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调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1.1 国内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发展现状
1.1.1发展现状
自1939年玉门油田开发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年产油量已达1.8368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从投入开发的油气田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6种类型的油气藏:中高渗透多层砂岩油气藏、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砾岩油藏、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
低渗透储层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他们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占目前已探明储盆和数量的1/3以上,随着各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还将会逐年增大,在这种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脆性程度大,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成为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着渗流系统,从而使其开发具有特殊的难度[1]。
国外关于裂缝性储层的研究和开发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国外裂缝性油藏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井点裂缝的识别比较有把握,对裂缝分布规律预测还没有很成熟的技术,但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缝认识进行探索,并且他们还对裂缝性储层基质进行大量的研究,对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认识。
国内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与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自四川碳酸岩盐和华北古潜山油藏发现并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揭开了我国关于裂缝性储藏研究的序幕,石油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完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发现的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吉林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玉门青云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等,地质状况非常复杂,开发难度也非常大。通过早期系统地综合研究,对这些油藏进行了合理的开发部署,确立正确的开发方案,使得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高低渗透区的吸水指数差异很大,裂缝的渗透率高,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窜流,导致沿裂缝方向上的采油井过早水淹,而中低渗透区油层的动用程度很差甚至没有动用,动用程度非常不均衡,油田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在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这为油藏如何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随着
我国东部以中高渗透层为主的老油田逐渐进入中高含水期,高效合理地开发这类油田,无疑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3]。
1.1.2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特征和稳产对策
1.1.
2.1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特征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为双重介质,裂缝和基质岩块在储集和渗流能力上差异很大。在储集能力上,裂缝系统比基质岩块系统的地质储量小得多。在渗流能力方面二者差异较大,裂缝系统渗透率高,产油能力大;而基质系统渗透率低,产油能力小。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其地质状况较为复杂。一方面,裂缝系统和基质孔喉对压力具有极强的敏感性,油井投产后,油层压力下降导致储层骨架发生变形进而造成孔隙度变小,渗透率降低,加剧了油井产量、压力的降低;另一方面,储层基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当储层渗透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渗流特征就不符合达西定律,当驱动压力梯度较小时,液体不能流动,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后,流体才能流动[4]。
一般情况下,裂缝系统中的原油储量很少,但容易开采,而基质系统中的原油储量多,但开采难度很大,因此应用何种手段将基质系统中的原油开采出来,是裂缝性油藏成功开发的关键。为了补充地层能量,使其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和较大的生产压差进行采油,通常采用人工注水的方式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进行开采[5]。
采用常规注水方式开发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油井水淹严重,稳产时间短.,开发效果差,具体表现在:
1.注入水沿裂缝窜流,油井含水上升快
注水开发裂缝性油藏,注入水容易沿裂缝窜流,沿裂缝方向上的生产井快速水淹,在注水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这是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的显著特征。
2.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
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后注入水易沿裂缝方向窜流,位于裂缝方向上的油井见水快;而位于裂缝两侧的油井见效慢,见水时间较长。因此裂缝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导致严重的平面矛盾,使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3.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
对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由于裂缝系统渗透率大,导流能力强,因而吸水能力很强,注入压力低[2]。
综上所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采形势十分严竣,要想取得理想的开采效果,必须运用适当的稳产工艺技术。
1.1.
2.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稳产对策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稳产对策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
1.超前注水技术
为了降低因地层压力下降导致的渗透率下降和油井产能的损失,通过采用超前注水可使地层压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建立较高的压力梯度,使油层中的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可更为有效的开发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2.周期注水技术
为了降低裂缝水窜,有效地开采基质中的原油,从而提高裂缝性油藏的采收率,采用周期注水方式开采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周期注水可减缓连续注水产生的裂缝水窜和基质水封问题,在压力扰动作用下可产生油水交渗反应,可增强毛管力的渗吸作用从而采出基质中的原油。
3.酸化、压裂技术
对于网状裂缝发育,又延伸很远的油田,压裂要慎重,而且对每口井的技术要求都要很明确,一般不宜采取大砂量压裂,不然很容易引起水窜。对于裂缝相对不发育,含油较丰富的基质油层应该进行压裂改造,以形成油流通道[18]。
4.分层注水技术
如果纵向上吸水层分布差异很大,能吸水的层段往往表现为相对较大的吸水百分比或单层吸水突进。因此,必须进行产吸剖面的调整,以防单层突进。
5.调剖堵水技术
对于已经处于水窜严重的高含水期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需要对其开展调剖堵水工作,控水稳油,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17]。
在以上诸多方法中,调剖堵水技术对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采是十分有效的,它应用调剖剂对高渗层进行封堵,调节高低渗透层的吸水指数,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和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油田堵水调剖技术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主要有:弱凝胶调驱技术,稠油热采井高温调剖技术,深井超深井堵水调剖技术,注聚合物油藏的调剖堵水技术,以及水平井堵水治水技术等[6]。
1.2 调剖技术现状
1.2.1调剖技术现状
国内油田自50年代开始研究和应用堵水调剖技术,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机械式为主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化学剂为主阶段(80年代初期开始),单井调剖与区块整体综合治理阶段(80年代中期开始)。自1979年至1996年,国内油田共进行了2×104多井次的现场试验和应用作业,改善了注水开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