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
浅谈明朝倭寇
浅谈明朝倭寇倭寇现象其实从元朝就有,元末处于日本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最后导致的是战败的大老远往中国跑,抢点利益,这个原因是贯穿明朝倭寇作乱的一个重大原因,毕竟,什么事情都是一个利益关系。
明朝的倭寇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分界点就是嘉靖,嘉靖前的倭寇还都是些真倭寇,嘉靖在位的那些年,倭寇就变了点味,明实录中记载的是嘉靖中期倭寇所占比例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真倭这一战斗力非凡的兵种,导致的浙江福建地区的抗倭斗争够惨,死伤无数。
前期的骚扰主要在于太祖到成祖时期,朱元璋建国初期为了防止张士诚这些对手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实行海禁政策,以前看过有的书里面还写了日本倭寇支持胡惟庸反对朱元璋,也不晓得真假,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个传说好奇葩,元朝进攻日本,日本应该对推翻元朝的大明表示亲近,还支持大明的一个乱党,也不晓得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成祖海禁的原因是侄子建文的余孽同日本海贼合作,对内陆进行报复性抢掠。
总的来说,太祖和成祖的海禁都是出于对政权的巩固需要。
后来成祖认为可以和日本进行朝贡勘合交易,倭寇作乱就少了很多。
到了嘉靖年间,日本对中国的朝贡出现了争贡的现象,细川氏和宗设谦道在宁波互相抢夺勘合希望入贡,宁波的这次争贡事件正好为明朝提供了关闭日本朝贡的借口,明朝借此关闭了浙江的市舶司,明朝希望日本入贡的本意是日本能安分点,然而在日本每次入贡带的人和物实在让大明厚往薄来政策不堪重负,同时日本强买强卖的现象比较多,在各类官员和言官的声讨下,明朝在嘉靖年间关闭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
不过在此时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悄然诞生,严厉的海禁政策让海上贸易的利润变得更为丰厚,前期的中国海商如许氏集团的海上贸易扩大,最后被明朝政府察觉,嘉靖22年许氏集团中许栋的下属汪直诱骗日本人来浙江双屿进行海商贸易,被明军发觉,捣毁后许氏集团落寞,汪直带领着残部继续发扬海商贸易。
此时的倭寇已然变了点味道。
日本人藤田丰八的理解是嘉靖年间的倭寇作乱就是徽商的海商贸易,此话我认为不尽然,要是真的是贸易还好,作乱就实属不该,骚扰百姓就更为该杀。
明代“嘉靖大倭寇”背景分析
明代“嘉靖大倭寇”背景分析摘要:“嘉靖大倭寇”,是指十五、十六世纪时侵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
在国内外一系列原因之下,嘉靖倭寇泛滥成灾。
近年来围绕“嘉靖大倭寇”学术界针对其性质展开了一系列争论。
笔者通过参考国内外资料,分析嘉靖大倭寇前的中国、日本以及国际背景,以期为“嘉靖大倭寇”的定性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嘉靖大倭寇勘合贸易石见银山里甲制卫所制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
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浪人到明朝沿海一带走私抢掠,进行海盗活动。
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
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
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因朝政腐败而难有成效。
嘉靖后期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在广大军民支持下,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寇海盗,倭患始平。
[[[] 郑天挺,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倭寇根据其出现的时期而分成了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
前期倭寇是指十三、十四世纪时在朝鲜及中国北部沿海地区从事侵扰、劫掠的日本海盗,其组成人员基本都是日本人。
后期倭寇也被称为“嘉靖大倭寇”,是指十五、十六世纪时侵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此时所谓“倭寇”的组成人员已出现了不少中国沿海不堪明朝政府苛政压迫的中国人,其中还有很多从事走私贸易的中国商人,因此其性质和前期单纯的劫掠是有所不同的,但其对中国、朝鲜沿海地区的危害,包括大量生命、财产的被劫掠,以及社会秩序安定被破坏以致生产力发展受阻是一样的。
[[[] (日)坂本太郎. 日本史概说[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关于后期倭寇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
樊树志在《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一文中认为,“嘉靖大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历史趣谈揭秘为何明朝中期倭寇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为何明朝中期倭寇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谁又知道,在海盗中的王直、徐海、叶麻之流呢?他们才是真正的倭寇首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倭患的严重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谁又知道,在海盗中的王直、徐海、叶麻之流呢?他们才是真正的倭寇首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倭患的严重不仅仅是因为日本浪人,也因为那些内陆的那些不法之徒。
而今天我们主要聚焦的是日本的国内环境。
炫耀百年的朝贡船终于锁进历史的仓库,大海上,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结队的走私船和海盗船。
一股一股在本国混不下去、怀着财富梦想的日本人,如同贪婪的贼鸥,乘着太平洋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登陆富庶而软弱的中国。
抢金银,抢丝绵,抢人口,时而攻城陷寨,时而飘忽游击。
他们髡头鸟音,相貌狰狞;他们暴戾无比,狡诈无双——东南居民惊呼:“倭子来了!”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这样定义“倭寇”:“从十三世纪初开始,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富于冒险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携带同伙,一方面到中国和朝鲜(高丽)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
对方称此为倭寇,大为恐怖。
”
那么,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武士和名主”,为什么把目光聚集到海外?
