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前中国际分校2018届高二第一学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3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运用(共15分,每题3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C)
幸亏黑夜替我罩上了一重面幕,否则为了我刚才被你听去的话,你一定可以看见我脸
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你爱我吗?我知道你一定会说“是的”;我也一定会相信你的话;可是也许你起的誓只是一个谎,人家说,对于恋人们的,天神是一笑置之的。

A.羞愧繁文缛节背信弃义 B.羞
涩虚文俗礼寒盟背信
C.羞愧虚文俗礼寒盟背信 D.羞
涩繁文缛节背信弃义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一致的一项是(3分) (D)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故述往事,思.来者 襟.三江而带五湖
C.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而后乃今将图南.
D.请略陈固陋
..宾主尽东南之美.
3.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B)
A.彼且恶乎待哉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信.可乐也(实在)可以濯.吾缨(洗)仆偿前辱之责.(罪责)B.气凌.彭泽之樽(超过)北海虽赊.(远)垣墙周.庭(周围)C.列坐其次.(地方)或凭几学书.(读书)余扃.牖而居(关闭)D.曩.者.辱赐书(从前)披.绣闼(打开)众人匹.之(比)5.下列各项中没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B)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天柱高而北辰远
C.佩玉鸣鸾罢歌舞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二、文言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2分)
王济字武子。

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王济字武子。

年少时有超人的才能,风姿英俊豪爽,气概超越一时。

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

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

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

帝益亲贵之.。

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

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二十岁,应召离家出任中书郎,后因为母亲守丧辞官。

被起用任命为骁骑将军,逐渐升迁任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在同一官列,成为当时俊杰。

武帝曾在式乾殿会见公卿及地方长官,看着二济、二恂对诸位公卿说:“我的左右可以说温顺恭谨的恂恂济济一堂!”每次侍奉拜见皇帝,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

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

官升得虽快,都说是靠自己的才能达到的。

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周围人因此轻视他。

数年,入为侍中。

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

而王佑始见委任。

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几年后,入宫任侍中。

主事人处理事情有时不恰当,王济生性严厉,依法惩处他。

王济平素与堂兄王佑不和,王佑的党羽很是认为王济太不顾念王佑的父亲,(这种看法)于是助长了对王济的不同意见。

王济出任河南尹,还没有去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

而王佑此时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

王济于是被贬斥出朝,王济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

”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

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

”帝默然。

皇帝曾经对和峤说:“我想骂王济然后给他封官进爵,怎么样?”和峤说:“王济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

”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知道惭愧吗?”王济回答说:“兄弟间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纷争竟不能相容的谣言,我因之常被陛下耻笑。

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

”皇帝默然不语。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

”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

寻使白衣领太仆。

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

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皇帝曾与王济下棋,孙皓在旁边,皇帝对孙皓说:“为什么喜欢剥人的脸皮?”孙皓说:“我见到对国君无礼的人就剥了他。

”王济当时把脚伸到了棋盘下,因而孙皓讥讽王济。

不久,朝廷让他由平民身份兼任太仆。

四十六岁时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

等到将要安葬的时候,当时的贤人都来了。

孙楚很敬重王济,而来得晚,哭得很悲伤,宾客没有不落泪的。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D)
A.帝益亲贵之.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而.内多忌刻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C.常为.陛下耻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D.好以.言伤物(介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连词)
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侪类以此少.之少:看不起,轻视(2)明法绳.之绳:约束、制裁、惩处
(3)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第.:宅第、府第、家(4)帝因召济,切让.之让:责备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
/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

9.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

(3分)
官升得虽快,都说是靠自己的才能达到的。

(2)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

(3分)
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

(3)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4分)
孙楚很敬重王济,而来得晚,哭得很悲伤,宾客没有不落泪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与刘大山[注]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

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

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

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

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

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

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篇首。

去年春正月,我渡江拜访您,您拿出所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我看,这些文章文气都很奇特。

我回秦淮后,正想挑选箱子里的文章,全部送给您,希望您有所指教。

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

今年冬天,有一个金陵门生想把我的文章刻印。

我的文聿大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给世人看,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但是门生最终把他收藏的百篇抄本刻印以流行世间。

等到刻印完毕,我就送一本给您。

那些文章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行文构思,我也没有可以告诉他人的。

希望您仔细加以甄别,指出它的缺点,使我能够改正,并且请您写一篇序放在它的篇首。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

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

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
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

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

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

”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

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

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才敢动笔。

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

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习窘失意之人的才能。

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

”我的文章不敢与他所说的相称,想写书却不能如愿,这大概是方先生认为我困境奇特的原因。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

