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实验名称: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实验室: 103 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09 年11月13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量阻抗参数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阻抗概念的理解;

2、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和单相自耦调节器等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于交流电路中的元件阻抗值(r、L、C),可以用交流阻抗电桥直接测量,也可以用下面两

种方法来进行测量。

1.三电压表法

先将一已知电阻R与被测元件Z串联,如实验内容图一(a)所示。当通过一已知频率

的正弦交流信号时,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电压U、U1和U2,然后根据这三个电压向量构

成的三角形矢量图和U2分解的直角三角形矢量图,从中可求出元件阻抗参数,如图一

(b)所示。这种方法称为三电压表法。

由矢量图可得:

RU222rr,UUU,,12,cos,U1UU212 RUxUU,2cosL,, r1wU2UU,sin,x1UC,xwRU

2.三表法

图如图二所示:

首先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功率表分别测出元件Z两端电压U、电流I 和消耗的

有功功率P,并且根据电源角频率w,然后通过计算公式间接求得阻抗参数。这种测量方

法称为三表法,它是测量交流阻抗参数的基本方法。

被测元件阻抗参数(r、L、C)可由下列公式确定:

U,22zxzrz,,,sin,I

xP,L,cos, wIU

1P,,C,rzcos,2xwI

三、实验内容

1、三电压表法

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Z=10Ω+L(114mH),Z=100Ω+C(10uF),按表1的内容测量和12

计算。

,UI,Ux,

,0UR1,U2,Z1,2~220VUs,50Hz,,UU2θ 0Z =r+jX,0,,,UUI1r

(a)测量电路(b)相量图

图1 三电压表法

表1三电压表法

/V U/V U/V U/V L/ mH C/ uF cosθ r/Ω 12rxZ 测量参数计算参数 Z 30 6.5 25.6 0.61 15.62 20.29 24.03 99.36 U/V U1

Z 30 8.8 28.5 0.02 0.57 28.50 9.83 2

分析:

1) ,实验中L用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其电感量约为114mH,内阻为26Ω,实际测得r24.03,

2624.03,误差为*100%7.58%, 26

11499.36,2)电感L的测量误差=*100%12.84%, 114

109.83,3)电容C 的测量误差=*100%1.7%, 10

可知电容测得较准确,而电感测量误差比较大。

实际上,实验所采用的线圈,其给出的参考值本身就不是很准确,加之电感在实验中受

实验时间影响比较大(发烫),所以其实际参数并不是准确等于给定值的。

三表法测量还是很准确的,这一点可以从电容的测量误差看出。

除此之外,实验的误差还来自实验过程中对电压表的读数和调节。

2、三表法(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

按图2所示电路接线,将实验数据填入表2中。

Z=10Ω+L(114mH),Z=100Ω+C(10uF), 12

*IP*A

0R

Z~220VV1,2Us50HzUZ =r+jX0

图2 三表法

表2 三表法

Z 测量参数计算参数

I/A U/V P/W L/ mH C/ uF z/Ω cosθ r/Ω x/Ω Z 0.3 15.20 3.56 50.67 0.78 39.56 31.66 100.78 1

0.6 30.80 14.23 51.33 0.77 39.53 32.74 104.21 Z 0.3 98.90 8.88

329.67 0.30 314.56 10.12 2

0.6 198.10 35.80 330.17 0.30 314.84 10.11 Z+Z 0.3 94.30 12.40 314.33 0.44 137.78 282.52 11.27 12

0.6 188.70 49.71 314.50 0.44 138.08 282.57 11.26 Z//Z 0.3 16.20 4.25 54.00 0.87 47.22 26.17 83.30 12

0.6 32.60 16.97 54.33 0.87 47.14 27.01 85.98 分析:

,3xwL,,,100*114*1035.81,L

11x,,,318.31C,6wC100*10*10,

ZZZJxJxJxx,,,,,,,,,,121026100136()LCLC当Z1+Z2时, Xxx,,,0LC ?电路呈容性

(36)*(100),,JxJxZZ1*2LC当Z,,Z1//Z2时, ZZJxx12136(),,,LC

算得最终X>0

?电路呈感性

3、功率因数的改善

仍按图2接线,并将电容(24μF)并联在负载Z两端。首先调节单相自耦调压器,使1

副方电压等于表2第二栏中测量出的电压值(负载为Z时对应I=0.6A的电压值),然后测出1

I、P,计算cosθ,将实验数据填入表3中,并与不接电容前的负载功率因数相比较。

表3

并联电容测量参数计算参数

I/mA U/V P/W cosθ cosθ’

10 uF 490.45 30.80 12.18 0.81

0.77 24 uF 435.45 30.80 12.15 0.91 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1)并接电容后,cosθ都变大,功率因数提高。

2)并接24uF的电容比并接10uF的电容提高的功率因数更显著。

四、思考题 1、为了提高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为什么采用的是并联电容而不是串联电容?

答:1)提高功率因数的原则:必须保证原负载的工作状态不变。即:加至负载上的电压和负载的有功功率不变。

2)并联电容,只要保持负载两端电压不变,即可保证有功功率P不变,即不会改变原负载的工作状态,而利用电容发出的无功功率,部分(或全部)补偿感性负载所吸

收的无功功率,从而减轻了电源和传输系统的无功功率的负担。 3)串联电容,则zRJxx'(),,,zRJx,,|'|z,而没并电容之前,, 可能变大,LCL P也可能变小,或不变,因此总电流就不能确定,功率因数也就不能确定是cos,,IU

否提高。

所以在感性负载两端适当并接电容来提高功率因数。

2、“并联电容”提高了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试用矢量图来分析并联的电容容量

是否越大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