两个原因:一是求生;二是求财。
倭寇产生的大背景,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日本国内乱局。
室町幕府从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后,就政权旁落,处于风雨飘摇中。
1467年连绵11年的应仁之乱结束后,日本历史上最混乱、最传奇的战国时代粉墨登场了。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中叶的倭患何以猖獗
明朝中叶的倭患何以猖獗?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
倭寇的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患”。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倭寇,即明朝时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
但是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在明朝中叶,倭寇并不全是日本人,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中国人。
既然这样,明朝政府何以将沿海反叛者称为“倭寇”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民族矛盾掩饰当时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
这样称呼可以激起民间对蛮夷入侵的本能反感和抵制,从而弱化了国内武装商队的反明义军本质,以免国内对官府不满的人群起加盟,暂缓国内阶级矛盾,这不过是近现代都流行过的“舆论战”而已。
二是那些封建王朝的叛逆者们既利用当时统治阶级惧怕日本人的心理,又为了不牵联村邻、家人而假称“倭”来吓唬他们。
嘉靖以前,明朝国力不强而日本正值南北朝内乱,大批因战败而失去军职的南朝武士,流入海岛,汇同部分日本走私商人和破产农民,夹杂着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及后来建文帝朝迁的逃亡臣民,不断侵扰辽东、山东沿海一带,烧杀淫掠,造成明王朝对日本人的仇视和恐惧心理。
三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极端仇视。
如同历史上众多史书中把所有的起义农民都称之为“贼”、“盗贼”、“流寇”一样,当年国民党政府也“义正词严”地指责朱毛红军“拿了卢布”、“共产共妻”、是苏俄侵略中国的内奸云云,一回事。
“倭寇”一词中也包含着对封建王朝叛逆者的蔑视和鄙夷。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
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
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
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
明代倭寇产生及其猖獗的原因
刘 文兵
俊 寇在 明代始终存 在 明初 屡 患多 在 北 方沿 海 瀚区 俊 寇有 真俊 假 侯 之说 而 此 时为 患者 绝大多 数 为真楼 明 中后 期 楼 患 渐 移到 东 南沿 海 地 区 委 寇成 份 趋向 复杂 委 乱 也 更 加 猖 撅 本文 拟就 上 述 现象 的 分 析 说 明俊 寇产 生 及 其 猖 撅 的 原 因
,
,
寇 频频 通 过 这 两 条航 线 劫掠 辽 东 山 东及 浙 江 等 沿 海 地区 永 乐 十七 年 辽 东望海 涡 之 役 明 军 一 举 歼灭 登 陆之 敌 从 此 北方 沿海 侯 患消 除 海 防 廓然 清 明 俊 寇 将侵 犯 目 标 集 中到 东 南 沿 海 至嘉靖 时 逐 渐 加剧
, ,
,
、
,
,
,
,
。
,
,
,
俊 寇 在 明 代 为 患 中国 大致 分 为前 后 两 个 时 其 间 侯 患 的 地 区 和 程度 亦 不 同 前期 大 约在 洪武 永 乐 年 间 被 乱 地 区 主 要 在 辽 东 山 东及 浙江 等 沿 海地 区 俊 寇 时 载 方 戎器 出没 海 滨 得 间则张 其 戎 器 而肆 侵 掠 不 以 小 股 骚扰为 主要 活 公 其 方物而称 朝 贡 陈 动 方式 后 期 大 约 在 嘉靖年 间 俊 寇 连舰 数 百 蔽 海 而至 集 中力 量 大 举进 犯 东南 沿 海 地 区 滨 海 数 千 里 同时 告警 ! 明 初委寇 主 要 活 动 于 辽 东 山东及 浙 江 等 沿海 地 区 是 与历史 上 的 中 日 交通 关 系 分不 开 的 中 日政府 间互 通 使者 始 于 东汉建 武中 元二年 ∃ ( ∀ 公元 # 年 % 曹魏 景 初二 年 ∀ 公 元 &∋ 年 % 魏 遣使 日本封俊王 魏使 自带方 郡 ∀ 今朝 鲜 % 甫绕 半 期
历史趣谈明中期倭寇泛滥之谜 过度海禁导致了海防的缺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中期倭寇泛滥之谜过度海禁导致了海防的缺失导语:日本,中国古代称其为倭奴国。
唐咸亨年初,以近东海日出而重新命名为日本,但此后人们仍习惯称日本人为倭人,称日本海盗为倭寇。
明朝嘉靖年日本,中国古代称其为倭奴国。
唐咸亨年初,以近东海日出而重新命名为日本,但此后人们仍习惯称日本人为倭人,称日本海盗为倭寇。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
造成这场倭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倭寇又是由哪些人员组成的?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警报频传,海盗登陆劫掠的事件一再出现,遍及浙江、福建、广东各省,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一时间成为东南地区的巨患。
这些海盗烧杀抢掠,横行不法,令各地受害的民众痛恨不已。
由于海盗来自日本,而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奴国,因此人们称这些海盗为倭寇。
倭寇入侵事件,早在元朝时就已经发生。
根据泉州地方志记载,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的时候,倭寇烧杀抢掠事件时有发生,惠安县衙曾被倭寇烧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惠安县衙再次被倭寇烧毁;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门登陆,于马坪附近各乡村大肆焚掠,因台风沉船,被当地群众全部歼灭。
从这个过程来看,倭寇的入侵一直陪伴着元朝,直到其覆亡仍未终止。
这时期的倭寇基本上是由日本武士、走私商人及破产的流民组成的。
但嘉靖年间的倭寇,仍然全部是由日本人组成的吗?有学者提出,与元朝倭寇的组成不同,嘉靖年间的倭寇成分极其复杂,除了一部分真倭寇继续骚扰东南沿海之外,从大量的史料来看,大多数“倭寇”其实是中国人,尤其以私人海上贸易商人和沿海的破产农民居多,如侵犯浙江沿海的“倭寇”多为江南人和漳州人。
位于松江县的柘林是“倭寇”的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明朝倭寇盛行的原因
总之,倭患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要简单错误地认为是由于明朝政府的海禁造成的。
前期倭寇及后期倭寇
虽然大家同被称为倭寇,但两者的成份其实分别很大。根据年代大致可以分为"前期倭寇"及"后期倭寇"。