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

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

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

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

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

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

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

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

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

秦淮有个姓余的老人,喜好琵琶,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

老人的琴技最终十分精妙,号称“南中第一手”。

但是他因此耗尽千金家产,以致不能衣食自给。

于是拿着琵琶在市井弹奏,乞讨钱财养活自己,(可惜)最终没有了解他的人,不能使他免于饥寒,他就只能抱着琵琶饿死在秦淮河边。

现在我的文章就像姓余的老人的琵琶。

但是琵琶是西域乐器,那技艺的精妙拙劣得失,自不用说。

至于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是古代贤王遗留的事业,是用来阐明圣人的道理,探求自然精微的道理,极尽人间百态,这与姓余的老人学成琵琶却遭遇困境是一样的。

如果要打碎琵琶来免于困窘饥饿,这是我不愿做的。

呜呼,琵琶学成了恰恰因为这样招致了自己的死亡,文章写成了恰
恰因为这样加重了自己的困窘。

然而只有作了姓余的老人,才能听懂他的乐曲。

(有删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摘.其瑕疵摘:指出
B.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见:通“现”,展示
C.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当:相称
D.穷.造化之微穷:探求
1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人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

对方苞的这种说法,作者是认同的。

C.作者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立刻写下很多文章。

D.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

(3分)
我正想挑选箱子里的文章,全部送给您,希望您有所指教。

(2)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

(3分)
(老人)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

(“工”、“谒”、“其”、定语后置,各1分)
13.文章第三段中作者引用秦淮余叟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分)
作者以秦淮余叟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于困境来自比(1分),流露出作者无人理解的苦闷(对不平世道的愤恨)(1分),表明作者不愿为了改变生活困境而改变自己的写作理想的追求(1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裴仪同①
王褒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

边衣苦霜雪,愁貌损风尘。

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

【注释】①王褒,南北朝诗人。

裴仪同,原名裴汉,是戍边将领。

(1)“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对象。

(每点1分,共2分)
(2)“边衣苦霜雪,愁貌损风尘。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运用想象(1分),设想裴仪同在环境恶劣(1分)的边塞的艰苦生活(1分),表达对友人的关心(担忧)。

(1分)
(3)尾联在抒发送别之情时另翻新意,请结合诗句加以解说。

(4分)
漂泊在外的人都是兄弟,就算相隔千里也可以互相思念、保持友情(2分)。

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而显得胸襟开阔(或充满温情)。

(2分)
注释:
①裴仪同:北周裴汉,字仲霄。

其人“操尚弘雅,聪敏好学”,“理识明赡,决断如流”。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因他为人“公正端庄,廉洁自重”,遭到当时权臣宇文护的排挤,八年不得升迁,反被派往边塞。

仪同,官名。

②行旅:往来的旅客。

③长亭: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原为维持治安兼作驿站送信者休息处,人们送别亲朋也常在长亭或短亭饯行。

故人:指裴仪同。

④军幕:即军帐。

⑤边衣:指战袍。

⑥行路:行路的人,即不相识的人。

白话译文:
在河桥上望着往来的旅客,在长亭里送别即将出征的友人(裴汉)。

黄沙飞起,连成一片,如同军帐,蓬草在风中飞卷,好似车轮疾驰。

(你)身披冰凉的战袍,在雪积冰封的边地将受尽冻寒之苦;(你)忧愁寡欢的容颜,将在风霜尘埃里日渐憔悴衰老。

羁旅客乡的人同病相怜亲如兄弟,千里之遥相互思念,保持最珍贵的友情。

创作背景:
裴汉,作为一同与作者(王褒)从南朝旧臣到羁留长安被迫仕于北朝的几人之一,又是作者好友,在朝中被权臣排挤,八年不得升迁,反被派往边塞。

在裴汉出征边塞之际,作者作此(《送别裴仪同》)诗来送别友人。

作品鉴赏:
《送别裴仪同》是南北朝文学家、诗人王褒所作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通过北国深秋特有的意象——飞沙、卷蓬、霜雪、风尘,写尽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并且,借对边地苦寒生活的渲染,寄寓了自己身处异乡的飘零之感。

这首赠别小诗,也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边塞诗,诗语简洁朴素,抒情悲慨、苍凉,边塞风光、乡关之情与对朋友的殷殷关切之情融为一体,结句尤为壮观、豪迈。

