。因此选用调剖体系为: 膨胀体颗粒调剖剂 + 调剖添充剂 +高强凝胶调剖剂 1、膨胀体颗粒调剖剂:单井用量少、岩心封堵率高、吸水膨胀30倍以上、对大孔道裂缝封堵能力强、岩心突破压力大于8兆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