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盗为中心,主要攻击范围为当时臣服于元朝的高丽。由于先前臣服于元军的高丽军,在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的军事行动中,对日本的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等地的居民进行屠杀,因此前期倭寇以这些地区的残存者为主要构成份子,对于朝鲜沿海进行含有报复式的海盗行为,目的一方面在于夺回被俘的岛民,一方面则在掠夺粮食以弥补因遭虐杀而下降的农业生产力。朝鲜史取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三地之名,称为"三岛倭寇"。清朝的徐继?所著"瀛环志略",以及朝鲜的安鼎福所著"东史纲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于朝鲜人(高丽人)配合蒙古侵日行为所引发的报复。
3、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一部分人加入了倭寇的队伍,壮大了倭寇的势力
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的严重,迫使大批的农民破产,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一部分人民不断发动起义;一部分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农民加入了倭寇的队伍,从而壮大了倭寇的势力。
4、明朝时期海防松懈
2、从中国明朝来看:
首先在明朝的中后期出现了很多比较昏庸的皇帝。没有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来打击倭寇,导致倭患更加严重。一些官僚却公开和倭寇勾结,这就助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例如有一些派往东南沿海抗倭的官员,不是积极想法设法抗倭,反而侵占御倭的军需。当时的督察尚书赵文华就侵占数量高达十万四千计,有的官员中饱私囊,接受贿赂。吏治的 腐败,导致抗倭的成效是极其微小的。这反而助长了倭患的盛行。
论述明代嘉靖年间倭寇爆发的原因
四、论述明代嘉靖年间倭寇爆发的原因。
答:首先指出,虽然称其为“倭寇”,然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参加数量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等。
这时在东亚海域初现身姿的葡萄牙人也被当作倭寇的同类对待。
关于嘉靖朝倭患爆发的原因,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罢市舶、严海禁所致,二是认为在与海禁政策有关基础上,主要由中日双方当时的政治经济诸因素所造成的。
然后,我们基于以上观点可认为明代嘉靖年间倭寇爆发的原因有:1、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宁波“争贡”事件,政府对此处置不当,并以此为口实,明朝政府实行罢市舶、严海禁的政策,直接导致勘合贸易的中止,为海上走私贸易的兴旺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嘉靖朝执政者没有处理好市舶与海禁的关系,此政策根本无法适应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需求,阻止了正在发展中的双方正常贸。
严禁沿海民众出海贸易,无异于断绝沿海民众的生计和巨大利益,激化了矛盾,早已存在走私贸易这种民间渠道被诱发。
2、当时日本社会对中国货物的迫切需求和长期战乱、灾荒连年的社会状况刺激了日本国内各阶层群体向海外中国劫掠财富的野心欲望膨胀,也是一个较重要的原因。
处于历史大变革中的战国大名在争夺领地斗争中更壮大起来,并控制了政治。
实行割据与争夺领地是他们的本性,全国陷于一片战乱中。
人民破产,奸商、海盗、浪人、流民、武士在领主支持下向外掠夺,这正是倭寇猖獗的基本原因3、日本倭寇与中国海商两种走私势力勾结起来"由走私转而寇掠"最终酿成了“嘉靖倭患”。
在“嘉靖倭患”过程中,更"以汪直为首的中国海商集团的确对当时日本倭寇的进一步猖獗起到了较大导引作用,可以认为其间"中国海商的参与势力是巨大的”。
4、另外,嘉靖俊寇之所以如此猖撅原因还有明廷日益的腐败,御俊军事力量在客观上被削弱,军事由强盛退为衰弱,海防由森严变为废弛,御倭力量遭到严重破坏等。
5、最后,葡萄牙殖民势力趁火打劫,与佼寇合流是嘉靖俊患猖撅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明代中叶倭寇问题探析
明代中叶倭寇问题探析
李睿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2()12
【摘要】倭寇问题贯穿了明王朝始终,但缘何在嘉靖时期最为猖獗,演变为极为严重的边患问题?原因有四:(一)朝廷厉行海禁政策,断绝对外贸易;(二)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形成逐利集团;(三)朝廷内部权臣专政,一直有内廷官员庇护海上走私集团;(四)明军军备废弛,助长了倭寇嚣张气焰。
倭寇作乱严重影响了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平靖倭乱有利于恢复秩序,发展生产。
但平倭的过程中,明朝政府内一些具有深识远虑的官吏认识到,“海禁”既不可能阻止海上走私贸易的兴起,也无法抵御倭寇的侵犯,反而迫使沿海民众与倭寇朋比为奸,走私盛行,为害甚重。
后来明廷取消“海禁”且开关通商,使得私人海上贸易合法化,“倭患”迎刃而解,百姓安居乐业。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李睿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D691
【相关文献】
1.明代中叶的"清明上河图"——陈铎《滑稽余韵》、《秋碧轩稿》散曲集探析
2.明代倭寇海盗、海禁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读《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3.明代倭寇问题研究
4.论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通俗小说批评的美学特色
5.试论明代廷争的社会影响——兼论明代倭寇与禁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明朝倭寇盛行的原因_明朝倭寇
浅析明朝倭寇盛行的原因_明朝倭寇摘要:在明朝历史上倭寇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明朝的发展好稳定,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其产生、存在的原因主要从国内好日本两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明朝倭寇盛行倭寇一般指13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
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路上城市。
其相对应的西方入侵者是维京人和海上民族(en:Sea Peoples).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
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著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
“倭寇”的引申意义随着时间的推演,倭寇一词所指的,不一定都是来自日本的海盗,明史’日本传’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即真正的日本海盗大概只占三成;而朝鲜正史’世宗实录’(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记载”然其间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民假著倭服成党作乱”,可见所谓的倭寇,八成以上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鲜人或中国人等冒名或混杂其间作乱。