此诗开首二句,以“行旅”与“故人”对举。

“河桥望行旅”,当指与裴氏一起站在河流的浮桥上,遥望着两岸来来往往的行人游子。

河桥一定较高,河流两岸一定开阔;登高以望远,遂觉一片离别的凄凉、萧索之意。

行旅,指旅人,由此过渡到“故人”,亦即裴氏。

古代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以备行者稍事休憩,送者置酒与别。

这些都写送别裴氏时的具体情形。

依依难舍,相送驿路长亭,又为其瞻望前程,则关切之深自然可见。

因此,这两句十字,看看平常,似不经意道出,其实却是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

三、四句,诗人选取北国特有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气候物象——飞沙和卷蓬,用颇似电影中平行蒙太奇的特写镜头,将其组接起来。

这是写景,是用呼啸飞动着的、铺天盖地而来的、色调极为灰冷的自然景观,衬托出离别的阴郁主题,是篇首二句中点出的惆怅、萧索的情绪的延伸和加剧;但这两句诗又不仅是写景,景物还被用来作为比喻,引起新的联想。

由于同一物象被赋予了双重内容,诗意直接从眼前转进到未来,不用一点字面上的过渡,这种勾连手段极其高妙。

沙子之所以像军幕,是因为它“飞”动着,连成一片,如同绵绵的军帐;蓬草又同车轮相联,因为它在风中“卷”动,好似车轮在旷野上疾驰。

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乃是因为诗人关心着友人别后的生活。

那么,再进一层说,飞沙、转蓬,不仅仅是比喻。

飞沙也象征着军旅生活的多变和不安,转蓬也象征着羁旅者的命运,为外界的力量所支配。

诗人“把两种渺不相关的、毫不相似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同时又把主观的意念与感情,注入于“客观对应物”(英国诗人艾略特《论哈姆雷特》),便使眼前的景物,有了无限涵义,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第五、六句承接上面两句,又展开进一步的想象。

“边衣”即战袍,与“愁貌”相对,设想裴氏在自然气候恶劣、生活条件严酷的凄清冷寂的北边的苦况。

这两句表面上讲边塞军旅生活的寒苦,其实仍是强调诗人对裴氏的关切之殷。

虽是主观悬拟之词,但使人读之,仍
可感受到其中挹之不尽的深情。

最后两句,诗人的笔锋骤然一转,不但径直收煞到送别的正题上,与开头两句呼应照顾,而且顺势点出新意,向对方袒露了所以伤感不置的深层底蕴。

“行路皆兄弟”说的是羁旅客乡的人同病相怜,故最为了解,自当相濡以沫,情如兄弟。

诗人既然只是送裴氏戍边,并非自己离开长安,之所以这样说,这是因为王褒本为南朝旧臣,即使宦仕长安,毕竟不能摆脱羁旅之感,而魂系故国。

既然他与裴氏友情深挚,那么平时交游中必然不止一次地向对方披露过思国怀乡的拳拳之念。

因此,即使用五个字微微点出,对于裴氏也无疑是“破壁而飞”。

“千里念相亲”,是说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加上挚友情谊,那就让彼此在千里之遥相互思念,保持那人世间最珍贵的友情!
名家点评:
《古诗鉴赏辞典》(沈国仪):这首小诗(《送别裴仪同》)简约明朗,情真意切,最后两句“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尤为佳句。

《诗歌卷(二)——魏、晋、南北朝》(韦凤娟):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有从王褒此诗(《送别裴仪同》)脱胎之痕。

(清)陈胤倩:“王褒辄有好句,足开初唐之风。


《离梦别魂历代送别诗词大观》(张学文):此诗(《送别裴仪同》)最后两句“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实为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母本。

四、名句名篇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夫列子御风而行,,。

(4),秋水共长天一色。

(5)。

虽然,犹有未树也。

(6)夕阳古道无人语,。

(7)东隅已逝,。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乡村的光
耿立
光是乡村的支撑,是乡村的灵魂,光是温暖的。

它的脚跟无处不在,随便在哪个地方,沟渠柴垛,或者狗窝,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是它挽高了树,挽高了房檐,使乡村有了邃深和辽远。