所谓”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日寇○○(某地名)”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
另一方面,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侵略的日本军为”倭寇”。
而在往后的排日风潮中,倭寇更成为敌视日本人的用语。
前期倭寇及后期倭寇虽然大家同被称为倭寇,但两者的成份其实分别很大。
根据年代大致可以分为”前期倭寇”及”后期倭寇”。
前期倭寇1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盗为中心,主要攻击范围为当时臣服于元朝的高丽。
明朝的中日关系与倭寇问题
明朝的中日关系与倭寇问题明朝时期,中日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与转机。
其中,倭寇问题成为两国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的中日关系演变以及倭寇问题的形成与解决。
1. 早期的中日关系明初,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正常友好。
1401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船舶到日本,开创了中日交往的先河。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两国关系得以长期稳定地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逐渐紧张。
日本战国时代的混乱局势,使得倭寇开始出现。
倭寇是指由日本海盗组成的一支武装势力,他们频繁袭击中国沿海地区,给明朝的安宁和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
2. 倭寇问题的严重性在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倭寇掠夺中国的沿海城市,劫掠财物、抓走人口,甚至烧毁村庄。
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也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安全。
明朝政府始终将倭寇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
他们派遣海军舰队巡逻边海,修筑城防设施,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
同时,明政府也禁止商人与日本进行贸易,限制了倭寇获取经济资源的渠道。
3. 对倭寇的镇压与制衡明朝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手段来镇压倭寇。
他们不仅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御,还组织了一系列的讨伐倭寇的远征。
明朝将领如刘洪、俞大猷等,率领军队多次出征,成功地击溃了倭寇势力,为中国的安宁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明朝政府还通过控制倭寇获取资源的途径来制衡他们。
他们加强了海域的巡逻与封锁,打击了倭寇的活动网络,限制了倭寇获得财富和物资的渠道。
这使得倭寇在经济上受到很大打击,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4. 中日关系的转机与向好发展明朝末年,中日关系虽然在倭寇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冲突,但中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
日本的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曾向明朝朝贡,请求明朝的支持和帮助。
明朝政府则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与日本的关系,力求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明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也继续进行。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倭寇,是明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其对于明朝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影响。
倭寇侵略,以明朝嘉靖时期最为猖獗,其原因也包含了国内、国外、制度等多个方面。
本文主要讨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原因,从而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教训。
标签:倭寇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政治制度嘉靖中后期,倭寇侵略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嘉靖年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倭寇对当时的社会和民众也造成了无可比拟的恶劣影响。
而造成倭寇问题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笔者主要从明朝的政策和制度层面研究倭寇问题的成因。
一、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分期及特征分析成因之前须明确倭寇侵略的历史分期问题。
嘉靖年间的倭寇侵略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至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
这一阶段是倭患小范围发生的时期,倭寇只是对个别的地区不时进犯,多在海上,并未形成规模,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西番、倭寇和中国海盗合流,据明史记载,当时的倭寇“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1,由此可见一斑。
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倭寇侵略次数不多、地域不广、程度不深,但严重程度与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相比要有所增加,表明了倭寇侵略日益猖獗的趋势。
第二阶段是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1年)至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6年)。
这一阶段是明朝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
其呈现出了次数增加、时间拉长、地域扩大的趋势。
倭寇大规模地入侵东南沿海地区始于嘉靖三十一年,不单范围和烧杀抢掠的程度持续扩大,入侵的人数也在增加,“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船千余艘……杀虏居民无数”2,除此之外,会增加据点,隨时掠夺。
“凡三月,若太仓、海盐……焚荡略尽,向来所称江南繁盛,安乐之区,骚然多故矣”3。
第三阶段是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7年)后。
这一阶段,倭寇呈现南移趋势,广东和福建成为侵犯重点区域,“四月,倭犯长乐北乡,次日犯南乡,杀掠无算,越石尤岭往福清,屯化北新堂、牛田。
倭寇究竟来源于哪里?
倭寇究竟来源于哪里?倭寇说的不就是来自日本列岛的流浪武士、商人、农民,在元明时期对中国东部沿海从事骚扰活动的那批人吗?其实不然,不同时期的倭寇来源并不一致,顶着倭寇的帽子实际有很多“倭贼”是中国人,甚至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
倭寇的起源与14世纪中叶,日本国内进入南北朝,内部战乱不断,导致大量流浪武士外出以抢掠为生。
到元末的时候中国也天下大乱,各处起义四起,元王朝疲于应付,海防自然也顾不上,倭寇们每次打劫也就越发“占便宜”。
《元史》上关于倭寇第一次侵扰台湾的记录,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数千倭寇窜犯澎湖列岛,毁弃元朝“巡检司”在当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钱粮扬长而去,此后倭寇对台湾的侵扰便日渐频繁。
如果说台湾是较早遭受倭寇侵袭的重灾区,那么随后福建、广东也相继沦陷,成为大批倭寇掠夺人口、抢劫财富的宝地。
元代末期的倭寇大多为南朝的封建主,招募一些商人、流浪武士和失地农民,后来这波人被足利幕府消灭,倭寇的组成逐渐官方化,成为大名的日常活动。
到了足利幕府建立,为了打击残存的南朝势力,也为了和新成立的明朝建立友好关系。
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想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打击海上盗贼,同时也想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获取丰厚的利益。
于是,两国恢复了关系。
明成祖时,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中国进贡,进行贸易。
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
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
整体来说,明代前期洪武、永乐时代所遭遇的倭寇,属于真倭。
即是以日本人为主体,真倭中又以平户藩的松浦家族为核心骨干。
到了嘉靖时代,倭患大盛,这一阶段的倭寇来源极其复杂。
至少包含了中国、日本、葡萄牙人、荷兰人、琉球人。
著名的武装海商头领王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人都是以日本为基地,在故乡沿海招募渔民、水手、农民、猎户乃至海盗,形成了势力庞大的海上集团。
明朝的海盗活动倭寇与海盗的威胁
明朝的海盗活动倭寇与海盗的威胁明朝的海盗活动: 倭寇与海盗的威胁在明朝时期,倭寇与海盗的威胁对中国沿海地区构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这两个海上势力的活动给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倭寇和海盗的威胁,并分析当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应对这一威胁。
一、倭寇的崛起及其威胁倭寇是指来自日本的海盗和海上劫掠者。
明朝时期,随着日本内乱的加剧,许多日本的流亡者和亡命之徒纷纷南下,形成了雄踞中国沿海的倭寇势力。
倭寇的崛起对明朝的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经常侵袭中国沿海的渔村和城市,掠夺财物、绑架百姓,并对明朝的海上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明朝政府面临着如何保卫沿海地区安全的严峻挑战。
二、海盗的活动及其威胁除了倭寇外,海盗也是明朝时期海上威胁的主要力量。
这些海盗势力主要来自中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
他们往往在无政府或政权薄弱的地区找到栖身之地,并利用海上的隐秘性进行劫掠和掠夺。
海盗的活动给明朝的海上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他们不仅掠夺商人的财物,还袭击明朝的船只,使得海上贸易的运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海盗还破坏了明朝的治安,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三、政府的应对措施面对倭寇和海盗的威胁,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1. 防御措施:明朝政府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
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如城墙、烽火台等,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守卫。
此外,明朝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边防机构,派遣官员驻防沿海城市,加强边界的监控和巡逻。
2. 打击行动:明朝政府加强了对倭寇和海盗的打击行动。
他们组织了海上巡逻队伍,增加了舰队的数量,加强了对海上势力的打击。
同时,政府还鼓励民众参与海上安全的维护,设立了保护赏格以鼓励猎人。
3. 外交合作:为了应对倭寇和海盗的威胁,明朝政府还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
他们与朝鲜、越南等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打击倭寇和海盗。
此外,在与日本的外交交流中,明朝政府也利用外交手段来压制日本倭寇。
明朝海盗的崛起与覆灭
明朝海盗的崛起与覆灭明朝时期,海盗问题一度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尽管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打击海盗活动,但海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本文将从明朝海盗的崛起、明朝政府的反海盗措施以及海盗的覆灭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明朝海盗的崛起明朝海盗的崛起主要源于社会经济动荡、政治腐败以及海上贸易繁荣等多方面原因。
首先,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动荡,农民起义频繁,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给海盗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贪污受贿普遍存在,导致海盗得以收买官员或者与官员合谋,从而顺利进行犯罪活动。
此外,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商船进入东海、南海等海域,而这也为海盗提供了目标和机会。
二、明朝政府的反海盗措施为了应对海盗问题,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打击海盗活动。
首先,加强海防力量,增设烽火台、岛屿据点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海盗袭击。
其次,建立海防巡逻制度,派遣官兵定期巡查海域,防止海盗的出没。
此外,明朝政府还加强了对沿海城市的管理,严格监控商船出海和入港,并加大惩治海盗的力度。
同时,明朝政府还尝试与邻近国家合作,共同打击海盗活动。
然而,明朝政府的反海盗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明朝政府对内部腐败的重视程度较低,官员与海盗之间的合作难以彻底根除。