每次回家,我都感到对老家木镇的光的不适应,走在路上,总像踩在了堆积着光的草垛上,脚步踉跄。

见到它,我像做错什么似的,眼睛就低下去:春天的光发绿,夏季的光发黑,秋季的光发黄,冬天的光发红。

真的,春天的光总是如小手般,一点也不生分地抓挠我的头发衣领,浑身痒痒、燥热,它要扒掉你的衣裳。

冬天的光则是懒散的,嫩嫩的,如同穿开裆裤的小孩露出的屁股,让人想摸却又不好意思。

光究竟是什么颜色,没人能弄通,那是杂乱而错综的。

你分不清鸡雏和鸟雏嘴角的黄是一种肉色还是一种光。

早春的柳条,晚秋的杏叶,是光把冬的光秃变得扶疏,也是光把那种蓊郁删繁就简成光秃。

物候是表征,其实是光的脾气才使我们看到了颜色的各种面貌。

,即使普通如一絮棉花。

在秋深的时候,冬季已缘于光,木镇的一切都有了别样的韵致
.....
在门槛外徘徊,新的被窝刚钻进去还是有点凉。

你在昏昏的油灯下,把头蒙进被窝,憋住气,然后狠狠地猛吸一口——那粗布的被子上,满是姐姐或者母亲缝制的针脚,光“哗”的一下就从里头透了出来,包裹着新棉花的清香和阳光的温暖。

这岂能是城里的被子所能比拟的?
没有光的黑夜,木镇是惊恐和不可知的,一切都小心翼翼。

人们在那个时辰常听到孩子夜哭,那样嘹亮,顺着街筒子跑。

要是狗乱吠,大概连夜空的星星也会因惊吓躲藏得无影无踪。

又想起小时候的冬夜,蒙在被子里听木梆子打更的吆喝:防火防盗防蜡烛和暖棉被的火
罩……
其实那是对光的吆喝,有了光,那惊恐就不会在街筒子里高一脚低一脚地跑了,那些狗也不会在柴垛上嘶嘶乱叫了。

关于光,我又想起在完小读书的时候,用靛蓝的墨水瓶,加上洋铁片做盖子,自制的一盏煤油灯。

那灯发散出的光是昏黄的,把我和家里的羊投射到墙上,影子怪异。

有时父亲到我住的土屋里,借助煤油灯光,将手指绞在一块儿,在墙上变换出兔子和狗的形象。

这使我感受到了油灯光的神奇。

我也注意到,风一过,油灯的灯苗就摇晃,父亲的影子也摇晃在了墙上,有些陶醉。

光,使人思索。

若有一天木镇没有了光,那会怎么样?那些让我欣喜让我烦忧的东西还会存在吗?其它地方也和木镇一样吗?儿时的我去问父亲,父亲给难住了,说我们去问问队长吧。

队长只是苦笑,觉着我们是自寻烦恼。

后来我才知道,不只木镇,天底下的乡村没有不与光发生联系的事物。

犁铧下的土在光下酥软,少女的双颊在光下红润,一根草、一朵花、一声蝼蛄的叫,即使远处如逗号的黑黑的鸟巢,都与光有关。

光让它显形,它就得显形,光不让它显形,它就无论如何也显形不了。

光如同一个教唆者,让土地解开了怀抱,让种子不再安心地沉睡,连我家白狗的领地不再只是门扉和柴垛。

在光的明灭之中,我们还看到了地下蚯蚓对土地的低声问候、家雀伫立在屋檐的弧线、远处老人白发环绕的脑门……陡然睁开眼,光冲着你扑面而来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淌泪的冲动。

阳光养料,对于庄稼和人的意义都一样。

在光的关怀下,庄稼绿了黄了,人们来了去了,年轻过,年老了。

乡村的人一旦年老,就在门旁或者土墙外晒暖。

所谓晒暖就是让阳光像晒粮食一样晒人:粮食一晒,内部的细菌和虫卵等坏东西就会死去;人老了,也能在阳光下吸
收最后的养料。

一个人一辈子能晒几次暖?谁也说不清。

有的老人在晒暖的时候,脖子一梗,就安静地死去了。

故去了老人的乡村,像夏季收割完麦子后剩下的麦茬地,麦子没了,阳光还在;即使连麦茬也没有了,阳光也还会在的。

(选自2013年3月2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6.请赏析第(3)段中的画线语句。

(4分)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答通感也可,答对比不对),化抽象为具体,借用生活中常见的感受将不同季节的光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1分),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光的喜爱(1分)。

17.光给木镇带来哪些“别样的韵致”?请简要概括。

(6分)
亲情的温暖;安全感;神奇的感觉。

(每点2分)
18.请分析第(9)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分)
承接上文对木镇的光别样韵致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天底下乡村的光的描写(由点到面),引发作者对光的意义的思索。

(4分,只写“承上启下”得1分)
19.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麦子喻指生命体,麦茬喻指生命的痕迹;通过对比揭示了生命短暂和阳光永恒的深刻哲理;寄寓了作者对乡村永远沐浴在阳光下的希望。

(每点2分)
六、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

可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美丽的人生离不开成熟。

读了上述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你有类似的经历吗?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根据以下材料,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