其次,明朝政府对海盗问题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仅仅采取了一些临时救急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海盗问题。
三、明朝海盗的覆灭明朝海盗的覆灭主要得益于明朝政府加强海防力量和改革海防制度的努力,以及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首先,明朝政府不断加强对海洋的防御,提高烽火台、岛屿据点等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其次,明朝政府改革了海防巡逻制度,加强了对沿海城市的管理和商船的安全检查,有效遏制了海盗的活动。
同时,明朝政府成功地与邻近国家达成合作协议,形成了共同打击海盗的力量。
然而,明朝海盗的覆灭也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
首先,明朝内部的改革和稳定使得国内社会秩序的恢复,减少了海盗活动的温床。
难怪明朝时东南沿海倭寇泛滥,原来倭寇里还混杂着一些中国人
难怪明朝时东南沿海倭寇泛滥,原来倭寇里还混杂着一些中国
人
《万历十五年》中,除了描写万历皇帝,张居正和申时行,为读者们解开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谜团,其中还写了海瑞,戚继光。
在讲戚继光一回中,《万历十五年》点明了明朝时,东南沿海倭寇泛滥的原因:
海盗自古有之,即使现在社会,也还有索马里海盗,而明朝时的倭寇,为何不曾为海盗呢?原因是倭寇和海盗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海盗是乌合之众,他们聚集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劫财物,一旦目的达到,海盗就会散去,而倭寇不同,倭寇还会登陆,登陆之后他们会建立根据地,甚至还会围攻沿海附近的城池。
倭寇入侵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贸易,明朝虽然是明文规定禁止民间海运经商的,但是到了后期,这只是一纸条文,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一直就偷偷存在。
这就导致不同国家的冒险家纷纷而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为此海上贸易的霸权——海盗。
而日本来的倭寇,他们相比于海盗,有两大优势,一种是战术上的优势,他们有统一的领导,是职业化的武士,相互呼应,协同作战。
一种是武器上的精良,他们擅长使用一种长不过五尺的双刀,一片刀光之下,可以在一丈八尺之内,杀伤敌人,此外他们还使用改良后的弓箭,标枪,根据戚继光描述,最早的火器鸟铳也是倭寇传过来的。
明朝的倭寇,有两个特点:第一,倭寇除了来自日本的冒险武士
外,还有很大部分是明朝自有的海盗,也就是说,倭寇并不全部是日本人,还混杂着一些明朝人,有些倭寇团队中,明朝人还占多数。
第二,倭寇一旦登陆成功,当地的明朝人,有些会被威逼利诱下,参与他们的行动,例如有些海盗头目,会与当地的士绅相互勾结,甚至会联姻,当然,也有些明朝人被押往日本,当奴隶卖。
东南沿海为什么在明朝一直存在倭寇之乱?
东南沿海为什么在明朝一直存在倭寇之乱?倭寇之乱的出现,是从朱元璋开始实行海禁的结果。
朱元璋建国以后,面临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复国内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一直是农业大国,农耕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只有农耕经济发展起来,老百姓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社会才会稳定。
往往每一个大统一的朝代开篇阶段,都会实行休养生息,也就是尽量少地劳役老百姓,让老百姓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专心致志搞农业生产。
同时,朝廷为了鼓励并促进农业生产,除了在税收方面进行一定的减免以外,也就是打击商品贸易,正所谓的“重农抑商”。
农耕社会“重农”好理解,为什么要“抑商”呢?因为古人认为,搞商品贸易由于能够产生高额的利润(古代信息交通不发达,倒买倒卖产生高额利润,是很正常的),因此这使得人们不愿意安心地在土地上劳作。
再加上古代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劳动力,一旦劳动力变少了,粮食生产也就变少了。
再加上商品贸易引发物价混乱,因此,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伤害。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海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重农抑商”的举措。
毕竟海外贸易产生的利润更大。
如果大量的人进行海外贸易,一方面将更少有人在土地上种庄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的白银流通到了海外。
当时明朝的钱根本就不够用,大量的白银流通到海外,对明朝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不过,朱元璋这样做,其实是并不太恰当的。
因为经过宋朝元朝的发展后,海外贸易已经形成了好的气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好的经济链条,它对农业生产的伤害并不是很大。
当然了,明朝初期,百废待兴,朱元璋做这项禁令,也无可厚非。
关键是当后期国内经济发展起来后,统治者应该及时调整政策。
但是“祖宗之法不可变”,后期统治者没有及时调整,因此这项政策带来的副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受伤害最大的,就是海边的渔民,以及海边与明朝海边渔民做生意的那些外国人,尤其是隔得最近的日本人。
因为他们一向是通过海外贸易求生活的,现在明朝不准他们出海打渔,不准他们搞海外贸易,这就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明代嘉靖倭患兴起的原因分析
作者: 高超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601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32-13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嘉靖倭患;形成原因;海禁政策;勘合贸易
摘要:明嘉靖朝,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寇”猖獗一时,倭患产生于动乱的日本,由日本封建统治阶级组织、支持境内的浪人武士、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到中国沿海地区劫掠。
由于明代中后期政治上日益腐败,贪污之风盛行,武备废弛,对外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以及西方殖民者的参与和日本国内的战乱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从而形成了嘉靖朝的倭患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明嘉靖朝倭患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整理,从而对明代倭寇成因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了解与认识,正确地看待倭患问题,并且以史为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倭寇一般指的是日本海盗。
早在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期,在日本兼并战争中失败的封建地主、商人、武士、溃兵逃亡到海上。
他们在封建诸侯、寺院大地主的支持、鼓动下,自元末明初开始,就经常侵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劫掠财物,烧杀成性,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祸害和影响明政府统治的障碍。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为“倭寇”或称为“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的组成大多为日本人,真倭多而假倭少。
十五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代的混乱时期,政权分立,各诸侯割据势力相互攻伐。
这种割据对立状况除了体现在政治上外,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上。
为了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而谋取巨大经济利益,各诸侯国都争相与明朝通商贸易,最终导致了“宁波争贡”的发生。
“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勘合的朝贡制度被取缔。
嘉靖皇帝废市舶司,重颁海禁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通商关系。
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商品的价格在日本暴涨。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日本海盗集团便与中国沿海一带的一些势家土豪、奸商大贾走到同一个反面,他们相互勾结起来,以日本海盗为外援,中国寇贼为向导。
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
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倭寇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明嘉靖时期“大倭寇”。
这一时期的倭寇史学界称为后期倭寇。
较之前期倭寇,后期倭寇在人员组成上有着假倭多真倭少的特点。
据史载当时的倭寇人员情况有:“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1]。
可见此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只占少数部分,而大多数则是由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充当。
此外,这时期在东亚海域进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商人也参加了类似于“倭寇”的活动。
一、倭寇的来源有明一代,倭寇始终是明政府的一大统治痼疾,明政府的沿海各省几乎都受到过倭寇侵扰的。
从寇掠北方地区的前期倭寇到寇掠东南沿海地区的后期倭寇来看,倭寇的组织趋向于严密化,人员成分变成复杂化。
纵观有明一代倭寇的人员成分,其人员出身有逃犯、武士、商人、流民、奸民等等。
倭寇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但大体上仍可以分成国内与国外两大组成部分。
造成国内外人员沦为倭寇的原因也有很多,但主要因素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动。
政治上的黑暗,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社会的动荡,使得形形色色的人沦为倭寇。
(一)日本方面1、日本政治上的混乱使大批政客及其追随者逃亡海上,形成一定势力的倭寇集团日本自从后醍醐天皇开始,即公元1336年十二月,日本分为南北两朝。
为了各自利益两大政权时常发生战争;致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后来北朝小松帝打败了南朝,取得了胜利,南朝政权瓦解,南朝残余势力为了躲避北朝的政治迫害,相继逃亡到海上避难。
他们时常勾结九洲一带的不法商人和流劫中日朝三国沿海的海寇,参与寇掠行动,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掠夺财物。
另外从公元1467年到1573年的日本又形成了割据分裂状态,日本史上称这一百多年的时期为“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日本烽烟四起,战争频发,农业生产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民不聊生。
在战争的迫使下,于是又有大批迫于生计的日本人逃避到海上。
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倭寇的势力,为大倭寇的形成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倭患的泛滥,而这一时期正是明朝嘉靖中期。
另外,在日本的分裂时期。
日本国内的许多封建领主依峙着自己的军事力量,不完全服从于日本幕府的命令,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封建统治。
在战争匮乏的时代,这些封建领主时常组织、纵容武士家臣到海上抢劫。
这种倭寇是日本的正规部队,可见早期倭寇中日本军人不在少数。
2、日本社会的动乱,天灾人祸,导致日本难民增多,这是倭寇的另一大来源日本经历了南北朝和战国二百年的内乱,争战不断,加上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日本流离失所的人越来越多。
据日本国史称:“宽正元年(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春,地大震,时比凶荒,道殣相望”[2]。
于是大量的日本人,为了躲避累世的兵革,相继流亡到海上为生,被沦为了倭寇。
3、商品贸易的利益诱惑,使日本商贾入海为寇中日贸易早明代之前就有了较多的往来,到明代更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贸易的发展使中日在商品上得到了互补,方便人民的生活。
由于日本国土狭小,国内资源较少,对中国的贸易更为迫切,依赖性明显。
如“大抵日本之便,皆中国所产;室之布室,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胭脂,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
它如饶之瓷器、湖之织、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3]。
贸易是互利的,不光是中国的商品在日本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日本的商品在中国也为人民所重视。
如日本的倭刀、倭扇、描金饰物等等。
中日两国的商品交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符合了中日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这一时期中日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实行海禁政策,这就使得这些商品在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价格暴涨。
为了谋求商品的差价,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于是就出现了在海禁政策下的私人贸易。
海禁政策下的私人贸易是政府不允许的,一旦发现皆重罪论处。
被发现的海商多选择逃到海上,游离为寇。
(二)中国的方面严格来说,倭寇的产生并不是单一来自日本,中国也是倭寇的一大来源;其性质大同小异。
在倭寇的来源上,中国因内部矛盾产生倭寇要比日本的多得多,其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原因1、政治原因政治上的动乱和黑暗,是倭寇来源的一主要原因。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形成了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其中割据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势力有浙江的张士诚,江苏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等。
在明建立之前,他们一面与元朝政府武力对抗,一面支持部下下海与外国通商贸易,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资本,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随着朱元璋起义军的崛起,盘踞在东南的张、方、陈被相继打败,地方割据政权覆灭瓦解。
原先张、方、陈的部下为了躲避明军的追捕,被迫逃亡海上,占据海岛与明朝抗衡。
“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4]。
他们时常勾结倭寇,打劫海上过往的商船,还引领倭寇对岸上的明朝政府进行报复活动,烧杀劫掠,成为倭寇的一分子。
因此元末明初败落的地方割据集团是倭寇的一大来源。
另外,明朝中后期,朝政日渐腐败,贪官横行,剥削严重,于是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不满和反抗。
特别是沿海一带的人民,由于不堪于贪官污吏的压迫和剥削,相继揭竿而起,聚众起义。
他们为了躲避明政府的镇压,占据荒山海岛,反抗明政府,形成新的反政府武装。
他们有时勾结倭寇或者冒充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扰。
2、经济原因经济的困窘迫使沿海人民铤而走险。
明朝确立统治地位后,朱元璋怀恨于曾助过张士诚守城的苏州、松江、湖州人民,特意加重这些地方的赋税,使得“苏、松、浙江等处的田赋逾他处约十倍”[5]。
沉重的赋税把当地的老百姓逼向了生活的边缘,致使“民不堪命,逃亡日众”[6]。
沿海的老百姓有的逃亡到海上为生,其中有的发展为倭寇的帮凶、爪牙;有的甚至冒充倭寇“鬃发袭倭服”,劫掠沿海地区。
3、海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转为寇明中期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局部的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大量的可供交易商品,商品市场初步形成。
商品交易的巨大经济利润大大刺激了人民的经商意识,其中有经商头脑的便冒险入海与海外通商,并从中获利。
时间一长,海商便成为具有一定武装的势力。
当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正常的、公开的海外贸易之路便被阻断。
为了维持自己在贸易中的利益,于是海商就背着禁令进行私下贸易。
海禁下的私人海外贸易是不允许的,一旦被政府发现就以倭寇处置。
被定性为寇的海商只能沦落海上,参与类似于倭寇抢劫活动;最终变成倭寇。
二、倭寇泛滥的原因(一)日本统治者的支持是倭寇泛滥的直接原因日本自从与明朝敌对后,就纵容、组织境内的商人、浪人、武士到中国劫掠,而劫掠得来的财物多用来满足日本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
为了维护自身的不正当利益,在对倭寇的行为上,日本统治者多持以袒护态度。
如对于朝鲜使者的问责,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仅以“九州海贼所为,日廷不与闻”[7]就敷衍了事。
对于明政府的谴责,日本幕府也概之不理。
例如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遣杨载出使日本,条陈了日本倭寇在中国的卑劣行径:“闻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妻子,损害物命”[8] ,勒命日本停止倭寇的劫掠活动,朝贡中国。
不料国书一到日本,当时的怀良亲王就当场下令斩杀明朝使者五人,扣押明主使杨载、吴文华两人;并于当年出兵劫掠山东等地,报复中国。
胡惟庸案发生后,明太祖致书日本将军怀良;要求根除倭寇,臣服中国。
怀良竟口出狂言回答以:‘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9]。
可见其嚣张程度。
后来日本幕府虽有所收敛,参与了打击倭寇,但那只是作作形式。
为的是借以取得明政府勘合贸易权,因而倭寇仍不时发生。
由此可以说倭寇的泛滥与日本政府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海禁政策引发大规模倭寇是倭寇泛滥的根本原因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明朝罢除福建、浙江二市舶司,自此与日本的通商贸易断绝长达十三年。
日本国小地狭,原本资源就不足,很多时候依靠于中国的输入。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致使中国商品输入日本之路阻断,中国商品在日本暴涨。
为了谋求经济暴利,中国商人和海盗便与倭寇相勾结起来,亦商亦盗,兼行劫掠。
明朝政府企图通过加强海禁,断绝一切海上贸易往来以维护沿海的安定,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求海外贸易,沿海的私商大贾、家门巨室因利益驱使也不愿放弃原先的海上的贸易,至于广大的平民生计也多赖于此。
因此这就导致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在执行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起之者众,私通不得,则掠夺随之”,海禁不但不能根绝倭患,反而使倭患更加严重。
(三)海防空虚,武备松弛,使倭寇有机可乘明朝初年,明太祖命汤和沿海筑防,严加戒备,即使倭寇时有发生,但其活动范围和程度有限,因而没有形成祸患。
明宣德以后,明政府的军事重点已不在于东南地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有所放松,对东南海防建设的投入也日渐减少,导致东南海防日益废弛。
其主要表现有:①缺员;卫所的缺员现象较多,平均仅为原先配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下,不及一半。
其中虚位、老兵、残兵更不用说。
②战船残破不修;出现“沿海战船皆弊败,十存一二”[10]的情况,“急则募渔船,并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船只,辄望风而逃”[11]。
③兵器装备上,明军处于弱势,倭寇用的是日本刀、弓和乌铳,其中日本刀刚硬锋利,刀身长约一米四左右,其长度与重量大约是明军的两倍左右,用双手执刀,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据史载:倭寇“战时用双刀,刀长五尺余,利可削铁,舞则上下四旁皆白,无间可击。
”[12]。
而明军配备的短单手刀,刀身只有部分钢制,单手使用。
明军装备与倭寇的差距,致使明军在抗战争中伤亡巨大,进而产生了对倭寇的畏惧心理,作战能力更弱。
这致使“寇掠则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13]于是倭寇横行,猖獗泛滥。
(四)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明中叶开始,明政府政治日趋腐败;明英宗、武宗昏庸无能,致使宦官王振、刘瑾相继专权,暴虐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